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1:43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语言文化论文

  语言文化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顾此失彼在当前高校的语言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中国特色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教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下面小编为你带来语言文化相关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语言文化论文

  论文1:高校校园语言文化的建设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反映社会变化,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

  上世纪60年代,拉波(WilliamLabov)提出“语言变异”理论,指由于语言交际语境的不同,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口语或书面语时产生的语言差异。

  “语言存在多种变异形式”,“语言不是静止的,是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不断产生变异形式的特殊符号系统”(Chambers1995;Chambersetal.2004)。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社会语言正在快速更新和发展。

  而大学校园语言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充分体现语言变异的特征。

  不仅反映大学文化生活的现实状况,而且折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心态。

  大学生是提升语言变异速度的重要群体。

  他们崇尚自由和创造,通常不愿遵循传统。

  使用语言时,往往打破语言语法、语义及语用规范,从而创造出庞大的变异语言。

  而这些变异语言很多能成为校园流行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笔者深入河北省五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式,了解校园语言变异的主要类型,以及大学群体对校园语言变异的认知程度及态度。

  问卷共发放230份,收回204份,有效试卷202份。

  内容涉及经常使用的校园语言、使用校园流行语的心理、对校园语言的态度及改善校园语言环境的建议四个方面,共计20小题。

  访谈对象为高校学生、学生工作者及管理人员,了解他们对当前校园语言环境现状的态度及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校园语言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校园语言的变异类型

  (一)语音变异。

  在校园交际中,大学生常利用数字或字母谐音、叠音词等,创造性地传递特定信息,巧妙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如用数字“1314”替代“一生一世”,用“美眉”代表“漂亮姑娘”。

  这些用法形式简单、容易记忆,正好迎合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创新的心理,因此备受欢迎。

  (二)词汇变异。

  在校园流行语中,大学生大量使用新创词、缩略词和旧词新意等,反映大学生特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如将“偶像”赋予“呕吐对象”的意思,将“天才”赋予“天生的蠢材”意思等。

  此外,“泄题门”、“李跑跑”、“打酱油”、“俯卧撑”等网络及热点新闻词汇成为校园语言的热门。

  (三)句法变异。

  在校园流行语中,汉语词汇和英语单词的混合形式及汉语词语与英语语法形式的混用构成了校园语言的另一种变异形式。

  如“你Out了”表示“某人落伍了”、“今天办事不顺,郁闷ing”表示“今天办事不顺,正在郁闷”。

  这种表达方式缩短了同学间的距离,使交际活动变得生动轻松。

  但是这样的搭配又有些不伦不类,影响汉语的规范表达。

  二、校园语言变异原因

  (一)多语言环境因素。

  当今大学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语言使用习惯的群体交流,渐渐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而这种语言多数情况下是语言变异后的产物。

  当前现实的语言环境、网络语言环境、媒体语言环境及政治语言环境不同碰撞,促成校园语言的变异,大学生通过使用这些变异的语言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语言环境的切换及交流。

  如“有木有”,也就是“有没有”,来自于地方方言;“屌丝、逆袭”来自于网络语言,等等。

  (二)大学生心态因素不同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群体的经历相同点比较多,对学习、生活、就业及社会期盼等各种压力有共同感受,由此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使用校园流行语是他们宣泄心情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讲,大学生心理状态可分为“从众心理”、“仿效心理”、“防御心理”、“求异心理”。

  “从众心理”是过集体生活的首要心理,是大学生祛除孤独感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校园流行语的传播。

  “仿效心理”来源于各种媒体的影响,如电影中的台词、明星说过的话等。

  “仿效心理”可以使这些语言或加工过的这些语言迅速成为校园流行语。

  “防御心理”则是体现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宣泄,因此,像“伤不起”、“吐槽”等词汇能成为校园流行语。

  最后来说“求异心理”,这是大学生自我个性展示需求形成的,目的是体现自我价值和个人魅力,如常见于微博的“任性”、“nozuo,nodie”等。

  (三)社会心态因素。

  校园语言的变异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折射,是某些社会情绪的反映。

  当前,“90”后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独立的个性与传统价值观相冲突。

  他们渴望自我展现,成为流行语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的主力军。

  “卖萌”、坑爹”、“吃货”这些词就是很好的印证,这些校园流行语的传播为他们宣泄情绪提供了一个平台。

  (四)政治环境因素。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宽松的政治环境允许多样化多层面语言环境共存,为校园流行语的存在奠定了基础。

  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各种“体”的流行语才层出不穷。

  除此,流行语与政治还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很多校园流行语来自于政治事件,如“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高频使用语句,用于讽刺目的。

  还有“我爸是李刚”等,这些词的流行扩大了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

  三、语言变异背景下的高校校园语言文化建设策略

  针对校园流行语已融入校园文化中,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校园流行语的使用发挥积极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校园语言建设尤其重要。

  根据校园语言变异原因分析及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校园语言建设策略。

  (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塑造优秀的人物性格。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可塑性比较大。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塑造人物性格做起。

  首先要营造好的校园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培育人、塑造人,使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人生坐标,积极奋进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

  (二)加强现代汉语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语言环境。

  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同时,更要突出现代汉语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学校和各种社团要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与传承现代汉语。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媒体语言、官方语言、方言等多语言环境,使校园语言建设在变异的前提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规范语言,促进现代汉语在校园中的体现。

  学校要制定统一的语言使用标准,规范教师授课、学校标语、校园媒体及各种社团公共场合使用的语言,并把语言使用纳入考核指标,促进现代汉语在校园语言中的体现。

  同时不限制积极校园流行语在校园中的使用,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补充。

  (四)开展心理疏导,使学生正确对待负面情绪。

  学校应提供优质的心理疏导服务,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校园流行语中体现的负面情绪及影响及时疏导,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使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学会在顺境与逆境中调整自我、激发自我。

  四、结语

  本研究首先阐述校园语言的变异类型及原因,然后对校园语言变异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做了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四点校园语言文化建设建议,期待本研究为我国高校语言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论文2: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生态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连网+“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似乎成为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灵丹妙药[1]。

  与之相呼应的举措就是进一步压缩大学英语学分,由16个学分缩减为4-8个学分,部分高校甚至将大学英语由必修课程调整为选修课程。

  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真的能将大学英语教学带出困境吗?而现实挑战是“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应试教育倾向等顽疾一个也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和困惑又接踵而至。

  二、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历经黑板+粉笔+挂图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特征的多媒体教学和学习模式以及以互连网+“慕课”、“微课”为标志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推进。

  一方面,教学改革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而另一方面,诸多的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以及严峻的现实挑战日益突显。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MOOCS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也无法掩饰大学英语教学中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形式上和概念上不断变化和翻新只能解决浅层次的问题。

  教学和学习“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应试教育的魔咒始终困扰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

  (一)大学英语学分缩减已是大势所趋大学英语学分权重是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

  大学英语曾经是高校学分权重最大的必修基础课程。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不少高校采取渐进式压缩大学英语课程学分,直至由必修课程逐步转变为限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一些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减少为4-6个学分,甚至取消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直接进入专业英语教学模块。

  一些地方高校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忽略教学规律积极跟进效仿,大学英语课程形同“鸡肋”,缩减学分似乎成为首选应对之策[2]。

  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由学分比重最大的必修课程逐渐沦落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而且越来越尖锐,大学英语课程学分的不断缩减换来的是专业类课程学分的日益增加。

  英语学习“无用论”有愈演愈烈之势。

  近年来中、小学的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MOOCS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模式采用课前视频学习与课堂讨论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大有颠覆传统课堂。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由黑板+粉笔+挂图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进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阶段。

  现阶段以互连网+“慕课”、“微课”为特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理念推进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高校英语老师在不断反思近20年来的英语教学改革的得与失的同时持保留意见甚至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把大学英语引入误区,后果不堪设想。

  折衷的结果是教学管理部门在面授学时大幅缩减的情况下不减少甚至提高老师的综合学时数作为积极配合和支持教学改革的奖励。

  学生成为了最终的改革实验田,甚至是牺牲品。

  (三)大学英语目标定位及功能定位模糊,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冲突大学英语目标定位及功能定位模糊,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固有矛盾不断发酵,以考代学为特点的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3]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自本世纪初,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功能日益突显,专业英语课程异军突起,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技能性、工具性作用不断被放大和强调。

  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固有矛盾不断发酵,以考代学为特点的应试教育倾向日益严重。

  部分高校以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取代学业考试成绩。

  新生入学就可以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425分以上的学生可以教学选择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也可以放弃学习大学英语课程,似乎通过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成了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终极目标,英语四级的成绩可以按照相应的百分比折合为英语学业测试成绩。

  而且采取类似政策的高校不在少数且渐成趋势。

  (四)语言文化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顾此失彼在当前高校的语言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中国特色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教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

  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匮乏甚至“失语”。

  地方或民族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几乎空白,西方殖民文化和民族及宗教文化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值得高度警惕。

  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

  培养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文化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甄别能力成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

  截止上世纪末,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点始终围绕西方文化的导入和介绍,以一种欣赏甚至崇拜的心态模仿和学习西方文化思潮,部分保持头脑清醒和理智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对全面导入西方文化的教学模式持保留和批判态度。

  本世纪的前10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点逐步转向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研究,突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提升。

  借鉴西方文化精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成为研究的重点。

  最近五年,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培养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文化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甄别能力成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西方极端文化、宗教极端文化及带有民族主义的形形色色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如何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态体系成为外语教学工作证的新课题和新使命。

  三、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态体系

  新时期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的新思路———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态体系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和文化教学生态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多元和谐的语言及文化生态体系涵盖语言生态体系和文化生态体系两个层面,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生态体系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生态体系涉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功能目标定位、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群体系、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等方面。

  1.明确语言文化教学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高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科专业对英语学习的客观需求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多元化、立体化和个性化的语言文化教学目标体系。

  制定分类、分级和分层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体系成为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然的选择。

  重新定位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和功能的新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向,即从灌输式的教化理念向发现探究理念的转向;从人文性功能向技能性和工具性功能的转向和从通用基础英语向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转向[5]。

  2.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群体系明确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优化和完善其课程群体系,使通识英语教育与专业英语教育之争迎刃而解。

  语言文化教学和学习的基础英语学习和后续提高课程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功能与技能性和工具性功能的矛盾也不复存在,分别融入到通识英语教育与专业英语教育的全过程中,只是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综合英语类课程群、语言技能类课程群、语言文化类课程群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群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形式有机组合。

  学时和学分的分配比例根据学校具体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做相应增加。

  体现学校的特色。

  充分照顾到学科专业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及具体需求。

  通用英语、通识教育类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三者比例科学[6]。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四个均衡,即必修课和选修课均衡配置、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均衡发展、语言与文化素养均衡发展、人文素养教育与技能训练均衡发展。

  (二)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文化生态体系多元和谐的文化生态体系与语言生态体系是大学英语教学同一过程中两个重要指标,二者彼此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优秀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核心使命。

  帮助学生了解、借鉴、赏析并吸收西方文明与文化精髓,用英语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实现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整合共赢,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甄别、鉴赏和表达能力。

  倡导多元文化互动共赢,大学生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定力,传承和输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掌握不同地方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和习惯,尤其是在边疆多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

  多元文化彼此交融,相互影响。

  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相互碰撞,彼此影响。

  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文化生态体系,引领先进文化与文明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实现多元文化整合共赢。

【语言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地名的语言文化涵义论文10-08

中日语言文化论文10-08

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论文10-08

关于语言文化与翻译的论文10-05

基于文化归属感的语言文化论文10-08

观念语言文化场的建构论文10-08

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路径论文10-09

绥化地名语言文化含义探析论文10-08

语言文化差异问题探究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