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09-14 09:15:24 赛赛 报告 我要投稿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通用11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通用11篇)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1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无锡、宁波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无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

  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满足消费需求。

  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

  一、对xx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xx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立足全市、全省、全国实际,调整和完善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明确了新能源产业定位,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布局,推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以工业园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度,真正发挥了园区培育企业集群、打造工业增长极的平台作用。xx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资源评价报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初步配套。已引进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企业15家,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的优势,以打造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重点构筑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光能、风电上下游关联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产业资本,已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5项,总投资46亿元。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集聚区承载吸纳能力,一批国字号能源巨头和制造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共引进项目20多项,总投资达xx亿元。

  (二)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甘电投1mw示范电站项目、甘电投10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一期10mw光伏、中节能二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投产。甘肃昱源矿业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氟化氢一期2万吨生产线项目、中国风电集团武威9mw光伏发电项目、中电国际特许权招标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华电红沙岗1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红沙岗9mw光伏发电等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浙江正泰一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常州天合红沙岗50mw光伏发电项目、华电三期40mw光伏发电项目、甘肃汇能红沙岗二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北京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电力武威30mw光伏发电项目、中国国际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目、四川光量新能源有效公司50mw高倍聚光及光伏发电、100mw光伏制造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三)新能源装备制造、风电发展态势良好。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签约的光伏组件项目规模达20xxmw。规划到XX年,将形成年产1500mw光伏组件、1000mw逆变器的能力。引进的荣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只led太阳能路灯生产线项目、武威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mw光伏组件项目、湘电风能(甘肃)有限公司年产200台套2.5mw及以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宁波百事德武威久源光伏构件发展有限公司年产300mw支架及100mw光伏组件生产线项目等20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中广核一期49.5mw风力发电等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中广核二期49.5mw风电项目、大唐新能源49.5mw风电项目、武威洁源红沙岗58.5mw试验风光互补项目、常州天合49.5mw风电项目等正按计划进度抓紧建设。

  (四)生物质能运用前景广阔。生物质能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新能源,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压力。目前,武威市的生物质能利用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农村沼气。农村沼气的应用,起步较早,技术较为成熟,采用集中或分散式的处理系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今后开发生物质能燃料、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前景广阔。

  三、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大唐武威新能源一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特变电工9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三期13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甘肃59mw光伏发电项目、中广核50mw光伏发电项目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

  (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部分企业由于自主开发能力较弱,资本积累缓慢,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四)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led节能照明等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但整体上仍处在产业链片段发展阶段,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

  (五)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电网的通达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未能得到有效保障。随着金太阳新能源高新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急需建设新能源电力输入输出配套设施。

  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依据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及武威实际情况,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必须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扶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实施规划带动、园区集聚、项目拉动、科技推动、政策驱动的战术举措,多方位推动新能源产业向纵深发展。

  (一)科学谋划定位,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宏观引导,立足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分析产业现状、行业优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的优势,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确定集群发展的主攻方向;要科学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适应,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科学定位新能源产业园区功能,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注重引导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园区建设,搭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平台。

  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武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吸引工业要素的空间集聚和产业提升,是加快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举。在园区建设上,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点线结合、横纵拉伸,合理调整产业内部分工,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互衔接;要完善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突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造良好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要坚持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主导企业带动配套企业,以合理布局项目和完善产业体系为主线,鼓励新能源企业向园区集中;要改善和优化园区投资环境,规范简化各类审批手续,推行“一企一策”和“一站式服务”,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把园区打造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创业福地、投资宝地。当前要重点抓好四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金太阳新能源高新集中区建设。充分利用该区域连接东西的交通优势和33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的并网条件,在312国道、高速铁路及连霍高速公路两侧建设若干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为武威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建设树立样板和标杆。

  二是加快推进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重点构建“4+3+2”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以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以常规装备(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为辅助的循环产业链,配套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房地产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

  三是加快推进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引进发展风电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最终形成风光互补,全天候连续发电示范园区,力争形成民勤城东工业园区高载能产业的电源供应基地。四是规划建设天祝松山滩风电产业园。尽快开展该区域测风评估工作,以风电项目为依托,配套完善电网设施,力争在“xx”末将松山滩建设成为百万千瓦级的风电产业园。

  (三)实施项目带动,延伸新能源发展的产业链条。

  一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精心谋划项目。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围绕壮大新能源主导产业,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光电、风电产业项目。

  二是要以创新的方法破解项目发展瓶颈。项目建设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土地和资金。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解决这两大难题。在土地方面,要积极研究政策,利用好政策,寻求增加建设用地途径,充分利用荒漠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确保用地供给。在融资方面,要按照boo(即:建设—拥有—经营)、bot(即:建设—经营—转让)、dbfo(即:设计—建设—融资—经营)等多种项目融资模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着力提高市场融资、提高资金运作水平,政银企三方要合力共为。

  三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光电、风电重大项目,着力抓好一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制气、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重点项目。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要注重科学运作,制订详细工作推进计划,设定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个部门,一包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各项目单位进行了责任捆绑,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签约项目,要做好跟踪协调服务工作,尽快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抓好投产运行工作,使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力争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四是要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大力引进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装备项目,打造集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与太阳电池及组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电站输出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链;大力引进风电整机制造项目,打造集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风电场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优势产业链,着力解决风电并网运行管理问题。

  (四)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形成与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增强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中心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鼓励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高标准的技术开发中心,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生产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的产业科技创新梯次格局,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鼓励新能源产业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提高区域品牌竞争能力,培育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五)抢抓政策机遇,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推进新能源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撑、优质的服务跟进和强有力的组织推动。

  一是政策上倾斜。要牢牢把握中部崛起、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扩大内需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国家在资源、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特惠政策,制定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以优越的政策环境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重、特大新能源项目、高科技项目、龙头型项目要给予特殊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融资运作上的杠杆效应,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对标志性工程和新能源重点项目进行引导和扶持;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新能源项目,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

  二是服务上跟进。强化信息捕捉,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国家、省上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项目申报信息;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立政府、社会共同推进项目的开发模式,谋划、储备、引进一批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示范项目;早抢早抓快跑,第一时间向项目申报单位提供信息,第一时间组织申报项目,努力提供项目争取的命中率;加强项目跟踪落实,对已上报争取的新能源项目,指派专人负责盯办,积极衔接落实。

  三是组织上强化。要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强新能源开发队伍力量,统筹协调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项目审批、技术指导、要素供给、协调服务、优惠政策落实等事项,合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3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文明史就是能源利用改进和更新的发展史。据国际能源机构最新预测,从世界范围来看,石油在未来40年后将枯竭,天然气将在60年内用尽,煤炭也只能用220多年。按中国剩余可采储量和能源消费量来看,石油还可开采13年,天然气为40年,煤炭为60年,均早于全球矿物能源的枯竭速度。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快速增加,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能源短缺和能源消费以及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发展新型能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市能源消耗主要依靠外供,在经济向工业化中期加速迈进、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依赖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做好新能源规划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本着以上指导思想,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调研课题上,选择了新能源。

  一、发展现状

  新能源是指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通常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等。就我市而言,新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水能、天然气、沼气、风电、核能、地热能等。近年来,我市加快了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

  (一)生物质能利用。主要有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全市已建成生物质发电厂两座,为江苏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和中电洪泽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机组装机容量分别为30MW和15MW,占全市火力发电机组的2.08%。秸秆电厂年消耗秸秆30万吨,飞翔纸业、友文人造板等企业以谷壳、木屑等生物质作为燃料使用年消耗约2万吨。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9万处,300户规模秸秆气化站1处,小型沼气工程4处,年产沼气2929万立方米,折标煤2.17万吨,占农村年能耗的1.6%。

  (二)太阳能利用。全市拥有太阳能吸热板面积约75万平方米,年利用太阳能产生热值11.4亿兆焦,折标准煤4万吨左右。太阳能产业方面在太阳能制热水、空气制热水和循环制热水等三个领域发展,主要拥有年产3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产值近2亿元的辉煌太阳能公司和产值上亿元太阳能玻璃管生产企业力诺太阳能公司。目前,淮安第四人民医院和 淮阴工学院等单位采用辉煌太阳能公司的双向集热等技术供给热水,实现节能80%左右。

  (三)水力发电。淮安市高良涧水电站坐落在苏北灌溉总渠之首,是江苏省平原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好的低水头、大流量的水力发电站,安装16台200千瓦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3.2MW,年发电1557万千瓦时。

  (四)地热能利用。我市地热能的热利用主要是热水供应及供暖、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等。水温摄氏43-61度的地下热水日采取量2510立方米,年利用地下热水70万立方米。目前,亚邦公司生产的地源热泵在淮安金蝶苑宾馆等单位空调系统应用,比普通空调节能50%以上。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新能源所占比重还很低,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我市新能源开发利用没有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现有技术(四)地热能利用。我市地热能的热利用主要是热水供应及供暖、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等。水温摄氏43-61度的地下热水日采取量2510立方米,年利用地下热水70万立方米。目前,亚邦公司生产的地源热泵在淮安金蝶苑宾馆等单位空调系统应用,比普通空调节能50%以上。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新能源所占比重还很低,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我市新能源开发利用没有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下,大多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加之资源分散,规模较小,生产不连续等,存在着产能较低的问题。就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看,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全市50多户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真正能叫响的品牌只有辉煌太阳能,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尚缺乏投资主体,还没有开发利用。

  (二)新能源利用比例较低。煤炭是我市利用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发电机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高达97.8%,其它新能源发电量仅占2.2%。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刚刚起步,核能等还有待开发利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了节能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三)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刚刚起步。新能源产业中,除太阳能热水器和地源热泵外,其它新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都较低,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发达城市、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和规模化经营的格局。生物质电厂虽然取得多项专利,但燃烧技术仍然不过关,处于亏损状态。

  三、发展环境

  (一)国际发展环境。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国际社会把新能源的发展作为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许多国家制定了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使新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世界能源发展中最快的领域。为应对经济危机,奥巴马政府将在未来10年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并在未来20年新创造500万个绿色工作岗位;欧盟计划在20xx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总使用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20xx年1月起,日本拨款90亿日元,恢复对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补贴政策。发展新能源不约而同成为世界各国重要举措,光伏产业更成为政策扶持的重中之重。

  (二)国内发展环境。我国新能源资源潜力巨大。根据初步的资源评价,新能源资源中,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仅海上风能资源总计可安装风力发电机组10亿千瓦。可以说,无论是资源空间还是市场空间都十分广阔。我国十分重视新能源的发展,首先,于20xx年2月制定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从法律规范上推进新能源发展。其次,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制度,保证新能源所发电量优先上网,在价格、税收上予以优惠。第三,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到20xx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几年来,我国已经建成一批大型水电基地,建设若干个大型风电基地,并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动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支持生物质发电和非粮类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四、我市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规模化和集约化为目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围绕重点行业,扶持重点企业,开创淮安新能源发展特色之路,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绿色淮安、生态淮安。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台,生物质发电实现“一县一厂”,装机容量达到100MW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突破,装机容量达到10MW以上,加快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实现风能、核能产业的突破,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我市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新兴产业。

  五、战略重点

  (一)拓展太阳能利用领域。太阳能产业是节能环保产业,我市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光能充足,热量富裕,全年太阳能辐射总量在110-119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时数在2136-2411时之间,发展太阳能产业优势突出。一是加速推进利用太阳能相关产业发展。

  我市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要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辉煌太阳公司二期工程建设进度,争取近期产能达到50万台;同时,大力推进山东桑乐数字化太阳能在淮安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一期工程40万台早日投产达效,二期工程60万台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淮安奥德赛电子科技公司投资1.2亿元的单晶硅项目和英国WU金融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5亿美元的非晶硅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推进江苏国信投资7000万元的1.5MW太阳能发电项目和投资2.2亿元的5.5MW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二是积极拓展太阳能利用领域。推进传统太阳能制热水领域发展,加速推进空气制热水和循环制热水领域发展,并向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泵集中供热、太阳能智能照明等高端技术领域发展。启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建设,推进太阳能光电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带动太阳能光电产业发展,节约替代其他不可再生能源。

  (二)全面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生物质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是一优质的清洁能源,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具有可再生性。我市是农业大市,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各类秸秆、枝条400多万吨。秸秆发电将使大量的秸秆变成可再生的新能源资源,也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推广秸秆发电具有取之不尽的资源优势、低廉的成本优势、低污染的环保优势。我市大部分农业县(区)都具备建设生物质电厂的条件,目前,要保证江苏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和中电洪泽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的平稳运行,加速推进淮阴区生物质电厂建设进度,尽快落实金湖、盱眙、涟水三县投资主体,实现全市“一县一厂”的目标,届时将可利用现有生物质资源总量的20%左右,年可节约标煤25万吨。同时,在试点基础上,大范围推进秸秆气化工程,探索建设以非粮能源作物为原料生产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物燃料工程。通过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有效降低我市GDP能耗。

  (三)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产业。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换形式,也是一种清洁能源。我市洪泽湖周边地区有较好的风能资源,洪泽湖区12米高空年平均风速3.5米/秒以上,年有效风速(≥3米/秒)时数7300小时,年风能密度122.7瓦/平方米,即全年有83%以上的时间可从风中获取能量用于发电。根据目前风力发电设备的发展,风速在4-5米/秒以上时,可以建设中型风力发电机组,风速6米/秒即可建设大型发电机组。当前,要通过进一步采集洪泽湖区的风资源数据,根据国家风电产业政策,抓紧聘请权威机构对洪泽湖区可建风电场范围进行科学评估、合理规划,尽快确定投资主体,大力发展经济实用的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同时,切实加大风电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将风电产业培育成为促进我市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

  (四)加速推进核能发电产业。目前,核能已成为人类使用的重要能源,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地球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的形势下,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布局、发展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新选择。我国目前投入运营的核反应堆共有11座,发电能力近1000万千瓦。按照规划,到20xx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我市建立核电站对电力自供力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意义重大。我市盱眙县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优越,可以满足核电站建设条件。2006年以来,中广核和中国华电集团等专家多次来淮调研,对盱眙建设核电项目自然条件给予认可。目前,应加大与上述两公司沟通,根据国家核电产业政策提前编制核电发展规划,包装核电站项目,争取尽快启动核电站建设前期工作。

  (五)进一步拓展沼气发展空间。我市是全省发展利用沼气最早的地区,农民有很好的利用沼气习惯,已经培养了一批建设服务沼气发展的技术人员队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以农村沼气为主的生态富民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之一,在全市大力推进沼气建设。通过沼气这根纽带,结合“三改”(改厕、改圈、改厨),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经济、生态”双赢,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我市适合展沼气的农户达60万户,发展潜力巨大,当前,可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新上一批较大规模的秸杆沼气池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项目,在可能情况下调研新上沼气发电项目,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和生活环境。

  (六)加快推进地热资源利用。我市地热资源于2001年4月发现于洪泽湖南岸的洪泽县老子山镇,据最新探测,盱眙龙王山、盱城镇附近地区也存在地热资源分布。目前洪泽已凿地热井4口,凿井深度均为100多米,日均允许开采量为2510立方米。洪泽地下热水无色、无嗅、味微咸,水温43-61度,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成分,其中偏硅酸、氟、锶、镭等多种矿物成分含量达到医疗热矿泉水国家标准,属于优质热矿泉水,无需加工即可直接利用,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医疗洗浴、供暖供热、温室育种等。当前,要抓住机遇,利用一切条件加大推动洪泽、盱眙地热资源利用项目开发。同时,积极培植地源热泵产业,鼓励支持地源热泵空调和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扩大金蝶苑宾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等项目示范效应,加大推广热泵技术应用,实现地下水热能的合理利用;根据淮安城区河流较多的特点,对依河而建的建筑积极利用地表水能量解决小区供热问题。

  六、对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产业集聚

  加强对发展新能源的统一规划,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加强产业引导,实施品牌带动,推进产业集群和集聚。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出台符合地方特色的各项新能源发展规划,将我市新能源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序列,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家五大电力公司、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沟通、协调工作,力求与其发展规划相衔接,争取他们的重大新能源项目落户我市,建立能源基地,发展能源工业,形成能源产业集群。要加快推进现有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产业整合,以辉煌太阳能公司为龙头,紧抓“家电下乡”的机遇,推动太阳能行业洗牌,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改变无序竞争格局,使太阳能产业成为我市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要围绕新能源项目招商,力争每个新能源产业培育1个以上龙头企业,逐步建立从新能源设备制造到开发利用的整个产业链。

  (二)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我市新能源产业的激励政策,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新能源产业项目所需的土地、交通、资金、供电等各种要素要优先予以保证,对项目审批、建设、投产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对新能源开发中存在的设备技术不成熟、前期投入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帮助企业突破难关,确保参与新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有利可图,促使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新能源产业中,为我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三)强化技术进步,提升综合竞争力

  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取决于技术进步,要通过多种形式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目前,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仍受制于技术不成熟,如江苏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虽然创造多项专利技术,但现有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秸秆发电产业的要求。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通过组织重点攻关,确保不因技术问题影响已经建成的新能源项目,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4

  调研背景:20xx年4月15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只有通过国家3C认证即“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企业生产的电动自行车,才是新国标产品。对于未通过国家3C认证、不符合新国标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准上市销售。同时新国标出台后,将把电动两轮车区分为电动自行车与电动摩托车,前者属于非机动车,不能在机动车道内行驶,最高车速和整车重量严格限制。后者属于机动车,需要驾驶资质、车辆上牌等。7月8日到12日,先后赴浙江台州、江苏无锡调研了立马车业、奔宝车业、博大车业、绿佳车业、盘龙车业、铃派车业等整车和配套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向其了解企业目前发展情况、当地电动车有关政策、新国标政策落实情况、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有关政策建议等。现详细汇报如下:

  一、当地电动车产业发展情况

  浙江台州与江苏无锡两地电动车产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主要依托雄厚的摩托车产业基础转型升级而来,经过多年发展,凭借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和成熟的五金制造业基础,一跃成为国内主要电动车板块。其中台州在电动车方面拥有5个“全国第一”。

  一是塑料覆盖件产销全国第一:台州塑件企业有60多家,是全国最大的电动自行车塑件生产基地,为全国的整车企业输送80%以上的塑件;

  二是电摩类产销全国第一:享有“中国摩托车之都”之称的台州为电摩类产品打下了深厚的根基。经过多年的发展,台州板块已成为电摩的代名词,每年产销达到600万辆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三是电机、电控产销全国第一:台州拥有圣威、金宇、九洲、王威等为代表的40多家电机厂,每年产销达到1000多万台,位据全国第一;

  四是成套减震产销全国第一:台州拥有60多家减震厂,其中名震减震器、齐力减震器在行业内都是响当当的品牌。仅名震减震器一家在电动车行业就达到了30%―40%的市场占有率;

  五是整车零部件制造占有率全国第一:台州电动车板块历有“零配件制造基地”的美誉,凭借台州在电机、控制器、塑件、车架、轮毂等配件在市场上极高的占有率,台州在整车零部件制造占有率位于全国第一。

  20xx年台州入驻立马、绿佳、优狐、绿驹、五星钻豹等整车及配套企业200余家,年产整车600万台,产值规模150亿元。无锡拥有整车及配套企业400多家,其中获得3C认证证书的企业有100多家,整车产量占全国产量20%。拥有雅迪、新日、小刀、艾玛、新大洲等国内十大品牌,产业配套齐全,成为业内公认全国三大电动车产业高地之一。

  二、当地电动车行业现状

  (一)政策执行情况

  新国标政策落地以前,台州执行的是本地管理政策,主要参照摩托车执行,包括上本地电动车专用牌照、不戴头盔罚款、不遵守交通规则扣车等。目前当地群众已经基本养成良好的安全出行习惯:电动两轮车、三轮车全部上牌、骑手全部戴头盔、走非机动车道等等。两地的新国标政策还未真正执行,上机动车牌照的电动车主要存在于厂家展厅中,街上还未见到。

  (二)企业政策应对情况

  通过与众多厂商交流,台州电动车企业最多时有400多家,近两年经过优胜略汰及新国标政策影响,还剩200家左右,其中仅有不到100家企业通过了国家3c质量认证,10家左右获得了电动摩托车生产资质。由于申报生产资质需要完善的生产和检测设备和规范的财务报表,耗资巨大(一级资质需要2000万元左右、二级挂靠资质需要1000万元左右),多数企业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因此无法获得资质来生产国标车。对于无法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还在继续生产非国标车,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由于新国标政策还未真正执行,他们处于观望状态,产品方面根据市场情况同时生产销售国标车与非国标车。

  三、通过调研发现的问题

  (一)电动车销量减少

  一是由于新国标产品与非标产品相比技术规范、手续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成本增加20%左右,售价提高。二是新国标产品需要办证上牌,部分消费者不符合驾驶资质或不愿办理相关手续,取消购买计划。三是过渡期内部分地区新国标产品与非标产品并存,新国标产品购买力没有非标产品强。今年总体来看,对于销往郑州等政策执行严格城市的产品,销量与往年相比降低70%左右,对于政策执行不严格的城市销量降低30%左右,预计全年总体销量降低50%左右。由于销量减少,企业库存增加,只能减产应对,可能会导致全年经济数据下滑,职工收入减少。四是产品竞争力有待加强。虽然我县配套企业可以生产大部分的电动车相关零配件,但同台州、无锡相比,部分零配件生产、研发水平较弱,生产能力相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整车生产企业需求。目前我县电动车产业还处于简单的组装加工阶段,没有产品设计能力。

  (二)缺少配套的地方政策

  虽然新国标已经开始执行,但是各个地区还未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目前新车上牌时,需要统一到市级交通部门上牌,县、乡部门没有上牌权限。由于电动车续航里程较短,消费者如果在乡镇购车后,续航里程根本到达不了市里,到市级部门上牌不方便也不现实,对于消费者如何在家门口完成上牌办证等一系列流程,缺少相关指导办法。

  (三)宣传教育需要加强

  电动车是群众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但是他们对于新国标政策的知晓程度还不够高,不懂得国标车与非国标车的区别,在购买产品时不会主动购买国标车,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四)政策迟迟没有落实到位

  今年4月15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实施后,一直没有真正执行。已通过国家3C认证企业,上市的产品符合新国标标准,部分企业没有通过国家3C认证,仍在生产上市非国标产品,目前市场产品处于鱼龙混杂状态,由于新国标产品成本较高,购买力没有非国标产品强,严重损害正规企业利益。

  (五)低速电动四轮车政策缺失

  低速电动四轮车作为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的'有益补充,由于操作简单,使用门槛低,深受市场欢迎。市场规模极大,由于缺乏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监管,低速电动四轮车多为无牌无证驾驶,导致驾驶人的驾驶水平良莠不齐,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出现事故后,交警部门难以进行责任认定。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低速电动四轮车的有关标准和管理办法,市场上的低速电动车企业全部没有生产资质,在一些重点城市,低速电动车被一刀切全面禁止上路,企业只能在监管较松的三四线城市寻求市场,产能不能充分释放。低速电动四轮车产业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如果没有政策扶持,很难发展壮大。

  (六)招商引资难度进一步增大

  一是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目前国内电动车企业的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布局都已完成,没有投资计划;部分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新国标资质认证,资金压力较大,无法对外投资扩张。二是沿海地区优势增大。以往沿海地区由于土地紧缺,企业看中内地土地资源优势,愿意到内地投资落地,随着近年来沿海地区大规模开展填海造地,大力发展工业新区,土地资源不断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沿海地区成熟的产业基础、完善的配套设施等因素,内地的竞争优势再逐渐缩小。有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如果沿海地区早几年重视新区开发,我们也不会选择到内地投资。

  (七)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壮大

  一是电动车产业体量规模还不够大。台州有200多家整车及配套企业,无锡有400多家,两地汇聚行业前10位企业,无论数量和规模都要大的多。二是配套能力有待加强。台州是中国模具塑件之都,无锡拥有完善的车架、电池等配套体系。我县配套企业零配件生产、研发水平较弱,生产能力相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整车生产企业需求。如电机产品只有立马电动车能够生产,控制器、电池、减震器、轮胎等主要零配件项目还未引进。

  (八)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一是融资服务环境有待优化。根据部分企业反映,银行缺乏对于企业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较高,手续繁琐,审批周期过长。电动车行业主要通过订单生产,是一个特别需要依赖流动资金的行业,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不能生存下去。在企业第一批贷款结束、第二批续贷过程中,缺少“快审快批”的绿色通道,一旦某项手续缺失,就会造成审批不能通过,无法继续使用贷款,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二是政务服务环境有待优化。主要表现在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缺少积极主动上门服务的措施办法,部分行政收费项目标准不明确,随意性较大;管理意识大于服务意识,缺少敢于担当的魄力和精神。个别企业反映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企业发展。

  (九)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同沿海地区相比,我们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较少,对外依赖性强,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立马电动车、绿佳电动车的总部拥有完善的产品开发、检测设备。由集团总部负责研发设计电动车款型,成熟以后,交由国内其他基地进行生产加工,因此高技术人才多集中在总部集团。另外虽然我县已经建设了电动车检测中心,但建设标准不高不能满足企业使用需求,多处于闲置状态。电动车研发中心还未建设,制约我县主导产业发展。

  四、下步电动车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做好新国标政策的执行与落地

  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新国标政策的解读,尽快研究出台承接政策落地的相关细则,明确车辆上牌、办证、保险等事项的办理流程、责任部门,建议将此权限下放,由乡级政府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使此项政策更加便民。

  (二)加强政策的宣传教育

  通过电视台、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解读新国标政策及配套措施,让群众充分知晓此项政策;出台电动车道路交通管理办法,明确电动车有关行车规定及处罚标准,做好群众的安全骑行教育。

  (三)研究出台低速电动四轮车管理办法

  不管是从行业发展管理方面,还是消费者需求方面,低速电动车合法化都势在必行,建议尽快完善低速电动车管理,出台标准,对于符合技术要求的车辆核发正规新能源车牌照,纳入交通管理部门监管范围;对于不符合技术标准的车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几年退出计划,发放临时牌照,逐步淘汰。

  (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企业普遍反映人才招聘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跟不上,人才难以在本地安心工作,建议加快推进道路、线路、雨污管网设施建设,尽快启动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全面推进产品孵化中心、创意设计展示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及配套学校、医院、宾馆、专家公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五)抢抓行业洗牌机遇承接项目落地

  新国标政策实施后,相当一部分技术含量低,适应能力差的组装型的整车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提升自身研发、生产水平,无法获得3c认证和生产资质,最终将被淘汰。一是建议由政府出面,与具备生产资质的第三方企业合作,成立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园,打造独立品牌,以此申报国家3c产品认证及生产资质认证。借此积极吸纳没有资质的众多中小电动车企业入驻产业园区,通过挂靠方式开展生产合作,从而增加当地税收和就业。二是鼓励众多中小企业合作出资,组建母公司,完善相应的生产和检测设备,以此申报国家3c产品认证及生产资质认证,进行贴牌生产。

  (六)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同国内主要电动车生产基地相比,本地的电动车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继续扶持培育。由于本地的人才、交通、环境、产业基础等优势都不突出,唯有营造宽松、高效的服务环境,才能留住企业。一是加强融资支持。出台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办法,降低审批门槛,提高审批效率,开辟续贷绿色通道,延长贷款年限。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出台客商服务办法,将企业入驻以后涉及到的各类服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进行明示,制定手续办理流程图,简化、合并手续办理流程。三是严格兑现合同约定的各项条款政策。

  (七)完善、拉长与增厚产业链环节,推进产业链当地化

  建议采取“一个基础,三大步骤,一条主线”的主导思路推动产业发展。“一个基础”是要巩固电动车产业集群在车身车架等主干部件上现有优势这一基础;“三大步骤”是指第一步发展四大电动车核心部件,并且是以电机为先导,依次向电池、充电器与控制器发展,第二步向基础部件和相关部件拓展,第三步向检测设备、模具、焊接设备、涂装设备等电动车行业的装备制造环节延伸;“一条主线”是以完善生产者服务为主线,即在巩固基础、实施三大步骤的同时全程推动各类专业化生产者服务的升级,提升完善印刷包装、产品设计、广告宣传、物流运输、营销管理、融资等各种配套服务。

  (八)建议抱团取暖,整体发展

  由于电动车资质申请具有一定的门槛和规模要求,对于电动车行业内的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取得准入资质并不容易:按照《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及工信部《进一步完善摩托车准入管理事项》的通知,新建独立法人的摩托车企业,“项目总投资不得低于2亿元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不得低于8000万元,注册资本不得低于8000万元,具备年产两轮摩托车30万辆的生产能力,产品研发机构设备投资不得低于2000万元”。同时,企业还需要申请国家3C产品认证。此项认证需要对企业生产的每个款型进行认证,由于本地生产的都是电动摩托车款型,且单个产品认证价格不菲,在15万-20万之间,这样的认证费用对于规模性企业尚可接受,但是对于一些小厂来说,压力巨大。建议对于没有获得资质的中小电动车生产企业,合资成立一家符合准入门槛的电动车生产公司,完善相应的生产研发设备,以此申报生产准入资质和国家3C产品认证,各中小企业挂靠该公司进行贴牌生产,确保本地电动车产业整体稳定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5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十四五”重点发展九大清洁能源基地(河西走廊“风光火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和启动实施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试点项目,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加快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必将推动我县将风光电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在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夯实新能源产业发展根基,保障新能源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一、全县新能源产业现状

  近年来,xx县积极顺应国家及省市加快新能源产业开发政策导向,结合资源实际,着力加快以风光电为主的产业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有力推动了全县新能源产业开发进程。“十二五”期间,建成甘肃中电投吉能新能源公司50兆瓦、中电投黄河公司9兆瓦、特变电工新疆公司40兆瓦3个总装机99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十三五”期间,建成天恒新能源有限公司2×6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xx年建成天恒公司平川北滩5万千瓦风电项目。

  二、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全县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能源发展要满足“绿色低碳”的战略要求,要重点发展九大清洁能源基地(河西走廊“风光火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同时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加快壮大新能源、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运输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等新任务新要求。国家能源局明确今后每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总量不能少于1亿千瓦。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对我们今年持续做好风光电新能源产业开发指明了方向。同时,国家“双碳”战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开发建设、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也为全县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加快新能源产业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有利于我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电力外送条件不断改善。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750千伏河西电网加强工程和居延330千伏变电站工程已建成投运,市上正在积极推进750变扩容,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加快河西xx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总输送能力1600万千瓦)前期研究论证工作,现已委托国家电规总院、中电西北电力设计院能源规划研究中心开展规划研究工作,编制完成《张金武直流送电方案》,并已将该输变电线路工程列入国家电网“十四五”规划重点前期项目。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正在规划建设,平川和板桥两座330汇集站已纳入全市新能源电网配套工程建成投用,全县新能源电力外送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并网问题难解,消纳能力有限。根据张掖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报告,“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风光电新能源总装机20xx万千瓦,而现有电网外送通道空间仅650万千瓦,尚不足规划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从电能就地消纳能力分析,我县用电负荷和用电量增长幅度小,20xx年新增用电负荷约10%,新增用电量约7000万千瓦,增长20.8%,用以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存在超出系统消纳能力导致弃风弃电的风险。

  (二)土地因素对规模化发展制约影响较大。一是按照全县新能源产业总体规划,全县光伏发电项目规划总装机505万千瓦,其中260万千瓦为光伏治沙项目,占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的51.5%。目前,全县沙化封禁保护区土地面积达47.5万亩,虽然土地条件极适合实施光伏治沙项目,却因政策约束暂无法实施,制约了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我县886.13平方公里区域被省自然资源厅划入“甘肃省张掖市臭泥墩地区油气区域普查”(地勘基金项目)范围。我县“十四五”期间规划的新能源项目包括第二批3个风电项目均在该区域,用地范围存在空间重叠,目前急需与省自然资源厅对接,就新能源项目是否允许实施尽快进行明确。

  (三)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机制尚不健全。我县新能源项目规划区位于xx北部荒漠地带,距居民区20公里以上,水、电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均不满足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需统筹规划解决。在企业准入方面,由于风光电新能源项目投资数额巨大(光伏每10万千瓦约4.5亿元,风电每10万千瓦约6亿元),投资回收周期长(约12—15年),致使部分民营企业因资金链紧张而出现将建设指标通过非竞争性配置手段进行变相转让的现象。此外,为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及协同产业项目,探索实行的缴纳履约保证金方面还存在数额过高(板桥北滩20万千瓦风电项目投资11.22亿元,履约保证金1.12亿元)、质押期限过长(项目并网后36个月内)等问题,建设方面还存在约定周期过短问题(取得建设指标3个月内)。

  四、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县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将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构建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环境是实现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支撑政策。深入研究国家及省、市关于新能源产业开发的最新政策,加快研究制订我县新能源产业开发的配套政策措施。一是分项目类别和不同区位尽快研究制订新能源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协同产业项目支持政策,为更多企业入驻我县实施新能源产业开发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针对新能源项目规划区偏远的实际,研究制定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支持政策,为企业入驻我县实施新能源项目建设提供基本条件。三是进一步研究完善新能源项目投资企业准入相关政策,优化保证金及自取得指标后建设周期等约束条件,适度为投资业主松绑,坚决杜绝变相倒卖新能源项目建设指标等行为。四是依法依规研究制订简捷、高效的新能源项目相关手续办理流程,不断提高服务企业的效率和质量,把临泽打造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创业福地、投资宝地。

  (二)进一步强化规划衔接管控。编制全县“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步推进实施的原则,与全县“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机衔接,防止新能源项目布局与全县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规划布局相冲突。加强与省市“十四五”电网规划深入对接,根据目前电网送出能力和电能就地消纳能力及“十四五”跨省区等重大电网工程规划实施,精准测算“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总装机规模和空间,及时调整完善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县新能源产业稳步有序推进提供科学依据。加大与省市“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的衔接,将全县规划纳入省市规划范围,为争取更多新能源项目建设指标奠定基础。加强与交通、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等“十四五”专项规划的沟通衔接,坚持新能源项目与关联产业统筹规划布局,不断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三)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支持鼓励新能源项目投资业主根据土地条件,通过调整设计方案,积极探索风光互补、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新能源项目开发模式,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单位面积经营效益。在光伏发电项目施工设计过程中,优先选择使用单块瓦数大(600瓦以上)、转换效率高(22%以上)的高科技组件产品,确保同等装机容量的项目占用土地面积最小。在风电项目施工设计过程中,在对区域内风资源进行科学评估论证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单机瓦数大(4兆瓦以上)、科技含量高的风机等产品,最大限度减少占地面积,进一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经济效益。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6

  为及早谋划明年的经济工作思路,做好召开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准备工作,根据县政府主要领导指示,县政府拟于近期就明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组织开展调研。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时间

  20xx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

  二、调研形式

  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约谈领导等方式进行。

  三、调研主要内容及专题调研分组安排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围绕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开展调研,提出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年的工作思路报县政府。

  (二)开展六个方面的专题调研

  1、正确分析形势,明确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思路和目标任务

  调研内容:通过对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和年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省、市重要政策走向的分析研判,提出明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安排;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方面重大项目的安排及具体推进措施;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人民银行大余县支行、县新村办、县农粮局、县国土局、县商务局、县旅游局、县重点办。

  2、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调研内容: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重大工业项目的确定;加速工业园区建设的目标和举措;围绕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出明年服务企业、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我县钨、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工业等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

  责任单位:县矿管局、县科技局、县国资局、县质监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工业园管委会。

  3、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调研内容:提出年城乡规划的目标和措施;城市建设目标、举措和重大城建项目的确定;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和措施;“治脏治乱治堵”的目标和措施;培育城市文化的'目标和措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目标和措施。

  责任单位:县房产局、县城管局、县发改委、县文广局、县国土局、县“三城同建”办公室。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调研内容:年全县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的目标、思路和措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和措施;重大农业、水利、林业建设项目的确定;农业主导产业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的目标和举措。

  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果业局、县国土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科技局、县质监局。

  5、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调研内容:分析当前开放型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年全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和措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创业的目标和措施;进一步降低商务成本、优化投资环境的措施。

  责任单位:县民营企业管理局、县工商局、县发改委、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县机关效能投诉中心。

  6、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调研内容: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年民生工程计划,特别是要为群众办好的实事。

  牵头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房产局、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文广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委。

  (三)县政府办公室根据乡镇、部门、单位报送的年工作思路和专题调研报告进行梳理,形成综合性的调研报告。

  四、调研工作要求

  (一)要认真组织实施。县政府成立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刘群英同志全面负责的综合调研组,各牵头领导和牵头单位分别组织实施,各责任单位积极参与,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调研活动的组织、调研课题的拟定、调研报告的收集汇总等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要站在服务大局的高度,把调研工作组织实施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确定专人负责,选派业务骨干参与,提出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切实可行的年工作思路。各专题调研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具体的调研活动方案,安排好调研活动,并做好材料汇总等工作;各责任单位要积极配合调研工作,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参加调研的人员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调研课题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调研材料反映数据的真实性。要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力求调研报告有情况、有分析、有思路、有措施,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对策有力,对明年工作目标要具体、明确,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要按时报送有关材料。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年的工作思路形成文字材料,经主要领导确认并加盖公章,各专题调研报告经牵头领导确认并签名后,于11月3日之前送县政府办公室,同时报送电子稿。

  县政府办公室根据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梳理,形成综合性调研报告,会同六个专题调研报告,于11月3日前报县政府主要领导。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7

  一、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新能源产业作为传统能源体系的补充与替代,正逐步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近年来,以太阳能光伏、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取得显著进步,转换效率不断提升,同时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尤其是光伏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平价上网,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形式之一。

  投资增长:全球对新能源的投资持续增加,不仅包括政府资金的直接投入,也吸引了大量私人资本的关注。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20xx年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增投资达到近3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政策支持加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能源发展,如设置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提供财政补贴、实施碳交易机制等,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市场多元化:新能源应用领域从传统的发电扩展到交通、建筑、工业等多个领域,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绿色建筑等新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三、面临的主要挑战

  并网与储能问题: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如何有效解决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的并网调度和储存,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技术瓶颈:虽然技术进步显著,但在某些关键材料、高效转换技术等方面仍存在瓶颈,限制了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

  资金需求巨大:新能源项目的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对资金的需求极为庞大,融资渠道和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全球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对新能源产业链的稳定构成威胁,影响国际技术合作与市场拓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加速:预计未来几年,新能源技术将持续快速迭代,特别是在电池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将有重大突破,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

  能源互联网与数字化转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源互联网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实现能源的智能化管理与高效利用。

  绿色金融的兴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为新能源项目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促进资本流向低碳经济。

  国际合作加深: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各国将进一步加强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技术交流、标准制定和市场开放,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能源治理体系。

  五、结论

  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创新、优化融资结构和提升系统灵活性,新能源产业将有望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各利益相关方需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8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 技术进步显著

  光伏技术: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持续提升,PERC、TOPCon等先进技术不断商业化,成本快速下降,使得光伏发电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风能技术:大容量、长叶片、高塔筒技术的应用使得风电效率大幅提升,海上风电技术的进步更是开启了新的发展空间。

  储能技术:锂离子电池成本降低,循环寿命延长,同时,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加速,为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2. 政策驱动强劲

  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和支持政策,如碳中和承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补贴政策、税收优惠等,有效促进了新能源项目的投资与建设。

  3. 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新能源市场需求迅速扩大。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新兴应用领域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扩张。

  二、发展趋势

  1. 技术融合与创新

  未来新能源技术将更加注重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如智能电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

  2. 绿色氢能崛起

  绿色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被视为解决能源存储和运输问题的关键。随着电解水制氢成本的`下降和应用范围的拓宽,预计将在未来能源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3. 全球合作加强

  面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挑战,国际间在新能源技术交流、项目合作、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推进全球能源转型。

  三、面临的挑战

  1. 成本与投资挑战

  尽管新能源成本持续下降,但在某些地区或领域,初始投资仍然较高,融资难度大,特别是对于储能和氢能等新技术领域。

  2. 电网整合难题

  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对现有电力系统构成挑战,需要电网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以及更智能的调度管理机制,以保障电网稳定运行。

  3. 资源与环境约束

  新能源开发需合理规划,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风能和太阳能项目的土地使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需妥善处理。

  四、对策建议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继续优化政策环境,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示范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补贴。

  2. 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3. 完善市场机制与国际合作

  建立健全新能源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技术成果,协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 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新能源项目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完善及国际合作,可以有效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9

  一、引言

  新能源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加速推进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途径。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 产业链构成

  新能源产业链主要分为电力产业链和汽车产业链,涉及锂电、新能源车、氢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绿色电力等七大方面。具体而言,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包括原材料供应、电池制造、电池回收利用等环节,其中锂离子电池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电池技术之一。

  2. 市场表现

  动力电池

  2024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到203.3GWh,同比增长33.7%。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高达69.3%,而三元电池占比30.6%。装车量前十强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表现强劲。2024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国内销量达到433.9万辆,同比增长35.1%;出口量为60.5万辆,同比增长13.2%。销量前十强企业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吉利等。

  氢燃料电池汽车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虽然相对较小,但也在稳步增长。2024年上半年,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数据分别为2773辆和2644辆,同比增加11.1%和9.7%。主要生产企业包括一汽解放、陕汽集团等。

  光伏与风电

  光伏和风电领域同样表现不俗。2024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达到102.48GW,同比增长30.7%;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25.84GW,同比增长12.40%。光伏组件装机量前十强企业包括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风电装机量前十强企业包括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

  3. 技术创新

  新能源电池技术持续创新,固态电池、锂硫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得到更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这些新型电池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和长寿命等优点,被视为未来新能源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1.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环保的重视,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2亿辆,这将极大地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

  2.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新能源电池技术将继续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成本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3. 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

  各国政府将继续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补贴、研发资助等。同时,新能源产业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技术和资源,共同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挑战。

  四、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

  尽管新能源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总体规模仍然不大,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旗舰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2.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多数新能源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显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这导致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3. 融资难问题突出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部分企业由于自主开发能力较弱、资本积累缓慢,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4. 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新能源产业链整体上仍处在片段发展阶段,上下游衔接不紧密,产业间的关联性较弱。这导致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不足,影响了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

  五、对策建议

  1.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继续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研发支持等。同时,加强政策引导,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 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应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产业投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4. 完善产业链布局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和协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同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六、结论

  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市场融合、绿色低碳以及国际化发展等趋势的推动,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和完善产业链布局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10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 技术创新加速

  近年来,以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光伏和风能技术的成本快速下降,效率不断提升,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例如,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十年间下降了约90%,使得太阳能成为许多地区最经济的新增电力来源之一。

  2. 政策支持加强

  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框架,包括补贴、税收优惠、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等,旨在加速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巴黎协定》的签署进一步强化了各国减排承诺,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投资和应用。

  3. 市场规模扩大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新能源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到20xx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790GW,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在新增装机中占比超过80%。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相关产业链也快速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面临的挑战

  1. 稳定性与存储问题

  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存在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高效、低成本的储能技术尚未大规模商业化,限制了新能源电力在电网中的比例和调度灵活性。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新能源项目多位于偏远地区,对输电线路、变电站等基础设施要求高。现有电网升级改造和跨区域输电能力不足,影响新能源电力的有效消纳和利用。

  3. 资金与投资风险

  新能源项目的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且受政策变动、技术更新换代等因素影响,投资风险较高。融资渠道有限,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短缺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未来趋势与机遇

  1. 技术融合与创新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如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发电预测、智能电网提高调度效率、区块链技术保障交易透明度等,将极大提升新能源系统的整体效能和经济性。

  2. 绿色金融的兴起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为新能源项目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了资本向低碳环保领域的流动。

  3. 全球合作与市场一体化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国际合作成为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新动力。通过技术交流、标准制定、资金共享等合作机制,促进全球新能源市场的整合与优化,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四、结论

  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其长远发展需克服技术、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挑战。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完善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将是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有望在全球能源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11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 技术进步显著

  近年来,太阳能光伏、风能、储能技术以及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光伏发电效率不断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在全球许多地区实现平价上网;风力发电技术,尤其是海上风电,通过大型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了发电效率和经济性;电池储能技术的进步,为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2. 政策支持加强

  各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补贴措施。比如,欧盟提出“绿色协议”,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则设定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并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等政策。

  3. 市场规模扩张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新能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逐年攀升,预计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刷新记录,太阳能和风能在新增电力装机中的比例显著提高。

  二、发展趋势

  1. 技术融合与创新

  新能源技术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成为趋势,如数字化、物联网技术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将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同时,氢能、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的.探索,有望为新能源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2. 能源互联网构建

  随着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的发展,能源互联网概念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智能电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配置和供需平衡,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深度融合。

  3. 绿色金融兴起

  绿色金融成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为新能源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了低碳经济转型。

  三、面临的挑战

  1. 投资周期长、风险高

  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且受政策变动、技术更新快等因素影响,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2. 储能与调度难题

  尽管储能技术进步,但大规模、长时间储能的成本与效率仍需进一步优化,以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

  3. 能源基础设施改造需求

  传统能源体系向新能源体系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改造现有能源基础设施,这不仅涉及巨额投资,还面临技术和制度上的障碍。

  四、对策建议

  1.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政府和企业应增加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资,特别是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氢能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以降低成本,提升性能。

  2. 完善政策体系,稳定市场预期

  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框架,明确新能源发展目标、补贴机制及退出策略,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吸引长期投资。

  3. 强化国际合作,共享发展成果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技术交流、标准制定和市场开放,实现共赢发展。

  4. 推动能源系统综合改革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能。

  综上所述,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至关重要。面对机遇与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完善等多方面措施,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1-18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3-14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11-07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0-20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7-19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2-06

番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2-09

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8-06

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