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时间:2024-07-21 08:36: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

  拿到于永正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淡黄色的书上,于永正老师和蔼可亲的形象映入眼帘,让人觉得很温馨。我想,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这样的音容笑貌吧。怎样让学生喜欢呢,于老师教授了很多秘诀,我在书中归纳了几条。

  做“甘草”。我很喜欢甘草这个比喻。甘草:性温、味苦。一个对学生温和、亲和的老师,学生不喜欢都难吧。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性温”会让你在要发脾气的时候懂得如何控制,学会“冷处理”,这样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有教育性、客观性、有效性、学生可接受性。心态平和了,处理的方式就会为之改变,由暴风骤雨变为和风细雨,知道作为老师,一定要与学生为善,孩子的错误要原谅,对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大有益处。甘草: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不论人非,但言人是;容人之过,谅人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对待同事:团结、欣赏;对待学生:理解、推己及人,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人都是易怒的动物,学会控制自己。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会感到周围甚至世界一片混沌。甘草:调和。作为老师,一味的“性温”是不行的,尊重学生的同时还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都要有“度”,切不可只执行一端。比如学生挨了我一顿严厉的批评,一定会感到沮丧,甚至怨恨于我,以至于产生抵触甚至厌学情绪。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在班里郑重的表扬他,使他心理找到平衡。作为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人数学成绩不好,没有关系;有人音乐不好,没有关系。只要有你喜欢的学科或专长,就会成为有用之人。怕的是没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将来走向社会,能找到适合自己位置,或者说能适应社会某一方的需求,有个“安身立命”的所在,这就可以了。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有“不及”到“及”。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无论男生女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若像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喜欢他们有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我想,做出这样的“样子”和想“行为”大概是:讲课时,眼观四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用语言鼓励他,用期待的眼神专注地看着他,实在回答不出来时,原谅他,或请他背诵他喜欢的诗,朗读课文中的一段话;回答出精彩的问题时,竖起大拇指,赞扬他;学生情绪低落时,用语言关心他;课外活动时,加入他们;遇到内向不敢与我打招呼的学生,主动微笑地与他说话;看到学生写字姿势不对时,用手做出提示性动作;学生终于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时,在班上为其鼓掌;默写终于没有错别字了,大力表扬他。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确实是存在的。在日常教育中,经常可以发现,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一段时间后,教师会将自己暗含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会像老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喜欢,甚至教师厌恶学生,对学生期望较低,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常常像老师所期望的那样变差。教育就是做一些像土砖一样平平凡凡的小事,这些小事终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行无言之教。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严之教”。教师教学生不能光靠语言,还得以身作则,真正的教育作用在语言实际生活的一致上。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影响”,为什么“身教”力量和影响比“言教”大?因为在达到理智年龄之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影响,小学阶段尤为显著。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榜样。因此,我们要做到,在学生面前,需要谨言慎行。仪表,是一个人的封面。老师的衣着应干净大方,一切异样,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老师的“第二张脸”,便是——字。尤其是作为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便能赢得学生的好感。要在练字上下功夫。每课需要写的字,老师先练;板书的词语,也要先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琢磨每个字的间接架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把每个字练好。教师要练好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会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朗读好了,课文理解了,学生就有了悟性,有了灵性。作文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如何上好作文课,写“下水文”就是最好的作文备课。一“下水”,难易深浅、起承转合就了然于胸了。每次作文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这些要求老师是如何做到的,“下水文”可以告诉学生。要有与学生认错、道歉的胸襟和勇气。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威严神圣的,如果老师都敢于向学生认错,那他们有什么做不到呢?老师要不断地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如果没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只一味的要求学生好好学习,这样的要求是苍白无力的。大德无形,大教无痕。正如叶老所言,希望“一言一行,都没有消极影响,一饮一啄,都要有正当意义”。

  激励。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当然,激励是有讲究的`。我在书中归纳了几条。激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肯定与鼓励,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学生肯定会不以为然,甚至是不领情。什么是真正的赞扬,什么是随便说说,学生都能听得出来。所以,在学生取得有了突出的表现时,一定要把他视为一件大事,不但在班上郑重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回过头来表扬,就失去了意义了。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人们的行为通过不断地刺激强化,会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动机,形成强大的驱动力。因此,及时地表扬能使学生良好的行为越来越好。激励要当众。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做表率、鼓动、引领的效果、学生们知道可以朝什么方向去出发,知道该如何做。激励要有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一是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使特长更长。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要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对后进生,他们往往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在不断地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地获得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蹲下来看学生,发现每位学生的可贵之处。

  读完这本书,在钦佩于老师的智慧的同时,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我亦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打动。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都会有着独特的魅力。最后我想引用于老师说的一句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2

  今年是我成为教师的第十年。十年间,我褪去了初为人师的青涩和稚嫩,收获了作为教师的欣喜和幸福。我自认为,为了学生和教学我付出了热情、努力和心血。可是,仅仅只有热情和努力就能够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吗?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带着这些思考,我走进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读着读着心中的疑问渐渐明朗,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样子也渐渐清晰。

  做善待学生的老师

  “善待学生”就要尊重、理解、包容学生。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评价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批评学生,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面对生气,于老师是总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以包容的心智慧地处理问题。这份包容不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更是为师者的一种涵养,一种情怀。于老师能赢得学生的喜欢、信赖和尊重,还在于他的“真诚恻怛”。时刻以“真诚恻怛”要求自己,这不仅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修为。这种对学生怀有的恻隐之心,既让学生不与老师形成对立面,同时也对老师更加敬佩。于老师不仅在教我们为师之道,还在教我们为人之道。于老师大发雷霆时说的愤怒的话不会超过三句,往往第三句还没开口,就会被“恻怛”制止住了。想想自己,在盛怒之下愤怒的话何止三句,哪句不是直插人心窝的狠话、气话,与于老师相比真是惭愧啊。今后一定要改!

  “善待学生”就是要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于老师的眼里、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对于优秀学生,于老师采用激励的方法,在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还通过“近比”“远比”让优秀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当然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足,总能给与学生真诚的期待,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点。当学生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时,于老师又会引导学生肯定别人的优点。当学生落选时,于老师爱的天平在一段时间内会倾斜到这些学生身上。于老师还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可及”之处,做最好的自己。是啊,教育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要悦纳学生的不同,教育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一个老师的心中可以装着所有学生,并能用不同的方式关爱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这种情怀、这种境界怎能不令人敬佩!

  做有智慧的老师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喜欢他”这是一种智慧。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做呢?于老师说即便对不喜欢的学生,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的喜欢,教育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说实话,要让老师喜欢每一个学生,这有些不现实。对于有些学生,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不尊重。不喜欢并不等于不尊重。“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是啊,即便我们内心里的确不喜欢他,我们做出喜欢他的样子来,这会让他多么开心,这会给他带去多大的精神鼓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这不是欺骗,恰恰是老师的智慧所在。记得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教我数学的孙老师是我姑姑的好朋友,那时的我乖巧、伶俐,本想着姑姑的好朋友一定会喜欢我的,事实却恰恰相反,每次在班里我都会莫名其妙地受到批评,如:作业本的名字写的太小了,戴的头花太时髦了,就连姑姑在我额头上点个红点也能让孙老师罚我站讲台……那时的我不敢跟家人说,总觉得是自己犯错了,要不老师怎么会批评呢。我明显的感觉到老师的不喜欢,可令我不解的是,孙老师每次去奶奶家找姑姑时怎么就不挑我的错误呢?老师的不喜欢,让我对数学课也很排斥,成绩自然也越来越差,有次竟然只考了20分。只到现在我的数学依然不好,这或许就是那时所留下的.阴影吧。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太重要了,教育一定要以尊重打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欢,学生就会加倍地喜欢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这是一种智慧。庄重盛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形象,教师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匍匐在讲台之下,这样的教育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置身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于老师引领我们:走进学生,就是要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走进学生,就是和学生一起做值日、给学生讲故事和笑话,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走进学生,就是公开承认错误,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于老师给自己规定“约法三章”,这份规定无不彰显着一位老师的智慧和对学生的尊重。于老师窥到了教育的纯真,用自己对课堂的坚守力求让课堂变得情趣、活泼、自主。你看,《翠鸟》这一课中他变身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一员,《狐狸和乌鸦》一课中他又成了狡猾的狐狸,《草》一课他又化身为妈妈、哥哥、奶奶……课堂上的于老师是多变的、智慧的,这都源于他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这是一种大智慧。

  做用情、用心的老师

  从“童心不泯”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于老师说,他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童心不泯,让他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引领学生发现、体会生活、大自然中的美;童心不泯,让他更加理解体谅学生,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牢记心间;童心不泯,让他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带领学生钓鱼钓虾、认识苹果、峄山探幽、游皇藏峪……于老师之所以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因为他不曾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于老师用情、用心给学生留下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

  从“无言之教”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人们的共识。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老师用情、用心地书写着这本“无字之书”,于无形中无痕中影响着学生。这本无字书中有“较真”的练字:不琢磨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于老师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本无字书中有绘声绘色地朗读:朗读不读得“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也不会善罢甘休。这本无字书中有别有用心的“下水文”:于老师要求学生写的作为,他几乎都先“下水”,这样走进课堂才有底气。于老师说如果没写“下水文”,感觉就是一种“失职”。这是何等的严谨。这本无字之书中还有坦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同样也会犯错误,可是犯错误后,你是逃避、不直接面对,还是真诚地向学生认错、道歉?于老师选择真诚地认错、道歉,并把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学生从于老师的身上不仅仅学到的是本领,还学到了于老师可贵的品格。于老师的这本“无字之书”一定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中,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本“无字之书”中,我也找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行无言之教。

  从“激励唤醒”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激励的巨大作用。爱,是赏识、激励的前提。但是激励也大有讲究,于老师归纳出五条“原则”,既:针对性原则、实质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只有了掌握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激励才能做到“实指性”。激励着眼于教育,激励才有“引领性”。表扬、赞美、真诚、动情,激励才能做到有“鼓动性”。除了五条激励“原则”,于老师的激励手段更是灵活多样:“语言激励”、给家长写纸条、巧立各种名目发奖状和奖品(奖品是书)等。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中,处处为学生着想,心中有大爱的老师,才能用情、用心的表达爱的激励。因为爱,爱课堂、爱学生,所以更加用情、用心。

  做把课上得有意思的老师

  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只有把课上好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所说的好课呢?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有意思”。这个标准是于老师毕生的追求,从他的课上,我们能感受到这份坚守。是啊,课上的有意思,学生才会学的有意思。这样的课堂想想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有意思的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把课上得有意思呢?于老师用了很多的课例给我们做了详细的注解。

  有意思的课能让学生学出“恍然大悟”来。阅读教学,我们大多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但课文中的有些东西学生能够感悟出来,有些东西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怎么引导,怎么点拨,怎么讲解,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老师准确地把握教材,还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技巧,既不能一味的“放”,也不能一味的“讲”。我们来看看于老师是怎样把课讲得“恍然大悟”的。在教《在仙台》这篇课文时,于老师抓住一个往往被大家忽略的“星期六”一词,引导、点拨学生体会藤野先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鲁迅批改讲义的认真和负责。这种点拨、引导让学生有种“拨云见雾”的感觉,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学生的感悟也更加深刻。《林冲帮打洪教头》一课,于老师引领学生概括出林冲的为人、人品——“让”,又分别从“躬身施礼”、“不敢不敢”“只好、请教了”“扫”等词语中凝练出“礼让、忍让、谦让、宽让”等品质。这时林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具体可感,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加具体。把课教出“恍然大悟”,这样的课不仅多了些内涵和味道,还多了些活泼和情趣。这样的课让学生走进语文、爱上语文,并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有意思的课是让学生学得轻松的课。这里的“轻松”并不等于简单。学得轻松是指: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身心状态是愉悦的。要把课上得轻松,课下就要多下功夫。于老师在备课时把课文钻的很深,想的很多,充分考虑学生的“解读先结构”,既从学生的实际年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出发,把课上得轻松、有情趣。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寓意是不能听奉承话。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即便“心里有”,也难以表达出来。于老师就采取“续说故事”的办法,让学生去体悟。这样的教没有“说教”之嫌,更没有“灌输”之嫌。再来看看于老师如果指导学生感悟“母爱是什么?”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感人至深,主旨是怀念母亲、赞美母亲。于老师通过对课文的研读,读出“母爱是一堆细节”:“躲”“挡”“笑”。学生从这些细节里读出了母爱就是理解,母爱就是呵护,母爱就宽容。这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概括了母亲伟大、无私的品格。试问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有意思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课给学生留下的仅仅是难忘的记忆吗?不,语文能力、语文习惯已悄然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印记对他们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读到这,我不仅对于老师的解读文本的功底佩服之极,为什么我就抓不住这些词语,就想不到这样的点拨方法?这跟于老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于老师一辈子都在研究的课题,他也用自己对课堂、对学生的尊重,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爱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感叹:做于老师的学生可真幸福啊!我要努力让我的学生也为能做我的学生而感到幸福!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3

  我常常想,好教师应该是怎么样的?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还给家长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些困惑就像小石子丢进湖泊里泛起的涟漪,时常在我的脑海里荡漾,引发我的思考,但却寻不到一个答案。

  读了于老先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好教师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说出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如果学生喜欢你,甚至在毕业之后也时时将你记挂在心上,经常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微信电话问候,想必此时教师的心中必然是温暖的,满足的。而于永正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满满收获的好老师,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的榜样。他是怎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的?在这里,谈谈我的收获。

  一、爱心

  学生对于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甚至细微到今天老师有没有看自己一眼,有没有向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情感行为。

  刚开学的一两个星期,班里学生梓恩的妈妈跟我沟通说:“侯老师,我们家梓恩跟我说上课的时候她老是举手回答问题,而您没有经常提问她,她问我说侯老师是不是不喜欢她”。我一听,觉得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纯真,我跟梓恩妈妈解释了班里那么多同学,一节课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同学,同时也表示以后会多关注。在那之后,我多留了些“心眼”在她身上,课堂巡视的时候我会在梓恩小朋友的位置走过的'时候多停留一会,下课的时候也时不时找她说说话。一段时间过后,梓恩妈妈我跟说:“侯老师,您现在是我家的大明星了,梓恩回家总是说起你,她现在特别喜欢你,特别喜欢上您的课,还说考100分不要奖励票号,要奖励您跟她拥抱一下”。在学生的世界里,他们都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每个学生——不管是低年级的还是高年级的,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十分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如何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意呢?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几个非常实用的好点子:微笑、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表示期待、给予特别的奖励和称号等等,对于这些做法我很赞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是这么做的,下课的时候我喜欢跟同学们聊聊天,还会跟他们一起做游戏,更多的是我还会奖励学生奖品,有时候是一支好看的笔,有时是一块巧克力,有时是玩具……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我的亲近,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喜欢。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

  二、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确实,只有我们怀着一颗童心去看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读懂他们的行为。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却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平时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没有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孩子课余时间会找我聊天,有时也会把他们孩子之间的一些秘密告诉我,而我会把自己当作是孩子去融入他们,去了解他们。蹲下来看学生,你会发现比你高高在上,板起一脸严肃的样子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三、不要让表扬迟到

  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由此可见激励的重要性。白云华附独特的票号奖励机制,学生非常喜欢。“四好班级”“激情早读”“文明宿舍”“学习之星”“富豪榜”等等,无不体现激励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拿起了这一“武器”,让孩子在激励中学习,进步。激励也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很完整,我会马上表扬,督促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完整回答问题的好习惯,这样他以后也能记住,完整回答问题是很好的做法。如果我隔天再去表扬他,那被表扬的体会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迷迷糊糊不知道老师在表扬自己什么。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多激励学生,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事例,传递着他从教50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让我们一同伴随着学生成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4

  数年前就已拥有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米白色的封面上黑色的书名、作者和出版社,还有一张于老师声情并茂讲课的黑白照片,唯一的亮色是于老师的红色印章,整本书看起来极为普通。然而,这不起眼的外表丝毫不能掩盖书中内容的生动和深情。还记得刚拥有这本书时,我简直如获至宝,翻开来,只觉得目光所及处处皆宝藏。

  转眼数年过去,翻开微微泛黄的书页,仍觉是与高尚的人谈话。于老师不愧是小语界的领军人物,在教坛已度过五十多个春秋的他,文字中处处透出深情和敬业。尤为可敬的是,他用教育情怀把提高自身修养和提升教学水平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在教学中悦人悦己,不亦乐乎,实属难得,此境界着实令人钦佩之向往之。

  一、教师要有童心,有真性情

  于老师说自己是童心不泯,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他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去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感受美的价值。他富有“孩子气”,与学生融为一体,感受简单轻松有效而幸福的'教育。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确实是这样,小学教师不但要有充沛的体力和精神,还要有一颗未泯的童心,用童心润童心。

  二、教育要以情动情,以情育人

  育人重在育心,育人最难在育心,唯有以情动之,用真情换真情。

  于老师处理学生的迟到、学生间的摩擦,从不批评,而是推己及人给予极大的包容和理解,用平和的心态去化解问题。受于老师启发,我处理学生迟到打架等问题,也不再板着脸批评学生,而是有意调侃,力求轻松自然地化解,自己不动气教育效果也好得多。用于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做性情温和、懂得包容和调和的“甘草”。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动情,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如教学二年级的古诗《草》,于老师画出四季中草的不同样子,让学生标出“枯”“荣”,在看似轻松的聊天中解读了“一岁一枯荣”;又分别扮演了妈妈、哥哥和奶奶,激励孩子们背诗。不仅活动的设计、课堂语言,就连评价语都极富情趣,特别能引起儿童共情,这都是基于对孩子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体谅。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难点,于老师都能蹲下身子在引导上下足功夫,以儿童视角轻松自然地解决。这些看似自然的背后,是需要教师心怀以情育人的热情,主动经历一个不断修炼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蜕变过程的。

  三、教育要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大情怀

  于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对教学的深情付出,都源于他有教育的大情怀。他认为不能只盯着“教书”两个字,教育不是圈养,而是放牧。他带着学生在课堂上规范地书写、兴味盎然地朗读、洋洋洒洒地练笔;他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需要中发挥语文的功用;他用自身书法、绘画、演奏、演唱等艺术修养培育审美情趣,以“文”“化”人,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有人文素养的人”。

  作为一线教师,于老师坦诚地谈到也会因后进生问题而头疼。他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付出关心和鼓励,用更多的关注去缩小差异,静待根本性转变。他不冷落、不漠视,尊重个性,关注生命的发展,用长远的眼光,用教育情怀化解眼前的困境。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于永正的这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一本能医愚的书,它改变了我们对教育、对语文教育、对学生的看法,它能帮我们医治教学中的种种疑难杂症,抚慰一线教师纠结矛盾的内心。

  让我们谨记于老师的教导“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尊重,拥有教育情怀,育精神健壮的花朵,努力达到悦人悦己两相宜的平衡状态,以更加饱满昂扬的状态奔赴教育美好的未来!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5

  跟随叙事者十月份共读于永正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受益终生。读完这本书,我被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深深震撼。

  于老师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是啊,我们成年人已然习惯了按照我们成熟和成人逻辑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还是孩子的他们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想这正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对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了我们师生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自身来说,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教师职业魅力和自信心。

  于老师总结了学生之所以喜欢原因。首先是“温性”,遇到问题能够“后退一步”,摆正自己的心态。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惶恐和胆怯,想逃避,但是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正好说明了他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如果抱着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错误,并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错误,我想要比狠狠批评他一顿效果更好。起码,我相信孩子的心里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最后就是调和,在我们执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屡犯错误的孩子,这时候我们会严厉的批评他,这时候他们对我们肯定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揉一揉”,也就是找个合适的机会,适当再表扬一下他,让他们明白,其实我们是在教育他,帮助他,而不是他的'敌人。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班上优秀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常常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因为他们的潜能很大,认为他们就是班级的希望和骄傲,这样往往也会造就部分学生产生高傲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短处,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都要思而后行,让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带着思考,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智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6

  最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感触颇深。此书总共分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无言之教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眠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有一次,于老师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回想当初我教一年级时,我的一直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

  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我就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他们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级学生所需求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对于低年级教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这“温”;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甘草。甘草有三个特性。作为老师除了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严”;那么在这“温”与“严”之间还要讲究一个“度”。

  于老师在本书中还讲诉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书中有一段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约法三章:

  一、不背手;

  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

  四、到学生家里走走;

  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

  六、幽默;

  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八、做值日;

  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看到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如此要求自己,为何我不能。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看到这样的诗句,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教师。自古以来,教师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各行各业人士都喜欢用圣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认为高尚是教师的座右铭,假如哪个教师表现出不如意之处,立马会受到大众的强烈谴责,好像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大事一样。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件事,一次,一位一年级老师去上厕所,与其一所教学生相遇,该生瞪大眼睛,一脸好奇。离开厕所后,该生嘀咕了一句:“原来老师也会上厕所。”殊不知,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

  以上只是一件琐事,许是因为学生家长在家里过分美化教师的结果,做为老师,一笑置之即可,等学生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后,自然会适应老师的种种平凡之处。然而,教师的平凡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庸俗一概而论。教师毕竟负有教育的责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所以在学生面前还是要有高尚的情操的。

  这不是和前文自相矛盾了吗?一会儿说教师是普通人,一会儿又说要有高尚的情操,怎么可能做得到?

  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更不会互相矛盾。小学生是一群纯洁的`天使,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浸染,没有那么深的城府,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高尚也不用太高,比如不说不文明用语,不穿奇装异服等,尤其不在学生面前做一些要求学生做,自己却从不做的事情。比如要求学生不玩手机,自己一有空就刷抖音,玩手游;比如要求学生看书,自己从不看书等。也许你会问,我一天上班这么累,难道稍微放松一下也不行吗?不是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做,但有个前提条件,不在在校时间,尤其不在有学生在场的时候做。因为我们毕竟是教师,我们得对得起我们这个职业,我们培养的是“人”,一个合格的公民。别担心,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人无完人,我们只希望他们的童年更加阳光。

  我们可以怎么“装”呢?我们要在人前“装”,对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可以假装关心他们的生活,通过生活聊聊学习;对行为不良的学生,我们可以假装关心他们的学习,通过学习谈谈行为;对邋遢的学生,我们可以替他们整理一下服装;一无是处的孩子呢?我们至少可以对他们笑笑吧。我们还要在背后“装”,我们可以假装我们特别遵守纪律,开会认真听讲;可以假装我们很爱看书,随时拿一本书翻翻;可以假装我们很友好,办公室里的老师都亲如兄弟姐妹……

  “假装”的时间久了,也许就变成“真装”了,如果我们能“假装”一辈子,那我们就真的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了。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8

  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读后掩卷沉思,颇受启发,让我对教育的真谛有了更深的认识。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于永正老师几十年教育生涯的智慧结晶。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向我们娓娓道来,如何成为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老师、如何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如何成为学生心中的“大姐大”以及如何成为“孩子王”等内容。在于老师整个身上,他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诠释着如何才是为师之道。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于永正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他强调了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注重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在书中,于永正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校合作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介绍了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教育理念等方面来影响学生,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引领者。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问题,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教育不是制约,而是鼓励;教育不是惩罚,而是宽容;教育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以终为始。教育是一件需要智慧和艺术的事。老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导航员,而学生是水手,水手需要的是动力,需要的是老师用智慧的头脑和充满爱的心在每个细节中引导他、鼓励他、宽容他。爱学生不是只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要从心开始。孩子间存在差异,那么就让我们用心浇灌:是花就让他尽情的绽放,是树就让它茁壮的成长,哪怕是一株小草也要让他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敬业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了解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门艺术,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关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只要我捧着爱心、用心呵护、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赏识他们、宽容他们、鞭策他们……相信我一定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9

  “做老师真好!”这是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孩子的于永正老师的由衷感叹。于老说:“想念你们,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我想:每一位于老教过的学生也会想念他。一定是这样,于老风趣幽默的课堂、关心体贴的话语、身教重于言传的榜样······怎能不让学生们想念!

  想念源于喜欢。课堂上朗读时通过表情、语气、动作,把天真、活泼、羞涩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更好的走入人物内心,理解文本;课下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学生出现问题时的体谅和理解;能发现每位同学的长处和闪光点,从不吝啬表扬······这样的老师哪位学生会不喜欢。

  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像于老一样,做一棵“甘草”性温、包容、懂调和。要有温而厉的教育智慧,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做到“不过”也“无不及”。

  于老说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喜欢他。其实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表听到老师的表扬。在灵活多样,有指向的激励下,学生的.“闪光点”会越来越多,“亮点”会越来越亮。于老在书中写道:“你真棒”“你真好”这类的话可以说,但总这么说就空了,“棒”在哪里?“好”在何处?这样就有“实指性”了。我班小李同学,之前字的书写不尽人意,每次看作业我都会提醒他要认真写,可并没有效果。后来我改变了方法,看作业时在他的本上画出或指出工整的字迹,会告诉他这个字之所以漂亮是因为他能准确把握字的结构,每笔书写到位,还会提出期望,相信下次作业中漂亮的字会更多。就这样,慢慢的小李同学作业本上漂亮的字越来越多,最后每次作业都能做到书写认真工整,多次评为优秀作业。

  在和孩子接触交流时一定要发在内心的表现出喜欢他的样子,不讽刺、不挖苦,不冷落、不漠视。一句简单话语,一个抚摸脑袋的动作,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大大的拥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用心。“喜欢”是互相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喜欢老师。

  读了这本书,深刻领悟到于老的教育智慧,为师之道。爱学生不是只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要从心开始。孩子间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就让我们用爱浇灌:是花就让他尽情的绽放,是树就让他茁壮成长,哪怕是一株小草也要让他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健康成长!(赵丽)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0

  读一本好书,让自己与学生一同成长。于永正老师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一本很接地气的教育名著,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值得我去学习,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日常故事。读后,引发我在教育教学中的许多思考。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并且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我想,让于老师永保童心的奥秘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吧!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首先是性温,“温”是孔子的五大美德“温良恭俭让”中之一。“温”中有善,温和善良是为师的首要标志。

  “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首先是于老师满心热爱教育,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其次是于老师的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会感到眼里一片混沌。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说:“在校园里走一圈,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和风细雨,学生学习专注;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声音洪亮,教鞭甩得“啪啪”响,不起多大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要做到此地无声胜有声。”

  通过阅读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我要让于老师的教育之道融进我的血液里,让我在班主任管理之路上不断揉捏出一个新的自己。微笑面对孩子,努力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1

  于永正老师驾鹤西去已近五年,当再次翻阅这本书时,仿佛这个老头子还活跃在语文课堂。很遗憾,在他有生之年没有亲临过现场聆听他的课堂,不过在录像课上,在教学实例中是再熟悉不过了,于永正老师也是我初入教坛后认识的第一位大师,第一位小学语文界、男性的、名师。

  刚毕业时候,我们把目光放在语文教学上,在书中我关注的是他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再看于老师,学习的目光不光是聚焦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在于老师整个人身上,他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诠释着如何才是为师之道。

  从教时间长了,感觉自己已混迹于老教师行列多年,对于教学技巧的关注淡化了不少,更多地开始考虑怎样从育人入手。“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书中于老师引用了这句格言,我也一直信奉迪斯多惠的这句话,于老师在书中大篇幅的论证着这个教育观点。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向我们娓娓道来,在教育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激励,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爱。为便于掌握,于老师总结了使用激励的五条原则,在既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方法的指导,比如说最常用的是语言激励,简便易行,具有时效性,可以通过写纸条打电话的方式。

  善于鼓励学生,是为师之道的不可或缺。关注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有时候甚至为后进生制造闪光点,同样是于老师在为师之道上为我们留下的启示。这种表扬和激励体现在平常的班级管理教学中,在他的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激励性语言评价的使用也比比皆是。“你能行,我相信你,你的潜能很大”,“你好好练,准能超过他!”使用暗含期待时的谈话,采用个别谈话的形式,通过“相信和期待”去表达对学生关爱。

  于老师年纪大了,在课堂上仍然拥有一颗童心,“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效果,在课本角色扮演女儿和妈妈时选择女儿,在小猴和老猴角色之间去选小猴。他围上头巾在大森林和孩子嬉戏,去做一个采蘑菇的老姑娘,他常常被孩子们围着,当一个真正的孩子王。用陶行知先生的话,就是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老师,心中有学生,他才做的这么好。

  在刚毕业时还愿意带低年级,感觉自己的玩心和年龄与他们非常贴切,但是一进中年30多岁了,再在课堂上用儿童的语言和他们交流,或者一口一个生字宝宝。就仿佛自己有些不着调。有些在那里装,但是通过阅读于永正老师的事例,我才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位名师,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尚且在这条路上走得这样深,我们又怎能够感到难堪呢。我们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舒服不舒服。

  于老师说:我从来都不把练习册放在眼里,开始让学生选做其中一部分,后来干脆把它废了,一点也不多,学生当然为之高兴,我的语文作业只有写字,读课外书和写日记,另外还有玩玩儿,当然是小学生的作业。一位老师一位语文老师,如果是这样,那哪一位学生能够不喜欢哪一位家长,又是不又会不喜欢呢?如此多的家校矛盾,有很多是因为家庭作业的原因产生的,当我们能够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而又让学生和家长没有过多的负担,这希望必是人人都期盼的。但这种过硬的本领,肯定也是余老师在思考与摸索中积累起来的。平时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当我们的目的是在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上。在学生能够愉悦的学习上。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这种付出又是有用的值得的。

  还记得在刚毕业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语文名师也就是于永正了。当时十几年前因为网络还不够发达,能够找到于永正的一些案例,也比较难得。当时遇到了一位教研室的史华老师,和她交流的时候经常提起要向名师学习。提到于永正,史老师专门给我找了他的相关资料,并送给我一本于永正老师的课案教学案例,那是一页一页复印的,至今还保存着。(红小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2

  我们说,老师是园丁,是春蚕,是指引的灯塔,但更多时候,学生能体会到的是——老师是一个陪伴者。

  我们始终都要相信学生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个体,他们对事物有着他们的看法,我们首先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随意否定,不无故责备,他们才回感受到我们友好的陪伴。尊重、空间是孩子们乐意与我们同行的基础。

  我们始终要要相信学生的可塑性。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理解能力也有差别,所以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苛责或者放弃都无形中让孩子疏远了我们,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要做有播种有汗水有期待的教育,时光会给我们答案,有时候,我们和孩子一样,都要慢慢来。

  我们始终要相信学生会有一刻感恩的心。教育工作是很磨人的工作,因为我们往往努力的付出了,但是不能及时收到效果。尤其有的时候顽皮的孩子更是不理解家长与老师的'付出,我们的付出只有时间会让它们慢慢发光,所以老师要相信孩子会有一刻感恩的心,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会突然想起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3

  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

  于永正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他上课教的字,每一个都要自己先写好。他每教一篇课文,都会把课文读好。他说,教作文,最好的备课是写下水文。在他的许多课例中,都能看到他亲自示范写,有时候,甚至是写好几篇。他注重仪表,工作装一定要整洁大方,不穿脏兮兮的皮鞋走进校门,不带给学生任何负面影响。

  是的,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受于老师影响,我在之前也特意去学习了书法班,这对我的`写字教学果然有很大的提高。有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朗读太差,每天早晨起床就跟读标准录音练习朗读,再去教学生读,收获颇丰。为了让自己这本“教科书”更有底气,坚持阅读和写作,这对我的教学大有裨益。

  学生逐渐成长,我逐渐获得教育的成就感,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正在向学生喜欢的老师一步一步迈进。尽管出生得晚一些,醒悟得迟一些,我终是跟着于永正先生的文字悟到了一些教育的门道。

  我真感谢于永正先生。

  也许,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先生一辈子钟情于语文,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不懈探索,“儿童的语文”的教育理念,“五重教学”的教育观,“蹲下身来看孩子”的儿童观等等,是先生为后辈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我将继续在学习和实践的路上纪念先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4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书中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部分对我的触动颇深,受益颇多。

  这一章的开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身教”无痕,而且于老师认为这种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因此于老师说:“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

  接着于老师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的“无言之教”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字。“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于老师在书中说道:“我的老师和我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写字的意义太大了,小学生要写好字。”于老师强调练字要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自己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不会善罢甘休。

  二是朗读。于老师说自己备课除了练字,还练朗读,而且练朗读花的工夫比练字多得多。“朗读受朗读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如能达到“见文生情”的朗读水平,即便不讲朗读技巧,只是一遍一遍地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跟读,时间久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高。

  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教师要不断学习,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教师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教师在盛怒时,要学会忍耐,压抑脾气,心平气和的跟学生对话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读于永正《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崔文真

  拿到两本共读书,两本著名教育家的书,手上沉甸甸的,心里也沉甸甸的,犹如学生捧着沉甸甸的作业。但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觉得读这样的书,值!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

  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像松居直,一辈子就做图画书,很精彩。我一辈子能把新教育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师之所以成其为大师,也正因为如此。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全心全意地教好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带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排除杂念,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坚守着这一份发自心底的追求,并持之以恒地完成,对自己,对孩子,善莫大焉。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老师也放松。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在不知不觉地相处中成长并收获了。正如著名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师生融为一体,教育变得简单而有效。于老师在教授“眸”字时,从形象的眼睛入手,到游戏似的观察眼睛发现人影,再到用“眸”组词,再到出处,最后到运用。尤其是最后于老师的传神一笑,并点明用于女生。全班灿烂大笑。这个“眸”字,教出了内涵,教出了味道。

  老师的心有多大,他的课堂就有多大。把课上好,是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于老师说,虽然我们强调自主学习,重感悟。但课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还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讲”,同样地不可取。如于老师在教授《林冲棒把洪教头》时,通过自主学习后的引导,孩子体味到“让”的四层含义:礼让、忍让、谦让、宽让,层层推进,一个真男子、真英雄、真好汉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还有《秋天的怀念》一课,于老师引导孩子理解:母爱究竟是什么?躲——理解;挡——呵护;笑——宽容。这是母爱的三层境界。周一贯老师评价说,这是于老师继《草》教学后的第二座阅读教学的里程碑。

  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来自于老师的幽默,从而化有形于无形间,师生共乐,课堂融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如学习《翠鸟》一课时,于老师看到小庆打了个哈欠,于是让他去逮一只翠鸟,小庆说不好逮,就说出了文中对翠鸟住处的介绍,而且,最后的七分钟,不但学生的疲劳一扫而光,而且起到了极好的效果。还有,在学习《草》时,于老师引导孩子理解“一岁一枯荣”这句话时,故意说成“一岁一窟窿”。与孩子故意玩同音游戏的过程中,巧妙处理教材,在玩乐中十分有趣地学习。

  学习语文,学生归根结底,是学语言,用语言的。于老师主张写好字、读好书,还要写好文。而写下水文是于老师认为的最好的作文备课。一下水,什么都明白了,既能示范,又可激励。于老师的下水文《礼物》,真是趣味橫生。我最喜欢的对白是:”你真是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你叫于永歪算了!”这样的趣事,于老师写出来与孩子们一起回味,真如个大男孩一般。当孩子说于老师小时候好坏时,于老师接着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孩子们发出了会心的笑。一句话的点拨,就化拙为巧。佩服于老师的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于老师说,要“该留下来的”方面下力气,字会认会写,文会读会写,话会说会讲,这是于老师所主张的“教会了”的至高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

  三、读写成就成长。

  读书,能从根本上转变一个人。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的需要用心的群体。于老师说:伸出的一只手,就代表着学生的差异。为什么硬要食指长得像拇指一样粗壮?难道因为小指细而短,总是长不过中指,便把它锯掉吗?引导后进生读书吧,后进生一旦喜欢读书,且会读书,就会踏上彻底改变的快车道。

  而读写更是成就了于老师。于老师“明天的风景”是当作家,而不是教育家。“在文字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堂”。写的过程,是感受升华的过程,认识提高的过程。于老师给自己规定,每学期精心钻研两篇课文,教好两篇课文,然后写出两篇文章。“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写的习惯。”于永正老师这样说。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是琐事缠身,而不能致力于重要的但不紧迫的事——读书与写作中来,这也是我们成长的瓶颈所在。

  四、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

  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掌声是别样的赞美。如果我们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于老师还说,激励、期待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就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是一个教育家的大爱情怀。

  正树堂老师说:“我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于老师也说:“是呀,为什么教育这么难,非得人老了,才能对它有所领悟?””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经验的丰富,我对教育、对语文教育、对学生的看法,真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真的想带着我的这些认识再去教一个班——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特别当读到《后记》中,于老师说这是他的“封笔之作”,并说“再版时——如果再版的话——我一定改正。”我想哭,为一代教育家的封笔之意,更为一个伟大教育家的敬业、谦虚、执着与努力!

  读大师的话,感受着大师的大爱,忧伤着大师的忧伤。他——于永正,是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明鉴、追求与企盼!

  我们正在践行着大师前行的道路,渐渐地在语文教学中走向成熟。我们能读到这么真诚的书籍,是我们的幸运,孩子们的幸运。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用爱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人生。

  在仰望中前行!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5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暑假的时候学校向老师们推荐读过,当时就有反思,很好读,不是理论,案例居多,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这个月,新学期开始,再拿出来回味回味,看着自己曾经的圈划和笔记,又有了新的看法。

  在“人生流横—写在前面的话”中,于老师就提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从教五十多年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让知识“活”起来

  一、温厚、包容、调和待生

  于老师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也可以容,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奶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关注、赞赏、尊重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黄金萍老师在我教育教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初出茅庐在薛小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老师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别样的境界。但是于老师认为,如果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书中提到美国教育学家托德·威特克尔的一段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虽然这句话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做作,但后来仔细一想,如果你能够做出喜欢他的样子了,那你的内心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吧。

  对于如何能够做到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讲课时,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帮他扶正;课外活动时,加入到学生跳绳的行列……而光有这些还不够,还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师的名片,脸上有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

  三、不能太像老师

  于老师在书中提到,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于老师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仿佛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拉远的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课上表演课本剧,他会和学生一起,扮演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还会“反串”扮演,让学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书中说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四、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五十多几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师的信念,那么对于我这么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人,又有哪里可以不学习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0-08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范文04-20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小学体育老师课教学随笔10-07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05-28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精选7篇)02-27

做一个文明的学生作文11-21

做一个给予学生快乐的教师个人计划总结10-08

我想做一个老师作文12-15

我最喜欢的老师小学生作文11-27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