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总结
在医疗保健体系比较完善的新加坡,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已经逐步把老年护理、预防保健等内容纳入了保障范围。下面的是小编分享的与2016年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总结 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应届毕业生公文网!
2016年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总结一:
新加坡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健康保障制度的典范,其实施的“3M”模式用相对合理的社会支出,较好地兼顾了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效率性,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公平和效率的代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新加坡完善而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制度是个世界性难题,新加坡储蓄型医疗保险模式的成功,为我们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路。
一、新加坡医疗保障体系概况和特点
现行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是用立法的方式,以强制建立个人储蓄为主的“公积金制度”。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逐步形成了医疗保障制度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强制性的、帮助个人储蓄和支付医疗保险费用的“保健储蓄计划”;第二个层次是非强制性的、对大病进行保险的“健保双全计划”;第三个层次是政府拨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帮助贫困居民支付医疗费用的“保健基金计划”。
新加坡医疗保健体系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医疗供给“三方共建”,即建立了一个融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于一体的共建型组织结构;二是医疗费用“两方分担”,即由个人和政府两方共同负担;三是医疗运作“双向转诊”,即从经济利益上诱导人们首先进入社区医院,以缓解了大医院的诊疗压力。病人在大医院治疗后,病情稳定后适时转入社区医院;四是医德医风“纯正清廉”,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二、新加坡医疗保健制度的启示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被誉为“公私兼顾和公平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这一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医疗保障制度。80年代初,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加坡从实际出发,在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实施了保健储蓄、健保双全、保健基金三大计划,形成由个人、社会、政府共同承担医疗费用的模式。通过这三重医疗保险安全网,确保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二)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新加坡实行个人医疗储蓄帐户、社会医疗保险和政府医疗津贴相结合的办法,采取统一筹资比例,统一支付标准,统一医疗服务项目,根据不同年龄段发病率不同,确定不同的个人医疗保健储蓄帐户划入比例,保证了社会公平。同时,划入个人医疗保健储蓄帐户的资金是以职工的薪金为基数,使得医疗保健储蓄与个人工作和收入紧密相联,既促使职工努力工作取得更高的报酬,积累更多的医疗保健储蓄,从而得到更优越的医疗待遇,又体现了效率原则。
(三)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形成了多元化和较合理的筹资机制。新加坡创立了个人保健储蓄、社会医疗保险和政府医疗津贴的医疗融资途径,由个人、社会和政府共同分担医疗保障费用。这一融资模式,不仅扩大了医疗融资的财源,而且大大提高了医疗保障资金的效率。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建立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遏制浪费。
(四)新加坡注重政府与市场在医疗保障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新加坡政府在医疗保障职能的分配中,一方面开设公立医院、政府综合诊所,提供具有政府津贴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允许开设私人医院和诊所,让患者有医疗的选择权。新加坡政府确定医生数量,限定60%的医生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而其余为专科医疗服务,规定医院病床数目,管制医院的收费和病人分担医疗费用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允许医院设立不同等级的病床,让患者可以按自己的经济能力与需求,选择病房的等级。
三、几点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之中。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完善刚刚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立足国情,同时还要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结合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医疗保障制度必须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保障制度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医疗保障的水平和规模,而医疗保障制度也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高,则社会保障物质基础雄厚,再分配的规模和水平就高,国家以医疗保障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就强。且该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反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可以为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保障,有利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在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得到印证。
(二)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
新加坡建立的个人储蓄医疗保障制度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一是新加坡是个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二是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高;三是人口年轻化,没有国家承担医疗保障责任的历史负担。然而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多,经济不发达,人口逐渐步入老龄化。因此,在中国所有居民中建立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强制储蓄的制度不符合实际国情。然而,个人医疗账户所具有的强调自我保障责任的机制值得我们学习。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消费水平差距比较大,又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快的时期。所以,应建立以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医疗救助制度为基本制度,以商业医疗保险、用人单位提供的疾病福利补助和健康福利项目(预防保健)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健康需求。
(三)探索新农合与公共卫生的结合
在医疗保健体系比较完善的新加坡,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已经逐步把老年护理、预防保健等内容纳入了保障范围。这有利于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或早期发现疾病,从而达到既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又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健康水平。
在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初期,首先纳入的是对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的疾病,继而扩大到一般医疗服务。但由于我国新农合制度建立时间较短,现阶段筹资标准不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有限。因此,目前将新农合制度界定为医疗保障的范畴,还无暇顾及公共卫生。导致新农合与公共卫生缺乏有效的结合机制。如果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不仅造成患病人群的增加,新农合基金的支付压力增大,也不利于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新农合筹资水平的逐渐提高,到达一定阶段之后,探索新农合与预防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将对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探索新农合与医疗救助制度的结合
相对于一般收入和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医疗消费的边际效用最高。对这部分人实行医疗救助,具有强烈的“外部正效应”。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建立以来,贫困家庭利用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逐步提高,贫困家庭卫生服务利用率逐渐增加,更多的贫困农民从中受益,大大提高了贫困人群的生活质量。但目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尚缺乏稳定的筹资机制,筹资渠道较少,中央和地方投入不足,造成医疗救助对大病补助效果较低,医疗救助水平有限。而新加坡将保健储蓄基金与保健储蓄计划和健保双全计划有机结合,医疗保障体系覆盖所有公民,政府财政投入在保健储蓄基金中占主导地位,承担主要责任,为贫困居民提供最后一道安全网。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完善医疗救助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救助水平,探索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健体系。
(五)构建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网络
新加坡把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网络,合理规划和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提高医疗服务利用效率作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围绕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建设的管理服务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医疗保障的医疗服务主要由提供疾病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构成,结构形式单一,且以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为主;二是医疗保障服务项目较少,主要提供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而一些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慢性病防治等低成本、高效益的服务措施未包含其中。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必须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需求紧密结合,从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出发,将医疗保健管理和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构建一个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转有效、简捷方便的医疗保健管理和服务网络。
(六)大力发展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新加坡公立卫生保健系统重组形成了国家卫生保健集团和新加坡卫生服务集团。建立纵向医院联合体,医院集团实行双向转诊,充分发挥社区医院的作用。通过各级卫生保健提供者更好的协作,既提高医疗质量,又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减少重复建设。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功能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知识陈旧、年龄老化,距离全科医生要求差距较大。且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落后,难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目前,社区或基层医疗机构在遇到危重病人时都会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而大型综合性医院在接受普通常见病或收治的危重病人进入康复期后,却一般不会考虑向社区或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形成“转上不转下”的格局。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应把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七)实行医院收入总量控制,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保证新农合基金安全
新加坡的储蓄医疗保险实施以来,医疗总费用上升较快。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升,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抑制高科技产品在公立医院的普遍使用,对基本药物由政府进行集中采购,对医院收入进行总量控制等。对遏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虽然新农合管理机构采取了多种严格的医疗费用控制措施,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供需双方在利益驱动下,违反新农合相关规定,造成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新农合基金出现风险。
新农合费用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卫生服务属于高度信息不对称的领域,对医患双方医疗行为细节监管困难,所以,应参照新加坡的经验,对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进行总量控制。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用简单措施应对复杂的问题。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确保新农合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2016年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总结二:
医疗卫生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以较低廉的费用为病人提供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近几年来,我院和其它市级综合性医院一样,成为了我市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形成了独有的中医医疗卫生工作体系,在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和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在20XX年,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医疗质量、合理收费、降低医疗费用为落脚点,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4.36%,门诊量同比增加12.18%,住院病人同比增加5.41%,剔除工作量增加因素后,同比增加4.85%,而每个门诊病人费用为108.78元为我市市级9家医院的最低。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提高医疗质量是管理医院根本目的。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水平的高低、医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20XX年,我院在“医疗质量服务年”活动的基础上,把减少医疗质量缺陷,及时排查、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事故争议,杜绝医疗事故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我院严把医疗质量关,各科室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坚持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疑难病人会诊、重危病人及术前术后讨论制度。增强责任意识,注重医疗活动中的动态分析,做好各种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针对当前患者对医疗知情权要求的提高,完善各项告知制度。加强质控管理,住院病历书写实施了《**市中医病历书写实施细则》和评分标准,通过近一年的运行,我院住院病历的书写在全市中医系统住院病历质控检查中,总分为全市第二位,前十名优胜病历中我院占三位,前二名均为我院医务人员。
(二)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以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服务流程是医疗机构的运行结构和方式,在不增加病房、卫技人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疗机构的效率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的长期生存能力,使医院的可用资源通过平衡流程中的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院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尽可能满足病员的.需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优化医疗流程,方便病人就医上下功夫,求实效,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为病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出各项便民措施,如收费挂号窗口联网,减少挂号排长队,部分专家设立专门挂号窗口,推出电话预约挂号等措施。医技科室出报告单推出限时承诺。护理部门在开展星级护士评选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先进护士,全年评出星级护士56名,护患构筑连心桥,推出便民措施,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6%。
(三)实施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是加强医疗质量的基础。如何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和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提高医疗质量不是单靠几位管理者或部分医务人员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医院全体职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同情心;需要树立牢固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意识;在院内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和“安全就是最大的节约,事故就是最大的浪费”活动,激发职工比学习、讲奉献的敬业精神,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医疗行为是核心。近年来,我院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结合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制定了岗位职责、医德医风、人事管理、会议、学习、考勤、安全保卫、后勤管理、财务财产管理、统计报表管理、医疗文书档案管理,奖、惩等共五部分241条管理制度;制定了行政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药品管理、院内感染控制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管理等26项质量控制考核细则;制定职能科室、业务科室综合目标责任书,做到一级管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格局。明确责任,保证职能,做到责、权明确,利益适度,从而管理上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逐步完善管理上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建立符合医院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医院成立了以院长、副院长、医务科和各临床科室为成员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全院质量管理工作。全院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天天抓;临床科室时时抓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的格局。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坚持平时检查与月、季、年质控相结合,严把环节质量关,确保终末质量关。“抓三基”、“促三严”、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医务科经常组织院内职工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制度、操作规程及操作常规,并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总结(精选10篇)05-18
卫生院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总结10-16
提升医疗质量实施方案(通用15篇)12-12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总结(通用15篇)06-16
医疗质量工作总结06-09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方案03-15
质量提升年工作总结04-01
医疗质量工作总结通用06-08
医疗质量安全工作总结06-16
质量提升方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