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才能的培育论文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西方国家产生有较长的历史。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需要大量专门人才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管理;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催生了一大批的环境保护机构;作为社会稳定器的社会保险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所有这些公共事业机构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有序的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从它产生的过程来看,其兴起是与政府改革,“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职业化管理需求相适应的。而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政府的职能逐步释放,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即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为适应这一形势,在一批学者的推动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引入我国。
然而,虽然在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我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政府职能部门改制却显得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畅、事业单位改制迟缓,造成我国的事业单位,即国外的非赢利组织发展缓慢,政府和大部分事业单位有直接或间接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在此背景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显得有些“超前”。这是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定位模糊,甚至不少地方综合性高校在专业培养中将之与行政管理专业等同的主要原因。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成为各地方综合性高校开办专业的指导思想。从教育部的定位来看,公共事业的管理涉及多个领域,面对的是担任不同公共职能部门的“事业单位”,培养的是复合型的人才。然而,宽泛的培养口径导致各高校在安排知识教学及能力培养方面,只能借鉴现有的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课程,结果内容繁复,专业性不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
对地方综合性高校而言,在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的改革相对迟缓的进程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育部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并有一定的延伸,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新公共管理能力,承担事业单位、基层政府和农村基层管理与服务工作。相对而言,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意识相对较弱,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政策亟需完善,待解决的公共问题也更复杂。因此,大量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从事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既拓宽了就业途径,也有利于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开展。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地方综合性高校应加强其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共责任感的培养,使其毕业后能从事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推动和促进中国改革事业的发展。
服务地方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
地方高校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方政府是其主要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办学定位通常为本区域培养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当前中央和地方共管、以地方为主的现行高教管理体制下,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的特征日益明显,在招生、就业以及对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撑和文化动力的辐射作用上越来越大。因此,地方性综合性高校应以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自己的立足点。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程度不一致,决定了各地区对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不一致。总体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根据高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培养应用型、适应性人才为主,并积极拓展新的发展方向。地方综合性高校要结合学校所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人才需求状况,结合学校既有的学科优势及发展潜力,确定本专业发展方向,并与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配合,明确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及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在具体实践中,要以为地方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已任,如社区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应急管理、安全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对于地方综合性高校而言,其一般均具备一定的学科优势,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长期积累的科研与师资优势,因此,在选择专业方向上还可以考虑从专业方向的行业性、层次性设置,培养出真正服务地方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
第二,依托优势学科,注重专业特色。很多的地方综合性高校是由一些专业高校发展而来,均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上,应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和高校自身条件选择最能突出人才优势与竞争力的专业特色领域予以重点培养。把专业建设得有特色,与其他开设该专业的重点大学错峰定位,才能避免高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的趋同现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的就业率上升,并真正服务于地方,才能实现地方与学校合作办学,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提升的良性循环。
强化实践教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强化,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性、实用型人才为主,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目前地方综合性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环节均非常重视,而实践教学环节却普遍比较薄弱。要强化这一内容,就需要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由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培养计划中,应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比重,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并适当增加实践型课程。除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以外,在一些核心课程中应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并增设一定的实践型课程,如SPSS应用、办公自动化、管理沟通、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应科学合理的编制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进行规范。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每学期的实践教学计划,使实践教学规范有序。
第二,增加实践教学投入,购置相关设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与政策倾斜,应大力争取学校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增加对本专业的经费投入,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公共管理模拟室、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室,并购置电子政务、公共政策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教学软件,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与网络技术,用模拟、仿真手段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往往后于专业自身的建设。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首先要充分利用学院、系部和专业教师的各种社会关系,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公共事业组织建立起实践教学基地;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维护与管理,如落实教师责任制、经费保障制、教学检查评估制等相关机制,并在实践教学结束以后邀请单位的领导、指导老师和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以维系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四,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良好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求。如鼓励教师参加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二是选派部分教师到单位实习或挂职锻炼,参加管理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聘请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外部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束语
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社会大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善的情势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在其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依托所在的办学地区并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才能为专业发展找到出路,为地区输送高层次的实用型管理人才,实现地区和高校的共生共赢、协同发展。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才能的培育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0篇)09-19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选题11-15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专业简历10-26
土地管理专业论文10-26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02-25
202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报告03-29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范文(通用10篇)09-19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区实习自我鉴定03-28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10-26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