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4-10-08 14:15:19 炜玲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通用6篇)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日益增多,江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子女已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独特的群体,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关于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通用6篇)

  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1

  背景:

  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中特殊群体,有着其独特的成长性,体现着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对流动儿童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反映他们真实的生存和教育条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流动儿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促进流动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各项权利的平等实现。

  为准确了解和掌握我市流动儿童的生存、教育和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保障我市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xx市妇儿工委对全市流动儿童状况开展了专题调查。调查通过基层工作汇报、发放调查问卷、与流动儿童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全市流动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探究和探讨流动儿童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全市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

  全市户口不在xx的0-16周岁在校学生24497人,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为后巷镇,共有流动儿童4708人,流动儿童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随家庭流动,在xx多属长期居住,而非“短期滞留”。流动儿童中,男女各占58.3%和41.7%。大多数流动儿童认为来到xx后,生活环境、教学条件比老家要好,与家乡学校的老师相比,xx的老师教学方法更为恰当,对学生更负责,学校的管理也比较规范。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流动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xx本地儿童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出普遍生活质量低,学习成绩差,存在道德认识模糊,品行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是问题儿童,流动生活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流动儿童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地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分渲染,把流动儿童看成是“问题儿童”、“可怜儿童”,造成这部分儿童的心理压力,又不能轻视这一群体中潜在的或已产生的一些问题,对他们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问题

  1、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很少。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致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2、流动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学习上,流动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作业不规范、书写潦草。在个人卫生上,调查显示有10%以上的流动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刷牙洗脸。在生活习惯上,流动儿童日常生活生活秩序混乱,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在饮食上,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身体各项发育指标不理想;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些流动儿童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

  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学习障碍五方面,其中又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最为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二)家庭问题

  1.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简陋。调查数据显示,有39.58%的流动儿童在家没有自己的学习书桌,只能趴在饭桌、小椅子上学习,或在床上写作业。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家里一旦来了客人,学生就根本找不到可以写作业的地方,有的连睡觉也无法保证。

  2.流动儿童家务负担繁重。大多数流动儿童在课余时间都要帮父母做家务。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已成为家中的重要劳动力,他们承担了许多家务活,以便父母能全身心地去外面挣钱。像准备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洗全家人的衣服等,都是尚未成年的他们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还有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帮父母做工、打杂,晚睡早起。

  3.流动儿童课余生活单一。因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长,与本地儿童放学后可参加兴趣小组或各种学习班,玩电脑、上网等活动相比,流动儿童生活的社区很少有公共休息场地,他们每天放学之后只能写作业或者做家务。数据显示,只有10.42%的流动儿童参加过兴趣班的学习。

  4.流动儿童常常被家长当成出气筒任意打骂。流动人口在外打工,常常会面临雇主的无理要求,还要承担家庭经济负担、当地人歧视等巨大压力。回到家中,只要孩子稍有不听话或者表现不好,很容易就会被家长“暴打”以发泄心中怨气。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要求过高,坚持认为“不打不成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下降,就会遭到家长的打骂。

  三、产生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教学任务重,学生多,而且还在呈增长趋势。有的班级四、五十人,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流动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流动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流动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流动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3、社会对流动儿童关注不够。社会教育资源缺乏,不能有效地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流动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流动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解决措施

  (一)加大政府在应对流动人口问题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根据流动人口的工作性质、稳定情况和聚居地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用市场和政府两个层面的行为引导流动人口的流向。对城市容纳能力的正确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和部署,切实安排好流动人口的社区生活、包括居住、医疗、教育等工作。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主动邀请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社区服务更具针对性。

  (二)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完善流动儿童信息采集。在全面实施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流动儿童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公安、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协作,把流动儿童登记工作纳入居住证制度,统一采集、统一管理。二是要提升流动儿童公共服务水平。在流动儿童已同等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免疫接种、儿童保健服务待遇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流动儿童同等享受新农合、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慈善救助等工作。三是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素质。妇联等单位通过组建流动儿童家教讲师团,创建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多层面、全方位地向流动儿童家长普及科学家教知识。同时根据流动儿童需求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有特色《流动儿童安全自护手册》为流动儿童在xx的生活、学习提供帮助。

  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2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日益增多,江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子女已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独特的群体。为全面了解其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同时配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我厅于2007年4月专门组建了以分管厅领导任组长、由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与教科所联合组成的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课题组,专门下发3个调查函件,于4月~6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专题调查工作。下面,专题报告全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并作简要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范围当前,我国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按随迁与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随进城务工的父母居住、就读于城市中小学校,称为流动儿童;另一部分则继续滞留、就读于户籍所在地中小学校,称为留守儿童。本调查所涉及对象与范围,主要为本省11个设区市所在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不具有当地城市户籍的流动儿童,其中的主体部分或绝大多数为随迁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因此,本文将等同使用“流动儿童”与“(随迁)农民工子女”两个概念。集聚县城的农民工子女将作为留守儿童之一部分另文报告。

  (二)调查方法本调查主要以文件形式下发有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至各县(市、区)方式进行。各中心城区流动儿童的调查要求采取分校填报、分区统计并由设区市汇总后上报至省教育厅课题组。在进行全省普查统计的同时,调查课题组还前往部分设区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取样工作。

  (三)调查结果截止到2007年6月,全省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学校共接纳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54618人,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0.94%,占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1.35%。从来源地分,来自本设区市范围内的为37279人,占总数的68.26%;来自本省其它设区市的为14060人,占总数的25.74%;来自外省(市、区)的为3279人,占总数的6%。从性别结构看,男孩为32421人,占总数的59.36%;女孩为22197人,占总数的40.64%,男孩比女孩多近两成。从年龄结构看,6~11岁儿童为34275人,占总数的62.75%;12~15岁儿童为20343人,占总数的37.25%。从分学段情况看,小学生为39630人,占总数的72.56%;初中学生为14988人,占总数的27.44%。小学及初中阶段分年级人数都相对接近。从入读方式看,交借读费入读的为26114人,占总数的47.81%;不交借读费的有28504人,占总数的52.19%。从各设区市中心城区接受农民工子女数量看,南昌市最多,为24307人,占全省总数的44.5%;其次为新余市,共接受农民工子女6610人,占全省总数的12.1%;最少的吉安市为263人,占全省总数的0.48%(见图3)。

  (四)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主要特点从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省各中心城区随迁的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要以省内特别是本设区市范围内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为主,外省(市、区)流入的很少。

  2.男孩明显多于女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农民工家长在观念上更重视男孩,因而更愿意把男孩带在自己的身边进行照顾。

  3.小学阶段随迁进城农民工子女显著多于初中阶段。这一特点可以合情理地理解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即使自己困难,父母把他们带在身边也更放心。

  4.交借读费就读的流动儿童与不交借读费就读的几乎持平,差不多各占一半。

  5.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就读于各设区市中心城区的流动儿童发展不平衡。

  二、当前全省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及其成效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xx]27号)下发后,各设区市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近三年来,我省各设区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各地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20xx~20xx年,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并下发了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对农民工子女的身份和入学条件等进行了明确界定,重申并细化了国家和省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建立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明确了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为随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二)“两为主”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近三年来,各设区市认真执行国家有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政策规定,分别确定了一批中小学作为接受流动儿童的定点学校。南昌市中心城区的.定点学校已由3年前的14所发展到今年的30所;九江全市确定的定点学校也达到30所,该市中心城区每年都要安排千余名农民工子女入学;新余市确定的定点学校达20余所,该市中心城区近1/3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农民工子女。到目前为止,我省各中心城区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都以插班等方式就读于各定点公办中小学。据调查,由于我省随迁农民工子女相对较少,全省各中心城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很少。在流动儿童最多的南昌市,目前仅有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位于该市东湖区青山湖畔,系由广丰县来昌农民工举办,在广丰县登记注册。该校规模400人左右,办学条件十分简陋。

  (三)流动儿童入学收费相对规范根据调查,各设区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在接受、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方面,大都能够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切实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负担,大多数农民工相对是满意的。如景德镇、新余、宜春、抚州等设区市对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均做到就近安排、免收借读费。对农民工子女入学收取借读费人数最多的是南昌市,为17306人,占全省所有交借读费入学的农民工子女的66.27%。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市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较高。根据该市人民政府规定,申请就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农民工子女,需同时提供户籍所在地户口簿、身份证、暂住证、劳动用工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房屋产权证或租房协议、养老保险凭证、户籍地乡镇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和当地无监护条件的证明等共8证。这一“门槛”主要高在“劳动用工合同”和“养老保险凭证”两证上。大量没有“8证”的农民工子女于是只能成为借读生。

  三、加强全省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应该说,近些年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接受、安排,各设区市大都态度积极、措施到位、成效明显。然而,对照国家的要求,我省各地的工作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实际情况来看,我省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入学条件不统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费保障政策不配套等方面。随着我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随迁子女。为了使广大农民工子女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要“学得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教育工作服务于江西在中部崛起的高度,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全省随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一)制定全省统一的流动儿童入学条件目前,我省各中心城区学校接受流动儿童就读依据的都是当地设区市政府制定的入学条件,“门槛”高低不一,不利于充分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因此,在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制定一个全省统一的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入学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的制定,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应该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同时尽最大可能地减轻其经济负担;其次,也必须考虑到要有利于城市中小学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与开展,完全无限制的“来去自由”无论对接受学校还是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从近几年各设区市接受、安排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工作实践来看,立足于现实与可能,如下几方面内容在制定全省性流动儿童入学条件时是必须考虑的:一是户籍和身份证明;二是学生学籍及转学证明;三是比较稳定的合法居住证明(租房协议合同期至少应为一学期以上);四是劳动用工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等。这些基本条件所要考察的主要是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的来源、合法身份与原就读状况,特别是要通过考察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收入及其居住的相对稳定性,以确保其子女在城市能有基本、正常的学习条件。

  (二)统筹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统一了入学条件之后,当前,存在于流动儿童入学路上的另一只“拦路虎”就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前,各设区市大多采取的是由输入地财政对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进行补助的办法以部分解决经费问题。如南昌市的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元。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省(市、区)尤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标准不同;二是在以县(市、区)为单位对义务教育经费进行统筹管理的体制下,农民工子女跨县(市、区),尤其是跨设区市乃至跨省(市、区)就读,其义务教育经费配额难以越过重重体制障碍由输出地划拨到输入地。三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xx]43号)等文件中,对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只强调要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并未明确所需经费究竟是全部由输入地政府财政支付或者仅需其支付其中的差额部分。凡此种种,实际上导致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缺乏真正的保障。鉴于目前我省各中心城区接受的绝大多数系本设区市或本省范围内流动的随迁农民工子女,因此,对于其义务教育经费,可以设区市为单位进行统筹解决;城乡差额部分,由输入地政府财政予以补足,以为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切实的经费保障。

  (三)规范流动儿童学籍管理对于城市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来说,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他们的频繁流动。来时不知从何而来,走时往往说走就走。原就读学校情况、教材版本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大都只能凭家长和学生口说,多数并无完整、规范的学籍材料与转学手续,致使城市接受学校仿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育与管理工作因此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学籍管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基础。为便于城市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特别是着眼于流动儿童自身的学习与发展,省教育厅应该明确要求各地切实加强并进一步规范流动儿童的学籍管理。流动儿童的学籍管理工作应以输出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为基础。每一个流动儿童离开户籍地学校时,根据其明确的去向由学校开具转学证明;每学期开学前,由乡镇初中学校与中心小学汇总流动儿童数量及其去向后统一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输出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类整理后,于开学前将流动儿童学籍材料寄往输入地城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最后分发至城市接受学校。为增强流动儿童学籍动态管理的有效性尤其是异地传送的时效性,便于输出地与输入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衔接与管理,当前的中小学生纸质学籍应逐步转换成电子学籍,并实行网络传输与在线查验。

  (四)加强流动儿童教育教学研究一般来说,就读于城市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基本属于弱势群体,其知识基础、视野、兴趣、学习方法,特别是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与城市学生比较,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要使这些来自农村地区的孩子尽快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方式,在要求教师对他们给予更多个别关注与帮助的同时,还必须分别插班与单独成班等不同情况,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可由设区市教研部门牵头、区教研部门配合,组织相应层次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切实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真正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教育理想。

  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长期处于社会边缘,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如果不对流动儿童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这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采取许多措施帮助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长期关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一项对41名打工子弟学生和23名本地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问题检出率为58%,而同期调查的相对应的本地学生的检出率为26%。调查还表明,打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方面,而且在高年级阶段表现更为突出。连云港的情况也是这样。令人深思的是,有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喜欢甚至讨厌城市的孩子,一个需人们警惕的现象是,流动儿童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问题,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

  其实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受周围老师、同伴、父母等的影响,所以,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认为他们行,他们会很棒,如果我们认为他们不行,他们就会感到不行。对于打工子弟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因此,他们会经常得到负面的消极评价,这样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更大压力,由此产生较重的上述症状。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是保证安定、团结的根本渠道。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20xx年3月,连云港市新浦区延东社区妇联对10户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就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被调查家庭中父母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有6人,占60%,40-50岁的有2人,占20%,20多岁的2人,占20%。从事的职业中:个体户有8人,占80%;做临时工的有2人,占20%;家长的文化程度:小学、初中文化的9人,占40%;无文化的1人,占10%。

  2、经济收入方面,父亲的月平均收入是600元,母亲的月平均收入是400元。家庭的住房条件:40平米以下的8户,占80%;40-50平米的2户,占20%;生育子女情况:生育1孩的有3户,占30%;生育2孩的有6户,占60%;生育3孩的1户,占10%;家庭里的卫生习惯:非常注重的占30%;比较注重的占50%;不很注重的占20%。

  3、孩子在新浦读书情况:有1个孩子在新浦读书的有3户,2个以上的有2户,这表明,凡是只生育1个孩子的家庭,均把孩子带在身边,而生育2个孩子的家庭中有一部分将另一个孩子放在了家乡。对孩子的读书情况:有20%的家长表示非常了解,30%的家长表示有点了解,50%的家长表示不了解。

  4、对孩子的辅导:10%的家长经常辅导,20%的家长有时辅导,70%的家长表示不辅导。孩子做作业时:10%的家长会在一旁陪伴,20%的家长自己做家务,30%的家长看书、看电视,在外工作的有40%。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30%,2小时以内的占40%,3小时以内的30%。

  5、家庭里订阅报刊:1份都没有的占90%;有1份报刊的占10%。家里的课外书籍:90%的家庭里课外书籍在10本以下;10%的家庭里有20本;家长对新知识:非常感兴趣,常看书的占10%;有时看书的占10%;不看书学习的占80%。

  6、家长与孩子交流情况:每天交流的占10%;经常交流的占10%;不常交流的占80%。孩子和家长说心里话:10%孩子主动说;40%是家长问了才说;另有50%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对孩子的无理要求:20%的家长表示有时会满足;80%的.家长表示从不满足。家长向孩子的许诺:10%的家长表示一定兑现;90%的家长表示在特殊情况下无法兑现时向孩子作认真的解释。教育孩子最管用的方法:给孩子讲道理的占20%;打骂孩子的占80%。

  从以上一系列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较为具体的情况。

  第一、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相对拥挤,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狭小。多数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表明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视。现在外出务工重点是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家长对孩子读书情况的关注程度有提高,他们希望孩子成长进步。家长中多数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

  第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好。每天交流和经常交流的很少,能够主动与家长说心里话和家长在询问后说心里话的孩子占50%;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务,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缺少书籍、报刊杂志,使得孩子在家里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知识面、见识上与城市孩子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

  第三、家长没有家教理念,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是满足的不多。家长对家庭教育本身的理解有偏差。不少家长在反映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时,往往回答: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低,孩子做的题目自己看不懂,没有能力教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教育的束手无策。不少家长希望学校多教育孩子。事实上,他们多数把家庭教育和现在的家教混淆起来了。家庭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而现在的家教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说明在这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方法。

  二、流动儿童与社会关系

  1、同学关系。学生来自各地,但是学生在学校时,并没有因为地域的关系而影响与其它同学的交往。学生们认识了来自各地的小朋友,并让他们彼此结下了良好的友谊。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歧视、充满了温暖。

  2、与社区的关系。这次调查的流动儿童少年中有10%的孩子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尽管他们没有本地户口,然而新浦是他们生长的地方,哪怕是在城市边缘简易的窝棚,都是他们童年度过的场所。他们在城市的环境中长大,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调查中67%的孩子都喜欢这里的生活,理由不外是进步、现代化。他们羡慕也都希望毕业后继续在本地上学(38%),留在这儿工作(49%)。

  三、流动儿童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目前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难的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儿童少年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孩子上一年级,每学期的借读费190元,2003年,连云港市就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了外来务工人员、经商人员、引进的技术科技人员等流动人口子女九年义务教育与市民子女享有同等待遇,政府办学不予任何歧视。规定要求,流动人口必须符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到公安机关办理了暂住户口、能够出示有效的务工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并且到县区教育部门进行了登记,那么就由其流入地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其暂住户口所在地,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统一安排到公办的学校入学,学校免收借读费、择校费。事实上很少有人能享受。

  四、解决方法

  1、社会给予尊重。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想方设法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对于教师而言,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的出现的诸如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问题和在其它的环境、时间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测查、辅导、咨询和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发展训练。南师大教育科学专家的专题研究表明:“流动花朵”的心理与城市孩子没啥不同。人们认为民工孩子内向、不爱说话等等,这些问题在城里孩子身上也有,教师却只看到民工子弟的缺点,有色眼镜自然得出不正确的观点。

  2、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只要父母善良、正直、勤俭、乐观,这个家庭就会是孩子心灵的圣殿与快乐的源泉。如今的中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教育是举家大事。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做普通家长容易,做优秀家长则异乎其难。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表示,在全国发起“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应注重对家长的要求,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家长的责任心不能丢。流动儿童的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社会和学校都应为流动儿童的家长创造切实可行的学习机会,使流动儿童的家庭也能给孩子创造专心学习的良好氛围。

  3、家长营造安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在解决都市流动人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对于流动的家庭而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比正常情况更显突出,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更为敏感,在不稳定、不安全的心理状态下,家庭中任何一个不利的因素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所以,营造一个温暖、有安全感的亲子氛围对这群特殊学生的心理成长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首先,家长要克服“希望嫁接”心理,不要强迫孩子按自己主观意愿的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克服成长的“短平快”心理,要使孩子的心理发展按自然的规律进行。再次,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应该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应该认识到,既然把孩子带出来了,那么也意味着把自己的希望带出来了,如果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心理的关注,那就意味着只带出一个希望的空壳。缺少关爱的种子,长不成参天的大树。

  4、自我提高认知。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而在对自己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常会受制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不能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都市流动人口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更容易获得来自外界的消极评价,面对这样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学生必须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以正确应对。建议让学生多看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以激励自己,许多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富足的童年或青年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顽强抗争,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名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走向成功的方法。只要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与困境成才的成功者进行比较分析,认识自己,树立自强精神,制定人生的目标和走向成功的方法,坚定地走下去,必然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他们身上也有许多值得城里孩子学习的能力和品格,今天,我们用关怀感动孩子,明天,孩子用自强感动未来。

  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4

  一、引言

  流动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的现状和需求,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xx的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xx份,回收有效问卷xx份。

  三、调查结果

  基本情况:流动儿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xx,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地区,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

  教育状况:部分流动儿童存在入学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教育支持还需进一步加强。

  生活状况: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居住环境较为简陋,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心理状况:一些流动儿童存在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支持。

  四、问题与建议

  教育资源不足:政府应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社会融入困难:社会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帮助,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和家庭应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

  五、结论

  流动儿童是一个需要关注和支持的群体。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流动儿童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流动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5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为了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状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xx的xx名流动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

  家庭情况:大部分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教育情况:流动儿童在入学、升学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学习资源相对匮乏。

  生活状况:居住环境较差,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娱乐活动。

  社会融入: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

  四、问题分析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导致流动儿童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流动儿童难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社会歧视:部分城市居民对流动儿童存在偏见和歧视,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融入。

  五、建议与对策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户籍制度对流动儿童的限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流动儿童学校的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加强社会关爱:倡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流动儿童,营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六、结论

  流动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关注和支持。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流动儿童的现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议。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流动儿童一定能够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6

  一、调查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查概况

  时间:xx

  地点:xx

  方法: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

  三、调查结果

  基本情况:流动儿童数量呈增长趋势,年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来自农村地区。

  教育状况:入学率较高,但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存在学习困难和适应不良等问题。

  生活状况: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居住环境不佳,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娱乐活动。

  心理状况:存在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支持。

  四、问题与挑战

  教育资源不足: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流动儿童的学习需求。

  社会融入困难:流动儿童在城市中面临诸多歧视和排斥,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家庭支持不足: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建议与对策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社会支持:开展关爱流动儿童活动,营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强化家庭教育:提供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六、结论

  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流动儿童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对策。我们希望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为流动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让他们在城市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03-09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12-26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01-25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03-28

流动调查报告03-1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03-07

县中学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01-13

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的调研报告01-27

残疾少年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