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4篇(热)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方案 篇1
一、监测目的
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 4、土壤背景值调查
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
1、自然环境
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
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
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
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
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
布设原则
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 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覆盖不同土壤类型:
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 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
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 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
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 采样点布设方法
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布点法;田块的进水口向对角引一直线,将对角线划为若干等分(一般3-5等分),等分点采样
2、梅花形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中心点设在两对角线相交处。采样点:5-10
3、棋盘式布点法: 适用范围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土壤较不均匀。采样点>10,也适合于固体废物污染,采样点>20。
4、蛇形布点法:面积较大、地形不平坦、土壤不均匀。布点法:布设采样点数目较多。 5、放射状布点法,适合于大气污染型土壤。
6、网格布点法:地形平缓。采样点:交叉点或方格中心布点,适用农药污染、背景值
五、监测方法(包括预处理和分析测定两部分)
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土壤样品的类型、采样深度及采样量 1、混合样品
如果只是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对种植一般农作物的耕地,只需采集0~20cm耕作层土壤,对于种植果林类农作物的耕地,采集0~60cm耕作层土壤。将在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混合样,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通常为5~20个。混合样量往往较大,需要用四分法弃取,最后留下1~2kg,装入样品袋。 2、剖面样品:(污灌超过一年需采剖面样品)同层混合,1kg
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过渡层(AB、BC)一般不采样。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挖至地下水出露时止。现场记录实际采样深度,如0~20、50~65、80~100cm。在山地土壤土层薄的地区,B层发育不完整时,只采A、C层样。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整的土壤,采集表层(0~20cm)、中土层(50cm)和底土层(100cm)附近的样品。在各层次典型中心部位自下而上采样,切忌混淆层次、混合采样。注意采样深度和取样量一致 3、采样时间与频率
了解土壤污染状况:随时采集掌握作物受污染状况:依季节变化或作物收获期采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般土壤在农作物收获期采样监测,必测项目一年一次,其他项目每3~5年测一次。 4、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边;
(2)将现场采样点的具体情况,如土壤剖面形态特征、采样深度等做详细记录;
(3)现场填写两张标签,写上地点、土壤深度、日期、采样人姓名等,一张放入样品袋内,一张扎在样品口袋上。
(4)用于重金属项目分析的.土样,尽量采用竹器采样,或将和金属采样器接触部分弃去。
六、土壤样品加工与管理
样品加工处理( 会考风干,要把加工程序写出来)
目的:除去非土部分,满足分析要求、利于保存、代表性
测定不稳定的项目用新鲜土样(如游离挥发酚、NH3-N、NO3--N、Fe2+);
测定多数稳定项目用风干土样。
程序是:风干 磨碎 过筛 混合 分装
风干:在风干室将潮湿土样倒在白色搪瓷盘内或塑料膜上,摊成约2cm厚的薄层,用玻璃棒间断地压碎、翻动,使其均匀风干。在风干过程中,拣出碎石、沙砾及植物残体等杂质。
土样管理
1、严格制度保障 2、土壤保存
A.一般土壤样品需保存半年至一年。
B.避免日光、潮湿、高温和酸碱气体等的影响。 C.玻璃材质容器,聚乙烯塑料容器
D.低温保存:低于4℃的冰箱存放,测定挥发性和不稳定组分的新鲜土样
七.土壤样品的预处理和测定方法(要写出定性与定量)
预处理:需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欲测组分转变为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以及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前者用于元素的测定,后者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1、土壤样品分解方法有:酸分解法(考试大题)、碱熔分解法(选择)、高压釜分解法(选择)、微波炉分解法(选择)等。
a.酸分解法: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HCl-HNO3-HF-HClO4)分解土壤样品。 作用:①破坏、除去土壤中的有机物;②溶解固体物质;③将各种形态的金属变为同一种可测态。
b.碱熔分解法:
高温熔融,熔剂有Na2CO3、K2CO3、NaOH、Na2O2等。 特点:分解样品完全,不产生大量酸性蒸汽
缺点:试剂用量大,引进污染物、重金属挥发损失 c.高压釜密闭分解法:
优点:低温(<180℃)密闭,用酸量少,易挥发元素损失小,可批量分解 缺点:分解完全?试样量少(<1.0g),爆炸 d.微波加热分解:
优点:热效率高、加速分解 2、土壤样品提取:
有机物、受热不稳定物、组分形态分析需要采用提取方法 A.有机污染物:振荡提取、索氏提取 B.易溶无机污染物、有效态:酸或水浸取 3、净化和浓缩 净化:层析、蒸馏
浓缩:K-D浓缩、蒸发
氰化物、硫化物:蒸馏-碱溶液吸收法
土壤监测常用方法
1、重量法:测土壤水分(样品在105 ℃烘干、称重、计算。)
水分(分析基)%=〔(m1-m2)/(m1-m0)〕×100 水分(烘干基)%=〔(m1-m2)/(m2-m0)〕×100 2、玻璃电极法:PH 测定要点:称取通过1 mm孔径筛的土样10 g于烧杯中,加无二氧化碳蒸馏水25 mL,轻轻摇动后用电磁搅拌器搅拌1 min,使水和土充分混合均匀,放置30 min,测量上部浑浊液的pH值。影响因素:土粒的粗细;水、土比例。酸性土壤的水土比保持5∶1~1∶1。碱性土壤水土比以1∶1或2.5∶1为宜,水土比增加,测得pH值偏高。风干土壤>潮湿土壤
3、可溶性盐分:用一定量的水从一定量土壤中经一定时间浸提出来的水溶性盐分。 4、金属化合物
预处理方法和测量条件差异 铅、镉: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铜、锌、总铬、镍:火焰原子吸收法 总汞、总砷
定性:原子外电子的能级是不连续的,即能量只能处于某些特定的值,所以这些电子只能吸收某些特定频率(或波长)的光波。
定量:外标法定量,测峰面积或峰高。
5、有机化合物测定
A. 六六六和滴滴涕:气相色谱法
提取:丙酮-石油醚硫酸净化处理ECD测定 定性分析:色谱峰进行两种物质异构体的; 定量分析:峰高(或峰面积) B. 苯并(a)芘的测定 测定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适于苯并(a)芘含量>5μg/kg的土壤 荧光分光光度法:苯并(a)芘含量<5 μg/kg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要点:1土壤样品于索氏提器内用环己烷提取苯并(a)芘;2提取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并(a)芘程序: 紫外分光光度法:适于苯并(a)芘含量>5μg/kg的土壤.定量385nm,定性365、385、403nm
六、质量控制
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设计方案 篇2
【学习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 奇巧而善辩 “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 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马年说马,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2、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知己”这个词的来历(见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 见《战国策·楚策四》
二、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 贞元19年(803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卒于82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三、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 善辩──有观点 “文艺性的议论文”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龙说》 (君臣关系 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五、归纳整理字词?
1、实词:古今词异义表?
词语: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古意:今已不用──祗 骈 槽枥 石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 食1食4──shí 吃 食2食3──sì 饲
2、虚词: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 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代词 他的 它的 C、指示代词 那种 D、反问语气词 难道 E、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3、练习:
而:
A、而伯乐不常有( ) B、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C、执策而临之(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之: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B、马之千里者( )
C、策之 食之 临之(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其:
A、安求其能千里也( ) B、策之不以其道( )
C、不能尽其材( ) D、其真不知马也( )
E、其真无马邪( ) F、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G、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 B、策之不以其道()
也:
A、安求其能千里也( ) B、其真不知马也( )
C、不以千里称也( )
六、课文学习指导
1、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千古感叹 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 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2、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 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 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 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3、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 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 归结全文中心 “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伯乐──不知马── “食马者”──
(愤怒谴责) (辛辣嘲讽)
千里马──知马,害了马──(无限同情)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韩愈 怀才不遇 文 B、苏秦 悬梁刺股发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设计方案 篇3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首先对情感目标进行确定,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他们对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容易把自己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因而在课堂中以曲折动人的故事以切入点,能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什么魔力让孩子们着迷?不是别的,就是情感体验,情感的渲泄,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艺术能力和以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艺术情感的潜能,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
本课以感受、理解、认识,延伸发展学生关心他人,爱身边的人,做一个具有爱心的人,并进一步从事故→歌唱→儿歌→艺术作品中感受爱→表达渲泄自己的爱,送爱心卡,为妈妈或周围的人服务,成为一个博爱、善良的好孩子。通过制作爱心卡活动,体验到双手创作的乐趣,把爱心卡送给别人,体验艺术与生活,情感的联系,学会用艺术作品表达爱的情感。整个课堂流淌着爱的清泉,让师生沉醉在情境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内容的关联处,情感的共鸣处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设立爱心乐园,引入课题,让学生非常直接地感受课堂爱的氛围,浓浓的情意。
2、抓住学生心理教师配乐出示图片生情并茂地讲《血色母爱》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情感熏陶。
3、从歌曲、儿歌、艺术作品中感受,并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爱心卡送给妈妈,报答,体验成功的乐趣,愉快的'情感。
4、教师启发学生把爱分给更多的人,拓展延伸本课教学主题,把孩子的爱扩散到周围的人,成为一名具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的孩子。
三、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并延伸爱周围的人。
四、教学难点:
爱心卡的设计与制作。
五、教学准备:
1、CI课件; 2、故事、图片、音乐;
3、三杯水分别是醋水、盐水、蜜糖水;
4、几张爱心卡。
六、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今天老师欢迎小天使们来到我们的爱心乐园(出示板书),爱心乐园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师出示奖品),这个嘴巴代表了妈妈温馨而甜密的吻,妈妈是最喜欢懂事的孩子了,小朋友们做得好,老师就送给他一个妈妈甜甜的吻。
2、情感熏陶 听配乐故事《血色母爱》,这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妈妈对女儿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并出示图片。 [故事内容略] 提问:听完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想哭,妈妈真伟大,妈妈真可爱,可怜等。 师:我知道孩子们此时此刻有许多感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吧!(师弹钢琴伴奏)生有感情演唱。
3、讲妈妈平时是怎样关爱我们的 师: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自己的妈妈平时对我们又是怎样的关爱呢?生回答(略) 4、尝尝、谈谈、演演。 尝桌上的二杯水(分别是盐、蜜糖水)说说哪一杯最好喝是什么味道,让我们联想到好那首儿歌?请几位孩子上台有感情朗诵儿歌。 像春天的花朵, 鲜艳又美丽; 像夏天的冰淇淋, 冰凉又香甜; 像秋天的果实, 又大又多; 像冬天的阳光, 明亮又温暖; 呀! 向蜜糖水又甜又香。
5、艺术作品陶冶情操 出示CI课件,一组摄影、国画、彩陶雕塑、儿童画作品; 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师提问:
(1)这些艺术作品都表现的是什么?
(2)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心情是怎样的呢?
(3)哪件作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这些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是从古至今妈妈对孩子深厚、无私的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孩子们离不开妈妈的关爱,那我们怎样报答呢? (分组讨论回答)略
6、讲解制作爱心卡 出示爱心卡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爱心卡吗?为什么? 想亲手制作一张爱心卡吗? 知道怎样制作吗?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讲解补充) 讲解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演示过程。
7、情境表演 妈妈下班回家我们怎样做来报答对? 选一名学生表演妈妈,一名学生表演孩子,全班孩子拍手唱《妈妈下班回到家》这首儿歌。
8、师小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听了感人的故事,制作一张精美的爱心卡,还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我们从小就感受到妈妈无私、伟大的爱,真幸福,我们更应该关心,周围的人,做一个有爱心、善良的好孩子,怎样做呢?想一想, 再回家试着去做一做。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懂得知错要及时改正。
2.知道知错就改才能不断进步。
教学过程
一、打比方,喻明道理。
1.引言。
同学们在认识错误也就是知错以后,往往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表现;第一种是及时改正;第二种是准备慢慢地改;第三种是不改。下面,我们就打几个比方,看看这三种不同的做法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2.《小虫和大船》的启示。
(1)边讲故事边演示投影片。
第一组:①木板上有一些小虫眼。②钉在木船底。③木板上的虫眼变大,变多。④虫眼连成一片。⑤形成大洞。
第二组:①木船在海上航行。②木船沉入大海。
(2)讨论:
①大木船为什么沉了?
②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虫眼比做我们身上的缺点、错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小结要点:
①开始时船上的虫眼很小、也很少,后来发展到很多,连起来就变成大洞。海水涌进来船就沉没了。这说明小问题不解决,会酿成大祸。
②我们身上的错误、缺点也是这样,如果不及时改正,也会由小变大、由少变多,“小错不改,酿成大错”,像船沉没一样,还可能毁掉自己的一生。有错不改多么危险!
3.《小树苗》的启示。
(1)讲《小树苗》的故事,同时演示图片。
故事内容略。
图①一棵弯的小树,一棵弯的大树。
图②一棵直的小树,一棵直的大树。
(2)讨论:
①小树苗长弯了,老爷爷是怎样做的?
(扶直、捆好。)
②老爷爷为什么把小树苗扶直捆好?(演示图①)不这样做会怎样?过几年再捆行不行?(演示图②)
③从小树苗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小结要点:
①小树苗树干细、软,变弯了容易矫正过来。树越长大,树干越粗,弯曲的部分越不容易矫正。
②这和我们身上的缺点、错误一样,错误小容易改,错误少容易改,初犯时容易改。所以我们改错越及时越好。
4.“铅笔道”的启示。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比较轻的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再让学生在纸上同一地方反复画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
(2)谈一谈体会,受到什么启示。
引导:
①只画一次的铅笔道留下的痕迹和反复画铅笔道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同?
②擦起来有什么不同?擦后结果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把这些铅笔道比做我们身上的缺点、错误,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3)小结要点:
初犯错误,由于留下的“痕迹”浅,最容易改正,这样才容易进步。
如果不及时改,反复犯错误,犯得越多,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就越不容易改正。
5.学生小结。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通过比较,你知道知错以后,怎样做最好?为什么?
二、听故事。《四块糖果的故事》。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当时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想一想:听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深化认识。
议一议,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
小宝和大伟在陈阿姨窗前踢球,不小心打碎了玻璃,他俩立即向陈阿姨认了错,还给陈阿姨送来了玻璃。从此以后,大伟再也不在别人家的窗前踢球了。小宝仍在那儿踢球。
四、联系实际。
1.联系自己知错就改的事情,说一说这样做的好处。
2.联系自己或别人的事例,说一说知错不改的危害。
五、引导实践。
1.读读下面的名言和谚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1)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2)聪明人知错就改,糊涂人有错就瞒。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你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缺点、错误没改吗?你准备什么时候改,怎样改?为什么?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经典)设计方案11-17
(精选)设计方案11-18
[精选]设计方案11-08
设计方案08-26
设计方案【精选】11-04
设计方案[经典]11-12
薪酬设计方案03-22
设计方案范文06-21
实用的设计方案08-15
[热]设计方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