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儒学实践理论概念考证

时间:2023-04-01 09:28:16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儒学实践理论概念考证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学实践理论概念考证

  论文关键词:儒学;儒学实践理论;概念;仁爱

  论文摘要: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实践便成为其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

  然在传统儒学中,实践往往被局限于道德范围之内。

  儒学要发展就必须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时代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而儒学实践理论这一概念将传统儒学的道德实践和现实时代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儒学实践理论是儒者以仁爱为内核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论创新的建构的哲学,

  即在儒学实践理论这个概念中,其主体是具备道德价值、强调个体的修为、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在道德价值观照下去审察历史和现实的哲学工作者和思想者,其理论的内核是仁爱,其中心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其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

  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儒学就十分强调实践的观念。

  对此,梁启超深有感触地说过:“后人多谓知行合一只说是王*明所首倡,其实阳明也不过是就孔子已有的发挥。

  孔子一生为人,处处是知行一贯,从他的言论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他说‘学而不厌’,又说‘为之不厌’,可知‘学’即是‘为’,‘为’即是‘学’,盖以知识之扩大,在人努力的自为,……所以王*明曰:‘知而不行,是谓不知。

  ’”儒学的实践理论是讲究即知即行的,是体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但儒学这个实践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在道德上的实践,使道德实践和生活融为一体。

  儒学实践理论强调的道德理论实践构成了人之为人的重要的文化标准,但只有这样的规定并不能使儒学更好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因为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理论文化的建设上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理论。

  而缺乏相对独特而有效的理论是限制儒学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换言之,如果儒学要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成长发展,那么儒学的理论创新是必然要采取的行动之一。

  现在很多人对儒学在当代的理论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清华大学方朝晖老师曾经说过,要通过厘清知识和道德的关系,来探讨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结合的可能方式。

  l而浙江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吴光老师对儒学理论也进行了新的探讨,他提出了“民主仁学”的概念,并对该概念的特征即道德理性、人文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进行了说明。

  山东大学颜炳是老师指出在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既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自我转换或转型的潜能,重铸民族灵魂,又要引进西方文化的结构和格局,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方向转变。

  并主张儒学应当加强同当代社会的互动,以此使得儒学焕发生命力。

  复旦大学徐洪兴老师认为,儒学的伦理价值经过现代转换和诊释可以对防止现代的弊病有所贡献。

  以上诸位老师对儒学的发展,各陈其见,积极对儒学的发展进行理论上的创造,是当代中国学界对儒学发展可能性的探求活动的缩影。

  换言之,儒学的当代理论创新是极具开放性的。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笔者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日常学习心得,以此种方式表达出来。

  一个命题和理论的基础是概念,所以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当然离不开概念。

  而儒学中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儒学实践理论。

  儒学实践理论概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是超越于特定时代和特定具体内容的一个抽象概念。

  因其抽象,所以对具体内涵的规定就少,该概念的开放性就较大,所以很适合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规定和演绎。

  首先对这个儒学实践理论下一个定义:儒学实践理论是儒者以仁爱为内核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和理沦创新的建构的哲学。

  首先,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第二,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是仁爱精神;第三,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对时代问题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第四,儒学实践理论的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是立足于传统和现代的对文化的抽象化把握和思考。

  下面我们对儒学实践理论的几个内涵分别加以解析。

  一、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

  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这里所谓的儒者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进行研究的哲学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

  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下,所谓儒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的。

  首先,儒者是一个有道德价值的人。

  这是儒学自孔子以来十分强调的首要内容。

  儒学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学”,即“觉”也,是觉悟做人的道理,即道德价值。

  《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孟子也提到仁义礼智四德是人性善的萌芽。

  这些都表明,道德价值是为人的根本原则。

  后世儒者从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力,明其道不计其功”到朱熹的天理道德观念无不秉持了先儒的这一理念。

  其次,这里的儒者蕴涵着个体的意味,即强调的是个体儒者,这也是儒学重视个体的传统。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欲”、“勿欲”、“欲立”、“欲达”都针对个人而言。

  《大学》中可以看到儒学的个体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

  ”这主要是针对个体而言的道德修养的过程,并指出这个道德修养是人人必须且能够做到的。

  谈到儒者,还需要提到的一点就是儒者的历史意识。

  中国儒学很重视历史,孔子整理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即是对上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孔子及其后学都“祖述尧舜,文武”的文化倾向无疑鲜明地展示了儒者们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识,尤其是自韩愈后创立的道统学说,其一脉相承的历史延续,在展示儒家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示了儒者心目中的历史文化和责任意识。

  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儒者的道德价值对其活动的意义,因为这是儒者必备的品质。

  道德在人的活动中起到了价值观照活动的作用。

  在这方面,以三苏为代表的宋代蜀学提出的“推阐理势’,观点明显,“圣人因时设教,而以利民为本”,“时”大致相当于“推阐理势”中的“势”,教则相当于其中的“理”。

  这里的“理”即儒学的道德义理,“势”则是指事异备变。

  这就是说,道德价值高于事实,以道德义理来观照社会事态的变化,采取合理的方法手段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所以要用道德来指导规范人类社会的生活,恢复人之作为人的尊严,恢复人道的崇高”。

  hTtP://Www.XcHeN.COm.cn

  总而言之,作为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的儒者需要具备道德价值,强调个体的修为,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并在道德价值的观照下,去审查历史和现实,这是作为一个儒者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二、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是仁爱

  早在儒学开创者孔子那里,仁的思想便已经成了最高的思想观念,而这个观念的核心就是仁爱。

  这个思想在孟子那里得到了证明和发展,应用在政治上就是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后世的儒学者无不以仁作为最高的价值,观照现实世界,以儒学的视野解决社会时代问题。

  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儒学的仁爱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以北宋儒学为例。

  “站在中国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比较,则可以认为北宋既是一个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儒学复兴的时代。

  政治变革通过政府有组织有序地进行,是在儒学复兴的文化支持下自觉进行的政治调整……也正因为二者被历史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治变革引发了儒学复兴的问题意识,反过来,儒学复兴又影响了政治变革的方向性选择,所以,

  北宋儒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治哲学,它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是对文明秩序及其最高的体现形式—政治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和重建。

  批判是追索文明秩序的合理性依据,所谓天道性命之理,即由此发畅;重建是探讨文明秩序、政治制度的合理模式,于是需要推阐王道,作为最高政治宪纲,从而将师古与用今结合起来,使现实政治朝着合理模式的方向调整。

  正是围绕批判与重建的时代课题,触发北宋儒者的思想激情,形成各种学派,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思想史画卷。

  ”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王道思想在北宋儒学者处成了宪纲原则,成为观照现实时代问题的道德价值标准。

  儒学的仁爱是一种普遍的思想。

  首先,自儒学创立之初开始提出力行仁爱,绵延数千年而不中绝,这是历史的选择。

  而历史的选择则证明仁爱具有超时空性。

  其次,仁爱能满足人类内心精神需求。

  在人类交往中,人总是希望能够被尊重和关爱,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

  当将仁爱思想付诸交往时,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精神感受到的是幸福和满足。

  而这正是人类要追求的生活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上说,仁爱是普遍的,它实际内存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

  仁爱是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

  仁爱是普遍的道德价值,而普遍道德价值的意义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以仁爱认识社会现实,以仁爱批判和改革现实,从而力图达到社会的和谐。

  从本质上来说,仁爱是儒学实践理论主体观照社会现实的依据和标准,儒学实践理论主体的其他方面的意识都以仁爱为中心而展开。

  三、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

  (一)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反思时代问题

  儒学实践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

  从儒学实践理论的含义来看,儒学实践理论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时代问题的反思,换言之,反思时代问题构成了儒学实践理论的基本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儒学实践理论把握时代问题的基本方式是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

  所谓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就是将时代问题转化为哲学问题加以思考,从而给时代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以哲学的方式来理解时代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涉及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因为时代问题背后牵动的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系。

  如果将历史问题哲学化思考,那么必然涉及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

  因此,反思时代问题时必然要讨论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研究的是人类面对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内容和方法正是在哲学史,也就是他们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展开的。

  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只有与以往的哲学不断地进行对话,才能进入这些问题并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贡献。

  哲学基本问题总是浓缩着时代的问题,是人类对自己所面对的困境的智慧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哲学家对哲学史的研究,从来都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恰恰是要以今度古,从哲学史中找出当下危机的根源,或探寻可能的解决与出路。

  之所以要以讲哲学史的方式阐述自己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原因有二:意识要追溯当下问题的深层原因,再就是试图在传统智慧中找到今天问题的出路或启示。

  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即把握时代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要有历史感,从对历史的研究中探寻出当下时代问题的历史、哲学的根源;其次就是借鉴历史智慧来思考当下的时代问题。

  借鉴历史智慧并非将历史经验移植到当下,而是寻求解决当下时代问题的方法,即历史经验并不能完全能解决当下的时代问题,当下时代问题只能在历史方法的启发下,根据当下的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

  (二)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二:理论创新

  儒学自古以来就不乏创新精神。

  孔子虽然继承了周代文化,但它并未毫无选择地保留,而是对周文化进行了损益,最重要的是他将周代以来的仁的概念加以哲学改造,由政治术语变为最高思想价值原则。

  创新的意识在孟子处也很强。

  孟子终身愿学孔子,孔子言“性相近”,而孟子言“性善”。

  孔子说:“齐桓公正而不橘”,“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枉矣。

  ”而孟子反其言:“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乎?”孔、孟之言显然相抵,但创新之处不言自明。

  儒学从汉至唐,经学绵延,而到宋明,学风顿变,自觉创新,儒学诸派兴起,由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庆历学术开始,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和苏轼为代表的蜀学竞相开展,直至后来的心学和理学的并举。

  从儒学发展的脉络来看,儒学不乏理论创新活动,只是后来由于外因的强烈介人而使得儒学的创新意识萎靡,理论创新陷入枯竭。

  但这只是暂时现象。

  当有适当社会环境时,儒学的理论创新就会重新生长。

  当代各路新儒家的种种努力都是这种理论创新的再现和发展。

  儒学的理论创新是儒学实践理论的表现形式。

  儒学实践理论对时代问题的精神的把握,在面对时代问题的解决上往往表现出对创造性思维的需求。

  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儒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历史文化上,儒学的理论创新传统可以给儒学实践理论创新提供文化的渊源和方法的启示。

  可以这样说,儒学实践理论的理论创新是以儒学的理论创新传统为文化基础的,是儒学传统理论创新在当今的展现和发展。

  儒学实践理论不只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以理论创新对时代问题的创造性思考。

  这是儒学实践理论主体参与社会的积极意识的重要表现。

  四、儒学实践理论的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

  儒学实践理论在本质上是建构的理论哲学。

  所谓建构的理论哲学就是以抽象的理论思维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超越时代、超阶级和超历史的特殊的普遍抽象的概念和范畴进行反思、重构和演绎,即对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构建和演绎。

  这是具有可能性的。

  首先,从方法论上来看,儒学实践理论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这样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是合乎逻辑的,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范畴相互间的推演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所谓抽象和具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也就是内涵比较简单的范畴和包含它的比较复杂的范畴,也就是内涵比较片面的范畴和包含它的比较全面的范畴,也就是部分和包含部分的整体范畴:“具体之所以是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所以,我们对一个抽象概念进行规定,使其具体化,以使抽象的概念符合理论的需要。

  从理论上来看,儒学实践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能性。

  在当代的中国,自民国初年后,中国文化便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旧有的理论已经被打破,直至今天,中国在文化上尚没有完成文化的新建构,所以,在这种文化竞相争鸣的时代,提出自己的合理见解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架构理论哲学是儒学实践理论的本质。

  综合来看,儒学实践理论的各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仁爱是主体儒者的核心思想内核,是儒者内在的价值标准,而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则是儒者关注现实、改造现实的思想对象,在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的关系中,反思时代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理论创新则构成了对时代问题的反思和理论解答。

  儒学实践理论的外延包含广泛,既包括古代先儒对儒学实践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又包括当今社会有儒学文化背景的学人对时代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从孔子损益三代文化创立仁学理论到当代新儒家的对时代问题的种种探索,绵延至今达数千年之久,其理论革新发展更是层出不穷。

  具体而言,儒学实践理论具体形式包括先秦儒家、汉唐经学、宋明清理学、民国初年新儒学等。

  对于先秦儒家的实践理论,主要包括孔子、孟子和荀子实践理论创新。

  孔子积极学习和吸收夏商周三代文化,因其时代,择善而从,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实践理论体系;孟子对儒学实践理论亦有发展,以性善学说来为孔子的仁进行理论证明,并针对当时的政治,

  提出了仁政学说;荀子则在孔孟的实践理论基础土,提出了性恶学说—强调人后天向恶发展的可能性,为其礼法理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他还根据战国时代人心纷乱的状况,一反孟子的崇王贱霸的方略,主张王霸并举,最终实践王道。

  汉唐经学则是在汉代以后儒学实践理论的一种形式,经学与儒生所传儒学有密切关系,经学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学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和研究的对象,并结合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一些新见解。

  可以说,离开了儒学,离开了儒家经典,便无经学。

  而儒学在汉代以降,主要是以经学的形式出现的,离开了经学,便谈不上儒学的流传和发展。

  儒学除以经学的形式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儒学的渗透和儒家思想的体现。

  宋明清理学是两宋、明和清代主要的儒学实践理论,主要包括二程和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王*明的心学两个主要理论形式。

  他们针对各自的时代特点,对儒学实践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宋代佛道盛行而儒学式微,程朱积极吸收佛道思想创造性地诊释儒学经典,以创新的儒学理论力辟佛老,成为儒学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陆王心学的发展是对程朱理学理论的反动。

  明代程朱学说笼罩士人,其教条化导致儒学思想失去活力,王*明以致良知学说,使得思想解放蓬勃发展,是儒学实践理论的又一次发展。

  这两种思潮后对清代的影响深远。

  民国初年出现的新儒家是在儒学遭受近代西学的冲击下进行的文化反思和创造活动,包括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及其后学,如牟宗

  三、徐复观等人。

  他们积极继承传统儒学的精华,运用西方的学术思想来重新认识和发展儒学,并结合时代问题积极进行儒学的创建,如牟宗三在突出儒学个性之后,在民主和科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后,积极努力,希望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创出民主和科学。

  儒学实践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它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是由儒学内在的动力—儒学仁爱原则下的对时代问题的反思的前提下进行的。

  儒学仁爱是一个普遍的原则,对不同时代具有观照作用,而这种观照必然要求对当下时代和社会问题进行反思,使得社会的发展符合时代要求,为时代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由此可见,儒学实践理论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理论。

  五、儒学实践理论的意义

  儒学实践理论首先从理论上而言,是对以前儒学理论的总结。

  总结先前儒学的价值就在于寻找儒学发展的本质,为儒学的发展寻找其理论上的必然性。

  我们可以从儒学的发展历史中看到儒学的起起落落,但这起起落落的背后必然有一种力量在支配儒学发展。

  通过归纳儒学发展变化的轨迹,以简单归纳和联想的方式得到儒学发展的本质,然后对儒学发展的这个本质进行必然性证明,这就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支持。

  其次,儒学实践理论是在重新估计儒学的价值。

  所谓儒学的价值就是儒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儒学的价值和作用是通过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言的,所以,重估儒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传统的儒学成为当今时代需要的一种精神价值—当然这样的传统需要时代的新阐释。

  再次,儒学实践理论还对儒学有反思作用。

  谈到儒学人们往往会想到传统儒学的具体内容,而儒学的传统内容由于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出现鱼龙混杂现象,儒学实践理论就是希望能从一个抽象一般的意义上来审视儒学内容,去除其具体时代内容部分而取其超越时代、超越阶级、超越历史的内容,从而为反思时代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理论范畴上的资鉴。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儒学实践理论的提出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

  在当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经济高速增长,一些地区物质现代化的程度的确很高,但这种现代化的背后是沉甸甸的社会问题。

  概括来讲,这些社会问题实质是文化问题,包括信仰问题、道德责任问题、民生问题、民主问题,甚至还包括环境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等的出现都无不暴露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表明文化问题在当代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同时显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底蕴的薄弱。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面对的时代问题除了科技、经济发展外,更根本的是文化的发展,准确地说是安排人的信仰精神生活。

【儒学实践理论概念考证】相关文章: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概念及理论定位论文10-08

会计理论概念综述10-01

浅析罗尔斯哲学理论概念论文10-08

健康养殖的理论与实践10-05

社会实践理论10-07

药学教育理论与实践10-02

从理论到实践分析论文10-09

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征文10-13

无效信托行为的理论与实践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