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财务报告分析论文

时间:2023-03-31 10:14:43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本科财务报告分析论文

  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帮助制定经济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分析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正确理解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存在,减少局限性的影响,在决策中扬长避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以下是本科财务报告分析论文,欢迎阅读。

本科财务报告分析论文

  第一篇:财务报表对比及思考

  一、资产负债表

  将资产再细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将负债再细分为“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经此改动,便可以对一个单位的资产与负债情况一目了然,也便于进行各种指标的计算。变化最大的属净资产这一块,不再单单是原来的“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事业结余”笼统的三大块,而是更加细分为“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包括固定资产与投资)”、“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包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经此分类,净资产下的科目可以完全明了各项资金来源:“事业基金”是以前年度的积累;“非流动资产基金”因为随着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以及投资基金的加入,不再如原来般必然等于固定资产原值;“专用基金”体现单位计提的有专门用途的经费;“财政补助结转”则是国库支付系统下巳批的财政补助收入减去单位巳支付的余额、待来月继续使用的经费;“财政补助结余”则是在年末,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其中;“非财政补助结转”与“非财政补助结余”与前述“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同,是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结余资金。经此分类,将净资产分为更加明细的三类:一是以前年度积累的“事业基金”、二是核算固定资产与投资的“非流动资产基金”、三是属于财政补助收支的结转、结余和属于非财政补助收支的结转、结余,既详细又明确,这样,不仅有助于对每月净资产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年末决算报表的编制。

  二、收入支出总表

  1.原来的收入支出总表分为收入和支出两大块,不做财政补助收支与非财政补助收支的分类,我们无法通过这张表知道财政补助收支余的情况,也无法知道非财政补助收支余的情况,所以,这是原来报表的缺陷,新规则下的收入支出总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新的收入支出总表将整张表分为三部分:收入、支出、结余,再在这三部分下面明细分类为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补助收支,非常地详细。

  2.新旧“收入支出总表”还有个比较大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个会计处理方法上的改变,那就是不再区分“拨入专款”和“专项支出”,将“拨入专款”和“专项支出”发生的金额融入一般的收支科目,其专项收支的特性由“财政补助收支”与“非财政补助收支”、“项目支出(按项目名称分类)”的辅助项来体现,同样清楚明了,而且提供更多的关于资金的信息。

  3.因为将收、支、余接习惯从左到右并排排列,所以将原来的竖表(收支两列)改为了现在的横表收、支、余三列显示。

  三、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

  新规则财务报表增设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顾名思义,就是将财政补助收支更加明细地来反映,明细到财政补助支出比如水费、电费、办公费等科目的具体金额,便于统计与分析财政拨款收支的合理性、效率性,提供更多的参考。这是新规则下的事业单位最主要的`三张财务报表,其他还有“事业支出明细表”、“现金流量表”、“会计附注及说明”等,可以依据各自情况,来设计编制,一切只为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向决策的财政部门提供详细而准确的数据。新规则下的财务报表无论从布局上还是内容上,与原来旧规则下的财务报表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更趋于合理、更详细、更准确,能够提供更多信息,这是它的优点,不过,基于实际的工作经历,在与财务主办的交流与接触中,觉得他们及他们的领导非常关心一个指标,那就是他们的年度预算是多少,并且在某一时点,还剩余的额度有多少,比如,全年的预算是多少,人员的预算(也即工资福利支出)、办公经费的预算(也即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的预算等,及某一个时点,这几项预算剩余的额度还有多少,这些数据有利于他们做下一步的安排,但是这些数据在现有的报表中没有体现,如果能够加上这些信息将会使报表更具体更具参考价值。总之,新规则下的财务报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第二篇:规范财务报表准则

  一、为何制定(修订)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

  (一)解决合并报表准则现实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IFRS10发布之前,规范合并财务报表的国际准则主要有IAS27和SIC12,其中又以IAS27为主。IAS27要求以“控制”作为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企业在运用IAS27提出的“控制”概念时,可能会因为会计准则本身没有特别说清楚等原因,而导致实务判断相左的问题。比如,对于某企业(投资方)持有另外企业(被投资方)超过50%有表决权股票的情形,人们不会否认投资方“控制”被投资方,从而投资方应编制包括被投资方的财务报表在内的合并财务报表。然而,如果某企业(投资方)不持有被投资方超过50%有表决权股票,人们或许会对投资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再如,在隐含委托或代理关系的某些复杂架构下,投资方或决策方本身是否是“控制”方,人们也会因为会计准则相关指南不充分而存在不同判断。制定(修订)发布IFRS10则较好地澄清了这些问题。

  (二)解决IAS27与SIC12之间存在的“控制”概念冲突问题。

  按照IAS27,除特殊情况外,报告企业(通常表现为企业集团)对其所控制的主体(通常表现为子公司)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其中“控制”被界定为“统驭一个企业(或主体,以下这两个概念混用)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藉此从该主体的活动中获得利益的权利”。显然,IAS27主要针对一般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牢牢扣住了“能够决定对被投资方财务和经营决策”这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依据,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但是,IAS27本身没有特别涉及“非一般企业”,即结构化主体或特殊目的实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化主体或特殊目的实体还层出不穷出现。为此,原IASC试图对IAS27如何运用于结构化主体或特殊目的实体作出解释。这也是SIC12出台的主要背景。按SIC12的解释:

  (1)特殊目的实体创设的目的,可能系为了实现界定清楚的某个具体目标(如进行租赁,从事研究和开发活动,或者实现金融资产证券化)”;

  (2)特殊目的实体可能采取企业、信托、合伙或非企业实体的形式;

  (3)特殊目的实体通常根据法律程序创立,而这些法律程序对管理机构、受托人或管理人员就特殊目的实体经营活动的决策权施加严格的限制,有时甚至是永久性限制。由此可以推断,主导特殊目的实体持续经营活动的政策通常不由除创立者或发起者以外的其他方而改变,也就是说,特殊目的实体系根据所谓的“自动驾驶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关于是否存在对特殊目的实体控制从而将其纳入投资方或决策方的合并财务报表范围,SIC12提供了两方面的指南:一是按IAS27有关“即使一个企业拥有另一个企业表决权的一半或少于一半,也可能存在控制”的结论,类推出的“即使一个企业不拥有特殊目的实体权益或只拥有很少部分,也可能存在控制”;二是针对特殊目的实体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提供的“专门“指南。这些“专门”指南,可以概括如下:

  (1)特殊目的实体的经营活动在实质上是由主体根据其特定经济业务的需要实施的,以便从特殊目的实体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2)主体在实质上具有获取特殊目的实体以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部分经济利益的决策权,或者按自动驾驶原则,主体已经委托了这些决策权;

  (3)主体在实质上具有获取特殊目的实体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部分经济利益的权力,因而承受着特殊目的实体经营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

  (4)出于从特殊目的实体经营活动中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主体在实质上保留了与特殊目的实休或其资产相关的大部分剩余风险或所有权风险。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SIC12虽属对IAS27所作的解释,但它只针对特殊目的实体;而且在对“控制”进行解释时,更强调“风险和报酬”。由于两者对控制内涵解释的不同,必然导致控制概念运用的不一致;此外,由于缺乏清晰的指南明确在何种情况下运用IAS27或SIC12,进一步加重了控制概念运用的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实务中人们在评估、判断投资方是否对特殊目的实体存在控制时,就自然而然地简单地将“存在控制”等同于“对投资方承担了多数风险”,而这种基于明显数量界线区分的测试为实现主体特定会计结果提供了构造交易(即为取得预定的会计结果而构造业务交易——“操纵”)的机会。

  (三)回应有关各方因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合并财务报表相关准则的质疑。

  2007年自美国暴发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广大投资者的目光引向“表外工具”(如金融资产证券化工具)所面临风险的透明度问题的质疑。如前所述,IAS27和SIC12本身的缺陷及相互间的概念冲突,致使有些主体设立或发起的“表外工具”涉及的风险,未能在主体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得到较好地反映,而待风险成为现实灾难并对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时已为时过晚。以G20、金融稳定理事会等为主要代表,强烈要求IASB重新审视“表外工具”有关的会计处理和披露问题,这就直接助推了对IAS27和SIC12的修订项目的进程,结果就是IFRS10的面世。

  二、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新”在哪些方面

  (一)提出了“统一”的“控制”模式。

  IFRS10明确提出“控制”应成为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在对“控制”进行界定时,不再局限于能够“统驭一个主体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藉此从该主体的活动中获得利益的权利”,而是基于更一般、更基础从而更具适应性的视角。按照IFRS10,当投资方暴露于(或面临)因涉入被投资方(而产生)的回报的风险,或对该回报享有权利,且(投资方)凭借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有能力影响该回报时,投资方控制了被投资方。据此,投资方仅在同时符合以下3个条件时,表明其控制了被投资方:(1)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2)暴露于因涉入投资方(而产生)的回报的风险,或对该回报享有权利;(3)能够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投资方回报额。此即为“控制三要素”。换句话说,如果投资方不具备这三个条件(或三要素),就不能或无须合并被投资方财务报表,而应转而评估其与被投资方的关系(如,是否对被投资方有重大影响,是否与其他方共同控制被投资方等),并相应按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二)明确了投资性主体问题。

  IFRS10经过2012年12月修订后,对一直处在争议中的投资性主体合并财务报表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早在2002年讨论修改IAS27时就有意见认为,投资性主体应豁免于将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提出这种意见的理由主要在于,创新投资机构(基金)、私募股权机构以及类似组织对子公司的管理有别于非投资性主体,要求投资性主体提供涵括其子公司在内的合并财务报表意义不大。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没有接受这种观点,认为不应对主体类型或投资类型加以区分,从而提供编报合并报表的例外豁免。事实上,从提供有用财务会计信息来考察,对投资性主体合并报表“网开一面”不无道理。美国等资本和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的会计准则,对此类投资性主体的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历来就“开有口子”。IFRS10在这方面已迈出了较大的一步。根据IFRS10,投资性主体指具备以下“三要素”的主体:

  (1)为提供投资方投资管理服务而自一个或多个投资方取得资金;

  (2)向投资方承诺其投入资金进行经营的目的,仅为获得源自资本增值、投资收益,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回报;

  (3)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及评价其几乎所有投资的绩效。按此“三要素”,在判断某主体是否为投资性主体时,应着重考虑该主体是否具有以下(投资性主体)特征:

  (1)其拥有超过一项以上的对外投资;

  (2)其拥有超过一个以上的投资方;

  (3)其有不属于该主体的关联方的投资方;

  (4)其有表现为股权或其他类似权益的所有权权益。以下就是投资性主体的例子。A有限合伙企业于2011年成立,经营期限10年;公司章程明确A有限合伙企业设立的目的是投资具有快速成长潜力的主体(企业),以获得资本增值收益;B作为A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提供1%的资本给A有限合伙企业,并负责为A企业确定合适的投资目标;约占3/4与B普通合伙人没有关联方关系的有限合伙人提供99%的资本给A有限合伙企业。假定A有限合伙企业2011年开始其投资活动,但直到2011年底还没有确定好投资目标。2012年,A有限合伙企业取得对C公司的控制权。A有限合伙企业在2013年之前完成其他投资交易,但于2013年取得对额外5家公司的权益投资。A有限合伙企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和评价其对外投资,且对B合伙人和其他外部投资方提供以上方面的信息。A有限合伙企业计划于10年经营存续期内,通过卖断等方式,陆续处置以上各项投资。对照IFRS10提出的投资性主体定义和特征,A有限合伙企业属于投资性主体。在已认定某个主体为投资性主体的前提下,除特殊情况外,该投资性主体不应将其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而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为基础计量对子公司的投资。其中所指特殊情况是:投资性主体拥有一个提供与其投资活动有关的服务子公司。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投资性主体应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否则,可能让投资性主体存有明显的操控机会。

  (三)对较难进行控制概念运用的方面提供了较多的指南。

  IFRS10区分于IAS27和SIC12,提出统一的控制概念和应用指南。这些指南的“新”,主要体现在一些较难进行职业判断的方面。

  1、缺乏多数投票权的情形。

  不像IAS27,IFRS10对这种情况下的控制概念运用提供了相对多的指南。按IFRS10,当投资方拥有不超过50%的表决权股份但拥有较多少数股权时,应当单独或与其他权利综合起来考虑,看是否能够使其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在具体评价时,投资方通常应考虑以下所有事实和情况:一是相对其他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股份数量和分散程序,投资方持有的数量;二是投资方本人和其他投资方持有的潜在投票权;三是其他合同安排产生的权利;四是其他表明投资方拥有(或不拥有)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现时能力的事实和情况。有时,还需要考虑一些额外的事实和情况。比如,以前股东大会上的投票方式、是否投资方拥有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现时能力(如两者的核心高管人员相同)、投资方与被投资方是否存在特殊的关系(如被投资方的经营资金大部分通过投资方融入)、投资方是否较大地暴露于来自被投资方回报的变动风险,等等。以下是这方面的例子。某投资方获得被投资方48%的投票权。剩余投票权被成千个股东持有,其中没有股东单独持有超过1%的投票权。没有任何股东与其他股东达成协议或能够做出集体决策。在评估获得的投票权比例时,基于其他股权的相对规模,投资方认为48%的权益足以使其拥有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持有股权的绝对规模及其他股东持有股权的相对规模,投资方可以推断,自身拥有充分决定性的投票权益以满足“拥有对被投资方权力”标准,并不需要考虑其他权力证据。

  2、存在潜在投票权的情形。

  按IAS27,潜在投票权可以在判断控制是否存在时考虑,但必须是现在就可执行或实施。即,需要在主导相关活动时是可行使的。与之不同,IFRS10则认为,只要潜在投票具有实质性就应予以考虑。潜在投票权通常涉及期权、认股权证、可转换工具(如可转换债券)、远期合同。按IFRS10,投资方在评估自身是否拥有权力时,只考虑与被投资方有关的实质性权利;而对于具有实质性的权利,持有者必须有行使权利的现实能力。确定权利是否为实质性权利,需要考虑所有事实和情况后进行判断,通常要考虑的因素(不限于)包括:一是是否存在(经济或其他性质的)障碍,阻止权利持有者行使权利;二是当行使权利需要多于一方达成协议,或者此权利被多方持有时,是否存在有效机制,使各方在愿意时能够共同行使他们的权利;如各方选择集体行使权利,提供各方实际集体行使权利的机制是否恰当;三是权利持有者或权利持有者们是否可从行使权利中获益(如,持有被投资方潜在投票权的主体应考虑该潜在投票权的行使或转换成本;当该工具是价内工具或投资方因为其他原因可从工具的行使或转换中获益时,潜在投票权有关的协议条款更可能是实质性的)。

  3、涉及代理关系的情形。

  IAS27和SIC12没有提供任何指南用于指导实务中如何评估投资方是否是委托方或代理方。但现实中,工商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在确定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时,常常会遇到这个难题。IFRS10对此特别提出,具有决策权的某投资方要获得控制权,必须是委托方而非代理方,并提供了相应的实务指南。代理方主要是代表其他方(委托方)行事并服务于其他方,因而在行使决策权时,它不控制被投资方。投资方可以将特定事务或所有相关活动的决策权授予给代理方。在评估自身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时,投资方应将授予给代理方的决策权,视作为自己直接持有。IFRS10指出,作为决策方(投资方),在确定自己是否为代理方时,应全面考虑其本身、管理的被投资方与涉入的其他方之间的关系,尤其需要考虑下列因素:一是对被投资方决策权的范围;二是其他方持有的权利;三是根据薪酬协议取得的薪酬;四是决策方承担的因其在被投资方中持有的其他利益产生的可变回报的风险。主体应根据特定事实和情况,给予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权重。

  4、被投资方被预先“设定”以致于在确定哪方对其控制时投票权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SIC12虽然对何时应将特殊目的实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了指南,但因受当时情况的制约,其所提供的这些指南在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IFRS10在SIC12的基础上,对这方面有较大改进。一方面,IFRS10不再专门为特殊目的实体提供控制模式,而是对不同类主体构建一致的合并财务报表基础(即统一的控制模式);另一方面,以外延可能更大的“结构化主体”替代“特殊目的实体”,且将“结构化主体”界定为“其(特别的)设计使得投票权或类似权利在决定哪一方能对其控制时不是决定性因素的主体,比如投票权仅与行政事务相关,相关活动通过合同协议主导”。实务中,这样的实体包括(但不限于):活动受限的主体、目标单一且界定清晰的主体(如专门进行技术研发)、没有足够的权益为基础对外融资的主体、为进行金融资产证券化而设立的信托等。按IFRS10,面对结构化主体,投资方应对“控制三要素”为基础,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以确定是否应将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这五个方面包括:一是结构化主体的目的和设计。这个要素尤其重要,投资方应考虑结构化主体设计时期望面临(暴露于)哪方面的风险以及如何将这些风险传递给相关的其他方,而投资方本身面临的是全部还是部分风险。其中,这些风险既有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也有权益价格风险等;这些风险既有下行也有下行的可能性。二是结构化主体的活动有哪些,与这些活动相关的决策如何作出。三是投资方拥有的权利是否赋予其主导相关活动的现时能力。四是投资方是否承担源自涉入结构化主体的相关活动有关的回报的变动性风险,或有权利获得这些回报。五是投资方是否有能力运用自身对结构化主体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如果按照上述因素来考量,投资方以前根据SIC12可能需要将某些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因为其投资方面临源于结构化主体的大多数风险和报酬;但根据IFRS10却可能不需要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因为投资方缺乏决策权,从而缺乏权力主导重大影响结构化主体回报的相关活动。反之,投资方如通过其在结构化主体中的决策权和某些重大财务权益拥有对结构化主体的权力(假定此时投资方面临的风险和报酬没有达到“大多数”的程度),那么按IFRS10需要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但根据SIC12下却无须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因为没有达到前述“风险和报酬大多数”程度。

  三、在运用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时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确定“归属”。

  合并财务报表指母公司及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和现金流量像单一经济主体列报的集团财务报表;而“子公司”指的是“被另一个主体的控制的主体”。“控制”产生于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理解和运用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时,有必要先弄清各类“不同”的投资关系的会计处理对应须遵循的会计准则。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均有与其实质一致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应在上图涉及的IFRSs。比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财会[2014]10号)对应IFRS10“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财会[2014]11号)对应IFRS“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财会[2014]10号)对应IFRS12“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

  (二)理解新规。

  准确理解IFRS10提出的要求是运用好新合并财务报表的准则的基础。面对IFRS10“庞杂”而全面的要求,可以有多种视角去理解。以下从偏向“运用”的视角概括地予以审视。

  1、辨认被投资方。

  对控制的评估是在各个被投资方的层面进行的。这就涉及:可能被控制的被投资方,是一般工商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决策通常以占表决权多寡为基础作出)还是结构化主体;可能被控制的是某个主体整体还是该主体的一部分(通常是该主体的特定资产)。如果被投资方是某个主体的一部分(IFRS10将其视作“silo”,可形象地对应中文的“筒仓”或“地窖”之意),在评估控制时,可能涉及相对复杂的职业判断。虽然现实中Silo普遍存在(又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证券、银行和保险等行业),但IAS27和SIC12没有对其界定或提供更多指南。IFRS10对此作了补正。按IFRS10,当且仅当符合下列条件时,投资方应将被投资方的一部分视作认定的单独主体:被投资方的特定资产(有时涉及相关的信用增级)是偿付被投资方特定负债或特定其他利益的唯一来源;除特定负债方以外的其他方对于特定资产或特定资产的剩余现金流不拥有权利或义务。也就是说,来自特定资产的回报都不得用于被投资方的其他方面,且认定的单独主体的负债也都不需要由被投资方的其他资产进行偿付。本质上,认定的单独主体的所有资产、负债与权益系从被投资方中整体剥离开来。在辨认出被投资方是Silo的情况下,投资方应识别显著影响其回报的活动,及这些活动如何主导,以评估投资方是否对被投资方的认定部分是否拥有权力。在对Silo进行控制评估时,投资方还应考虑自身是否通过涉入Silo获得可变回报,以及是否有能力运用其对被投资方认定部分的权力以影响其回报。

  2、明确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及涉及相关活动的决策方式。

  “控制三要素”中第一要素就是投资方要“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而确定投资方是否拥有权力取决于相关活动、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的方式,及与投资方和其他主体拥有的与被投资方有关的权利。按IFRS10,“相关活动”指显著影响被投资方回报的活动;通常包括:

  (1)商品或服务的买卖;

  (2)管理在寿命期内的金融资产(包括在违约的情况下);

  (3)选择、购买或处置资产;

  (4)研发新产品或新流程;

  (5)确定融资结构或获得融资等。而有关相关活动决策的情况,通常包括:

  (1)被投资方的经营与资本决策,包括制定预算;

  (2)指派和给予报酬给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服务提供商,以及终止其服务提供或雇用关系。在实务中,确定哪些方面构成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需要职业判断。在某些情况下,两个或多个投资方中的每一方各自有权主导被投资方不同的相关活动。此时,需要判断哪些活动最显著影响被投资方的回报,又是哪个投资方有现时能力,主导这些显著影响被投资方回报的活动。这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比如,A、B两个投资方成立某公司以开发和销售某种医药产品。A投资方负责研发并获取药品监管部门的许可(此项责任包括对有关产品研发及获取许可的所有事项的'独立决策权)。一俟监管部门批准该药品,B将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该投资方对有关生产与销售此产品的所有事项具有独立决策权)。如药品研发和获得许可、生产销售等活动都是相关活动,A、B均需决定自己是否能够主导对于被投资方的回报最有显著影响的活外,投资方在确定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还应分析自身和其他主体拥有的与被投资方有关的权利。图3从“投票权”出发概括了判断投资方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权利的分析思路。从该图可以看出,在投资方拥有大多数投票动。相应地,A、B均需考虑研发产品与获得许可或者生产销售产品是否是对被投资方回报具有最显著影响的活动,以及自己是否有有能力主导这些活动。在确定哪个投资方拥有权力的时候,A、B两个投资方应考虑:

  (1)被投资方的目的及设计;

  (2)决定被投资方利润率、收入和价值以及医药产品价值的因素;

  (3)每个投资方就上述有关因素的决策权所形成的对被投资方回报的影响;

  (4)投资方面临回报的变动风险;

  (5)获得监管机构许可的不确定性及所需的努力(考虑投资方之前成功研发医药产品并获得监管机构许可的记录);

  (6)研发阶段成功后,哪一个投资方能够控制该医药产品。

  3、分析赋予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权力的权利。

  除相关活动及其对相关活动的决策方式时,分析时应关注可能“夺走(投资方)权力”的权利(即考虑可能动摇支配权的其他权利);在投资方拥有少数投票权时,分析时应关注可能赋予投资方权力的所有权利;在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不由投票权来主导时,分析时宜将重心放在被投资方的目的和设计,以及决定权力存在的其他因素等方面。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确定投资方的权利是否以赋予其对被投资方的权力相对有难度,需要较多的分析判断,比如实质性权利和保护性权利等问题。仅有实质性权利是投资方判断是否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利时应考虑的权利。某项权利若要是实质性的,则持有方必须要有实际行使它的能力。

  4、评估投资方是否面临回报的变动风险。

  由于IAS27将控制定义为一种权力,投资方籍此可从被投资方的活动中获益;SIC12由此推断,投资方能否控制特殊目的实体,关键的一点是看能否基于其决策权而从特殊目的实体“获得大多数利益”。但是,投资方获得的“益”是什么,无论IAS27还是SIC12都没有给出解释。IFRS10则引入并明确了“可变回报”概念,外延较宽泛。在运用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时,不能忽视这一点。此外,IFRS10还给出了一些涉及判断可变回报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1)可变回报不固定,且会因被投资方的业绩而变动;

  (2)可变回报可以只是正的、也可以只是负的,或者有正有负;

  (3)投资方需要评估来自被投资方的回报是否是变动的,并基于回报的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评估这些回报是如何变动的。比如,投资方可以持有固定利率的债券,其固定利率或利息是可变回报,因为固定利率或利息取决于违约风险和并使投资方承担债券发行者的信用风险;变动金额依赖于债券的信用风险。类似地,管理被投资方资产的固定业绩费用也是可变回报,因为它们使投资方承担被投资方的业绩风险;变动金额取决于被投资方产生足够收入以支付费用的能力。

  5、评估投资方的权力与其回报之间的关联性。

  权力与回报之间的关联度直接指向“控制三要素”的第三要素。围绕这个问题,核心要分析判断投资方(决策方)“手中”的权力是否是替其他方拥有,从而引向对委托方和代理方的辨识。依据IFRS10,可以简单地给出辨识思路:权力+面临回报变动风险+利用该权力为自身谋取回报=投资方(决策方)是委托方;权力+面临回报变动风险+利用接受委托来的权力为其他方谋取回报=投资方(决策方)是代理方。

  (三)搜集数据。

  初始执行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时,值得做的一项基础工作便是搜集相关数据或信息,并加以分析整整。通常来说,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1)与被投资方或第三方之间的相关协议和合同;

  (2)以前按原合并财务财务报表准则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

  (3)截止执行新合并报表准则时仍存续的投资中,哪些是以股权为基础的,哪些不是以股权为基础的,哪些对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决策是否拥有主导权(其中又可区分是拥有大多数投票权,还是拥有少数投票权);哪些对应的被投资方是结构化主体;哪些表明投资方(决策方)是代理方;而这些投资现在又分别遵循哪项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或编报合并财务报表的等。

  (四)做好评估。

  在搜集、分析和整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按IFRS10提出的新的、统一的合并财务报表控制模式(核心是“控制三要素”),对各项投资逐一进行审视。其结果可能是,投资方可能原先认为能够控制被投资方的,按IFRS10的要求判断,控制关系不再存在;相反,原先认定为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不存在控制关系的,按IFRS10的要求判断,控制关系确实存在。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须按IFRS10提供的过渡指南进行顺利转换。当然,除控制关系从而合并财务报表等事项外,还要在新旧准则转换时,评估对其他相关准则(比如所得税准则、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准则、资产减值准则、金融工具准则等)的影响。

  (五)做好披露。

  IFRS10没有涉及披露问题,但无论是新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转换,还是理解和执行IFRS10本身,都不能忽视相关披露问题。就后者而言,因为投资方在确定是否对被投资方存在控制权时涉及较多的分析和判断,如不将这方面的信息予以披露,财务信息使用者很可能无从理解合并财务报表相关信息。按IFRS12,至少应注意以下方面的披露:

  (1)披露投资方在不同事实和情况下确定控制被投资方时运用的重要判断和假设;

  (2)披露拥有重大非控制权益的子公司相关的信息;

  (3)披露所有子公司相关的信息;

  (4)披露已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有关的信息;

  (5)披露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的权益。总之,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较现行相关准则有很大改进,而只有准确理解其指南和要求,并辅之以充足的基础准备,才有可能将其“扎根”实处。

  第三篇:财务报表实践教学设计

  一、课程实践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可设计为以下四方面:第一,学生能够掌握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二,学生能够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进行有效解读;第三,学生能够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获现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常用能力指标进行正确计算和合理分析;第四,学生能够利用杜邦等财务评价模型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

  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一)对财务报表的初步解读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报表附注构成。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实践教学,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初步解读这些报表的技巧。在实践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师的指导,学生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编制比较报表,然后再根据比较报表的数据进行水平分析和结构分析,最终形成简要分析报告。

  (二)企业专项能力分析

  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对报表分析的目的不同,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重点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以股东为代表的投资者重点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公司的经理层更重视资产的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因此,学生必须掌握企业不同专项能力的分析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比率分析法,针对上市公司报表资料,练习不同能力涉及的各种指标计算,并对计算结果结合财务理论进行有效分析,最后形成专项分析报告。

  (三)企业综合财务评价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先根据杜邦分析法等财务评价模型计算出报表相关指标,然后利用因素分析法对重要指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最终形成综合分析报告。

  三、课程实践教学形式设计

  (一)案例安排阶段

  首先,课程教师应根据所要实现的实践教学目标准备报表资料。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偿债能力分析的技能,可以选取正常偿债能力的上市公司报表和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报表进行对比分析,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其次,针对分组完成的案例,课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完成。

  (二)案例完成阶段

  首先,针对不同的分析内容传授不同的基本分析方法。在报表初步解读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报表示范比较分析法如何使用;在企业专项能力分析中,教师必须展现各个能力指标如何用比率分析法分析;在综合分析中,教师必须讲解杜邦等综合分析方法如何结合因素分析法使用。其次,指导学生使用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报表分析中需要大量的计算,必须借助计算机软件的帮助。Excel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编制初步分析中所需的比较报表,还可以通过函数设置进行各项指标的计算。最后,指导学生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如何将分析过程和结果形成正规的财务分析报告。

  (三)案例点评阶段

  该阶段分为同学相评和教师总结两部分。每个案例完成后,先由同学们汇报各自或各小组的财务分析报告,然后同学之间先进行自由点评。通过相互点评,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在学生点评后,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包括报表分析工作的总结和分析内容的总结。分析工作的总结,主要是点评学生在报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工作分配、协调合作、分析步骤等问题,建议大家以后如何改进分析工作。分析内容的.总结,主要是点评学生财务分析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合理,分析所用财务理论是否恰当,分析的结果是否科学,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

  四、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设计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以培养学生对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为目标,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应以学生案例分析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构成,各占50%的权重。平时成绩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平时实践教学中完成案例的质量评价,既包括案例本身的完成质量,也包括案例完成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表现。期末成绩由学期末学生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完成情况决定。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比较报表编制及分析、上市公司各种专项能力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评价等一整套的财务分析任务,最后,将计算分析过程和结果形成财务分析报告上交;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增加PPT展示环节,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并将其纳入考核内容。

  五、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师安排

  任课教师既要精通会计领域,又要熟悉经济金融领域;既要掌握全面的财经理论,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最好还具备“注册会计师”“证券分析师”等执业资格。同时,任课教师还需要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文字描述能力,能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报表分析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强该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学校聘请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高级财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在周末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实践指导。第二,学校组织课程教师到上市公司或证券公司进行顶岗锻炼,提高专职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学校安排教师参加学习培训,或是聘请教学名家来校指导,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第四,学校应鼓励专职教师继续进修更高层次的学位,拓展专业领域,提高理论水平。

  第四篇: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

  一、整合审计可行性分析

  审计方法均体现风险导向性。现代财务报表审计采用了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而内部控制审计则采用以风险导向的审计思想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的审计思想是使注册会计师从源头上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均体现了这一思路,这也为整合铺平了道路,也决定了整合的可行性。审计程序部分重合,证据可互为利用。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程序上部分重合,存在相同的审计步骤,为整合提供了可能性。而且程序的部分重合也使得两者可以利用彼此的工作成果,特别是二者审计获取的证据可以相互印证和利用,为注册会计师指明了方向,更好地实现双重审计目标。外部实施条件有利。实践中分别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都必须交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更有利于注册会计师适当节省审计成本、控制审计风险和实现二者的审计目标,这样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得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切实可行。

  二、整合审计的实施程序

  (一)整合审计的实施思路与整合点

  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实施阶段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个阶段,风险评估阶段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其内部控制,目的是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是贯穿其中的。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阶段主要是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风险评估程序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从企业整体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控制进行了解,判断错报的可能来源,从而拟定测试的控制。控制测试是对选取的控制进行测试,包括测试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在识别并评价存在的控制缺陷后,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二)整合审计的流程

  1.整合审计计划阶段。

  首先应当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整合审计的约定书内容基于财务报表审计的业务约定书,增加必要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条款,需要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标准、审计范围、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及审计的固有局限性等。签订业务约定书后,应该组建审计项目组。考虑到是整合审计,审计项目组应该由同一组人员完成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在委派项目组成员时,考虑到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配备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范以及指引并且具有内部控制审计相关经验的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然而在实践中,制定整合审计计划可以参照财务报表审计计划,分为整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将内部控制审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点合并到相应的部分中去,按照风险、错报、控制这一连带意识,使二者融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双重审计目标。

  2.整合审计实施阶段。

  首先在整合审计风险评估程序这一关键整合点上,注册会计师接受整合审计委托,在执行风险评估程序时,借鉴内部控制审计“自上而下”的评估思路,选择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先评估企业整体层面,再评估业务层面的控制,进而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形成初步判断结果,为下一步实施控制测试选择拟测试的控制,并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至于整合审计控制测试,注册会计师在整合审计中测试内部控制时可以采用的审计程序与财务报表审计控制测试程序相同,包括询问、检查、观察和重新执行。在选择一种或多种测试程序时,注册会计师需要结合审计程序进行综合考虑。整合审计对舞弊风险的考虑方面,注册会计师均应当在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关注舞弊风险对审计程序的影响。在审计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出由于舞弊而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继而在识别重大账户、重大列报和相关认定时考虑舞弊风险所带来的影响。而在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计划阶段所识别的舞弊风险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目的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在评价内部控制缺陷的目的,是为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至于评价标准的由来,主要是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定量和定性化标准。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关键控制点。

  3.审计报告阶段。

  在整合审计情况下出具审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可选择合并报告形式(即一份报告里既包含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也包含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意见)或独立报告形式来对财务报表和相关内部控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第五篇: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的整合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两种审计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式基本相同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为了对审计后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应当确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在内部控制审计中,要对内部控制风险和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做出初步评价。由此可见,两种审计都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解而确定一个初步的整体的重要性水平。

  (二)两种审计的结果可以相互利用,提高审计质量

  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随后需要进一步执行的审计程序,并在仅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实施控制测试。如果现有的内部控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这些错报甚至重大错报,就意味着在错报相应的控制点上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这将为注册会计师进一步审查内部控制缺陷提供重要线索。不难看出,两种测试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及得出的审计结论有重叠部分,测试结果可以相互利用、相互支持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从而保证审计质量。

  (三)两种审计的最终目标基本一致

  内部控制审计是在审计基础上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发表审计意见,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表达表示意见。两种审计业务的目的都是合理保证公司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从而为审计报告的利益关系人提供决策依据。

  (四)两种审计的取证方法基本相似

  根据我国现行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可以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七个方法获得审计证据,而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内部控制审计中审计人员在测试控制运行有效性时,也可以采取询问适当、观察、检查支持性文件以及重新执行等程序方式。所以,两种审计业务在证据获得的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在获取证据过程可以互通有无,缩减重复取证工作。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必要性

  第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由同一会计师事务所整合执行两种审计业务,就能够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并减少审计程序,进而降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第二,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如果预期内部控制运行有效,还应当实施控制测试。而这些工作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初步的了解,并作为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同时,如果在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一项错报,这可能表明相应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这也可以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应结果来进行相互的'验证。

  第三,在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最头疼的事就是不断地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证据,审计事项往往会涉及到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客户信息、合同管理部门等,被审计企业常常为提供审计证据应接不暇。如果将两种审计业务进行整合,并由同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来执行整合审计业务,就可避免重复取证困扰。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主要步骤

  (一)计划阶段

  风险评估、公司规模与审计工作量、舞弊风险、利用他人工作等是开展内部控制的审计计划要考虑的主要内容。财务报表审计计划从目前的做法看,不外乎对审计业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方案。制定总体审计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如何实施。风险评估活动是一项连续性的信息聚集和分析判断过程,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随时发现缺陷随时修改审计计划。制定内部控制审计计划时要与财务报表审计使用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二)实施阶段

  两种审计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这无疑是两种审计业务的首要整合点,执行风险评估程序,除了识别评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还能为计划测试控制的选择提供初步判断依据。执行整合审计主要包对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估判断、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其相关认定、了解错报的可能来源及选择拟测试的控制四个步骤。对两种审计业务整合的控制测试中应当以内部控制审计要求为目标,测试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由此,特别建议企业在日常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慎重研究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科学设计内控执行流程,并且在经营活动中持续性地对内控制度的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估,这样任何时候都能够经得起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考验。

  (三)评价控制缺陷阶段

  指引中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定义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而对有效性的判断又取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存在一项或者多项的重大缺陷,如果存在重大缺陷则应判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无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控制缺陷导致账户余额或列报错报的可能性和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导致潜在错报的金额大小。因此在评价控制缺陷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财务报表审计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支持对财务报告控制缺陷重要性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对内部控制缺陷规定了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两种,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各项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从而确定这些缺陷单独或组合起来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要记录对整个内部控制情况的思考判断过程,尤其要详细记录关键判断和得出结论的理由。

  (四)审计报告阶段

  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出具审计报告时,可以使用的报告格式包括有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三种类型,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就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只能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情况对财务报表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格式的审计报告。根据上述制度设计,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是直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不能表达出一种游离于有效和无效之间的中间状态。虽然两种审计业务有部分程序融合,但我们要看清其实质只是流程上的整合,两种报告所服务的对象并不同,所以,两种审计出具一份整合报告并不适当。

  

  第六篇:财务报表的舞弊及审计

  一、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报表舞弊的动因及手段分析

  (一)动因分析

  其一: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就是说,企业进行财务报表舞弊,主要是企图通过利润操作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业绩或盈利能力的判断,其目的可能是偷逃或骗取税款,或是骗取银行贷款等。比如一些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为了达到向银行申请借款的目的,可能会通过虚增资产、减低负债以及夸大利润的方式来实现改善财务指标的目的。其二:政治利益的驱动。这主要是在国有企业更为明显。企业的高管通常是由政府部门指任,其任期内的政绩与其经营的业绩密切相关,此外企业实施会计舞弊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迎合政府与上级部门的某种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是为了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地方的良好形象,需要有一些支柱性的产业,为此纵容一些企业的舞弊行为。

  (二)手段分析

  实践表明,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变化多端,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识别被粉饰的财务报表,就需要掌握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

  (1)利用会计政策

  一些企业为了获取经济利润,不惜通过不当的会计政策进行财务舞弊。比如为了避免我国税务工商部门的管理,将期间费用直接转入“其他应收款”;将超出企业经营范围的各项业务反映在“其他应收款”账户,成为“小金库”的资金来源等。

  (2)利用关联交易

  由于目前我国关于资产委托经营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很容易导致企业利用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委托经营关系进行一些财务舞弊事件。

  (3)利用不恰当的信息披露

  比如对一些重大诉讼案、借款的限制条件以及对企业不利的重大突发事件等未能进行恰当的披露。

  (4)利用递延费用

  一些企业玩弄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其方式主要是对大量运用专业判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销。

  二、企业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和思考

  整体来看,企业发生财务报表舞弊事件的机会主要源于三点:对于企业财务舞弊的惩罚措施力度不够;信息不对称是企业进行舞弊行为的根本条件;企业的内控机制不健全等。为了有效防范和治理财务舞弊的发生,本文将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对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进行具体阐述:

  (一)规范审计程序

  1.财务报表舞弊迹象的准确识别

  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关键就是对审计事项是否存在舞弊迹象进行职业判断。

  2.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通过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科学评价。

  3.制定审计计划

  首先是建立审计小组,邀请有经验或有特别技能的审计师或专家参加;对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行调整,以适应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

  4.实施审计

  尤其是进行风险再评估及修改审计计划,为此扩大审计测试范围或修改审计程序,以对确定的审计意见提供合理的保证。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审计方法的优化也很重要,比如职业怀疑、分析性复核、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等。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有效遏制管理层舞弊。

  为了更好的解决“内部人控制”及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需要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抓起,有效发挥监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的作用,一方面不断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管理层关于重要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分歧情况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有效防止审计师与企业管理层的勾结行为。

  2.要实行控制的自我评估。

  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科学评估,具体评价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及其实施过程的影响和效果,从而更有效地防止舞弊和错报的发生。

  (三)强化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建设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基于目前一些企业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不充分、选择性披露、虚假披露等问题,要求从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和信息披露规则体系两方面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对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客观地跟踪和监督。

  2.加大对审计舞弊的惩罚力度

  尤其是加大对审计人员经济利益方面的惩罚措施,比如取消证券从业资格、暂停执业及市场禁入等处罚手段。

  3.避免审计收费的随意性

  需要在加强审计费用披露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企业通过审计收费来进行意见的购买行为。

  4.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信用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需要在审计行业推行信誉评价机制,并不定期将会计师事务所的信用情况对外公布,有效阻止审计人员的违规违法操作,从而抑制企业管理层财务报表舞弊行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财务舞弊及审计方法的分析,将有助于丰富现代审计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人员有效的进行识别财务舞弊及控制审计风险具有借鉴意义。但是财务报表舞弊的治理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系统工程,比如财务报表舞弊审计意见模型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和研究,以期最大限度的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第七篇:虚假财务报告成因的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偷逃税收,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骗取资金和信誉,误导宏观经济决策,破坏市场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的情况十分严重。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就是虚假的财务报告。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虚假财务等非法的经济行为,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形象,还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导致了国家资金的大量流失。

  1.虚假财务报告的案例分析及其危害

  1.1案例分析

  美国上市公司安然(Enron),这家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七,不久前还被华尔街的分析员强列推荐“买入”的明星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崩塌,于2001年12月2日根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规定,向纽约破产法申请破产保护,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对于这样一家颇具国际影响的能源交易商陷入破产的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美国股市和债券市场受到严重打击。在此事件中,作为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2001年6月,安达信就被控“欺骗及伪造账目”,被华盛顿联邦法庭处以700万美元罚款,同时,安达信一位资深会计师被罚永远出局。身为控方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说,安达信在1993年-1996年期间“明知故犯”、“不顾后果”地为垃圾处理公司提供虑假的审计报告,把该公司的收入膨胀了10多亿美元。这种做法明显给投资者以错误导向的财务报告。然而实际上,只要人们预期到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法律或其他相关法律的制裁,而这项行为又对自己有利时,没有人会不这么做。

  1.2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美国安然事件之后,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问题再一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虚假财务报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国的许多学者就虚假财务报告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1.2.1虚假财务报告的概述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作出不实陈述的财务会计报告。其后果是将会误导信息用户的决策方向,引起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将会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和增加市场交易费用,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1.2.2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分析

  (1)资料来源

  我们的资料采集于1996-2001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中的处罚决定,对于1996-1999年的资料我们是通过获得,同时我们将这些数据与陈汉文等(2001)的数据进行了核对,我们增加了一个中经公司案例,另外根据我们定义的虚假财务报告概念,在他们的基础上补充了广深铁路(1997)、中远发展(1998)、蓝田公司(1999)和顺鑫农业(1998)等四个案例。2000-2001年的数据我们通过直接查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 委员会公告》的书面发行本获得。这样,通过我们的采集共得到了36个虚假财务报告案例。

  (2)现状分析

  从虚假财务报告的类型分析 ,在36个案例中,年度报告虚假披露的有28家,中期报告虚假的有7家,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虚假的有12家,对有关重大事项未能及时予以公告的有8家。说明虚假财务报告主要是年度报告。因为欺诈上市会影响到模拟报告的真实性,虚增资产和利润、提前确认收入等影响到年度财务报告,而虚增资产和利润是上市公司作假的主要方面。

  从虚假财务报告的内容分析,在这36个案例中,资产虚假有7家,利润虚假有17家,设立时间虚假有3家,股本金和股份数虚假有9家,募集资金用途虚假有7家,支出和负债虚假的有4家,其他情况虚假有15家,包括了虚假陈述股票托管、大股东的持股份额、诉讼案件情况和有意混淆会计报表项目之间的金额等。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财务报告虚假程度最严重的是利润,然后是资产、资本金和股份数的虚假陈述,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和挪用募集资金亦占很大比重。这说明:

  ①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利润,粉饰公司经营业绩,以误导投资者的资金去向;

  ②上市公司筹资只是一种“圈钱”,并没有好的投资项目,他们在内部资金的压力下匆忙上市融资,当资金到手后却不知如何花,最终资金的用途被改变,更有甚者就直接被大股东侵占和挪用。

  从虚假财务报告的舞弊手法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舞弊手法:

  ①虚假确认收入。

  ②虚假确认费用或者将费用转为成本推迟确认。

  ③利用资产评估调节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④制造假文件,达到舞弊目的。

  ⑤采用调整溢价比例进行缩股。

  ⑥采用调整溢价比例进行缩股。

  ⑦漏计支出和债务。

  ⑧提前确认资产。

  ⑨私自对冲账户款项。

  ⑩隐瞒重大事项。

  从虚假财务报告的年度分布分析,1993年有2例,1994年有3例,1995年有5例,1996年有20例,1997年有19例,1998年有12例,1999年有2例。其中有些案例存在连续多年财务报告虚假,如:重庆川仪、郑百文、张家界在1996、1997、1998年连续三年财务报告虚假,琼新能源公司1994年至1997年财务报告虚假,中集公司则在1993年至1998年均未真实完整的披露公司短期投资和相应投资收益,时间长达6年之久。从这些虚假财务报告发生的年份分布来看,虚假财务报告集中发生在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尤其是1996年。从以上年份分布来看,虚假财务报告集中发生在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尤其是1996年。我们通过查找了1996年-1998年证监会、国务院等有关政府部门规章中与上市公司有关的法规,发现这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监督管理制度出台的不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和完善,加之存在历史遗留问题,而这几年上市的企业又较多,如1996年新上市公司207家,1997年215家,1998年106家,在制度不健全而上市公司数又多的时候,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率高就不足为怪了。

  从虚假财务报告的高发领域分析,主要有:

  ①关联方交易。某些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要审计的关联企业,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杜撰复杂交易,单从会计方法上看,起利润过程完全合法,但却不会实现。②非常交易。不少上市公司为避免3年亏损摘牌或为达到规定的配股条件,常采用非常交易,如转让股权、经营权或土地使用权、年末发生非常销售业务、收取政府补贴等,从而获取非常利益,以期公司业绩得到一次性的改观。

  ③非货币性交易。很多上市公司的交易业务是非货币性的,如转让土地、股权等巨额资产,无现金流入,只是借记“应收账款”,同时确认转让利润。还有一些公司通过非法渠道将资金拆借出去,或投入子公司,这些资金或资本实际上已难以收回,也无现金流入,却仁以此确认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

  ④资产重组。一些上市公司采取“报表重组”的方式,重组后上市公司业绩在短期内会大幅改善,但实际只是增加了“业绩幻觉”.

  ⑤会计方法与会计估计变更。有时上市公司会利用会计变更来操纵利润。如改变长期投资处理方法及合并报表的范围。

  ⑥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这方面问题包括:上市公司期后投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投资效益很差,连续出现巨额亏损或营运资本减损,使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怀疑;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如所得税减免无法估计、法律诉讼等;资产负债表日发生诸如合并、清算等重大事件;存在应收账款抵押、融通票据和其他债务担保;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资料与审计附送资料不一致等。

  从以上虚假财务报告现状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找出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已经迫在眉睫了!

  2.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

  造成财务报告虚假的原因不仅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还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有些企业配备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不高,造成了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从主观上讲,受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不少企业弄虚作假,隐瞒真相,造成了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概括起来,主要原因有:

  2.1财务报告需求主题利益冲突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的需求主体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的管理决策者、政府调控部门、企业员工等。只有需求者才会利用或操纵会计信息为自己或集团谋利,也只有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方能够产生防止其他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监督机制。

  2.1.1从投资者角度分析

  从企业投资者角度来看,控股股东和一般股东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但这部分股东中可能有很多是企业的管理层,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内部人的角色,他们拥有真实的会计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可以为了集团或个人利益对那些不参与经营的股东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缺乏民事赔偿的规定,虚假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追究很难保证,致使虚假财务报告大行其道。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股民,他们追求的不是投资的长期回报,他们最关心的是股票交易的收益最大化,他们对财务报告的真实与否并不很关心,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根本看不懂财务报告,他们只关心财务报告中的某些利好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民的这种需求是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直接诱因之一,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他们只想得到利好的消息,并不关心这样的利好是真还是假,上市公司有可能会投其所好,为抬高股价,蓄意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2.1.2从经营者角度分析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其对利益的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对企业利益的追求;第二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基于公司利益的考虑,经营者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商业信用,为了取得上市资格,配股资格,为了税收目的等利用自己信息资源优势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基于经营者个人利益的考虑,管理者会为了自己的政绩、职务、薪酬、股票升值,甚至是推卸责任而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

  2.1.3从债权人角度分析

  债权人关心的是债权能否按时收回,利息能否得到保证。他们是财务报告的真实需求体,然而他们得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信息。一般来说,收不回款项的原因可能是不可抗力的因素,或信用问题,与财务报告的真实与否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他们并十分在意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对于普通债权人,主要是各个金融机构的贷款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依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他们在发放贷款前并不十分慎重,如果说在放贷前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的话,那么放贷之后就可能显得有那么重要了,出于银行业绩考核的需要,虚假财务报告可能甚至会成为其业绩考核的支持。

  2.1.4从国家角度分析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政企必须分开,但现在我国政企并没有完全分开。有些地方官员的政绩往往与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各级政府在虚假财务报告生成中充当着非常复杂的角色,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地方政府是虚假财务报告的制造者之一,但地方政府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形成始终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也助长了虚假财务报告的盛行。

  2.1.5从内部员工角度分析

  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企业员工在没在组织起来的情况下是一个弱势群体。在人数众多,权利高度分散化的状态下,他们在决定企业命运和财富分配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企业经营管理层在提供财务报告时,根本对其视而不见,而员工由于没有组织,也没有力量与管理者抗衡,也无法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2.2监管制度不完

  2.2.1企业治理层混乱

  目前上市公司治理层不断复杂化,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往往为一人兼职,这样混乱的治理结构为财务作假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2.2.2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目前上市公司监事会的作用微乎其微,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上市公司52% 的监事会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94% 的监事会没有明示过董事会的违规行为。有的监事会成员甚至有公司治理从担任,这样形成了自我监督。

  2.2.3体制、机制和执业环境等因素制约了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

  首先,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其次,注册会计师执业内容的多重性对执业的公正性产生重大影响;再次,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不到位为上市公司造假埋下隐患。

  2.3利益驱动和环境因素

  2.3.1利益的驱动

  利益驱动形成造假的动力市场经济条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在资本市场内完成,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利用造假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欺骗广大投资者。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使上市公司经营者选择造假。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收集处理成本、审计费用和因披露会计信息导致竞争不利等因素,还包括发布虚假会计信息被揭露的概率乘以处罚金。造假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使得上市公司敢于造假。

  2.3.2环境因素的制约

  会计制度落后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矛盾被造假者充分利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主要用于反映企业运营状况,而在新形势下,大量的企业重组涉及无形资产、融资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现行的会计报表很难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的实质和全貌,使企业可能在不严重抵触现行会计制度的情况下,对外隐瞒一些重大事项。会计核算环境不稳定也在客观上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在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历史成本与企业资产真实价值之间存在矛盾,会影响资产的真实性;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中,会计确认存在许多主观因素,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3 虚假财务报告的识别与治理

  3.1虚假财务报告的识别

  3.1.1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其方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形成“资产泡沫”;一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相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损益表含有“水分”.

  3.1.2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发生交易而制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3.1.3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或股权投资等方式调节利润时,主要在这些科目中反映,因而对此类情况该方法特别有效。

  3.1.4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想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虚增利润的情况。

  3.2虚假财务报告的治理

  3.2.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监督的目标应该是:保证公司财产安全与完整;控制有关数据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想要实现以上目标,仅依靠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公司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参与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贯彻执行。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在保证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从而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实务界只将内部审计作为公司经理对下级单位财务经营的监督手段,内部审计部门向公司经理人员负责并报告。在这种情况下的内部审计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起到事前监控的作用,减少犯错的机会,降低财务造假机率。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可及时发现企业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漏洞,避免差错和舞弊行为,减少企业损失。

  3.2.2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发挥监督作用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力度。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股东出资,注册会计师提供服务,审计的结果应对股东负责。然而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复杂化,董事会和经理的角色日益复杂,最终导致审计业务的聘任权由企业的经营者掌管,形成了原本是广大股东审计经营者却变成了经营者自己审计自己的现状。1996年至2005年7月因财务报表存在舞弊行为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共有31家。我们发现,从上市到第一次发生财务舞弊期间,仅有一家公司更改了会计师事务所。第一次发生舞弊时,仅有3家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其他2家仅被出具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报告。证监会的处罚中,31家公司仅有5家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未被处罚。

  由此可见,部分的财务舞弊行为都与会计师事务所有关。注册行业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问题,注册会计师对本身职业道德的要求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审计的力度。

  ①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是其能否发挥防范财务报告粉饰作用的关键所在。

  ②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切实履行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职责。

  ③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缩小在这一方面的公众期望差距。

  ④重新审视会计市场准入制度,当前会计市场上,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应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办法,促使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兼并,达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之目的。

  3.2.3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会计人员是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操作员,应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准确掌握新会计准则,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经常对财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明确职业道德标准;同时,对会计人员采取激励措施,不断吸取优秀的人才加入会计队伍,进一步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

  在新旧转换和会计改革中,广大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新的形势,广大财会人员要加强知识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会计理论水平,以确保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 时能准确应用规则,使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科学、可比、客观和真实。

  3.2.4加强政府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管力度

  在防范虚假财务报告问题上,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应扮演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角色,还应作为证券市场的守夜人,本着一种社会责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监督。通过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将违规者绳之以法,以警示潜在的违规者,用足够的惩戒来提高违规者和潜在违规者的违规成本,以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从而提高市场效率、改善市场环境。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理顺对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体制。

  结语

  目前,财务报告的虚假是全球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虚假财务报告已不是某一个方面、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治理虚假财务报告应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综合措施,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逐步实现。在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过程中,积极的做法是从整个社会的诚信抓起,防患于未然。

  第八篇:投资类集团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摘要】

  针对投资类集团企业,由于涉及的行业尤为复杂,如何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交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对集团经营者利用该财务分析报告做出有效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讲起,围绕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编制准备工作、报告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旨在为集团经营者提供高效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和内部管理竞争力。

  【关键词】

  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准备工作;报告要点

  集团公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现在的集团公司,特别是投资类集团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庞大,通常跨地区、跨行业,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子、孙公司众多,管理链条较长。如何才能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经营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战略选择,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过去、现在的经营成果有充足的认知和反思,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一、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依据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所提供的丰富、重要的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公司的经营情况、资本运作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科学预测而形成的书面报告。而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与一般企业的差别较大,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投资类集团公司由集团总部、产业子集团和成员单位组成。集团总部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本投资,产业子集团是二级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产配置,成员单位是经济实体,核心职能是业务运营。投资类集团公司核心在于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针对这一的特征,财务分析报告应更加关注集团的战略目标达成、企业价值创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情况。二是由于投资类集团公司下面的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管理链条较长,以至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需要由下而上的进行报送,各企业报告侧重点不同,且上报的流程复杂,周期较长。三是投资类集团公司重点关注股东财务是否保值增值,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中应避免陷入经营管理细节的分析中去。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准备工作

  (一)注重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一是需要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进行普及,让每一个所属单位都能够重视,注意财务分析和实际业务进行紧密联系;二是需要设计分析的格式,分析格式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统一,方便归纳汇总,各公司也可根据自身行业和业务的特点在分析报告中进行一些变动;三是明确各级企业上报财务报表及分析报告的时间节点,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集团本部规定股权二级企业的报送时间,股权二级企业可以自行安排下属企业报送时间;四是各单位需要有侧重点的进行分析,因为所属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业务重点也不同;五是需要有后台保障,创建稳定的信息支持系统,加强财务信息的互通;六是建立财务分析报告的评价体系,集团本部应该对各公司分析报告报送时间、质量等情况进行评分,有奖有罚。

  (二)财务分析岗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前建立行业对标企业库,在信息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编制财务分析所需的表格,例如:公司结构明细表、收入利润趋势分析表、三率一值测算表、投资收益分红明细表、股权及固定资产投资明细表、分板块统计表等,以便在获取合并数据及所属公司报告以后能够及时准确的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三、财务分析报告要点

  鉴于投资类集团层面的经营者大部分都是财务外的背景,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草拟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有必要使用在日常交流中能够通用的可理解的语言来陈述事实,表达观点。在分析报告的格式方面建议选取总—分—提示的大框架进行阐述,有利于集团的经营者们能够看头看尾及能基本掌握公司经营的主要情况,具体要点说明如下:

  (一)总括部分财务分析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应简明扼要的对集团整体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描述,主要应包括收入利润指标、资产规模指标、利税经济增加值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融资投资情况、经营净现金流量,可以对相应指标的同比环比情况进行分析,这些指标能够在开篇就给决策者们一个公司经营的直观印象。其次可以对公司的合并范围情况以及报告期间新增减少的公司进行描述说明,年度或者季度末还应将纳入合并报表的单位名称、集团持股比例、注册资金、股权级次及主营业务内容编制成表,让经营层们了解整个集团控股公司组织构架的概况。

  (二)分项部分1.主要财务指标的行业对标分析。指标可选取国资委上年出具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指标,其中就设有投资类企业的指标。投资类公司主要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对比,可以从各个指标处于行业的优、良、平均、较低、较差的情况看出集团公司四个层面的情况,同比指标也应同样测算出来以便进行对比。以上可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同时需要用文字描述来表达。文字描述应分别对集团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描述,处于行业某种水平主要原因是什么,表明公司承担着某种风险或不确定性,应该加强那些方面才能解决或者保持某项操作。2.同行业企业对比分析。选取同行业上市的公司,在其季度报表披露的下月财务分析报告中可增加同行业对比分析。主要是对资产、利润、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净现金流进行对比分析,让经营者们了解本集团在业绩所处的地位。同时应该关注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率、汇率和税率,判断这些因素对集团整体或局部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3.投融资情况分析。融资情况主要从当年完成融资金额、归还金额、新增融资年化利率,存量融资金额、结构、年化利率,以及环比同比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还需要将权益类融资还原为债务对资产负债率进行测算,并提示风险。担保情况主要从新增担保金额,担保余额,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担保的结构,即集团内部和外部分部进行分析。投资情况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描述,一是股权投资,即对参控股公司的注资情况;二是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对外发放委托贷款情况;四是内部借款情况,即内部单位发放的统借统贷和调剂资金情况。4.集团控股公司分板块进行分析。投资类集团内部由于行业涉及面广,首先需要跟战略部门或是经营部门把集团的各所属控股公司分为几大类,该板块的划分主要以战略部门的意见为主。其次应该分别对每类板块进行资产总额、净资产、总收入、利润总额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提取整理。在板块划分时,可能会出现股权二级企业所属的子公司不在其同一个板块内的'情况,这时应该采用以末级企业的报表数为基数,上级企业的数据以合并数减去单户数填列出资产和收入利润指标。再次,对整理好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制作图表,例如饼图,让经营者能够直观的看出每一个板块占用资源以及利润贡献产出的情况,同时再对每个板块内标杆企业、亏损企业、重要亏损原因进行逐一分析。5.集团参股企业情况分析。参股企业作为投资类集团公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单独划定一个部分来描述。主要从其当年确认的投资收益及分红方面来描述,结合各行业的情况、宏观形势,对效益主要贡献单位进行描述,同时对亏损企业也进行问题查找,并重点描述相关原因。

  (三)提示与建议该部分是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结论部分,对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来讲更是整个思想的精华的部分。该部分可将以上分项中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从详细的分析中拔高,结合集团战略、企业价值、资本流动等重要问题和风险进行提示。不只停留于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逐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必要时提出综合治理建议。在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最后进行提示与建议,有利于经营者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关注到企业重要的信息。

  四、注意事项

  一份高质量的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除了编制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编制时要点突出,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紧密结合公司战略,重点突出财务分析人员应该对宏观经济环境有所了解,对集团所涉及的主要行业的信息和相关企业情况保持高度敏感。应该抓住集团在可预见时间内的大致方针政策,领悟集团发展战略,熟悉集团业务,以便财务分析报告能够更贴近公司发展要求,同时能够更准确的贴合经营者最想了解的信息,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做财务分析不能仅仅只是财务分析岗位人员自己的事情,还是应该在一定范围内集思广益,获得部门其他人员以及部门外人员的帮助。

  (二)简明扼要进行论述在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感觉用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但是使用冗余的语言来解释的后果可能适得其反,会让经营者们不知所云。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要理清脉络、抓大放小、摒除无关信息、简单描述、对事不对人、不妄下结论。

  (三)突出问题及矛盾可持续反映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风险和突出问题,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篇幅可以长一点,语言可以用重一些,必要时可形成专题报告上报经营层。针对这些问题如果长时间还未得到改善,可以持续进行反映,以便经营层下决心去解决它。虽然同属于投资类集团,但每一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财务分析报告的要点和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只是从一个视角对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要点进行了探究,不能一概而论。

  第九篇:企业财务分析的问题及建议

  企业做好科学有效的财务分析工作,可以更好地掌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防范财务风险,为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有力地决策支撑,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本文就目前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在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提高财务分析质量,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财务分析;提高质量;建议

  企业做好科学有效的财务分析工作,可以更好地掌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防范财务风险,发现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为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有力地决策支撑,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财务分析能力和提高分析质量。

  一、当前企业在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财务分析不透彻。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分析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企业管理者更多的关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而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忙于会计准则的学习应用,以及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财务分析大部分还处于财务数据收集整理后的简单计算比较,并没有对财务信息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总结和归纳,没有对未来的经营情况进行预测,不能给公司经营层提供有力地决策支撑,财务人员职能还处在核算型,还未实现向管理型转变。

  2.财务报表数据质量问题。企业编制的各类财务报表是进行财务分析的基础资料,财务报表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分析的效果。

  2.1财务报表数据可比性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对同一经济业务允许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同一个企业当处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可能会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企业之间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也不完全相同。企业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利润的影响不同,导致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产生较大差异,数据可比性程度不高。

  2.2财务报表数据准确性问题。对于集团企业要分析合并层面报表数据,由于集团企业管理级次多,母子公司之间持股错综复杂,业务涉及多个行业,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难度较大,会存在合并范围不完整、内部交易和往来抵销不完全等情况,盈亏确认不及时、人为调节等情况,从而导致编制的合并报表数据不准确。

  3.以分析财务指标为主,忽视分析非财务指标。传统上,进行财务分析工作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计算企业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各项财务指标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由于这些财务指标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上的局限性,影响了财务分析的质量。而企业忽视分析难以用货币计量的非财务指标的影响,忽视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重要信息,因此不能全面的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评价。

  二、提高企业财务分析质量的几点建议

  1.增强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企业经营层、各部门和财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财务分析使用资料的'来源不仅仅是财务部门掌握的数据,更需要规划、营销、销售等各部门配合提供计划、产运销等相关资料,只有将财务数据与业务情况紧密结合,财务分析才具有价值,才能提出增值性的建议,因此应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企业要结合本企业情况制定财务分析管理制度,特别是集团企业要规范各子、分公司财务分析行为,为便于数据的汇总分析,对于业务类型相同的企业要求使用统一的财务分析报告模板,对各项财务指标规范计算口径。为提升财务分析能力和提高分析质量,应当建立定期对各单位财务分析质量的考核评比机制。

  2.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新形势下企业的转型发展的需要,财务工作无论是在跨度还是的难度方面都随之增大,这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习和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能够编制出高质量的财务报表数据。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ERP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会计核算处理越来越多的可以通过标准化和自动化来实现,财务人员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价值创造和决策支持,要尽快实现财务人员从重会计核算型向重管理型转变。

  3.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加强分析非财务指标。企业财务分析要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实施财务精细化分析。分析时要将行业情况分析、市场形势分析、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与财务报表数据分析相结合,不但要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还要兼顾定性分析。比如:通过财务报表数据比较发现所售商品销售价格同比或者是环比上升,如果不结合市场信息,就不能分析出是由于产品质量提高了,还是由于客户需求量大,供不应求而导致价格升高。因此,为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和价值,应引入非财务指标分析,比如:顾客的满意程度、产品市场份额等,这样财务分析的结果才具有全面性和实用性。

  4.结合市场形势,要创新财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财务分析的有用性和及时性受市场形势影响,企业产品价格与同期或年初编制的预算相比变化幅度较大,收入利润等主要指标与同期、预算进度不具有可比性,为了反映市场形势的变动情况,财务分析中应重点加强月度以及环比情况的分析,为管理者及时提供市场形势变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5.与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标分析。企业将对标应用到财务分析工作中,是企业强化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对标工作应形成企业一项制度,制定相应地管理办法,设置科学的对标指标体系,通过选取标杆企业,对比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关指标,比较指标的差距,分析研究与标杆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差距,企业自身经营业绩不仅与标杆企业的最佳值进行比较,同时也要和平均值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借鉴标杆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持续改进工作方法、挖掘内部潜力、提升管理水平,增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

  6.加强现金流量情况监控分析。资金的收支情况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每月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情况进行专题监控分析,结合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经营性资金的占用,重点加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的情况分析,深入剖析企业经营活动中现金净流出的原因,如果企业在应收账款、存货等方面占用了大量资金,应提出降低应收账款和存货“两金”占用经营性资金的具体措施,起到督促企业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同时防范坏账发生的风险,也要分析企业资金缺口有多少,为下一步进行筹融资,提供决策支撑。

  7.发挥财务分析对决策的支持作用。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都应建立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没有经济效益的生产活动不能开展。例如:产品边际贡献是衡量企业生产活动是否具有经济意义的主要标准,如果一项新业务经财务分析测算没有产品边际贡献,不仅不能弥补人工、折旧等固定成本,甚至连水电费、材料费等变动成本都无法全部弥补,如果这种业务开展起来,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只会造成更多的亏损,一定不能开展此类业务

  三、结语

  新时期财务分析必须深入结合到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分析内容应渗透到公司层面、业务单元层面、子公司层面等各个层面,分析到价值链上每个领域,并且随着公司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的变化而变化。提高财务分析质量,实现财务精细化分析的最高目标就是对管理决策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第十篇: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加强会计工作的职能要求,为会计体系的构建注入时代的特征,能够有效的保证会计工作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了会计职能的转变、财务报告性质的变化以及财务报告体系的重构,旨在为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会计职能;财务报告性质;财务报告体系;重构

  会计的职能是依照于人的需求而定的,财务报告不仅要反映出资产的状况,同时还要有效的分析市场环境,为经济主体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只有保证会计工作的适应性,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会计职能的转变

  职能是指事物在社会关系中应当发挥出的作用,会计职能就是指会计工作在经济发生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会计职能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才能使得会计职能致力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会计职能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会计核算,二是会计监督。会计核算是运用会计计算方法,确定并分析财务数据,同时制定相应的财务报告等工作,而会计监督是指要保证会计数据来源的真实性,缺乏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同时要保证财务报告的合理性。尽管会计工作是市场不断发展下的产物,但是对于会计职能却是由人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金融体系的不断研究而产生的,会计的职能依照于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使得对于会计职能的最终标准难以达成统一,因为人总是寄希望于理论研究实现对于实践的完全操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放眼于全球经济的发展现状,稳定是现阶段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以及最高期望,我国也逐渐放慢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以达到经济稳定的目的,同时市场环境过于复杂,金融危机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加大,会计职能也在逐渐的转变,不仅要准确的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的风险,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不仅要对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还要对资本的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财务报告性质的变化

  财务报告是会计文件的一种类型,主要用以反映阶段内的经济主体的资产状况以及运行情况,不仅仅指对收支的统计,还反映出经济主体的而财政表现。财务报告不仅在企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年度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报告能够有效的分析整年的经济运行情况,同时也是下一年经济发展计划制定的数据来源,因此,财务报告必须要保证可靠性,要采用科学的数据收集方法,运用合理的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要保证财务报告的独立性,数据必须真实且有迹可循,财务报告还需要受审计部分的审查与监督,要使财务报告上的数据与其他报表向吻合,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性,体现出会计工作的价值。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逐渐累积,市场的流动性逐渐加强,,贸易不仅具有较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财务报告不能只是停留在对资产的分析上,只是作为经济主体的决策依据,必须要加强财务报告的参与力度,要增加其灵活性,在为经济主体提供决策数据时,也要对与运营发展的方向做出及时的调整。金流量表是指反映短时间内经济主体的资金流动情况的一种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在我国企业单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资金雄厚、运营规模较大的企业中,采用现金流量表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各项经济行为对企业单位资金流动的影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单位的实际利润,同时还能有效的评估企业单位的投资活动,有效的规避金融风险,降低经济损失,保证企业单位的平稳发展。

  三、财务报告体系的重构

  财务报告体系是指为经济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资产状况、运行分析以及现金流量的财务报告系统。只有保证了财务报告体系的适应性,才能在不同的经营模式中发挥出实际作用,才能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经济上的收益,但是财务报告体系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因素过多,尤其在企业单位内部,为了隐瞒坏账、增加个人的收益可能会对财务报告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财务报告体系信息的不及时性也是导致财务报告体系作用难以发挥的因素之一。基于上述这种情况,重构财务报告体系是促进企业单位内部发展,规避金融风险,实现企业单位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财务报告体系的重构应该从体系框架的重构入手,采用基本财务报表与其他财务报表共存的形式,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重新的划分,以基本财务报表为核心,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财务报告体系还应当加强信息的分析能力,对于数据有相应的验证机制,杜绝人为对财务数据的干扰,此外还要与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只有在审计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对财务数据进行公布。

【本科财务报告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分析经典论文10-09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分析论文10-09

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教育分析论文10-09

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与分析10-02

财务报告分析02-17

财务报告分析09-30

小学本科教师教育分析论文10-09

工业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分析论文10-09

中医本科护理教育教学管理分析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