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方案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计的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的方案1
活动目标:
1、感知轻重,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重量。
2、学习用自然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用工具测量来比较三个物体的重量,并做好记录。
3、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学具筐:面霜瓶、积木、天平8个。
2、皮球、桶、纸盒、水瓶、铅笔盒、杯子、积木、瓶子各两个。
活动过程:
一、提出概念。
1、请一名幼儿上来。
(1) 今天老师想给XXX小朋友比重量,你们觉得一个人可以比重量么?那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觉得谁重?
(2) 今天老师带来了跷跷板,看看谁重一点?我给重一点那边贴上箭头向下的标记。
(3) 小结:原来比重量要两个或者几个物本站可以比较,一个物体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儿探索。
(1)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物品,老师请你们来给他们比一比轻重。
(2)我请两个孩子一组,站在桌子旁边去找两样物品比轻重,给重的那样东西贴上朝下的箭头。
2、小结:原来我们用我们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工具测量。
1、出示三样物品。(三个玩具)
(1) 刚才我们给两样东西比了重量,我这里有三样东西,谁愿意上来给他们比较轻重。谁跟他有不一样的意见?
(2) 那到底谁排的对呢?我也不知道。当我们用手也没办法分出轻重的时候,那我们就需要一个准确的测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 我们先将两个物品进行比较,把轻的那个拿下来,重的那个不动。然后再把第三个物品拿来进行比较。那这个比其他两个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轻的,中间这个叫什么呢?他叫不轻也不重。
(4) 因为他最重的要轻,比最轻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轻也不重。一起来说说看。(贴上箭头)
(5) 教师示范记录表。
2、幼儿操作。
(1) 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边,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测量,给三样物品比轻重。
(2) 教师检验: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3) 找出不一样的检测一次。
(4)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轻重,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设计的方案2
《春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春联,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爱春联、学春联、用春联的思想感情.
一、 知春联,激兴趣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见过一些春联,但却缺少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初始,我以一曲《新年好》导入新课,充满节日欢快气氛的乐曲伴随着声声爆竹,将学生带入入了新年的氛围中。最后,多媒体将画面定格在一个倒帖的福字和一幅大红春联上。同学们仔细看着春联,有的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大地春光好 长天晓日红。开始,声音是杂乱的、没有节奏的,慢慢地就整齐、响亮了起来。有的学生边读边摇头晃脑,感觉是那么有滋有味。见时机已到,我就趁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读的是什么吗?你们了解春联吗?同学们马上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的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这节课的学习将会非常投入的。
二、 读春联, 拓视野
春联的特点是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能给节日增添许多欢快祥和的气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春联的这些特点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1、读春联 想意境
本课课文中一共介绍了四大类内容的春联: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描绘美丽春光的,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我先请学生自己轻声朗读这四副春联,做到正确流利;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一下,这副春联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如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学生朗读之后是这么说的:我仿佛看见了地里的小草又长出了嫩芽,钻出了地面,经受了一个冬天寒风雨雪考验的的他们又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在果园里,在山前村后,杏花也热热闹闹地赶春来了,在枝头尽情绽放。这翠绿、这杏红,让我们又感觉到春天来了,多么美好的春天啊!这么美的描述,让其他学生不禁鼓起了掌,也让我们对这副春联描绘的景象更加清晰了。
其余的三副春联,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学生朗读感悟,互相交流,兴趣浓,效率高,效果好。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个别学生对春联的朗读顺序不是很明白,我及时给予了指导:春联应该先读右边的上联,再读左边的下联,如有横批的,则最后读。
2、读春联 明对仗
春联的另一特点是讲究对仗。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从对对子、找对仗句等练习中了解的对仗的特点及要求。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简单地讲述了一下,让学生知道在春联中,对对仗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然后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对仗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认真地读,细心地揣摩,从停顿的长短、声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上把对仗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读春联 表情感
春联是用来来烘托新年的气氛,表达人们美好祝愿的。因此,在学生了解了春联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读春联,结合春联展现的意境,把人们的美好情感表达出来。文中出示的五副表达不同内容的春联,被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演绎。
从“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中,同学们读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中,同学们读出了对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歌颂,美好的祝愿表露无遗;从“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中,同学们衷心赞美朴实勤劳的'人们,一幅幅和和美美的天伦之乐画面展现于眼前;从“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中,同学们寄托了对新年的良好祝愿,祝愿所有的人新年幸福安康;而从“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中,同学们将春来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出来。
人们说,诗中有画,春联又不何尝如此呢!一副春联一副画,而且是一副充满美好感情的一副画,是人们喜看爱读的一副画。学生们的朗读,将画面读活了,将情感读懂了,将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读到了心灵深处。
三、 找春联,重积累
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春联,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在两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个是搜集的途径广、内容丰富。他们有的从新华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认为内容比较优秀的;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鼠标轻轻一点,春联就源源不断而来;有的请教爷爷奶奶,把他们见过的春联记录下来;还有的专门在人家的大门上找去年贴的春联。
第二是交流的积极性高。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谁胆小怕羞,都是踊跃参加。交流时不但大声朗读了自己找的春联,还都要补充说明几句,这个春联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内容丰富、各不相同的春联,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的同时,也在积累别人搜集的春联。
四、写春联,尝乐趣
在备本课的时候,我总览了一下本单元的内容,看到练习7中有个练习:把春联上漏缺的字补上,看补个什么字好,并说说理由。这个练习给了我启发:何不让学生试着写写春联呢?为了减低本环节的难度,使学生顺利完成练习,品尝写春联的乐趣,我把本环节分为两步。
1、补春联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练习7中的补春联一题提了上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来讨论: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中的方框内该补个什么字最为恰当?意在让他们能够明白春联中用词要精当,一字变化,整个春联的韵味就完全变了。问题一出来,学生就开始小声讨论起来。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让我吃了一惊。“老师,这里该填个‘润’字。”“为什么呢?”“这个说不上来,我是看到图上有个三点水,就想到了这个润字。”“你真聪明。那你再想想,润是什么意思,用这个字好不好呢?”一阵寂静,接着一阵小声议论,有人自告奋勇站了起来。“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很好。‘润’就是‘滋润’的意思,讲春雨滋润着花儿,花儿都开放了,春天来临了。而且‘润’在这里作动词,和‘拂’相对仗。”
精彩的回答之后,没有人举手了。好象大家都觉得“润”字是最恰当的,都不敢再去想其他的字了。这样的话,不就缺少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了吗?还从三点水入手,我引导学生:刚才那个同学由三点水想到了“润”字,那么还有其他三点水的可以用在这里吗?大家再想想。
一句话激起前层浪。“可以用‘滴’,雨点滴落在花儿上。”“和‘润’相比,哪个好呢?”“‘润’好。‘滴’只是落下来,感觉没有给花儿足够的水分。”
“可以用‘洒’。雨点飘飘洒洒下来。”“和其他的字比较一下呢?” “‘洒’比‘落’好,比较轻柔,春雨就是软绵绵的。但是没有‘润’好。”
“可以用‘洗’。春雨洗去了花儿上的灰尘,让花儿更漂亮。”“但是没有‘润’好,洗去的只是外表的灰尘,滋润是一直到花儿体内的。”另一个学生给他评价。
“可以用‘沐’,花儿被春雨笼罩,就像在洗澡呢。但是我自己觉得也没有‘润’好。”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了,我的心里真是高兴。
“可以用‘落’。”“‘落’字太重了,会把花儿打坏的。”小家伙真细心。
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
“可以用‘打’。”“‘打’字不好,比‘落’还重。”
“可以用‘抚’,这个字就温柔了。”“对,‘抚摩’的‘抚’,春雨对花儿多好啊!”
“可以用‘助’。”“可以用‘飘’”
“可以用‘吻’”。真是了不得,一句话出来,全班同学都在叫好。“这个字好,春雨和花儿密不可分。”“他们多亲密啊!”……
一个空格,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思考,不同的尝试,不同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了春联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2、写春联
有了补春联的基础,学生对写春联没有了担心。他们从用现成的词语组成春联开始练习:“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两个成语就是一副春联,看学生脸上的开心样,我的心里也喜洋洋的。“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百鸟争鸣,百花盛开。”
接着,学生开始自编春联了。“春风细雨入大地,桃红柳绿迎新春”。虽然还不够工整对仗,但这是学生迈出的第一步。“龙腾虎跃迎新年,莺歌燕舞庆佳节。”“春风送暖佳节到,锣鼓喧天新年至。”
读着这一副副春联,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与智慧,也体会到了他们心中那份美好的感情。
风拂千条柳 雨润万朵花。春联,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以他独特的魅力,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设计的方案3
[教学要求]
一、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四、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ooooooo)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11.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
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设计的方案4
一、 体验游戏:兔子舞
兔子舞是大家都了解的一种娱乐舞蹈,它重在游戏者的协调配合。玩这个游戏,全体成员需要听从统一口令,全神贯注地做出统一的动作,有助于培养学员的感情以及增进彼此的了解,同时让他们体会沟通与合作的妙处。
二、 参与式培训
准备:纸笔 录音带 《纲要》
1、 分组 起名字 : 汽车 鸡
2、 问题
1)这个主题对孩子有什么教育价值(目标)?把所能想到的全部列出来
2)所蕴涵的知识点都有哪些?结合五大领域列出来
3)根据主题如何进行墙面环境的布置?具体举例说
4)主题可以和哪些区域游戏结合,或可新创设什么区域?具体举例说
3、 业务园长点评
4、 评选 最佳创意 最佳阐述
三、 教研组长介绍计划大家讨论
四、 各班介绍目前环境创设的进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兔子舞游戏规则和程序
1.此游戏适用于15人以上,但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减低游戏的乐趣。
2.让所有学员组成一个小队,要求后面的学员用双手搭在前面学员的双肩上。
3.培训者站在一边为他们发号施令: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双腿合并向前跳一下 ,向后跳一下,再连续向前跳两下。
相关讨论
1.你们玩的时候,多久就会出现步调不一致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你们用什么方法使小组成员的步调保持一致?
总结1.游戏一开始的时候是由培训者发号施令,随着游戏的推进,培训者可以将这个权力交给某个游戏者,让他们左右大家的步伐。这样会增加游戏的难度,因为培训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有利于把握全局,说出的命令会照顾所有人。当这个权力转交给游戏者时,他只能凭感觉感受大家的'需要,难免出现不协调的命令,这种更有难度的方法,会更有利于帮助学员体会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
2.除了领导者需要技巧外,参加者也需要加入很大的注意力,不仅注意倾听培训者的命令, 还要注意前后同伴的动作,免得踩到别人的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人的不专心很可能影响到他前后几个人的情绪,甚至扰乱他们的步伐。因此,作为培训者,发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用幽默的语言提醒那个走神的人,以保持整个团队的游戏效果。
参与人数:集体参与
时间:10分钟
道具:快节奏音乐和音响设备
设计的方案5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杨梅树的美丽可爱和昂美国的热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检查预习情况,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的椰子,今天,然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江南的特产——杨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津、婪、腻、腐
(形)婪、狭、滋、腻、酸、腐
(义)贪婪—婪,贪爱财物。贪得无厌,不知足。
狭长—狭,窄,不宽阔。窄而长。
惹人喜爱—惹,招引,挑逗。
细腻—腻,光滑,细致。课文中指不粗糙,柔软。
甘露—甘,甜。蜜甜的汁水。在课文中指春天的雨水。
吮吸—嘴聚拢吸取东西。
舒展—不倦缩。
甜津津—甜丝丝。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5、自读自查,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五、给课文分段说明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第三、四、五自然段。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的朗读。概括第三短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朗读,概括第三段段意。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2、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哪儿看出杨梅的果实惹人喜爱?用笔划出来。
3、小组讨论,体会。
4、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①形有两个特点:圆、遍身长着小刺。随着成长,刺由坚、硬变成软、平,细腻、柔软。
②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了,杨梅成熟过程颜色的变化,最后,杨梅太红了,咬开后,新鲜红嫩,汁水鲜红。十分诱人。
③味:没熟透,又酸又甜,熟透了,甜津津,句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杨梅太好吃了。(牙被酸倒)
5、有语气的朗读。
6、给第三段找出重点句,概括这段段落大意。
说明: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段的主要内容,但要把“它”换成“杨梅”。
提示:有些重点句不能照搬,需要修改加工。
7、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体会到什么了?
(杨梅树在春雨滋润下生机勃勃的'样子。杨梅树蓬勃生长,充满生气。拟人化)
②有语气的朗读。
8、齐读第一段。
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仿写短文,完成课后其他作业。
教学过程:
一、仿写。
1、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县概括地说,在具体从形、色、味三方面写具体,其中味道描写中,要举一个小例子。
2、确定自己要写的水果。
3、老师选择一种水果进行指导。
4、自己仔细观察后描写,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杨()狭()状()圆()
扬()峡()壮()园()
桂()婪()味()形()
挂()禁()昧()型()
作业:有语气朗读课文,语练,小片断。
附板书:形:圆小刺
10、我爱故乡的杨梅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酸)
设计的方案6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1、 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预习案
作者介绍
李白 (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想像、夸张、激情)。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知识链接
背景材料: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将进酒》,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将:请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将进酒(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烹羊宰牛且为乐( ) 岑夫子( )
钟鼓馔玉 (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 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用“君不见”的重复呼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好像读者在面对诗人,看他豪饮,听他放歌。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狂放。“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点题之笔,是主旨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等自信,何等豪迈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艺术体验。
(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
(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
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
(3)、全诗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诗情大起大落。诗中表达感情的词“悲”、“欢”、“乐”、“原”、“欢”、“愁”,一线贯穿。
练习案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选D。请/拿。A.应当;B.再;C.介词,为了。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 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解析:选C。取,语气助词。
3.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狂风暴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万古”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解析:选C。“略给以空浮之感”错。
4、默写本课名句 :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2) ,千金散尽还复来。
(3) ,但愿长醉不复醒。
(4)古来圣贤皆寂寞, 。陈王昔时宴平乐, 。
(5)五花马, ,呼儿将出换美酒, 。
设计的方案7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附: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设计的方案8
【教材分析】
《春酒》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琦君用自己的文笔为读者营构心灵的理想国。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作者通过平易、净化、蕴藉、真挚的语言,抓住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大大增强了。同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为此,《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初中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思乡之情较难理解。为此,教师要注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情景,激情入境,激发学生兴趣,做好学习引导者、参与者的工作。
【教学设想】
教师一方面需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创设较为直观的学习情景,激情入境,激发兴趣,并开展赏读、感悟、研读、拓展等环节,在引导学生理清全文脉络后,引导学生品位富有情趣的语言,及渗透在其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民俗民风。
⑵ 理解作者蕴涵在春酒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清文章脉络,研读赏析语言,品味语言的意趣,体会生活细节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⑵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思考者,探索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亲人善,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⑵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情朗读课文,研读赏析语言,体会蕴涵在生活细节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理解作者通过生活细节来表现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诵读法;
3、讨论交流法;
4、体验拓展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2、查找作者琦君相关资料。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情入境
1、课前或上课时在大屏幕出示春酒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2、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曾经读过的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名句。
(展示春酒画面,能给学生直观感受;设置背景音乐,能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请学生说自己读过的古诗词名句,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激活思维,为文章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朗读会意,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感情,下面请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人读两段,最后两段全班齐读,希望能读出感情。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及春酒画面)
3、教师鼓励性评价。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自由读和个别范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之中,教师鼓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指导自学,整体感悟
投影出示问题:
1、哪句话直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为什么写这几件事?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
讨论明确:
⑴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表明作者的思乡之情。
⑵ 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作者写了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紧扣春酒,说明作者思念家乡的原因──民风淳、亲人善、人情美。
(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自渎和自学的能力)
四、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1、找出本课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可以是:
最能抒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最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最细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是你似曾相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只要说出你喜欢的理由,读出你真挚的感情,你就是最棒的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每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全班交流,理解体会这些语言的特点及蕴涵在其中的情趣,领悟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着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主动研读赏析语言,体会并理解作者通过生活细节所表现的思乡之情。教师只起到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体验拓展,深化主旨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对家乡的思念总是人们难以挥去的情愫。请你把对家乡的思念以下列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师先请同学讨论或写一下,然后抽查几位同学说一下。)
家乡是一坛陈年的春酒,在遥远的异地也会闻到它的香气。
家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投影片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并配上音乐,学生朗读体会思乡之情及借物抒情的写法。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思乡之情,既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又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阅读《乡愁》,既扩大学生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投影出示(选做一题):
1、阅读其他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写一篇阅读心得。
2、如果你长大后离开家乡,你会以怎样的语言文字表达你的乡愁?
(阅读文学作品,既扩大知识面,又加深学生对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理解;写读后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读写结合,活学活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播放《思乡酒》结束学习
【板书设计】
春 酒
家 过新年→民风淳 思
乡 喝春酒→亲人善 乡
味 吃会酒→人情美 情
八、课后感悟
本堂课整体效果不错,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举一反三,注重语言品味,让学生学会理解、领悟字里行间的淡淡真情,学生学习气氛浓烈,学后反响强烈。
设计的方案9
学习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展板一块及生字词卡片。
3.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激励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程度。
2.从学生展示资料中的新奇点、趣味点入手,或教师讲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想一想: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初读感知,练习读正确流利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 ,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殖”读zhí ,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较”读jiào ,不读jiǎo 。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练读课文。小组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接读,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默读思考:读懂了什么?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a.太阳有哪些特点,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特点的?b.太阳和地球有哪些关系,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和地球关系的?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学习写太阳特点的部分,领悟表达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愿望:同学们,现在我就是太阳公公,知道大家都想了解我。我呀,离你们很远、很远,我的身体很大、很大,我的温度特别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据学生回答进行鼓励,进入下一个环节)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a.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教师板书:列数字。
b.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一千八百万度。
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2.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指导学习本课生字
“抵”,不要少写一点;“氏”,不要多写一点;“兽”,下面是“口”不要写成“曰”或“田”。
抄写生词
抄写词语:差不多、抵得上、摄氏、庄稼、野兽、生存、繁殖、蔬菜、麻绳、比较、预防。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句子。
自读自悟
1.认真阅读第4~8自然段,同桌互相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2.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再想想对这句话的理解。
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不必考虑发言内容是否符合课文叙述顺序;可以用课文中语句,也可以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就没有自然气候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自然也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指导有感情朗读。
a.自己读,练习读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b.多种形式的比赛朗读,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实践活动
各小组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太阳和月亮的图文资料精选一部分,贴到展示板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设计、美化展板,拟定专题题目(如“日月同辉”“神秘的星球”等)。
设计的方案10
学生分析:
一般特征:
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
入门能力:
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风格:
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这涉及到对诗歌的情节的理解。可作多种假设。一,女主人公走出来了,并且赠送男子彤管,而且两人一面说笑一面散步到了野外,女子又送了荑草。二,这只是男子等待女子的一个场景,因为“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不知女子心意,于是前思后想,回忆种种情事,以揣测女子“不见”的因由,揣测女子对自己的心意。三,这是三个恋爱场面,感情一步步加深。)
小结:“诗无达诂”,所以成就了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这也体现了诗歌情节的跳跃性,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情节连贯起来,于是也就引发了不同的联想,诗歌了就因此而有了无穷的魅力。
(2)讨论“城隅”的解释:
质疑:城隅有两种理解,一是“城边角落”,一是“城上角楼”,你愿意取哪种解释?为什么?(为什么课文注解首选的是城上角楼?)
提示:A、两个见面地点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地点?
B、如果是第一次见面呢?会选哪里?为什么?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角楼?C、根据诗歌的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是“初始阶段”还是“高级阶段”?根据分析,选择哪个地点妥当些?
D、地点的选择也跟人物的性格有关,什么样的性格会选择什么样的地点?据诗歌的描写,人物性格如何?
小结:一词“两解”甚至“多解”,无“定解”,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朦胧而耐人寻味。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直接传授)
1、重章叠句的形式的表达效果达既加强了诗意的表达达又层层拓展诗境拓增加了抒情效果;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琅琅上口,有音韵和谐之美。
2、《诗经》“三义”,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直言其事,赋。)
五、作业(拓展迁移)。
1、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里写爱情的诗句吗?
(“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琼瑶把《蒹葭》改编成一首曲子,邓丽君把它唱红了,听过吗?请你欣赏一下。(出示歌词)请同学们也把这首《静女》改编成现代歌词,也就是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注意要体现出诗歌体裁的特点,体现出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会谱曲的同学最好能同时谱上曲子。
设计的方案11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在本教学设计中,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从小到大,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是谁送给你的呢?(学生畅谈)
2.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它们将陪伴着你度过快乐的童年。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给同桌听一听,让同桌指出自己的不足,并根据同桌的评价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新词,并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短小浅显,易于朗读,易于理解,因此,课堂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应放手让孩子们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分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质疑、讨论: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每节诗的内容展开讨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领会每件礼物寄托着家人的关爱和期盼,也知道“我”从每一件礼物中所领悟到的生命的灵动,时间的宝贵,自然的秀美,知识的广博,世界的精彩。)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引导学生明白,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播种希望,才能有所收获。亲人送给“我”的礼物中包含着亲人对“我”的期望和深切的教诲,它们就像“春雨绵绵”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引领着我一步步成长。)
3.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4.回忆一下亲人们平日里对你的关爱,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说一段话,把你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
(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掌握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亲人的关爱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那我们如何回报亲人的爱呢?读一读下面这篇《树的故事》,把你的感受跟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1)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2)如果你要送给亲人们一件礼物,你会送什么?
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跟他玩。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了,不再来树下玩了。
一天,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不再爬树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男孩手舞足蹈,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男孩摘了苹果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树很难过。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抱歉,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树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的背影,然而,从那以后,男孩再也没有回来。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回来了,树雀跃万分。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很伤心,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划多远。”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他划船而去,很久没有再露面。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
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没法给你了。没有苹果给你吃……”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牙去咬了。”
“没有树枝给你爬……”
“我老得再也爬不动了。”
“我实在什么都给不了你了……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
“我实在再也没有什么需要了,只是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回答道。
“好吧,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地方了。来吧,坐在我身上歇歇吧。”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年幼时,我们喜欢跟妈妈和爸爸玩……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离开他们……只在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无论如何,父母总是一如既往,有求必应,想方设法让我们开心。
(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参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4.写一写你读了《树的故事》后的感受。
设计的方案12
一、学习目标
该微课程用于课前学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重难点。通过视频学习以及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
二、学习资源
相关资源:红黄蓝三色颜料、水粉笔、笔洗、白纸。
三、学习方法
观看微视频前:准备好学习用具。
观看微视频中:通过听、看故事,认真观察思考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观看微视频后:发挥想象力,用三原色和间色巧妙搭配,画一幅漂亮的画。
四、学习任务
(提示:请将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测验或思考题列在此处)
1、观察思考: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互调和后会变出什么颜色?
2、记住三原色和间色。
3、练习三原色的调配,调出绿色、橙色、紫色、黑色。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尝试用三原色和间色的运用,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主题名称:魔幻的颜色
选题意图
本课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节色彩知识课。三原色的调配可以产生新的颜色,抽象的色彩知识学习乏味也不容易识记。
通过三个好朋友:小红、小黄和小蓝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观察故事的过程中知道了三原色和间色。微课程形式活泼、形象生动,枯燥的理论学习一下子变得快乐了。
适用对象:美术 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知道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2、会用三原色调配出间色。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
该微课程放置于课前预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难点。通过视频学习和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并且会调配出间色,提高学习的乐趣。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预计时间
(不超过10分钟)6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认识小红、小黄和小蓝三个好朋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思考:
三个好朋友相互拥抱,他们身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故事画面,发现色彩的变化。
魔术表演:
三个好朋友将没有颜色的三种水果变出了颜色。
在魔术的激发下,自己用准备好的颜料尝试红黄蓝三色调配,感受色彩的变化。
认识三原色和间色。
巩固学习
观察生活中的色彩。
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感知生活之美。
设计亮点:
《魔幻的颜色》这堂微课程,通过小红、小黄、小蓝三个好朋友的故事,将抽象的色彩知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听、看、思、试的过程中,发现红黄蓝三原色的相互调配后产生的变化,知道了绿、橙、紫三间色的调配方法和名称。
我将采用拍摄和PPT课件制作相结合的方法来制作微视频,力求做到画面精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趣味性强,有效地解决本课中的疑问和重难点。
设计的方案13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配乐朗读、默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准备与同学交流。想一想自己过年的故事和体会,讲给同学听。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琦君说童年》。
教师
准备思乡的音乐。准备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
《春酒》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课文中的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中的人情民风之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学生谈自己过年的故事、感受,或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民风民俗;或教师谈自己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故事
2.导语示例
青岛的啤酒不仅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每年的青岛啤酒节都迎来许多国内外的`客人,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俗。每逢过节,人们也都要喝啤酒以示庆祝。好多离乡在外的青岛人总是忘不了啤酒的滋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学习《春酒》一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3.教师投影学习目标和字词
学生自查读一读,写一写,根据查找的资料交流琦君的事迹。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问题。
4.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a.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怎样的感情?
b.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就像琦君曾说过的一样: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渗透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6.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研读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本文围绕思乡的主旨,穿插了许多有家乡味道的细节、关键词语,使文中几个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极为传神。
2.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请同学们朗读或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精读文章,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才能提升自己的美好的生活情趣。
4.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对细节和词语的品味,加深对文中作者情感和课文主旨的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提高阅读的质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你读过这些作品吗?把课前准备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看谁积累的资料多,交流得好。
(学生小组交流,推举1~2名班级交流。学生可以吟颂诗歌,也可以以唱诗的形式)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知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延伸练习
把与同学交流的作品摘抄到练笔本上,并试着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设计的方案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指名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古诗
1.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把古诗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古诗。合作理解诗意,再来读古诗,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五、交流、品读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 (出示天门山图片)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4)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5)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指名读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小结: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评价:非常有感情,体现出了长江流经天门上时的壮观景象。 五、欣赏录像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播放《再说长江》的片段)
解说: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她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你们看,这两岸陡壁耸立,直插云天,浩瀚的长江水只好紧束腰身,使出浑身力气,从两山之间挤出一条弯弯的水路,奔腾汹涌,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百折不挠,锐不可当。有人说长江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也有人说长江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依我看,长江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你们听,由江流组成的主旋律多么高亢、多么雄壮!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我和你们的感受一样,难怪当年的李白看到后诗兴大发,写下这如此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都称赞这首诗:“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六、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配乐)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七、总结拓展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板书:
望天门山
青山碧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白帆红日
设计的方案15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植物的向性运动(A);
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A);
3、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
4、其它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合成及主要生理功能(A).
能力目标:
1、学会设计植物向性运动的方法;
2、理解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顶端优势的了解,培养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唯物辨证思想.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它植物激素等五部分内容。以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讲述前面三部分内容,第二课时讲述后面两部分内容并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和小结。
教材以三个问题导出“植物的激素调节”,接着以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设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对向性运动进行了定义,并阐明向性运动的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达尔文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推想,接着介绍了温特实验及结论,最后简单介绍郭葛的分离实验与鉴定结果。
教材的第三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生长素对植物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这一特点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所作用的植物器官有关,并通过顶端优胜加强理解这一特点。
后两部分(第二课时内容)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指导预习、提问、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并讲解来突出重点)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通过讲解“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图,并通过欣赏电影了解“顶端优势”现象来突破)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的一些概念对于学生是陌生的,课本通过学生熟悉的举例步步深入,因此本节的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图片,然后再举例、讨论、分析,引入课题,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把抽象的“生长素”和实实在在的“向性运动”联系到一起,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感知规律。
五、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通过自制动画、配音、字幕、图片、音乐、下载影片等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演示和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图片引入课题,同时播放音乐,以增强欣赏效果,提高学生兴趣;自制动画主要用于讲解达尔文和温特实验,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感知的欲望和效果;字幕的出现和动画演示过程都有相关配音,避免媒体演示过程的单调感;播放有关“顶端优势”的影片加深对生长素作用双重性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设计的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8-26
设计方案【精选】11-04
[精选]设计方案11-08
设计方案[经典]11-12
(精选)设计方案11-18
(经典)设计方案11-17
设计活动方案11-05
设计教学方案02-27
2023设计类的设计方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