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体认古代文学作品并提高鉴赏能力论文

时间:2022-10-09 09:43:15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体认古代文学作品并提高鉴赏能力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文学性与经典性而展现出独特性,其包含了丰富的社会集体思想及作家的个人情感。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思想内涵、审美感知、精神理念、美学品质与创造特点,通过漫长的历史传播过程积淀下来。鉴赏者需要在掌握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深刻地体认感知作品中传达的情感、思想与审美,以获得超越历史的鉴赏结论,延伸作品的文学性与经典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体认及提高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措施。

体认古代文学作品并提高鉴赏能力论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认;鉴赏方法;审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个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也是对鉴赏主体素养的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审美鉴赏对主体修养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主体有坚实的作品学习与研究基础,积累一定的文学素养与专业基础知识,需要有公正的态度、丰富的生活经历,以达到体认作品意境的主体修养要求。文学是一种人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也是对作品作者精神生活的探索,是对人性深度的思考,需要有含英咀华的心灵体验与情感体验,需要重新发现其中的经典性、文学性。

  一、体认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

  (一)文学内涵

  文学性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首要特点,也是体认鉴赏的首要目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从文本出现开始,就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展现出来,涉及众多领域,因此,很难准确界定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界限。几乎所有文本都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精神内涵与审美追求,而文学性是中国古代各类文本的共通点之一。文学性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内涵、形式美感及文本传播方式等方面。精神文化内涵是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是作家向社会公众传达的个体观念与价值取向。古代文学作品包含了中国古代关于哲学、政治学、人类学与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认识成果,以文学的形式传达这些学科思想,读者感知作品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传播作家的思想与认识。这为个体判断社会现象、实践精神世界与传播思想提供了依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被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是个体生命对这些情感的内化,体现出作品的教化价值及功能,实现了文以载道的要求。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文学性以深刻的精神表达与情感体验体现出来。

  (二)审美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较为丰富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作品文体与修辞的应用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体具有功能性、规范性,是文体形式特征的体现,也是文本形式美感的体现。这些文体充分体现了文本的创造性与机趣,使读者更易接受。在修辞上,作品以词语、句子与句群的运用展现形态丰富的美感,对仗所体现的对称性,结构错落有致及句群呈现出的均衡性,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为典型的形式美感。从文本结构与意象构建性、文本风格中体认审美意趣,获取美学感受。美学品质也是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共性,通过具有丰富美学情感的文字、声音、结构等美学形式,形成优美、丰富的美学特质,通过语言运用、情感表达、文体形态等方面的创造,创作出更多别出心裁、个性鲜明的作品。

  (三)经典内涵

  文学作品的经典性主要形成于传播的过程中,也有部分作品从诞生之初就表现出不可替代的经典性,如左思的《三都赋》等。这些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或体现在与当时审美情趣、思想精神的契合与共鸣,或体现在作者本人的声誉加持上。当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与传播后,就会成为真正的名作,所以传播过程及传播结果仍是检验文学作品经典性的重要方式。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主要以教育与鉴赏的方式留传。其中,教育包含文学教育、素质教育,如《诗经》《咏史诗》《师说》等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通过广泛诵读,在民间获得了广泛传播,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能用于各种政治教育、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知识教育、启蒙教育。另一种传播途径即诗文创作,作者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编纂、堪校、学习等创造各种文学教育的教材,如《千家诗》《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经过数代的积累,这些作品通过文学教育实践以集散的形式传播下来,彰显了文学作品的经典性。文学鉴赏方面,如《诗经》《楚辞》《文选》等,均是出于欣赏与研究的目的而选集。《尚书》《春秋》等则出于揣摩、模仿等目的而收集与传播。《文选》作为一部古代最为著名的文学选本,昭明太子在编纂时即提出了“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从内容与形式两种美感上选择那些侧重于文学性的作品进行传播,以区别于专注经史一类作品,此后,文学选本成为反映当时作者、社会、受众群体和某种审美理念的共同选择。民间口传作为一种更为基础的传播形式,充分体现了某些作品雅俗共赏的特性。文学评论作为古代文学鉴赏活动的主要表现,既造就了很多文学经典,又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审美方法、美学思想。例如,《诗品》《文心雕龙》等作品以品评、辨别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经典性、价值、形态、创作等有效传达出来。因此,文学作品的经典性除作品自身所具备的思想与艺术水平外,传播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经典体现了某一个时代、群体的共性,也体现了这些时代、群体与个体的特殊性。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均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社会观念、美学理想的充分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作者们精神体验、境界的传达,是生命丰富性与精神世界独特性的体现。

  二、提高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能力的建议

  (一)将学科知识“化零为整”

  所谓化零为整的鉴赏方式,就是在整个文学鉴赏过程中要擅于把碎片化的知识统一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形式、内容、学识与思想意趣,要鉴赏这些作品,必须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和语文知识等有充分的了解。从古代的字、词、语言入手,在掌握更多基础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其语言运用技巧、语义表达技巧等,能从文字中理解作品蕴含的丰富语义。此外,还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价值观、德义内涵、社会规范与自然观念等,能以继承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学的传承性、经典性,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学传统、历史旨趣、作品内涵和思想情感等。此外,从文学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政治观念与伦理价值。文学理论家对作品的鉴赏往往是从对作品、作者本人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体认、分析出发的,遵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哲学理念。而很多时候我们鉴赏作品,都只从某一个角度单一地对作家或作品进行品评,没有把相关的学科知识统一化,而这会造成作品原有的功能或者优点缺失,因此,在鉴赏过程中,“化零为整”是对鉴赏作品的尊重,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作家作品的本心。

  (二)找寻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共鸣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以感悟、启发与总结性评点为主,辞简意丰,能作为我们体认古代作品的切入点,为我们体认古代文学作品提供指导。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过于重视理论评点的方向,而忽略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化思想表达,为了能够在鉴赏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表达,我们应该从不同角度找寻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共鸣。第一,要从历史事实、作品背景与作家经历出发,深入体会作品中传达的文化氛围。第二,要以真实逻辑为基础,对于作品的“误解”需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要在人情、学术规范、学术理念、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去解读,遵守相应的学理限度。第三,要尊重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的真实情感与意趣。任何一个作者都会受到时代与社会的限制,这种限制会印在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中,并通过文学作品传达出来。在鉴赏时,不能超过这一限制,不能将不属于作者应有的情感理念、思想价值强加于作品,要在充分考虑作家经历、人格、认知水平与性情的基础上,尊重作家的个性化认知,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个人情感、思想。因此,在基于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应通过共鸣性的体认,体会作者传达的个性化旨趣,做出基于事实的正确鉴赏。

  三、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与经典性,传达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趣。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体认去感知审美、感受作品要传达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作品相关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基于作品所处时代的真实社会现实,体认作品思想、情感、审美,以获取基于历史又超越历史的鉴赏结论,赋予作品以更深刻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过常宝.如何体认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6-53.

  [2]祁志祥,祁雪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鉴赏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3.

  [3]张爽,陶瑛,张黎.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54-5

【体认古代文学作品并提高鉴赏能力论文】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11-15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义论文10-13

古代文学论文11-14

我国古代建筑论文10-10

提高数学教学论文11-04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1-02

学前教育音乐艺术鉴赏能力提升策略论文10-11

古代埃及的化学智慧教育论文10-1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11-16

如何提高建筑经济质量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