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的三层次教学模式论文
研究型教学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及频次最高的主题之一。基于不同视角,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者们对此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理解。直观来说,研究型教学是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学生承担科研任务并从中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来理解,研究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活动过程。从本质上看,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研究依托教学-教学支持研究-研究反哺教学”的教学和科研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实践角度来说,研究型教学要求在课程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角色功能的双重转型,即教师要从“教”转向“导”,而学生则从“学”转向“研”,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探索、研究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研究型教学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知识获取的能力。
本科教学面对的是被动学习成为习惯、主动学习正在形成、研究能力尚需培养的从高中向研究生过渡阶段的学生,这些课程受众对新的知识既有好奇心,又有探索精神,而且更有跃跃欲试展示能力的实践冲动。研究型教学十分适合本科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但是,现有多数研究型教学的相关文献都从理论层面或依托具体课程分析研究型教学,较少论及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执行模式,特别是很少根据本科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提出系统的实践步骤和过程。
据此,课题组从课堂引导、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出发,构建和分析了三层次研究型教学模式,结合本科生的学习、研究、实践和能力提升特点,提出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活动不应止步于课堂或课程,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训练与支持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观点。这样既能补充和丰富研究型教学的理论研究,又能对研究型教学实践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希望能够启发大学本科教育实践者对本科生研究型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
一、课堂引导层次
传统本科课堂教学属于接受性教学,在课程知识传承上讲究继承,在教学思维方式上注重求同,在内容讲授方式上偏重主导,在学生能力培养上提倡统一。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本科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的被动学习习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主动精神和创新创造才能。而研究型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变革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其核心是教师由主导变为引导,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
具体而言,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堂引导层次是指在45 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知识点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转向教师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我思考与学习模式。这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对课程相关内容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课堂知识要领,并且能够提出解决的设想和方案。
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堂引导离不开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相关前沿知识点的综合。传统教材一般讲述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偏重于整体而对个别知识点的探讨或研究不够深入,因而依据教材知识体系的讲授往往会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输。由此,本科研究型教学课堂应该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开放性、前沿性与综合性,在保证课程基本理论体系完整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适量融入研究性与热门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主动深入理解知识点。
本科研究型课堂引导层次最后需要根据课程和研究的内容提出一系列的小型探究课题。在学习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重要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找数据,完成以论文或者小项目为表现形式的初级研究性活动,并准备在后续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即将研究型教学导入课堂实践层次。因此,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堂引导层次的主要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重要知识点的研究性特征,启迪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将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课堂实践层次
传统教学缺乏课堂实践,似乎经过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以及课堂交流互动就算完成了本科教学的课堂实践行为。事实上这种提问与回答方式的互动是浅层次和短效应的,教师依旧是主动提问,学生依旧是被动回答,学生的思考过程短暂,几乎没有真正的知识领会与实践贯通的过程,更谈不上所谓的学生研究活动。
需要指出,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堂实践层次是学生从“学”转向“研”的重要一步。要求学生在课下探索课堂引导层次中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在课堂上汇报研究内容与成果。在课堂实践层次过程中,不仅教师可以根据研究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而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并对研究相关问题进行平等对话,以探索式的教学互动模式开展课堂实践。因此,本科研究型教学课堂实践层次的活动与传统教学的浅层次课堂互动有本质的区别。这一区别主要在于,本科研究型教学课堂实践层次的基础是课堂引导层次提出的问题及课后学生自行开展的学习和研究活动,表现形式为学生研究内容与成果的课堂展示。其实施过程是对授课对象进行分组,各个研究小组选择研究主题,各小组组长进行任务分配,最后完成研究工作、PPT 制作并演示。课堂实践层次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堂小组讲解与演示后组织开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评,包括研究内容与选题适合度,研究思路与内容组织安排情况,演示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等。同时,教师应该指出研究活动的借鉴意义和对研究主题进一步研究的发展空间,以激发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研究活动。
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堂实践层次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学生的研究工作和汇报开启更富有成效的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二是通过学生课下的问题思考、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汇报内容与展示完成等初步研究活动,使学生明白学习和研究的真正功夫是下在课外。三是要以多样化的研究实践活动考核方式调动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予以指导和帮助,从而进入研究型教学的课后实践层次。
三、课后实践层次
传统本科教学的教学活动以及大多数师生课程教与学的关系往往依托于课程内容,即这种关系大都会随着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讲授的完成、课程内容考试或考核的结束而结束,至于课程学到的知识能不能够运用,有没有真正理解,似乎都是学生的事情了,教师基本不再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
相反,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后实践层次是以学生自发性与研究主题开放性为特点的研究型教学的深入阶段,这一点在之前多数研究型教学的相关研究中都没有明确提及,在传统的本科教学活动研究中更是没有谈到。应该说,本科研究型教学不应该止步于课堂或课程,而是教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长期系统工作。但这一层次的研究型教学实践并不一定针对所有学生,而是经过课堂引导层次和课堂实践层次的教学活动后,对有兴趣、有动力和有能力的同学进行继续引导与帮助,使其参与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活动。
因此,本科研究型教学课后实践层次的研究主题也并不必限定于课程的知识体系内,而是根据教师专业与研究特长对学生进行指导,实践的时间也与课程是否结束无关,其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横跨从本科到研究生的整个学习与研究阶段。课后实践层次是教师从“教”转向“导”、学生从“学”转向“研”,是师生关系从“教学”转向“合作”的实践过程。这一层次的研究型教学活动不仅仅对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有一定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且能够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具体来说,本科研究型教学的课后实践层次一方面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可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一过程经历了选题论证、搜集资料、阅读文献、设计和实施研究活动、论文写作等各个阶段,学生能够真正地经历研究过程,锻炼科研思维,形成初步的专业兴趣与特长,并产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指教师向学生提供研究课题的参与机会,在教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下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在教师指导下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锻炼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专业研究能力。
四、结语
本科研究型教学的三层次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入研究元素,激发和督促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需要专注于知识的获取,而且在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活动中也要继续投入数倍于课内的努力。课堂引导层次和课堂实践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符合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对教学的理解,即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的过程。而学生通过课后实践层次中的真实研究活动能够进一步体会学习与研究的关系,使研究型教学活动“教学与科研相长”的本质得以体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浅析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的三层次教学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高中学生数学教学新模式论文10-10
研究型医院护理模式与建设研究论文10-10
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论文10-10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究论文10-10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0-09
关于浅析数学中的游戏教学的论文10-11
外科护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论文10-10
初中数学情感教学模式分析论文10-12
经济管理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