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

时间:2024-06-25 14:06: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从0到1》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0到1》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0到1》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1

  《从0到1》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智慧,让你深入了解创业背后的动机。里面充满了独特而实用的见解,成功地在人性和文化方面进展了论述。以下是的《从0到1》范文,欢迎阅读。

  《从0到1》这本书主要讲了"从无到有","道生一"的智慧。通过创新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能性,创造新价值。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感觉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有丰厚的回报必须要有从0到1的智慧,特别对于企业家来说从0到1尤为重要。在中国好多大企业都是加工型企业,贯彻的大方针大多都是从1到n的assembled in China.其实如果想要让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一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其实也就是实现从0到1的designed in China.

  从0到1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就是垄断,因为只有垄断才可以给企业创造100%利润中的80%以上的利润,而从1到n的assembled in China往往获取的利润只有100%利润中的10%以下的利润。从1到n的加工型企业每天在做的事情是人员的削减,材料的节省,工法的减化,物流的优化等来维持企业微薄的利润的增长,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的话企业很可能就无法保持利润的增长了,这样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大批人才的流失和投资人的减投。然而一些从0到1的创新型企业每天在做的事情是专利性技术,破坏性创新,品牌效应,规模经济等,其中只要某一个环节获得成功的话企业就能保持利润的几何性增长。所以其实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在完全竞争中,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展长期规划。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

  本书中也介绍了如何建立一个垄断型企业,首先是占领小市场,然后是扩大规模,最后是进展破坏性创新。然而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创业者对未来二三十年事情的规划与想象,并且以公司逐步开展的体制去实现方案。在方案的实施当中肯定还会碰到无数实质性的困难与挑战,此时就需要发动团队的力量用独一无二的方法去面对与解决困难。然而如今作为在企业中为企业谋取利益的我们来讲其实从0到1离我们也不远,我们要抓住日常工作当中的.每一个可以创新的时机,用自己最独特的工作方式去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最后还是想要引用作者最后讲的话"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只有重新认识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一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所有从0到1的理念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作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时刻把握从0到1这一理念,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开展,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从0到1》读后感2

  《从0到1》讲了许多直白的道理和创业故事,而如果把《从0到1》和《浪潮之巅》互相印证,则会觉得更有趣。下面是我的摘录和一些思考:

  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第2章像1999年那样狂欢

  从技术层面看,我之前一直坚持帮Adobe洗地,也算是抵制潮流的一种表现吧。独立思考必须坚定地建立在对当前局势和潮流的理解和剖析之上。没有永远正确的潮流,也不可能有屹立不倒的公司。

  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也未必要创建自己的公司。现在自己开公司的人太多了。懂得幂次法则的`人在创建企业时候会比其他人更犹豫:他们知道加入一个发展迅速的一流企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最重要的事往往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它甚至像个密码不为人知。但是在幂次法则的实践中,如果你不认真想一想你的行动会使公司落在80—20曲线的什么位置上,后果你真的承担不起。

《从0到1》读后感3

  最近把特别火的《从0到1》读完了,我认为好的书是可以和你产生共鸣,而神作或者优秀的书在于颠覆你现有的思想,而这本书就是后者。

  书中讲的一个核心点就在于,创新的本质就是与众不同,找出差异化。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竞争。为什么要竞争?是因为你们所处的是同样的市场,开发的是同样的产品,面对的是同样的客户所以才要竞争,而如果有差异化就无所谓竞争,而在差异化上又有核心的技术那么就会是垄断。在垄断市场中几乎是没有什么绝对的竞争对手的,可以自由定价,而对手只有自己。

  Appl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pple每一款产品几乎都市场的领先者,当初的iPod血洗了音乐播放器行业。而iPhone是血洗了手机行业。最近的AppleWatch 也是要血洗指标行业的节奏。至于Mac,当新款iMac发布的时候,傅盛在微博上吐槽说;“真不知道其他传统电脑厂商再做什么”。

  在音乐播放器行业中只有两种,iPod和其他播放器。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只有两种,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机,在电脑行业中也只有两种,PC和Mac。苹果在所有的行业中不是硬碰硬的和你直接竞争,而是明显和其他所谓的对手在不同的维度上

  从0到1啥意思?它指的是如果要做大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比如前几年特别红火的团购,当时我们号称百团大战。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从1到N的现象,就是说这个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相关的公司开展这项业务,而后来者只是瓜分原来的利润,是一个零和游戏,这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而非增值。

  书中的观点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虽然这个和我们社会提倡的公平竞争违背。这个论断放在当下的中国是成立的。石油、电信、能源领域,大国企的垄断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私企方面就BAT而言,腾讯在社交领域、阿里在电子商务领域、百度的搜索领域构建了自己的围墙从而维持了高额的`利润。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创业,那么选择的领域竟然避开现在已有的,理应预测未来所需的那么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们需要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然后逐步扩展。与其在白菜价的利润行业拼杀,选择一个前言的领域杀入确实是很好的开始。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确实需要好好执行。

  还有,一个大公司的爆发很多时候是跟领导人相关的。苹果、微软、特斯拉这些大企业,都是在创始人魅力四射的时候壮大的,而在职业经理人手中走向平庸,当然平庸与否和股价不一定完全挂钩。亚洲四小龙的壮大,都是跟当时的领导人采用强权政治,或者称之为铁腕政治有关。所以,虽然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试图让我们的企业变成职业化管理,但是我觉得这只适用于守业而非创业。

《从0到1》读后感4

  今天读完了《从0到1》,这是一本写给创业者的书,我并没有创业的打算,买书时为了凑单买的。这是一本好书,可惜买来后很久才读,读的晚了些。

  创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才容易成功?在彼得·蒂尔看来,初创企业应该尽可能避开那些竞争激烈的领域,去发掘一些新的空间,并在这些空间里保持强大的优势,形成垄断性的效果。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快速成长,并可能成为以后的独角兽。

  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分蛋糕和做蛋糕的道理:在现有的领域里创业,就相当于分蛋糕,必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相反,通过努力去发现一个新的秘密而开创一个新的商业空间,就是在做蛋糕,因为你的工作没有直接威胁到现有的企业,初期不会有很残酷的竞争,也容易快速构建竞争壁垒,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0到1》读后感5

  六月份买的书,拖拖拉拉,到十一月份才拿出来读,已经记不清当时买的初心是什么了。是为了拼单,还是别人推荐?又好像是想要创业,好在20xx年把它读完了,还是很开心。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这句话源于书的封面。看完一遍之后,总觉得不过瘾,书中很多的观点无法完全理解,所以读三遍以上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每个想要创业或正在创业的人。另外,书中的很多观点非常清晰、实际、有力度。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书中提到的科技、创新、合作、竞争、垄断。

  先来说说,科技和创新。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一个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新思想甚至比灵活性更重要。而每个初创公司必须做的思维运动便是,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接着来说说合作,我把它分为三类:

  一是与其它公司合作,作为一个初创公司,需要和其他人合作来完成工作,但也需要控制规模,使组织有效运转。

  二是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合作,公司内部团结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既能保证公司以高效率快速运转,也可以省去很多烦心事,没有必要整日围绕勾心斗角而耗去很多的精力。我很喜欢内部团结的公司,虽然我现在的公司还没走达到想象中的团结一致,但至少同事间的关系还不错。

  三是,公司合伙人之间的.合作。选择合伙人就像结婚,而创始人之间闹矛盾就像离婚一样令人不快。每段关系开始的时候都很乐观,而冷静地思考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就不那么令人愉悦了,因而人们都不去想。但如果创始人之间有不可调解的矛盾,公司将深受其害。

  所以,公司的基础很重要,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最后来说说,颠覆我原有认知的竞争和垄断。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要有特色,就一定具备竞争力,一定可以赢。然而,我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激烈的竞争。处于平衡竞争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哪一天消失了,对这个社会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如果一个垄断企业在某一天突然消失了,那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在商界,平静态即静态,静态就是死亡。垄断并不是商界的症结,也不是异常存在,而是每个成功企业的写照。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从0到1》读后感6

  《从0到1》这本书看的真的很慢。

  发现自己在做一些需要坚持的事情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最近的一个主题就是反思,如何利用好时间,如何让自己更加高效的工作。

  经常给学生说,做好事情的前提,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习惯,生活和工作习惯,所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自己作为老师,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

  今天的内容告诉我们销售的分类以及很多时候,它对我们的东西产生重大影响。比如Facebook开始用的是病毒式营销,一种很多人都觉得效果很差的营销方式,但是却达到了他们自己想要的'效果,并且销售对一个公司而言,非常重要,再好的产品,没有销售,顾客是不会自动进门的。

  所以我们在做一对一老师的时候,也一定要学会对自己有包装,符合这个社会的步调。

《从0到1》读后感7

  在《从0到1》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法则,叫80-20法则(学名"帕累托法则",把你这个名字记下来真的是会累趴下的,还是80-20直观好记)。该法则讲的是这个人在意大利发现80%的土地掌握在20%的人手中,衍生出"这个异乎寻常的以少胜多的模型在大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随处可见"这个模型呢。

  本书作者运用该法则来讲解投资领域的"潜规则",如投资到前景较好的新生企业里面,最终让投资人获利的,通常是其中的20%.借用这个法则,我认为它同样也适用于读书中,核心内容仅占全书的20%,也就是说还有书中还有80%的垃圾内容。

  所以,我在书中也确实只提取到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中最鲜明的两个观点,同样也是我个人对这本书比较认同的.地方。

  第一,社会的进步,可以用两种形式来呈现,即水平进步和垂直进步。水平进步,简单的讲就是复制别人的模式,实现自己暂时的成就,有可以参照的东西,自然实现起来相对更容易;垂直进步,就是讲要去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实现"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实现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书里面有两个词分别来代表这两个概念,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就是把某地有用的东西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科技才是能实实在在的推进人类的进步的,从16世纪人类发明了天体观测仪,后来的数万年中,取得了几近为零的进步,直到18世纪60年代发明蒸汽机以后,现代社会才取得一系列的科技进步,结果就是我们继承的社会比前几代人所能想到的都更加丰富。

  第二,社会中的竞争和垄断。企业的成功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依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都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说到垄断,估计很多人想到的是坐地起价、随意哄抬物价,导致市场的环境很差。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垄断企业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为这些垄断企业继续创新,提供空间和资源,再说大一点,也是为它推动历史的车轮、推进人类的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长期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开拓新的领域,整日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去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创新,说说罢了。

  从长远来看,竞争的状态都是不良的,难以规避竞争,离失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要依靠那些能创造垄断价值的企业和那些有真正创新思维的人。

  说到这里,请忽略以上80%的垃圾内容,以下20%才是精华内容:

  10%是:当下我们面对的挑战更多源于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

  另外10%是:只有创新,才能带来垄断;也只有垄断,才能规避竞争!

《从0到1》读后感8

  前些日子出差较多,在忙碌的行程中,我随手阅读了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写的《从0到1》,当今的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水平进步从1到N广泛复制;另一种是垂直进步,从0到1探索创新。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完全竞争,看似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残酷的竞争却吞噬了企业的利润,有些公司不得不破产倒闭。而与之相反的垄断,却让企业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例如:20xx年,全美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只能从乘客身上挣取37美分。同年的google,利润率是当年航空业的100多倍。

  世界是动态的,富有创意的垄断者创造崭新的事物,有创意的`垄断企业不仅对外界社会没有坏影响,反而使社会更美好。苹果的iOS系统赶跑了微软wince,而在那之前,微软的软件垄断取代了IBM上世纪60年代的硬件垄断。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以下面这段文字作为开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商业中,恰好相反,企业成功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失败企业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重新认识世界,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从0到1》读后感9

  作为前些年一度受企业家和商界最受推崇的一本商业宝典,《从0到1》始终以其清晰逻辑思路,实际又深刻的商业哲学吸引每个从商之人。

  说先来说说什么是从0到1,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与中国人所讲的“道生一”的哲学思想有重合,现在的大部分公司都在通过各种商业运营来争夺市场,而很少的企业注重创新,没有实际的核心竞争力,大多陷入了同质化的境地,而作者认为企业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维去考虑商业,去做一些突破,他讲发展分为2类,一种叫水平进步(从1到n),一种叫垂直进步(从0到1)顾名思义,真正推动我们发展进步的.就是从0到1,而本书的核心就是围绕着0的突破,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维度,并以垄断的方式去占领这个蓝海市场,而作者在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去阐述垄断,在传统的经济学家看来,垄断会妨碍到市场公平竞争,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在一个法制和商业规则健全的社会,垄断不仅不是商人的罪过,反而是行业内推动创新的催化剂,因为有垄断企业才会不断地创新,维持着现在的地位,而垄断的利润又可以继续支持着公司地运作,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优势。

  书中彼得强调要摒弃竞争思想,并提出行业4个重要的方法帮助企业获得自己的“垄断”,分别是: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专利技术自然不用多说,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对产品迭代优化和对新技术的不断追求才是成为行业的龙头的因素,网络效应,其实应该属于社会传播的领域,要打通产品销售宣传渠道,让跟多人知晓,更多人使用,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做到边际成本尽可能降低成本达到规模化,做好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定位和差异化才能脱颖而出。

  但说到底,再多的方法论都要根据瞬息万变的商业形势而改变,本书想传达的是一种商业哲学,一种勇于创新的理念,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标杆。

《从0到1》读后感10

  Thiel作为本人的男神,《从0到1》火简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中信将这本书引入中国,正是在去年中旬得知此书要引进中国,所以一直没有**的去买原版。但是当我在图书馆阅读此书时,一旁的同学用一种鄙视的眼光看着我,这种眼神是为成功学畅销书量身定制的“鄙夷"。

  不得不说,《从0到1》从章节开始,就透着一种成功人士传授商业秘籍的”畅销书策略“,也使我一度后悔买来这本书。但是抛开对商业类书籍的成见,本书从一开始就提供了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提供条件,给出证明,分析结论。我的理解是,从第一章开始,Thiel就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不是写一本成功创业的秘籍,我是写一本批判性的思想指南。“是的,他没有提出跟书中内容相关的观点,而是先撇清了自己这本书和其他商业成功学书籍的不同。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感情色彩被注重强调——批判。我认为本书首要的关键词就是”批判“。

  这种批判色彩无疑带出来书中的两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探究一件事情的秘密在哪里,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Thiel在面试自己的员工时提问问题,后者是作者对目前人类社会的行为批判。个人的理解,会倾向于认为本书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作为一本通俗读物,首先要做的是旗帜鲜明,而不是按照严谨的学术思路阐述问题。所以我很快地抽离出了Thiel试图传递的核心观点:

  第一、社会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广泛进步。前者是从0到1,是社会质变的过程;后者是从1到无穷,是社会的量变过程。对于个人而言,Thiel为我建立一个重要的坐标系,成功地帮助我梳理接触到当下诸多商业创新的本质,我能够利用作者对社会进步的两种描述,为目前眼花缭乱的商业创新和互联网明星清晰的定位。同时可想而知,Thiel的观点自然是认为从0到1的垂直进步更应该被提倡,目前出现的互联网狂潮像是一个“字符”上的复制工作。

  第二、商业社会呈现出了竞争和垄断,而资本主义并不与“竞争”是亲密,而是与“垄断”考靠得更进。经典市场理论告诉我们竞争和市场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对于厂商而言,垄断才是动机。Thiel认为全球化带来的是替代和竞争,而企业想生存,不是企图用竞争动机战胜对手,而是用垄断动机获取生存空间。简单而言,就是这不应该是一场零和博弈。

  第三、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会发现,我们应该提倡垂直进步、追求垄断、选择长期目标。

  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作者在提出鲜明观点后,及时的给我们阐述了他认为的事物本质是什么。个人认为,从此部分开始,Thiel开始展现一个IT男神应有的思想厚度,也正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使得全书从一本简单的商业指南,变成了Thiel个人投资和创业哲学的展示。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第一个本质是专利技术。并且Thiel强调,垂直进步和广泛进步的差别,在专利技术上不是简单的技术数量多一些的问题,而是整个量级要发生一个变化,至少超出10倍的数量,才能成就所谓的市场垄断。

  第二个是网络效应,也就是社交网络带来的指数增长。Thiel觉得这个效应被市场所忽视,本人认为市场并不是无视互联网的指数效应,而是不同的产品无法具备同样好的网络效应,同时也体现出对于网络效应我们仍缺乏理解和运用,被产品类型所局限。

  第三是规模经济,这无疑是互联网领域对经典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突破。

  第四是品牌优势,Thiel拿来苹果举例,在品牌优势下苹果的产品形成了一种垄断。

  作者在系统的阐述完他对事物本质的阐述后,不忘强调我们存在的历史阶段。此部分是见Thiel对商业和互联网理解见功力的地方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丈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能够真正的抽离处我们必须理解的事物本质。

  Thiel强调的一个现实是,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是一种替代性的发展,用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代替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用新兴市场代替成熟市场。Thiel不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达尔文主义能给我们带来好结果,因此一方面批判全球化没有带来“平”的世界,而是带来了一场优胜劣汰的零和博弈。另一方面作者给出了他认为的出路,他所判断的互联网社会是协作补充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企业寻求各自的垄断,抛弃单一化的市场竞争;人类和机器不会出现危机,人机合作才是未来的趋势。

  作者强调的另外一个现实是,我们现处的人类社会充斥着一种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并不是来自于对未来明确的乐观判断,而是一种不明确的判断。Thiel以时间为轴,给不同时期的美国社会做了在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上的标注,70年代的美国是对未来明确判断下的乐观主义,而现在则是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这导致了我们彷徨于选择,倾向保守和自满,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佐证——因为金融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规避风险的方法,人们不知道未来该向何方,于是我们在原地打转。

  第三个现实是我们现在缺乏对秘密的探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本身。我个人理解为,正式在一种不确定的乐观主义气氛下无论精英和大众都举步不前,对于秘密缺乏兴趣。Thiel则强调我们只有去探索秘密才能发掘真正的价值。对于公司而言,只有探索秘密才能发掘需求和市场;对于个人而言,只有探索自身的未知才能发现潜力。

  第四个现实是幂次法则深埋在日常生活中。这为网络效应提供了支持。

  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该如何做呢?Thiel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创业“导师”并非只有摧毁,没有重建。作者给出了几点思路,虽着墨颇多,本质上个人理解无非包括五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先占领细分市场。这仿佛同KK在《失控》中的观点有类似,从创新来自边缘。将小市场理解成为一个边缘并无不妥。Thiel举出的Facebook的例子很好的诠释了一个不起眼的边缘甚至都不被认为是一个市场,但是对于一个以垄断为目的公司,从小市场开始是正确之选。

  第二、作者在具体如何实现从小市场实现企业成长的阐述时,强调扩张要有纪律性,充分运用幂次法则,同时产品和销售要

  第三、破坏式创新。Thiel认为破坏式创新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而是为了创新而破坏,Thiel对破坏式创新对市场巨无霸的冲击态度是暧昧的,当然不提倡直接上来就撼动主流市场,也体现了作者提倡垄断而非竞争相关,从细分市场中寻找垄断比与大企业竞争更容易存活。

  第四、制定长期计划,而不是短期选择。因此对于企业价值的衡量最终还是要回归长期现金流,热点和短期营收表现应该是被剔除的干扰。

  第五、垄断!垄断!垄断!无论是从细分市场切入,还是产品快速推进,包括破坏式创新,可以看做是垄断类型企业的特征,同样也可以看做是创业的指南。

  当然,除开以上所提到的内容,本书中仍然强调了一个Thiel在风险投资界很出名的一个观点——公司如果起步是失败的,将无法挽回。

  就本书而言,我无意对书中的创业观点和指导做过多赘述。吸引我的远不是具体的创业操作指南,而借助创业与投资的话题,Thiel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思路,这就是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看待现在互联网热潮,什么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Thiel同许多投资领域的智者一样,在一个浓缩的投资空间里践行着每个投资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经验。正如作者在书中最后写到的一样:

  “我们是否在整个宇宙范围实现“奇点”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抓住独一无二的机会,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对我们——全宇宙、全球、全国、全公司、整个人生那只此刻最为重要的是——独特。”

《从0到1》读后感11

  《从0到1》最近很火,春节假期里看完。总的感受是并不系统,但是里面点缀着深刻的洞察。理解1,2,可实施,即有极大助益。这次快速看完中文版。很多人推荐英文版,大家有时间可以关注。

  1,从0到1是创造,从1到n是复制。创造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改变世界。复制可能会让世界更糟。

  2,制造垄断,获得更高利润。瞄准一个nich市场,制造垄断,获得高利润。然后扩展。不要和他人在一个看似很大的市场中进行非差异化竞争。

  3,垄断企业的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及品牌优势。

  4,创造新事物或者比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专利技术)

  5,网络效应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

  6,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PayPal从几千个eBay超级卖家上入手)、扩大规模、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逐步对产品进行改进,最终取代现存公司用旧科技生产的优质产品)。

  7,对于破坏性创新的一个深刻洞察:如果可以将你的`公司归结为已有公司的敌对者,那你的公司就不是创新的,也不会成为一个垄断者。因为你还是在用旧的眼光在看自身。你要去创造,创新的行为远比旧产业不喜欢你的创新来的重要。破坏还会吸引注意,惹上麻烦。要尽可能的躲开竞争。

  8,幂次法则。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市场可能会胜过其他所有市场。引申,专注的重要性。问题,如何判断哪个机会是会出现幂次效应的那一个?

  9,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作为创始人,首要工作就是打好基础,因为你无法在一个有缺陷的基础上创建一个伟大的企业。

  10,分清复杂销售和简单销售,采取有效的策略。对于每单收入巨大的复杂销售,CEO都应该自己上阵;对于平均效益额很低的产品,可能需要大量销售人员,或者找到“最大的扩音器”(适合的营销平台,可能是大众媒体)。对于简单销售,可以通过可规模化销售的战略伙伴合作,快速达成销售(如宝洁和大卖场的协作,卖出去大量的低价格洗发水)。每个新用户可以获得一个以上的用户,才能实现指数级增长的链式反应。需要判断自己的产品是否有病毒式发展的能力。

  11,人和机器的混合策略可能达到最好效果。(从数据分析角度,实际上谈的是Palantir的想法和实践。PeterThiel创立的一家极为成功的数据分析公司。)

  12,一个创新或公司成功的几个要素:工程问题、时机问题、垄断问题、人员问题、销售问题、持久问题、秘密问题。

《从0到1》读后感12

  今天分享我读了两遍的一本书,也是目前业内很火的一本书《从0到1》。

  分享我很感触很深的几句话(非原话);

  如果你的产品需要广告或者营销人员去推销,那就说明你的产品还不够好(爆发式增长都是专注产品);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来获得垄断地位(谷歌),0—1创造的过程;而所有失败的企业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是无法逃避竞争,1—n复制的过程;

  一个人应该做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纠结那些做不到的事;

  你可能期望未来清晰可见,你也可能只把未来当做一团迷雾。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明确的`,那么提前了解未来,并且努力打造未来就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你的脑海里的未来只是一团迷雾,无法预测,那你就会萌生放弃掌控它的念头;

  任何新方法,任何可以使事情更容易完成的方法都是科技;

  未来是什么?能看见的未来才是未来,看不见的未来就没有未来。

  看这本《0到1》最大感觉就是作者分享的思路,不是教怎么去做事,怎么去营销。而是在传递创业的思维和本质,创业,真的是需要“创造”,而不仅仅是复制!

《从0到1》读后感13

  买这本书时是在20xx年,当时各种大佬推荐火得不行,也算是跟上潮流。那个时候刚走出校园,满腔热血,刚好又听到雷军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结合自身专业,选择了一家做O2O的医药平台,期待自己这头笨猪有一天也能在天空翱翔,可能因为太重了最后也没飞起来。这本书就是当时的老板推荐读的,看了一遍也似懂非懂,于是就扔在一边,算了一下时间都快过去三年了,当它再一次被推荐,读起来好像有一点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彼得.蒂尔(PeterThiel),他的“从0到1”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如果要做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关于做企业,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做过,但是做员工每个人都做过,所以我想从怎么做员工的角度来谈谈读这本书后我的感受。

  A、垄断

  书中的观点认为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作为一个员工,垄断就是指要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或者技能,并且将这个技能发挥到极致。工作中平庸还是挺可怕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有创新来支撑核心竞争力。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水平进步,垂直进步是从0到1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水平进步是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复制。我们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走得久走得远。

  B、竞争

  马克思说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差异越大冲突就越大。在企业里,时刻都在竞争,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让人快速成长,但是不要只关注竞争本身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书中提到哈姆雷特的.观点: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的个人荣誉看得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们也会一争到底。这个观点用在职场上是致命的,PeterThiel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果我们不能逃离竞争,不能将对手打败,那么就和对手联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嘛。但他也指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往往放不下个人无谓的自尊和荣誉感。

  C、幂次法则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还是应该好好执行。

  D、善于规划

  书中提到:我们这一代人从孩童时期就过高地估计了机遇的力量,低估了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由于机遇,每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是设计师,自从乔布斯在1976年创立了苹果以后,他就意思到只有对未来精确地规划,才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而非倾听焦点小组的意见或是复制他人的成功。对于具体的一项工作,我们要有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才能高效的达成。对于我们的职业生涯,更要有清晰的规划,不能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有些人四十岁都还在择业,这就是对自己的不服责任,对生命的亵渎。可以跳槽,可以去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是一定是在自己规划的、熟悉的领域。隔行如隔山,不要妄想自己在任何领域都能够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对于自己的未来一定要有清晰的规划,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并且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我并不是资深职场人,还在不断的学习、总结、进步。我常在想,职场上有能力的人那么多,有背景的那么多,而我什么都没有,我要怎样来发展呢?我现在还不能就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并且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不会的东西就学嘛,不懂的东西就问嘛,不熟的东西就练嘛,人笨一点就勤奋一点嘛,趁年轻(其实也不年轻了)拼一把,不管能混成什么样,至少不会虚度光阴,无悔青春!

《从0到1》读后感14

  从0到1:

  是指垂直进步,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通过垂直进步建立垄断企业,从而取得定价权获取巨额利润。

  一、进步的未来

  进步可以呈两种形式。

  第一,水平进步,也称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水平进步很容易想象,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什么样。

  第二,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一从0到1的进步。垂直进步较难想象,人们需要尝试从未做过的事。如果你根据一台打字机造出了100台打字机,那就是水平进步。而如果你有一台打字机,又造出了一台文字处理器那你就取得了垂直进步。

  从宏观层次看,可用一个词代替水平进步,即全球化—一把某地的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中国是全球化的范例,它的20年计划就是成为今天的美国。垂直进步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科技。近数十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给硅谷冠上了“科技之都”之名,但科技不仅限于计算机技术。任何新方法,任何可以使事情更易完成的方法都是科技,这才是对科技的正确理解。因为全球化和科技是不同方式的进步,它们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存在其中之一,或是都不存在。

  二、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

  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他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1、经济学中的模型

  经济学中有两个简单模型:一是完全竞争,二是垄断。

  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的、默认的状态。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在供求相当时达到平衡。处于竞争市场中的每个公司之间没有差别,卖的都是同质产品,因为这些公司都没有市场支配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定。文果有钱可赚,就会有新公司入市。这时供给量上升,价格下落,起先吸引这些新公司的利润又荡然无存。如果进入市场的公司太多,这些公司就会亏损,一些还会倒闭。最终价格会回升到可维持的水平。在完全竞争下,从长远来看,没有公司会获得轻济利益。

  与完全竞争相反的是垄断。竞争性公司的产品由市场定价,垄断公司的产品由市场定价,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所以可以自己定价。没有了竞争,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公司的本质

  2、垄断企业的特征

  每个垄断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们通常会综合以下几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

  2.1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是一家公司最实质性的优势,它使你的产品很难或不能被别的公司复制。例如谷歌的搜索算法,搜索效果比其他的搜索引擎都好。超短的'页面加载时间和超精准的自动查询增加了核心搜索产品的稳健性和防御力。

  一般而言,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人们会认为,那些优势微不足道的产品只是有了一点改进而已,就很少有人买,特别是在这个已经很拥挤的市场里要做出10倍改进,最明确的方法就是创造全新的事物。如果你在一个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事物,理论上,公司价值就会无限增长。例如能安全消除睡眠需求的药物,或是秃顶的治疗方法,都会支撑起一家垄断公司。或者你可以彻底改进一种已经存在的事物:如果你能做到10倍好,你就可以避开竞争。

  2.2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使一项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变得更加有用。例如,如果你所有的朋友都用 Facebook,那你注册个 Facebook账号就有意义。网络效应作用很大,但是除非你的产品在网络群组规模尚小时对初期用户已经具有价值,否则无法收到网络效应。矛盾的是,享有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 Facebook的最初使用者只是一群哈佛学生一马克·扎克伯格的第一个产品是为了让同班同学注册,而不是吸引全地球人。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网络企业很少像工商管理硕士一样为了开公司而开公司,他们最初的市场很小,小到看上去根本不像一次商机。

  2.3规模经济

  垄断企业越大越强:开发一项产品的固定成本(设计、管理、办公地点)需要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软件开发就享有非常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因为产品不需要重复的投入,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服务性企业尤其难做成垄断企业。比如你开了家瑜伽馆,你只能拥有定数量的顾客。你可以雇更多的瑜伽老师,扩大训练场地,但利润还是有限,你永远不可能像软件工程师那样,以优秀的人才组成核心团队,为上百万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他们所获得的利润,可望而不可即。

  一个好的初创企业在刚开始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之后的大规模发展潜能。

  2.4品牌优势

  一家公司最显而易见的垄断是对自己品牌的垄断。

  3、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品牌、规模、网络效应和科技。

  3.1占领小市场

  每个初创公司刚开始时都很小,每个垄断企业都在自己的市场内占主导地位,因此,每个初创公司都应该在非常小的市场内起步。宁可过小也不能大,理由很简单:在一个小市场里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里要容易得多。如果你认为自己起步的市场可能太大,那就一定是太大了。从小市场起步并不意味着去找一个不存在的市场。

  3.2扩大规模

  一旦你成功创造了或是主导了一个利基市场,就要逐步打入稍大一些的相关市场。

  3.3破坏性创新

  “破坏”是指一家公司可以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逐步对产品做出改进,最终取代现存公司用旧科技生产的优质产品。

  三、对未来的态度

  对待未来的态度

  3种对未来的态度都有一定作用。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可以使你创造出你想要的未来。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可以对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复制,毫无新意。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

  也有作用,因为这样的未来会自我实现: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要求不高的懒人,你的要求很容易就达到了。但是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看起来根本无法持续:如果没有规划未来,未来怎么可能越变越好呢?

  四、创立企业所要问自己的7个问题

  1.工程问题:你的技术具有突破性,而不仅仅是稍有改进吗?2。时机问题: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3。垄断问题: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4人员问题:你有合适的园队吗?5。销售问题: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售产品6。持久问题: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7。秘密问题: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无论能源如何稀缺,只有对特定问题拿出最佳方案的公司才能赢利。还没有哪个产业能重要到只要参与其中就能建立卓越的企业

《从0到1》读后感15

  Pay pal的创始人,创投大师彼得·蒂尔的《从0到1》风靡世界。书中,他向我们传授了很多创业经验,对于企业管理者或是创业者,这些经验都十分有益。虽然未能透彻领会、理解,但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闻所未闻,有耳目一新之感,可读性很强。

  从0到1,而非从1到N,从0到1意味着完全地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复制,这一观点贯穿全文。从0到1是开创性的,意味着从无到有,这是质变,而从1到N则是从有到多,这个是量变。

  完全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武器,反之,盲目复制,将大大降低企业竞争力,于整个社会亦无任何促进作用。简而言之,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人可以挣到很多的钱,而一窝蜂的进入,复制、抄袭只会让大家都无利可图。

  以打车软件为例,滴滴、快递、优步,在嗅到打车服务行业的空白及良好收益的商机下,一窝蜂、纷纷进入打车软件市场,你优惠,我更优惠,烧钱战争一度愈演愈烈,可”百团大战”后的结果就是盲目战争无赢家,获利微薄自叹气。

  今年的社区O2O亦如此,一旦某个市场有利可图,大家就都从1到N开始复制,其后就是无休止的竞争,烧钱。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初创企业来说,陷入这样的竞争,复制,将是噩梦一场。而对于企业来说,也很难获得跨越性的发展。

  书中第二个观点既是垄断与竞争。在大家纷纷提倡竞争好的大环境下,彼得却颂扬垄断。在垄断与竞争两者中,一个企业倘若能够在市场中取得垄断地位,很容易攫取巨额利润,而在完全竞争中,却很难得到超额利润。彼得通过此书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与其在红海中竞争以获得微小的利润不如退一步在蓝海中获得巨额利润。

  当然,获得垄断地位并非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而是通过企业的创新与技术发展自然而然的在自己所处的某个市场中取得垄断的地位。取得垄断地位需要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在自己有优势的市场上深耕。

  最后一个是帕累托法则以及幂次定律。商业的逻辑常常与我们所想的不一样,帕累托法则很好地诠释了商业的准则,很多我们想当然的准则在商业中是不适用的。了解商业与我们常识的.不同之处,同时掌握商业的内在法则,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在商场中游弋,让企业更加成功。

  企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呈现指数式的爆发增长,这也是商业魅力之所在。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需要有很好的预见性与足够的信心,即便企业深处,也不放弃,熬过了痛苦的时期,才能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在这一部分,彼得更加侧重的是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待公司的,即如何选好投资公司,从而用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利润。

  彼得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观点,这些观点与我们的传统观念相悖,但却非常有道理。无论是企业家,或是创业者,都非常值得一看。

【《从0到1》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0到1随笔03-27

从0到1读后感12-10

《从0到1》读后感范文05-12

《从0到1》读后感(通用27篇)02-27

0到3岁亲子活动方案09-30

0到3岁亲子园活动方案10-06

0-1岁宝宝早教活动教案10-07

《1到5的认识》教案(精选14篇)11-10

幼儿园毕业感言1到2句10-01

骆驼祥子1到5回读后感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