- 中级职称论文怎么写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级职称写论文
在中国的现状下,职称主要代表社会地位,有高职称的人享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福利待遇,与实际技能未必有直接关联。职称通过申报、评审,由主管部门授予,一般认为决定是否授予职称是由主管部门领导决定,评审主要是形式。
【一】工程师培养理念的媒体技术人才培养
摘要:为适应人才培养从传统教育理念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转变,提出“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并结合山东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阐述具体做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
1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
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
结合我校办学的条件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要求,我们明确了本次修订培养计划的思路:①明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②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③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⑥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具体做法
2.1明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回答了“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个根本性问题,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灵魂。
“卓越计划”中指出,本科阶段建议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
应用型人才又可划分为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三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共性但也有特性,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层面侧重点不一样。
工程型人才要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强调工程管理能力。
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
如果不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掌控能力、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出众的协调能力等,就很难胜任这些角色。
对于这一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队伍、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做保障。
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计划、图纸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如动画师、渲染师、模型师、特效制作等技能型人员。
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技术应用开发与现场管理,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这类人才居于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执行管理层。
如将游戏引擎开发、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为主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就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和行业性。
“卓越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误区,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而要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不断向工程型人才提升。
2.2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知识、素质和能力3方面的培养要求。
卓越工程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
参照这一通用标准,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2.3重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
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课程体系决定的。
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4点。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课程体系。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都是要以课程体系的特色来体现的,要办有特色的专业首先要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没有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教师队伍在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引进优质专业师资。
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游戏编程方向,同时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数字矿山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虚拟现实与仿真方向的课程,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
2)精心选择课程,优化整合知识结构。
“卓越计划”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将各种课程“大拼盘”,课程之间联系较少,很少有融合的态势,从而使课程体系失去整体功用、价值和特色,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卓越工程师。
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够强、突出实践”的指导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运用系统的思想,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将相关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避免出现“拼盘式”课程所带来的“知识孤岛效应”;尽量减少课程的门数,以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组,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
如在原有的培养计划中,对摄影技术与艺术、图像艺术设计两门课程单独开设,在这一次的培养方案中将其合并为数字摄影与艺术设计课程;将原有的摄录像技术、影视编导与制作两门课程合并为数字摄像与后期合成课程;将原有的艺术性专业比较强的课程进行删减、整合,将素描、构成、色彩整合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等。
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同进行差异化培养。
以往的课程体系,讲究大而全,采用泛泛的整体施教模式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施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
我们在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立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按照“按需设计、夯实平台、差异培养、分向发展”的新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一个“厚基础、宽方向、重实践、强个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于该课程体系,采用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此提高整个专业的培养水平。
所谓模块化,是指将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台+模块”[3],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
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平台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
模块课程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按照课程与职业领域对应关系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修,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结合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师资条件,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我们将后续的课程体系分为影视制作与特效、游戏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虚拟现实与仿真4个不同模块,不同模块执行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4)以能力为导向,构建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如不重视实践教学,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我们注重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用结合”为指导思想,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从基础实验、综合实践到科研创新的3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基本实验实践教学模块为第一层次,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理论学时数和实验学时数基本相同,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课程设计、综合性项目开发以及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这一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字产品设计、制作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详细设计或制作、撰写设计报告等全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字产品开发过程。
此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就是倡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
企业能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供学生实习和实训,我校实习、实训等环节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与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青岛动漫产业园等企业合作。
我校实行的短学期制(设专门的夏季小学期),为综合实践教学以及安排到企业去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可相对集中地开展项目和课题。
第三层次的科研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以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
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各种类型的专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自己组建团队、设计课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通过不断探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的比例,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体现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2.4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满足教学需求,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工作室及实训等。
对于基础知识和入门内容,采取班级授课的传统形式,在面向班级进行集体教学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将典型的小项目在课程中贯穿讲解,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形式来进行。
成立工作室实际上就是一种小组教学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组成不同的工作室。
在每个工作室中,具有相同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中,以达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
实训则借鉴其他高校“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既可以在小学期期间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在校内实习基地中模拟企业环境,按照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实战,也可以在大四学年把部分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实习,跟进具体的企业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也设置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权威的、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以及校企合作形式的实习、实训进行认定,允许学生进行学分互换。
3结语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体现了“一个突出、两个结合、三个强化”的指导思想,即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学校和企业的密切结合,强化人才的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方式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今后还需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修订,探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桂霞,张一非.从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转变的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7):18-20.
[2]刘元义.对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规律的思考[EB/OL].[2017-01-09].http://mxgc.lyu.edu.cn/ReadNews.asp?NewsID=1874.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9.
作者:孙永丽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系
【二】构建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探析
【摘要】工程教育改革是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推动我国新经济发展,抢占产业和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腾讯公司自2006年启动校企合作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协同育人模式与思路。
本文重点对其进行阐述,并提出构建“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的前沿创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经济;工程教育;教育生态体系
一、新经济下工程教育的价值与使命
1.新经济下工程教育的机遇。
回顾过去20年全球经济发展,不难发现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世界领先企业地位。
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行业发生巨变,大量新经济形态迅速涌现,产业整合出现重大突破。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发展新经济有助于加快新动能成长,实现快速赶超。
在这样一场变革中,人才是根本,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将有力支撑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挑战。
2.新经济下工程教育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渗入到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工程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创新门槛降低。
原来做一个应用需要购买服务器、部署、运维等等,现在通过云端就可以解决。
门槛降低导致竞争更加激烈。
第二,行业变革。
原来的行业可以较清晰地分类,但现在新兴行业可能是原有几个行业的结合,行业层出不穷,洗牌越来越快。
也因此,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交叉知识需求更加强烈。
第三,学习方式变革。
由于新技术的出现,知识获取变得容易。
当前的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具有个性化、娱乐至上、爱表达却以孤独自嘲的特点,他们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更加多元,传统的工程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3.新经济下工程教育的新使命。
面对以上挑战,新经济赋予了工程教育新的使命。
从互联网企业看,我们认为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技能: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术无人区做出重大创新。
其次,要具有较高的产品和行业敏感度,未来已来,虽然没看到未来的情况到底怎样,但它对产业界、对生活的冲击已经来了;除了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与用户、与新经济产生共鸣,找到更好的结合点和创新点。
再次,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在信息爆炸、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是生存和脱颖而出的必备技能。
二、新经济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以腾讯“犀牛鸟”教育合作项目为例腾讯自2006年启动高校合作项目以来,已先后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北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同时,与清华大学共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全国20所高校成立创新俱乐部,并经由T派校园大赛、T派公开课、T派夏令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先进技术、体验开放文化、研讨行业发展、实践个人成长的平台。
如今,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腾讯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已逐步完善,这一协同育人机制主要面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学术研究型人才,网络空间安全、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以及“互联网+”领域的跨界复合型人才1.构建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术研究型人才是指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能够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技术问题的发现和创新上取得突破的人才。
其协同育人工作主要通过为在校生提供产业真实问题、数据,拓展其科研思路、验证学术理论、合作发表论文、联合申请专利,培养学生做“顶天立地”的科研。
腾讯校企协同培养该类人才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以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开展深度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合作;二是以“犀牛鸟基金”项目为纽带助推青年学者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开展行业创新;三是以“犀牛鸟精英研究生计划”为指南建立硕博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2.构建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指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发展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腾讯校企协同育人的关注点是行业重点及其紧缺人才,包括培养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云计算人才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
由于高校相关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为加快人才培养的进程,可以与企业联合构建人才培养平台。
一方面,通过企业提供行业案例、企业专家、实操平台等将产业发展需求、前沿技术动态和人才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推动高校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完善,建成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可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并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共建校园俱乐部搭建学生课外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快速成长为实战型、领军型人才,为国家战略占领人才高地,推动产业自主创新。
3.构建以氛围营造、人才孵化和成就项目为核心的“互联网+”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互联网+”跨界复合型人才是指懂得如何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全能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拥有行业知识和产品技术革新能力,还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通晓互联网运营、营销之道,具备全球化视野,是实施“互联网+”战略的生力军。
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方法论以及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将实践训练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实践平台。
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腾讯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项目在实践层面上主要融入三方面内容:一是以氛围营造为核心的校企联合双创教育中心,通过企业师资、开发平台、运营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以降低学生创新创业门槛,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二是以人才孵化为目标的校园竞赛平台,通过行业专家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三是以成就项目为抓手的“腾讯微校”平台,通过开放平台能力和资源,在成就项目的同时成就人,帮助年轻人在全新的风口上发挥创意,碰撞灵感,加速市场孵化,最终实现创业创想与目标。
三、新经济下工程教育新生态体系构建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工程教育要既适应当前需求,又要引领未来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要汇集多元主体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教育主管部门、产业资源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创新,让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协作育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新经济下通过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来创新育人机制,已成为新时期实现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以人为本”是政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多次提到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体现。
它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持久发展。
政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共享各主体资源,优势互补,通过有效互动,搭建平台,共同培养面向急需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
2.推进政产学研融合打造工程教育新生态。
(1)教育主管部门顶层设计,搭建多元主体互动平台。
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应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其主导和桥梁作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国家相关部委加大对政产学研融合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打破行业、地域界限,引导各主体间的充分合作,构建有效互动平台,服务人才培养工作。
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例,该平台的搭建有效推动了高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搭建上下游企业、高校、产业联盟等的交流互动平台,将社会优质资源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务实解决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
(2)企业开放资源,协同推进工程教育。
企业不仅是工程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驱动力,还在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利用其优势资源,基于社会与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建立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通过分享行业前沿、企业案例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平台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3)高校优化创新,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主体,首先应根据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明确其工程教育定位,并结合其优势学科,创新组织形式,积极与企业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有特色的工程教育。
同时高校应借助企业资源,建立校内外师资协同、实践协同、资金协同等多维度协同机制,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奠定基础。
(4)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支持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社会上受到众多群体关注,包括地方政府、产业联盟、创投机构等。
他们能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地方政策、资金、产业趋势、项目孵化等多维度的支持。
这些社会力量应积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与高校对接,探讨合作共赢模式。
3.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建设路径。
(1)开放创新,统一育人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在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中,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企业、高校和社会各界力量统一思想,明晰工程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自主创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需要各主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明确在工程教育中的定位和角色;其三需要各主体拥有开放的心态,突破自身创新束缚,汇聚并联动各方力量,开创工程教育新局面。
(2)线上连接,搭建共享平台。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连接能力,借助这种能力,我们可以将各方资源进行有效全面连接,打破地域界限和体制障碍,搭建线上共享交流平台,促进各方信息、知识和资源的流动,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更好地服务工程教育。
(3)深度感知,构建共赢机制。
共赢机制是多方持久合作的重要保障,通过设定健康发展的体系和制度使参与工程教育的各主体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从而保障良性循环。
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感知各方需求,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其引导者、协调者、环境营造者等角色的作用,引导生态有效构建。
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感知每个合作高校的特色和需求,高校感知市场的人才需求和创新方向,建立良性互动,形成各有特色的合作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4)线下融合,提升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工程教育的核心。
只有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将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的优势资源与高校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等真正融合,才能将其转化为育人力量,并融入教育教学工程中,从而使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打破边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1+1>2的效果。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平台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正在快速驱动产业融合,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引领和适应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的使命,同时也面对着平台经济时代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在新经济时代不断创新,通过融合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创新产业发展的“互联网+”跨界复合型人才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型人才,构建工程教育新生态,为我国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1]吴爱华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4]徐雷等:《关于综合性高校开展新型工程教育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5]徐骏待:《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新兴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作者:王巨宏 刘婷婷 马东嫄 张龙
【三】信息系统工程中的信息安全
【摘要】信息系统工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通讯技术的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加快了信息的传播。
但同时,这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信息安全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提高信息交流的安全性,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信息系统工程;信息安全;完善
引言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挑战。
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信息的安全性,我们利用网络传播信息时,其他人可能会从其他不法渠道窃取信息,篡改后利用,威胁人们的利益。
1信息安全包含的内容信息安全包含两方面
①信息的取;②信息的用,即读取或使用信息时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这两个方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①保密性是数据在网络中传播的保证,无论是在交换前还是交换后,只有确保用户信息不会被窃取,用户才会参与网络信息的传播,进行信息的交互。
②信息的完整是得到信息的基本要求,只有一个信息完整有效,才能够让其了解全面的信息,符合查询与下载的条件。
③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信息安全涉及社会各方面,所以,要求把信息安全作为工作中的重点,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1]。
2信息系统工程的信息安全管理
2.1基本概念
信息安全概念的确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逐步完善,到了21世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信息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信息安全是利用保护信息系统不被其他不法人员侵入,不会因为恶意干扰泄露信息,篡改系统内的信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系统安全保护的目的是系统的运营人员调节投入成本与总资产之间的关系,保护系统的运行,提升系统的执行能力[2]。
2.2管理现状
信息系统工程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要求加大管理的力度,创新管理方式,但这对原有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存在很多不足。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机房安全管理
机房是系统运行的主要环境,即用机房设备的优化,使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
但设备运行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包括湿度、温度等,使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出现运行故障,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一旦问题解决不及时,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机械硬件,出现严重的后果。
特别是需要传输数据的机房,其配电、电源、防火等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需要实时监控。
2.2.2网络与数据安全
对于网络与数据安全的分析,可要从三点进行分析:(1)一些人会把网络病毒放到垃圾软件中,隐藏在信息的背后,当人进入网站或是浏览信息时,病毒就会在最佳的时间点入侵,向阅览者发送虚假信息,从而窃取信息。
(2)信息如果泄露,或是没有得到访问的许可进入网站阅览信息,都可能会造成信息丢失。
(3)因为网络系统本身并不完善,存在漏洞,比如数据库漏洞等,这些漏洞会增加信息丢失的概率,信息安全无法保证。
2.2.3应用软件安全
网络工程的完善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技术的使用范围,衍生出很多应用软件,但因为技术人员水平较低,制作软件时可能会忽略其中某个细节,致使软件存在漏洞,让不法分子找到机会。
并且,有些人员为了得到利益,会制作不正规的能软件,这些软件在手机或电脑上运行后,终端极易被木马攻击。
此外,检测与杀毒软件更新不及时,无法及时检测出问题或病毒,也会给信息安全带来威胁。
2.2.4服务器运行
每个Web服务器的运行都不是完善的,其存在的漏洞会让黑客或其他人利用软件侵入主机,使系统运行受阻。
同时,电脑程度是以CGI为脚本编写,它会让用户直接操作命令,给主机的运行造成威胁[3]。
3完善信息系统工程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对机房的管理
(1)建全机房安全管理制度。
要求工作人员按照安全制度的相关要求,正确用电,做好机房的防火工作,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数据处理人员都要掌握触电后的急救式,学会防火器材的使用,而机房内也要有足够的防火设施。
对机房内的设备进行组装或维护时,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出现事故,并摘除手上的戒指等饰品,以免产生静电破坏电路板。
(2)加大对机房环境的管理。
机房内环境的温度最低不低于15℃,最高不可以超过25℃,空气的湿度在40~60%中间为宜,有良好的通风,同时机房与机房之间,或是与办公区域之间要设有防火隔离带[4]。
(3)机房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加强维护,确保机房设备稳定运行。
3.2信息网络安全与数据管理的完善
对于信息网络安全与数据管理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用检测技术检测系统的不良活动,从混合网络、使用网络与主机三方同时检测,以此建立网络防御系统。
同时,也要及时更新病毒库,扫描主机内的潜在的病毒。
(2)隐藏IP地址。
每个用户在网络中都有一个自己的IP,如果它被盗用,用户的信息可能就会丢失,而使用代理服务器,能够隐藏用户真正的IP,不易受到攻击。
(3)系统正在运行的文件与备份文件一致。
用户用网络设备登录页面时,可以隐藏部分网络信息,并给以适当的警告。
用户登录的信息可以自动生成日志,记录用户的登录情况。
此外,网络设备的管理权限必须严格控制,遵循相关原则给用户授权[5]。
(4)由专人负责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对于重要的数据,要指派专人负责信息的保护,防止出现信息被窃取的行为。
其采用的方式是,使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其包括两种方式,对称加密与不对称加密,并生成密钥,用密钥保护文件,同时,可以根据数据的等级备份,使用不同的备份策略。
除了可以从设备与技术方面进行完善外,也可以从管理与人才两方面制定完善的策略。
管理方面: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安全规划,即计算机向外传递或接收外部的信息时,要把信息分类,把信息化分成不同的等级,并根据信息的传递情况,做出安全规划并全面落实;信息安全不是消除信息的开放性,而是推动信息开放性的深入,但其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所以,我们不可以把消息封锁,而是同时保证安全与信息的开放性,实现安全管理[6]。
人才方面:由于当下安全技术人员数量较少,人才短缺,所以,我们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注重高级人才的选拔,增加人才储备;促进国内外技术的交流,融合新技术,促进技术发展与完善;加强技术人员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增加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自身的的工作素养。
4结语
探究信息系统工程中的信息安全,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其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信息泄露,或是被人恶意篡改,使系统正常运行。
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即需要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创新技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才能够真正保证信息的安全,保持信息环境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毅楠.浅析信息系统工程中的信息安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28.
[2]邵子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的信息安全控制[J].中国招标,2012,19:26~28.
[3]张都乐,祝怀杰,何淼,陈何军.基于安全工程的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07:113~116.
[4]杨永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问题探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10:122~124.
[5]赵文奇.医院信息系统网络安全问题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7:92+94.
[6]丁笑迎,赵云,黄攀.涉密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方案探究[J].电子测试,2016,Z1:95~97.
作者:李凡菲 单位:长江海事局信息中心
【中级职称写论文】相关文章:
中级职称论文怎么写10-06
中级职称论文「精选」10-08
中级职称论文10-05
中级职称申报论文10-05
中级职称论文怎么发表论文09-30
中级职称论文模板09-30
中级职称论文下载09-30
中级职称论文 教育09-30
中级职称论文撰写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