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论文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时间:2022-10-26 14:15:46 大专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标准解读论文范文,大家可以作为借鉴哦。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标准解读【1】

  【摘要】从强化“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意识、实现立足教学过程到立足课程本身的转变、实现从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学习效果的转变三方面入手,诠释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现实意义。

  从树立教书走向育人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教师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阐述了使用课程标准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最近,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发了我省中等职业教育12个大类专业36个主要专业147门核心课程标准。

  在课程标准全面推开使用之际,一线教师们不禁会产生一些疑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可以和我们用了40年的教学大纲画等号吗?“标准”对教学大纲的整体超越和现实意义体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将“标准”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笔者就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此类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期能为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应用课标,以及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一)教育理念和教育视角的切换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做了这样的界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标准是对一门科目课程结束后的学习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学质量在特定历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对教学大纲给出的概念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发展智力的需要,具体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目的、任务、深度、知识体系和结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法上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教学大纲主要体现对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确定某一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确定课程各章节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

  为此,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则较少。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标不仅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的规定,也包括对课程开发管理的规定,尤其是对教育对象学习结果的评价考核,直接指向了教学质量。

  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强化了课程的目标意识,突出了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具有的素养的基本要求。

  因此,从强调知识和技能到强调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从立足教学过程到立足课程本身,从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学习效果,教学大纲走向课标,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视角的切换。

  (二)主体框架与内涵界定的继承与创新

  我们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确定的主体框架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养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课标与教学大纲主体框架比较表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 主体框架 内涵及要求 主体框架 内涵及要求 课程性质 阐明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地位以及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 课程性质与任务 阐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知识、技能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学时与学分 16~18学时为1学分 ― ― 课程设计思路 阐明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编排的构思以及对教学实施的原则性构想 ― ― 课程目标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受教育对象在课程学习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

  即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 课程教学目标 分别阐述知识教学目标、能力教学目标、思想教育目标 课程内容与要求 依据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特点,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转化成学习任务,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与要求 按照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知识部分、技能部分、选用部分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实施建议 依据教学实施过程要素及规律,对课程的实施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参考性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 ― 编制说明 使用范围;开发团队 说明 适用范围与学时分配;教学建议 ]

  由此可见,课标相对教学大纲来说,有继承更有创新。

  课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内容。

  其中“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必须实现的最低达成状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出发,依据课程特点提出的学生学习内容与质量要求的基准;“实施建议”是从课程实施层面上对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所给出的建设性意见。

  二、课标的现实意义解析

  我们以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先期开发的“畜牧基础”“兽医基础”“禽类生产与经营”“动物解剖生理”“兽医诊疗技术”课程标准为例,来解析课标的现实意义。

  (一)切实体现“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课标从原有的教学大纲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力图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其“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立德树人的理念以及专业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切实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畜牧基础”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全面评价。

  采用随堂测验、阶段测验、方案评析、操作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评价内容,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及融会贯通的能力,也要评价其设备使用、观察判断、检验分析、设计制作等方面的规范操作状况,更要评价他们爱岗敬业精神与意志的养成。

  要形成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职业素养形成的指向性鲜明的专项评价表。

  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商讨确定改进的途径和方法。

  “畜牧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爱护家畜、保护环境,确立畜禽产品安全与标准化健康养殖的职业理念;热爱专业,乐于学习畜禽养殖知识,具有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

  (二)按职业行业要求精选整合课程内容

  课标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与专业培养目标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及要求的衔接性更强,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产应用的结合,强调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贴近职业的实际需求。

  注重以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认定的相关要求精选整合课程内容,职业导向性更强。

  如“畜牧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明确:能清楚解释动植物体营养物质组成异同对生产的实际意义;能针对案例解释营养对养殖效益的影响;能针对案例,准确解释蛋白质不足或过量对动物的影响;能清楚阐述饲料脂肪性质对动物体脂肪品质影响的生产实际意义;会判断动物矿物质缺乏与中毒症并初步拟定改进方案(单项实训);能初步设计畜禽全价饲料配方,并在实践活动中调整和完善(单项实训)。

  “禽类生产与经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明确:会正确判断种蛋孵化过程中的发育状况;会根据照蛋情况判断孵化条件是否合适;了解各胚龄发育情况,掌握孵化效果检查方法;会进行禽蛋孵化效果检查操作并进行分析;能进行码盘、照蛋、移盘、捡雏、机器清洁与消毒、雏鸡分级等;知道产蛋鸡的生理特点及产蛋规律;能正确鉴别高低产母鸡;能进行产蛋鸡的饲养管理,了解蛋鸡场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治状况。

  (三)在课程内容与质量要求两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教学大纲重点是对教师的教学做出规定,很大程度上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教学过程为主。

  《标准》立足于以学生、企业、职业需求为依据的课程本身,对受教育者经过课程学习后的学习结果做出了规定,即对课程内容与质量两个方面有规范要求。

  例如:不仅仅按照“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而且通过不同的行为动词,以及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五要素为特征的句型,来描述学生“三位一体”目标达成的结果,并力求把其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成为“可理解”“可达到”和“可评估”。

  三、内化课标,创新实践

  作为课标实施主体的教师,需要明确由“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必然带来备课、上课、学习评价等教学设计和实践层面的一系列变化。

  笔者认为:课程实施者需要从整体了解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的思想基础,理解课标的思想脉络与价值取向,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实践的方向;将课标建议的教学策略与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创新实践。

  (一)树立从教书走向育人的理念

  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比较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走向贯彻“三位一体”、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实现,要将“以学生为本”体现在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中,跳出就“教”而言的教学大纲,领会就“学”而言的课程标准,树立从教书走向育人的理念。

  要将相关职业标准中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职业操守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要注意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方面下功夫。

  如课程中理论性的教学难点可采用视频、动画、图像、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技能操作可采用体验学习的方法,涉及畜禽生命现象、行为、征候内容宜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

  要尽可能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要加强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共同开发体现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要求的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源。

  注重常规工具书、拓展阅读材料等课程文本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注重发挥校外场地、设施、工具、仪器等物质资源的作用。

  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评价的要求,突破这些要求则视为“超纲”。

  与之相比,课标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应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给出的建议,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

  因此,更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然而,教师在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专业课程的职业性,教师必须熟悉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要能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有效的归纳和整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依据职业岗位需要并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以实现课标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中职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专业课程改革【2】

  【摘 要】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专业是各中职学校中开设非常普遍的专业之一,也是一个传统的老牌专业,各个学校都有着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

  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而社会对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专业人才的要求却不降反升,这给中职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保障中职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这是目前形势下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专业;课程改革;职业学校;动手能力;专业课教师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的蓝图已绘好,但操作的过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保障中职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这是目前形势下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主要由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模式里,我们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导学上,变教材为例材,变讲堂为学堂,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侧重能力培养,在以学会学习为根本的教育目的观、以方法与手段组合为目标的现代技术观的指引下,优化课堂主阵地,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专业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二、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办好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受动物、设备、经费、操作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实践教学较弱,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生无出路,该专业呈冷淡趋势;要改变这一现状,办好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班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求,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配备一体化实训室,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通过仿真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有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包括担任兼课老师、定期举办讲座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等等;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落到实处。

  (3)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新模式,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实施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来安排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各取所需的一种教学策略。

  通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协调教学要求和目标,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

  对低层水平学生应“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水平学生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高层水平学生最好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

  使各层次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达到分层发展的目的,这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基本思路。

  要实施分层次教学,我们首先要备好课。

  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科学处理教材,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组织教学、备作业练习、备教学评价上狠下功夫,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知识起点。

  以教师之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双边活动作桥梁,沟通教学渠道。

  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学生学习基础构成较为复杂的班级,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比例,把握合适的教学起点,不断改良和优化其学习品质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基本要求。

  其次教学方法要得当,与上述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分层次练习、分层次提问、分层次指导、分层次要求、分层次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全体学生的求知愿望。

  分层次练习是指教师在巩固所授知识的过程中,按高、中、低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练习,使其各有所得。

  最后教师要把握动态分层的原则,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潜力,我们还要把握动态分层的原则。

  动态分层可以鼓励下一层次的学生向上一层次努力,鼓励上一层次的学生继续努力,以免落伍。

  转贴于 中国论文

  四、教师要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度

  专业课程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以前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但是一些传统的学习方式,诸如记忆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因为不是任何知识点都能够通过探究获得,甚至对于探究学习得到的结论,学生也要进一步理解、记忆。

  教师应研究如何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具体目标,学生的基础,具备的教学条件等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些无效现象,如: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充分展开讨论,三两分钟就草草收场;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进行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懂得倾听、吸收别人的意见。

  讨论结束后不做归纳和小结,使探究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小权威大包揽,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过于依赖、盲从其他学生。

  这几种现象说明我们在努力创设探究学习环境条件的同时,还应积极关心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有效度。

  只有参与度、有效度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总之,我们实施中等职校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专业课程改革,必须从上到下从思想上找出突破口,围绕“能力为本”教学课程体系,努力挖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学生培养目的,同时企业取得长远利益,满足用工需求。

  真正做到学校以技术立校,学生以技术立人。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当前我国中职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教育报 2009(5)

  [2]戴晓刚 “六方合作+保险”模式下的农村职校养殖专业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研究 2008(7)

  [3]贾振国 中职学校养殖专业课教学初探 河南农业 2009(12)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3】

  【摘要】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为本专业教师教学提供了依据。

  该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制说明,解读文字背后的思路和理念,可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课标,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一个核心要求是:依据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专业课程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

  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特点,充分吸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成果与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进行该专业课程标准开发。

  所选首期开发的四门课程中,“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作工艺”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服装生产管理”和“服装CAD制板与放码”为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都是学习该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能体现该专业的岗位职业特色,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性、发展性和科学性。

  服装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与学校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生产管理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已关注与企业的联系,模拟企业生产环境,仍然很难做到无缝对接。

  根据国际服装生产加工趋势,我国很多服装企业已由简单加工逐步转变为高级成衣加工或自主品牌加工,该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只有密切联系大型外贸服装企业或品牌开发企业的流程,方能与国际服装发展接轨。

  可以说,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是适应现代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在围绕工作岗位要求,对接职业标准,突出岗位能力的同时,还注重规范操作、文明生产等职业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等内容的融入,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是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方案》确定的,包括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制说明。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是针对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功能、特点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概括性描述。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这门课程的性质是“该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能力”。

  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进程安排表”,从课程性质中我们可确定“服装结构制图”与“素描”“服装制作工艺”“服装材料”课程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设,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和了解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学习热情,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指导作用。

  “服装结构制图”是基础,为后续“服装CAD制板与放码”“服装制板推板技术”“特殊体型纸样修正技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它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始终。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充分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1.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服装制板工、裁剪工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以能力为本位

  现代服装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受流行趋势影响,服装款式的变化层出不穷。

  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本专业课标制作理念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中突出的是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要求和基本岗位能力,精选、提炼典型服装款式素材,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3.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

  探究是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活动。

  “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依照服装企业实际产品种类,设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项目,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学习任务,根据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设定知识点和技能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三)课程目标分析

  1.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的目标,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等引导学生形成学的目标。

  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目标是从运用服装CAD软件,完成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的基本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上进行设计。

  同时,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考虑教学内容的项目设置,建立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如把项目2“西服裙样板制作”的任务2“西服裙放码”这部分内容的目标分为四层:第一层次,掌握服装放码的基本原理;第二层次,学会西服裙各部位档差计算方法;第三层次,熟悉放码界面操作,会使用点放码表工具;第四层次,熟悉CAD放码流程,能独立完成西服裙的放码。

  2.课程目标明确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达到“会……”“能……”,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对学生实践素养要求“具有独立运用服装CAD进行常见款式的制板能力,具备分析流行款式、研究板型结构、解决制板技术问题的能力”。

  3.课程目标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培养是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这方面的内容。

  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服装CAD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成本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编写,首先在项目或模块的编排上,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全盘考虑项目或模块的设置,尤其是项目或模块总量以及项目或模块之间的结构、衔接关系。

  其次,在任务的设定上,也充分考虑各任务之间的梯度结构和教学推进关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最后,内容及要求中知识点的产生是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的,是从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三个维度来考虑的。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其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根据教学规律及服装企业制板工作岗位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六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项目,使服装结构制图教学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

  本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170学时。

  这六个项目涵盖了“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内容,是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各项目之间相对独立,各有要求,可独立考核,如裤装结构制图,通过此项目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男、女西裤基本款和变化款的结构制图及裁片配伍;同时,各项目又相互联系呈阶梯递进关系,如在学会衬衫结构制图的基础上学习夹克衫结构制图项目,然后再学习西服结构制图项目,从而掌握各大类上衣的结构制图。

  (五)实施建议分析

  1.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专业能力,还必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恰当、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比如:在“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教学中,针对服装企业管理各类表单和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等重难点内容,推行案例教学法,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使用情景教学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无论采用何种考核评价方式,都应以育人为目标,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建议关注学生CAD应用中的问题,关注课标中对结构设计的表达程度,注重学生实践中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吸纳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等多主体参与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能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也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保证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3.使用、编写合理有效的教材

  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

  作为教师应注重教材的整合,这样在教学设计时才有可能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更加符合技能课程教学特征。

  比如:在“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材编写中,应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遵循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可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服装制作工”(四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使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4.突出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

  有专家学者将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教学、评价、教材选用与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均突出了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

  比如:“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将企业生产管理的相关原则、管理技术文件编制、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活动中”,这是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融合,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要求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内容,深化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

  再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在评价建议中强调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评体系,发挥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等多主体评价作用。

  “服装制作工艺”课程在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中指出,编写教材应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服装制作工”(四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融入现代服装企业工艺的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这同样体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学习基本要求,它作为教学、评估、教材编写和考试命题依据的同时,又为教师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会不断深入思考,并积累丰富的经验,为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标准解读】相关文章: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1-05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最新12-16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11-17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6-19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5篇12-08

小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12-28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1-03

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3-13

畜禽绿色养殖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