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1】
摘 要:范仲淹存词仅五首,但篇篇几乎都是经典之作。
与诗赋辞章不同,他的词,表现了他柔情的一面,一切任性自然,表露真情实感,在美学风格上,则表现为以悲为美,以真为美。
虽在一些词中也有豪放的成分,但总体来说,仍符合词之婉约本色。
关键词:范仲淹 词 以悲为美 以真为美
范仲淹为北宋名臣,出将入相,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为一代人臣典范。
作为文人,他也有大量的文章、诗赋传世,然而就词的创作而言,他的词作现存仅五首,数量很少。
但仅仅是这五首词,在词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后代评论者们针对范词的地位、词作的具体内容屡屡争论不已,充分显示了范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但在讨论范词美学特征时,往往笼统地说“豪放与婉约并举”,虽则大体上是如此,实则是不太准确的,范词有豪放的成分,但主要的风格,宜概括为以悲为美。
因其自由洒落、无拘无束,其词还体现出以真为美。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具体分析范仲淹词作,结合词评家们的种种观点,对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做一深入分析。
一、 以悲为美
以《渔家傲》一词为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734
这是一首被广为传颂的边塞词,但是也从它产生之日起,不同的评论者,对于它的风格、主旨却有不同的判断。
例如范仲淹的同时代人欧阳修对其就是持否定态度的,根据魏泰《东轩笔录》的记载,欧阳修曾说这是“穷塞主”之词。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欧阳修为出征的将领送行,也填了一首《渔家傲》,里面的文字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2]并评价这才是“真元帅之事”。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范仲淹这首词的态度,他认为作为一个元帅不应该发出这种悲苦之声,应该高扬建功立业的雄浑壮阔之气,而此词太过悲苦。
近代有人认为“范不应作衰飒语,自杀大将威风”,同意欧阳修关于范词悲苦的评价。
后来的论者,多有将此词解释为豪放,如黄蓼园在《蓼园词评》中先引用沈雄的话说:“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之后自己评论道:“文正正当西夏坐大,因自请缯蛞灾浦。
所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者也。至今读之,尤凛凛有生气。”[3]1804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该词的解读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其消极悲哀的,另一种认为其虽写悲哀,实则豪迈壮阔的。
那么,哪种更有道理呢?从历史上看,范仲淹当时镇守边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令西夏军队不敢断然侵犯,但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趋势仍没有较大改观。
再加上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使武将根本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范仲淹“勒燕然”的梦想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首词虽描述边关雄奇壮丽的景色,气象开阔,但感情基调是很低沉的,虽有豪放,但仍是以悲为主。
很多评论根据词中“燕然未勒”这一典故的使用,推断其情感基调为豪放,实际上是不太准确的。
霍去病说的原话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现的确是一种豪迈自信的气概,但范仲淹引用之,说“归无计”,有一种深深的悲凉无奈在里面,后句又以“将军白发征夫泪”作为结尾,更加深了这种悲伤和无奈,悲而不壮,这与悲壮的简单判断是不同的。
另外,从词的感情抒发与音韵的关系这一方面来看,这首词押“i”韵,声调低沉抑郁,也从侧面证明了此词的悲哀基调。
范仲淹后来的词作,更体现了这种以悲为美的风格,如名作《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735
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悲秋怀人的感慨,极具婉约的情志和格调。
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酒入愁肠’二句,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3]1309到了《御街行》,这种悲情发展得更为深入: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735
《渔家傲》里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到这里就成了“酒未到,先成泪”,似乎悲哀在一步步地加深。
“年年今夜 ”,从现在出发将相思时间推向无限;“人千里”,又将空间无限拓展。
在如此巨大的时空阻隔中,注定相见无日,相思永远。
悲哀以至深处,悲不胜悲。
二、 以真为美
缪钺先生在论述范仲淹词时说:“范仲淹……作词时,都是抒写真实的感受与情思,配合其内容,而产生相应的风格,纯是自然流露,并未尝有意要如何作。范词之所以可贵,正在于此。”[4]“杨海明先生说:“艺术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
唯其真实,所以深刻。”[5]范词存词数量如此之少,但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历代评论家所看重,除了高超的艺术之外,还有难得的真实体验和深挚的真情实感。
这些言论主要是针对其真实的内容而言的,范仲淹有真实的边塞经历,所写的都是真实见闻,比那些只是间接得来的感受自然深刻得多。
更为可贵的一面是范词中情感之真挚,在前文所引述的《渔家傲》中,范仲淹并没有发出昂扬向上的雄放之声,反而写出了功业难成、思乡念家的悲伤,在欧阳修看来这是不应该的,但是范仲淹并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是把他在边关的真实见闻、感受写了出来,而无所谓将军身份的约束,边庭之苦如是,自己之所思所想如是,又何必隐瞒?范仲淹的确是国之栋梁,朝之名将,一世之英豪。
时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说他胸中有数万甲兵,是“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
但他并没有为这些光环遮蔽双眼,依旧直视自己的内心,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出来。
通过他的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个赤胆忠心守卫边防的名将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
他在词中表现出的胸襟之开阔,他看到了别人都未能看到的景象,并以之入词,这纯是自然之流露,与他的人格是相配的。
无所顾忌地表现真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文体的影响。
对于北宋士大夫而言,词不过是用来遣兴的小道,不必寄寓天下家国,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就更少道德拘束,更多真情,有些在诗文中不能表露的感情在这里完全可以表露无遗。
范之自然率性,词这一文体的自由自在,共同铸成了范词的真诚之美。
范仲淹一向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但我们在范仲淹的词中,也可以看到他不同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消极”思想,最明显的莫过于这首有诗化倾向的《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 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呆、老成憔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1]748
这首词是咏史之作,虽说是宴会上的应酬之作,其中所表现的思想也颇堪玩味。
他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小的时候不知世事,老了憔悴不堪,只有壮年时候才能享受一番,为什么要为了一点蜗角微名、蝇头微利,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呢?不如及时行乐,享尽人世繁华。
这是词中的另一个范仲淹,没有拔高,没有道德文章,只有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感受。
他顾虑天下家国,同样也看尽人生真相。
再如晚年退出政界闲居后所写的《定风波》: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1]748-749
范仲淹时常陷入矛盾,他不像欧阳修一样“有一种遣玩的意兴”,[6]他总是陷入矛盾之中,退居闲养,本该彻底地寄情于山水,可他难以做到。
在这首词中,他还是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心情。
百花洲上春色正浓,落英缤纷,莺歌燕舞,恍若桃园,他说自己要“聊逸豫”,可实际情况却是“争教我辈无欢绪”,透露出对现实失意的无法真正释怀。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有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其中婉约词也被称为本色词。
几百年来,针对婉约与豪放的争执一直在激烈进行着。
或推尊豪放,或推婉约。
但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评述的那样,像苏东坡、辛弃疾这样典型的豪放词人,他们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深婉沉挚的,而不是一味的旷达豪放。
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再来看范仲淹词,后人以豪放称之,并没有说出他的词感动人心的真正妙处。
唯其悲,唯其真实地展现自己矛盾才会为我们所敬仰,他的词作才会流传千年万年。
参考文献
[1]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98.
[3] 张璋,等.历代词话(下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4] 缪钺.缪钺全集第3卷冰茧庵词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9.
[5] 杨海明.艺术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谈范仲淹等人的三首边塞词[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4):77.
[6]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3.
范仲淹边塞词的历史地位【2】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他的词,现存比较可靠的只有五六首,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北宋初期“浮糜”“艳丽”的形式主义词风有所突破,具有开创意义,对后来的豪放派词人颇有影响。
历来的学者对于范仲淹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政治上的功过是非,而文学上又偏重于诗文方面,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掌握文学发展线索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准确评价范仲淹的历史成就,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局限。
本文根据对范仲淹词作的研究和理解,试图对范仲淹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
范仲淹现存的五首词中,有的是继承花间派的婉约词,但与花间派又不完全相同。
词在民间兴起后,题材本是多方面的,反映社会生活也比较广阔,这正如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词集序》中所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①这足以说明唐代词刚兴起时题材的广泛性,风格也具有多样性,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见,其中不乏慷慨雄壮的作品,如【定风波】“攻书学剑能几何”,②【望江南】:“边塞苦,圣上合闻声。
背蕃归汉经数岁。
常闻大国作长城。
金榜有嘉名。”③另外就是一些“言情及花柳者”,其风格也和花间词大不相同,显得平易、朴素、情真、清新,如【望江南】:“天上月。
遥望似一团银。
夜久更阑风渐紧。
为奴吹散月边云。
照见负心人。”④这个新兴的文学样式被文人掌握以后,把题材搞得越来越窄,形式也越来越僵,但文人词当中还有一些如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等,声调还是很雄壮的,在中唐的文人词中,还可以看到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⑤戴叔伦的【转应词】:“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⑥等等。
这些少数的文人词,尚保留朴素豪健的风格。
而到了晚唐的温庭筠、韦庄等人,由于社会原因,政治腐朽,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生活糜烂,而视词为艳科,走上了浮艳的歧路,形成“花间”词派,如温飞卿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⑦【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⑧“梳洗罢,独倚望江楼”,⑨【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⑩
韦庄的【菩萨蛮】: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11)
这些词只讲求形式上的华美,内容空乏,有的只是一些无聊的色情描写。
五代的冯延巳(如【治令】【采桑子】),李后主前期的词也是如此,后来李后主能把家破之痛,亡国之恨写入词中,多少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但并没有完全摆脱“花间”“樽前”的窠臼。
北宋初期,词风基本上是晚唐五代婉约词的继续。
整个词坛绮糜柔丽,形式主义盛行,多写艳情和士大夫贵族的闲情逸致。
这种状况和北宋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此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如张子野,作品如【醉垂鞭】:“双蝶绣罗裙,”【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等。
晏殊【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还有欧阳修、柳永等人。
范仲淹的词,因受时代风尚的影响,有的也是写离愁别恨的,大体上讲,也属于婉约词,具有代表性的是【苏幕遮】和【御街行】。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2)
这是一首深秋望远怀人之作。
【御街行】同样也是秋日怀人之作: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3)
这两首词,和上面提到的温、韦、冯延巳、晏殊等人相比,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花间词的束缚,可是他开始从妇女形象美、服饰美的描绘,转向细致深刻的内心刻画,又把代言体进而改变为个人抒情之作,写景也由狭小的室内扩展到辽阔的原野,情词真切,不侧艳,不轻浮,骨力遒劲,婉约之中见豪放,含有一些阳刚的成分,很有新意,气象在“花间”之外,有它的独创性,词中所表述的多思离愁之苦,望远怀人之情,都字字珠玉,表现了作者过人的才华,写离情缠绵细密“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辞虽华美而不淫艳”(刘大杰)一字一句都是真情的流露,“不以世人头中气重”(左麾词话),这和写艳情的温、韦,写富贵气的晏殊,写士大夫闲适情调的欧阳修是大不相同的,对后世影响很大。
“碧云天,黄叶地”(苏幕遮)两句,后来直接为《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所采用;【御街行】中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用辞新奇,也是前所未有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易安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就是从这里脱胎而成的。
范仲淹的词,对于后来词的创作,对于婉约派词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
上面提到,范仲淹的一些写儿女离情的词,能在当时浮靡文风盛行的情况下独放异彩,与众不同,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更为可贵的是,范仲淹的词能在词为艳科、为“花间”樽前娱宾遣兴的工具的条件下,突破那种绮罗香泽绸缪婉转的词风,纳边塞事入词,扩大词的内容范围,从题材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而词风又具有沉郁悲壮、豪健雄放的倾向,对后来的苏派词人、辛弃疾等具有启迪作用,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一席。
代表作品是【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4)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写景的。
词中描绘出了边塞秋天的严凝肃杀,写出了边塞特有的风光,也写出了在这种环境中人的复杂心情。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很自然会联想起杜甫的“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杜诗虽佳,总感到没有范词的深沉、雄浑、凝重,同时也可以联想到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描绘的边塞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阕写景,但融有情。
词的下阕写情,情中有景,以景托情,景真情切。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反映出戍边将士复杂的矛盾心情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非常可贵。
这和唐代的边塞诗是不同的。
如王昌龄、岑参等人的边塞诗充满着乐观的、激昂的战斗情绪和必胜信心,因为那是盛唐。
而范仲淹的时代是一个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时代,作品中反映的则是矛盾的现实、矛盾的心情和一杯浊酒,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概括,具有典型意义。
我们知道,北宋以前的词里,已有边塞征战这类题材,但这类题材在民间曲子词里却显得有些粗疏;文人词则因他们并没有到过边塞,感情也不真。
范仲淹亲自参加过对西夏的战争,有着直接的真实的战争生活体验,所以他写的边塞词就感人至深,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蕙风词话》中讲:“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15)因此我们可以说范仲淹的【渔家傲】,是唐代以来边塞词中最突出的一首。
范仲淹的【渔家傲】,把征战的边塞事写入词中,这在北宋还是第一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如豪放词派大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6)表现了为国立功杀敌的壮志。
还如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17)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18)等等。
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还有陆游、岳飞、张元干等人。
范词能在北宋形式主义文风统治下的文坛上独放异彩,上承唐代的边塞诗及民间、文人的边塞词,下启苏辛派词人,在“花间”“樽前”之外,独辟蹊径,为词的发展、题材的开拓和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
三
上面就词的题材而言谈了范词的地位问题,下面就范词的表现思想,谈一谈其开拓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知道,北宋王朝历来是重内轻外的,在边防上,只是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边防部队兵少将寡,兵将不识,同时又在军队中多方掣肘,致使连战皆败。
范仲淹曾在西北经营了多年,也只是稳定了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这种状况,都是由北宋王朝的反动政策所致,并不是将士无能。
【渔家傲】当中就反映了范仲淹对北宋王朝的这种反动政策的不满和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燕然未勒归无计”,“ 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为什么会发为之白,士兵们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呢?就是因为他们希望胜利而战争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乡忧国,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范仲淹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有眼光的志士,已洞察到社会存在的问题,他深深地为国为民担忧,“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他和士兵们的共同心愿。
他的这种思想影响很远。
如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9)等等。
苏、辛有不少这样的词篇。
还如张元干的【石州慢】“雨急云飞”,【水调歌头】“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等,都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足以看出和范词在思想内容上的师承关系。
但是,不论是边塞诗,还是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的豪放词,因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范仲淹的时代是很不相同的,而作品中所表述的思想就具有差异。
唐代的边塞诗,如王昌龄、岑参的作品,因他们所处盛唐,作品中所表现的多是积极的、充满战斗激情和杀敌立功必胜信心的。
苏轼的作品表现的则多是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豪迈之情。
辛弃疾、张元干所处的时代,是外敌已侵入我中原,皇帝主和,投降偏安,社会的各种危机都已暴露,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范仲淹则不同,他所处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但表面尚遮有一层承平的帷幕。
他是有眼光、有远见的,能通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内在的危机,并为国家的命运担忧,这尤为可贵。
如果说宋代文坛爱国主义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么就词来说,范词就是这条红线的始端。
所以不能把他的词简单地看成边塞词,它和唐代的边塞诗也有所不同,有着更深广的意义。
四
就艺术风格而言,范词最主要的是豪放,“苍凉悲壮,慷慨生哀”,(金栗词话)(20)放在当时的文坛上看,确实使人耳目一新。
豪放词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到了苏轼才正式确立为一个词派,“词为艳科”。
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
苏轼是成功地转变这种风气的第一个词家,他的《东坡乐府》,以黄钟大吕式的巨响,冲击着莺娇燕呢的词林,他以纵横开合的如椽巨笔,闯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他所确立的豪放词派,大大地扩展了宋词的领域,丰富了表现手法,成为词史上最有朝气、最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流派,一直影响到南宋的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干等人,并形成爱国词派,在我国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而范仲淹的词,正是这个词派的开端,在当时的条件下,表现出新气象,预示着词的发展方向,对苏辛词派起着启迪作用,是他们的先驱。
范仲淹的词,另外还有【剔银灯】和【定风波】等,【剔银灯】和【定风波】反映了范仲淹思想的另一个侧面,但都有新意,因这两首词的成就和其他几首相比,显得略逊一筹,影响也不大,这里就不多作分析。
注释:
①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序》,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5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2页、第866页、第934页、第22页、第19页、第107页、第122页、第123页、第99页、第154页。
(12)(14)张芸主编:《宋词三百首》(丹青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第23页。
(16)(18)(19)杨义主编:《宋词选评》,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版,第78页、第212页、第237页。
(13)(17)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初版,1998年北京第七次印刷。
一卷第11页、三卷第1943页。
(15)况周颐(清)著、孙克强辑考:《惠风词话,广惠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0)彭孙(清)著:《词评,词统源流,金粟词话,词藻》(全新合一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范仲淹词意境的审美特征【3】
摘 要:范仲淹词情景交融,意深调高,意境的设置呈现出三大特征:清秋冷落,夜色朦胧;萧条阔大;典雅精工,幽深绵远。
范词大笔振迅,有境界,有气魄。
关键词:范仲淹 词 意境 审美特征
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粲然可观。
少时孤贫,两岁时父死母改嫁,随继父朱氏生活。
少年时期即有志节操守,致力向学,持之以恒,昼夜不息。
性格刚柔兼济,事母至孝。
一生虽三遭迁谪,但功业彪炳,出将入相,所到之处皆有惠政,广受百姓爱戴。
更有甚者,如恩、庆二州以及羌族之人,画了范仲淹的像,立祠供奉,以示崇敬。
今存词甚少,但出手不凡,笔调幽婉,理致深蕴,情景苍凉,语言典雅,温润秀洁,堪称大手笔,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尤其是《渔家傲》、《苏幕遮》等词,历来受到词论家的赞赏。
唐圭璋先生曾誉之为苏辛两家的先驱,称其词“有境界,有气魄,豪迈沉雄”[1]。
范仲淹本无意在词坛上争胜,为何偶作小词却受人如此之推崇呢?本文即从范词的意境特征入手,来解开这个“谜团”。
品词讲意境由来已久,然何为意境?笔者在此做一个简单的界定。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范仲淹词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一、清秋冷落,夜色朦胧的意境
范仲淹词和其诗文截然不同,其诗文坚持宗经、明道、致用的原则和重散、尚朴的风格,其词则不然,范词生动传神,婉转幽深,把作者深长、细腻、丰富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另外一面,即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既有刚强英武的一面,也有独处时的忧伤与缠绵,惟其多面方能斥成为立体的“人”。
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亦是凡人。
范仲淹也受当时的文坛风气影响很大,北宋初期的词坛基本上还沉浸在浅斟低唱的软语声中,尚未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仍然把词视为“诗余小道”。
范仲淹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文中纵横捭阖,在词中更多的则是儿女情长。
秋季,尤其是深秋时节,昼短夜长,秋风萧瑟,万木凋零,景物肃杀的自然环境和秋雨绵绵、阴霾冷湿的天气,会给人们,尤其是年长者带来凄凉、郁闷和迟暮的感触,使人悲哀、忧虑和伤感。
细品范仲淹的词,我们会发现范仲淹对秋天、夜色体悟尤深,在词中形成一种清秋冷落,夜色朦胧的意境,其传世之作中,有三首为此意境的典型代表。
首先看他的《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宋词》)
很明显,该词主要描写秋天。
上片写景,层层渲染,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天空澄碧一色,地上黄叶缀遍,天地之间,一片秋的苍茫,水波也被秋色感染,波上带着寒意的烟雾笼照着翠绿的水面。
夕阳映照着山峰,天水共长。
没有生命的芳草,看似无情,却静静地生长在斜阳照不到之地方。
秋色勾起一缕黯然的乡愁,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下片在上片的氛围中以乡魂起笔,追忆离家在外的种种情形,夜夜都难以安眠,除非遇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好梦,才能有意长歇息。
回忆往昔,思绪连绵不绝,尤其是皎洁的明月之夜,休要独自凭栏,因为那浓烈的乡愁恐怕会使人断肠。
酒入愁肠,滴滴化作相思的泪水。
该词典丽精工,令人沉醉。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2],词人被秋意浓浓的黄昏所感染,由此引发了无穷的思绪,直至泪眼迷离,此情此景令人感动,尤其是“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一句,与词人的多情、痴情相对照,更体现出作者用情之真。
该词中秋天是大环境,然后是秋日的黄昏,秋天的夜晚,感情的抒发以秋为引子,可谓是以秋景写秋心。
秋,易使人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士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
提起范仲淹就不能不说起他的《渔家傲秋思》一词。
这首边塞词不仅在范词中独树一帜,在整个北宋初期也可谓是一枝独秀,慷慨悲凉,对五代词坛的绮靡风气是一个有力的冲击,也是范词中唯一一首和其诗文风格稍近的词作。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商音悠长绵邈,往往有催人泪下之效,更何况是在冷落的清秋。
作者深谙此法,于秋夕,在西北边塞,用羌管、胡笳、画角等乐器合奏出一曲悲凉的乐章,效果独特,引人回味。
范仲淹是一位将军,有着戍守边关的切身体会,更能够深入体会到守卫边陲的将士的心情。
北方边境本来就偏僻,再加上秋意渐浓,连大雁都弃之而去,留在这里的人们会感觉到分外孤寂,这是外界环境的影响。
更让人忧虑的是强敌西夏兵强马壮,有备而来,北宋朝廷庙堂无谋臣,边关乏良将,匆匆应战,没有一个长期的御夏方略,所以战争对北宋将士来说就显得异常残酷。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范仲淹更是忧心忡忡,和普通士卒相比,肩头更有千钧重担,以至于夜不能寐。
审读该词,由地面上的白霜可以推断夜已深,各种军乐交织起来的商音在空旷的边陲显得分外清晰,勾起人们“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情与忧思,于是乎本来就难以入梦的将士心情愈发悲伤起来,白发苍苍的将军如是,长期戍守在外的小卒亦然。
虽是边塞词,读之则悲从中来,与盛唐气势昂扬的边塞诗相比,完全是两番不同的境界,仿佛后者是百花争艳的春天,前者则是冷落萧条的深秋。
名为《秋思》,秋意十足。
开头正面写景,寓示秋思;中间侧面用“燕然未勒”之典,表明战争尚未结束,将士仍然不能还家,来突出秋思;到最后几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是情景交融,深化秋思,使秋思分外沉重。
另外一首词《御街行秋日怀旧》,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综合了前两首词的名字,一方面交代了时间是秋天,另一方面则点明了该词的主旨是怀旧。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堕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珍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
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词谱《御街行》到宋代才开始有。
御街为北宋汴都(开封)的御街道。
这首词所描绘的依然是秋天的寂静夜晚,不寐之人、酒、泪水,几个意象构成的意境。
清人陈廷焯曰:“范文正《御街行》云(略),淋漓沉着。西厢长亭袭之,骨力远逊,且少味外味。此北宋所以为高,小山、永叔后,此调不复弹矣。”[3]可见其意境高远。
“酒未到、先成泪。”喝点酒本想冲淡愁绪,无奈,泪水已先溢出。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转瞬间两眼便蓄满了泪水,可见作者之多情、重情。
此词主要写一个秋日的有月光的静夜,一个无法成眠的人独自着枕头,看残灯忽明忽暗,体味着孤眠的滋味,许多旧事一起涌上心头。
但旋即都被作者推开了,只有一件事却无论如何都推之不去,抛之不开,令词人愁肠百结,是苦于相思,或是……大概只有作者自己才能道得明白。
二、萧条阔大的意境
文学艺术家的作品一旦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就有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范仲淹是政治家、军事家,虽然他不经常用词这种题材来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但是其词风或多或少也受些影响。
譬如前面谈到的《渔家傲秋思》,这是他戍守西北边疆时期的作品,境界煞是开阔,寥寥数语就把秋天边地的萧条与冷落展现了出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塞、南飞的大雁、马嘶风号的荒寒肃杀之声,军中的号角声,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落日,孤烟,冷落的城池,各种景物共同体现出边地风景之“异”,视觉与听觉交织在一起,使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意象的选择大气、壮观,意境的设置雄浑、悲凉,为下面感情的抒发打下了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中,老态龙钟的将军与思家念归的士兵手中的酒杯就显得分外的沉重,使得读者与边关将士一样,眼中盈满了泪水,突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使得无数个家庭无法团聚,征夫们心中满是苦楚却难以倾诉。
天气日益变冷,将士们守卫在萧条的边疆,看孤烟升起,残阳落下,一群群大雁向南飞去,耳边是凄厉的画角之声和呼呼的风声,想着家中的亲人和渺茫的归期,当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个热血男儿禁不住潸然泪下。
萧条阔大的意境中,作者雄浑悲壮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可见作者手法之妙。
后人曾有评论云:“一幅绝塞图,已包括于‘长烟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诗最工、最多,不意词中复有此奇境。”(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二)[4]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种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这一首了。
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它是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范仲淹还有一首词《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
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老成醉。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虽然作者作此词的动机有些应制的成分在内,但就其境界来看,异常开阔,以史入词,甚是“大胆”。
贯穿全词的线索是人生易老,功名利禄算不了什么,劝诫世人把这些身外之物看淡。
哲理意味很浓。
范仲淹的其余几首词虽然以抒发感情为重,但作者选取景物的视野均很开阔,情景交融,耐人品味。
他还写有一首《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与上词属同一格调,这里就不多加赘述。
三、典雅精工,幽深绵远的意境
范词境界阔大,但大而不疏,具体到词的内部结构之中,句与句,上片与下片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凑,一气呵成,且典雅精工,有幽深绵远之效。
还以《苏幕遮怀旧》为例,由澄碧的天空,到满是落叶的地面,再到轻烟笼罩的水面,由高到低,水到渠成。
上片结尾的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的天涯。
下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这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
整个下片句与句之间亦环环相扣,紧凑自然。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景、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该词并不局限于此,景色阔远而丽。
它一方面显示出词人胸襟的开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四、小结
范仲淹今存世的这五首词,意境大都幽深绵远,其中尤以《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为佳,且这三首词在抒发感情时都写到了泪水,伤心的眼泪,泪眼朦胧,愁肠百结,这个情景往往会烙在读者的心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范词中还有许多典丽、精工的名句垂范后世。
如“天淡云河垂地”,清代沈雄称赞道:“范希文守边作词,有穷塞主之称,其《御街行》‘天淡银河垂地’一句自佳”。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下卷》)[5]“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则影响了随后的李清照,“碧云天,黄叶地”影响到后世的《西厢记》,“塞下秋来风景异”更是脍炙人口,受到后人激赏,还有“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等句,措辞委婉,但又不失典雅。
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于境。
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
范仲淹词情景交融,意深调高,在宋初词坛自成一格,虽存世不多,但耐人寻味。
在此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以作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6]范词正是如此。
注释:
[1]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23页。
[2]唐圭璋编:《全宋词》(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页。
[3][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4][5]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6]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相关文章:
明式家具用材美学特征分析论文10-10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研究论文10-09
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10-10
赞美学生的评语10-07
文艺美学论文11-14
体育舞蹈的美学价值10-05
生活美学生作文12-01
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3篇06-08
《平移的特征》教案10-11
悼词的特征及范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