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活力,项目建设激活小城镇经济,特色建镇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下面的是小编分享的与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应届毕业生报告网!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一:
一、基本情况
随州市辖37个建制镇,8个办事处。近年来,随州市委、市政府以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为目标,大力实施“神韵随州”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宜居功能,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推动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在推进过程中,重点把小城镇建设的定位放在“宜居”和“特色”上,把小城镇建设的功能放在“扩容”和“提质”上。在“扩容”方面,积极扩大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建成区面积,加强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和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节点,以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基本承载需要。在“提质”方面,以小城镇污水处理、区域性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小城镇减排责任体系,持续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
“十二五”期间,全市有11个镇获得8项省级以上殊荣。全市有7个全国重点镇(洪山镇、殷店镇、唐县镇、淅河镇、长岭镇、杨寨镇、府河镇),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安居镇),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省级旅游名镇(长岗镇)、2个省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洪山镇、杨寨镇),1个全省“四化同步”试点镇(杨寨镇),4个省级重点中心镇(殷店镇、环潭镇、长岭镇、淅河镇),3个省级特色镇(洪山镇、洛阳镇、郝店镇)。
二、主要做法
(一)出台扶持政策,助推小镇建设。
20xx年以来,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省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鄂发〔2010〕25号)文件,加快推动小城镇建设。一是组建机构。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分管城建副市长任副组长,市住建委等35个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随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随政办文〔2011〕23号);各县、市、区也按要求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是明确目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共随州市委、随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随发〔2011〕11号)、下发了《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随发〔2011〕11号文件责任分工的通知》(随办文〔2011〕34号)等规范性文件,为随州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政策和组织保障。三是科学规划。按照“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的理念,编制完成了《随州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3—2030)》,到2030年形成“一主两副、两轴一环、多点支撑”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并编制了《神韵随州新型城镇化三年加速发展计划(2013--2015年)》、《随州市2015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重点》,构建四级现代城镇体系基本框架,加快城乡发展,促进产城联动。三是逐步推进。每年都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和新型城镇化暨村镇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小城镇建设工作;通过湖北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市“神农杯”,以及随县“烈山杯”、广水“应台杯”、曾都“编钟杯”创建,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全市开展的乡镇大比武、“洁美家园”大行动等活动载体,多层次、多部门、多方位共同推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四是调研督办。近几年,市“四大家”领导多次深入各县市区、乡镇督导检查,与各级共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村镇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二)立足资源优势,引导特色小镇建设。
“十二五”期间,随州市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带动、示范引导、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引导、培育、推动、发展,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特色、质量和水平。在抓好2个省际边界“口子镇”,4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及3个省级特色镇建设的基础上,市政府又精心选择10个市级重点中心镇(洪山镇、小林镇、殷店镇、唐县镇、均川镇、长岭镇、杨寨镇、陈巷镇、府河镇、淅河镇),实施扩权强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照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结合重点景区建设和区位产业优势,以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和生态镇创建为契机,集中打造10个市级特色镇(厉山镇、环潭镇、万和镇、三里岗镇、郝店镇、余店镇、马坪镇、洛阳镇、何店镇、长岗镇),将长岗镇、厉山镇、洛阳镇、长岭镇建设成为省级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在此基础上,选择洪山镇、杨寨镇作为镇级市试点,赋予县级管理权限,将其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县域小城市。
一是遵循城镇内在规律,着力打造经济重镇。根据经济基础、历史延续和辐射功能,在每个县域选择1-3个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重点中心镇或特色镇,根据各集镇自身特点合理定位,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主导型城镇、特色旅游型城镇、生态农业型城镇、商贸物流型城镇。安居镇委托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编制随县安居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洪山镇投资500万元聘请武汉市规划院和大地风景规划院编制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充分挖掘洪山镇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加强区域联动,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特色,打造山水生态、文化观光等特色旅游产品,为洪山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依托城镇特色资源,着力打造美丽小镇。洛阳镇确立“不求其大,但求其美”建设小城镇的基本理念,按照“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画中”的山水园林城镇建设目标,修编了镇区总体规划和五个特色小区规划,即:桃园旅游服务区、怡和路民营工业区、骆畈行政生活区、银杏大道民营经济区、金鸡岭工业区。同时以穿镇而过的河流为中心形成集镇游乐区,对五个小区进行了建设性详规设计,并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充分体现“工贸旅游型”新洛阳的规划格局。如今,千年银杏谷已成为洛阳镇享誉省内外的一张名片。
三是集中统一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强镇。积极扩大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建成区面积,加强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基本承载需要。小林镇、殷点镇、府河镇、郝店镇走“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放线、统一建设”和“集中开发,连片建设,板块推进”的'路子,集中开发建设规模性住宅小区,进一步完善设施,扩大了城镇规模。“十二五”期间,洪山镇规划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已发展成为一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具有较强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商贸旅游型山水园林小城镇。
四是提升城镇宜居功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洪山镇、长岗镇、洛阳镇、长岭镇、蔡河镇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建设用地“保山保水”,道路规划“迎山接水”,建设布局“显山露水”,景观设计“依山靠水”,改善了人居环境,彰显了城镇特色,增强了集镇品位。同时以小城镇污水处理、区域性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小城镇减排责任体系。马坪镇多方筹集资金5000万元治理镇区小河,实行雨污分流,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不再直接排入内河。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通过开展省“楚天杯”、市“神农杯”创建等活动,多方筹集、对上争取资金近10亿元用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成区规模进一步扩大,道路、供水、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中心镇、特色镇辐射能力日渐增强,小城镇宜居功能进一步体现,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在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地方财政资金投入。这种投融资渠道是当前我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各地政府按照“集中财力干大事”的原则,将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建维护建设税等税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随县将集镇规划控制区内新增建设用地一律由县土地收储中心收购储备,采取“招、拍、挂”形式出让供应,并根据实际成片规划,或采取以户为单宗地出让。2012年全县各镇建设用地出让总收入达2247万元,2013年增加达到6874万元,2015年达到896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镇功能,扩大了城镇规模。
二是对外招商引资建设。运用BT、BOT、PPP等建设模式招商引资,进行城镇建设,这种模式在随州主城区及各县域中心镇得到很好运用。如随县先后招引两家投资商参与厉山老镇和姜水文化街改造,融资额达到15亿元以上,改造面积近千亩,征收房屋面积达30万平方米,搬迁住户2000多户。随州市政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大洪山长岗镇整体开发协议,鄂旅投公司在10年内投资10亿元开发大洪山景区。蔡河镇引进投资10亿元的国网风电项目,一期25台机组已并网发电,项目建成后整个风电场发电机组将达到40台,年创税收2000万元以上,将为蔡河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长岭镇自来水厂由政府提供土地,企业按BT模式,投资2000万元,占地60亩,日供水量10万吨,供水管网延伸25公里,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马坪镇詹王食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近170亩;洪山镇通过招商引资融资近1500万元,完成东西两河治理工程。
三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近几年来,中央、省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道路、供水、排水、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也一度成为各小城镇,特别是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2011年—2015年我市共争取省以上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近3亿元。这些项目资金有力地补充了地方财力投入大型改善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的不足,带动了地方投入近7亿元。如:全市共有14个镇纳入国家污水管网改造及污水处理厂项目计划;唐县镇等4个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长岗镇垃圾处理场已纳入省发改委、省住建厅项目建设计划,长岗镇游客服务中心项目获中央预算内资金800万元及省鄂西圈专项补助资金400万元等等。
四是单位、企业投资建设。各级政府通过出台减免税费等相关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鼓励支持各企事业单位以及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小城镇道路交通、电力电讯、自来水、光电网络、移动通信、城镇燃气、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小城镇管理事务。
(四)创新管理机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
为加强对小城镇的管理,对市级以上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建立了规划建设管理咨询制度。一是科学决策。发挥县级城乡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对重大规划调整、重大项目选址、重点建筑设计方案提交县级规委会审议,同时充分尊重群众对城乡规划制定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实现城乡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严格实施。对城镇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并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进行建设审批,从严把好规划选址、用地和工程审批关,保证规划得到有效实施。三是严格管理。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越权审批、违法审批、未批乱建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相关部门之间加强配合,对严重违反城乡规划,又不自行拆除的,进行强制地拆除,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四是健章立制。结合实际,洪山镇、郝店镇、府河镇等小城镇制发了《关于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定》、《城镇绿化管理规定》、《镇区环境卫生和市场经营秩序管理办法》《门前四包管理规定》等地方性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城镇管理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洪山镇启动行政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设立了“洪山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局”、“洪山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和“洪山镇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并受县建设局、国土局委托行使县级行政管理权限,为加快洪山特色小镇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和保障作用。长岗等10个镇通过市场化运作负责镇区保洁工作,部分镇还将市场化保洁机制延伸到镇区周边、主要交通干线沿线村庄。洪山镇、小林镇、洛阳镇、府河镇、唐县镇获全省第五、六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到位。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技术、管理机构和人员,将直接影响当地规划建设事业的发展。2004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原城建办公室机构被撤销,原有职能也随之取消,造成上下工作脱节,各镇城建系统无专门机构、无固定人员、无经费保障;建设专业人才缺乏,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开展困难。
(二)政策支持不到位。“十二五”期间,我市有14个镇纳入国家污水管网建设项目计划,还有部分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从“十一五”开始立项、上报,但到目前仍没有着落。对省级以上重点镇、特色镇、试点镇建设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三)投融资渠道不畅。地方政府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不完善等仍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由于小城镇没有真正建立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下的投融资机制,不能有效吸引非政府资金的投入,加之商业银行开拓小城镇信贷市场的激励机制不足,无法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制约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制定特色小城镇扶持政策。
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活力,项目建设激活小城镇经济,特色建镇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完善投资法规,健全投资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充分运用税收、补贴、财政信贷等手段,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建议政府在道路硬化、污水处理厂建设、垃圾处理场建设、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对小城镇的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特别要加大对“镇级市”、全国重点镇、省级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的资金投入,使其真正成为县市区的卫星城,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
(二)建立特色小城镇融资体制。
按照“政府主导、政企分开、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创新融资方式,建立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注入为主的多元化城镇投融资体制,特别要引导金融行业加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经济原则,创建公平的城镇建设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各类资本自主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公用事业领域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恢复小城镇管理机构设置。
恢复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强化小城镇管理。在小城镇恢复设立统一规范的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并按照城镇镇区人口比例,配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解决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顺、管理缺位、执法主体不明等问题,为村镇建设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二:
海青镇地处青岛西南边陲,全镇4.3万人,102平方公里,64个村。特色小镇建设是区委、区政府统筹城乡的决策部署,是海青面临的'重大机遇,更是海青4万3千父老乡亲的热切期盼。作为新区特色小镇建设试点之一,自去年7月份以来,海青镇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借势、借力、借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主要工作:
一是把握一个指导。按照新区主导、镇街主力、企业主体“三主”模式,尚实干、勇作为、敢担当,统筹部署,提前介入,务求实效。期间,与黄发集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黄发集团今年用于海青特色小镇建设资金1.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
二是坚定一个战略。围绕“江北绿茶古镇、美丽幸福海青”战略定位,坚定“特在产业上、特在文化上、特在风格上”理念,发挥“茶乡、竹乡、水乡”比较优势,按照“茶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铺开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建设北茶古镇、静雅海青。
三是明确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作为试点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镇投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第二个目标:最大限度惠及群众,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更殷实、更幸福。截至9月末,镇域劳动力新增就业5760多人,占劳动力就业总量的1/4;驻地改造部分地段房屋价格翻两番;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较年初净增1.1亿元,全镇户均增收近万元;外来人员明显增多,驻地餐饮酒店天天爆满。
四是突出三个重点。坚持当前和长远、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统筹做好环境整治、立面改造、基础设施、道板铺装、广场建设、河道治理、绿化亮化、教育设施。在商业街建设上,规划建设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0亩的海青茶博园,改造镇区原供销社片区,高标准打造黄发海青农贸市场。在产业园提升上,依托市农委、财政连续两年专项扶持的海青茶业示范区,建设20平方公里“北茶国家农业公园”,打造北茶产业联盟海青基地,年内争创两处国家AAA景区,三年内全域创建国家AAAA景区。
一年来,得益于区委、区政府顶层设计、精准定位、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产城融合、文化引领,促进了要素集聚,推动了产业提升,统筹了城乡发展,惠及了广大百姓。下一步,海青镇将按照延伸、完善、提升的要求,延伸建设规模、特色风格、产业布局,完善精细化管理、人文化设置、园林化景观,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建设港口后花园,做靓新区西大门,展示青岛城镇新形象。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杭州特色小镇调研报告11-25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精选7篇)08-30
特色旅游小镇调研报告04-07
特色旅游小镇调研报告范文05-11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01-24
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06-27
关于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04-23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04-07
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01-20
工作情况调研报告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