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再说化学实验探究论文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非常重要,而实验探究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师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探究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应是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那么到底怎样搞好实验探究呢?到底怎样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呢?到底怎样通过实验探究来优化课堂教学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 化学小实验的引入,可培养学生的兴趣,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节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始业课,我们须认真设计。图片的展示与老师的讲述固然重要,但如果利用小实验引入,则课堂趣味横生。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其中倒入少许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滴加无色的酚酞试剂,再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加无色的稀盐酸,结果红色消失。“同学们,这就是‘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的魔术。”“同学们,这个魔术并不神奇,它里面包含着化学知识。”此时,学生拍手称快,课堂气氛热烈。这样的引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创设了为体情境。无独有偶,在高一化学《绪言》课堂里,我设计了无水酒精与鸡蛋清反应的实验,实验简单,但及时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在试管中发现了什么?然后又想到了什么?此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鸡蛋熟了”,“无水酒精与蛋白发生了反应”。教师趁热点评,三位同学得到表扬与鼓励后,课堂气氛高涨,很快师生形成共识:我们不能大量酗酒,说明生活中处处是化学。
二) 实验的展示、设计与引导,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能发展学生的兴趣
大家知道,氢氧化钠溶液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如SO2、CO2等),但反应没有明显现象,课本中也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我们不妨增设一个趣味实验:用矿泉水瓶收满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向其中倒入少许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塞紧瓶盖,用力摇瓶,奇特的现象发生了:瓶子变瘪,同时手有热的感觉。教师称热追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了结论: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瓶内气压减少,然后出现压强差,故瓶子变形了。直观的演示让学生记住了这类反应,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大家还知道,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气体,它溶于水是否显酸性呢?我们不妨这样来设计:将探究过程分为六步 ①用石蕊溶液将四朵纸扎的小白花染成紫色,晾干备用。②用装有稀醋酸的喷水器向第一朵花喷稀醋酸 ③用装有蒸馏水的喷水器向第二朵花喷蒸馏水 ④将第三朵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⑤用装有蒸馏水的喷水器向第四朵花喷水后,再将喷有水的花放入另一瓶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⑥分别将四朵花取出,小心加热。结果发现,第一朵花和第四朵花由紫色变成了红色,第二朵花和第三朵花都不变色;加热后,第一朵花和第四朵花由红色变成紫色,第二朵花和第三朵花还是紫色。奇特的现象让学生进入了沉思,此时老师及时引导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实验④和实验⑤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茅塞顿开,很快发现了两个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
CO2+H2O=H2CO3 H2CO3=CO2+H2O
不难发现,实验设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而且可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让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分组实验操作的诊断,能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和观察能力
分组实验课里,五分钟的精讲后,老师应来到学生中间,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指导和诊断;这就是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这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验探究;因材施教后,耐心的分析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分组实验里,试管中石灰石与稀盐酸接触后剧烈反应冒气泡,看到现象后学生拍手称快,并兴奋地询问老师:老师,请问这是什么气体?老师可微笑引导:这是实验课,旁边有仪器、药品和物品,我们不妨检验以下。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一位同学将燃烧的火柴梗放到试管口,火柴熄灭了;这位学生将火柴梗丢到地上并大声说到:是二氧化碳。老师此时不必指责这位学生,可招呼旁边的一些同学们过来,并轻声说:同学们,这位同学的结论正确吗?我们知道氮气也不能支持燃烧,这位同学想到了二氧化碳,非常不错。但请你把地上的火柴梗拣起来。这位同学拣起火柴梗并放到垃圾瓶中,同时询问老师:老师,对不起。老师,这到底怎么说?老师耐心分析到:应该讲可能是二氧化碳。当然是不是二氧化碳,我们可以证明啊,下面该怎么操作呢?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忙活起来,两个同学相互合作,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在试管口处塞紧,并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学有所获,成功后的微笑是那么的惬意!可见,我们要重视分组实验,重视分组实验中的探究,这样的探究可使课本知识变为有效知识,这样的探究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里的探究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演示实验的适当拓展,可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催化剂 ,对于初中生来说 ,是一个比较难的概念。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从三个小实验入手,基本能说明问题,但不严密,为了让学生理解催化剂的“两不变”(即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我们可以从四个演示实验出发,展开论证。设计如下:
A 向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倒入少许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里,木条没有复燃,木条的亮度也没有变化;振荡试管再试,火星亮了一点。此时教师启发学生:过氧化氢能放出氧气吗?
B 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管口,结果发现:木条复燃,同时管口有水雾产生;教师引导:同学们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然后趁热设下疑问:到底是二氧化锰产生了氧气还是过氧化氢产生了氧气?我们继续观察。
C 当B中试管里没有气体放出时,引导学生观察:黑色粉末依然存在。此时再向试管中加入3毫升过氧化氢溶液,结果管口处的木条又复燃了。
D 另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许二氧化锰粉末,然后给试管加热3至5分钟,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亮度也没有变化。科学证明:不管加热多长时间,二氧化锰总是不放出氧气。
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催化剂这个概念 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可见,演示实验的拓展和引导,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五) 实验改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实验设计重要,实验改进更重要;实验改进中师生交流更多了,实验改进中探究是前提,实验改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起来了。在《分子》一节里,演示实验《滤纸上的酚酞遇氨水依次变红》设计非常好,但需要改进。首先在多媒体上板演三条化学信息,⑴酚酞试液遇氨气变红 ⑵氨水会挥发出氨气,氨气由氨分子构成 ⑶ 氨水显碱性,能与盐酸发生反应 第二在滤纸上等距离滴加酚酞时,距离不要太小,一般以三点为最佳,三个红色圆斑依次出来后,滤纸很清秀,现象也很明显。实验成功后用镊子将棉花取出来,滴加盐酸,一会儿气味就消失了。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采用白磷燃烧来验证会遇到一些问题,实验改进后问题解决了。第一,在锥形瓶里放一层刚烘炒过的热沙 第二,在燃烧匙的小锅子中间开一小孔,将小块白磷置于小孔处(注意:不能让白磷掉下来)。实验成功后,可设下疑问: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有那些优点?学生展开讨论,片刻后就找到了答案:①产生的白烟没有飘到空中,保护了环境。②生成物——烟——五氧化二磷没有跑掉,误差很小。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立意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让学生体验化学,让学生参与探究,让学生多动手,巧动手,真正做到学知识,发现知识,真正做到应用知识。我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化学教学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再说化学实验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仪器管理探究论文10-08
美育角度下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论文10-08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论文10-11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10-08
构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论文10-09
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实施策略分析论文10-08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论文10-10
有关化学实验的论文10-08
化学实验教法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