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0:50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公共管理将公民权利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逻辑前提,公民权利能够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有关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一:公共管理理论研究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即公共管理过程中主导者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当中的行政生态问题与公共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对公共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概括和展望。

  关键词:公共管理;中国;前沿问题;行政生态

  人类具备鲜明的群体性特征,而群体的聚集最终产生凌驾于社会大众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无论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的,或是以代表广大人民执行权力的,都应该纳入到一定的群体性协调当中,这种协调就是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包含了权力的施行模式、影响的范围、政策的拟定等。

  中国的公共权力产生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一直延伸到封建时代,中国的公共权力的归纳和政策施行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和调整,包括协调中央公共权力和地方公共权力之间的矛盾等。

  新中国建国之后,面对幅员辽阔、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实际状况,新中国的领导人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如苏联的公共管理理论的模式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公共管理的研究探讨,就面临更多新的前沿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公共管理过程中主导者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是十分广泛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在公共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意义的研究以及实践。

  这些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对于具备特质性的公共管理探究上仍然不够。

  就一般状况上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社会公共权力集合者实施管理的过程,因此,公共管理在社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对象主要还是公共事务。

  面对不同性质的公共事务,则会产生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和方式。

  社会的公共事务的本质是逐渐产生变化的,具备了动态性,所以其呈现出的表现更为无限性。

  因此,社会公共事务的不断变化的状况对于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概念范畴等会产生更多的变化和影响,而这种共存关系当中,公共管理主体仍然还是整个公共管理理论和行为中的核心要素,也就是由谁来主导公共管理的各种行为,这方面存在三种研究情形。

  (一)公共管理者多元并存的问题

  如公共管理行为的实施者是政府,或者是公民其参与的层面的差异,或者是第三部门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主导行为当中,非政府性公共管理以及公民参与容易出现忽视政府主导性的状况,虽然在公共管理理论中也有多中心治理的观点,但是这一种研究并不能够忽视或者淡化政府在公共管理的主导性。

  (二)公共管理者多元功能化

  第二种状况是针对多元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一种结合的研究方向,即政府、民众参与以及非政府性的公共组织这三者的结合,认为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应该是政府、民众参与以及非政府性的公共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新颖的公共管理体系。

  这种研究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不能够和政府的管理划上等号,也不能够把多元主体作为整个公共管理行为的绝对主导。

  这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行为应该是民众、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组织以及政府三者形成三个公共管理行为的主体进行功能性分析,然后功能性分解之后,由其主导倾向划分出公共管理的模式类型。

  由政府进行主导的通常有中央集权的公共管理模式,也有民主化或者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而另外一种则是非政府公共组织进行平等合作,如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自主化的方式,产生多个管理中心。

  由此可见,政府主导的公共管理,无论是集权式的还是民主式的,都属于一种从上到下的管理,和被管理方相互之间就是一种“父子关系”。

  而公民参与以及非政府组织则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从这种方向上看,公共管理的整体面貌更加清晰,整个框架也更贴合公共管理实施过程当中彼此的关系,并且梳理了政府管理、社会治理以及公共管理之间的概念范畴,整合了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的力量,整体脉络更为清晰。

  如果从客观的角度上看,这种研究模式主要还是希望走共同管理的模式,和实际的公共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公共管理的三元体系

  第三种状况是提出了三元的公共管理体系。

  第一种就是国家机关对于社会实施的政府主导型的公共管理行为;第二种是非公共性的管理和行政结合之下的公共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关,也就是公共的社会组织所实施的公共管理。

  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管理行为最终在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当中得到统一,整合之后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公共管理行为。

  不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管理实际上不能够完全划上等号,更不是一种三等分的结构,其管理领域的边界是十分清晰的。

  第一种类型的公共管理行为是政府以及国家机关所实施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影响是整个社会以及整个国家的,其具备多样性以及广泛性,在国家的范畴当中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第二种类型是从私人组织的公共管理当中放大而来,它本质上就是政府的组织以委托的形式,或者部分公共权力的让渡,让部分大型私人组织拥有部分的公共管理权力。

  最后一种类型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就是除了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之外的公共管理行为。

  这种管理有时是一种政府性的公共管理,有时是具备较为明显的私人性质,这两种不同性质互相之间交叠在这一种类型之中。

  值得指出的是,国家公共权力机关所实施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具备二元属性的,也就是政府所进行的公共管理是具备政治性和社会性两种特性。

  因为一个国家权力集合不可能不站在某一个利益立场上,其本身的政治性或者说阶级性代表了这个政府机关的公共管理,最终目的仍然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但是,为了让政府的公共管理更加有序化,国家政府机关仍然要趋于理性,这种理性是会促进公共管理的科学性。

  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政府实际上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而政府就是从社会当中产生的,从表层上分析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和社会互相异化的力量,是某种阶级所掌握的利益集团。

  因此,公共管理三元发展不可能是超越阶级性的。

  (四)中国当前的公共管理主导:政府本位

  当前中国仍然是以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本位主体,而且中国政府在各个公共管理领域当中还占有绝对的影响。

  而公民参与层面,或者是社会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行为,则还是一种应然的范畴,并且还要从很多方面去促进和提倡。

  中国要从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本位转移到社会和公民本位的公共管理模式这样的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还是要依靠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模式改革的主导,发挥出政府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公共管理模式的优化,加强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

  公共管理虽然强调多元化主体的参与性,但是这种多元主体互相之间的关系仍然不可以完全等量对待,公共管理并不是多元管理主体联合执政,更不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同步管理。

  政府实际上应该扮演当前以及接下来一个较长阶段当中的重要公共管理角色,不过要进一步开放其自身的监督平台,接受更多的批评以及建议,进行由上而下的改革。

  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够维持公共管理的健康运转。

  而中国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对于自身的改革建设也要参照共产主义的建设规律。

  二、公共管理当中的行政生态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公共管理和政府的行政管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因素,其发展的健康程度是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实践层面所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如果把政府这个公共管理的主体作为一个完备的系统来看,那么政府自身是具备一定的生态的,这种生态从政府的行政行为当中产生,因此也可以称为一种行政生态。

  政府的行政生态变化和政府本身系统的发展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是密切联系的。

  这种行政生态的更迭和自然环境的生态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的行政生态不是单纯处理环境问题,或者构造环境友好型政府等,而是关注政府自身的系统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而关注行政生态,传统思想主要是关注政府的行政生态,但是实际上这种关注视角仍然是狭义的。

  对于公共管理过程当中的行政生态,不仅仅要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关注,还要从非政府性组织的角度去分析和关注,从公民的参与层面去分析。

  行政生态本身就包含了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行政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个是行政的社会生态环境。

  这两种生态环境都统一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行政生态环境之中。

  对于政府的行政生态的研究要关注到社会因素的重要性,涉及到行政生态的社会因素众多,包括了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包括战争和和平,各个大国之间的政治角力等。

  而政党的竞争、国家的组成模式、市场经济以及相关的企业等,甚至包括国民性格,对于政府的行政生态都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政府要改善自身的行政生态,不仅仅要参照自身所面对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要关注政府之前所经历的国家历史,以及民族的文化等。

  这些对于行政生态的转变是起到一种基数式的影响,对于政府的影响更加丰富。

  政府自身的生态环境当中,自身系统内部发生的调整,对于政府自身的公共管理行为能够发挥出非常大的能动性作用,这种能动性的作用对于政府自我系统化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在触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上,就是一种内在行政生态的平衡。

  行政机关自身是由不同的组织和结构构成的,因此,其行政效能受到了部门和部门之间关系协调效果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平行的横向关系,也可能是纵向的上下级关系。

  包括下级官员的晋升,以及基层干部的福利问题等,都对于行政生态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对于公共管理自身的健康可持续运转起到了强大的隐性作用。

  三、公共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前沿问题

  (一)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观趋向

  公共管理必须会涉及到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抽象公共管理要素。

  公共管理中的政策都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当中,在其实施的过程里会不断自我完善或废除。

  公共政策本身会具备伦理性,也就是其所采用的价值观落脚点问题,其本身是参照何种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

  所以,不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本身是属于一种什么社会阶层,公共政策本身都应该具备伦理特征,包括对于目标的思考和行动的引导,能够朝着一种方向去引导公共政策的发展。

  公共政策在伦理价值范畴的界定应该属于其政策的制定者,但是政策的执行者对于公共政策的理解也尤为重要。

  公共政策在价值取向上能够和大部分的人民群众所尊重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契合的,这种价值观偏好决定了公共政策本身的评价也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的。

  从公共管理的实践上看,公共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了多个方面,其中,对于占社会人口数目较多的人民利益的维护以及促进,对于公共有害因素的排除或者降低,促进社会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应用,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弱势群体的维护等。

  这些表现了公共政策本身和美德是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美德是透过公共政策这一个途径,转化成为一种可以进行执行的模式。

  (二)公共政策的工具选择

  公共政策需要通过一定的工具促进自身实现,这样的途径也称之为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如同一座桥梁一样,是嫁接在公共政策的拟定目标和公共政策的结果之间的途径。

  当前中国对于公共管理的政策工具研究和甄选方面还是处在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所以,对于常见的公共政策工具应该有所了解。

  市场化的工具是一种常见的政策工具。

  通过市场经济本身的自由竞争,能够更好地提升政府在颁行公共政策方面的效率。

  这种过程包括了权力的下放,以及市场内部的交易等。

  比如政府在进行企业的民营化政策施行的过程当中,就采用了市场的这个公共政策的工具,对一些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从奠定方向到最后让企业能够进入到竞争的自由市场当中,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政府在企业民营化过程当中的行政政策的成本。

  此外,管理类技术工具,通过管理类的软件和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公共政策的综合效率。

  政府在改革的过程当中,要适当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技术优势,改善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例如引入一些战略性的管理,或者是行为的流程化。

  中国的公共管理主体在管理类技术工具的应用方面还是相对落后,所以应该进一步的开展以及调整,加强对公共管理行为的绩效考核等。

  近代公共管理学说的兴起,最终结合各种新型的社会学说,如马克思主义等进入到中国。

  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在民国时代就有进行试点实施,而真正形成具备普遍社会实践的公共管理行为,应该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个改革的时期需要更多调整。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权力施行过程当中的重要行为模式,能够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公共管理趋向于多元化过程当中,仍然要把握好主体的主导性作用。

  而政府的多元化管理下,对于公共政策的甄别,对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等,都能够促进政府在新时期过程中把握到公共管理的实质,最终促进本身公共管理行为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面对当前公共管理所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应该积极求索,构建更为完善的公共管理机制体系。

  参考文献:

  [1]郝加祥,崔敏,李飞.论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25-28.

  [2]孙勇,孙华斌.公共管理理论流派综述与研究启示[J].商业时代,2011,(1):82-83.

  [3]刘霞.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学报,2004,(2):38-43,94.

  [4]林尚立.公共管理学:定位与使命[J].公共管理学报,2006,(2):1-6.

  [5]朱钢生.浅谈公共管理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6):89-90.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二:新农村经济建设下公共管理研究

  1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呈现出城市化的倾向。

  公共事业管理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为扶贫性,而最为贫穷,生活水平最低的还是农民群众。

  但是,因为国家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公共事业投入比例始终偏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之所需。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生产性、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不够健全。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所进行的投资主要被用在了农村电网、水利、道路以及退耕还林等生产、生态建设上和农民群众生活紧密结合的公共设施投入还不够多,大量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尚未得到显著改进,比如,一些地方饮用水和污水处理等公共生活设施建设滞后,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2)我国涉农公共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历经多年以来的持续努力,我国已建立起公共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然而,当前能够直接破解我国农村公共管理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冲突的法律法规处于空白状态,也没有合理的市场准入以及政府管制等方面的政策,缺少规范化的政府授权企业以及大量群众参与其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

  诸多企业往往会因为害怕出现纠纷、冲突而对投入农村公共产品抱有望而却步的心态,即使有投入的也往往会出现中途退出的现象。

  (3)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如今,农村人才资源的稀缺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的重大瓶颈。

  在政府给予农村以大量政策性支持的新形势下,各地农村的面貌虽然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改善,但是在软件设施,也就是人才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还是十分薄弱,农村地区的人才资源始终处在贫乏状态之下。

  我国农村的滞后状况在社会成员们的头脑中显得根深蒂固,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在选择就业地点之时大部分人才依然会选择留在城市中,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供需差距非常大的状况下,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源,多达70%以上的学生愿意在城市就业而不愿回农村就业。

  2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强化公共管理的几点对策

  (1)加快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结构的变革

  农村基层干部一定要取得农民群众的充分信任,这是农村公共管理的重要前提。

  农村的基层选举已经为村干部们进行工作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为此,应当积极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村民选举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的普及。

  与此同时,为了能够给村干部们提供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减少硬性任务的下派,并且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笔者相信,假如能够给广大村干部提供更加多的支持与帮助。

  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传播村级公共管理的各种经验,教授给村干部们以民主管理的方式方法,这样一来,村级公共管理状况必然能够得到改善。

  我国乡镇政府管理应当切实加快由传统型政府行政管理往现代型公共管理进行转型,而政府行使之权力则是广大公民所委托的一种公共权力,其源头是对公民权力进行让度,而人民才是权力的最终所有者。

  公共权力之终极指向是公共利益,政府一定要向人民群众负责,并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2)实现农村公共事业主体的多元化

  运行我国农村公共事业之所以落后,其源头就在于投入并不够,因此,积极发展我国农村的公共事业,首先就一定要强化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事业之投入,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之重点全面转到农村地区,

  从而让公共财政能够真正地惠及广大农村地区,而重点则是要持续增加对我国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要着力向"三农"加以倾斜,新增加教育、卫生以及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要用在农村地区,并且要不断增强中央财政支持的力度与管理。

  (3)注重公共转移支付促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首先是要不断优化我国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结构,大力缩小各个地区之间的财政差距,切实改基数法为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全面压缩专项转移支付的幅度,并且有效增加一般性的转移支付,从而确保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

  其次是要切实规范一般性的转移支付。

  要健全完善依据标准收入、标准支出所核定的各地区标准化人均财力机制,对于低于标准人均财力的欠发达地区,应当运用一般性转移支付加以补偿。

  最后是要持续健全完善现行的预算法规制度,切实确定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框架以及具体形式,对于转移支付所具有的资金源头、核算标准、计算公式等应当进行合理的规定,并且通过法律形式加以固定,从而切实有效地消除转移支付所具有的随意性。

  要重新调整财政分配的格局,有效加大农村投资占有之份额,我国各级财政预算每一年用在农业支出上的增长幅度应当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所增加之幅度。

  要切实明确各级政府在支持和保护农业上的相应责任,使用立法手段来制约省内各级财政部门所具有的支农行为,有效保障支农资金得到合理地增加、及时到位以及专款专用,切实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之中的比例。

  (4)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制化

  要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尤其是要加快我国司法独立之进程。

  要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来保障非政府组织建设新农村公共产品之权益。

  前几天,我国已颁布实施了《物权法》,这肯定会对农村地区公共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产生正面而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还应当在这一基础之上制定出更加细致、更为具体、和广大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化投资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投资者们能够切实消除顾虑,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并且产生更好的投资预期。

  (5)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工作

  如今,我国农村社区群众的总体文化素质并不算高,即使村干部也是年龄偏大,整体文化层次不高,大学毕业生更是稀少。

  有鉴于此,应当在农村地区开展人才培养工程,重点是要强化党政人才队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等三支队伍的建设,从而为我国农村造就出新一代的高素质农民。

  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将城市之中的人才、科技引入到农村地区,运用优质人力资源来全面支持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而教育、卫生、科技等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出具体的面向农村基层的人力资源对口支援措施。

  要积极探索与尝试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工作。

  近些年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鼓励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之后,各地均结合各自新农村经济建设之实际,大力探索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职的办法以及途径,并且在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与农村就业的基础上,为我国的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与保障。

  (6)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

  要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调整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布局,切实优化农村教师的资源配置,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并且在切实有效地巩固与提升我国农村目前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切实扩大初中、高中教育的规模。

  县城高中教育应当在目前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大招生的规模,而乡镇与中心集镇则应当着重点建设初级中学,而有规模的村镇则要重点建设好一所小学,并且撤并那些在校生人数偏少、办学质量不佳的农村中小学校,切实形成县、乡(镇)、村等相互联系的三级教学体系,有效满足我国农村地区适龄人口在教育上的各类需求。

  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改进环境与提升待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地区教师队伍,致力于实现农村地区教师生活的城镇化,使其能够安居和乐教,从而切实解决好广大教师的就医、保险以及养老等各类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不仅面临着机遇,也存在着各类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要求农村地区的公共管理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笔者相信在相关各方的积极努力下,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的水平必然会得到更好地提升,取得更为让人满意的成就。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专业环节创新的论文10-08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0-01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0-01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0-01

公共管理公共利益论文10-01

农村公共管理的论文10-08

公共管理困境论文10-01

公共管理教学论文10-01

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启发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