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双心疾病”和“双心医学”的中医干预
下面是小编整理推荐的“双心疾病”和“双心医学”的中医干预,欢迎各位中医学毕业的同学阅读!
摘要:中医预防医学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未病先治的理念是与中风病后遗症患者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是一致的。通过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证候分型研究,笔者发现,在包括类中风的广义中风病中,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传统中风病五大主症或不明显或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部分病人甚至无症可辨,此阶段辨证的结果更倾向于一种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故针对病理体质的中医药干预应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体质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干预
笔者在社区中风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发现,在中风病后遗症阶段,预防中风病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第一诉求,品类繁多的中成药(包括静脉制剂)以其方便、有效,满足了市场的很大需要,但用药上的重辨病、轻辨证以及辨证上的繁、乱仍困扰着中医药市场。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可重复性,必须以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为基础,针对此,笔者对中风病后遗症期患者进行了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形成了《老年脑血管病数据库》[1],在对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证候分型研究中,笔者发现,在包括类中风的广义中风病中,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传统中风病五大主症或不明显或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部分病人甚至无症可辨,此阶段辨证的结果更倾向于一种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通过《老年脑血管病数据库》,采取两阶段抽样(two stage sampling),随机调查165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被调查人群中,年龄最小60岁,最大83岁,平均(69.63±5.08)岁,其中男80人,占48.5%;女85人,占51.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西太平洋会议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全部病例均经头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及内容参考1988年由王永炎、孟家眉等制定的《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涉及的症状及体征,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试行)》关于症状与体征的轻、中、重分级标准,设计了51项指标,设计出四诊调查问卷;通过中风病后遗症期四诊信息的采集,剔除四诊信息中低于10%阳性率的指标,最终挑选出38个指标(即38个变量),作为下一步因子分析的对象,应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降维处理得出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证候分型。
1.3统计方法因子分析、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中风病后遗症期证型研究根据查阅既往文献,提取6个共因子(以F表示)更接近临床,从6个共因子对全部变量贡献度来看,已经达到62.48%,(Cumulative=0.6248),故取特征根值=1.76,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取得6个共因子,分别代表6个证候分型。根据每个症状对应6个因子中,哪个因子的系数最大,则该症状属于哪个因子的原则,可以得出6个共因子所包含的变量数,结合临床,可以确定该共因子对应证候类型。通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F1=∑38i=1 βiYi=证候的标准化积分,可以得出每个患者在各个因子的得分,针对每个病例来说,其所对应的6个因子之中,哪个得分最大,可得出该病例属于哪个因子。165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型49例(29.70%),气虚血瘀兼痰阻者30例(18.18%),阴虚阳亢证19例(11.52%),痰热腑实证10例(6.10%),肝郁证28例(16.97%),类体质证29例(17.58%)。
2.2类体质证的研究类体质证29例,占17.58%,所含变量为舌胖或有齿痕、面唇紫黯、脉沉三变量的组合,属舌、脉象和体征组合,并无症状表现,实为一种气虚血瘀病理体质。该部分患者以轻度中风患者为主,特别是体检后查出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
3讨论
王宏伟等[2]总结证候的涵义:证候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性的反映。在众多关于证候的论述中,均提到了证候与体质关系密切。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3]。一般来说,体质决定疾病的易感性,决定了疾病证候的类型、转归和疾病的预后;证候与体质的关系体现在:
(1)证候是易变的,而体质往往是相对稳定的;
(2)形成体质差异以内因为主,形成病证以外因为主;
(3)证型的治疗是比较容易的,质型的调整往往是较为困难的;当病因去除以后,病证可以消失而质型仍存在;
(4)分型繁简不同,体质分型要简单的多。匡调元[3]认为,证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体质之后产生的一种反应形式。没有病因即没有证。强调了病与证相结合的观点。
同时指出正常体质、病理体质及证候之间存在量变到质变的关系,提出病理体质的概念,一种将病未病的病前状态,或者说是隐匿状态、回归状态。周小军[4]等认为构成中医证型的证候包含体质证候和疾病证候,这种中医体质证候是构成中医证型的核心要素,是辨证论治的重点。体质证候既可存在于疾病状态,也可存在于非疾病状态,但一般在疾病状态下表现更加明显,因而具有存在的长期性;疾病证候则只在疾病发生时才表现,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体质证候的普遍性原则是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中风病后遗症期证候规律时,发现存在一类类体质证,即患者常无症可辨,只有体征和舌脉变化,呈现出一种病理体质状态。该型缺乏症状表现,提示中风后遗症患者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辨证,要结合体质特征进行辨证。临床上该型患者没有气虚血瘀的典型症状表现,却存在气虚血瘀的病理体质,按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等相关量表辨证时,常常表现为气虚证和血瘀证等级或分值均不够,这与体质证候观点一致。事实上,在中风后遗症期,在包括类中风的广义中风病中,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传统中风病五大主症或不明显或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部分病人甚至无症可辨,此阶段辨证的结果更倾向于一种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与急性期比,中风病后遗症期病理体质的存在往往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
由于病理体质具有易感性、普遍性、长期性、难调性几大特点[4],因此,针对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的调理也是长期甚至终生的过程,与西医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强调终生服药的理念应是一致的。正是基于以上结果,笔者认为:中医证候不仅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点[5],还具有“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的特点。这种相对静止状态就是机体内外环境的一种相对平衡,是归于原有体质状态,或正常体质、或病理体质。内伤疾病中病理体质呈现易感性、长期性、相对稳定性,因此病理体质是内伤疾病干预用药的终点,这种干预可能是终生的。绝对运动就是证候不断变化,在失衡与平衡之间摆动,呈现“动态时空”的特点。这种“动静观”是中医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基础。
在中风病后遗症阶段,预防中风病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第一诉求,品类繁多的中成药以其方便、有效满足了市场的很大需要,但用药上的重辨病、轻辨证以及辨证上的繁、乱仍困扰着中医药市场。事实上,由于“证”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反映,具有动态时空的特点,许多中风病患者后遗症期,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并无症可辨,患者却有预防需求,因此,针对病理体质的调理成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江涛,刘金民.建立中西医结合脑病数据库的探索[J].中医药学刊,2005,23(2):252-254.
[2]王宏伟,许鑫梅.中医证候及其与体质关系浅谈[J].河南中医药学刊,14 (2):1-3.
[3]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81-85.
[4]周小军,田道法.中医体质证候概念及其意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31-333.
[5]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8.
【“双心疾病”和“双心医学”的中医干预】相关文章:
中秋教师双节暖心祝福语01-07
量子中医学与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异同论文11-02
双联双创实施方案10-26
双争双创工作计划10-06
双高双普 实施方案10-07
双高双普宣传标语精选10-07
双提双增心得体会05-01
2017双高双普工作汇报06-24
双高双普工作汇报材料06-24
双主体办学下的医学检验技术探索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