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大学》第八章读后感

时间:2023-02-21 20:44: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第八章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第八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第八章读后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章文本仍然很短,但仅从文本内容看似乎和《大学》前几章所讲的内容没有联络。听讼,是审理案子的意思,审理案子与大人的学习又有什么关系?

  刚开始读了几遍原文总是不能理解这段文本的意思,后来发现是没有联络前文进展读的原因。数次读后才明白要想理清这章内容就必须抓住“本”这个关键字。联络开篇第一章中的这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再读本章“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明白了这章的意思了。还要注意“知本”与“知之至”的关系。“知之至”中的之是到达的意思。“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是这章的思想核心。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本质,现象与本质就是“本与末”的关系。读本章一定要明白大学的内容,即“明德”,再结合小学的内容即“做事”,就会明白这章文本的意义了。简单说格物的本质就是知“本”,知“本”前方能明“末”,“末”就是小学中的“事”,“德”就是大学中讲的“本”。再读“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就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了,审理案件的目的就是不让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听讼是“末”而必也使无讼才是“本”。

  读经典要反复的琢磨,仔细推敲,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每一段话或者说每一个字都要联络全文进展读才能理解此文本的含义,千万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段的文字,这样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向,甚至曲解文本的内容。

  不同版本该局部的内容不完全一样,有的版本有最后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有的版本没有最后一句,我个人认为有最后一句阅读起来可能更为通畅一些。

  《大学中庸》是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大学中庸孝经》这本书教育意义很深,令我受益匪浅。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究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老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假设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那么致其敬,养那么致其乐,病那么致其忧,丧那么致其衰,祭那么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快乐,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非常悲哀,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妙,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妙!

  《四书》可谓家喻户晓,寒假中,我便把《四书》中的《大学》拿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大学》是儒学的经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学”就是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是这本书的中心。何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习惯,在于养成美妙的品德,在于到达善的最高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是我读整本书感到最受益匪浅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的含意远远不止“各司其职”那么简单,它表达的意思还有:做什么事,都要把这件事做好。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学到忠、学会义;与人交流,要做到“言而有信”才能使自己有信誉,别人才能相信你、信任你,把你看作朋友。身为人父,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仁慈。作为国家指导人,也是如此。

  《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带着一个国家,带着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这么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家庭齐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作为指导人的不仅要做到勤,还要做到仁慈。在我们国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来到灾区,指挥全国人民和灾难做着不屈的斗争,慰问当地受灾群众,抚慰灾民受伤的心灵,让灾民深深地感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我想,正因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大学》让我懂得了不少其它书难以得到的知识。

  假期培训提早半天完毕了,没有急着回家,到新华书店读了半天书。回来时、在半价书柜处淘到一本《大学》,视为宝贝。这本书本来是推荐给青少年成长的必读书,对我来说似曾相识,其实还很陌生,回到家伏案细读,品出些味道。回忆工作的体验,成长的感受,人生的感悟和自我的修养,对书中谈修养的观点可谓“情投意合”。

  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扩大,对修养有了一些新的更广泛,更全面的认识。在读古人书籍,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我就会很强烈地感到那些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人是多么有修养!在阅读人物传记的时候,感到那些荣辱不惊、淡泊宁静的人是多么有修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到那些平易近人、尊重别人的人是多么有修养!那些有修养的人,又曾经给我的心灵带来过多少震撼啊!他们的修养,有时就是启迪智慧的心曲;有时是照亮思想的明灯;有时是慰籍灵魂的诗韵。

  我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甚至否认自己的过去。在这种不断的反思和否认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逐渐懂得了修养的真谛。修养其实就是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是一种“会当击水三千里”胆略,是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是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念,是一种“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说的话。“大学”、“大学”非我们所上的大学,而是博大的学问。《大学》是部净化心灵的宝典!

  孔子、曾子、朱子……一代代的伟人,写着这部弥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的人明史书。

  我最喜欢是的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到达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可以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可以处事精详,然后才能到达至善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这样。“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这句话非常好。是啊,假设做任何事都不静下心来,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静,有专一的目的,这件事才能做好。这样,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不要以为至善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我还喜欢下面的这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终结和开始,可以明白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所讲的道理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要讲究次序。最重要、最紧急的事先做;次重要、次紧急的事后做。假设次序乱了,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讲究次序。

【《大学》第八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在人间》第八章读后感11-15

朝花夕拾第八章读后感06-01

海底两万里第八章读后感05-26

早起的奇迹第八章读后感范文通用05-31

自控力第八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11-30

我的大学读后感 大学 读后感11-18

童年的大学生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大学03-02

简爱读后感大学生 《简爱》读后感大学01-02

骆驼祥子的大学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大学生数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