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小课题研究报告

时间:2024-09-26 17:24:53 报告 我要投稿

小课题研究报告精华(15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课题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课题研究报告精华(15篇)

小课题研究报告1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和目标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差。然而,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进行研究,以求得更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开题立项 稳步推进

  1、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教学是一种目标明确、计划有序、组织有方的双向互动活动,旨在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与经验交流。通过针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所需教学工具的有针对性策划,从而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音乐教学方法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以系统的整体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师、学习者、教学目标、教材、媒体、评价等各方面因素。通过分析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实施后进行评价和修改,直至获得最优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包括制定计划和操作程序。

  2、课题理论意义

  课题“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独特性质,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并考虑到实际教学情境而提出的。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材、教学环境、媒体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来确保所选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水平。

  针对音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我们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评价、反思和修改,不断寻找最优方案来实施音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经历最有效的音乐学习过程,并探索出一条积累音乐学习经验的最佳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形成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经验。

  (2)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

  (3)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音乐鉴赏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2)唱歌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3)演奏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4)音乐相关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三、创新工作 研究有序

  在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的一学期,现就课题进展、课题研究的方法形式作如下汇报:

  1、区域集体备课,在争辩之中明确方向。

  学科区域集体备课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自开题以来我们组织了数次的“

  中年级进行歌唱与欣赏教学”等多个话题展开。市音乐教研员张老师也向我们提出建议:课题研究要确定有效的方向,收集详实的资料,并注重实际效果。每一次课题组活动都应该成为一次教育科研的绝佳机会,在辩论中明确目标。因此,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能确立研究的核心内容,并从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出发对组员所教授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可以说,在每一次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改变,教育思想也得到了提升。

  2、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为实践服务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渠道,我们只有不断地尝试有效性的音乐教学策略,才使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了分期研究目标和研究的重点,确定两周一节的教学课进行研究。

  (1)专题研讨

  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2)一课多教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进行多次试教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我们针对性地改进设计,并最终推出一门更加成熟的研讨课。例如,在东三学校,我们邀请了xx老师来执教,通过多次试教过程,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以提供给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体验。

  我们对省研讨课《非洲鼓乐》进行了五次试教。每次试教,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参与其中,一起倾听课堂,互相帮助,使我们能更好地熟悉和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复研究一堂课的方式,我们不仅增强了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同时也展现出我们务实求真的态度。

  (3)同题异构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xx老师对《顽皮的小杜鹃》的同题异构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她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来进行教学,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每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都能从研究教学方法有效性策略的视角,把研究活动落实到教学中去,根据学生的课堂效果进行反思,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在课堂上。我们鼓励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课,骨干教师起好示范作用,各成员之间互相随堂听课。

  3、观摩活动,研讨中提高教师水平。

  自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观摩活动时,大家认真听、认真记不放过每个细节;研讨时气氛热烈,积极发言、反思自己、中肯对待别人、毫无保留。共性的问题大家引起重视,活动的教学目标怎样设立?教学中教师怎样根据学生学习及教学情境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策略,教学有法,等等问题引起老师激烈地讨论。一些个别的问题也引起大家的警戒。

  因为我们深知,要使特色教学具有生命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关键。

  四、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不仅学习了与我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将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推动教学并提高课堂效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锻炼了区内的音乐教师队伍,同时也加强了课题组成员对于课题意识和教学改革意识的认识,并且科研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打造了一个充满灵动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艺术美的熏陶。

  1、音乐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学生从对音乐的冷漠变得热情

  通过录音机、利用幻灯片、录像以及VCD播放器等电子教学工具,可以创造出各种音乐情境,将音乐的图像、内容和节奏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有效地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激发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2、丰富音乐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对音乐内容的陌生变得了解

  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并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意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

  3、使学生从音乐之外逐步走进音乐

  清晰明快的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温馨,留下回味,获得快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充满激情。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音乐教育旨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课题研究报告2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2)实施具体方案。(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

  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榜样力无穷,用学生去影响学生。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用语言表达有困难的问题,我让那些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先说,使其他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怎样去表述问题,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另外,让那些书写规范的学生到前面板演,这样要远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强调作用更明显。对于刚刚接触的问题,我让同桌之间,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在解答问题后,互相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用他们的规范解答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是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证明方法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新课程中关于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合情推理与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最后再逐步引导到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能说的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力争规范。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如何把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何更好的照顾到那些超弱势群体;作为老师都希望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时间从何而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若学生就是不肯说,该怎么办?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体会

  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掌握数学语言与数学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作为“思维的外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知识作为语言的内涵,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小课题研究报告3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建议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多年来,国内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围绕教师“教”的行为,而涉及到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却极少,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我们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很多因素,其中人的现代化是不可缺少的。当今时代已逐渐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个性化、人性化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的发展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的阅读参与意识较之于过去更浓厚了;其次是今天学生的知识比之于过去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再次是未来社会对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除了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技巧外,还必须要掌握阅读的策略。

  二是学大于教的需要。“教”与“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在现有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或者“教等于学”的现象,造成学生阅读水平的低劣。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理念和“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只有具备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三是传统教学的反思。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自学,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这样做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又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一致。

  四是课程标准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品质,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1.内涵揭示: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还是有创造和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阅读习惯的目的,并且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个性阅读行为,所关注的是学生生存性的问题。

  2.外延揭示: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超越文本,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3.特点揭示:对于阅读实践活动而言,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二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活动;三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鉴定文本的过程。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四个基本特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5个子课题:①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的研究;②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③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与表达运用关系的研究;④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地位与素养的研究;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价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研究法;③实验研究法;④总结法。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从20xx年8月到20xx年1月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实验研究的基本框架,为课题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组建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班子,健全研究制度,培训实验研究人员。

  ②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上搞清课题的界定,并寻找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实验研究方案,聘请有关专家、顾问进行课题论证,修订完善实验研究方案。

  ⑤进一步完善研究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

  第二阶段:从20xx年2月到20xx年6月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抓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推进。

  ①召开开题论证会,进行全面的宣传、发动。20xx年2月25日举行了开题论证会,由开题论证组专家对课题进行认真评议、指导。

  ②20xx年3月份,各子课题组根据开题论证会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子课题实施方案。

  ③20xx年6月7日-8日,课题组专门邀请著名特级教师袁浩、顾美云及苏教版教材副主编李亮一行3人,到课题实验学校——大丰市第三小学调研、指导课题实验。

  ④20xx年9月-11月,各子课题组就第一阶段实验情况进行小结,并写出书面小结报告,排查实验以来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矫正实验的方向。

  ⑤20xx年12月5日-6日,课题组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召开课题实验研讨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及滨海驻城小学的部分教师代表20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各子课题组交流了前一阶段实验情况,并就下一阶段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⑥课题实验研讨会结束后,东台市实验组又进一步扩大了实验范围,实验学校由原来的安丰、许河两所小学增加到唐洋、三仓、头灶等5所小学。

  ⑦20xx年8月-10月,各子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中期总结,就课题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更好地做好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⑧20xx年11月——20xx年6月,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到各实验学校了解实验进展情况,指导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从20xx年7月到20xx年12月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写总结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①课题组及各子课题组进行认真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

  ②广泛收集实验过程的研究资料,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材料。

  ③自我评估,申请结题验收,邀请有关专家召开结题鉴定会。

  五、初步研究成果

  经过3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究,本课题取得了如下初步研究成果:

  1.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3年来,我们课题组始终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一核心理念开展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我们对实验学校、实验年级的学生和非实验学校、非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比对研究。从课堂反映观察,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表达的欲望强,语言运用能力较强;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实验班学生喜爱上语文课,喜欢说话、写话练习的高达93%以上。从测试情况看,实验班学生组词、补充句子、阅读借鉴、看图写话、作文及讲故事、回答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且同一话题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语言特色,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思维优势。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个性化阅读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自觉学习的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个性评价、个性发展,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3年来,课题组立足课堂教学,采用示范课、研究课、常态课等多种形式,深入研究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依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堂呈现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教学环境以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念,通过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即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

  ——情景导入。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的基点与起始,是营造阅读氛围、吸引孩子进入阅读情境,激发好奇、生疑、探求的冲动阶段。这样的情景引入,才能在课堂起始的第一时空里把孩子的视听、注意力拉过来进入个性化阅读课堂境界。

  ——感知体验。这是情景导入的自然走向: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感知体验中得以个性化阅读,此时此境的感知体验是真正个体意义上的阅读。

  ——对话探索。对话是生本、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个性化阅读中体现个性的最佳区域。孩子从感知体验中得到的收获、乐趣、思想,需要在对话探究中沟通交流;对感知体验中产生的疑难、设想,需要在对话中互相质疑、碰撞、争论、辩白,甚至还有必不可免的争吵,这是孩子发表的丰富多彩的不同意见的撞击,在撞击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奇思异想。因此,对话探究的过程是最丰厚的个性化阅读的过程,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最期盼诞生的美妙境界。

  ——建构生成。建构生成是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的个性化阅读课堂全程的顺理入情的结果。建构生成什么,这是设计课堂模式时早先预设的个性化阅读目标。建构生成的过程是拓展、是检验,又是新的建构生成。课堂上要创设新的情境,让孩子已生成的知识、技能、智慧实现新的“个性化”。

  3.初步探索出学生可持续阅读的指导模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应是一个美妙的捷径。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丰盈。盐城市第一小学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从学生的阅读环境、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指导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值得推鉴的做法。

  ①着染一种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我们在教室四周的墙上进行设计和创意,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上墙感召其他同学。

  ②创造新的阅读机制。一是师生共同阅读;二是小组合作、比赛阅读;三是开好“三会”,即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

  ③改变单一的阅读方法。一是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二是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三是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

  ④精选一批阅读内容。课外读什么书,不仅是许多家长感到很头疼的事,同时也使一些语文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课题组在这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我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实用的小学阶段不同年段的推荐阅读书目(见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个研究成果,编著出版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手册》。

  ⑤构建三种阅读模式。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内在价值的深度阅读。

  模式之二: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主题性研读。模式之三:顺应社会而生的专题性品读。

  4.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评价改革仍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没有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评价,更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滨海县实验小学子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并形成了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阅读教学评价操作模式,即“四步评价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为了把学生平时阅读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子课题组设计了一张小学生语文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贴在教室里,评价内容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等,凡是在各项阅读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印在表上)。这样及时地给学生的阅读过程给予监控和评价,并给学生予以肯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

  ②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一种状况评价,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③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我们把期末测试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四大类。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④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是在前3种评价的基础上,把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成果采用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把综合性评价分为: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兴趣发展)、健康评价、评语评价5个方面,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示。行为评价从品德行为到学习行为分为若干项,以打“☆”的方法来评价。成绩评价是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3:3:4等级制填写。特长评价主要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表现在语文上的有:写作、朗读、写字、书法,要求每人必须有一项兴趣特长。评语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桌互评、老师点评、家长馈评等。

  这样一个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保证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我们的课题是在“问题即课题、实践即探索、过程即收获”的思路指引下,经历了一个“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在这样的一个实践过程中,所有参与课题实验和研究的老师都得到了专业提升。一是加强了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加强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一些实验学校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大丰市第三小学子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出了阅读推荐书目(见研究成果)。二是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实验的基层老师不仅知道了课题实验的基本流程,而且学会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特别是总结、提炼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年来,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有30多篇相关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见研究成果)。三是一批实验教师快速成长。几年来,先后有50多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其中由课题组直接指导、由参与实验老师执教的充分反映个性化阅读教学的3节课在全国大赛中获大奖(20xx年4月市一小周海燕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B组第一名;20xx年10月大丰市第三小学陈飞老师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20xx年11月市二小汪明华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第二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特等奖)。

  六、实验体会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①只有基于草根化的课题研究,才能激起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新课程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才能真正得以体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②追求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拆除束缚学生身心的桎梏,彻底解放学生的心灵,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习创造。

  ③课题的研究不仅需要专家的科学、规范的引领,需要一线骨干教师的倾心实践,更需要教科研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小课题研究报告4

  一、 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习”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事实,包括认识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认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许多基本的科学知识,强调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探讨等活动。教师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老实实地记、听,以致相当多的学生对自然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听、读、学、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运用探究的方法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学习。

  二、 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成就感、学习中的交往和认识兴趣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依据起因不同,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因此,坚持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学中加强动手“做”科学和体验探究过程,强调运用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认识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学生周围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到而且十分感兴趣。因此,要将这些兴趣稳固下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须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教学。

  三、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充分体验对自然事实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具有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认识自然事实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四、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础,要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精心选择、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与所要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能揭示自然事实的性质和特征,体现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电磁铁(一)》的教学,一位教师选用三套不同的制作电磁铁线圈的材料:

  ① 用较细的漆包线(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实验材料);

  ②使用直径0.6毫米的裸铜线;

  ③ 使用带绝缘塑料的电话线。教师把三套材料分别用于三个班的教学,其结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时间占用约20分钟,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且制作的电磁铁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制作线圈,仅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充裕,探究的气氛热烈,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性质。有此可见,第三套材料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和合理性,适合学生的探究。

  (二)指导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要求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让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密切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精心启发、有效指导。

  1.精心诱导,激发探索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的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因此,利用矛盾悬念或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形成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学生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树叶非常熟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吸引学生。然而,知识的兴趣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处的。教师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前收集校园的各种树叶,上课时通过“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叶子的不同形状上来,并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老师的精心诱导,孩子们了解、探索、思考的欲望随之就被激发起来了。

  2.指导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资讯和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们更能发挥自身的潜力。而在科学研究中,评价人的科学素质高低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提出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担负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课,必须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

  ①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时,一般可以先整体了解,然后将整体分成多个组成部分进行探究,最后再综合认识,即按整体à部分à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学习。例如《鱼》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鱼类的资料、图片,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鱼身体的组成,提出疑问,设计实验,对鱼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进行探究认识,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征。最后可以将自己探究的结论和收集的材料汇编、装订成为资料保存。

  ②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例如《各种各样的根》一课中认识直根与须根,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分类。

  ③ 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例如用按顺序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观察,用对比或模拟的方法实验等。另外,还应渗透数学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运用。

  3、恰当的评价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具体体现。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保护积极性原则。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导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② 重过程评价的原则。不简单以成果、结论肯定或否定每一个探索者。过程的体验、过程的实施方法和操作是评价的重要取向。

小课题研究报告5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一、学习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习.我们学习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习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二、教学实践。为了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我们组织了教研专题研讨课(四节),执教研讨课的几名同志在教法上均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后,全组同志进行了评课、辩课,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补充。三、总结反思。通过学习实践,我们总结了十几套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出两套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我们通过学习发现,所有的古诗词教法均含有读、背、议、悟、品、拓展等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这些环节的先后顺序会做适当的调整。诗,首先要学生准确的朗读出来。古人对朗读非重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就说明读对写的影响巨大。学生对诗的读要由浅入深,要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要让他们爱读。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认为,“诗要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诗教学也离不开议、悟这两个环节。通过议、悟,学生才能解诗情,识诗境。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表达。从古诗中学表达,积淀文学素养,对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欣赏诗意表达的意境,学习诗人表达的方法,就需要学生去品味。教诗不能拘泥于一首诗,而要和相关的诗结合起来,与时代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以上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可以有十几种组合:

  四步教学法 1、读——议——悟——背

  2、激趣-品读-探究-升华

  3、背—读—悟—议

  4、背—议—悟—品

  5、读—品—解—悟

  6、读—品---悟---拓

  三步教学法 1、破题、介绍作者---品诗情---诵读

  2、自主朗读—自学质疑---自由诵读

  3、熟读---理解---背诵

  五步教学法 1、读—议—唱—舞---拓展

  2、读—议—品—背—拓展

  这是我们通过学习总结的十一套古诗词教学方法。另外,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两套小学古诗词教法:

  1.抓文眼,品诗意,展外延,促背诵

  这套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研读诗词,抓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品读诗意,进而拓展诗意外延,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这套教法适合于中、高年级,效果很理想。

  2.破诗题,解诗意,画诗境,演诗情,背诗句

  本套教法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教师适时点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诗意图,也可在讲解的同时,教师辅之于简笔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可以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演诗情。最后,督促学生当堂背诵诗句。这套教法适合低年级教学。因为低年级所选文本均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动静结合,富有情趣,所以,教法应灵活多变,才会吸引学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还需要紧凑,要有艺术化。整个教学环节要设计成启、承、转、合的韵律结构。这方面还要进一步改进,使整个教学过程跌宕起伏,富于节奏。

小课题研究报告6

  课题题目:

  图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开题报告要点:题目解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组织分工、研究进展、经费保障、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 3000字左右(可加页)。

  题目解读: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听说操练的过程。但我们常常听到有一些老老师抱怨句型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也学的索然无味。英语学习作为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然而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但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鼓励教育者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但是过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其实并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根据教师现状,老师很难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情况制作出精美的,合适的课件,在教学中,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具。作为传统教具的图片以形象深动,直观性强易于携带,和使用等特点,能将教师从繁难的课件制作中解放出来,教师若能把图片很好地运用于课堂之中,那么小小的图片也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图片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体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选择图片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作为论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势,进一步研究图片的应用,并阐述图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学意义,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语言习惯只有通过经常不断地重复才能获得,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能更好的学会用英语去表达,用英语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很好地描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英语,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研究内容:

  当今中学英语教学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英语学习单调,乏味,记不住知识点。因此,需要引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图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有许多英语学习者认为图片教学具有省时并且表达生动的特点,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清楚地呈现事物的内部关系。

  对于中学生而言,图片教学能够把视听相结合,使英语教学变得简单,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所以,图片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应用于英语教学,对于改善英语教学质量非常有效,

  然而近些年来,对此领域的研究还涉及甚少,有些人认为图片教学没有可研究之处,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过去图片一直被用来描述事物或现成的对话加以说明。但现在的英语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的交际运用。因此图片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直观的语言表达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讲一些句子。本课题主要通过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式,进而研究图片的应用,功能极其教学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图片的运用,图片的功能,教学意义。它们分别从图片的特点,图片的功效,激起学生的兴趣,陶冶情操促进合作等以及图片在英语语法,课文,词汇,英语听说能力中的运用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相长,心里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一种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的教育局面。

  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在汲取他人优秀成果的同时,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学情与上课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利用图片这种简单而又便利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对于图片在教学中的运用的有关文献的进行仔细研,并从中提取精华部分加上自己的想法与认识,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得出新的观点。

  2观察法

  积极参与初中英语课堂,观察学生们的上课情况,表现以及教师的上课方式方法与行为艺术,教学策略等,从中学英语课堂所获得的经验来进行总结。

  3调查与了解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本校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和部分学生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并了解学生喜欢的课堂类型及对图片教学模式的看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4研究与深化

  将初中英语7--9年级的教材进行研究,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并通过多种渠道探寻相关的资料,利用图片教学更好深化教学目标。

  5继承与发扬

  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和在利用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结合先进的英语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与能及,更好的走向世界。

  6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结束时,通过总结经验,然后撰写出相应的案例,论文等。以便在课题研究中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得以推广和使用。

  研究思路:

  任务型教学提倡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学是为了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钻研课本,精心组织教学,努力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而现今教师面临着工作量大而课件制作又非专业的情况下,如何省时有效地创设情境呢?教师可以从图片着手,运用图片营造绘画氛围,加上及个别学生的精彩表演,其他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欲望,同时也树立自信心。从选择图片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作为论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势,进一步研究图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阐述图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学意义。除此之外,通过图片这种教学方式来进一步挖掘图片教学的有效应运用空间与实际意义,以及各种图片在不同的教学案例中的很好使用,将其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体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质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组织分工:

  陈 娟起草课题方案,设计及撰写研究报告

  陈金彬理论指导,案例分析

  陈冬菊课题资料收集整理

  全校英语老师学校作业实践活动及论文撰写

小课题研究报告7

  一、研究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做到了以人为本,但是在重视品德和智力培养的同时,却轻视了心理素质的训练,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来将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对贫困生心里的健康,确定了以贫困生心理教育为内容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意义

  目前,我校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贫困生较多,但这些同学多数是学习用功,成绩较好,他们因为种种家庭贫困状况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孤僻性格,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出现种种问题。表现为焦虑、攻击、退缩、固执等各种消极情绪反应,造成了他们不健康的心态,应先了正常学习,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从容的.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以至于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得到长远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培养有着健康人格的一代代新人。另外还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是班级管理更见成效。基于以上种种情况,对贫困生心理教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是现在一年一班的贫困生,因为这个班的贫困生占得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以这个班为研究对象,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结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根源的调查与研究

  2、贫困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3、贫困生心理教育方法的研究及运用

  4、贫困生心理转变情况的跟踪测试及应对措施的应用

  5、对贫困生心理进行有效教育的有关实践活动的研究

  四、各项研究达成的目标形成有关贫困心理调查报告:建立跟踪调查档案,编写出心理教育读本,研究出解决贫困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制定出一些能让贫困生心理适应或得到释放的活动方案,撰写出有关贫困生心理研究的论文。

  五、主要研究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一个班级的贫困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按贫困程度编号入册,建立个人档案,然后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弄清楚他们的心理特点,在通过书籍、网络或调查访问等多种渠道搜集筛选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寻求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进行疏导,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和价值观的引导,给予足够的关爱,进行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定期进行心理测试。总之,我们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真正让学生得到效益,让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xx820xx9)2、实施阶段(20xx1020xx5)3、结题阶段(20xx620xx8)

  七、预期研究结果

  1、通过研究,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做到了解并能最终给予解决,是他们顺利走上健康之路。

  2、针对所研究的内容最终形成文字材料和论文,并能继续使用其理论指导实践。

小课题研究报告8

  研究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地反映研究情况,所有叙述、说明、推断和引用都必须准确适当。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供参考使用。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对传统几何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后,对证明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学生应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得出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找证据,给出证明或者提供反例。此外,还要求学生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与三角形、四边形相关的性质,并从中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进行证明的格式,并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需要通过数学学习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实验、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而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训练他们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思维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的表达,我们才能对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语言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理性推理和辩论。例如,让学生解释数学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解题过程、算法、方法、规律、问题意义、思考思路、数量关系和式子含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课题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合理推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规范答题习惯。同时,我们也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发言、思考、并能够流利表达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希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求。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

  (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

  (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

  (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2)实施具体方案。

  (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

  (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个人交往能力、综合素质发展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新课程在实验几何方面加入了更多内容,这使得数学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同时,新课程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从数学活动中受益。此外,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空间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能力和创造力等,这些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以及课堂教学,我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树立楷模,用学生影响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遇到困难的'问题。为了帮助其他学生感受到如何清晰地表述问题和有条理地表达,我鼓励那些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先发言。此外,我也让书写规范的学生到黑板前演示,这比教师一再强调更加明显有效。对于刚接触的问题,我鼓励同桌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在解答问题后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对于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较突出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其他同学,通过他们规范的解答来影响其他学生。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主要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证明方法。长久以来,数学教学一直注重使用"形式化"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但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然而,我们应该指出,数学不仅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通常来源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方式,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或错误性。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在新课程中,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等活动,最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们不仅愿意说话,而且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学生们也越来越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力求使之规范化。然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惑。例如,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口语表达过渡到书面表达,如何将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以及如何更好地关注那些处于弱势位置的学生群体。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我们又面临着时间上的限制。如果教学课程无法完成,我们应该怎么办?如果学生不愿意说话,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体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掌握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是相互促进的。语言就像思维的外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而数学知识作为语言的内涵,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数学语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小课题研究报告9

  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也需要受到重视和改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成为阅读课的主体,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导地位。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在授课时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容易导致“满堂问”式的教学模式,看似是学生自己在阅读、解决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束缚,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发挥。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强调讲解,学生只是回答问题的机器,不去探索问题的根源,只需知道如何回答教师的问题即可。这使得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最终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

  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热情,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为了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剧本,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们渴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共同演绎故事情节,通过表演来提高合作和交流能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阅读教学充满乐趣,教师需要确保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死记硬背。我们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包括提高学习效果的技巧、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以及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都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进行指导,在课堂上进行渗透,这样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课题研究报告10

  如何帮助学困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课堂上,我觉得部分学生上课很不专心,课后和他们交谈,我发现他们想学英语,但是畏惧英语,觉得英语挺难学的,特别是课文单词、句型的记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对英语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导致出现了不良的学习现象,如:不按时交作业或写作业不自觉,不爱背单词、句子,上课无法静下心来听讲。总之,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的学习。

  二、研究内容:

  1.不喜欢学英语的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2.老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乐于接受你的帮助;

  3.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英语的厌学心里,树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上进心;

  4.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三、研究重点:

  如何帮助这些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的孩子找回自信,帮助他们找出学会英语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课题应解决的问题:

  1.帮孩子找回自己能学英语的自信,明白只要自己能自觉的想花时间去记忆单词,就能学好英语;

  2.因材施教地辅导学生,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英语,学英语,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热情,喜欢学英语。

  四、三个研究阶段 :

  第一阶段: (一学期)研究起步阶段:

  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程度,对英语“厌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别调查,了解学生学英语困难的原因。

  第二阶段(一学期):调查研究和分析实施阶段

  阅读、查阅理论依据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对学英语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整体和个别的跟踪调查、沟通,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老师和家庭的多方面帮助,让孩子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摆脱学不好英语的困境,达到研究的目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五、研究方法 :

  1.与学生沟通,交谈,了解

  2.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省

  3.跟踪个别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并加以辅导

  六、具体实施过程:

  通过这一半年的.小课题研究,现在我就“如何帮助学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谈谈我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

  (一)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沟通,我觉得造成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1、 有些学生认为英语没有母语那么好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再加上成绩不理想,继而丧失自信心,放弃学习英语。

  2、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对学好英语重要性认识模糊。他们开始往往是带着新奇学习英语的,但好景不长,这种现象很快就每况愈下,厌烦心理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逐渐生成了。

  3、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很低。具体表现在:对单词死记硬背;重抄写,轻听读;课堂上小动作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抄袭作业??由于“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

  外在因素:

  1.教师对“厌学”学生不恰当的态度

  教师不恰当的态度是他们学习进步慢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对学困生有偏见,很快就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感。

  2.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记忆或复习单词和课文,更不用说看英语课外书去巩固学过的单词和句子了。

  3.部分家长对子女关心不够

  有些家长整天忙,对其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因此,孩子们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很快就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家长则是望子成龙,规定在家里必须学多长时间的英语,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听课状况,却不过问。

  (二)、采取的措施:

  我在了解了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后,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和转化他们:

  1.重视感情投资,激发学习欲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师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佳的营养剂。”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是双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效率。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并赋以积极的引导;而学生对教师尊重、信任,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

  2.维护差生自尊,及时鼓励表扬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教学随笔《赞扬是一把自信的钥匙》(附在后面)。在提问时尽可能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参与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一个鼓励。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就请他们回答,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回答问题时,如果差生答对了,要给予夸奖,当然错了也注意纠正,纠正时要面带微笑加以启发和引导,不要横加指责或挖苦讽刺。这样一段时间后,差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不再为答错而紧张或难堪。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称赞和表扬是学生兴趣的源泉,是引导学生前进不枯竭的动力。英语作为小学生认识世界的第二个语言工具,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支持求学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自由的学习,使用英语。实践证明:利用语言表扬、神情暗示、肢体示意等多种方法,给予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行之有效的。

  3.为学生寻找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

  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自学生的成功感。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让学困生说、读、表演等。如在新授单词之后,让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老师先叫优等生个别操练,然后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其他学困生也跟着读,一方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体现一下自身价值,让他们有成就感。又如在操练句型时,老师利用旧句换新词的方法,如句型I have??,只替换最后一个词,学困生也会积极地来试一试,说得好,及时表扬,说得不太好,鼓励他。其次,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游戏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比如:我在上What's he /she doing?句型时,请一个学困生上台做动作,其余学生猜What's he doing?对猜对者和表演者均进行奖励,学生觉得既简单又有趣。如在听写之前,提前告诉他们所要听写的内容,让他们做好准备,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好英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内外时间对学困生反复渗透、反复强调以下英语学习方法:(1)学会听英语。教会学生既要养成听英语录音的习惯,又要养成听教师与同伴说英语的习惯;(2)学会说英语。教会学生养成用响亮声音大胆地说英语,而且要勤说多说英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3)学会读英语。教会学生养成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努力做到语音正确,语调自然。同时,要让学生认真模仿英语录音,力求与录音的语音语调一致;(4)学会交谈。教会学生养成用英语互相交谈的习惯,做到表情自然,举止得体;(5)学会听课。教会学生养成作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养成大胆举手发言。积极投入会话表演等活动的习惯;(6)学会复习。教会学生养成经常复习所学的新词、新句等英语知识的习惯;(7)教会学生计划好在家英语学习的作息时间表。以上这些方法,学生即使掌握了,要真正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更需要学生的自觉和坚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老师也需要更多的关心、耐心和等待和家长的配合,直到学生能按英语学习方法的要求去做为止。

  5.争取家长的高度重视与配合

  学生学好英语的另一个因素是家庭英语学习环境。让家长必须明白:孩子在家进行巩固所学英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的做法是:⑴让家长在家监督学生完成好每次作业,每次听读的作业都要求签字,证明在家听读了英语。或者把所读的内容录入磁带,老师进行抽查,也可播放给学生听,并进行评价。⑵与学困生的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另外,老师还要注意两点:A、重视意志培养,保持学习兴趣。学生虽然通过一时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愉悦过后还怕困难。这是学困生缺乏意志的突出表现尊重学困生,和他们达成心灵间的默契,耐心地为他们解惑,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用“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推动他们自觉前进的意志,战胜学英语时所遇到的困难。;B、教学中还要不断提高知识复现率。我清楚地记得,有几个学困生第一单元的单词在我这里过关后,过了一段时间再默写时,几乎全忘了。后来,我想要是我过几天就给他们复习一回,可

  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如上所述,帮助学困生学好英语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困生提高他们学习成绩。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广泛吸取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充实自己,做到常教常新,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和发展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最终使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生的行列。

  帮助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师帮助他们却很可能因此而负累, 然而他们的变化会慢慢发生, 这一点我们必须坚信, 尽管可能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我们不能期望的他们学业会有戏剧性的变化,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进步通常会比较缓慢。因此,教师在帮助学困生的时候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合乎情理的方法,相信这些学困生终究回跳出“困”字,取得一定的成功。

  结束语

  通过理论和个体的深入研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多学习尊重学困生,和他们达成心灵间的默契,耐心地为他们解惑,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用“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自己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把学会知识变成让自己快乐的源泉。

小课题研究报告11

  一、研究背景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差,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也是令很多父母非常担忧的问题,不少学生“谈文色变”。有的学生到了小学毕业还不能独立写出一篇语句流畅,主题明确的文章。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

  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

  2、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

  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

  5、题材千篇一律单调死板,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4、缺乏想象力。

  6、没有基本的写作技巧。7、家长不重视,不会指导,有的家长指导方式不正确。8、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作文,并且缺乏一定的指导技巧。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因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教学来看,作文教学都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低、中年级的学生在习作上刚刚起步,只有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踏入习作的大门,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保持他们爱作文的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对写话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3-4年级)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探寻出起步作文教学的最佳策略,使学生以后能够爱上写作,学会写作使我们当前应做的。学生起步作文,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一般要学会1000多个常用字;二是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范文中获得有关的知识,积累词汇,学习表达方法。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安排一年级学会440字,二年级学会740字,两年学会1180字,阅读范文80多篇。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起步条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优于书面表达。因此,我想作文的起步阶段尤为重要,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让学生轻松作文,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必须根据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为其订制合宜的发展路径。我一直在摸索着让孩子如何能爱上写作,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我今年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正好面临要引导学生开始习作起步,因此,我想引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是我肩上应担负的重任。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灞桥区东城一小原二年级五班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2案例分析研究3、实践反思法4、用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内容、过程与步骤

  研究内容:

  教师从教学实际及学生特点出发,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让孩子不再惧怕写作,让写作成为孩子的乐趣。

  研究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

  第一步: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想说、爱说、乐说。

  (一)听故事,激发说话兴趣。

  (二) 在观察中提高说话的能力。

  (三) 续编故事,发展创造性说话能力。

  (四)充分利用课本,提高说话的技能。

  (五)规范自身用语,展示榜样的力量。

  第二步:让孩子养成“爱写”的良好习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让孩子感受写作的快乐。

  (三)让“小练笔”成为提高孩子写作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一年来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撰写论文。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习作也不例外,学生如果有了习作的兴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孩子们讲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看图说话……学生听说的能力得以提高能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学生使学生爱上写作,我觉得在写这件事上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让孩子感觉到写是一种享受,要让他愿意去写,让他觉得我写作,我快乐;我写作,我高兴;我写作,很好玩!当学生写作后,迫切需要他人的评价,如果这时得到鼓励,学生会有满足感、成功感。因此,我认为教师要粗改作文,及时对学生的习作予以肯定,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孩子予以鼓励。通过实践我班孩子大约有70﹪能乐于写出自己想写的事,有了主动写日记的习惯。

  多样的练笔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进入三年级后,从前半学期的几次来看,班里有一半多学生不再畏惧写作,能在每次习作时写出一段精彩的话。

  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自由地写作。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1、学生由说到写还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孩子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当提笔写时却词不达意。要么是语序混乱,要么是过于口语化。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做由口语到书面语的示范,引导。让孩子不光多说,还要多写多练。更多关注语言的质量,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反馈和矫正。教给孩子写作的技巧,指导孩子多积累书面语言。

  2、学生习作有两极分化的倾向,平时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孩子写起来也容易些,而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起来也经常觉得无话可说。针对这一问题,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1、多鼓励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多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2、成立学习小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小课题研究报告12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强调培养和训练学生自行修改作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写的作文的习惯,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并相互评改作文。这表明,当前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行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到:“学生作文教师改,就像教师给学生命题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我们重视培养学生自行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只需给予一些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自行思考和决定如何修改,那么学生就会处于主导地位。”他还指出:“修改作文的权利应该归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行修改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面临着一个难题——批改作文。他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学生们害怕写作文,对此毫无兴趣,更不会写好作文。因此,作文批改成为了仅仅实现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们则成了被动接受者。这种做法确实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问题,我决定开展一项名为《培养学生互相批评和评价作文能力的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核心。当学生获得了主导地位时,他们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并且乐于学习。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是苏州市中小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项目负责人:朱建荣。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 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

  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

  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本研究项目的探索,我们成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鼓励学生相互批改作文,这不仅是对同学作文的评价,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被督促在阅读课上积极进行评论和批注。我们发现,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这证明他们的鉴赏能力逐渐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我们的研究课题,我们发现激发学生的乐学心理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非常重要。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源自于他们创造个性以及创造思维所带来的'成果能够被认可和接受,并且实现其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将自己视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求,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让学生互相评述作文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表明教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时,课堂上的民主和谐度就会提高,学生们也会感到轻松,不再感到压抑。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积极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而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时,他们的作文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一种互相批改的过程,旨在评估作者所写文章的优劣,并检查批改者对作文的准确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鉴赏的过程,不仅要考察作者的写作水平,还要考察批改者的分析能力。不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需要检验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具体到评讲阶段,还需考察听力、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因此,每次互相批改和评讲都是对师生双方的挑战,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它激发了学生主动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加强自省、自评和自我控制能力。学生通过自省、自评和自我控制逐渐成长。这种课堂氛围也激发了教师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有了求知欲望就会促使教师去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因此,这样的课堂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理想的作者”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的强化中,忽略了“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认识到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文是关注学生创作生态的作文教学方法。互相批改作文最能体现学生本质原则,学生评议作文最能展示作文的生动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作文评议课上,我们充分展示了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和生成性原则。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小课题研究报告13

  摘要

  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对此课题组教师先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实践、反思、总结。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创设情境的策略 教学效率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数学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题界定

  “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情境”。“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着力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该理论的核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方面的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3)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4)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课标,通过网络、杂志搜集有关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翻阅与情境创设有关的论文和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阶段:课堂实验阶段。

  课题组教师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实践。课后授课教师先反思,听课教师谈收获和建议。在研讨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作用,逐步积累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

  完成各项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近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教师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在课堂情境创设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情境,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学习。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与自身数学认知结构相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兴趣、心情、性格、意志力、成就感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的听讲效率。

  (三)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课题组三位教师面向自己的实验班发放问卷调查表(已上传博客)163份,收回163份,得到了能反映学生心声的第一手资料。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喜欢老师在课堂中做游戏、用讲故事或提问的形式进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此课题组教师对教材中的部分情境进行了尝试替换效果较好。

  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教材情境为:1.草地上有个喷水龙头,喷水的半径是5米,求喷水的面积是多少? 2、在半径为5的圆内,画出内接正方形,圆的面积应比内接正方形大。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将正方形和圆形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赛涂色,看谁涂的快,比赛结束,一方失败,学生有争议:两图形面积不相等。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正方形估测圆的面积。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涂色活动中感知什么是圆的面积和求圆的面积的必要性。进而用正方形逼近,估测出圆的面积与r的大致关系,为后继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做铺垫。

  2、巧用身边的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一课,教材情境为: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20xx年7月13日晚10时08分。该情境学生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接近整时或整时过几分这样的时刻。而我校学生早上8时15分上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早上值日生吴元浩早早来到教室打扫卫生,(课件出示8时03分的钟面)请问:这是什么时刻?该情境就在学生的身边,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3、巧设问题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教材情境为:淘气和笑笑分苹果。2个苹果,平均每人分1个;1个苹果,平均每人分多少个? 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 以游戏进行,请学生用手表示每人分到苹果的各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几个?2个呢?1个呢?难住了许多同学。提示学生用数字、符号、图形来表示“一半”,使新知(分数)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教学中借用游戏用猜想、验证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我校教师在课堂实践时将教学情境设计成这样的故事: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刚搬了新家,老师带大家去参观,笑笑家很乱,大家帮助笑笑整理房间,接着帮妈妈分类摆放蔬菜水果,午饭后笑笑一家去动物园游玩,我们跟随笑笑去看一看,对动物园中的部分动物分类,最后是做游戏环节。整节课学生的思绪都在笑笑身上,同时又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数学课真有意思。

  当然教材情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情境的含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四)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

  刚上课,小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思绪拉回课堂。常常会将惦记着课间玩的游戏或其它事情。此时,若教师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字母表示数》

  情境:[课件播放:失物招领,杨老师在操场拾到钱包1个,内有人民币x元,请失主到大队部前来认领。] 师:听了这则失物招领,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猜测。接着师问: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猜测钱包里可能有多少钱,激发学生兴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

  枯燥的数学题学生很反感,但一定量的数学练习又是教学所必须的。如果在学习新知后,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既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觉得数学有趣。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于低段的学生可以将各种练习融入到故事、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人民币兑换》时,可以创设一些与世园会有关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教师对课题研究还只是初步了解,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于提高。

  2、教师们由于教学任务重,质量压力较大,在日常教学中不能给予课题研究充分的时间,不能及时总结反思。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培训,提升教师们理论水平。

  2、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最终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3、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再一次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课题研究工作即将结束,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在以后的教学我将继续实践、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使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小课题研究报告14

  一、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习”是自然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事实,包括了解物体的名称、显著特征、了解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和过程。其中典型的课例有《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的特性》、《不同类型的岩石》、《铜、铁、铝的特点与用途》等。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的科学知识,强调对事物描述的准确性、对事物性质的理解以及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认识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数据收集、探讨等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学生机械地学习,只是记住和听从教师的教导,这导致相当多的学生对自然科学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仅仅以听、读、学、记为重点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探究的方法来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他们亲身体验并理解科学原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二、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化的,但主要受到学习目标、成就感、社交互动以及认知兴趣等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被视为推动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内在动力之一。根据兴趣的起因可将其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兴趣的作用意味着需要加强实践与探究型学习方法,注重通过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认识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学生周围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到而且十分感兴趣。因此,要将这些兴趣稳固下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须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教学。

  三、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充分体验对自然事实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具有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认识自然事实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四、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教学的基础,为了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首先需要仔细选择和准备结构严谨的材料。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与探究活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学生能够通过操作材料来揭示自然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从而展现出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在《电磁铁(一)》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可以准备三套不同的电磁铁线圈制作材料,让学生通过操作这些材料来进行实验和观察,以便更好地理解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①用较细的漆包线(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实验材料);

  ②使用直径0.6毫米的裸铜线;

  ③使用带绝缘塑料的电话线。教师把三套材料分别用于三个班的教学,其结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时间占用约20分钟,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且制作的电磁铁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制作线圈,仅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充裕,探究的气氛热烈,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性质。有此可见,第三套材料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和合理性,适合学生的探究。

  (二)指导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要求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让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密切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精心启发、有效指导。

  1.精心诱导,激发探索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的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因此,利用矛盾悬念或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形成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学生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树叶非常熟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吸引学生。然而,知识的兴趣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处的。教师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前收集校园的各种树叶,上课时通过“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叶子的不同形状上来,并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老师的精心诱导,孩子们了解、探索、思考的欲望随之就被激发起来了。

  2.指导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掌握学习的方法比仅仅掌握知识更为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评价一个人的科学素养高低的标准应该是他是否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任务中,自然课必须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和浅显易懂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这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时,一般可以先整体了解,然后将整体分成多个组成部分进行探究,最后再综合认识,即按整体à部分à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学习。例如《鱼》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鱼类的资料、图片,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鱼身体的组成,提出疑问,设计实验,对鱼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进行探究认识,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征。最后可以将自己探究的结论和收集的材料汇编、装订成为资料保存。

  ②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例如《各种各样的根》一课中认识直根与须根,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分类。

  ③在科学研究中,观察与实验是常用的方法。观察可以通过按顺序的方式或对比的方式进行。按顺序观察是指记录和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以揭示其规律和特点。对比观察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实验则是通过对事物进行人为干预并观察其结果来验证假设或获得新的知识。实验可以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或利用模拟的方法进行。此外,在科学探究中,还应运用数学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方法。数学分析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方程式,对各种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抽象和概括能够将具体的实例归纳总结,找出普遍规律和共性特点。因此,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以及数学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探究方法来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3、恰当的评价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具体体现。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我们应该遵守保护积极性原则,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倡导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②重过程评价的原则是对探索者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仅以其成果、结论的肯定或否定来衡量。在评价过程中,重视探索者的体验、实施方法和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取向。

小课题研究报告15

  一、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感受泥塑艺术之美

  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着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狂夸张,简练概括。

  20xx年5月,课题组成员在关东古巷、老道外、哈尔滨学院等地进行参观,亲眼目睹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及着色方法,也亲手体验了活泥、彩绘等制作过程。

  (二)、探究泥塑教学

  1、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校本课程等多种渠道来向学生介绍、宣传泥塑艺术。美术专业教室是学生泥塑活动小组的主阵地,凸显泥塑艺术的特色,在教室里布置上学生的泥塑作品,使学生对泥塑由陌生到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校园良好的艺术氛围。

  2、切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泥塑教学内容:

  (1)课时的安排:

  A、每学期有十课时的课堂教学,讲解泥塑的特点,感受泥塑色彩的运用。

  B、每周安排泥塑社团活动。

  C、有特长的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有一小时的特长活动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定)。

  (2)内容的确定:

  第一阶段:主要学习泥塑的基本知识,了解泥塑的特性;

  第二阶段:学习泥塑的基本形象,掌握民间语言特点;学会巧妙地

  运用民间美术的感觉进行创作。

  第三阶段:创作阶段,创作有自己特点的泥塑形象。

  (3)授课形式

  授课形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公开课教学、兴趣课、个别重点辅导等形式。让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喜欢的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不喜欢的学生能够接受到逐渐喜欢。

  3、在教学中感受泥塑的魅力

  将泥塑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对象主要以六、七年级的学生为主,让他们了解泥塑知识,通过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来感受它的色彩魅力,了解全国民间泥塑的特点,并对全国各地泥玩具的特色进行分析与对比。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创设各种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了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制作过程、用途、寓意,对学习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创作中能抓泥塑的造型、图案等特点,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我的主角》一课,课堂气氛热烈,效果非常好。

  (三)、组建泥塑社团

  最让学生们开心的是风华中学在组建了一个“泥塑活动社团”,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让孩子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感受泥塑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术素养。

  泥塑作为东北地区的优秀的民族艺术,不论造型、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原始朴素的自然风貌和民俗特点,泥塑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的审美印迹。泥塑造型简洁、夸张、朴拙,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感和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整体明快绚丽、对比强烈,大胆粗犷,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泥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当地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较好地保留了本土的原始技艺,使之文化内蕴特别深邃。

  二、弘扬传统

  目前,一些地方的民间美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甚至出现人才断层的局面。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更严峻的问题在于,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不仅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民间美术的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处于萎缩的状态。在文化娱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种民间美术正处日趋消逝的边缘。因此,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新鲜力量。

  三、初期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泥塑色彩特色教学方法,即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手参与制作,让他们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在色彩方面无不体现出特有的民俗审美情趣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泥塑作品的用色或大胆热烈,或素雅稳健,其色彩的配置传承华夏民族传统的文化意蕴,延伸、拓展了设色的内在性质,并在造型过程中强化了色彩的视觉含义,将特定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色彩外观融为一体。

  泥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色彩的选择上,一般以饱和度较高的红、绿、黄为主,以简练的笔法涂染并用墨勾线,色彩鲜艳、喜庆,对比强烈;或仅以黑白两色,配合点、绘、勾、描的笔法。

  四、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存在的困难:

  1.如何能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和艺术魅力。美首先是被人感知到,直观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为孩子准备更完善的创作体验工具和场地,使其能够更得心应手进行创作。

  解决的思路:

  发动家长的力量,积极地与各个方面联系。

【小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小课题研究报告11-24

小课题研究报告10-06

小课题研究报告09-26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09-21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05-14

化学小课题研究报告10-06

小课题研究报告(15篇)11-29

小课题研究报告15篇11-28

科学课题小研究报告05-14

小课题研究报告14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