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医学专业论文

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时间:2022-10-05 23:30:47 自考医学专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1】

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摘要】 目前我国不少医学院校设置有制药工程专业,且部分医学院校是在近几年新增设的,而制药工程专业属工学学科的化学与制药类,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与医学类专业不同,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根据教育部有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并结合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和思路,构建具医学院校办学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并进加以完善和优化,培养社会急需的制药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制药工程 课程 设置

  最早开展制药工程高等教育是1995年美国的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分校,我国的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是应1998年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学科、专业的调整、合并要求,将原有的化学制药、微生物制药、中药制药等专业合并为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设置在工学学科的化工与制药类,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1]。

  从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来看,大部分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是新设置的,其办学条件、教学质量还需进一步完善,即便部分高校在原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和药物制剂等方面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其培养目标和办学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而目前我国制药工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能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制药工程专门人才。

  为此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制药工程人才。

  1 目前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在1999年制药工程专业招生时,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

  近年来,制药行业发展迅猛,制药工程专业教育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因此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当惊人,截至到2007年全国已有156所高等院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

  从2003年8月的统计数据来看,所有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主要分成五大类:理工类大学,综合性大学,医药类院校,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其他类型高校(如农学院校、商学院校等),由于各高校的办学基础和培养方向不同,相应的课程体系自然也不同。

  理工类大学,综合性大学有关化工、生物工程方面课程设置较多,而医药类院校则对药学、生物学方面课程较重视,其中中医药类院校的中药学方面课程设置较多,但总体来讲主要包括化学、药学、工程学、生物学方面课程组成。

  2 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和我院是专业建设需要,我院于2005年在原有的药学本科专业基础上增设了制药工程专业,并将制药工程专业设置在学院药学系,目的是与药学专业形成专业群,更好的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扩展学生专业知识面。

  2.1 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等有关要求,并根据学院办学水平和办学思路,制定了本院制药工程专业是以培养以化学、生物学和化学工程学为基础,辅之以适当的医学基础知识,能够在化学药物研究和医药设计机构、化学药物生产和流通企业、医药院校、药品监督管理和检验以及农药、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化学药物的设计、研制、开发、生产、工艺改进、应用研究、质量控制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制药工程复合型应用人才。

  从专业层面来说,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但由于因为在药学专业基础上增设制药工程专业,其的培养思路是基于制药的研发、生产、流通环节,能分析、解决制药过程中有关药学问题的技术人才[2]。

  2.2 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根据制定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教学要体现化学、药学、工程学方面的主体课程,并辅以医学、生物学课程,课程体系设置按照本系“厚基础通识教育、个性化专业设置、宽口径就业方向”的培养要求,强调各主体课程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注意创新能力培养。

  为此,我们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模块,其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并辅以医学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和生物学的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

  再引入药学知识模块,设置课程有: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分析、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

  与此同时也引入工程学知识模块,设置的主干课程有: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化学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学等。

  在整个课程设置上注意了各个知识模块的联系,将化学医学、生物学知识模块作为基础知识,将药学和工程学的部分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最后把化学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学作为专业课,这样就把整个制药工程知识串联一起,例如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药物的合成方法和生产工艺研究,需掌握药学模块课程的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并要求熟悉工程学中的化工原理课程,让学生既强化了原有知识,又拓宽学生知识面。

  3 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是培养药物研发、制造和管理工作的制药工程师,对于医学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是其药学院(系)下属专业,与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很多交叉,在课程设置上“药味”十足,但相关“工味”课程的不多,为此医学院校应加强工程学与制药技术等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力。

  例如在机械制图课程中采用计算机实验室上课,学生通过学习AutoCAD软件绘图,在计算机上绘制制药厂房、设备、工艺流程图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从事机械绘图工作提供一种可能。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引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教师,增设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选修课。

  针对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化学制药工艺学三门课程有部分实验重叠,可通过整合以上三门课程实验课,加强课程间有机结合,吸收消化学过相关内容,并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既强化基本实验操作,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医学院校办制药工程专业需要加大对制药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并与国内各兄弟院校进一步加强合作,并注意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同时通过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总之,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将是我系制药工程专业建设一个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彩荣,蒋登高,王雷.制药工程专业实习体系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4,79:109-110

  [2]姚日生,张洪斌,冯乙己,等.制药工程学科内涵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J].药学教育,2003,20(2):9-11

  高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2】

  【摘 要】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国内各院校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总结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医学院校 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

  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

  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

  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

  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

  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

  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

  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

  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

  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

  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

  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

  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

  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

  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

  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

  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

  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

  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

  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

  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

  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

  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瑞珍,张兰凤,邱启祥.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

  [3]王元元,张涛,潘克俭.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重庆医学,2011,40(28)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3】

  摘要:针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特点,结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对发酵工程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即优化了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手段、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制度。

  关键词:医学院校 发酵工程 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生命科学与医学有机融合是生命科学当前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生物技术专业是医学院校为适应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要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1]。

  发酵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较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

  我校于2002年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于2005年3月进入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至今已经连续开设7年。

  我们从开设发酵工程课程之日起,就不断发展并使之完善,追踪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手段,注意结合相关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的知识及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形成符合我校医学背景下具有较强办学特色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个人体会。

  1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有300多所,其中有28所高校属于医学院校。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毕业论文上,很少有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经查阅,仅有安徽医科大学胡若磊[2]、滨州医学院焦飞[3]分别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课程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而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无人涉及。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仅有1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各医学院校既无可参照的教学计划,又缺乏教学经验,如果完全套用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够满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对明确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一定借鉴意义。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课题组参照相关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新的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新内容,删减过时、重叠内容,避免一本书教到底的传统教法。

  课程体系编排上坚持生物学和工程学两个基础并重,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发酵过程生物学现象,另一方面应用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基本原理理解发酵过程动力学和放大优化的基本思想,最终掌握发酵工业生产过程动力学和过程放大中的量化与优化基本方法。

  2.2 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

  发酵工程涉及生物工业的许多领域,如抗生素工业、有机酸工业、酶制剂工业、氨基酸工业,还有新能源的开发及生态环境治理等。

  在这些生物工业领域中,各种具体的生产工艺,从原材料到菌种、生物反应器、产物的分离与提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其基本生产模式相同、理论基础相同。

  要调整该课程体系,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讲解。

  结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医学背景及专业特色,适当增加医药相关内容的讲授学时,如重点讲解抗生素、氨基酸、核酸类药物的生产工艺过程。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3.1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策略”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系统讲授法、讲授和自学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和科研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3.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注重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另外,为了吸引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实例法讲授。

  例如,在讲授《发酵机理》一章时,以啤酒、酸奶、抗生素的发酵为实例,通过讲授其制作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发酵机理的认识。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一些常见现象,积极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3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充实教学手段

  发酵工程课程已经成为泰山医学院优秀网络课程,许多教学资料已经上传到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件、相关网站的链接、习题库,拓展学习等内容并保持动态更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设了BBS互动论坛、课程快讯、答疑解惑、习题交流、课程建议等板块增加了互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可以随时从课程网站下载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3.4 朋友班导师制和课外科研活动小组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我们实行了发酵工程任课教师与授课班级结对共建朋友班活动,担任整个授课班级的导师。

  除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外,重点加强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采用课间指导、课后答疑、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组成课外科研活动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发酵工程所学知识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

  3.5实验教学的改革

  (1)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加大发酵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加与医药相关实验的比重。

  以往的发酵工程实验课为12学时。

  由于课时少。

  只能开出几个基本的实验,且是孤立的。

  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于2010年修订了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计划。

  将学时数提高到24学时。

  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实验,如增加抗生素发酵菌株的分离、筛选、发酵和效价测定的综合性实验,既巩固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又使学生掌握了发酵工程菌种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又如我们设计了“蛹虫草菌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的自主设计性实验,由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多糖产量为指标,对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方法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尽量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到抗生素、氨基酸等生产企业参观和实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并且将他们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知识进行总结积累,用于教学与实践。

  4改革和完善发酵工程课程考核制度

  发酵工程课程成绩考核一般为平时成绩考核(10%)、实验考核成绩(20%)和期末考核成绩(70%)。

  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考核内容的项目。

  加大平时成绩占整个课程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增加到20%,增加学生学科发展动向报告、课程设计等作业分值,如在学期中间,给学生布置“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的作业,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自己上讲台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打分。

  通过这种方式的考核,既增强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考核模式,能够比较公平、准确地反映一名学生的学习效果。

  5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在发酵工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师素质显著提高,备课充分,讲课生动,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实际生产的实例讲解工艺技术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例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时精神状态饱满、精力集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新.关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2):21-26.

  [2]胡若磊,汪渊.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酶工程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147.

  [3]焦飞,谢书阳,王桂兰.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思考和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1):27-29.

【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相关文章: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10-07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10-26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论文10-11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论文10-10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10-05

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10-05

制药工程专业简历10-02

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构建论文10-08

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构建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