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地方院校计算机师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时间:2022-10-01 01:49:19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大学4年既长又短,我们时常听到即将毕业的学生感叹:“什么都学了,但好像什么都不会!”。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加强通识教育,实施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为指导思想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培养“特长突出”的人才是我们地方院校需要十分重视的一个课题[2]。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师资,长期以来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本文根据地方院校实际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能力需求,讨论相应的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力图构建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打造第一、二、三课堂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宽广适应水平的高素质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

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1目标定位及其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是立足当地、面向全省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关专业师资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型人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无一例外地领导或参与学校网络管理和信息化工作,因此我们提出师范技能与专业技能并重的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实现“零距离就业”为目标,坚持师范技能与专业技能训练4年不断线,培养“崇德行、厚基础、强技能、懂教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充分注意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学术性兼顾,不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高度重视能力培养,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保证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以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崇德行”,以学科大类教育平台夯实专业基础,实现“厚基础”,以方向拓展平台和模块化课程强化专业技能,进行分层次、个性化培养,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培养“强技能”,加强教育技能训练、教育见习以及教育实习等教师素质积累环节,实现“懂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职业能力需求与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我们把对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需求划分为具备本科生基本素质、计算机学科基本知识、工程实践与创新基础、信息技术教师职业技能“四个板块”,建立如图1所示的计算机师范人才能力结构图。

  其中计算机学科基本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思维、算法与程序设计;工程实践与创新基础主要包括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全局意识,牢固建立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等系统设计思想,具有软件系统分析、开发、应用、管理、维护、培训与支持等能力;信息技术教师技能除一般师范技能外,尚需具备课件设计、网站制作、机房管理、网络维护、电脑美术设计、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的整合以及程序设计和机器人竞赛方面相关的专业技能。

  基于以上能力需求,搭建协调发展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方向拓展“四个平台”,实现个性化培养。建立“以基本素质和学科知识为基础,实验实践教学、教师技能训练两个4年不断线”等4个板块的课程体系,其知识与技能分布如表1所示,建议按1:1:1:1安排学时与学分。

  其核心课程及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办公软件应用。作为本科生,特别是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学生,办公软件应用是必备素质之一,要求具有文字编辑、排版及有关统计表格操作的高级水平。

  2)程序设计基础。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有专业方向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与结构,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具备初步分析问题和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

  3)数据结构与算法。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有专业方向的骨干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信息及其关系的基本结构、存储实现技术、经典算法以及算法效率分析,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线性部分,包括结构及其查找、排序算法,了解树和图的基本知识。

  4)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与结构,重点熟悉局域网组建、网络设备及其管理与维护,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专业基本知识。

  5)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和灵魂之一,要求掌握其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具有主流操作系统的选型、安装、配置、使用与管理能力。

  6)计算机组成原理。本课程从硬件角度介绍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学习程序在机器中是如何存储和运行的,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各组分基本结构。

  7)数据库技术。介绍关系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构成、规范理论、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数据备份以及SQL语言和E-R图等,使学生熟练使用一种小型数据库系统(如Access),具有应用、分析、设计与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8)软件工程与设计。学习软件生命周期及其相关理论和通用开发技术,培养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使用维护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团队与沟通、创新与发展等工程意识。

  9)信息技术教学法。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要求,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

  10)设计制作类课程。包括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图形与动画制作、美工设计、课件制作等实用设计与制作类课程,掌握其一般方法与技术,具有设计制作一个完整小作品的经历与经验。

  11)课程设计与实训。对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与设计课程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通过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达到项目实训目的,同时在实训环节安排常用软件安装与使用、计算机及外设常见故障与维修以及机房管理与维护实际场景训练。

  12)教育信息化。了解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掌握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教学材料、电子资源、教学评价自动化以及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3多步渐近式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的培养无论是研究型、工程型还是应用型,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广泛地通过实验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知识,并获得相关技能[3]。我们应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组织与实施的能力,养成从技术、组织、经济和社会综合的角度思考信息技术建设项目的习惯。系统的专业实践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术,而且有利于培养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4]。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专业应该是师范技能与专业技能并重[5],基于此思想,我们把上述“四个板块”课程体系涉及的实践环节统一进行分解,从同一课程和各相关课程之间两条线按观测性、难证性、设计性、综合性路线设计实验环节渐近图。

  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图形化界面操作理解和加深对数据库基本概念的认识,以观测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这是第一层次;而第二层次是在数据库原理部分加入少量分析与设计型实验,如把现实问题转换为实体联系图,进而设计出具有第三范式的数据表等,此层次中虽然仍以观测性或验证性实验为主,但主要利用SQL命令实现相应功能;第三层次是数据库原理的理解,如完善一个具有事务处理功能和并发控制的存储过程设计、实现与调用。这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都是与理论教学相辅助的,而最后一个层次是综合设计,综合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有关知识,按软件工程思想完成一个实际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其中又可分为数据库系统设计与最终实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两个方面。

  从整个专业总体性研究相关实验教学环节,深入改革现有实验教学体系,规划与设计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渐近式实验环节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们从专业内各门课程实验内容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企业实践、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适度分离并加大独立实验课程比例,以知识点结构为依据设置交叉型实验,研究形成集观测性、验证性、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多步渐近式实验教学体系,并融合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各类竞赛活动以及直接到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见习或辅助学校信息化设计与管理等方式进行延伸性实践。

  4结语

  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本科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我们以学科知识和基本素质为基础构建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形成较强的专业实践与教师职业技能优势。通过近几年的实施,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院该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各种专业竞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毕业生既能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又能参与或领导学校教育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因此,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也进一步提升。可以预见,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这种专业实践与教师职业技能并重的培养思路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我们也将继续围绕此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计算机师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计算机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探索论文10-08

浅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发展论文10-08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10-08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10-08

探索医学专科院校的毕业考核模式论文10-08

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论文10-08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论文10-08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0-08

地方院校计算机基础论文10-12

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的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