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课堂小练笔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22-10-22 20:06:49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堂小练笔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课堂小练笔研究结题报告

  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课课通》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 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是否可以让孩子从写一段话开始对写作真正地感兴趣?是否可以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写作服务呢?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加大小练笔的密度,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课题的界定

  1、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

  2、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3、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四、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课课通》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力求改变过于追求量化定性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

  (一)怎样精心选择落笔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

  (二)探索新课程下“课堂小练笔”的途径和方法

  1、在实验中,狠抓了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

  2、实验中确定了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3、在实验中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这里的“小作文”指“课堂小练笔”。课堂上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作文”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课堂小练笔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三)研究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

  (四)新课程下课堂小练笔的教学模式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指导性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观察角度直接影响到他对这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程度。阅读教学中“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3、生活是作文之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4、丁有宽先生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促进他们接受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能力是教育的目的,而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在研究中,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为他们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2、开放性原则

  课堂小练笔的研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研究中,应强调学生探究文本,深化文本,参与实践,感悟人生。

  3、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没有一种教学措施能比让学生多写更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习作理论知识后,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上“小练笔”的反复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小练笔的思维过程,也是言语意识过程。学生言语意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七、个人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三(1)班作文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我通过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作文现状。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都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但平时看课外书少,多数学生一学期只看2-3册,在学校订的报纸杂志也就当天翻翻,过后就仍在一旁了;在看书是否对作文有帮助的问题上,只有40%的学生认为有点帮助,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40%的学生不知道作文内容写什么,承认作文中存在虚假内容(自己瞎编的),还有30%的学生抄一篇应付了事;95%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文困难,20%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文极为困难,认为根本写不好作文;50%的学生害怕写作文。

  分析学生的作文现状,了解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采他山之石,海纳百川

  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调查后,根据调查情况较系统地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感而发 随机而作》,出自《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2006年—2007年各期;钟启泉主编《教育方法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出版;《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中关于小学语文小练笔的文章与著作;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的资料库;求购有关小练笔教学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最后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研究目标与方向,增强课题研究意识。

  (三)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写随笔

  1、行为矫正法——加强积累

  (1)制定“小步子”目标。即将复杂的问题、行为,划分为几个小部分(即 “小步子”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经过努力可以顺利解决。

  (2)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2、认知调整法——相信自己

  3、学生中心法——提升自我

  学生中心法是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法。其主导思想为,每个人 都有能力解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因此,在指导小练笔过程中,教师并不起主导作用,只起指导和帮助的作用,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创设和谐的小练笔研讨氛围。采取师生共评,同学互评等方法评论小练笔,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中提高作文水平。

  (2)指导个别学生写小练笔时,教师多问他小练笔中几个为什么,让他能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小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应有两方面的素质:(1)真诚、坦率。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的作品登上“小作家作品栏”。(2)尊重。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相信他们完全有解决问题,提高小练笔水平的能力。

  4、创设情景法——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法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行动起来。通过游戏、操作、实验等,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直接感知“说”、“写”的内容,引起思考,同时,一边做,一边通过内部言语,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整理清楚,这就使“说”和“写”有了清晰的条理。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事先布置观察任务,也可以在活动之后,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创设的情境如果是新颖的,有趣或有意义的,学生很容易激发写作动机,提高小练笔兴趣。

  (四)怎样精心选择落笔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

  进行“课堂小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篇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种新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围绕学生主体来进行,必然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开放的课堂,进行更加灵活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只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常常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呼唤着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熟练地把教学的方方面面,按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题研究有利于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和促进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对语文教学再次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准确说,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促使其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素质教育的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3、《新课程标准》新理念: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到课堂的生成性、开放性,并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而且具有相应的灵活调整、随机应变、变化选择等预应机制,高扬主体性教育大旗。让学生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按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在细读文本、以生为本、研究提问、细耕课堂 、内化习惯、分层作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通过调查问卷、查阅文献、座谈等方法研究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评析课堂教学,让每一位教师都在这场改革中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认识到教师既要当好演员,更主要是当好导演,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制定针对性研究方案,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的能力,提高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3、在大量实践、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整理、归纳总结,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再以有效教学、教学艺术等方面理论作指导,并邀请专家作专业性引领和理论性提升,提炼出一套针对教学实践的行之有效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4、开展探索实验和对比实验,转变学生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5、创建积极课堂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广泛收集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的新动态,借鉴和学习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增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艺术。

  3、调查研究法:实验的前中后期分别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采用座谈、问卷调查、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反映,通过反馈的信息,调整实验进程。

  4、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5、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6、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和手段。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的认识实践来完成。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同叶圣陶所说的,把它比作一扇门,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教师起提示或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好比是一潭死水活起来,师生就会充满活力和智慧。学生愿意学,并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2、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有必要抽出时间来让学生回归大自然,让他们通过感官系统,发挥想象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再把从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表述出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体会,发现一些现象、一些变化。这样学生可联系实际掌握课本内和课本以外的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把在电视上听到的、看到的记下来,然后讲给老师同学听。鼓励他们多看一些好的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多积累词汇、好句子、好的写作方法。读一些报纸、广告,从这些方面获得知识。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

  4、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后进生的表现,发现其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帮助他们,了解他们。使学生能充分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课堂上向他们布臵由易到难的`作业。使优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差生有进步有收获。要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让优、中、差生相结合,使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激动人心的充满智慧与感情价值的讨论氛围,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系实际,巧用教学方法,注重课堂实效

  随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面对不断快速更新、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新成果,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有选择地引进,有改造地吸收,在实践中创新,使之赋有自身的特色”。

  农村小语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了解熟悉教材、学生,但他们中间学历深的人不多,水平高的更少,加之还有诸多的生活负担,因此在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的“朴实”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学精神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指导上。朴实的农村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朴实的方法,能出扎实的效果。

  (三)切实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本质特征的工具性,决定了小语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广大农村小语教师来说,只有把培养能力的多种训练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1、训练内容、项目要实,让学生真正参与。

  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些语文基本功又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单元来体现的。一课书、一组文不可能包括多项训练内容。因此教师对教材所体现的语文基本功要注意认真钻研、整体把握、分步实施。要将教材中的单元训练重点合理分解,化整为零,将其具体化、细目化,逐一落实到每篇课文、每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之中,即训练内容、项目的安排要“实”。具体地说,就是一节课,怎样练,练哪些,都要精心设臵,并将其具体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真正参与,使全体学生在40分钟内部积极投入“练”的活动之中。教师要及时提醒、指点,将学习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

  2、训练的形式、方法要实,有助于培养能力。

  内容、项目解决了练哪些的问题,形式、方法要解决的就是怎样练的问题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形式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筑路奠基。训练形式、方法的实,首先体现在为训练内容服务方面。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是在学生对语言文字实实在在的读、看、想、听、议、听、写等的具体操作中逐步形成的,靠搞花样、走过场是绝对实效的。

  篇三:“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摘 要:全面总结了“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设计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形成了网络环境下“一中心三模块四因素”的“自主—探究”高效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效课堂;自主探究式

  20xx年xx月,我校申请并承担了“新城区中小学学科课堂高效教学研究”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我们对课题的内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对与本课题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依据有了新的认识并重新定位,确立了研究方案。从20xx年xx月启动研究至今,我们严格按课题计划开展研究,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在课题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相应的实践成效。

  一、课题背景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认知工具,学生只有具备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教学手段为我们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课题界定

  1.网络环境

  主要指校园网和基于校园网自主开发的专题学习网站。

  2.语文高效课堂

  主要指利用网络资源,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主,建设教与学高效的课堂模式,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为试点,逐步向其他课程拓展,基于校园网上的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探究如何正确、合理地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加工、应用语文知识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更好。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

  四、研究目标

  根据学校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我们具体设想通过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利用已有资源,加上有选择地引进和自己研制开发,逐步丰富和完善学习网站资源库,研究开发出适用于高效课堂的内部教学资源学习网站。

  2.通过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建构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形成高效课堂的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3.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五、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效

  1.进行学科教学资源准备,完善和丰富网站资源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网络教学资源散落在internet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之中形成的资源还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还没有生成可供利用的以学习主题为主线的课程资源,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专题学习网站应运而生。这种学习方式结合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开发资源的技术和目标,很好地将专题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能的培养几个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通览全册教材,我们将“我国的世界遗产”作为网络资源的核心内容,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篇)”学习网站的构建,首先,我们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尊重学生,

  学生的需要决定专题学习网站中结构和学习的评价方式。教师从网络中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文字、视频,经过教师的重新组合,在设计学习者任务活动时,带有明确的目的,学生带着任务进入网站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并非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而是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自己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网站上可以找到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相关资源,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网。

  2.在设计与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时,将专题学习网站的框架归纳为如下几部分

  (1)“走进课文区域”——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

  一般呈现与课文相关主题的知识点、学习提示及进行导学的公告。

  (2)“网络资源区域”——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

  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角度通过搜集、整理建设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以网页的形式编制具有较强交互性的专题网页。同时做好与世界文化遗产等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交流讨论区域”——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

  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的主要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交流,并提供学生发言的平台,鼓励学生对各类信息发表看法、写出感受。

  (4)“在线测试区域”——学生成绩评价的园地

  在线测试是网络主题学习的重要特征。网站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测试问题,将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即时反映出来,供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评价。

  例如,在“秦兵马俑”专题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走进课文、穿越时空、古往今来、图片欣赏、交流讨论、学习提示、友情链接等。其中,“穿越时空”模块从文化、历史、军事等方面提供了秦王朝丰富的拓展性学习资源,收集、整理与专题学习相关的拓展性学习素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学习结构。“古往今来”模块从发掘保护,未解之谜等主要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的神秘、宏大、奇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交流讨论”模块提供网上协作探究学习及讨论空间,根据学习专题构建协作学习、作品点评、远程答疑指导讨论区。

【课堂小练笔研究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小课题结题报告03-07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模板11-01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范文10-07

自主学习结题研究报告10-07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精选11篇)05-29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06-08

小班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02-13

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精选10篇)07-14

结题报告的格式及如何写结题报告10-07

如何撰写科研课题结题的研究报告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