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

时间:2024-05-15 12:30:08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1

  一、课题名称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说错”、“改错”、“悟错”

  二、问题的提出现象分析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习比较浮躁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只满足于知道自己这道题错了,而不去深究错在哪里,甚至错了就错了,对了就对了,做上就做上了,没做上就没做上,不去理会,更不用谈对错题的认识了。有时,即使马上重新做一遍原来的题目,可能还是拿不到满分。有的学生只是简单地把错题重做,而不去分析错因和预防再次出现错误的方法,不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忽略了解题的步骤和过程。还有的学生自己做对就行,从不关注他人发生的错误。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改错习惯,而是被动地遵循老师的“旨意”让改就改,不让改就不改。(为什么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急待解决的问题有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修正自己的错误,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反思自己的错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说错、改错、悟错”这一课题。(研究什么)我研究本课题针对的对象是我所教学的两个教学班级的全体学生,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价值分析我研究本课题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分析错误,解决错误的能力,让“错”变得非常清晰可见,有序系统;改变学生的学习品质;对部分学生的认知障碍和缺陷进行矫治;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研究的内容

  1、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说错”、“改错”、“悟错”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说错”、“改错”、“悟错”的课堂教学思路。

  3、通过实践研究,寻求有效的评价学生“说错”、“改错”、“悟错”过程的方法。

  4、通过实践,收集整理学生“说错”、“改错”、“悟错”的案例

  四、研究的方法与策略调查法:即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及家长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心态,作为研究的依据。通过查阅、研究、分析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初中数学教学科研动态与成果。个案法:把每个学生自己对个体所发生的错题的整理和分析,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并给以客观的评价。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准备改错本或改错卡,寻求合理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和他人的错误并加以分析,在小组学习中实现自改和互改。

  五、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3)确立课题,制定方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调查问卷为研究准备第一手材料。

  2、实验阶段:实施研究(20xx.4——20xx.9)

  3、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形成课题报告及论文(20xx.9)

  (二)、实施过程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显示,虽然国内外部分学校在数学教学中也有运用到“说错”、“改错”的,也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错题整理”的方法,但基本都是作为某些主要内容中的一小部分而出现的,没有作为一个专项课题进行研究过,并且他们的研究还都只仅仅停留在表层现象,即只是指导学生达到能通过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进行一定的反思,争取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研究太浅层了,其实,每个学生由于受到个性、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错误会具有个体的特征性,因此,我的研究的突破还在于,在学生分析、整理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反思之后,鼓励并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选择性地配置相应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甚至能达到改善和转变部分学生的个性品质,对部分学生的认知障碍和缺陷进行矫治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就更具有实际价值了。为了更加明确学生及家长对“说错”、“改错”、“悟错”的认识,我首先制作了调查问卷:“你平时做数学时出现错误多吗?”“对于同一类型的问题你错过两次吗?”“你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做错的题目改正吗?”“你知道错题的错因吗?”“你想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吗?”“你觉得你对自己的错误认识的深刻吗?”……“你的孩子平时愿意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改正吗?”“你的孩子有专用的改错本吗?”“你平时督促孩子改错吗?”……通过问卷调查及平时教学中的积累我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学习习惯散漫懒惰,不愿意去主动改错。

  2、学习方法不当,知识储备不够,不知道如何改错。

  3、学习只追求量,不追求质,不能“错一反三”。

  4、学习任务重,不愿意在改错上浪费时间。

  5、觉得改错没有用,不会对学习数学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只要上课听懂了就可以了。以上情况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上的,对“说错”、“改错”、“悟错”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行为上的,学习习惯不好,怕累,怕麻烦,怕费时费事。三是知识素养上的,基础知识薄弱,语言表达能力差,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长期以来,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是从认知角度出发,将数学学习看成是一个由感知、注意、记忆、理解等构成的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逐渐失去了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得学生的数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就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给予学生独立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而不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数学学习是一个掌握规则、运用规则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错”、“改错”、“悟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转变学生思想。给学生从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角度,引用一些成功的案例,使学生对“说错”、“改错”、“悟错”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主动“说错”、“改错”、“悟错”,达到思想和行为的一致。

  2.给学生创“说错”、“改错”、“悟错”的时间和空间。

  (1)课上“评错”。学生刚开始“说错”、“改错”、“悟错”的主动性不强,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感受到这样做的好处,我在课堂上遇到的学生的错例时,养成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经常要追问:“这个问题你的错因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是什么?应该如何修正?由这道错题你想到了什么?”久而久之,学生一旦出错,就会马上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些问题,同时也无形中养成了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纠错意识。利用试卷讲评等机会展示优秀的改错本或病历卡。

  (2)课下改错。对于练习、作业、测试中的问题我让学生采用了两种形式纠错。a学生自查,自纠。b小组同学互查,互纠。学生通过自查、互查、分析答错的原因,总结解题的方法等,明确在数学学习中,要及时反思;明确自己学习上的长处和短处,问题所在,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不足,克服存在的缺陷和缺点。(学生自查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到小组中互查。)很多学生都有了这样的体验,考试后总能找到一些自己会但考试没有得分的题目,可以通过自查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自己丢失分数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分地宽容自己的失误,以利于在平时养成周密细致的品质。对于在自查过程中自身解决不了或比较模糊的地方,学生之间有着强烈的交流欲望,这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组织好生生合作,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在学生的互动中解决了,这样学生互查就自然的出现了。在自查和互查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参与,一方面指导解决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在互查中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善于发觉错误的原因和知识的根源,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收集有益信息,弥补自己在错题分析时的疏漏,为后面的重点讲解做更充分的准备。

  3、教给学生“说错”、“改错”、“悟错”的方式和方法。a使用“改错本”“说错”、“改错”、“悟错”不应该是随意性的活动,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目的的活动。“说错”、“改错”、“悟错”不能遇到错误就在一张纸上、书上、练习册上、试卷上改动一下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了,应该是正规的,在专用的“改错本”上进行。它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课随时随地,遇到错误时就行使它的作用。这样可以为后续的学习做一个知识积淀,在复习的时候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改错本的整理我要求学生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原题再现---把出错的题写出来,进一步理解题意.有的题目可以把原题裁剪下来粘贴在改错本上,以节省一定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功夫。第二部分错误与正确冲突---把原先的错误做法和正确的做法一一展示,突出二者的冲突.原来的错误做法也可以用粘贴的方式。第三部分体会与收获---通过此题有什么体会和收获,最好能总结出同一类型题的统一思路,也可以就某一错误总结自己在某一时间段的学习情况第四部分相关题型的类比——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达到“错一反三”的目的。首先、很多学习比较浮躁的同学满足于知道自己这道题错了,但是,认识往往不是很深。有时,即使让他马上重新做一遍原来的题目,可能还是拿不到满分,其关键是步骤和过程。这时,建立改错本,将错题抄录下来,并重新分步解出就显得很有检验效果了,而且很有巩固作用。其次,改错本不是简单地将题目和答案抄录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和预防类似错误出现的方法。这是一个自身逐渐学习和修正的过程,会让学生对这一类错题的认识逐步加深。同时,对于一些题目很长的错误,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做法,比如:由父母帮助抄录题目,但是由孩子自己重新解题并总结;或者将有关试卷复印,然后剪切下来错误的题目,粘贴在错题本上等等,从而节省孩子的宝贵时间。再次,让“错”变得非常清晰可见,有序系统。比如:标注出“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理解错误”、“审题马虎”等错误原因,标注出“错误知识点”:空间与图形、方程、函数、解析等,标注出“同类错误”:第几页第几题等等。另外,可以运用出题法,针对自己的常犯错误,让学生给自己出几道题目,考察自己对概念掌握、条件运用和知识结合的理解程度。最后,要注意情感激励。相互交流。由于基础不同,各位同学所建立的给错本也不同。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

  b使用“病历卡”我设计的数学“病历卡”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

  “症状及病因”分析,(错因分析相关知识点的分析)“处方”和“用药”,(正解及其数学思想和方法)预防和“保健”措施。(反思与补救)“病历卡”要比“改错本”提高一个层次,病历卡不是经常使用的,而是在单元末或某个阶段或某次测试后使用的。在它上面呈现的错误要有典型意义,而不同于普通的改错。它要高于改错本,把一些自己考试练习中存在的错题进行归类、反思,尤其是鼓励他们写反思,同时经常把一些学生好的反思进行交流,不断展示优秀的“病历卡”,做到“一人有病,全体吃药”,以此提高学生做病历卡的积极性。这样经历了找错,析错,治错,改错,防错的全过程,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过程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提高。

  4、对学生的“说错”、“改错”、“悟错”进行跟踪。只是有了要求而不关注学生的实施过程就像理论脱离实际一样空洞乏味,所以我对学生的改错本不定期的进行批阅,在重大测试后给学生发放病历卡,使学生感受到“说错”、“改错”、“悟错”的必要性和其深远的作用。六、课题研究的效果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说错”、“改错”、“悟错”,并能正确使用改错本和病历卡,养成了有错必究,有错必改,有错必思的习惯。

  总的来说我觉得好处有三:

  (1)能从反面入手,深刻理解正确的东西;

  (2)能由果溯因,把错题的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

  (3)能提高改错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改错本”和“病历卡”像一架“透视机”,可以“透视”出学生每次失分的主要原因,清楚地显现出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簿弱环节。如果每次出现的错误都能及时得以纠正,那么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使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有很大改善,尤其对“敏捷而不踏实”的学生更为有效。七、课题研究后的反思在研究过程中我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改错本和病历卡是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个别学生应付改错应该如何处理;个别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没有高度,只是表面的,即为了改错而改错;能不能把改错这一方法延伸到其他科目上?个别学生改错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没有发挥其实质的作用,应如何应对?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2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强调培养和训练学生自行修改作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写的作文的习惯,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并相互评改作文。这表明,当前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行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到:“学生作文教师改,就像教师给学生命题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我们重视培养学生自行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只需给予一些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自行思考和决定如何修改,那么学生就会处于主导地位。”他还指出:“修改作文的权利应该归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行修改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面临着一个难题——批改作文。他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学生们害怕写作文,对此毫无兴趣,更不会写好作文。因此,作文批改成为了仅仅实现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们则成了被动接受者。这种做法确实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问题,我决定开展一项名为《培养学生互相批评和评价作文能力的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核心。当学生获得了主导地位时,他们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并且乐于学习。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是苏州市中小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项目负责人:朱建荣。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 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

  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

  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本研究项目的探索,我们成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鼓励学生相互批改作文,这不仅是对同学作文的评价,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被督促在阅读课上积极进行评论和批注。我们发现,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这证明他们的鉴赏能力逐渐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我们的研究课题,我们发现激发学生的乐学心理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非常重要。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源自于他们创造个性以及创造思维所带来的成果能够被认可和接受,并且实现其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将自己视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求,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让学生互相评述作文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表明教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时,课堂上的民主和谐度就会提高,学生们也会感到轻松,不再感到压抑。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积极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而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时,他们的作文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一种互相批改的过程,旨在评估作者所写文章的优劣,并检查批改者对作文的准确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鉴赏的过程,不仅要考察作者的写作水平,还要考察批改者的分析能力。不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需要检验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具体到评讲阶段,还需考察听力、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因此,每次互相批改和评讲都是对师生双方的挑战,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它激发了学生主动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加强自省、自评和自我控制能力。学生通过自省、自评和自我控制逐渐成长。这种课堂氛围也激发了教师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有了求知欲望就会促使教师去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因此,这样的课堂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理想的作者”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的强化中,忽略了“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认识到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文是关注学生创作生态的作文教学方法。互相批改作文最能体现学生本质原则,学生评议作文最能展示作文的生动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作文评议课上,我们充分展示了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和生成性原则。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3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 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小课题研究报告10-06

小课题研究报告11-24

化学小课题研究报告10-06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06-26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05-14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通用03-09

小课题研究报告15篇11-28

小课题研究报告(15篇)11-29

小课题研究报告14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