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

时间:2022-10-08 21:42:51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下面带来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1】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发展阶段,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是必然的要求。

  本文分析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动力及推动我国今后公共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从体制、利益、理念三个层面对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了合理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公共管理 模式创新 构建思考

  为求得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转和社会良好的治理状态,公共管理也应坚持创新,以回应复杂环境和社会变革的挑战。

  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

  只有公共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方能调整和优化公共管理主体间的地位和关系,为其他层面的创新提供框架性指导。

  1.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动力

  推动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公共管理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也有源自公共管理本身的运行困境。

  1.1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

  整个国际社会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信息网络状态下,要保证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公共管理创新不可或缺。

  否则,所创新的公共管理成果不仅跟不上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而且也难以符合国际社会的运行规则。

  1.2第三部门的迅速兴起

  西方经历了两种危机即所谓“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他们促使人们去探索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机制。

  在国家--政治领域出现了“既不是自由市场、又不是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取向。

  在我国,由于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体制尚不发达,往往出现公共权力不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市场交易不通过自由交易而通过钱权交易完成,这就产生了以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问题,这是第三部门发展的巨大阻力。

  因此,构建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第三部门才有真正发展的社会基础。

  1.3官僚制与公民民主化诉求的客观存在

  官僚制将“理性无知”的社会民众排斥在政府行政之外,从而使行政失去了民主政治角色的公共特质,而对于公共生活的根本价值、目的、伦理,均缺乏反省,因而忽视了公共行政对民主政治价值的捍卫与公民道德生活的提升。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向前推进,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其要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愿望也随之高涨。

  对此,我们必须对官僚制进行重新审视,积极推动公共管理创新,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满足公民的参与夙愿。

  2.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构建

  个人认为,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最理想的模式应是:以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管理创新资源,与其他非公共组织所拥有的资源通过整合所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且具有一定“独立属性”的综合性协作网络。

  整个社会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

  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离不开三大组织的合力支撑。

  因为构成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所需的人力资源平台、信息平台、教育平台、知识平台等,都源自于这三大社会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有机整合。

  这有如三条腿的板凳需要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保持它的坚实与平稳。

  对于三大组织来说,如果把它们比作支撑“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三条“腿”,那么拆除其中的任一腿都会导致公共管理创新平台失去应有的平衡与稳定。

  对于其它平台来说,如果把它们比作“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面”,那么只有通过社会各组织资源的有机整合,才能使坐在这个坚实的“面”上的人排除一切杂念去全面思考有关社会公共问题的良策。

  由此可见,只有各子平台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统一体,或所说的“面”,才能充分发挥各子平台的功能与作用。

  3.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以什么来维系我国社会各组织的紧密联系。

  如果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加以分析,改革官僚制、协调利益分配和转变管理理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本质、核心和首要因素。

  为此,我们应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改革官僚制,构建多元复合的协作网络。

  “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

  官僚制的组织体系,面对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一方面,僵化的层级节制体系阻碍信息的纵向传播,使组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缺乏有效的回应;另一方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部门格局所形成的信息“壁垒”,阻碍信息的横向联系。

  因此社会各组织在内部应突破严格的等级层次,在外部应加强横向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支撑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社会各组织形成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网络。

  第二,协调利益分配,建立综合平衡的利益均衡机制。

  公共管理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实质是种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组织作为国家的“代言人”,其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政府组织本身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

  因此,政府组织应通过经济性分权,将部分利益适当让度给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从而使自身从某些领域退出,避免发生“与民争利”的现象。

  通过协调利益分配培育并完善市场主体和第三部门,它们才有可能为构建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提供真实的信息、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本,也才有可能和政府组织一起形成紧密而高效的综合性协作网络。

  第三,转变管理理念,构建公共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

  由于适应公共问题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因而某些政府组织对公共问题的管理仍然沿袭国家简单化的管理理念。

  在这种制度逻辑下,政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的针对性,常常所制定的方案因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等而失去应有的绩效性。

  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模式创新,需要我们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中走出来,向着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理念转变建构公共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才能使所建构的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更具理性化、科学化和绩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冠琼.政府管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24.

  [2]张慧萍.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行政生态学分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

  [3]马成详.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开放》2011.

  我国公共管理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2】

  摘 要: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体制,是我国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中,深化政府改革的核心,是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入手,去推进公共管理体制的转变和完善。

  关键词:公共管理;模式创新;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分支,从公共管理视角探究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明确公共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并认识到公共管理的概念和范围,通过探究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在行政实践过程中促进我国行政部门管理体制的管理效能。

  加强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模式对公共管理者的培养作用,并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技术的有效性,在管理者遇到问题时以正确方法进行引导,从而加强公共管理绩效。

  公共管理不仅是系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也是公共行政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个公共管理视角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利益。

  一、对我国公共管理的特性分析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对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起着决定作用。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公共管理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有充分了解了公共管理的概念与所涉及的范围,才能促进我国行政部门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1.我国公共管理的内容

  我国公共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以国际公共管理内容作基础,并引进了适合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管理策略。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层:一是要保护公民自主权与社会权益的公平公正;二是要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要实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四是要统一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的管理制度;五是要规范公务员行为;最后就是要加强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民主性与公共性。

  2.我国公共管理的目的

  我国公共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直白地来说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共享的资源与条件,简而言之就是为大家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也就是设立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等等,也可以包括无形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

  3.我国公共管理的特点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

  而我国的公共管理则是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的,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国家的民生问题、国民经济情况及国家的发展前途等一系列国情。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众多,存在各地区发展不平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不协调,也是需要中央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之一。

  再有就是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进行了改革开放,但贫富差距还是相差太大,从而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我国政府管理部分就更需要相应的公共产品来实现有效管理,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需要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四个转变。

  1.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制型政府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确定的一个目标选择,同时这也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所在。

  按照产业分类,政府是第三产业部门,属于服务领域,因此,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提供服务。

  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都要从社会和公民的需要出发,并以此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

  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顾客之间的关系。

  社会公众成了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和顾客,从而使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成了政府公共行政的应有之义。

  2.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形态不仅极大地压制了非政府力量参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且导致政府职能庞杂、机构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存在很多管理盲区,容易诱发行政权力贪腐。

  政府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社会组织及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广泛参与,主要表现在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促进政府在公共服务质量上的提高,增强各自在公共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3.由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究责任,重视权力行使而忽视承担责任。

  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等造成严重的集权主义、官吏主义和形式主义,政府权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行政资源的浪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计划经济的直接命令式的管理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政府活动和行为规范到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法治的范围之内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各级政府必须建立责任制,使其各就其位,各负其责,各尽其职。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把行政行为放在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公共权力不仅在权力制约机制内得到监督,而且必须接受整个社会的普遍监督和普遍制约。

  4.由人治型政府向法治型政府转变

  建设法治政府,是要确立法律的至上地位,将法律所确定的秩序关系引入私人领域和政府领域。

  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将政府行为纳入WTO规则的轨道,自觉按规则行事。

  按法治化的要求,政府必须调整行为理念和行为模式,在遵守和履行世贸组织法的规则和义务时,推进政府自身法治化的进程。

  我国已步入市场经济发展后期,面对国内市场经济主体和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我国政府的行政部门一定要从组织、结构、职能、流程、政策等方面入手,构建出一套适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措施,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法,从社会需求和政务公开的角度出发,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登国. 建设服务型政府 实现政府管理模式转型[J]. 理论学刊. 2009(12)

  [2] 魏青松. 论建国60年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03)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相关文章: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论文10-09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启示10-01

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启示10-06

浅析我国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理性选择论文10-08

浅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论文10-08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与体制创新论文10-12

公共管理模式10-07

我国未来交通管理模式10-05

公共管理模式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