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我们又将抒写新的诗篇,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份职业规划。那么做职业规划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欢迎大家分享。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了解自我,制定切合实际和可以操作的目标,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和管理。
一、xx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
(一)数据来源。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中,主要以20xx级和20xx级在校生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为调查对象,涉及专业有汽修、公路、护理、财会、电子商务等。针对20xx级、20xx级学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学生对自己兴趣、性格和特长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等。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主要通过实物方式收回。共向学生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6份,有效回收率88.67%。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院领导高度重视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院就组织专业介绍讲座,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需要学习的专业课,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班主任也会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但目前我校主要缺少职业兴趣测量软件。通过调查统计得出,中职生对于自己的认知度并不高,69.07%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不甚了解,只有18.75%的学生清楚自己在当前及以后职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他们提高对自己的认知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但仅仅停留在简单认识和了解上,深刻了解本专业和喜爱本专业的学生占9.43%,没有认识和了解的占3.77%。所以在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加强职业引导,让他们喜欢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这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将就业指导理论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必修课
近几年,学院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是一所技工类学院,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技工类学校学生在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如果不同时具备适应社会和职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则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胜出,更难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因此,能否成功就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一般来说,学生报到后,学院首先开展入学教育,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同时,还会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据统计,学生对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满意度达53.03%,对这门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达56.95%,但也存在一部分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且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只有16.07%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惑,这说明我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待探索和提高。
3、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职业
因为技工学校培养的中职生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所以学院不仅仅要灌输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教育部文件规定:技工院校学生必须参加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所以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成为技工院校职业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过程中,中职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就业方向。通过调查,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52.77%的学生不太了解和不了解,6.48%的学生没有考虑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40.74%的学生表示了解,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今后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问及对自己今后的求职影响较大的因素时,80.63%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重要,52.35%的学生认为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但是大多数中职院校对于专业技术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若要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还要多让学生操作实践。
4、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亲密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企业,让他们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从而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了解今后的就业方向,对今后就业有一定的作用。31.34%的学生有信心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38.8%的学生认为虽然找到的工作不一定很喜欢,但是就业应该没问题;23.88%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做些临时性工作勉强维持生活;5.97%的学生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认为一毕业就要失业。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今后就业有一定信心。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我们在平时还要重点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对于今后的就业,认为发展空间比较重要的占34.3%,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比较重要的占27.87%,认为薪水高比较重要的占24.6%,认为兴趣爱好比较重要的占13.11%,同学们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社会上人们在择业时的倾向,真正在工作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还是少数,这说明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从事的职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只不过是为了薪水、发展和稳定而在工作,这就会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得过且过,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完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机构。
首先,要建立职业咨询部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指导主要起到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具体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选择的时候,由于中职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职业世界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因此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人才测评建设。在国外,人才测评是作为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使用的,而在我国目前只有较少的学校使用了这一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有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测量结果,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
(二)发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渠道作用。
教师通过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中职生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课程,所以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有效开展。
(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
学校在平时可以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首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专业教师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人选,他们对专业知识比较精通,往往是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贯穿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灌输。通过专业知识的传输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两者的结合,让学生理论付诸实践,再通过实践验证理论,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从而对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有更好的规划。
(四)优化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为完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员保障。专职教师主要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策划工作,他们是整个队伍的核心与骨干,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专职教师应保证一定数量,并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和一定的工作兴趣。兼职人员主要由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和班主任共同承担,主要通过对中职生进行日常管理来培养中职生行为素养并指导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他们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另外,学院还可以聘请校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事业有成的历届校友作为兼职人员,以案例分析为主给学生提供多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阶段、实施重点教育的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阶段性的教育引导活动。其次,要依托教育部开展的“文明风采”活动,利用校本《择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写一份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广播电台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在全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开展以“我的职业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从而把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2
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和毕业初期,普遍存在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自我认识,没有明晰的职业理想及有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找不准自己的社会定位。因此,中等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自我,了解专业和职业发展需求,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身准确定位,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为未来成功就业和个人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个人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赋予确定的时间期限,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计划和行动方案,以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认识环境、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自我调整等能力。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
1、自我认知不清晰
认识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自我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
2、缺乏职业认知
由于大多数中职生年纪较小,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对所学的专业和将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导致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较弱。
3、职业目标定位模糊
中职生缺乏相关职业知识,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地联系起来,无法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确定职业目标。
4、职业规划意识不强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即使有了确定的职业目标,也不能划分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阶段,制定具体发展措施,职业规划不切实际。
5、自我调整能力弱
由于中职学生认知上的偏差,造成中职学生职业目标过高,当理想和现实严重脱节时,学生不能客观准确地分析现实环境,对职业缺乏合理定位。
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有自己的体系。学校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任务、心理成熟度和职业探索的内在规律,按照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使之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如下图所示。
第一、二学期:开展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着重进行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教育。通过入学教育和邀请相关企业的人员到校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参观,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培养目标;了解行业现状、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以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了解个人优势和特点,对自己做客观评价,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职业目标能力和初步职业规划能力。
第三学期:安排学生进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生产任务课程化,将企业文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对所选择的职业进行实际体验,获得基于工作实践的职业认知和经验积累,对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
第四、五学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并开展就业指导训练。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并能针对社会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调整奋斗目标及实施的措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确保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通过开展就业心理教育、职业礼仪教育和求职择业技巧训练,使学生掌握面试技巧,摆正就业的心态,增强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3
一、何谓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又叫职业设计,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目标的过程。它具有独特性、终身性、发展性、综合性等特点。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了职业规划的三大要素,即知己、知彼、抉择。
二、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评估不够客观,不能准确审视自己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过程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客观全面的评估,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但是,目前大学生自我评估很容易产生两种误区:第一,过分肯定,只看到自己的优势,而忽略了劣势,使自己陷入自负的境地。第二,过分否定,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让自己陷入自卑的低谷。两种误区必然导致不同的规划结果:第一,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职业定位容易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第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低,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价值,失去信心,妄自菲薄。
2、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忽视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够,许多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敬业精神欠佳、择业就业能力相对欠缺,对未来工作需要意识不够,产生动机所需要的内在愿望和和外部具体对象之间的心理联系未能很好建立;再加上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紧张;这样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很少关心应该如何有效的指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认识和职业理想的不到位,也使得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3、职业目标比较模糊,时常抱有侥幸心理。
对大学生而言,该阶段的职业规划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又要对自身体力、智力、能力有充分的考虑。因此,个人要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做出相应的职业决策,并最终实现初次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中反映,52%的'毕业生对于想要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没有研究过,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不少学生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成就自己的事业。这种盲目的追求与选择,不仅影响个人目前的就业,同样会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规划的可行性较弱,缺乏实践意识
虽然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也有了初步制定职业规划的意识,许多人也制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认真按规划执行,而是将制定的职业规划束之高阁。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对策
1、理念与观念上的更新。
学生、高校和社会都应认识到职业规划不是仅仅由某一方面单独完成的,必须涉及到学生及校内外服务和管理机构,因此,必须首先做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层面上观念的更新。
学生观念上的更新。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树立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意识,更新其发展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了解社会,看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根据自身实际、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观念的统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机构部门都应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统一认识,一切以学生为本,并在实际工作中为之服务。教师的思想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的,对此学校应从宣传和制度上加以保证,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
社会观念的改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顺利实施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加强与政府机构及校外企事业单位加强沟通联系,通过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等形式使全社会参与到这一工程中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2、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按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一年级时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对他们灌输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经验,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必要性方面的讲座,指导学生了解自我,认清自我。二三年级时,力争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可以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校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同时,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结合自身不足与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四年级时,要做就业准备,包括积累实习经验,完善求职材料,学习求职技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3、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载体的作用,注意多种形式互相配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教学计划的设置、实施,职业测评的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的到位,实践实习环节的落实到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4、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具备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建设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要建立和完善职业规划教育队伍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咨询、测评、辅导、实践等工作中的作用,保障教育效果的优质、高效。
大学生职业规划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既是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4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择业面临许多的不稳定,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和生涯确立阶段的转换期,此时的任务是通过职业生涯的探索,明确发展方向,完成职业知识的储备,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进其职业生涯规划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是实现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宝。基于心理健康视野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更适合大学生,也更为有效。
一、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的涵义
生涯规划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职业辅导领域,是指通过信息给予,帮助个人选择职业,做好就职准备,进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而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指一个人在尽其所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和助力的前提下,做出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和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做到适得其所。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更多地关注全人发展,更多地强调终身发展。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两者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1]职业生涯规划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因素,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也是个体进行适宜的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保证。即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又影响着职业生涯规划,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
如上所述,个体的心理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特征,可以将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个性心理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曾提出职业个性理论,认为不同的个体根据个性特征的不同,有各自最合适的职业。他提出了六种职业个性的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交型、创新型和传统型。[2]在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需要、兴趣、气质以及性格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职业类型。需要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缺少某种事物时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需要有很多种,不同的需要引发不同的职业生涯追求方向,并形成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动机和行为。同时,多种需要之间存在冲突,只有不断调整需要,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开展。兴趣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选择的依据,不同的兴趣适合不同的职业类型。同时,兴趣还能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效率,它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精神动力,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能力,而且能推动大学生锲而不舍地追求某一职业目标,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气质在传统上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等四种类型。气质类型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类型。一般来说,胆汁质的大学生适合从事开拓性的职业;多血质的大学生可以考虑困难性、灵活性较大的工作;粘液质的大学生更适合条理性要求高的职业;抑郁质的大学生适合较为细致、需要细心观察的职业。性格大体上可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外向的大学生开朗、活泼,适合从事社交性的工作;内向的大学生安静、谨慎,适合从事稳定性的工作。性格大部分源于后天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职业性格的养成。
2、职业生涯认知
职业生涯认知包括职业生涯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价值观,是指个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理论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念。职业生涯理念主要包括对职业及其相关因素的认知和理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理论以及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的认知与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即对现阶段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未来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作用的认识尤为重要。职业生涯价值观包括对职业的社会意义、社会需求、职业声望以及个人的职业需求、职业期望、择业动机等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科学的职业生涯价值取向。职业生涯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选择与决策。
3、职业自我意识
职业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首先是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识、特长、价值观等的了解和评价。自我评价既包括对优点的肯定,也包括对缺点的正视。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发掘自身的职业倾向性和适应性,从而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其次是对职业匹配性的评价。即大学生对自己与某些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识。对职业匹配性的正确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实现“我想干什么”的职业理想自我意识与“我能干什么”的现实职业自我意识之间的统一。再次是自信心。即大学生对自身现有能力和潜能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拥有良好的自信心,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培养更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推动自己以出色的胆识和才智就业、创业,成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相关文章:
职业规划和弱点管理03-22
人生和职业规划范文04-13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案02-20
认识“1”和“许多”教案11-08
《认识整点和半点》大班教案03-20
数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教案03-26
认识1和许多教案03-06
读后感作文《水浒传》的理解和认识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