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相关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6:29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文学相关论文范文

  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是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更多样化了。

古代文学相关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篇一

  90后大学生特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剧烈变迁,“90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所涵盖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品类繁多。

  但是,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古代文学教学面临困境。

  本文从分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入手,对古代文学教学提出可以付诸实践的一些改革思考,包括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等,以期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明确“90后”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础。

  结合一些研究者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及笔者的亲身体会,现将“90后”大学生的特点总结如下:

  1、获取信息多,有个性、较独立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更多样化了。

  除了传统的书本,他们更多会借助电脑、网络与智能手机,因而他们获得的信息较以往的学生要多。

  当他们遇到了作业和问题,他们会选择寻求于网络,通常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在听课的过程中,他们中有些人可以用现代化的方式获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

  在课堂上,与传统学生的羞涩、胆怯相比较“,90后”大学生也显得更加活波、开朗、大胆。

  他们喜欢表现自我,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古代文学课堂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不愿接受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

  2、务实功利,对古代文学学习投入的时间有限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紧张的压力下,“90后”大学生普遍忧患意识较强,关注的问题更加实际,追求的目标更加功利。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将来就业这一目的而服务。

  对“90后”大学生而言,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有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又不是那么实用,与他们追求的实际利益联系又不是很紧密,所以,“90后”大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现状

  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一直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下阅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的。

  而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有的教学对象,无法达到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业水平,不利于专业的长久发展。

  现实中,学生有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让“90后”大学生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些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去解决。

  三、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需要注意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参与性强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合理的应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

  具体的关键点如下:

  1、在教学内容上,提倡从美的角度、人性的角度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处理好字、词、句的疏理与作品的整体把握之间的关系,还要注重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性中永恒的普遍的东西,更多的从审美的层面去解读。

  让学生在精神和审美方面被吸引、被召唤,从而具备较好的文学和美学方面的素养。

  在讲到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阮籍所处的魏晋易代时期险恶的政治环境,笔者引导:‘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们是曹魏朝廷的大臣,如果你们中间出了一个杀人犯、或者是道德败坏者,你们会怎么对待他?’学生回答:“制裁他,鄙视他。

  ”笔者引导:“如果这个人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如果你靠拢他,他可以给你们带来很多利益,比如你们想要的好工作,你们想要的房子、车子和票子,如果你反对他,他亦可以轻易的让你从地球上消失。

  那么你们又会怎么对待他?”学生陷入了沉思和沉默中,只有个别学生低声说远离他,不理他。

  ……于是笔者总结:“司马氏在魏晋易代之际就是一个可以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对于曹魏政权来说,他们又是一个篡权者。

  面对司马氏,一方面阮籍同情曹魏政权,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另一方面他又畏惧祸患,他的生活状态是整日‘胸中怀汤火’和‘终生履薄冰’的。

  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就是这种心态的隐约曲折的艺术表现。

  ”接下来开始分析鉴赏阮籍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他内心的忧生、他的孤独、他的苦闷,还有他的五言诗的艺术特点“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等等。

  虽然作家和作品都是1700年前的如烟往事,但是理想、政治、道德、利益与个体之间的瓜葛却是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

  所以古代文学教师要把90后大学生引入历史,让他们与古代诗人真切的“面对面”的亲密接触,让他们明白古代的文学家和他们留下来的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古代文学教师不能再固守古代文学课本内容,应该力求多涉及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习俗,使学生能更多的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此外,教师还应该适当联系当代的社会文化现象,阐释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新意义,以此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不要照本宣科,循规蹈矩。

  在讲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和郭主簿》时,笔者试图用语言还原公元408年的一个炎炎仲夏的午后场景。

  诗人午睡醒来,在堂屋前的一片浓荫中纳凉,有时候他会拿出他的无弦琴,在上面轻轻的拨弄;有时候他会手捧一本周公传或者山海经,与精卫鸟或者刑天共忧戚;

  有时候他品尝着自家新酿的醇酒,吃着自家菜园子里种出来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菜蔬,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侃大山;有时候他看着膝下嬉戏玩耍的幼子,小孩子正咿咿呀呀学说话呢;

  有时候他只是发发呆,抬头看看天空无心以出岫的白云,发发思古之幽情……学生被引入了这样休闲的生活场景的遐想中,笔者问,你们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他们有的回答喜欢,有的回答不喜欢,请他们说说理由。

  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文学作品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古人的所思所想。

  这种还原式的讲解有意打破古今阻隔,就好像古人穿越到了当代,也好像今天的人穿越到了古代。

  通过这样的示范解读,让学生明白诗歌是活的,富有生命气息的,也是美的,令人向往和憧憬的。

  2、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

  面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与学生交流沟通?是继续传统的教与管的对立吗?显然那只能激起“90后”大学生的反感,让他们因为厌烦教师本人而厌烦古代文学这门课。

  那怎么做呢?教师应该本着平等、互助的教育理念,从课堂的管教者转变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来激“90后”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分析鉴赏建安诗人曹操的《短歌行》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并且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读者,找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出理由?”学生阅读完后,有的回答“:我喜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因为这一句非常大气,很有霸气”;有的回答:“我喜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因为这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事业的追求。

  ”笔者评曰,曹操引用了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典故,用以表明他不仅渴求贤才,而且贤才如果归附,他将会礼遇他们。

  而诗中用山和海的比喻表现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

  也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因为这一句表现了诗人时光易逝的感伤”笔者评曰,这是一首宴会词,在宴会上一般大家都会开怀畅饮,心情比较轻松愉悦,但诗人由轻松愉悦的场景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慨叹。

  这种慨叹哀而不伤,蕴藏着深刻的生命意识,饱含着激越的情感。

  诗人用朝露比喻时光流逝之迅疾,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索。

  因为时光易逝,生命有限,所以人们会选择壮怀激烈,珍惜有生之年,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当然也会有人选择及时行乐。

  接下来继续提问:“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命有限的无奈,今天的人也一样,同学们会选择怎样面对这种令人忧伤的无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

  通过这种提问和讨论的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探讨的方式展开,可以给个性独立的“90后”大学生表达思想的舞台,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古代文学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学习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

  所以这门课程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后才会有所收获。

  而“90后”大学生,务实功利,对古代文学学习投入的时间非常有限。

  面对这样的困窘,教师适当引入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达到与古代文学作品真正亲密接触的效果。

  例如讲到建安诗人曹植时,笔者提前布置,让同学们搜集网络资料。

  在课堂上播放了同学找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

  视频内容如下:在曹植的封地,诸侯王曹植正在和朋友们饮酒赋诗,曹丕的使者突然闯入要押解曹植到洛阳奔丧,使者非常的傲慢而无礼。

  曹植含着泪,边舞剑边吟唱起了自己刚写的新诗句“父母且不顾,何况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接下来是曹植到洛阳以后,哥哥曹丕步步紧逼,眼看曹植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他凭着出众的诗赋才华,七步成诗,捡回了一条性命……。

  这段视频直接将学生引入了诗歌情境中,让他们了解了为什么诗人曹植前后期的诗歌创作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让学生对诗人曹植自父亲死后“名为王侯,实为囚徒”的处境印象深刻。

  进而对曹植“才高八斗”的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讲到杜甫《自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笔者也让学生找与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学生找了很多不同时代“土豪们”的奢侈的生活场景图片和一些衣着褴褛、食不果腹的街头乞讨者的场景图片,在课堂上一起展示,他们看完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深切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90后”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精通,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后的交流与资源共享,也可以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上良莠不齐的资料和数据,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利用网络来辅助自己的学习和研究。

  四、结语

  总之,“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多数追求个性、平等,有着务实的学习观和对网络的高依赖性。

  古代文学课程又是一门传统的、与时代相去甚远的课程。

  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不能单纯的崇古拟古,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现代的精神来观照古代作家、讲解古代作品;应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对“90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篇二

  古代文学阅读与现代人格培养

  高尔基曾经提出“文学即人学”,那么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好办法。

  好的作品能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荡涤人们的心灵,收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文质兼美,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辞赋,都闪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光芒,其中的名篇佳作更是蕴含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对现代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爱”的培育是现代人格培养的核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文之经。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感动。

  情感是道德的内驱力,催化剂,它可以推动人去克服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爱是情感的源泉,是成功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就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爱”的培育。

  爱的含义极广,有对祖国的忠爱,有对朋友的挚爱,有对亲人的珍爱等等。

  在此,我侧重要谈的是对祖国的忠爱。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爱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名家名篇举不胜举。

  如杜甫的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诗充分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把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表现得非常充沛。

  关心人民痛苦是构成杜甫爱国主义精神的又一方面。

  “三吏”“三别”《北征》及《赴奉先咏怀》等作品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热爱和深刻的同情。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宁以自己“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的温暖,表现出心系民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美”的熏陶是现代人格培养的基础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可见,美是无处不在的。

  而我现在要谈的不是自然景物的美,也不是人物外表的美,而是人物内在的人格美。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闪烁着人格美。

  司马迁的《史记》就站在历史的高度塑造了一大批人格高尚的文学形象,他在记叙人物时特别注重对人物人格品格的描写和揭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描写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卑不亢,大义凛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然而对自己的同僚则虚怀若谷,以大局为重,不计名利,使得与相如争名的廉颇愧而负荆请罪。

  班固继承了司马迁传纪史学和文学的优良传统,在《汉书》中也非常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人格美的文学形象。

  如《苏武传》写苏武出使匈奴19年,不辱使命,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班固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有之矣。

  ”陆游酷爱梅花,在他所有写梅花的作品中都能看到他高洁的品格。

  如《卜算子•咏梅》中写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为了保持自我人格的高尚,对群小的打击和忌妒不屑一顾,因此以梅花凛霜傲雪的品格自居。

  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

  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

  三、“信”的教育是现代人格培养的目标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现在却有所缺失了。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诚信被认为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信”字在《论语》中共出现38次,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孔子的心目中,无论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自我完善还是待人接物、朋友相交;无论是做学问、教学生还是治理国家,诚实守信是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

  儒学的继承者孟子亦云:“诚,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曾子杀猪》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人一定要言出必行,大人更应该给孩子们做榜样。

  《世说新语》中的《期行》则用浅显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做人一定要守信用。

  ”无数事实证明,“诚信”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立世之本,而且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吸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篇三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目前,由于我国地域环境的复杂多变,因此常常造成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状况。

  但是也因此,文人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社会背景等方面有机的融入文学创作中,形成富有个性的地域文学,同时也产生了特有的地域文化。

  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与地域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古代文学由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这两大部分组成。

  欧洲古代文学主要化分为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这两方面。

  而中国古代文学则按时间进行分类,其中涵盖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方面的文学。

  在我国地域文化通常指的是某区域别具一格、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并且仍在发挥积极影响的文化习俗。

  是各个特定区域的民俗、艺术、传统等方面的文明体现。

  并在固定的区域内与地理环境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了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不同的地域文化涉及到的范围大小都是不同的。

  其中的文化则可以分为单要素和多要素。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并且时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趋势在不断进行变化。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使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探究

  (一)综合研究

  对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本质联系的研究,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深入分析古代文学问题,进一步探讨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确掌握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的关键问题,注重探索古代文学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有机结合的积极影响和密切的联系。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本质联系的研究,需要参考和依据人文和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来开展,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探究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准确掌握古代文学与现代地理和环境学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够充分了解到,古代文学家关于文学创作和地域地理分布间的思考。

  并深入认识到地域文化、环境对于古代作者创作的个性化影响,对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类型和范式形成的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主题、题材、语言风格的影响。

  主要研究的方法,就是将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以其整体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为出发点,着重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互动性、差异性、整体性。

  通过分析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裁、语言风格等方面,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产生和发展,以便能够对于两者之间进行较为综合性的研究。

  这项研究不需要着重针对某一个地域或是文化发展阶段,也不需要特别针对具体的时代的文学风格进行研究,只是将其当做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的案例去认识和区分。

  (二)专题研究

  对于两者之间的专题研究通常是以文学作品和文学时代为参考坐标。

  例如:《礼记》中充分反映了不同领域的文化文学思想模式,并且能够在其文化发展领域更好、更快的传播和普及。

  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启蒙思想,关键是来源于重要的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

  其思想认识模式中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形成和发展,着重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古代社会思想的转变时期,人类文学精神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域间地理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

  其主要研究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针对某一各特定区域的地域和地理文化之间的文化因素做出较为深刻的研究,深入分析其古代文学作者的人生发展历程,以及其不同阶段文学作品风格的变化。

  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和地理环境变化,对古代文学家创造风格和题材的深远影响。

  由于古代文学所处的区域和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此背景下逐渐影响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的表现方式。

  通过不断研究证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需要利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地域文化,通过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渐形成两者之间的积极影响。

  三、意识研究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是建立在某个特定区域,并将其作为研究案例,站在文化学理论的角度和发展趋势,深刻的探究怎样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间的各种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充分激发起研究者对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研究热情,有效的提高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研究质量和效率。

  而从对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来讲,研究的关键在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领域特点。

  从整体上看能够代表创作主流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古代文学作品,并且其在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不断影响着古代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

  并且还要着重关注的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一些现实生活情境,以及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发展中很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和成长环境,并针对这些小人物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社会所处发展时期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当代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紧密联系。

  四、结语

  总之,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研究分析,地域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人类的文化意识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民族精神都有可能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通常都带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古代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使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人们文化水平和地域文化的提高与发展。

【古代文学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论文11-14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1-02

古代文学经典与反经典论文10-08

古代文学的改革论文10-08

浅谈古代文学的论文10-01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10-01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0-01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精选10-07

古代文学丽的理念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