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时间:2024-07-26 10:34: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孤独者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者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1

  第一次见到她是初中,不知道为什么,总忘不了。其实那时没看懂,也不知道记住她的理由。只记得杜小康是在那次暴风雨里长大的,后来鸭子下蛋了,杜小康和父亲的心血有了回报。当时不明白的是:”暴风雨过后的万倾芦荡怎么没法让那个孤独瘦弱的少年恐惧?难道人心真有那么强大吗?我幻想若我是他咋办?答案是心头升起的只有恐惧”多年过去了,我对她依然念念不忘。我记住了她叫《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这两天把她找出了出来,完整的草房子。

  真的喜欢她,喜欢淘气的桑桑、柔弱的纸月、美丽的白雀、帅气的蒋一轮老师、严厉的桑桥老师、倔强的细马、秃鹤、温幼菊。最喜欢的却是杜小康,不是红门里的那个,也不是芦苇荡里放鸭的那个,喜欢的是那个在鸭子被扣,父亲都绝望了时候眼里依然只有希望的杜小康。所以对于后来桑乔校长所说的:”日后油麻地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只怕就是杜小康了”没有一丝怀疑了。因为他懂了什么是生活,真切的懂了!

  蒋一轮老师和白雀的爱情到底谁错?不知道,或许都没错,错的是缘分。或许他们本该如此吧。”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愿你从石桥上走过。”他们彼此都从对方的生命中走过了,这已够了,前世所修或者说前世所求,仅此而已。对于爱情,我依然朦懂。只在心中有那么一种憧憬,我期待她,但不强求,强求带来的更多适得其反。

  友情,整个草房子,油麻地的故事里都装满了友情,纯洁干净的友情。

  最喜欢的却依然是孤独之旅。杜小康那群鸭子的故事。说起来很简单,杜雍和的骄傲大意使红门败落,于是想放鸭子还债并使红门重新好起来,让杜小康去上学。结局是鸭子吃了别人的'鱼苗,没了,杜家负债更多。故事的起因不光彩,动机高尚,结局很凄凉。或许在杜雍和眼里,这是一次失败的孤独之旅。对于杜雍和来说也确如此。几个月的孤独却一无所获彻底磨掉了他的斗志。

  但对于杜小康来说,这是他生命的转折。红门里的那个杜小康不过是个骄傲自大的少爷罢了。但在这次之后,他变了。在芦苇荡里,他哭了两次。第一次是刚到不久被孤独和恐惧折磨的。第二次就是暴风雨之后,在那个寂静的夜晚,只有他一人。躺在刚找到的被暴风雨所弄散的十几只鸭子边。看着雨后如洗碧空,闻着芦苇的清香。他哭了,不知为什么,没有恐惧,没有伤心,有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

  我喜欢她,但却没有懂她,因为我没有过那种旅途。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懂。虽然不懂,但喜欢却是真切的。

孤独者读后感2

  大作家歌德说过一句话,“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卢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学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这部《忏悔录》的续篇1782年出版,在当时立马受到卢梭崇拜者的热烈追捧,而后不到几年,法国革命爆发,人间天翻地覆。沦为阶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读起了伏尔泰和卢梭,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

  据说这是卢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写于1778年4月,后来就没有继续下去,到7月卢梭猝然逝世。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评论界一向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卢梭临终时的善言。“我就这样在世界上落得孤单一人,再也没有兄弟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人类最亲善最深情的一个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摈弃。”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那么我想他在写这十篇遐想的时候一定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

  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卢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经历和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的灵魂深入地对话,而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属于卢梭,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曾几何时,我们曾经把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亲人、恋人和朋友,我们为他人付出了一点便渴望着回报,一旦不能有,我们就会陷入沮丧失望和痛苦之中。我们关注着纷繁的世界,关注着明星的绯闻,关注着别人,唯独忘了关注自己的灵魂。我特别喜欢这句“心安是家”,一个人要跨越多少磨难,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一个人要历经多少沧桑,才懂得珍惜这份难得的馈赠。心灵的宁静并不意味着心如止水,更不意味着无情无义。

  在这本书中,卢梭探讨了幸福的真谛。“我注意到沧桑一世中,我最常忆及的倒不是那类极乐的享受,这些短暂的神秘心醉,根本不算是一种状态。我追念的幸福而是简单却更持久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也许不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它的魅力却与日俱增,直到最后,它会给人一种极致的幸福。”在这里卢梭发现了生活中快乐的奥秘。他也承认幸福并不是永久的状态,然而这种发现并不流于悲观,他告诉我们平淡的幸福才能持久。

孤独者读后感3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鲁滨逊漂流记》。因为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巨大意义。

  英国作家笛福的这部小说,除了故事精彩离奇外,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滨逊的性格。他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做面包。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奴仆。就这样,鲁滨逊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成为一名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鲁滨逊不甘心像父辈那样平庸地过一辈子,一心向往着充实、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他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在海洋上不幸遇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唯有他一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羊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坚强地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他的作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和回忆录的形式,又穿插日记内容,所记叙和描写的一切事情和情景,都是主人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或者亲自思考的。鲁滨逊的历险故事,让读者既感到新奇,又觉得真实可信。

  整部小说只有一方面的内容,就是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记述。这样一个虚构的、单一的中心内容,却被作者写得曲折新奇,不落俗套,这份异样的神秘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也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诱惑。作者对鲁滨逊在荒岛上所进行的种种活动都叙述得有头有尾,把细节交代得非常清楚。通过准确细腻的描写把鲁滨逊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把鲁滨逊在海边看到的一切准确无误地传递到读者的脑海里,让人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孤独者读后感4

  卢梭的遗作《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出版了好多年,一直长盛不衰。大作家歌德说的好,“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卢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学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这部《忏悔录》的续篇1782年出版,在当时立马受到卢梭崇拜者的热烈追捧,而后不到几年,法国革命爆发,人间天翻地覆。沦为阶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读起了伏尔泰和卢梭,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不知道老路易读的是卢梭的哪些书,里面有没有这部遗作?

  据说这是卢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写于1778年4月,后来就没有继续下去,到7月卢梭猝然逝世。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评论界一向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卢梭临终时的善言。“我就这样在世界上落得孤单一人,再也没有兄弟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人类最亲善最深情的一个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摈弃。”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那么我想他在写这十篇遐想的时候一定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

  “我的余生,我知道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安慰,希望与安宁,所以我只关注我自己。我将把我最后的这些日子用来研究我自己,我将整个儿地投入与我自己的灵魂甜蜜温馨的交谈之中,我的灵魂是他们唯一无法从我身上夺走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复述作为“人文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卢梭那悲伤动荡的一生,他耀眼的声明和他最后遭到放逐的结局。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卢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经历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的灵魂深入地对话,而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属于卢梭这样的名人,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首先卢梭告诉我们的对待逆境的'态度。“逆境无疑是一位好老师,但这位老师收取的学费着实太高了,我们从中得到的通常不及我们为此付出的。”通常在一些泛滥的心灵鸡汤等书本中,我们看到的是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然而卢梭不愧是一个深入思考的智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逆境的双面效应,他并没有过份夸大逆境对一个人成长的正面效应。“有的厄运当然有可能会使心灵变得崇高坚强起来,然而有的厄运却会使心灵遭受打击,从而扼杀了它,就是这种厄运使我深受折磨,使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不仅不会嘲笑卢梭的软弱,反而会感动于他的真实。是的,我讨厌看那些板着面孔说教的文字,那些所谓的伟人,如先知般启示我们人生的哲理,然而他们是那样的不食人间烟火,那样的高高在上,我对他们写的哲理心存怀疑。而卢梭,他的真实他的坦然让我心存欢喜。

孤独者读后感5

  《一个人的朝圣》是本英国长篇小说,当时看它时,觉得故事平淡,内容也简单:讲述的是一个退休老人,为了探望病危友人,独自踏上漫长旅程,用行走的方式,行程87天,627英里(大约相当于1009公里),最终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但小说看了两年多,一直心里有这个故事,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个故事的影子呢?尤其是在自己跑步的时候,好像跟这主人公一样踏上旅程,一路上也会想很多,关于生活、工作、友情、亲子。想想,我和他,不一样也是人生的旅人,也在路途中反思与领悟吗?

  小说讲的,其实是一个自己和自己和解,关于爱的治愈的故事。

  男主人公很普通,甚至是个生活中的LOSER:原生家庭的支离破碎让他患得患失,害怕失败,害怕自己不真实的幸福,与妻子的感情慢慢变淡、儿子的自杀使得家庭关系降至冰点、此后的二十年,家庭关系一直是冷漠与疏离状态、平庸的职场生涯、因害怕失去工作,懦弱而辜负了友人......

  男主人公的朝圣之路,从收到一封信开始,二十年未见的同事,因患了癌症,写信来与他道别。男主人公写完回信,路过邮筒想投递时,觉得用寄信的方式去鼓励,太简单,而且他也想起当年的懦弱,以至于错过一个又一个邮筒,偏离了家的方向也不自知,想着能为友人做点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做。

  直到路过加油站,一个女孩跟他说:“或者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于是主人公决定用步行的方式去友人的疗养院,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友人等他,坚持活下去。

  一个人的朝圣,其实是自揭伤痛,去面对我们不敢面对、不愿意面对的心结,在完成自我救赎的时候,也完成对别人的救赎。最终,他完成了徒步,见到了友人,友人带着微笑离去,妻子开车来接他回家,两人也相拥和解。

  “一路上我记起了很多东西,很多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忘了的回忆,有戴维的',还有你和我的。我甚至记起了我母亲,有些回忆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一天,或者很快,我就会又把它们弄丢,这一次永远都找不回来了。”

  男主人公一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他后来所记起的,大部分都是美好的回忆。记忆唤醒了美好,曾经以为无法治愈的伤痛也烟消云散,男主人公最终修复了爱的关系。

  我没有主人公那么长的时间,可以穿越地域,来一场时空之旅。每天的跑步,便是我的放空时间。跑步过程中,身体放松,与黑夜融为一体,内心安宁,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想的时候,过去的点滴,有甜蜜、苦涩、快乐、遗憾。很多情绪在我的脚下慢慢展开、呈现,让我内心更加温和,也让我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

孤独者读后感6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本书是海攀校长赠送,我阅读这本书时是因自己身体缘故,在家休养的时候。在孤寂疲倦中,我被卢梭的宁静慢慢带入,我与他一起漫步遐想。阳光温柔地洒在书页上,我一行行读下去,心灵渐渐进入空宁的状态。卢梭在书中写道,他“对孤独生活抱有强烈的兴味,甚而再也不想离开这种生活”。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卢梭也不曾放弃这种孤独的旅程。

  本书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跟随着卢梭的记录过程中,我被他牵引到漫步者遐想的小径上,沿着他的步伐,走进孤独者的遐想中思考。在漫步的第五篇,关于宁静与遐想的思考中写道:“安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平和的思想掠过心的水面而不搅动心底的波澜之前,安宁就更加宜人。只要有安宁就能够回忆往事,忘记痛苦。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够静下来,就可以去作这种遐想。”卢梭在圣皮埃尔岛上就经常处于这种状态,或者躺在随风飘荡的船中,或者坐在波涛汹涌的湖边,或者站在一条美丽的小河旁或流水冲激砺石湍湍作响的溪边,孤独一人,静静沉思。然而,他只能在岛上居住两个月,不是他不想呆在这个美丽的岛上居然,事实他更想一辈子就在这岛上生活,可是,别人只让他在岛上居住两个月,就重新开始他的流浪生活。翻起另一页书页,在漫步者九说到,关于善良的思考。“善良无关乎金钱,只与内心的慈悲有关,它是一种心灵的关怀。”卢梭讲了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一次,卢梭在布洛涅树林遇见一位教师领着二十来个小女孩游戏。旁边有个卖蛋饼的小贩,他带来一个摇奖的转盘,只要交几个钱,就能摇一回,指针停在哪个数字上,就能得几个蛋饼。卢梭见小姑娘们都盯着蛋饼,其中有两三个显然有几毫零钱,便征得教师的同意去玩一回。期间,他付钱让孩子们摇奖还暗地叫小贩调整机关,尽可能让孩子们摇到大奖,他还暗示摇到大奖的孩子要把蛋饼拿出来与同伴分享,用这种方法,使每人得到的蛋饼大致相同而且大家也更加快乐。对这段描写着实令我感动,那天下午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一个下午,卢梭的.心永远是敞开的,他用自己善良的灵魂,孤独地承受着正直与良知的压迫,他感受着这份快乐施与者的快乐。可是时代的恶意中伤已经让卢梭成了一切哀怨、痛苦、愤怒的出气桶。善良,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对所有人都善良。

  读完此书,我有点伤感,又觉得心灵异常空灵平静。是的,生活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停下来进行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只有学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才能获得足够前行的动力。

孤独者读后感7

  魏连殳去世了,带着满腔的愤怒与悲愁。鲁迅笔下的人物大都命运多舛、下场甚为凄凉。以前我虽也明白这是为了突出当时封建道德伦理思想对人们的戕害之深,但内心却没有多大的触动,但是当我看到魏连殳“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的躺着”时,心中第一次因小说中的人物而感到彻骨的悲凉。毕竟,魏连殳并未做错任何事,如果非要说他的可恨之处,我想那应该是他的懦弱。

  魏连殳是一个接受过新知识的洗礼、但是却仍被封建体制支配的人。当族人要求他为他的祖母送殓时丧礼要一切照旧时,他也只是“简单地回答道:‘都可以的’”,因为懦弱,他没有一丝反抗。但是他懂得感恩,一发工资就寄给养育了他多年的祖母,在祖母去世后将房子给了照顾祖母多年的女工;他重情重义,极富同情心,亲近失意的朋友,从不悭吝金钱,尽管他自己也只是一位中学教师;他相信人心本善,格外喜爱小孩。魏连殳在旧社会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无所顾忌,然而这也使他与其他人与众不同,因而招来了一些人的攻击,最终的.结果就是他失去了他赖以生存的教师工作。

  魏连殳不是激进的革命者,更不是反对革命的顽固派。他只是一个虽怀着革命念头但却较为懦弱的人,是大部分革命青年的一个缩影。但他不折不扣的是一个正直的好人。但就算是这样,他也难逃顽固派的打击迫害。

  在没有了金钱来源之后,一连串的不幸也随之而来。之前落魄的朋友纷纷不见了踪影;之前玩得很好的房东家的一群孩子都开始厌烦他。他也不得不靠卖藏书来度日。但在友人被人杀了之后,懦弱的魏连殳完全失去了抵抗的勇气,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死亡,而选择了比死亡更为残忍的方式来报复这个社会。他背弃了他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成为了一名军阀的顾问,生不如死地活着。最终,在身体和心灵的多重摧残之下,他离开了人世,“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篇小说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悲剧带给人的一种极大的震撼力。其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在吕纬甫看望他时,魏连殳“吞吞吐吐地说道‘我……,我还得活几天……’”读到这里时心不由得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了一般生疼。一个人只有在近乎绝望时,才会说出这样一番如同乞求般的话语。一个好人得不到好报,当时的社会、时代难道不应反省吗?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人们的各项权益才能得到认可与保障。这一点在每个时代都不曾变过。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

【孤独者读后感】相关文章:

孤独的旅者杂文随笔03-22

有志者者事竟成作文05-12

放羊者和砍柴者的故事09-30

领先者和追随者作文11-08

孤独的随笔09-08

孤独作文05-27

孤独的作文03-07

遇到孤独04-01

孤独的麻雀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