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

时间:2022-10-01 01:29:17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

  人文素养培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现要实现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改革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结合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

  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

  第一篇:叶嘉莹的古代文学教育思想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研究

  当代海内外古典文学学者中,叶嘉莹先生不仅以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及独特的研究风貌卓然成一代大家,更为可贵的是她在屡遭忧患坎坷的一生中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教学,为古代文学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基础语文古典诗词教育实践

  叶嘉莹先生的教学生涯分成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自1945年辅仁大学毕业后至1948年赴台,叶先生先后在北京的三所女中同时教5个班的国文课,周课时量为30多个小时。

  她说:“由于师生对国文课的共同热爱,使得我对如此沉重的工作量也居然丝毫未感到劳苦。

  那时中学的国文课每周都要有一定的进度,而且有时要举行同年级的联合考试。

  因此我在讲课之际,除培养同学的兴趣外,对知识方面的讲解也极为认真而不敢掉以轻心。

  认真的结果,当然使我自己也获得了不少的教学相长之益……”从1948年至1954年,先生在台湾彰化女中、台北二女中等多所中学任教,期间经历长女出生及拘捕。

  出狱后教职、住所具失,经堂兄介绍任教于台南一私立中学。

  1953年经友人介绍任教于台北二女中,后经戴君仁、许世英介绍入台湾大学、淡江大学教授国文。

  因台二中要求将所教两班高中送到毕业,同时教四班国文,加上作业批改,十分劳累以致气喘。

  这一时期的叶嘉莹先生在近10年的基础语文教育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今后古典诗词教学辉煌时期的到来做好了教学方法上的充分准备。

  但同时由于工作量的繁重和拘捕之难的影响,在早期的教育生涯中先生的重心为基础语文教学,于学术研究致力较少。

  自1955至1990年,先生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学。

  这一时期她不仅在教学方面步入辉煌期,同时还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虽然在中期教育生涯中,叶先生的教学以高等教育为主,但在中小学语文教育方面仍然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主要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她通过课堂讲授、讲演、广播电视授课为各种知识层次、各种年龄段的人授课,她的听众中既有老人,也有孩童。

  讲授过程中她“在求精与求深的同时,也希望能求其尽量做到大众化。

  ”尽量顾及到不同的知识层次及接受能力,为提高民众的传统文化修养做出了贡献。

  二、她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如“弱德之美”“兴发感动”说、“赋化之词”等不仅推动了古典诗词研究,使我们对诗词发展史的认识更为深入,同时也为古典诗词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自1991年至今,步入晚年的叶先生其思想进入了又一境界,她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浴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

  ”“由于自知老之将至,才急于把自己所得之于古诗词的一些宝贵的体会要传给后来的年轻人。

  ”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1991年她在论文《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中探讨了吟诵这一古老教学形式的历史传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在教学方面的重要性等。

  1995年她与田师善等友人合作为四至十四岁的儿童编写了古诗读本《与古诗交朋友》,并亲自撰写序言、录制吟诵音带。

  近年来,叶先生继续呼吁加强中小学古典诗词教育,希望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学生中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好的人文基础。

  二、基础语文古典诗词教育思想

  在70年来的教学科研中叶嘉莹先生形成了丰富的古典诗词教育思想。

  “兴发感动”说在叶先生诗词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

  叶氏的学说将孔门诗教、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贯穿起来,并吸收了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使其成为一个中西融融会的诗学概念。

  她认为“诗的教学第一当然应先培养出一种善于感发的能力……”,而孩童的直觉感强,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时期。

  对比当前台湾、内地的中小学语文习题,就会发现台湾的习题中有很多让学生说、写读诗感受的题目,更重视学生感发能力的培养。

  而内地充斥市面的习题中更多的是关于诗词内容理解方面的题目,苏联模式的影响痕迹还未完全消失。

  所以在当前教育形式下,基础语文教育者应当学习叶先生学说,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叶嘉莹先生近年来在基础语文古典诗词教育方面对于吟诵这一教学方法的推广致力颇多。

  她不仅多次撰文论述吟诵之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是以高龄之身亲自为小学生录制吟诵录音带、现场指导吟诵,其躬行之精神令人钦佩。

  她提倡在小学开设唱游的诗词课,并举办类似日本“百人一首”的吟诵竞赛游戏。

  先生的愿望,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想藉此培养下一代的心灵品质和学习能力。

  第二篇:高校古代文学诵读教学考试改革分析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逐渐出现在教育教学中,而教育模式最重要的是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对教学方式及教学工具的创新等,但实际上对于考试改革的关注度很低。

  但就我国的教育现状看,考试改革也十分必要,并且要提高重视度。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考试改革进行分析且对考试中运用诵读教学的模式进行探析,以期对我国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改革有所帮助,从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诵读教学;高校古代文学;考试改革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历经了从重原典—重文学史—重原典的一系列过程。

  在当前的古代文学教学中,诵读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增强高校学生的诵读能力、知识记忆能力及分析能力,但是和目前的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有相悖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考试模式,例如:将课后的古文作业转变为课堂作业、变重文学史检查转变为重文学作品的检查等,以此使诵读模式下的高校文学课程考试改革可以顺利实行,取得显著成果。

  一、诵读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影响

  (一)服务。

  站在参与者的角度看,诵读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课本的良好配合才能完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解答学生对古诗文产生的困惑和难题,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在课本上学习古文知识,所以教师、课本与学生是诵读教学模式的特征。

  诵读教学模式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朗诵方式对知识进行传授。

  诵读教学模式有较为显著的特点,第一,从文字表面角度讲,诵读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二者间进行的有声交流,但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才可以完成,并且是有声的相互配合,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教学模式;第二,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相关指导,并且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诵读练习。

  (二)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用诵读教学模式的影响。

  从时间的角度观察,在古代教学中便出现了诵读教学模式,直到如今都在沿用诵读教学模式,这也说明诵读教学模式在古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譬如:在古代的《百家姓》、《弟子规》等启蒙教育中都是以诵读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

  在高校的古文课程中,诵读教学模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中语言文字的语感、音韵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调动高校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譬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主要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书生张生进京赶考的离别过程,二人在短暂的相恋后要饱受异地相思之苦,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深刻领会元杂剧的独特魅力,在朗诵中体会两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想要冲破现实束缚的决心。

  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的改革,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深爱我们的国家。

  与此同时,诵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运用的每一个字,探析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情感,这样在古文学习中,不仅是对作者的文章进行简单理解与鉴赏,还是对作者创作文章背后的故事进行探析,以此更全面地学习古文。

  譬如:杜甫的《蜀相》,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教师如果只是一味讲解诗中的内容,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所以要让学生进行朗诵,更好地领会七言律诗的魅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状况

  在我国高校课程教学中,古代文学课程占有较大比重,并且在教育改革上要给予更多关注,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还有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以下是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古代的文学课程考试主要包含:①传统的考试方式。

  主要是指,我国的古代文学课程考试需要的试卷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出题,但是教师所出的试卷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少,难以对学生的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而且这样的考试方法的评分标准都是由教师本身制定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②标准的考试方法。

  主要是指有专门的命题人员对我国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进行命题,在经过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的探究和分析后,找出教师教学中出现的考点和难点,得出全面具体的内容,从而进行考试命题。

  这种考试方式的运用,可以规避传统考试所具有的不足,确保考试的试题关系到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并且对学生的考试以客观的评判标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譬如:

  固定的考试形式与出题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也会出现学生猜中考试题型的状况,考试答案更具客观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出现固化,以至于形成“读死书、死读书”的局面。

  三、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使考试与日常的诵读教学相融合,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高校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考试与日常的诵读相融合,考试并非只有在固定的日期才可以进行。

  譬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不定时地要求学生默写与背诵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段落和句子,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并且可以把这些课堂上所有的活动成绩都作为学生日常成绩,以此增加学生期末成绩的分数,以平时表现的成绩的累计加上期末试卷的成绩,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

  (二)尽量使考试中的答案更具广泛性和主观性。

  在诵读模式下的高校文学课程考试中,要尽量避免试卷中的“标准化答案”,在试卷中加入主观题目,为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

  诵读模式下的考试答案已经不是以往的固定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多样各异的答案,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使诵读模式下的高校文学课程考试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三)要改变诵读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考试形式。

  以往,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考试题型绝大程度上是以填空、默写、简答、论述等为主,可是在诵读模式下进行的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考试,

  可以出古代文学的鉴赏与古代文学改编的考试题型,其主要原因是诵读模式下主要增强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主要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于古文的熟记程度,更是高校学生对古代文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譬如:在考试中,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片段,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或者让学生对一个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创新。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古代文学课程考试形式得以创新,有效规避考试题型简单、枯燥的问题。

  四、结语

  为响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也要改变。

  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对于考试的题型、考试的评判都会有所变化,

  由此可以真正提高高校教师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并且要把诵读训练当做考核高校学生古文学习的重要标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诵读模式下的高校古文课程的考试可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唐芳.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8).

  [2]肖献军.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14(09).

【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相关文章:

从古代文学书目的发展看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10-26

试析古代文学书目的发展看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10-07

古代文学的教育作用探究10-08

和谐教育与古代文学教学论文10-08

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古代文学论文10-08

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衔接论文10-08

古代文学人文素质教育论文10-08

成人教育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的论文10-06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10-26

古代文学视域下体育教育的论述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