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照镜子。我想,如果蛤蟆先生的故事真的发生在我身上,那我一定会成为那只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心理书籍,讲的是回到庄园的蛤蟆先生倍感压抑,经历十次心理咨询后找到心灵救赎的故事。通过宝贵的十次咨询,蛤蟆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或许不同,但我们都经历着类似的成长过程。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其实内心伤痕累累。他从小生在这一个刻板陈旧的家庭,爸爸严苛,妈妈懦弱,蛤蟆先生从未感受到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童年时的情感体验会影响成年后的情感体验,在明白这个道理后,蛤蟆明白他必须带着过往的收获和缺憾继续前行。
当蛤蟆哭泣时,咨询师默默地递上纸巾,他告诉蛤蟆:“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残缺。”、“蛤蟆,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最终,蛤蟆完成了自己的十次咨询,他在“情绪温度剂”上的分数是非常良性的9分——这个自评之所以不是满分10,是因为蛤蟆对未来有了更好的预期,他想把更好的东西留给今后。咨询结束的那一天蛤蟆去参加了朋友聚会,他们尽享佳酿,讲述各自未来的打算。
当朋友们听说蛤蟆居然卖掉了祖传的蛤蟆庄园并要去伦敦闯天下时都大吃一惊,蛤蟆则精神抖擞地对朋友们解释说,“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蛤蟆一点不怕,很显然,他已经做好了开始一段新生活的准备。
蛤蟆是对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经历更多并最终变成自己吗?人的.成长必定永远是一场战斗,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快乐,而且是那种从内心生出的快乐而非依赖外力,它绵绵不绝,在人生低谷时指引前行,让我们不再害怕、不再悲伤。
在这本书的最后,聚会散场,蛤蟆与朋友们道别—一那是多么宁静和笃定的一天啊,蛤蟆在和煦的夜风中骑车飞驰在乡间的路上,一路还大声唱着歌。他是这样唱的:
世上英雄辈出,史书皆有出处。
若论大名万世瞩目,还得数我蛤蟆!
这是一只战胜了悲伤,或者说是战胜了自己的蛤蟆,是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一个努力找回了快乐的普通人。
我相信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从蛤蟆身上看到自己——那个每天为了生活拼搏,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会在某一天陷入一种突如其来的情绪低谷,生活会变得索然无味,自我评价下降,状态低迷,感到无法掌控的悲伤。就像书中的蛤蟆一样,当朋友们发现我们“不对劲”的时候,我们也许完全摸不着头脑,只能说:“抱歉,家里太乱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然后放声大哭。其实,这只蛤蟆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它代表着每一个人。
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所以,不要害怕,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你也可以像蛤蟆一样,在这个大世界中闯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大庄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习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今天我读完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第二遍,依旧有不少的感触,这本书是一个心灵觉醒的过程,不单单是一本书籍那么简单,而且对很多处于迷茫和心灵被负能量环绕的有,都或多或少的走着启发,今天读完以后,感觉自己正能量满满,好像又一个新生:
这本书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一个心灵几近崩溃的人,是如何一点一点的重获心灵能量,最后变得自信满满,心力十足的。
书的开头,蛤蟆先生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一样,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也就是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之中,而且是最差的状态,说的简单一点叫做抑郁,说的更深一些就做绝望,对生活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从小到大的所有负面思想压的他透不过气,他的.周围说是他的朋友,其实都是对他无比挑剔的人!从小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长大了又活在獾的阴影之下,让自己一直活在了儿童的状态,无法自拔,而且这中间他自己也变相的参与其中,促成了这种恶劣的状况,他从和苍鹭的对话中开始慢慢意识到了这些,然后一点点的开始改变。
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心理也都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都跟别人的交流太少了,就好像我一样的,平时跟同事保持不近不远的关系,回到家里,除了跟爱人吵架,就是吵我的女儿,情绪一直压在自己的心理,出不来,找不到发泄口,时间久了,然后负能量一直堆积,知道压抑的自己抬不起头来,还好我有书本相伴,让我自己也慢慢理解了这种不好的状态,然后我自己也下定决心开始改变。
就好像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一样,我们的心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一切都是由心而生,相由心生,一切事情不过超过斜月三星,我们只有把心修好了,才能去向外发芽,向外展现自我,一切外向都有心生。儒家学说,其实归根结底,也都是修行个人的学说,把自己修好了,你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能!
所以看蛤蟆先生,然后再读王阳明的心学,感觉就好像琴瑟和鸣,相得益彰!我们的心理问题,哪怕是心理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有一个前提,需要我们主动去改变,如果我们自己不想着改变,不想着去敞开心扉,一直把自己的心锁起来,那么你就很难有所改善,但是我想人类从生下来开始,都是向往美好的,向往阳光的,就从这点出发,我们一点一点的去改,想起8年前刚来我们公司那会,真的是负能量满满,我把能抱怨的都抱怨了一遍,感觉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整个生活都是活的一团糟,更别说挣钱养家了,不过现在马上而立之年了,突然开悟,就好像浪子回头一样的,我想要改变,我也必须改变,除了改变,我没有任何一条路可以走。
然后我从身体上的锻炼开始,最近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身上的正能量多了起来,然后很多好事情不用我去追求,就会自动来到我的身边,公司的工作不需要我拼命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很好!就好像我也选择立在光中,所有的光就会毫不犹豫的向我倾泻!我选择了善良,周围的一切都会回我以善良!我选择正能量,然后正能量的事物就会慢慢的回馈给我!像一个英语单词Feedback一样的神奇,充满魔力!但是对我,它又是如此的真实!
写在最后,希望大家都能重启人生,改变自己曾经的不好回忆,卸掉生活加给我们的不好回忆,让我们都把眼光放到我好,你也好上面去!让我们一起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让我们的国家处处都充满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述了蛤蟆先生深陷抑郁,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下,重获快乐的故事。通过童话的方式讲述了很多心理学入门概念。里面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但整体逻辑严密,使得整个故事具有连贯性,让很多细节都有真实的感受,会不禁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到一起。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先生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活力,但实际内心却总是闷闷不乐,害怕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甚至会逐渐开始怀疑自己。遇见有些人与事情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糟糕的是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呢?书中讲解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情,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情和行为都会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第二种是“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着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了相对影响。第三种是“成人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得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在这个自我状态里,会更像一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当我们处于“成人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海中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在这种状态里,才可以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也更加容易找到自己,回归内心。
对于这三种自我状态,我们处于任何一种状态时,我们是不自知的,因此,就造成了很多“不快乐”,对于不快乐我们往往都习惯于怪罪在他人头上,觉得父母不关心,朋友不理解,伴侣不在乎等等,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往往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不理解自己”所造成的不快乐。所以我也要像蛤蟆先生一样去改变这个现状。
书中写到“我很好,你不好”、“我很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好,你好”这四个人生坐标。蛤蟆先生最初是典型的“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总会认为自己很差劲,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习惯扮演弱小可怜的角色,处于儿童状态。与之相对的獾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獾这种坐标的人,对应着挑剔型父母状态,总觉得自己强于他人。这四种坐标中“我好,你也好”,对应着成人自我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往的坐标。这是一种更好的人生方向。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想到一句话“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更多取决于一件事,“想改变的决心有多大”。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成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平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这是我最近看完的一本书,也是这个月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从中我学到了这些:
1/ 阅读像交友一样讲究偏好
之前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看到一句话,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你就是要读这本书。
我发现自己在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时,完全是抱着我就是喜欢这本书,想要读这本书的念头。
而我阅读其他的一些书,比如《资治通鉴》《史记》《全球通史》等,带有不少功利性想法。
怎么说呢?我想着多看点历史类书籍,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学问。
当然,后面在广泛地阅读后,发现了自己实际上对历史是特别有兴趣的,像《明朝那些事儿》是我目前看过觉得超有趣的一本历史类书籍。
为什么我说阅读像交友一样讲究偏好?因为阅读离不开注视与理解,而交友和这有诸多相似之处。
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恰恰反映了你生活中交友的一些偏好。
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它属于心理类型的范畴,同时很有故事性,我阅读此书就感觉同一位对心理知识颇有研究,又很会讲故事的朋友交谈。
阅读时和阅读后对书中的一些句子,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为作者的见解拍案叫好的激动心情。比如这两句:
1)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2)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2/没有人不希望被人真正理解
书中第五章里提到,在咨询过程中最打动蛤蟆的一点是,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
蛤蟆发现,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在日常生活中,朋友眼里的蛤蟆大大咧咧、爱搞怪、很顺从朋友的一些想法。
这总给他的朋友带来错觉,以为他没有什么烦恼,也不太需要多少关注。多年积攒在心头的烦闷和无人理解的苦恼,最终让平日看起来洒脱无比的蛤蟆变得抑郁了。
后来所幸朋友们中的其中一位,及时捕捉到了他的情绪,推荐他去找苍鹭进行心理咨询。
我不仅看到蛤蟆从第一次与苍鹭先生面谈到第十次之后,蛤蟆的“情绪温度计”分数由起初2分到后面给自己打将近10分,蛤蟆彻底改变了,我真诚地为他感到高兴!
还看到他深深渴望他人全身心的注视和关注自己,那种感觉,他发现自己是被真正认可,被真正理解,以及被真正看到的。
3/人生短暂,我想怎么活
这本好书,在微信读书上推荐值89.8%。
为什么好评度如此之高?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看似童话,实则是一本生动的个人成长心理学。
它引导我们发掘自己的内心想法,就像书中的苍鹭一步步教蛤蟆勇于表达自己的那样。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你是想把这有限的时间,多数放在别人的期待中,还是自己的追求上。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是我们自己本身赋予了它意义。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舞台,我们是身处其中的演员,你是愿意按照以往模式继续上演情节呢?还是愿意在成长的理念下不断上演新的场景?
新的剧本,意味着改变,意味着需要付出“新的成本”。
如果是我,我想拥抱这样的改变,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步步地用行动去践行我的追求。
我想要的追求是什么呢?及时满足自我需求,力所能及帮助他人。
当然,我还有一些其他的感悟,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的小伙伴,我期待和你们多探讨交流一番。期间,我也有一些疑问:
1)童年时的创伤真的可以治愈吗?
2)工作和生活需要分的很清楚吗
3)想要寻求自我改变,通过刻意练习真的有效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五个小时,可以帮你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可以帮你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是怎样带来改变和成长的,你是不是也很心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一只热情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失利导致心情抑郁,然后去做心理咨询,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一点点从抑郁状态中走出来,最终恢复了热情和活力。全书只有10.8万字,人们的阅读速度一般是每小时2万字到4万字,按最慢阅读速度2万字/时,5个多小时也完全可以读完本书。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消除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比如有些人觉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咨询,或者像书中所说那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者可怕事件后进行的一项神秘活动。不是的!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件普通的、科学的事情。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或者说是心理困扰,比如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抑郁、亲子关系紧张让人烦闷、亲密关系无法调节让人痛苦、绝望等。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解决的是心理问题,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责范围。
另外一个误解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见了心理咨询师就说:“是他们让我来做心理咨询的,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实,心理咨询应该是一个自发自愿的过程,来访者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改变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助人自助”。来访者不能像学生时代一样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学点新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来源并摸索出解决痛苦的方法。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会倾注全身心的`关注和陪伴,使来访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变和成长。
书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咨询的详细过程,从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中,我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联系过去再看向未来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一次,爱人开车送我去办事然后他再去上班,因为时间紧张导致他有可能迟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达自己对于迟到的焦虑,而我却一直默默无语。自己事后一直在疑惑,当时的自己为什么那么冷漠无情,跟平时相差很大呢?我尝试着用咨询师的话问自己。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我有点内疚、有点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小时候我妈对我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那种内疚感、无力感很相似,甚至还有点愤怒。”
“现在的你,理解了当时的自己吗?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无语的我其实回到了‘适应型儿童状态’,体验着跟童年时候一样的感受,然后用相同的沉默回应了那种感受。如果是现在这种‘成人状态’,我可能会向他表达因为自己的拖延导致时间紧张的歉意,会安慰他帮助他缓解焦虑,也可能会跟他一同探讨避免迟到的其他解决方案。”
从问题中看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相似的情境,再回到当下用理性大脑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式不但揭开了我的疑惑,也让我有了建设性的方法。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内疚感和无力感,我相信可以更快速的理解自己,帮助自己跳出“适应型儿童状态”,回到“成人状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借以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书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故事内容以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劝他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中逐渐与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这一条线展开。主要表达的是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
故事结尾是个常规的好结局(这儿有点跟不上庄园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愈的速度),在最后所有的小动物都明白了无论风险如何,都必须继续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数十年所经历的童年创伤仅凭几次心理咨询对话就能被治愈吗?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这样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
第一次了解原生家庭、儿童心理创伤等概念时是在《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当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章后,了解到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父亲与母亲扮演的角色有偏差,会使孩子性格往单一方向发展,童年父母给孩子的爱对孩子成年后甚至是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蛤蟆先生》这本书中说“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世上来,他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原生家庭是绝对完美的,因此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因此在看完《爱的艺术》后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像是被重锤敲了一下,我尝试着把我童年的经历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完整的放映了一遍,这是个较为痛苦的过程,好比在镜子前将看似完整的自己一点一点撕开,逐步拨开自己身上的每个角落查找,然后发现每个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补的地方。于是产生了对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后比较有代入感,将自己代入到每个动物身上,发现他们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于是得到提醒要尽量改变自己的这一部分。从中也得到启发:辨别三种自我状态“父母、儿童、成人”、自证预言与人生坐标、心理游戏与角色扮演。
最后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个有共情能力(具有强大的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能从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体现在成熟和自我接纳和求同存异接纳他人)、独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成人状态。
将自己剖析这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正如那句所说的:没有一种觉醒不带着痛苦。但是正因为有觉醒才会有改变,尽管没有那么容易脱胎换骨。
所有的爱都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恋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等。就像是学习其他的艺术一样,如音乐、绘画等。那自己爱自己无疑是最重要的,足够的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这世间万物,所以请务必学会好好爱自己!
最后,引用这本书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本书人物形象取自童话《柳林风声》,但与该书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一本心理学小说,借用了童话的外衣,讲解了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过程。
主人公蛤蟆先生最近一段时间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河鼠、鼹鼠很担心他,于是劝说他去接受心理咨询。起初蛤蟆很抗拒心理咨询,但在接受了咨询师苍鹭的一次试面谈后,他改变了想法,决定继续试试。在经过了十次心理咨询后,蛤蟆先生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又变回了那个开朗明快的蛤蟆。
本书以童话故事的方式给我们阐述了很多心理学概念,下面来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①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文中并未给出这几个词的明确定义,我所理解的是,儿童自我状态是指当我们遇到一些和童年所见类似的情形时,会瞬间回到儿童的情感状态中,表现出喜悦、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基本情感,正如一个孩子的自然行为。当人们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自己小时候一致无二,与实际年龄并无关系。而当我们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表现得则如自己的`父母,言行举止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和自己的父母类似。我似乎会经常进入父母自我状态中,在我尝试去安慰别人、关怀别人时,我的思考和说话方式都会极其像我妈。不仅让我想到,旧社会家长古板顽固的形象一代传一代,正是在血缘崇拜的背景下,一代又一代地活在对上一代的父母状态中。我认为我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下的频率要远远多于父母自我状态,我经常在儿童自我状态下产生情绪,然后在成人状态下解决情绪,虽然解决的过程给了我是一个成年人的错觉,但仍会有好多人会觉得我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②情商的理解。
阅读中遇到了一个不错的观点:“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可笑的说法,说情商就是会说话,情商就是会搞关系,把情商和“油滑”画等号,确实,会说话会搞关系的人往往被认为情商很高,但我认为这只是“高情商”的一种外在体现,情商应当是察觉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这包括get自己的情绪,也包括get他人的情绪。照顾自己的情绪,关心、在乎并合理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是情商的一部分,该拒绝就拒绝,该提条件就提条件,不要因为想和谁搞好关系就委屈自己。
③心理咨询师的意义。
我也接受过心理咨询,而且很多次,从大一到研一,次数多到我数不过来,但大都因为同一个原因:情绪化。起初,我抱着一种看病就医的心态,期待满满地坐在咨询师面前,问老师有没有什么有效地方式能又快又好的化解情绪。老师摇摇头说:没有。然后我失望地离开了。后来我又换了几个心理咨询师,但都是一样的模式:我在说,老师在听。虽然我并没有从咨询师那里得到化解情绪的特效药,但我却喜欢上了心理咨询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是倾听者,他真的在关注你诉说的内容,并试图理解你的情绪。宣泄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说出来,但往往能认真聆听的人太少,当你准备把烦心事说给你的朋友听时,他马上打断了你的话,开始说他的事情,最后变成了各说各的。本书中的苍鹭就是一位合格的咨询师,他善于聆听,并反思自己话是不是说的太多了,苍鹭做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蛤蟆从自身经历中找到抑郁背后的原因。所以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解救之道,就在自己手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本书用简单易懂,且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表达出人的各种潜在心理,帮助大家正确审视认识自己,完善大家对待别人对待生活的认识。让大家能轻松的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不用于《自卑与超越》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样充满心理学术语的表达方式,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人物蛤蟆先生为主人公,内容以蛤蟆先生数次拜访心理咨询师苍鹭展开。
通过这个过程向我们揭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不易察觉的想法。轻松易懂。
用有趣轻松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能轻松的卸下习惯已久的盔甲,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让我们不再审判惩罚自己。
文中以三原色来表示人最基本的“喜”“怒”“悲”情绪。
文中把童年时期学习到的与人相处的方式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把在父母身上学习到的相处方式称为“父母自我状态”
把能自我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的状态称之为“成人自我状态”
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会再现过去的情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拥有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适应型儿童为适应父母和环境做出的改变,形成的性格影响深远,以至于成年后某些特定场景,也能使人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行重复你父母那里学来的价值观和观念,并证明给别人,让别人接受。
在“成人状态中,我们能理性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我们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自己所用,且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趋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重点:没有人能让我们自己产生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比如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书中告诉我们,回忆过去时,不在谴责自己,而是客观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学习领悟,不在内疚。
书中苍鹭提出了人生坐标: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的人容易玩“我真不幸”和“可怜弱小的我”等“受害者游戏”,这时候人们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2、我好,你不好:这一类人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容易玩“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以攻击和谴责别人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这些人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
3.我好,你也好: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信自己信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话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是理性分析作出回应。
重点:不要在他人的神情中寻找认可或不认可,不要把关系搞得像父母与孩子。拒绝依赖别人!
高智商的同时人们也需要高情商,情商高的人,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的人能产生共情,彪是他人的感受,回应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作者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而这显然效果显著。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再文中数次提到“轻松”这个词,这是我的真是感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能让你在放松松状态下完成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4-2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优)05-2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通用11篇)04-09
蛤蟆种瓜教案10-08
蛤蟆吃西瓜的教案03-05
快乐的蛤蟆作文素材10-05
去看书作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