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曹植诗歌的民间文学性
曹植诗歌的民间文学性
摘 要:魏晋时期的诗歌多追求玄虚状态而多与现实人生脱离,但建安时期却多慷慨激昂,表达对现实的参与,建安诗人借由对乐府民歌形式与内容,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激昂。
其中曹植对民间文学的汲取与创新,使得诗歌从民间诗歌向文人诗歌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本文试从曹植对乐府诗歌的继承和创新、采用民间俗语入诗、化用民间传说和诗歌、关心民间生活这几个角度来写曹植诗歌的民间文学性。
关键词:曹植 诗歌乐府民歌化 民间文学 俗语 传说 民间生活
魏晋时期的作品大多偏于玄虚浪漫,而脱离实际社会人生。
但建安时期的一些作品还保留着乐府诗中的那种特有的写实并贴近社会生活的色彩。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一,汉乐府民歌离魏晋时期很近,他们模仿的乐府有原汁原味的感觉,故还能继承乐府一部分的写实精神和社会文学情调;第二,魏晋时期社会大乱充满纷争,大多数文人慷慨激昂,渴望建功立业,急于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参与。
于是他们借由诗歌形式的同时借乐府民歌的现实参与精神来表达自我志愿与壮阔情怀。
建安时期诗歌流传下来的不足三百篇,其中曹植的诗最多约80首。
其中一半以上是汉乐府民歌,以此可想见曹植对这种民间文体的喜爱。
而对于民间文学的探究古已有之,并非曹植的首创。
在曹植之前,民间理论已有论及。
《魏风· 葛屡》:“维是偏心,是以为刺。”《诗·魏风· 园有桃》:“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陈风· 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1]这些都是作者自表其为文的用意,指出歌谣用以抒忧、用以讽刺、用以传递讯息,初步涉及了民间文学的社会功用,但写作者多是偶然为之,并未正确认识到民间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
且他们对民间文学的看法,没有上升到一个群体性的行为,带有明显的“个别性”。
最早从正面对民间文学特点给予了比较明确而深入的总结的人,大概要数东汉时的班固和何休。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2]何休在《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沽》中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3]“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对民歌产生原因、思想内容及现实主义精神的准确概括,是我国古代传统民间诗学的重要论点。
不过,这些言论一针对汉乐府民歌而言,一针对“国风”可言,所指都较具体,还没有形成对民间文学高度的抽象概括。
《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并评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说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4]
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和“匪唯玩好,乃有秘书。
小说九百,本自虞初”[5]充分肯定了街谈巷议以及小说的作用。
曹植正是从中接受启发,在《与杨德祖书》中提出了自己对于民间文学的见解。
而曹植本人对民间文学的喜爱并不只是止于言说,而是在实际中对民间俗文学多方关注与喜爱。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略》记载曹植会见邯郸淳的时候对他背诵“俳优小说数千言。”[6]可看出他对民间文学的喜爱。
曹植《与杨德祖书》:“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能轻弃也。”[7]曹植所说的“街谈巷说”,指有文学色彩的民间传说、故事、徘优小说之类;“击辕之歌”,据《文选》卷四二李善注引崔姻语:“窃作颂一篇,以当野人击辕之歌”,当指劳动人民的歌谣之作;“匹夫之思”,指蕴涵在“街谈巷说”与“击辕之歌”中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曹植对于民间文学的认识突破了前人“观风俗,知得失”的局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建安文人对民间文学有广泛的吸收,曹魏时期的文人关于文学有各种抒发,但他们对广泛吸收的民间文学却未有提及。
而在理论上为其树立丰碑的,却只有曹植一人。
曹植认为文人应当尊重民间文学,文人文学应注意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分和形式。
在其实践创作中也确有对民间文学的广泛吸取。
他汲取乐府民歌并改制,对“文人诗民歌化、乐府诗文人化”具有重要贡献,而且他大量的采用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丰富诗歌的艺术内蕴,且关心民间生活,关心民间疾苦,表现为对大众情思的关注,丰富了诗歌内容。
一、诗歌乐府民歌化
曹植对乐府民歌的喜爱,除了直接继承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外,还立意模仿汉乐府民歌,在语言、表现手法、风格、内容等方面有所借鉴。
这些,使得曹植诗歌具有了鲜明的民歌化特色。
曹植的《美女篇》是对《陌上桑》的模仿,他们都构建了一个美女形象,且都是采桑女。
而且对其服饰、外貌的描写以及采用的表现手法都一样,既有直接描写又用衬托,从旁人视角来表现其美丽程度。
它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风格情调也大致相同。
在对美女外貌描写上,曹植《美女篇》的“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对外貌的细部描写可明显看出是继承《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其的再升华。
外貌和服饰描写亦如此,《陌上桑》从上到下静态描写,《美女篇》继承又创新,用动态表现。
相较汉乐府,诗歌的内蕴更加深厚。
而《陌上桑》从侧面衬托罗敷之美,用多人的反应表现其美,而曹植就用了“行使用息驾,休者以忘餐”一句即生动的表现了美女之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植对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吸收,但不是一味照搬,而是创新改制,使得诗歌从民间诗歌向文人诗歌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民间俗语入诗
曹植诗歌对民间文学的吸收除了对乐府民歌形式之外,还喜用民间俗语入诗。
余冠英认为,“曹植笔下依然保持着闾里歌谣刚健、清新、明白诚恳的本色,不致因为运用‘雅词’而致柔弱,或丧失自然。”[8]曹植追求“雅好慷慨”的文辞美,追求华丽的文采,但是这与其采用民间俗语入诗并无矛盾,而是在多华丽辞藻的诗歌群落里,更增添了诗歌的韵味,使得这类诗歌自然清新,读来让人顿觉舒爽。
【曹植诗歌的民间文学性】相关文章:
落叶的文学性10-05
高中生文学性自我介绍的模板12-23
植筋的合同02-05
植发宣传语01-11
《曹刿论战》教案03-20
绿植租赁合同07-14
植检工作总结通用12-29
植发广告文案(精选500句)03-09
苏教版曹刿论战教案10-09
《曹刿论战》教案[必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