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因素

时间:2022-10-05 17:48:38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因素

  毕业论文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去完成的一项任务,这也是你能够拿到学位证书的重要一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篇,欢迎阅读!

  摘要: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既是认知的结果也是认知的反映。因此,通过分析语篇回指环境能够获知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要素。汉语语料的研究与分析表明,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的修辞结构距离、小句线性距离、名词间隔距离,以及先行词所承担的句法功能和它的生命度是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认知状态 语篇距离 句法功能 生命度

  一、引言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篇章回指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描写方法和解释模式。其中以Ariel(1990)、Gundel(1993),Kibrik(1996)、Tomlin(2007)等学者为代表的认知激活模式有较强的解释力。该模式主张回指语的编码形式主要取决于先行词所指称的对象在交际者大脑记忆系统中的认知状态。认知激活模式主要研究以下内容:认知状态的分类;建立指称语同认知状态的对应关系;探讨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语篇因素。其中,第三个问题是认知激活模式的重要理论前提,是研究者始终绕不开的一个问题,Ariel的可及性理论和Kibrik的认知状态计算模型都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先简述以上两位学者的相关研究,然后结合汉语实际,探讨汉语中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因素。

  二、Ariel和Kibrik对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因素的研究

  (一)Ariel关于影响先行词可及性的四种因素

  Ariel(1988)从认知角度研究先行词的可及性,认为说话者使用回指语指称语篇中提及的某一对象时,不同的回指语标示了它不同的可及性,也就是标示了指称对象在交际者记忆系统中的激活程度。Ariel结合英语语料的分析,提出影响先行词可及性的四种因素:间隔距离、竞争度、显着性和一致性。

  间隔距离指语篇中先行词与回指语之间间隔的语言单位的距离。Ariel确定先行词在同一句、前一句、同一段、前一段等四种间隔距离,语料分析表明间隔距离越大,先行词的可及性越低。竞争度指在回指语出现之前,语篇中可竞争为先行词的名词的数量。竞争先行词的名词的数量越多,先行词的可及性越低。显着性指先行词在句子或语篇中的显着程度,主要指先行词是不是段落的主题或者句子的话题,显着程度越高可及性越高。一致性指先行词是否与回指语处在同一个认知框架/世界/观点/语篇片段或段落中。Ariel认为语篇表达的一致性被破坏,先行词的可及性会大大降低。

  Ariel提出的四种因素还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如她自己所说,她提出的影响先行词可及性的四种因素不是绝对的,还可能存在其他起作用的因素。其次,就这四种因素来说,许余龙(2004)曾指出Ariel将是否跨句和跨段作为衡量篇章间隔距离的标准有局限性,因为有时虽然跨段,实际上先行词和回指语的距离比“同段内”还短。

  (二)Kibrik关于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因素的计算模型

  Kibrik(1996)在分析俄语语料的基础上,提出指称语选择的数学模型。Kibrik认为影响回指语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指称对象在记忆系统中的认知状态,并且采用数学方法计算先行词的激活程度。他提出七种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因素,并赋予它们相应的正负数值,正值提高认知激活程度,负值降低认知激活程度。具体情况

  1.修辞结构距离的数值为0.7、0.4、0、-0.3,随着修辞结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2.先行词的句法和语义角色的数值分别为0.4、0.3、0.2、0,既是主语又是施事角色时值最大。

  3.人物重要性的数值为0.3、0.2、0,指称的人物首次提及时值最大。

  4.先行词生命度的数值为0.2、0.1、0,指称人类时值最大。

  5.线性距离的数值为-0.5~0,随着距离的增加数值逐次递减0.1。

  6.段落距离的数值为0、-0.2、-0.4,随着距离的增加数值逐次递减0.2。

  7.先行词和回指语指称的对象是否完全等同的数值为0、-0.2,等同时为0,不完全等同时为-0.2。

  Kibrik通过计算得出如下结论:当激活总和为0.1~0.3时,只能使用名词回指;当激活总和为0.4~0.6时,多数用名词回指,少数用代词回指;当激活总和为0.7~0.9时,名词和代词回指均可;当激活总和为1时,只能使用代词回指。

  Kibrik的分析方法也存在缺陷。首先,赋值的方法有局限性,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好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和分值是巨大的挑战。其次,从名词和代词回指的激活总和在0.4~0.9之间来看,该模型较弱的区分性将影响它的解释力度。最后,影响激活状态的各种因素在发挥作用时,不一定是简单的相加求和关系。

  三、汉语中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因素

  在Ariel(1990)、Kibrik(1996)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汉语语篇分析结果,我们提出语篇距离和先行词的特征是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两大主要因素。

  (一)语篇距离

  语篇中,回指语和先行词通常被一些语言单位(如词语、小句、段落)隔开,因此语篇距离始终被学者看作是影响回指语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分歧在于距离参数如何设定。本文设定三种语篇距离参数,即修辞结构距离、小句线性距离和名词间隔距离。

  1.修辞结构距离

  修辞结构又称“修辞组织”,它用来说明小句和句子等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和认知关系。语篇不仅仅是线性排列的小句,它是由许多小句逐层组织而成,这些小句在传递各种信息的同时,彼此之间形成各种语义结构关系。语篇由各种语式由低到高、逐层相合构筑而成,形成语篇的层级结构。当先行词和回指语处在不同的层级结构时,就形成了它们的修辞结构距离。

  修辞结构距离同人类有限的工作记忆能力密切相关。在语篇形成的过程中,说话者大脑中的概念表征建立在他当前认知到的外部事件或者想象中的内在事件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情节性。修辞结构距离越小,构成语式的小句越有可能在同一情节或者事件之中;修辞结构距离越大,构成语式的小句越有可能跨越不同的情节或者事件。修辞结构距离的大小影响概念表征中概念成分(先行词的心理表征)的激活程度,距离越大,先行词的激活程度越低。例如:

  (1)a.祥子i自己可并没轻描淡写地随便忘了这件事。

  b.他i恨不得马上就能再买上辆新车,

  c.øi越着急便越想着原来那辆。

  解说

  a

  罗列

  b c

  先行词“祥子”在a句中,b句使用人称代词“他”回指“祥子”,c句用零形代词“ø”回指“他”。三个小句前后相连,说话者却使用了不同的回指形式,其原因是先行词和回指语不在相同的修辞结构之中。b句和c句构成“罗列”语式,先行词“他”和零形回指语在同一个语式中,它们的修辞结构距离为0。而回指语“他”要升到上一个层次才能同a句中的先行词“祥子”联系起来,它们的修辞结构距离为1。

  2.小句线性距离

  语言具有线条性,语篇是以线性的方式展开的。许多学者通过语料统计证明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语言单位数量的多寡影响回指语的选择(Givón,1983;Chen,1986;Ariel,1990;许余龙,2004)。不过,他们设置的线性距离参数的数目不一,分别有小句、句子、段落、跨段等四种。对于线性距离参数的设定,首先要遵循语言单位适中原则,不能过细也不要过粗。我们很难想象用段落作为线性距离参数有多大的意义。相对而言,小句或者句子比较适中。其次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小句和句子在口语中没有明显的区分标记,在书面语中虽然有逗号和句号(或问号、感叹号等)作为区分标志,但是不可否认,人们在运用标点符号时带有个人的主观性。我们认为小句比句子更适合做线性距离的参数,因此本文的小句线性距离指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小句的数量。

  小句线性距离对回指语选择的影响同人类的认知能力相关,它的作用是减弱先行词的认知激活程度。先行词被激活之后,其激活状态所持续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出激活状态。这在回指现象中表现为线性距离越长,先行词的激活程度常常越来越弱。例如:

  (2)a.从前,有个勤劳的铁匠,

  b.他有个儿子i,

  c.øi快满二十岁了,

  d.øi人倒生得又高又大,

  e.øi就是好吃懒做。

  f.铁匠常为这件事发愁。

  上例先行词“铁匠”是a句首次引入的指称对象,b句用代词“他”回指。c句零形代词“ø”回指b中新引入的指称对象“儿子”。这两个回指语同它们的先行词之间的线性距离都非常短,中间没有被其他小句隔开,因此先行词引入的指称对象的激活程度都很高。f句中的回指语“铁匠”的先行词是b句中的“他”,由于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的线性距离比较长,因此先行词的激活程度较低,说话者使用名词回指。

  3.名词间隔距离

  名词间隔距离指在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可竞争为先行词的名词词语的数量。我们把这些可竞争为先行词的词语称之为“间隔名词”。间隔名词对回指语选择的影响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根据Clancy(1980)对英语和日语研究的结果,如果先行词没有遇到间隔名词,主要使用零形和代词回指;如果有一个间隔名词,则主要采用代词和名词回指;如果有两至四个间隔名词,主要采用名词回指;当有五个及以上间隔名词时,则全部使用名词回指。Clancy指出间隔名词的干扰作用同人类的认知能力有直接的联系,人类一次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指称对象,任何语言都受这种认知限制能力的影响,在说话者选择指称语的过程中,它发挥部分作用。Tomlin(1991)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指出人类大脑一次激活的概念成分在数量上是有限制的,一般情况下一次只能激活2个左右的概念成分。如果潜在的先行词数量超出2个,先前激活的先行词容易退出激活状态。

  间隔名词对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影响,除了名词的数量之外,还跟它们的句法位置有关。通常情况下,主语位置上间隔名词的影响大于宾语位置上的间隔名词。例如:

  (3)侯书记i手里提了一爪胡萝卜,冯来财在赛位上刚站稳,侯书记i就把胡萝卜喂给了他旁边的黑眼圈公羊。

  (4)李四爷øi去找程长顺,øi跟他要旧报纸。

  (5)她i忙给宋建平续茶,øi把盛瓜子的盘子向宋建平面前推,øi并适时选择了新的轻松话题。

  例(3)中,先行词“侯书记”和回指语“侯书记”之间的线性距离为1,修辞结构距离为2,按理可以使用代词回指。但由于间隔名词“冯来财”在插入小句的主语位置上,影响了指称对象“侯书记”的认知状态,说话者使用同形名词回指。例(4)的间隔名词“程长顺”在动词宾语位置,例(5)的间隔名词“宋建平”在介词宾语位置,对先行词激活程度影响小,说话者使用了零形回指。例(3)、(4)、(5)都只有一个间隔名词,而回指形式相差如此之大,除线性距离和修辞结构距离不同之外,主要原因不在于间隔名词的数量,而在于间隔名词的句法位置。

  (二)先行词的特征

  先行词的特征包括它的句法功能、语义角色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其中对认知状态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先行词在句子中承担的句法功能和先行词的生命度。

  1.先行词的句法功能

  先行词在句子中承担的句法功能主要有主语、宾语和领属语等。关于先行词的激活程度与句法位置的关系,Keenan&Comrie(1977)在研究名词词语关系化的过程中,曾提出“名词词语可及性等级”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句子的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旁语等成分中,主语比直接宾语具有更高的可及性,直接宾语比间接宾语具有更高的可及性,间接宾语比旁语具有更高的可及性,它们形成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旁语的可及性等级。这个等级体系原指句法位置关系化时的可能性等级,不过,它不仅同句法位置关系化有关,还反映了不同句法位置上的名词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的难易程度(Hawkins,1994),即反映了这些名词的激活程度。Tomlin(1991)的心理试验结果表明:说话者在把事件结构的概念成分投射为句法结构的过程中,常常把激活程度最高的概念成分编码为句子的主语。许余龙(2004)指出,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主语位置上的指称语比宾语位置上的指称语的激活程度高。我们对不同时期汉语叙事文体的作品,包括《骆驼祥子》《中国式离婚》和《状元羊》中回指句法位置的分析,发现不仅主语位置上的先行词的激活程度高于宾语位置上的先行词,而且主语位置上的领属语的激活程度也高于宾语位置上的先行词。请看下面的统计结果:

  先行词在不同句法位置时回指形式的分布

  统计显示,先行词为主语时,零形回指约占49.8%;先行词为主语的领属语时,代词回指约占49%;先行词为宾语时,名词回指占69.8%。数据表明回指语的使用与句法位置有明显的联系。

  2.先行词的生命度

  生命度是事物与生俱来的内在语义特征,是语言之外的概念特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生命度或生命性质。Comrie(1989)指出生命度之所以跟语言学有关,其原因基本上在于我们发现同样一些种类的概念区别,在一系列广泛的语言里都跟结构相关。他将生命度定义为一个等级结构,其主要成分按生命度由高到低的次序是:人类>动物(人以外的生物)>无生命物。

  在篇章回指现象中,先行词的生命度也是影响其认知状态的一个因素,它制约着回指语的选择。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名词的生命度同它的施事力有关系,一般情况下,有生命名词的施事力比无生命的施事力强。在认知上,施事力强的事物比施事力弱的事物更凸显,因为施事力强的事物在事件过程中有明显的空间或状态变化,这种动态的变化更容易吸引说话者的注意,更容易被感知。二是同先行词退出激活状态的速度有关系。Kibrik(1996)指出语篇中重要人物退出激活状态比非重要人物和非人生物慢,有生命的先行词退出激活状态时比无生命的先行词慢。

  语料分析结果表明,非生命的先行词在回指时常常用名词、“指示代词+名词”的形式回指,少数情况也用人称代词“它、它们”回指。例如:

  (6)院子i是东西长而南北短的一个长条,所以南北房不能相对;假若相对起来,院子i便被挤成一条缝,而颇像轮船上房舱中间的走道了。

  (7)她的责骂i,多数是她以为李四爷对朋友们还没有尽心尽力的帮忙,而这种责骂i也便成为李四爷的见义勇为的一种督促。

  (8)北平城i也是这样,它i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是不是?

  上面三个例子中,先行词“院子”“责骂”和“北平城”都是表示事物和抽象概念的无生命名词,在回指时分别用同形名词“院子”、指示代词修饰的“这种责骂”和代词“它”回指。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名词的生命度影响先行词的认知状态。陈平(1986)专门分析了不同句法位置上指称事物的回指语的使用,结果发现这方面的回指主要采用名词和代词,没有使用零形回指的例子。可见,在指称人、动物和事物时,指称语的使用是有区别的。

  四、结语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认知的结果,也是认知的反映。因此,通过分析回指语分布的语篇环境能够获知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要素。我们认为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的修辞结构距离、小句线性距离、名词间隔距离,以及先行词所承担的句法功能和它的生命度是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主要因素。人类语言既是线性的,又是有层次的,线性距离的远近和层级结构的高低都影响心理距离,因此位于近距离和高层次的先行词要比位于远距离和低层次的先行词的激活程度高。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的间隔名词是潜在的干扰,它转移说话者的注意力,降低先行词的激活程度。由于说话者常常把激活程度高的概念成分投射为主语,因而主语位置上的先行词的认知状态高于其他句法位置上的先行词。有生性和非生命性先行词的激活程度的差别则是由它们本身的语义性质决定的。本文提出的五种因素虽然是基于现代汉语叙述体语料研究得出的结论,但以人类的认知心理过程为基础,所以它们具有普遍意义。

【浅谈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因素】相关文章:

浅谈影响执行力的因素10-01

浅谈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与应对措施10-05

信息转换的影响因素10-05

快速阅读的影响因素09-30

影响药物治疗的因素09-30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及管控方法论文10-06

内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10-05

血液检验影响因素论文10-08

影响血压测量值的因素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