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

原语文化意识与目标语载体的交融整合论文

时间:2022-10-12 14:10:22 标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原语文化意识与目标语载体的交融整合论文

  论文摘要: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原语文化意识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在分析原语文化意识缺失现象及其后果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单纯目标语文化的输入是不够的,原语文化意识的丧失意味着学习者语言交际中整体社会背蓄支持的残缺。文化的多元性、语言交流的双向性、交际能力的内涵以及教学的本土环境决定了原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可缺性。外语教师自身传播多元文化的意识、外语教材中输入内容的合理分配及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等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关于原语文化意识与目标语载体的交融整合论文

  论文关键词:原语文化;目标语载体;双向交流;交际能力

  一、语言交际能力与原语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Hymes根据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并指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规则知识,还包括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Canale和Swain又将交际能力更进一步地描述为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交际功能体现在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上。交际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交际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的缺失意味着交际过程受阻。

  原语文化在此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是他们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学体系是语言、文化和言语(即语言交流)三者结合的有机体,语言交际的社会背景是目标语文化和原语文化的交融。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英语课堂上的原语文化内容可以用目标语作为传送载体。大学英语学习中师生双方的文化身份都为中国,原语文化的丧失意味着学习者的语言交际中整体社会背景支持的残缺。

  二、单向文化输入与原语文化意识缺失的后果

  多元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永不枯竭的文化源泉,带来了文化革新,成就了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在此大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开始关注语言与文化间的密切联系,教材中欧美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习俗等被大量输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相关目标语文化背景。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意识的缺失。亦有人错误地将“多元”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单向”输入。

  笔者曾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大学英语2~3级)中进行过一次包括口试、笔试、填写问卷、面谈等几项内容的调查,结果发现,80%左右的学生了解并且可以用英语简单地介绍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汉堡包、皮萨等西方食品,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英美作家及其代表作,摇滚歌手、英国女王等英美国家的明星人物。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用英语如何表述和介绍最起码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文房四宝、灯谜对联、京剧武术等,有些甚至不知道怎样说孔夫子、道教、故宫和中秋节等。原语文化缺失现象直接导致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整体社会背景支持的残缺。隐含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差异如不加以沟通,是不可能进行顺畅的交际的。

  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友人、教师等进行直接交流的场合,本应是交际主体的学生们多数情况下只能充当“客体”的角色:用英语提出问题、倾听、接受、再提问——一个看似主动而实则被动的过程。以“问”代“谈”实属无奈,因为要想用英语说出使受众感兴趣的、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内容就意味着要同时兼备三项能力:一是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二是要掌握一定的英语技能;三是要具备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而第三点恰恰是许多学生的弱项,即缺乏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造成口语和书面表达的重大阻碍和心理障碍。

  三、原语文化意识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者的动机区分为融合性(integrative)和工具性(instrumenta1)两大类。持融合性动机的人倾向于认可和接受目标语言文化,准备采纳并融入该文化的生活。而持工具性动机的人学习目标语言是为了某种较具体的实用目的,如研读论文、谋求职业、项目交流合作等。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持融合性动机的学习者要比持工具性动机的第二语言学得好。

  如果完全套用这一理论,那大学英语教学中似乎没有必要融人原语文化,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对本年级英语考试成绩排在前30名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及面谈的结果表明,只有三名学生(10%)在英语学习中持融合性动机,其余27名学生(90%)都明确表示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也希望能同目标语使用者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但是他们并无对目标语文化的依附心理,也并不准备采纳该文化的生活方式。尽管所有学生都同意“对所学语言及其文化是否持开放、肯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语言学习效果”,他们也无一例外地认为“无法用英语介绍、宣传祖国文化直接导致他们语言交际中的挫败感、被动感”。

  依照对于学习者情感分析的框图,可以设置出如下推论:如果能使学生在英语的双向文化交流中以主体身份添加进本土文化内容,进而看到祖国文化得到了客体的认可与赞美,他们会获得成就感并进入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这一关系在对30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以下三项中亦可略见一斑,如表1所示。

  这一调查结果基本验证了笔者的设想,即学生们学习目标语文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正理解和掌握其语言。无法用英语进行双向文化交流会使学生们的自信性、自尊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继而影响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原语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回归途径

  造成英语教学中原语文化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交际能力,即语言、交际、本土文化综合知识能力的薄弱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如下三点:

  1.教与学中原语文化意识的淡漠

  某些英语教师过于注重外语语言知识和西方国家文化知识的讲授,而不是从整体视角去解读语言背后的多元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使用英语传播本土文化能力的培养。

  2。英语考试引起的应试学习

  各级各类的英语考试中几乎没有本土文化能力方面的测试项目,凡是涉及到文化背景的考查概不涉猎原语文化信息。英语考试的这种“异化了的功能也迫使学生不得不抛开英语中的原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

  3.英语教材内容输入比例不合理

  很多英语教材忽略了在中国本土进行的英语教学背景下师生双方的文化身份,在知识点的编排、文章的选取、词汇的释义、语法的讲解以及习题的编制等方面仅局限于目标语文化与背景知识的导入。

  要想唤起学生们的原语文化意识,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英语教师必须具有传播多元文化的意识 教学目标、内容和整个过程都应该渗透着多元文化交际意识。英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手段,找出授课内容可以映射到的原语文化信息。在向学生介绍、解读课文时,适时地向学生输出相应的原语文化,使学生在比较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异同的同时,学会使用英语表达原语文化信息(如对西方特有典故进行讲解时,可引入意义相似的中国成语典故)。

  2.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原语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首先要强化学生热爱本土文化,渴望输出本土文化的意识。不应当妄自菲薄,抛弃母语文化。文化是多样性的,也是多元化的,其内在价值的平等性决定了文化无所谓高低之分。每种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思想和智慧的沉淀,它与本民族有着根和生命的意义。学生需要以宽容、理性、欣赏与平和的心态,去鉴别文化之间的差异,认识语言中的文化意蕴,并在已有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获取自己的文化判断力和文化敏感性。

  3.教材输入内容的合理分配 Hutchinson和Waters将教材设计中的“输入(Input)”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语言知识(Language),二是主题内容(Content)如图2所示。

  教材中作为载体的语言Language无疑是目标语,但是从主题内容Content上完全可以使目标语文化与原语文化双向输入各占一定的比例。如在介绍奥斯卡奖、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节”及苏格兰传统舞蹈目标语文化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同时介绍中国戏剧、民乐、曲艺等舞台艺术。在涉及某些对中国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的、具有地域色彩的中华民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实物展示。之后,在Language和Content输入的基础上设计出双向交流的Task。在对目标语文化和本土语文化这两种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参照和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现象,更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同时也能介绍、宣传中国文化。在这样双向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以良好的心态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

  4.开设ESP中国文化课 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开一门以介绍祖国文化为主线的特殊用途英语(ESP)课程。文化学家通常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即器物文化;中层,即制度文化;深层,即观念文化。在以提高双向文化交流能力为目的的中国文化课上,教师可以以第一个文化层面为主,同时结合时事及学生们的兴趣热点兼顾其他两个深层面。课程内容应当是有代表性、民族性和趣味性的主题,如传统舞台艺术(戏剧,民乐等)、笔墨艺术(书法、国画等)、文学艺术(唐诗宋词等)、饮食文化(小吃、茶艺等)、服装饰品(旗袍、蜡染等)、修身养性(太极、武术等)、传统思想意识(儒、道、佛教)等。

  中国文化课用英语为载体介绍中国本土文化,这一奇妙的组合将使以往在外语课堂上学生们习惯的角色从被动的西学接受者转化为积极的东学弘扬者,在对目标语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对比、对照、学习、借鉴和宣传中,在双向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英语的实用能力。

  五、结语

  语言交际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包含很强的文化性和社会性。目标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两者都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的前提。要想让语言的使用者在具备接受性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产出性技能的水平,就应当使他们具备使用该种语言表达自己已经认知、熟悉的思想的能力。“文化多元和世界和谐是相互依存的。应该把中华文化优秀的传统加以弘扬,结合时代的特点,形成现时代的好的文化。这对全世界都是重要的参考,是最大的贡献。”因此,原语文化的融入意义重大,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目标语文化的同时,还应把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介绍、宣传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增强外语教师对多元文化的传播意识,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原语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设计以中国文化为主题,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文化输出为导向的外语教材来解决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问题。

【原语文化意识与目标语载体的交融整合论文】相关文章:

论文化意识下的英美文学研究10-26

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培养论文10-13

论文:大学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1-02

增强环保意识的标语08-31

增强环保意识的标语06-09

关于环保意识的标语12-06

谈初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10-13

文学批评中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论文(精选6篇)09-19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作文(通用18篇)11-03

茶文化论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