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语言文学论文1
摘要::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随着教育的大力改革,翻转课堂模式已经在各大高校的课堂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效果显著。以高校普通话教学为落脚点,剖析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课堂模式教学的必要性,最后,重点探讨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展开教学。
关键词::高校;普通话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
20xx年,在美国的教育中兴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称作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的兴起,迅速得到各国教育界的关注,逐步发展成各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我国也深受翻转课堂模式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
翻转课堂模式,在西方又被称为颠倒课堂。传统的教学结构是,教师白天在课堂上传授新知识,晚上学生在家里完成作业,对知识进行消化与巩固[1]。翻转课堂模式是白天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回家后再自主学习新知识。翻转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结构,同时还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主体以及任务[2]。以下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
1.1教学结构方面
教学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将之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完全翻转。白天,组织学生在教室集中起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完成作业、复习已学知识等,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知识难点进行讲解与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晚上,学生借助网络,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进行独立学习。
1.2教师角色方面
教师角色的特点主要是由之前的主导转变成了指导者与督促者,在指导与督促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学生的情况,再根据其个体的差异性,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1.3学生角色方面
学生角色的特点主要是由原先的接收者,变成了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来有效调整学习的场所、时间、学习量以及内容。学习的过程其实并不是独立完成的过程,而是在利用学习工具的基础上,与同学或者教师交流、帮助与讨论相互协作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增强了团队意识,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巩固。
1.4课堂时间方面
翻转课堂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时间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应增多,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与时间也开始增多。
2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于普通话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地使用与引进网络技术、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构建出适合学生自主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在充分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们的协作学习能力[3]。许多教师也在朝着新要求的方向努力,但是理论与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自身原因。由于生源差异,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他们的方言较重,平时普通话练习也较少,普通话基础差导致了他们对普通话的学习没有多大兴趣,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也不强。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部分高校普通话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控制往往非常紧张,主要以讲解知识为主,完全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所以听不到学生的想法与观点,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非常被动,没有参与感。如何使目前枯燥的课堂氛围以及内容得以改善,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使得教学效率有所提升,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课程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与挑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效应用
为了确保翻转课堂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笔者把普通话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来探讨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效运用,具体如下:
3.1信息传递阶段
信息传递阶段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就普通话教学来说,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来制作教学视频,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3.1.1教学视频应做到短小精悍,作品的选择应贴近生活教学视频在课堂中的使用被称作微课,即微型课堂,是把简短的教学视频作为载体,教师再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来设计的一种情景教学,其中知识点可以是重点、难点与考点。教学环节一般是学习的主体、任务以及活动等。微课相比传统的课件与教材自带的光盘[4],内容更加丰富,并且短小精悍,深受学生的欢迎。以往普通话教学中教师选择的视频存在着数量多、内容长的缺点,导致学生刚开始观看时很有兴趣,但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8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视频时,时长最好也控制在8分钟之内。除此之外,对于普通话的学习,培养语感相当重要,现在很多普通话教材都是选取优秀作品,这固然有很好的语言示范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这些作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应该更多地选择一些时下关注度很高,并且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话题来作为教材内容。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视频的素材时,在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搜集相关的直接交流的普通话语境素材,让学生通过观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进一步锻炼语言的.发音准确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1.2教学视频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注意力往往容易被视频中的背景所分散,因此,教师在设计视频时,要注意视频的背景不要过于花哨[5],可以隐去视频,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语言、音调为主。3.1.3教学视频的定位要准确,并且难易适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存在着较强的自主学生能力,部分学生存在着知识基础与自学能力比较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视频教学内容的定位要以教学大纲为标准,难易也要适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练习题的难度与数量。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最好循序渐进,教师在讲解难题时,也要重新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时刻跟上教学进度。
3.2课堂互动阶段
高校大学生的重点学习任务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技术能力的培养[6]。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通话课程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信息传递阶段反馈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再把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甄选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辩论等[7]。课堂互动阶段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在此阶段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2.1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课堂的互动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校学生大都来自不同地区,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来自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的讨论内容时,不可以整齐划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课堂互动的内容。3.2.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动讨论中,要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探究与独立解决,即时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普通话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互动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去尝试学习;学生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以后,教师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消化与知识体系的巩固。3.2.3灵活运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在分组探讨时,教师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开放课堂;学生不必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而是每一组的学生坐在一起围成圈,根据本组的题目各抒己见,一起讨论研究,在每个小组成员的协助下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上成果展示的环节,即在课堂上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名义对思考与探讨的结果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演讲、角色扮演、小组辩论以及小型比赛等。展示结束后,教师再对每一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肯定成绩并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会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3.3评价反馈阶段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评价与反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前提,对传统教学中的评价反馈机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呈现多样化。只有合理的评价,才会激发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具体主要表现在考核标准的完善以及考评人员的多样化两方面。就目前而言,多数高校普通话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仍然只是一个简单测试,并未深入考察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认知。把翻转课堂运用在教学中,也应该灵活运用在评价反馈上。对学生的评价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的性质,评价的结果要结合学生在信息传递阶段与课堂互动阶段的表现。比如,学生在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能指出某些词语发音的重要性,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并能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纠正和帮助。评价模式不再是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而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组成的多元评价模式。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普通话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备课与上课,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促进学生的普通话交际能力;同时,翻转课堂模式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与教育。尽管翻转课堂模式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它极有可能是普通话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2):148—149.
[2]谭群瑛.翻转教学模式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xx,31(2):128—129.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xx(8).
[4]仇慧.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xx.
[5]罗敏捷.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xx.
[6]陈李艾伦.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xx(1).
[7]朱红.构建“翻转教学模式”下的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20xx(1).
汉语言文学论文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语言文字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对我国在国际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汉语作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交流的主要语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提高汉语文学教学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笔者主要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汉语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汉语言;问题;对策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全面小康”号角的吹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于此同时,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渐步完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施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深入,不断地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了新时代。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不仅如此,汉语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汉语言是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当前各大院校的发展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
一、新时期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由于专门的汉语言岗位逐渐减少,因此大部分的大学生已经放弃对于汉语言的学习。不仅如此,大部分的人仅仅是将汉语言看成人们日常交流、沟通的语言,因此也导致教师在汉语言上的教学研究减少,从而降低了汉语言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正真能够胜任该教学工作的教师已渐渐老去,而现代的人才却没有足够的资历来胜任该项工作。在当今大多数的院校中,由于缺乏对汉语言课程的重视,学校会给该课程教师布置更多其他的事务,导致教师无暇于汉语言教学,而将其看成是兼职内容。在种种原因下,最终导致了学校的汉语言教学发展缓慢,甚至是倒退。
(二)教材内容陈旧
在当今的大多数院校中,汉语言的教材仍是传统陈旧的老教材,许多都不太能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如今的新时期,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较多,而传统的汉语言教材大多需要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这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量,不仅如此,传统死板的教材还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汉语言的兴趣。
(三)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应试教育也是主要的教育模式。虽然近年来,在我国各大院校中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但对于汉语言的考察形式还是过于单一,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当今的汉语言考察方式中,“要点式”考察是主要的检测手段,而这种方式就需要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这种考试形式最终会导致学生疲于汉语言的记背,对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提高却毫无作用。
二、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的对策
(一)增强师资力量
教师不仅是学习的关键,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是改变当前汉语言发展形式的基础。首先学校应该提高对汉语言课程的重视度,提供年轻有为的教师专门的培训机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增长。同时提高汉语言教师招聘的要求,保证教师教学水平起步于较高的水平。不仅如此,学校还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察,不仅是对于汉语言的研究程度的考察,还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检测,以这种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在学期中,还可以举办汉语言研讨大会,鼓励所有教师参加,并在会中各抒己见,解决在课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最后在交流和探讨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适时改编开发新教材
为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汉语言教材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如今的新时期环境下,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较多,可以剔除传统的汉语言教材大多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学习内容更加生活化、灵活化、趣味化。汉语言文学的内容需要结合当代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生活实际进行编制,从内容上来吸引学生,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改革考察模式
改革学生汉语言的考察模式也是提高学生汉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应试教育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会导致学生厌倦学习。因此在汉语言的考察中,主要是将其生活化,在考题中结合实际的题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却被忽视,并在在近年来出现萎靡发展的现象。对于汉语言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和解决。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汉语言的重要性,在以一种贴合实际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改革,完善科学的授教模式,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汉语言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正宇.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xx,(7):106-109.
[2]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xx,13(32):154-154.
[3]马彦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中外交流,20xx,18(19):84-84.
[4]娜荷芽.基于分型培养的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J].考试周刊,20xx,21(48):169.
汉语言文学论文3
摘要: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适应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成人学习意义。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开发成人的成功智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与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并享受学习的过程,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有确定选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研究成果的发布、交流与评价。
关键词: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研究性学习;实施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行列,因此远程教育的生源来源广泛。以现代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生源来说,学生的年龄从18到70非常之广泛,同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也出现非常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受到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较深,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极高,很多课程脱离教师之后自学能力差,而且本身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相对比较难懂,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明显的提升效果。种种原因导致远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展开难度较大。基于此背景,构建一种新型的既能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又可以凸显远程教育特色,方便实用的远程教育新模式成为必需。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xx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系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则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以其全新的理念和特色,不仅适用于中学教育,也同样能为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一、研究性学习对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的主体性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就是要求确认并尊重师生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教师的主体性有两个作用对象:一是教学内容,包括教材、教学资源信息等;二是教育对象,即学生。作为学生,一方面,他们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教师主体性作用的主要对象,具有一定的客体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阅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完全个人化的东西,有不断认识自身、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愿望和动力,也有不断改造自身、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要求与力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存在价值的体会,对自己作为主体的人的力量的认识,更多地发生在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他所面对的对象的时候。远程教育的学生对象大部分都是成人,他们的学习动机本身就是主动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性探究的主题,方便他们通过研究灵活的展开学习。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在汉语言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表现出与这门学科性质和地位不相称的冷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索的心理需要,代之以强制性的灌输、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而研究性学习灵活的学习形式、开放的学习环境、特异的学习结果以及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发挥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潜能。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有助于开发成人的成功智力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们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它是以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重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更侧重于成功智力。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六条研究性学习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探究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成人教学同样要追求实现上述目标,即对一切具备生活、工作和劳动能力的人,根据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不同需求,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人格。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中包含着分析性智力的内容和创造性智力的基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会逐步提高实践性智力。这三种智力的整合就能使成功智力得以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与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并享受学习的过程,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种学习之所以被冠以“研究性学习”,就在于其特别强调“研究”二字,包括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及研究的结果等,它是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形式开展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不会完全无视最终的学习结果,但其更为关注的实际上是研究的态度、过程与方法。它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养成尊重科学事实的良好习惯。研究性学习突出过程与方法对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而在于使学生充分地体验、感受研究中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倾向。此外,研究性学习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常用的学习方式依然是识记、朗读、背诵、感悟等,实际上更多强调的是对知识掌握的结果,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付诸实践,从而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确定选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研究成果的发布、交流与评价。
(一)确定选题
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根据个人的兴趣方向和研究特长进行分组,然后以课本为原点,确定选题。如:“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建安风骨的纵向定位”、“湘西文化里的沈从文”等。为了更好地协助学生做好选题工作,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设置成不同的讨论组或者群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素材做好支持工作,同时也方便答疑和解惑。
(二)制定方案
选题确定之后,就需要根据选题方向,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需要包括时间安排、进展流程以及具体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包括资料的整理,如需要阅读的书籍有哪些?利用多长时间搜集和整理网络素材?搜集之后的整理和筛选大概需要多久?保存和记录资料之后是否需要市场调研等工作都需要考虑在内。这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一般建议通过网络讨论来共同制定,大家分工明确的同步进行,小组协作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也方便集思广益,使得方案更加完善。
(三)实施研究
方案制定之后就是最主要的步骤,即方案的具体展开过程。由于远程教育学习人员的分散性,小组研究的成果一定要及时的分享和总结,方便大家下一步的工作进行。教师也可以通过查看小组总结的成果做好下一步的指导工作并提出改进意见。如“唐诗与人生”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是依托言近旨远、语浅情深、意境优美、声韵和谐的唐诗,通过对唐诗的感知与鉴赏,实现今人与古人的情感共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情交流和心灵交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通过“情”的相互感染和“美”的巨大影响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四)成果的发布、交流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撰写总结报告并在网上发布,相互交流与评价。总结报告不仅应包括对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记录,还应包括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学习的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主动性和能动性等方面,促进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反思,并引导学生产生新的思索。
参考文献
[1]于云秀.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
[2]陈金龙.现代远程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3]张金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和探索[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
汉语言文学论文4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策略
学习汉语言文学是每个中国人都会经历的学习过程,它不仅存在于书本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但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有效性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要提升教学口语标准化
在小学到高中学习阶段中,学生们接触的语文老师各色各样,并且很多学校都是由语文老师来担任班主任一职,主要是因为语文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并且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较高,与学生沟通起来更为亲切。但是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受日常生活所影响,与学生沟通时经常出现口语不标准的情况,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时会经常把方言挂在嘴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容易发音不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严于律己,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学生进行交流。有些语文教师由于年龄较大,学习和深造的时间已经离自己教学有段距离,对于一些新事物的发展认识不到位,所以学校应该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察和培训,既能够保证教师知识的更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加强口语标准化。
1.2让语文课本变成读本
语文课本中的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编制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着特别的中心思想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找出文中不懂的问题,并在课堂中提出,这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解答不懂的地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提倡精品著作的阅读
精品著作之所以是精品就是因为其具有其他著作不能比拟的'文学意义和内涵,并且很多著作都是作者对文学经历过几十年的研究和积累而编写的。所以教师应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精品著作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内涵和审美能力,例如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可以提倡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懂得更多层面的知识。对于精品著作的阅读,教师可以负责把关和筛选,多为学生推荐学生适合阅读的著作,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并从中吸取精华,从而领悟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2.鼓励学生多表达,加强汉语言文学的运用
学习汉语言文学不能只单方面依靠阅读,还要同时从说和写的方面来加强汉语言文学的运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只有多说多练,才能使学生锻炼出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挑选一名学生来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表演自己的口才,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5分钟的“演讲”来提升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例如,安排“我是小记者”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搜集周围新鲜的人和事,或关注一些新闻和报纸方面的消息,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所看到的新闻和事件,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对某一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由教师选出谁是这一学期的最佳小记者,并给予奖励。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既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关注时事新闻,还可以让学生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3.总结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是我们母语的一部分,学习汉语言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一生都要经历的过程,想要学好汉语言文学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对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锻炼口语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著作,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有效性。
汉语言文学论文5
中职语文教育应积极加强汉语言文学相关投入,并以其为先导对提高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提高中职生修养和内涵,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意义重大。
一、当前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思想方面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当代中职学校学生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国家发展及社会建设主要动力源泉,因此中职生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但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的充斥,对于中职生群体来说,他们更加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并进一步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严重扭曲,如中职生炫富、斗殴等社会热点问题时有发生,这使得中职教育管理方面不断受到人们的一些质疑,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中职生群体的看法。
2.中职生出现大量的人格缺失现象
就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中职生群体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格缺失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职生未来步入社会的发展。而就中职生人格缺失问题来说,主要表现在怯懦、悲观、孤僻、抑郁、自卑等方面。中职生人格缺失问题的出现,在很大原因上是一些家庭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因为这一群体他们缺乏一些及时的沟通交流,他们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长期积累最终引起他们出现一些人格缺失问题。人格缺失对于中职生学习及未来步入社会均有着极为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们人际关系无法正常维系,心理承受能力差,并且没有一些兴趣爱好等,更有甚至,严重的心理缺失会导致他们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产生轻生、暴力等行为,导致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3.很多中职生没有清晰的'目标或理想
对于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并且对于他们这一年龄来说,他们应该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抱负,有着清晰的理想和目标,并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不断充实自身。但是对当前的中职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中职生在谈到自己的理想及目标时,一些中职生在理想及目标确定上较短,更有一些甚至根本抱着一种无所事事、消遣及打发时间的态度,并且中职生群体中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终导致中职生一直在懵懵懂懂中度过中职生活。
二、基于汉语言文学的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中职生这一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础,而提高对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以尽可能的使中职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但让中职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为中职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念,解决中职生心理存在一些问题是当前中职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发挥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师资队伍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播者,其对教学质量作用大,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来说,其主要是对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语法等,这些内容相对枯燥,很多学生对其兴趣不足,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必须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首先,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视,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足够课时;其次中职学校应该积极为优秀教师留校提供必备条件;最后中职学校应该定期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并邀请一些相关专家及学者进行相关教育普及。
(2)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而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由于汉语言文学涉及范围很广,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性的进行筛选。首先在教学内容优化过程中应该体显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选择必须要选择一些比较积极、经典的内容。
(3)加强教学实践。面对当前中职生在人格方面的缺陷问题,在实际解决过程中,必须要积极进行一些教学实践,加强沟通,加强一些实践活动组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成就感,最终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我国中职生数量不断增加,中职生人文素质问题堪忧,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培养中职生的健全人格是学校教育应该首先做到的。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职学校教育中重要课程,其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语言知识,而且在学生价值观念树立等方面意义重大,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必须要积极重视汉语言文学作用,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加优秀的知识人才。
汉语言文学论文6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在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体系的定位
在汉语国际教育大潮流下,与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外国留学生汉语普通语言进修教学相对照的,是平稳有序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学位教育。我们在重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的“量”的同时,也应注重汉语教育的“质”,即切实地培养具有良好的汉语言能力和汉语文化知识的人才,这项任务需要汉语言本科及硕士甚至博士教育来完成,虽然与普通进修生的汉语教学相比,学历教育培养的数量有限,产出周期较长,但是它有着普通语言教学所不能相比的意义。张和生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要依托汉语言本科专业,以及随之建立起来的研究生学位教育。”“高等院校理想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生结构应当是以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生为主体,同时招收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中外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中、短期汉语进修生。人为地适当控制汉语生或非学历生在留学生中的比例,将是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高瞻远瞩的观点无疑是将我们的汉语教学放在全球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来关照的。值得汉语国际教育界借鉴。
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既属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范畴,也属于国家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体系范畴。因此留学生汉语言本科教学就包含了二者各自的教育教学特征,也应遵循二者的教育规律。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要从各类课程上保证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培养符合本科培养目标的人才。规范的四年制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汉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语言及文化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汉语技能,并能熟习中国国情及中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甚至学生有潜质成为各国的汉学家。
在汉语言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根据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包括:1.汉语言语技能教学,也就是进行汉语听、说、读、写各专项技能及综合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语能力及交际能力。2.汉语知识教学,比如词汇、语音、汉字等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具备系统完整的汉语言理论知识。3.中国人文知识及与专业方向有关的知识教学,比如中国文化、中国概况、中国文学、人文地理等,使学生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具备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课程体系体现了由打好语言基础到对语言理论的掌握,再到文学文化知识的浸润的过程。课程体系尊重二语习得的规律,也重视了人文知识的传授要求。
作为在高年级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是文化类专业的必修课。古代文学课是依据国家汉办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属于中国人文知识课群。在该课群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修习时间是在第四学年,每学期2学分,共4学分,与之相应的,还有中国名著选读和汉语古籍选读课程,均为4学分,三门课程总计12学分,在人文知识课程类别中占重要地位。中国名著选读与汉语古籍选读均属作品选读鉴赏类的课程,在教学中可单独开课,也可以纳入中国古代文学课中,与文学史的教学相得益彰。我校在课程设置中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两门课由一位老师统讲,在教学中既介绍文学史的发展流变,又赏析经典作品,使学生对古代文学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这门课程。
一门语言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就是这门语言的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境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文学一方面是语言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体现着该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审美特征、民族人格内涵等。因此,学习一门语言都要升华到学习该民族的文学的层面上。通过文学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也可以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就是基于此,我们不但说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国的文化精华,更是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饱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寄托着古人或空灵或济世的人生理念,其中蕴含的中国士人的精神和傲骨值得中外学生学习并成为滋养自身精神世界的养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美境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还保有着心灵的自由与惬意。对外国人的汉语言专业教育,我们也要考虑到美育和思想领域的教育,这种教育靠什么?就要靠中国传统的文学。崔永华老师认识到“对外国人的汉语言专业教育,也要利用课堂教学、语言实践活动和校园的文化环境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审美、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质的教育,培养勤奋学习、工作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能成为适应国际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注意到了德育和美育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文学和艺术就是最好的载体。”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承担着独特的责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和文化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阅读与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体系中它既是文化类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起着汉语言专业的“精神导师”的作用,使留学生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能够体认中国的文化精神,让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滋养自己的心灵世界。
二、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策略
基于留学生的汉语认知水平及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了解的局限性,在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实施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真正地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能够激发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实际出发,笔者在从教的过程中积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文学史发展脉络——作品赏析——作家地位”三位一体的讲授策略
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他们不似中国学生那样,在中小学阶段就对古代诗歌和散文有所接触,对古代文学有着感性的认识。古代文学于留学生而言,不仅具有语言文字的难度,也具有理解中国独特审美情怀、中国士人文化精神方面的难度,而后者的难度更大。讲授中国文学,留学生可以通过古代的经典作品体认中国士人的审美世界,家国情怀及思辨精神,这些毋庸置疑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要想让他们能够真切地理解作品的优秀内涵与文艺特色,就要对文学的发展脉络,甚至是中国历史的大致走向有所了解。吕蔚老师也曾提到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文学课应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一个史的了解,这一了解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基础之上的”针对中国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一般称作中国文学史或古代文学史,要使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的发展流变,首先要对各种文体的演变历程有理性的把握,对古代文学各个阶段的特征也要有所掌握。对于留学生而言,我们对文学史甚至是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的介绍目的不同于中国学生,而是要通过文学史的简要介绍,让学生能加强对作品内容的深入理解,感知作者的写作动机与蕴含的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对文学史的发展做以简要的介绍。经典作品应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中心内容,扫除作品中的古汉语语言障碍后,教师应着重将教学内容放在对作品的赏析上,让留学生仔细体会作品的美感和思想深度。古代文学课是以语言课为承载的文化及艺术鉴赏、审美鉴赏的课程。对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的艺术欣赏,从而感知中国文学的深厚与美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孙兰也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是文化的输入,也是审美鉴赏的输入。”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意境”之美,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之处,“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境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这种以含蓄为主的文学面貌就形成了中国文学甚至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才能让学生亲自去感知。
在对作品解读之余,也要给学生介绍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名垂千古的作家的风格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有较为理性的认知。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作的同时,学生也应该了解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师应该介绍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及他的诗作的开创性,才能与作品的赏析交相辉映。我们在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上,要做到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赏析、作家的艺术特色及地位三者统一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对作品有感性的认识,又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流变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二)“移情”策略的有效实施
中国的《尚书尧典》就曾经提出“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大观的诗歌,是历代文人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情感的工具,诗人们借诗来将内心的“情”“志”抒发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亘古未有而孤独大气的内心独白式感慨,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灵动淡然,无一不体现出作者个人的独特精神气质与别样的情感世界,而这种精神、这种感情也正是后人所敬仰的精神丰碑。所以我们给留学生讲授古代文学,就是将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中国人所敬仰并传承的精神,传达给外国学生,让他们也能领会人类的精神高点,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将作者所处的情境及生活境遇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如果换成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想?是否与作者有相似的情感表露?有很多时候,留学生感受到,作者是代自己说出了心中要表达的语言。将作者“情”之所动,“情”之所处让学生来体会,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意蕴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移情”的策略重在让留学生能够从情感上体认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情”与“志”。笔者很赞同涂文晖老师的见解“文学艺术最讲究传情,不能调动学生的感情,这门课就是失败。”对外汉语教师在古代文学课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更应当担负起“情”的搭建者。在文学巨匠和外国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桥梁,让我们的经典作品真正以情打动留学生的心灵,带给他们别样的情感体验,感受诗作中的韵味。
(三)通过吟诵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诗歌在诵读的过程中更能展现其韵律美和节奏美。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中国古代的蒙学即要诵读诗歌,孩童虽不通其意,然而在诵读的过程中已经慢慢影响了他们,使他们感知古文古诗,随着时间的推移,转而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化的血液,文化的根基。同时我们也历来重视吟诵的意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是也。在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会将诗中蕴含的感情生动传情地传达出来,易于学生接受并乐于去认知。引导学生们自己去诵读作品,既可以体会汉语的韵律美,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汉语语感,领会古诗中汉语的语言规律,语法规则,从而可以将学生的汉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中国的诗歌十分讲解“意境”之美。诗作中往往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汉诗之大美,也在于不可言说的意境。“兴象玲珑”“不可凑泊”是诗作的较高境界。这种韵味与意境仅仅通过讲授是很难体会的,必须通过阅读者的参与,即留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诵读来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意味悠长,获得美的享受。这种个体的审美认知是他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从中获益。此外,一些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应该适度要求学生们背诵,教师的吟诵以及学生的诵读和背诵的要贯穿教学始终。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教学策略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写对优秀作品的读后感想,不必长篇大论,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即可,重点在于让学生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感受和启示,这是让学生能够内化所学优秀作品的一个方法。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与中国学生的教学有所不同,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又要兼顾知识点的讲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欣赏,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分清教学轻重,不必面面俱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
三、基于此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三种教学策略的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在感性的吟诵欣赏中领会汉语之美,感受作品中作者寄予的真情实感,感知作者的独特胸襟和个性气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学生逐渐消解了畏难情绪,并对古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在“移情”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与作者相似的生命感受,也体会到了作者的伟大之处,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独特的美学意味。学生用“情”用“心”去感悟,才能领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而这也远远超出了文学史知识的传授,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的教化目的。在阅读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留学生可以巩固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一方面提高其总体汉语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文化底蕴。我们可以想象,一位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不了解王维诗歌的意境,不知晓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会是多么失败多么不合格的学生。
在针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所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实行都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感知与理解。在这条路上,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汉语言文学论文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要想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才能与较好的人格素养。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的知识内容,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改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保留我国良好的传统美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更好地理解汉语言的内涵,养成欣赏文学作品的好习惯。
一、应用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理论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弟子规中的词句的时候,可以在讲解后,给学生翻译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并且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一定的道理,或是以儿歌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学习,并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还可以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让学生欣赏动画的效果,小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内容,感受语言博大精深,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教师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义进行分析,将传统美德与精神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学就认知礼仪并具有高尚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灌输给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孝顺长辈,了解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坚忍不拔、勇敢、正直等精神。
二、应用汉语言文学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知识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讲述有相关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用教师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自我介绍或是情景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用到刚刚教授过的词语,并结合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把汉语言的知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精神。或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进行接龙游戏,让学生对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地关注,及时地进行纠正和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存在的误区,正视问题所在。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进行思考问题,并具有善于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交流,在反复的锻炼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示自己。总之,在小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能力,使学生感受汉语知识至关重要,并且千变万化,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总而言之,通过教师不断地努力与探索,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热爱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汉语言文学论文8
一、背景与缘起
(一)研究性学习切中高等教育肯綮,风起云涌成为时代趋势。
“研究性学习”类似于国际上流行的“探究学习”(InquiryLearning)、“项目学习”(Project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体验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具体到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既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有别于学生以往学习的过程,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学生的需要、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置于核心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阶段,在学习内容上依据所研究问题加以选择,在学习方式上依据个人的特点而定,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最终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把学习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这一学习模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更有利于自主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时空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把学生从高校象牙塔里解放出来,更加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践,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超越自我,得到锻炼。这与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倡导不约而同,因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推行研究性学习大体有两种模式,即“教学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模式”和“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1]。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计划或创新活动,华中科技大学的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大学的基础物理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以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实施的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模式等均是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尝试和实践,其中清华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尝试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
(二)信息化时代对于研究性学习也提出新的要求和需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知识剧增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进行追逐已不可能;以今天知识产生的传播的速度而言,即使是“终生教育”,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也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或信息多了不等于就是有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利用这些信息。现在有如下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学习。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剧增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效果完全没有达到预想。另一条思路就是研究性学习。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成为当下教育的新要求。
(三)汉语言文学基础传统学科性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基础学科,积累深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就始终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来就是汉语言文学学科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倡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本人”的学习理念,传统的句读教学方式也强调的是个人领悟与思考在经典文本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还有,我国古代学者对游学学习方式十分推崇,学习者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在长期的游学中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者对话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准。这些都说明人文学科学习对于学习者主动研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人文学科的研习者,就外在形象而言,“独立思考者”的姿态历来十分明显。明末清初,湖南衡阳王夫之蛰居湘西草堂四十余年,打通文史哲,成为前无古人、后鲜有来者的大思想家,就是鲜明个案。可见,对于汉语言文学这一基础传统专业来说,研究性学习方式符合专业学习规律,也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大力倡导。
(四)学校学分制改革下课程体系重构与整合,成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契机。
近些年来,全国不少大学纷纷启动学分制教学改革,促使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新一轮的重构与整合。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不少高校的规定,公共课占到30%的课时,专业课的学分和课时明显下调,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安排学分和课时。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基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比重,增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和比重,都是十分必要而必需的举措。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客观上造成对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空间的压缩,不少课程面临课时减少的困境。在这一新的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如何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成为关键。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引入和实施,由此成为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共识。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背景和缘由,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通过外出学习他校教改经验,内部多次开展教改研讨等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大力倡行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具体做法是:
(一)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突出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在确保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培养方案修订中大量增设专业选修课程成为主要措施。目前开设的与现当代文学关联的延伸课程有20多门,主要有“鲁迅研究”、“现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研究”、“现当代散文研究”、“湖南文学研究”、“儿童文学”、“未来文学形态研究”、“战争文学”等,这些课程均为教师重点研究领域,在教学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此外,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采风写作等同样注重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延续。如近3年毕业论文有45%的选题均与现当代文学有关,优良率超过70%。
(二)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措施,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
第一,教材选择上,启用双教材。现代文学方面,我们采用了湖南师范大学凌宇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北京大学钱理群等人主编的《现代文学三十年》。两本教材,一南一北,凌本教材注重整体,结构谨严,深入浅出,知识性强;钱本教材崇尚特色,吸收了近年研究成果,重文体流变,学术性强。在教学中,我们以凌宇本教材为主要蓝本,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两本教材均要认真研读。为确保学生主动研究性学习效果,我们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交两本教材研究性阅读与比较的读书报告,并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当代文学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第二,教学组织上,推广专题式教学。在课时减少的背景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文学史进程实施课堂教学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专题,专题可以是重大文学事件、重点作家作品、代表性文学流派和现象、四大文学文体等,既确保了课程教学的覆盖面,又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各专题结合了学术界近年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对于彰显教师学术个性、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体系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重要环节。第三,课程作业布置上,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研习。除上文提到的教材研习报告外,还有两点,其一是开列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文学文本,课程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涉及50篇文学作品、字数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一份;其二重现代信息技能的掌握和重点作家研究结合,课程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制作完成一份介绍、解读一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的PPT文档。课程课外作品均作为课程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第四、课程考核上,平时成绩重自主学习成果的考查,依据见上文。课程考试重文学史整体全局的把握,重代表作家作品的研究,并突出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考核。比如在考试题目中有意识地设计“两本教材文学史观比较”、“重点作家作品的客观描述”等题型,考核学生们自主研习性学习的情况。
(三)课外实践多种途径持续推行研究型学习。
第一,组织学生对当下文学生产现象、趋势和新出代表性文学作品的研究性解读。比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当代作家阎真、王跃文等人新作小型研讨会议,还有对一年一度诺贝尔文学奖、国内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颁奖以及巴金、史铁生之死等焦点文学现象有意识的介绍,并适时组织小规模的研讨活动,都激发了学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组织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科研活动。比如学校文学科研平台的挂牌活动以及外请大家名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均要求汉语言专业学生全程参与。比如邀请“诗魔”洛夫来校作诗歌专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以及洛夫本人提前做了预介绍,讲座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提问,这种对现代诗歌和诗人直观感性的认识与了解是对课堂教学的极大弥补。另如邀请家乡溆浦、校友“王跃文”返校作小说创作专题讲座,教师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其出版的作品和书写读书体会。讲座互动时,学生思绪灵动,提问踊跃,实现了课外是课内真正的延伸和补充。第三,组织学生尝试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和项目研究活动。近年来,鼓励现当代课程主讲教师担任本科学生导师,组织学生尝试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和项目研究活动。项目选题注重与课程教学重点、教师科研方向相结合,开展的项目有“衡岳文化与衡阳地域作家群体研究”、“现当代重点作家解读”、“洛夫长篇诗歌解读”、“湘西作家的民俗书写”、“王跃文作品方言现象研究”等。通过尝试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实践,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现当代文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少人从中找到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还有多名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校期间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更有不少学生激发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近3年有20余名学生考上了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名校的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其它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与学校宣传部联合合办校报第四版文学副刊以及组织指导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晨曦文学社、诗社)、凤凰等地写作采风(沈从文故居)活动开展等。
三、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个别课程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我们有理由相信崭新的教学方法在拯救传统老专业,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深入改革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一是理论意义。研究性学习是对我国大陆高校重单一追求知识接受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颠覆。能够丰富和更新中文专业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中文专业更加接地气,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理论就是“师道尊严”,老师讲的话、讲授的知识就是“金科玉律”、“标准答案”、唯一真理,不可更易,所以高校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灌输”、“填鸭”,老师讲多少,学生就记多少,一字不落,把老师的讲义奉为“圣经”。在传统高校教学中师生双边基本上没有互动,老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居于真理的制高点,学生始终都是被动的,这种状况在当下高校教学中比较普遍,且习以为常。研究性学习就是保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欲望和创新欲望。在这种全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始终是真理的传授者,老师在多数问题情境中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探究结果的促进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结果的方法与技能。可见,研究型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与接受性学习完全不同的几个特征:一是师生全员参与性;二是师生的良性互动性;三是对问题的探究性。二是实践意义。从根本上颠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充分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翻身做了主人”,从接受式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一变为驾驭知识的主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特别关注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很多问题情境中仅仅是学生们的指路人,甚至是共同攻关的合作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分析能力、探寻解决问题最佳路径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技能将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再是“读死书,读书死”的两脚书柜,而是知识面广、能力强、技能多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出来的人才必定是观察力、发现力、分析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俱强,能说、会写的应用性人才,一定会是社会急需的抢手人才。
(二)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广宽的:一是研究性学习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教学具有普适性。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适用所有层次、所有形式的教学,当然包括课堂教学和一对一的师生辅导性教学,固然也就适用汉语言文学所有课程的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包括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和文学理论类课程的教学,目前这三类课程教学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状况。在知识接受性教学模式一统高教课堂的情况下,老师考察学生的方式主要还是一纸定胜负,期终一次考试,几个记忆性的题目就决定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优劣,传统考核的方式决定老师课堂复述讲义,学生记诵老师的讲义,考试就考老师的讲义。由于老师一直还掌握着唯一的真理和标准答案,致使老师与学生都难于摆脱重知识接受的教学思维,因此,毕业生进入职场,普遍感到知识不够用,缺乏适用工作岗位相应的说、写、论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使用职场的多种能力的缺位,不是单单汉语言文学专业哪一门课程造成的,而是所有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当、考核方式不当造成的,所以,当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更新教学方法,选择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也是拯救传统老专业,让传统人文专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大、做强的必要举措。二是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当下振兴国学、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国策。汉语言文学是中华国学的核心部分和精华,一直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经实践证明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喜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汉学爱好者和留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肩负着振兴国学、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通话和办好孔子学院的重要历史使命,而研究性学习是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激活中华民族的创造灵性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教育面向未来,特别是文史哲学科面向未来办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汉语言文学论文9
摘要:随着我国各大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学校的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不成正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如何提高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与加大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误区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包括论文选题、收集资料、设计提纲、选择案例、逻辑论证及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科学、综合、系统的工作。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通过确定选题,能够确定最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然后进行资料的收集,由此可见,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内容,也决定着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直接关系到整篇论文的学术价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误区
(一)缺乏学术价值
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是学生是否通过答辩的关键,但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是将一些已有定论的论题进行翻新,根本没有进行理论创新,毕业沦为依然是传达一些已经存在的结论性意见。这样的选题缺乏创新性,根本没有学术价值,丧失了毕业论文创作的意义[1]。
(二)偏离专业方向
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是不能围绕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而是将论文难易作为考虑的重点,这样会造成学生以侥幸心理“打擦边球”,或者是直接偏离本专业。
(三)选题贪大求全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单一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覆盖面极广,增加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难度。研究过于宏观的选题对知识储备与理论基础都有很高要求,但是很多学生缺乏这两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是简单的`认为宏观选题可以查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容易凑数字,这样大大降低了论文本身的质量,是很多通过答辩的。部门学生不懂理论创新,一味的照搬参考文献的选题及内容,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建议
(一)提高学校对论文选题及指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对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由于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不能形成正比,增加了论文指导工作的难度。因此学校除了招聘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外聘教师进行指导工作[2]。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对兼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这样可以使得兼职教师尽快投入到论文指导的工作中。学校也可以聘请博物馆、图画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的论文选题讲座,为学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二)选题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毕业论文最关键的就是选题,选题需要长期的过程,不是随便选择一个题目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学生一定要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检索,然后确定最终的题目。要建立在对某一项学术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宏观把握基础上,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自身的专业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与兴趣进行大量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向指导教师请教自己选题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论文的初步构思。需要注意的是论题的选择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兴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以最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去,这样显著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缩短论文完成的时间。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一样,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理解也不同,因此指导教师要基于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自身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选题的直接认识,使得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的阅读,从而发现信息的独特性,再根据自身思维的特点进行写作方向的寻找,进而确定论题,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显著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指导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很多指导教师要进行多专业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会显著降低论文的指导效果,学校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研究项目向学生进行选题的提供,将自己在研究项目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想法不做过多的干预,只是进行简单的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同中求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增加了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难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应对数量增多的学生,选题要准确,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家席.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2):151-154.
[2]赵颖.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xx(3):148-149.
汉语言文学论文10
摘要:微课教学模式是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在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上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其以视频展现的方式将教师备课中关于重要知识点的讲解或是重要环节内容的展开进行教学,形式新颖,且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经验,探讨了微课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模式;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开放性大学更多的强调了远程教育和优化资源整合的内容,以更开放和更前卫的办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有非常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与之前的开放性教学相比,微课教学是采用微课对课程的优化效果进行设计,运用小课程提高大内容的教学质量。
一、相关概念简述
1.开放性大学简述。开放性大学的办学教育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其教育模式包含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还有远程开放教育的新模式。这个综合性的办学模式在近些年的尝试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反馈,也给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人们往往将开放性大学和开放性教育联系起来,其内容就包含了多个校园和多个区域资源共享,以远程教育为主形成混合性学习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核心的主体,在自身的发展规律中找到符合的学习模式。另外,还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习需求对学习的媒体、学习课程、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进行选择。
2.微课模式简述。微课是以新课程标准以及现代化的教学实践要求为准,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作为教学传输媒介,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整个过程,尤其是涉及到重点环节和重点知识的内容进行记录,并形成更加有效的课堂互动。除了课堂上应用的教学视频外,微课的组成部分还包括教学课题、课程总结、课后讲解、课中互动、课后点评等,整合与拼接这些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工作,完成教学任务[1]。从总体上来看,微课教学具有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炼、主题突出、简单易懂、趣味性强、反馈快速等优势,符合现代化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实践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模式下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1.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在过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法中,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表现为教师讲授中心、课程教材中心和课堂教学中心三大块,这一种教学理念被应用了超过四百年。随后,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教育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确了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客观存在的事实。开放性教学逐渐形成,例如一堂教学课程导入IP课件的总时间为50分钟,而应用资源内容囊括近10个课时等,在应用初期,尽管系统更为全面性,但依旧没能完全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现代化的微课程设计理念结合了网络教学、小班化教学和脑教学三大理念,更强调“学”的过程,提倡先学后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相反,其特征突出表现为短、少、小,即教学时间短(时间压缩在10—20分钟内)、教学内容少(每次开课只关注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或环节)、资源容量少,这些特征实际上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2]。教育心理学认为[3],一个人的有意注意时间通常不会太久,大多在20分钟以内,那么过去一堂课程的50分钟至少有半小时处于无效教学的状态,既浪费时间也花费精力。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重点知识分为两三个小知识点来进行讲解,更能保障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另外,微课教学中教师不再代表绝对的权威,而是充当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在微课自学过程中自主质疑、思考、批判和解答,并引导学生在遇到难题时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合文本内容,利用专业知识去解答。
2.整合文本资源,进行精心设计。首先是文学作品阅读内容的整合。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中,学生阅读学习的文学作品较多,底蕴深厚,教师开展微课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情节结构等,做好微课的精心设计工作。比如学习西安电大吕洁的《静女》赏析时,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唯美的情境创设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编导,并通过清新唯美的形象表演展示。上海开放大学有名的教者唐教师在进行《庄子濠梁之辩》的微课教学中曾采用面授结合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庄子的生平辩论其与惠子的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庄子“身与物齐”的超然境界。另外,笔者在曾经的一次教学中也针对《从(林黛玉进贾府)看黛玉的落寞》一课开展微课教学,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节选,引入如王熙凤、贾政、王夫人等人的言行举止来分析黛玉所亲身感受到贾府的真实情境:表面欢喜热闹,实际则无人关心。这些案例中充分显示出应用微课能帮助没能深入了解原著的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从而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在应用微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微课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并从学生的理解角度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比如《静女》选自《诗经》,而对于《诗经》的阅读中教师需要思考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角度,遵循两个原则,即带领学生走进当年《诗经》所写的年代,以及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写作《诗经》的年代,这两个原则分别要求学生注意民俗文化背景与介入作品的情境,潜移默化地消除了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某著名大学的教授曾建议:微课虽“微”,但教师绝对不能轻易跳过衔接性的教学步骤,哪怕内容简单,也要保持设计的精心与连贯。其次是语言学类内容的整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注重语言文字精细化的专业,那么其微课模式的应用就要注重知识的细化[4],比如浙江某高校文学副教授在其微课《文言诗文阅读理解的基本思路》中提出,文言文微课设计要从遵循合理的思维方法,以文、法、事、理、情解文,为微课教学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契合了微课着眼点“小”的特点与要求,确保微课内容集中而实用,能够引发学生提问和产生交流。
3.加强微课监测,确保教学质量。在微课模式下的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教师充当引导者,那么就必须肩负课中监测的重任。黎加厚教授曾说,微课包括导学案设计、教学视频录制、学生自主学习、个别辅导计划的课前四部以及合作探究、解疑答惑、巩固练习、自主解答、反思总结的课中五环。结合开放性大学远程教育的性质,微课展现的形式也越来越个性化与多样化。为了更好地实现监测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增添测评功能的方式来实时把握学生的学情,强化师生互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提高微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从(林黛玉进贾府)看黛玉的落寞》微课教学中设置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总结环节,课前要求学生思考林黛玉进贾府前相关的家庭背景,为后续微课内容的开展奠定基础,课中引导学生带着“既然贾府人都不是真心关心黛玉,为何又摆出热情的假象”等问题深入进行探究,最终思考总结当时社会所体现的世态炎凉中心思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放性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积极应用微课教学,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教师方面来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对等的教与学关系,相互关系能够在互相反馈与评价中取得进步。从学生方面来看,能够确保学生以自身的节奏和方法进行高效学习,更加快速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状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做好课前的微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微课学习,这种方式更能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潮流,也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落实在教育中的技术支持与需要,让微课教学的优势更广泛地传播和深入地应用,最终全面提高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樊德华.微课模式下的开放性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旬刊),20xx,3(11):135-136.
[2]吴琼.开放大学基层教学微课资源应用策略研究的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11(1):131.
[3]雷强.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27(2):17-19.
[4]白芳芳.浅谈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xx,11(28):26-27.
汉语言文学论文11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系统论述了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培养,这种研究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
一、引言
在当今时代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国联系日益紧密,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在推动各国之间的不断交流,而语言在各国的应用和发展也就越发重要。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不断增强,而作为一个大国,想要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不能像以往一样自大封闭,而是更主动的接触学习外部的东西。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外语的传播和发展,其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张,中国更快向外发展的要求也就导致了近些年出现的“外语狂潮”,国内人民对于外语的推崇甚至超过了母语—汉语。虽然我们对于外语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母语的冷落甚至遗忘却是不可忽视的,也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母语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识,其中各省市的高考的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进是最为明显的变化,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那么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对自己进行培养,去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呢?本文就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做出了一些简要的概述。 《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也就担负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使命。汉语言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而中国国力也越来越强,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在此种大环境之下,国际上出现了“汉语热”,正巧和国内的“外语狂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的语文教师,应该在大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品质,但是也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之中,更应该做到的是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去到实际中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现状,以便更好的开始自己的工作,融入社会。具体来讲就是要从自身所处的实际作为切入点,调查社会现状,并根据社会现状对自己的社会就业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为树立学生和身边人对汉语言的重视意识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以发挥出汉语言文学的潜在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社会现状
一般来说,社会民众对于汉语言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语言能力有高低之分。普遍来讲大家对于汉语言的认知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认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是单纯的对于简单口语的掌握和对浅近文字的学习,但是对于更为高深的汉语言知识却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正因为社会民众对于汉语言理解的太过片面化,所以对于汉语言的认知也就不够深刻,也就导致了对于汉语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后果。很多人对于汉语言的应用存在不标准的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字词的读音不够准确,用词用字存在错别字现象,习惯性使用不符合汉语言规范的网络用语,借用成语谐音改造成语等现象。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观念相较于之前也发生了改变,一味的注重汉语言表面的华丽知识的讲授,却忽略了最原始最基本的知识的传授,变得过于功利化,以致于掩盖了汉语言文学内部最根本的魅力和影响力。另外,在现代社会,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张与世界各国合作交流共同发展,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崛起,而西方的一些思想也就随之涌进中国国门,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这也使得一部分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得以壮大。而以上这些情况使得外国人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热情远远超过了国内的民众,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在国内的纵深发展,也使得国人不能更好的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学。
三、培养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进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更作为中华儿女,其身上的重大使命就是就是要弘扬、发展汉语言文学。而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当前社会对于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需求量很大,面对这种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抓住机会,在大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寒暑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
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以本专业知识为根本,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最直接、最全面、最仔细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研究内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逐渐形成发展的语言文化。这部分人不仅要比一般人学的更为精深,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要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的了解关注、研究这些新变化,更要不断吸收和本专业相关的新的研究发展成果,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而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应该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对于上述的要求不仅要做到,还要努力做得更好,因为除了上述要求,师范生更是肩负着教育新一代的使命,所以一定要精益求精,更应该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身教学方式方法,转变自身陈腐的落后的教学理念,融入新的研究成果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如果想要真正发挥出自己所学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也就必须要求师范生真正热爱自己的所学,要有更为真挚的情感,去学习汉语言文学,丰富自身所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实践和工作中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所学,传授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要从平时就注重自己的所学,不仅要学的多,更要学的精准,在对于汉语言的日常应用中,一定要注重准确性,对于发音、用字、用词一定要十分严谨细致,尤其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更要注意做好一个良好的示范,以自身的行为对身边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带动周围的人转变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观念,逐渐推动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对于一名还没有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应该把握住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于汉语言文学更高的热爱程度,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要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教育和工作观念。当今时代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新式的快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汉语言文学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另外,汉语言文学自身所有的一般固定性使得汉语言文学的自身更新速度是极为缓慢的,这是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自身发展的。如果汉语言文学的一些自身特点不能跟随时代潮流进行创新和发展,那将会使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被掩盖,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所以对于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想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一个铺垫,那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时,不仅要积极的进行学习跟上老师的思路,更要学会有意识的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在有把握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使得知识更加融合贯通,以达到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能力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不管在毕业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要记得自己的使命。
作为一个学习汉语言的学生,面临就业,要记得自己的身份,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要学会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散播汉语言的知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弘扬中华传统的语言文化,并用它去感染身边的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而对于希望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师范生来说,就更要以一个高水平来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身的所作所为。这类人应该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改变自身老旧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学会引导学生,给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和兴趣,使得学生们真正热爱这一门艺术和学问,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与积极影响,使他们自觉的按照汉语言的规范去应用汉语言知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带动身边更多人对于汉语言的学习和重视,逐渐改变目前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错误认识和应用,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更为规范,发挥出更大的魅力,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在读的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肩负着如此光荣和伟大的使命,更应该从现在开始,立足于实际情况,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学习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水平。
第三,引导自身适应社会要求,逐步培养就业实践能力。我们学习任何一个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都是为了走入社会,进行工作,但是我们进入社会一定就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就一定要学好汉语言。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更是实现好发展好汉语言文学育人引导作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读的师范生想要更好的融入社会,走上更好的工作岗位,就一定要有意识的在大学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就业实践能力,既要积极的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摸透研究清楚当今时代所需的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实际和具体要求,剖析明白当今时代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重点与目标,在就读期间就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按照时代大环境和发展趋势与条件来有意识的对自己进行培养和提高,以便于将自己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在进行自我提高的过程和以后的工作中也不可以随波逐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牢记初心,坚持住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那份出自于本心的热爱和执着,自内而外的去表达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多的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用心去感受,去学习如何应用自己的所学,也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做好所学和实际的结合,柔和地将知识和生活进行揉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播,在适应社会之后,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将汉语言的精髓更多的表现展示出来,进一步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发展和弘扬,展示汉语言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学习汉语言文学,重视和喜爱汉语言文学。
四、结束语:
经过我们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当前社会的发展的实际使得汉语言文学所处的现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而汉语言文学所应该发挥出的引导教育的作用也被大打折扣,实在是十分遗憾,但是我们不能让这种遗憾延续下去,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让这种遗憾转变成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起到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继承传统汉语言文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创新、传播和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巨大而重要的历史作用。面对这种社会现状,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来推动当今时局的变化,不负人民和祖国的期望,将汉语言文化重新发展壮大。对此,笔者的观点就是师范生应该首先做好在校期间的工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水准,在课余时间多进行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就业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后也更应该多考虑如何做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进一步以自己的努力为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志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xx(03).
[2]刘思聪,文俊沣,郝丹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xx(11).
汉语言文学论文12
论文摘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要从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文先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入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构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论文关键字
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人才 培养建议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 20xx,27(11).
[2]梅红霞.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学论坛. 20xx(21).
汉语言文学论文13
摘要:在全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美感的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在教育模式上有所转变,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现状;有效策略
1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现状
1.1教学观念明显滞后教育改革的发展
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改革着,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不随之改变,仍旧受着传统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向社会输出实用型人才。
1.2在教学上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突出
在素质教育中,明确要求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往往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多元化,但仍采用传统式的教育模式,教师主导着课堂,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更对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起不到更好的作用。[1]
1.3教学方式杂乱无章,不能突出重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其有优势亦有弊端。许多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往往利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资料进行拓展,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但多而杂,却严重偏离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发散的思维很难聚拢到知识点上,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1.4自主学习性不强,学生学习效果无明显提高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教师在开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无明显提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不强,教师更没有加以指导,使得自主学习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有效策略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不仅有语文的理论知识,还有人文性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选读。学习汉语言文学不仅提高实际交际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实现人文精神的升华。
2.1现代汉语中的审美教育
现代汉语中的审美教育主要从汉字的教育中体现。中国的汉字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的精髓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传承文化的缔造者。每个汉字的创造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文化背景以及构字规律进行审美的教育,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汉语的无穷魅力所在。
2.2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古代文学教学分为古代汉语教学以及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其中古代汉语是基础教学,主要服务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课程教学,通过鉴赏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传承,对学生的学术研究以及实际运用都有重大的指导作用。[2]教师可以根据古代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个人修养以及文学素养方面进行启示教育。在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中,作品中的意境美、意象美以及写作形式美,教师应着重讲解,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2.3现当代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现代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都是体现一些爱国情怀以及历史责任,教师应从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从中体会作品所抒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作品中故事情节发生的情形,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不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能够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2.4外国文学的审美教育
对于外国文学的审美教育,就要从外国文学作品中进行。外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一些发展史以及文化史,重点在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作品的欣赏,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著名作品的展示,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进行美学的教育,感受异域文化带来的思想转变,从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上,实现另一种美学的鉴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美感的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学生学习的理念,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文学情操,还帮助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社会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玉珍,徐红.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xx(16):162-163.
[2]王娇.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J].才智,20xx(15):152.
[3]张立杰.职技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分型培养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xx.
汉语言文学论文14
1引言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各种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与流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尽管已经取得一定的尝试成果,但是依然存在深度挖掘与整合的必要。笔者认为在探索汉语言文学课程与流媒体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流媒体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从而充分挖掘出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影视流媒体技术相结合,推进汉语言文学教学信息与流媒体技术的深层次整合。本研究主要分析流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三种整合形式,希望能够为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及其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2流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形式研究
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流媒体技术的整体运用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进行全文通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等,当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看流媒体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感受文章的内涵,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比对影视作品与纸质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当学生在对文章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之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自觉地以一种批判的视角去审视影视作品,分析纸质作品与影视作品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地为涉奇或看热闹来看,而是带有一种强烈的目的性进行比较、揣摩与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这些都是由于流媒体影视较强的感官性及表现力所呈现出来的。流媒体影视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快融入故事情节当中,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合到作品当中,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从而将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与生动的流媒体技术相结合,转变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与教育方式。该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产生移情教育效果。这种整体运用影视作品的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等。流媒体影视段落或者情节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分析时,如果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作品中的某一环境氛围,或者是某一人物特殊的心理状态,就可以利用流媒体影视片段,单独进行展现,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创造时期的环境特征及人物特殊的心理状态等。流媒体影视片段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结合更容易实现,教师只需要根据相应的提示执行前进、后退或者是暂停等操作,还可以利用编辑软件截取所需片段。比如小说《飘》以电影的形式展现时,在开头部分就表现出作品较强的历史性,在南北战争的画布上,浓墨重彩地勾画了郝思嘉和她生活的触角所触及的那些轰轰烈烈的场景。欣赏这部片子,感受到的不仅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有那硝烟四起的年代带来的历史环境的真实感。而主人公郝思嘉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她不是一个单一性格的化身,她对家园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对北方佬的愤恨,她女人的妒忌、报复,她小孩的任性,她在灾难面前的坚强和软弱,还有她对钱财的小小贪婪,正是这些一个正常人应有的优点和缺点,令屏幕上的她凹凸有致。通过影视作品,不仅看到她华美的服饰,凝脂一般的脸庞,还有她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人物特征。流媒体影视作品图片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传统的汉语言课堂教学中插入影视文件中裁剪的图片,并结合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编辑,比如利用特写镜头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在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一些流媒体影视作品中截取的图片,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展示人物的性格,丰富教学内容。在对影片进行再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可以截取单帧图片,把这些单帧图像保存成bmp、gif、jpeg等格式,再用PS、美图秀秀等图片编辑处理软件进行编辑与修饰,以突出表现人物、事物对象中最值得表现的部分如眼睛、手等,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实现刻画人物细部或者透射人物心理活动的教学目标。
3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实现教学信息的交互性流媒体教学信息不仅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传播,而且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传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而随时调整流媒体中的视音频数据流。通过流媒体的视频及音频信号交互与点播功能,教师、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叉沟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了解各自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此外,流媒体技术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在线直播,在链接网络的条件下,教师无需提前下载或者是存储需要在课堂上展示的内容,就能够直接播放课堂教学所需内容,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学生在观看教师所播放的流媒体视频及音频的过程中,一边回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一边结合自己的思想对流媒体播放文件进行思考,不仅能够达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紧跟教师的思路,不断思考与创新。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流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该专业本身特色十分吻合,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了解各种文学作品的特色,并逐步形成纸质作品与流媒体影视作品比较的自觉性,有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不同作家作品的优势与不足。此外,流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平台将电视的模拟信号实时采集并直播出去,并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电视台。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己教学规划确定所选的频道,然后采集在平台上,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而有针对性地观看,并将平台的电视频道建成包含数百频道的大型网络电视台。采用云计算方式,中心教委可将各学校的直播信号融合,并整合后再传给没有直播采集信号的学校,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4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流媒体技术的整体运用,流媒体影视段落或者情节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流媒体影视作品图片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三方面研究流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具备的教学信息交互性,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的优势,希望能够为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汉语言文学论文15
一、改革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培养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日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迫在眉睫。
二、改革课程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目标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作品创作能力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三、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从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实用能力,针对具体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得学生运用的语言、文字等更加灵活、形象。另外,还要将最前沿的研究话题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整合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能够拓展视野,放眼世界。
四、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需求相脱节,原因就在于学校安排的实践环节过少,学生必要的能力不能得到强化。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提倡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接受锻炼、提高能力。首先,在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使之能够从事写作、阅读等基本的工作,同时,学校要设立一批实践基地,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上真正需求的.知识,力争缩短学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
五、改革考核方式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学习技能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考核的不仅仅是理论课程,还要考核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课程考核要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灵活变化考核方式,通过提问、习作、小论文、作品研讨会、课堂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的技能。另外,高校还可以让社会的职业权威人士、认证部门来考核学生的某些课程,引入社会考核体制。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着眼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为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的文学论文提纲09-30
汉语言文学论文04-01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04-01
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论文04-01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04-01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04-01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09-30
汉语言文学的论文提纲10-07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论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