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论文【1】
摘 要 实践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汉语言文学专业以“高层次、复合型、较强应用性”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通过课程内部教学实践、暑期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等方式,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汉语言文学专业(下文简称“我专业”)近年来在实践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制度,也逐渐摸索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我专业实践教学由课程内部实践教学、暑期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组成,共计30学分。
本文将主要围绕暑期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 暑期实践教学
根据我校基础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和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别为本科生设置了《读书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和《学年论文》等实践课程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专业教师对这三门课程高度重视,设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把这三门课程作为实践教学的平台认真落实,避免使这些课程流于形式。
1.1 《读书报告》
阅读就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对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美国著名教育家在赫钦斯(R. M. Hutchins)和阿德勒(M. J. Adler)等人在1944年倡导的“名著阅读运动”在美国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其力量至今不衰,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名著是促进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人格修养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中设置了《读书报告》这一实践形式。
我专业在学生大一学年春季学期初布置课程教学任务,规定学生在暑期仔细研读不少于40万字的专业书籍,独立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报告。
暑期后,我专业模仿论文答辩模式对学生的读书报告进行集中评议。
评议教师会结合学生的《读书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
这一举措已经依次在我专业八届学生中实施,效果良好。
首先,学生必须仔细研读相关书籍和研究著作,有助于学生以直观的方式了解今后专业学习的内容。
其次,通过读书和撰写读书报告,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本专业的认识,提升了专业归属感。
再次,通过读书报告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和搜集文献的方法,为以后撰写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这种训练本身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2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和我系鼓励学生利用暑期外出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实践调研,认为学生应该深入现场、深入社会,在调查实践中感触社会脉搏、培养人文情怀、提升认知层次、锻炼动手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实践是专业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学生暑期认知实习相结合的措施,先后在04—11七个年级中全面实施。
在学院团委的配合下,我系涌现出一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和团体。
07级学生张淑侠所在的“经济危机下青岛市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实践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队;07级张文文的调查报告在首届“调研山东——《大众日报》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10年,以我系07、08级学生为骨干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课题调研队获得“省级优秀实践队”荣誉称号。
此外,06级学生的延安放牛沟支教、大王镇工业污染情况调查,07级学生对石油工业城市文化建设的调查等也卓有特色,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
1.3 《学年论文》
《学年论文》设置在大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
我系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协助下,独立完成一篇不少于5000字、具备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我专业将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的提前练兵,基本上是以对待毕业论文的要求严格考核学年论文。
暑期后,一般在10月初严格按照毕业论文模式进行论文答辩。
我专业对学年论文像对毕业论文一样严格要求,对学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一方面,在进入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学生对论文的撰写流程就已经比较熟悉;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会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结合起来,为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读书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年论文》这三门暑期实践教学课程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既兼顾了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衔接准备。
这三门课程的精心实施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专业实习
实习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实习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又使学生切实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动手能力,获得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能。
这些技能对于学生今后就业的影响非常明显,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属物。
“技能……逐渐成为思维方式中的习惯。它对于个人的品格来说是本质性的东西。”①在我专业招生伊始所制定的04、05版培养方案里只有毕业实习,随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入,我们认为仅仅依靠毕业实习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在修订08版培养方案时,设置了专业实习。
2.1 实习基地建设
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相对于其他实践教学课程而言,对外部客观条件的要求要高一些,必须具有若干个固定的实习基地;同时,这些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岗位应当与本专业教学内容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能够满足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实习的需要。
近年来,我专业在学校、学院的帮助下积极同相关单位接洽联系,先后建立了四个本科生实习基地,分别是:《东营日报》社实习基地、《大众日报》社东营分社实习基地、中国石油大学新闻中心实习基地、山东驰中集团实习基地。
从这几年实际运作的情况看,上述实习基地很好地满足了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对我系学生的专业实习情况也比较满意。
2.2 暑期专业实习
从2007年暑期开始,我专业在东营日报社的协助下,先后安排05、06、07三个年级累计共77名学生在该报社进行专业实习。
根据双方的协商,进入报社实习的学生主要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
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被安排在人事政工、美编乃至发行等岗位,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新闻媒体运作的全部流程。
在为期4~6周的实习期间,学生严格遵守报社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报社工作人员建立了和谐的工作关系。
他们根据指导教师和学院、系的要求,勤奋进取、谦虚好学,多跑、多听、多问、多写,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以2008年暑期的实习为例,06级二十余名学生(记者编辑岗位12名)共发表稿件60余篇,其中两篇出现在二版头条,此外还有十余篇版面超过一个通栏的重要稿件,获得了报社领导的充分肯定。
2.3 日常专业实习
从08级学生开始,我们改变了过去三个年级的专业实习模式。
我专业在学校新闻中心增设了实习基地,在暑期集中的专业实习之外增设了日常专业实习。
2010年10月,08级首批21名学生进入《中国石油大学报》社,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
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和新闻中心指导下,我们共同确定了实习方案: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组成2-5人的小组,每个小组至少策划一期《中国石油大学报》的一个版面。
在报社责编的统筹安排下,学生对这个版面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即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采写、自主编辑。
截至目前,我系学生已经独立策划完成了20个整版,取得了优良的实习效果,在学生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总的来说,实践教学在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其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专业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骨干力量。
他们活跃在学校新闻宣传部门和文学艺术等社团,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次,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也部分地实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大学……具有对社会和公众直接服务的功能,通过服务,直接参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检验人才与知识成果的有效性。”②再次,实践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例如,近两年我系有数十名同学先后进入《东营日报》社、《蓝色快报》社、《黄河口晚刊》等媒体工作,这与他们在报社的专业实习有直接关系。
以“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数据为依据,近几年我专业学生的平均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达到85%以上。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持续不懈地重视实践教学有密切的关系。
我专业将结合实际情况,继续探索更多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释
① 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0.
② 杜作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66.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2】
摘 要 如今社会竞争逐渐激烈,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力,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培养出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应用型人才。
何为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就是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与基本结构框架。
它要求我们能够从整体上协调好教学过程中诸多要素,有序地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与新课改要求的应用性人才必须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有效协调汉语言文学教学诸要素。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致力于协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介等要素,尝试以这四个要素为着力点,进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践,努力提升汉语言文字教学效率与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教学模式 构想实践
1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构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从构成教学模式的要素着手,构成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主要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介等。
鉴于此,笔者尝试构建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学媒介为手段。
该模式首先确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借助教学策略与手段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进行知识的接触、加工、处理、反馈、形成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更新教学理念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材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汉语言文学素养与应用能力的载体,是学习要借助的平台与学习资源。
教学媒介是提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外在要素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这四种要素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组合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进行有效的课程学习。
2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践
2.1 “以教师为主导”设计
以教师为引导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发挥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促进作用。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导师,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也不再是课堂或学生生活中的信息源,而是学生信息交换的平台;他也不再是学生评价唯一标尺,而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与校对。”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体现在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时,必须要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目标的选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吃透课程标准,以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的提升与应用能力提升为最终目标。
此外,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是人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深入地分析学情,了解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与学习能力层次,以及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的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差异性教学。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教学目标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目标达成情况与汉语言文学素质的养成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使学习过程既具有可达成性,也富有挑战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2.2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
2.2.1 以兴趣激发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
除了创设情境外,我们还要善于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刺激学生各种感官,使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直观,富有情趣。
2.2.2 以问题带动思考
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加强课堂问题设计。
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汉语言文学学习活动,尤其要形成主问题意识,以主问题设计形成问题链,使课堂成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创新,尝试转变问题设计,将问题设计交给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设计题目、学生回答”的被动学习局面,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中转变出来,成为问题设计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2.2.3 以评促学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积极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收获成就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效激发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动力。
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方式,要以激励性为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表现不积极的学生,要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提升信心,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加以肯定,要善于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困生也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要建立立体评价机制,要将日常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相结合,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结合起来,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3 “教材载体”设计
教材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本,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优势。
同时,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资源意识,教材不仅仅是汉语言专业课程学习教材,凡是一切有助于提升汉语言教学效率的一切资源都是“教材”,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汉语言教学媒介,树立资源整合意识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教材、现代网络信息等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
“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实质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2.3.1 立足教材,充分挖掘
汉语言文学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它是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编排的,体现了新课改课程理念,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它是汉语言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首先,教师要深入阅读与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要深入分析每一篇文章的选编意图,准确把握作者传达的思想与情感等,把握教学重点,善于突破难点。
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力,使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激发思考,有所感悟,进而形成汉语言文学知识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思想。
汉语言文学教学教材的运用也要注意创新,突破“唯教材”的传统思想,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2.3.2 依据目标,适当拓展
无论运用怎样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要坚持“服务教学”思维课资源开发理念,教学资源的拓展必须要紧紧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目标。
现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开发创造了条件,也给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升带来机遇。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呢?首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学习心理等角度去拓展教学资源。
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习心理,才能确保资源的有效运用。
其次,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开发要形成动态建构意识,教师要根据汉语言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构建意识,将汉语言课程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社会结合起来,甚至与全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充分挖掘地方风土人情,充分运用现代影视、报刊、多媒体、新媒体等信息资源等,将汉语言教学植根于生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价值。
2.3.3 有效整合,综合运用
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具有很大的生成性,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材资源、现代影视、报刊、多媒体、新媒体等信息资源等,包括教师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积累与素养,学生已有知识、思辨能力、学习经验、灵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需要我们加强资源整合意识,将这些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形成教学合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整体效率,有效激发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体意识。
2.4 “教学媒介手段”设计
“在语文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适时恰当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学媒介是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能有效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不断增强利用教学媒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合理运用影视媒体与现代网络媒体,发挥媒介容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等优势,发挥教学媒介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4.1 增加直观性
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有助于教师较为直观地呈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例如运用课文朗读的录音能够有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录音朗读对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等,有效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朗读能力。
此外,教学幻灯片、音像资料、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都能够有效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直观性,实现汉语言文学音像化教学,以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刺激,通过声音、视频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能力等。
2.4.2 增强交互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达到实效性,需要切实增强教学相关体的交互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交互性主要表现为师生、生生、学生与知识、师生与媒介间的交互性,使各相关体能够产生有效的相互作用。
例如使用幻灯片辅助教学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层次分明,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增强课堂互动,有效激发各学习相关体的效用。
2.4.3 增进有效性
教学媒介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兼具等优势,使用教学媒介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有效刺激学生各种感官,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有效增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运用现代网络学习平台,它可以帮助学生最大化地获得学习信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延伸课堂学习的时间,增进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有效性。
2.4.4 增强趣味性
只有有效展现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逐步从乐学走向善学。
教学媒介的运用能够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牢牢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宋孝贤,李永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考试与评价,2011(10).
[2] 彭金忠.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3] 林海斌.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J].科学教育,2008(4).
[4] 李仕德.现代教学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1).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论文10-04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1-03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0-01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论文10-13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论文10-09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论文10-04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10-01
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探索的文学论文10-04
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