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六安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时间:2024-09-01 01:10:27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安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下面是关于六安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六安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六安市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6年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落实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预算报告审查决议情况

  2015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决议,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深化财政改革,加强预算管理,自觉接受监督,不断提升依法理财水平。

  (一)强化调控引导作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市安排工业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资金10.76亿元,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积极推进大别山区(淠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落实补偿资金1.98亿元。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及时兑现营改增财税扶持资金,全市减免缓抵各项税费22.6亿元。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进“4321”政银担合作,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二)狠抓财政增收节支,优先保障重点支出。建立健全严控“三公”经费管理长效机制,全市“三公”经费下降14.7%。不断强化协税护税机制建设,加大对重点税源、零散税源的监控力度,全市通过综合治税信息平台查补税收1.51亿元。精心组织实施37项民生工程,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视民生工程长效机制,推行民生工程信息网上公示制度。全市投入46.14亿元,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市投入68.74亿元,支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三)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升依法理财水平。采取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预算法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依法理财氛围。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市级财政部门重点评价项目62个,涉及财政资金93.27亿元。加强财政监督,开展财政存量资金、涉农资金等专项检查8次,完成行政企事业单位及会计事务所监督检查242家。加大预决算信息公开力度,除涉 密信息外,五县四区和89家市级部门全部公开了政府、部门和“三公”经费预决算。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政协提案,建立财政部门联系服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严格落实审计整改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深化财政预算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机制。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全市将3.52亿元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年度超收财力全部用于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强市直单位现金管理,将每月现金额度从396万元调减至55万元。推行部门财务统管,市直215个单位中有92个实行主管部门集中统管、80个实行部门单位独立核算、43个实行社会中介机构代理会计核算。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全市完成购买服务项目166个,涉及资金2.38亿元。启动财政国库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市直预算单位、财政部门、代理银行三方间财政资金支付业务实现无纸化网上运行。

  二、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0.01亿元,较上年增长5.58%。地方级收入完成103.33亿元,增长8.93%。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61.36亿元,增长12.35%。其中:民生支出完成309.47亿元,增长16.31%。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9.13亿元,增长13.88%。其中:市直35.76亿元,增长13.64%;开发区13.37亿元,增长14.53%。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9.5亿元,增长14.49%,其中:市直74.82亿元,增长14.84%;开发区4.68亿元,增长9.2%。

  市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66.88亿元,增长5.52%;支出完成62.9亿元,增长8.1%。

  市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0.1亿元,支出完成64万元。

  市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32亿元,增长11%;支出完成8.37亿元,增长11.66%。

  上述预算执行数字在决算完成后,还会有变化。

  2015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作为,财政收入在困境中实现增长。一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地方级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68.89%,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地方级收入增幅8.93%,高于财政收入增幅3.35个百分点。二是重点支出保障有力。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市教育、科技、社保、卫生、城乡社区、农林水、住房保障、交通等民生支出309.47亿元,占全市支出总量的85.64%,比重较上年提高2.34个百分点。三是县区财政实力增强。五县和金安区、裕安区、开发区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达到49.13亿元,财政保运转、保基本、保民生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突出重点,财政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力度加大。一是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市拨付营改增财税扶持资金0.27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7亿元,争取民营经济发展资金0.99亿元。安排资金2.2亿元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93.1亿元。出台小微企业续贷过桥资金管理办法,为全市191家企业续贷过桥资金6.3亿元。二是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全市投入4.76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整合资金12.8亿元,大力支持“一谷一带”建设。投入1.7亿元支持秸杆禁烧、2.44亿元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安排资金2.01亿元支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绿色长廊建设。三是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全市发放各类惠民补贴35.06亿元,惠及城乡居民190余万户。投入3.37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治理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5个。安排资金4.73亿元,支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2.94亿元,推进78个中心村建设。投入3.7亿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755个。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续扩面,拨付保费补贴资金1.63亿元。

  (三)完善机制,财政在保障民生中持续发力。一是精心实施37项民生工程。投入财政资金83.5亿元,较上年增长11%。建立民生工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整改清单管理制度。坚持项目实施月调度、月督查、月排名、月通报的推进机制,试点运行民生工程管理信息平台,民生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投入37.51亿元,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筹集资金1.82亿元,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投入28.31亿元,全市新开工保障性住房32328套,基本建成14874套。三是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安排资金1.52亿元,支持实施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人民路小学东校区等一批学校全面建成,六安一中东校区、六安二中河西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投入1.6亿元,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促进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发展。

  (四)科学谋划,财政改革在探索中稳步推进。一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强化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将2012年底以前的结余结转资金收回财政统筹安排使用。市直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2.5亿元,其中,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6亿元、统筹安排使用3.9亿元。强化社保基金定期存储管理,提高社保基金增值效益,全市增加利息收入2亿元左右。二是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将政府性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严格政府举债程序,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截止2015年底,全市政府性债务余额344.21亿元,债务率为61.95%,风险可控。三是深化市直国资国企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管理,通过公开拍租等方式,实现合同租金增长超过30%。按照“规范一批、改制一批、破产注销一批”的工作思路,市属58家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主体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四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立“一主六辅”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出台改进和加强市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意见,整合市级专项资金5.2亿元,集中财力支持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旅游等六大类产业发展。

  三、“十二五”财政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面对经济加速转型、财政职能加快转变的新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财政工作任务,财政改革亮点纷呈、财政发展提质增效、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财政收支规模跨上新台阶。五年来,全市财政收入由“十一五”末的68.61亿元提高到“十二五”末的150.01亿元,年均增长16.94%;财政支出由“十一五”末的153.93亿元提高到“十二五”末的361.36亿元,年均增长18.6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0.1%提高到“十二五”末的13.1%;人均财政收入由“十一五”末的973.5元提高到“十二五”末的2090元(上述数字含寿县)。

  服务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五年来,市财政安排资金265亿元,争取世行、亚行、外国政府贷款及地方政府债券138.77亿元,着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工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发展。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46亿元,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4.1亿元,美丽乡村建设投入8.6亿元,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投入24.84亿元,拨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7.43亿元,发放惠农补贴166.46亿元,支持“三农”加快发展。

  保障改善民生有了新进步。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安排民生类支出1192.47亿元,年均增长21.15%。精心组织实施各类民生工程,五年累计投入434亿元,普惠城乡700余万居民。加大教育投入,支持实施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三年行动计划,改善城区高中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财政管理改革实现新突破。五年来,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相互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更加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更加规范。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覆盖到所有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市与区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直部门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行涉农资金监管方式改革,涉农资金管理得到全面加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向长期以来重视、关心和支持全市财政工作的各级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财政收入总量不大,人均财力相对偏低;对上级财政依赖程度较高,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财政监督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努力用改革与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

  四、“十三五”财政工作谋划

  “十三五”是我市加快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时期。财政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十三五”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大财政蛋糕;依法组织收入,优化支出结构,积极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财政管理改革,逐步建立现代财政管理制度,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

  “十三五”财政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到2020年突破200亿元(不含寿县);财政收支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十三五”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己任,着力实施财政支持财源建设工程。围绕“调转促”行动计划,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推动财政资金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转变,由补助性支出向资本性支出转变。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广运用PPP、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等“十大工程”集聚,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以深化财政改革为动力,着力实施财政改革创新工程。以财政管理的薄弱环节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及时落实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推进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合理划分市与县区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努力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持续推进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实施财政惠民工程。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支出体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支持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创新财政扶贫方式,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各类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以强化依法理财为根本,着力实施法治财政建设工程。增强法治意识,不折不扣地贯彻人大的决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对财政工作的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积极做好审计整改工作。严格遵守财税法律法规,按照预算法规定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强化对财政收支活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加大专项资金和财政政策公开力度,推进阳光财政建设。

  ——以提高财政质量效益为重点,着力实施财政管理绩效提升工程。健全支出绩效管理机制,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预算单位和全部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分类绩效管理制度,对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资金与效益优先挂钩。

  ——以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为支撑,着力实施数字财政建设工程。深化财政平台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财政部门之间和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化整合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支付、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综合治税等信息平台,实现标准规范的网络一体化、应用系统一体化和安全运维一体化。着力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形成以预算编制为龙头,以预算执行为重点,以国库集中支付为关键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五、2016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按照全口径预算管理要求,市政府编制了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具体如下: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149.08亿元(不含寿县),同口径增长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338.06亿元(不含寿县),同口径增长7%。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52.66亿元,同口径增长7.19%,其中:市直38.16亿元、开发区14.5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财力104.47亿元,同口径增长15.29%,主要原因是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增加14亿元。其中:市直100.29亿元、开发区4.18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04.43亿元,同口径增长22.99%,主要原因是新增财力及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安排支出增加。其中:市直100.25亿元、开发区4.18亿元。预计收支结余0.04亿元,其中:市直结余0.04亿元,开发区结余为零。

  市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期目标24.5亿元,当年安排支出24.46亿元,主要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土地开发、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支出,当年收支结余0.04亿元。

  市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期目标1亿元,当年安排支出1.1亿元,当年收支结余-0.1亿元,加上年结余0.1亿元,收支滚存结余为零。

  市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期目标11.27亿元,当年安排支出11.79亿元,当年收支结余-0.52亿元,收支滚存结余11.68亿元。

  为实现2016年财政预算目标,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财政职能,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一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完善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预算执行进度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对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预算执行进度较慢的部门,适当压缩下年度预算安排规模。全市安排引导资金0.76亿元,支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二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市财政安排资金23.83亿元,大力支持调转促行动计划实施。其中:充实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资本金7亿元,依托其发起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环保基金和扶贫基金;充实资本金3亿元,进一步做大做强市融资担保公司;安排资金7.8亿元支持工业企业退城进园、1.89亿元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1.4亿元支持园区转型升级;等等。三是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市财政安排资金10.19亿元,大力支持扶贫攻坚工作。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将财政投入到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资产、资源以股权方式量化到贫困户和村集体,推行按股分红,推动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四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市财政安排资金0.59亿元,支持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支持1.2亿元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和小流域治理8.5万亩以上,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以上。

  (二)加强民生保障,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巩固提升民生工程。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继续实施36项民生工程,建立健全运行、管护机制,严格落实民生工程清单管理制度,全面运行民生工程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范围,确保民生工程持续发挥效益。二是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落实财政支持教育发展政策,市财政安排资金2.5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支持实施学前教育和城区义务教育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增加企业退休职工待遇,提高重点优扶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社会救助对象补助水平。全市安排资金1.13亿元,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全市安排资金5.18亿元,支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三是支持绿色发展。全市安排资金15亿元,大力支持“一谷一带”建设,实施节能减排、水资源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管好用好大别山区(淠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四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财政安排资金0.6亿元支持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所在行政村中心村建设。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支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盘活集体资产资源,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完善财税体制。推动市与县区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巩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落实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二是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积极稳妥开展社保基金运作,提高保值增值水平。全面清理财政专户,进一步规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将政府住房基金等5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继续清理一般公共预算、部门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结转资金,减少资金沉淀。三是严格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切实将政府债务控制在省核定的限额内,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债务收支情况随同预算公开的常态机制。加快推进融资平台转型,对政府委托企业承担的公益性事务通过注入资本金、政府采购等方式依法支持,阻断企业债务风险向政府传导。四是强化国资国企管理。分类制定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努力提高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效益。全面完成市属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扫尾工作,启动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

  (四)规范财政管理,促进依法理财。一是强化法治意识。认真贯彻预算法,增强法治意识,自觉把预算法的各项规定作为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准则。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单位预算管理主体责任意识。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落实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完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机制。自觉接受和全力支持审计监督,认真抓好审计整改工作。二是强化收支管理。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征收,不收“过头税”。完善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建设,健全税源监控体系,确保应收尽收。不断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探索推行市本级非税收入直征模式,加快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建设。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督促部门单位6月底前将重点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建立项目预算动态调整机制,对预算执行进度较慢的项目,按一定比例收回资金,统筹用于经济社会的亟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继续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三是强化财政监督。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三公经费”、政府专项资金、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等重点领域的资金监督,维护财政预算的严肃性。推进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全面推动财政政策和专项资金公开,加快建设阳光财政。不断扩大绩效管理范围,完善预算评审论证制度,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向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六安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相关文章:

历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11-30

预算绩效自评执行情况报告12-17

预算执行情况自查报告04-23

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自评报告12-18

深圳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01-24

绥化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草案)01-24

襄阳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01-24

德镇市市总预算执行情况报告01-24

西安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