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主学习结题研究报告
篇一:自主学习结题研究报告
《“自主—参与—探究”式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的“‘自主—参与—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是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开发的课题。三年多来,课题组的参研教师们在“充分自主、有效参与、有益探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无不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我们所提出“自主—参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
根据初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发生相应变化,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承认学生是会主动发展的,承认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样,就要求从动态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而不能单一、刻板、封闭,必须综合、灵活、开放。所以,个体要“自主”,整体要 “合作”,过程要 “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针对以上的背景因素和课改新理念,结合本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特提出“‘自主—参与—探究’式教学研究”
专题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假设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参与探究,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通过引导自主学习,旨在改变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这便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在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各学科优势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想学”、 “会学”、 “能学”的积极状态。
“参与、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这不仅使学生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逐步养成“客观地认识自我,真诚地欣赏别人”的良好心态。于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既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又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这有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
三、研究目标
(一)理性感悟“自主—参与—探究”
积极倡导自主、参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学中,让学生自学、自悟、说真话、做实事、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就是自主;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解人以困,虚心求教,平等对话,就是参与;处理问题时,围绕知识点,理论结合实际地钻研,设身处地理解,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就是探究。
教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应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实效性,要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在重难点处、实践中、反馈评价里参与合作;应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给予充分探究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落实学科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个体要“自主”,整体要“相互参与”,过程要“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参与合作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做到:一般性问题,多采用自主性学习,重点问题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难点问题多采用探究性学习。
四、研究方法
1、采用行动研究为主,科学地走一步,看一步。即在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状态下,采取行政领导、专家指导、骨干带头、全员(全体专职教师)参与,以点促面的方式边行动研究,边反馈纠正,从而逐步完善,不断发展。
2、运用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文献检索,随堂听课,检测实验等形式
进行研究,以理论探讨作为辅助。
五、研究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7月—9月)
组织调查,分析教学实际;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6年10月—2009年2月)
由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教学中实施研究,并组织本教研组的成员协同研究。调整方案,并做好阶段性总结报告。
① 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并作好记录和小结。(2006年10月—2007年12月)
② 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专家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2008年1月—2008年4月)
③ 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2008年5月—2009年2月)
3、反馈阶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4、总结阶段(2009年6月—2009年9月)
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成果
1、优化组合,成立课研组织。
首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程的实验研究工作,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课研实行分层责任制,由校教研室具体负责运作,组织制定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布置各阶段的课研实验工作;其次学校各教研组提出课题组成员人选,骨干教师踊跃参研,率先垂范;再次学校课题管理领导小组针对申报参研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等情况,成立了年龄、职称、学历层面均衡,年级分布合理的研究机构;同时,邀请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参与和指导课研实践工作,从而保证了本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首要基础。
2、学习探究,明确科研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初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3、实事求是,保证科研实施。
(一)科研制度,做到“五个一”
1、一周一小研
每周星期三下午,进行一次“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集体备课或研讨活动。
2、一课一反馈
每个完整课结束,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并做好一个教学后记。
3、一月一大研
每个月上一节科研公开课。
篇二:自主学习结题报告
边疆中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评价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袁崇平
一、 课题研究背景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说明学习是学生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其次是通过教师新观念,新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牵引,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再其次,学习方式不能简单等同于学习方法,它包括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等。因此,本课题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入手展开研究。
(二)、边疆中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评价模式研究”应植根于边疆的土壤,它是根据边疆中学的特点而制定的。它不同于教学资源丰富、信息传播快捷的大都市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评价模式”。而是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边疆中学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考虑边疆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积极的评价。它绝不是教师撒手不管的“放羊式”的让学生自主学习,也绝不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无原则的给予肯定和夸赞,而是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其学习能力给以鼓励性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自主学习的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
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因此,本课题只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展开研究。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十年,素质教育思想和自主学习方式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差不多已经深入人心,而新疆疏附县第二中学,作为一所边疆学校,是2007年之后在当地党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加上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全校还有很大市场。为了跟上全国课程改革的形势,尽快缩短我校与内地学校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方面的差距,我们申请了“边疆中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评价模式研究”这一课题。课题申报成功后,教研室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查阅了国内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组织教师分析、讨论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合我校实际的课题研究路线图,以学科组为单位,展开研究活动。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具有边疆学校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用以指导我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模式,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服务。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精神。
2、我校办学规模快速壮大,青年教师多。学生来源分散,且不少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方式落后,方法欠缺,学习成绩差。大力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助于解决学生因学习基础差而放弃学习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5、改变传统的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方法,探索更加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质的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调查是获得研究材料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研究价值的重要保证。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掌握我校学生信仰的现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其他几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因此,活动即研究,每一项活动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3、文献查阅法。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将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以便于使研究更深入,更有力度。
4、经验总结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学习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从他人的研究经验中得到启发,形成方案。
四、课题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实际参与”是学习的三大要素中的最高标准。学生只有亲自参与自主学习,才有可能提高其能力。
2、民主性原则
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参与实验。
3、针对性原则
针对边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条件,确定自主学习的材料;针对边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特征确定自主学习的内容。
4、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不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自然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
5、差异性原则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6、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迁移的特点,学习内容要注意开放性,使之由课内向课外开放;教学手段要注意开放性,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五、课题研究对象
疏附县第二中学全体高初中学生。
六、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
1、在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内容、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提出课题申报。
2、 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研究人员,落实组织分工。
3、 制定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报告。
组织实施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思想交流;学习研究方案,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1年2月-2013年7月)
1、
2、
3、
4、
5、
6、 实验教师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 课题组每期组织三次集体活动,总结、交流各自研究体会。 实验教师将每次活动的经验总结,数据统计材料交课题组。 每个学科至少开展一次自主学习公开课。 在校内举行自主性学习成果展示。 课题组成员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
1. 课题组成员将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总结经验文章进行加工提炼,形
成论文,上交课题组。
2. 将实验教师的指导课刻录成光盘存档。
3. 收集整理实验教师的实验课个案。
4. 收集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材料。
5. 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总结反思,形成实验报告和结题报告。
第四阶段:完善阶段(2014年1月-2014年7月)
1、
2、
3、 整理完善所以成果材料。 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检验。 补充完善所有材料。
第五阶段(2014年9月以后)
展开后续应有研究。
七、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自2010年7月开始启动,规划到2014年7月完成。
(一)、2010年7月-2010年9月,规划设计,选择研究方向,由蒋刚副校长负责组建课题组,袁崇平、柏岗氙、潘传国三人负责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相关部门审批、立项,组织实验教师开展理论学习。
1、2010年6月,疏附县第二中学向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总课题组提出实验基地申报,通过研讨我校教学面临的实际情况,确定我校课题研究的方向为《边疆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评价模式研究》,并撰写了课题申报表提交到总课题组,课题组于2010年7月同意该课题立项。
2、2010年8月,王秀华校长和蒋刚副校长负责组建课题组,蒋刚副校长组织召开了第一次课题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确定王秀
篇三: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呢?笔者以为,要在以下四方面落实: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参与”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发展性评价
经过了一年多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A、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传统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与文本发生意义关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机械性的理解接受。这种做法,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这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随着近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由此,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子来。
主要研究内容: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以数学课堂教学为扩散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心得体会。
目标、意义:防止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在教与学中,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教师把握自主学习的时机,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和监控,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
一、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简析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自主参与落实得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素质教育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教师未能从旧观念中摆脱出来
应该承认,当今教坛上,还有不少教师在潜意识中仍存在“教学教学,我教你学”、“传道授业”、“师道尊严”这些狭隘的传统观念。其主要表现是: 教学目标是片面的——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素质发展的多元建构; 教学过程是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由媒体到学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还需要由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任务是单一的——单纯传授知识,狭隘地诠释能力,就算是一些被炒得很热的“学习能力”,其本质上也无非是训练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唯手熟尔”;
3、老师未摸索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门道、掌握适当的方寸
现在,许多教师都希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力求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希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有效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收效甚微:讲少了,既怕被批为放羊式,又怕学生不懂,应付不了考试;讲多了,则被告知“方法陈旧”、“满堂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可以说,许多老师都无法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尺度,总是感到有心无力、事倍功半。
二、课堂教学的实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大部分教师都知道教学过程不再单纯是关注知识与技能、关注学习成绩;而应关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人的发展。当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应如何将新课程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动呢?下面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㈠对“课堂教学的实质”应该有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巴班斯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来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单纯记忆、复制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
㈠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忙个不停,却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师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学啥就学啥”,“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学习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 对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感到无所适从。实践证明,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学习的伙伴。
1、以目标指导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搞好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讲新课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任务,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⑴初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思路;⑵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新课文扫清障碍;⑶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挑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来解决。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抓住了听课的主动权,才能抓住听课重点、难点、疑点,轻松掌握所学的新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落实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
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㈡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
生本教育观认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都具有个别的、有潜在价值的思维个性,都存在着经过自主努力达到掌握的学习潜能,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日后走向发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单一的做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1、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已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单指结果。只有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评价中,往往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对活动过程很少关注。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实际上是把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等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摈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
2、既关注知识,也重视方法
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因兰——法尔茨州教育部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新课程中提出关注“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单纯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科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老师要善于结合日常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细水长流地加以评价引导;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习以为惯,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3、既关注能力,也重视情感
新课程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评价要向情感目标延伸,即关注学生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中焕发新的生命。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既关注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它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如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个学生每次朗读后,老师、同学都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老师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该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出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㈢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内容。什么是学科教学设计?周庆元同志认为:“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学科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学科教学的整体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而“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则偏重于学科课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策划。
1、吃透教材,找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除此之外,了解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问题情境。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动态生成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教师课前的准备越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
2、目标制订、练习设计要留有余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处理意外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备课环节,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要求教师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老师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笔者近几年来听了相当数量的学科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在实施时保证学生在课堂内独立思考、自主有效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三分之二,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用某一个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班里上课,可是效果迥然不同,感觉完全变了味。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对于教师来说,光有教学设计还不够,成功有效地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精心组织的。
四、效果与存在问题
㈠效果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
开展研究以来,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形成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自主开放、凸显个性的生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了,兴趣更高了,参与意识很强,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学生自信心增强,自主参与学习
如果有人问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们可以一口气回答:“学生的胆子大了,变得自信了,敢提问题了,而且问题特别多;课堂上,他们显得特别活跃,好像眼睛特别亮;学生变得聪明又能干,有了课前预习和学习资源包,他们有备而来,总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讨论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过去上课,学生主要是听,现在,学生要想、要动、要做??”可以说,学生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配角”,而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讨论,喜欢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课堂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3、促进教师的发展
所谓“教学相长”,科研课题的开展,不仅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课前:重视教学设计,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去图书馆、到所有能寻找到资料的地方。
课堂上:教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经常有对学生真诚的赞赏;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课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㈡存在问题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部分学科老师都要担任班主任,周课时排得很满,平时零碎的杂务使得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之间存在矛盾;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结语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段话最能深入浅出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任务:“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
【参考资料目录】: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李建平《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
3.杨建军《学法指导之二谈记忆力》。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参考》,1997年第4期。
5.裴娣娜著,《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6.钟志贤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7.裴娣娜著,《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
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自主学习结题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合作学习结题报告02-20
结题的报告04-19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优秀09-22
课题结题报告05-27
项目结题报告03-05
课题结题报告07-09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09-01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07-20
研究性学习的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