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毕业论文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时间:2022-06-24 10:41:44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通用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通用15篇)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种全球趋势,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在: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等。笔者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全世界128个国家中,有67个明确要求国内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国际会计准则还得到了美国的重视,欧盟的支持,亚洲国家的纷纷效仿。通过分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化 经济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深,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急剧增多,使得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一种指导性原则,用于规范会计核算(尤其是财务会计核算)、制定会计制度等。会计准则规范的数字背后体现并调整着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其与国家的法规、政策一样,都是一种政治博弈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消除或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使之逐步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趋于一致,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在:

  1、会计准则国际化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会计准则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W.Carlin和C.Mayer(2000)发现,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国家,GDP增长较快,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增长也较快。Busman和Smith(2001)认为,财务会计信息通过一定途径影响经济表现(economic performance)。换句话说,保守的会计准则会消除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成分,短期来看会降低经济增长水平,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健康增长却是十分有益的;而乐观的会计准则正好相反。因此,制定会计准则往往是以政府利益为第一导向。

  2、会计准则国际化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而使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财务报表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财务报表是提供给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参与决策的,投资者增加投资额,就会增加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的生产力扩大了,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必然扩大。

  3、会计准则国际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突出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促使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放眼全球,制定出更真实、更公允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为国家监管、控制上市公司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真实、公允的会计准则,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准则能够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披露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关系与关联方交易,防范上市公司舞弊,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从1992年就开始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随后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到2006年,中国财政部正式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39项新准则极大程度地参考了标志着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又往前迈了一大步。然而仍存在下列问题:

  1、法律环境与准则的制定有差异。在法律体系上,我国是成文法体系国家,与英美等遵循例法体系的国家有很大差别。在法律传统上,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法律环境发展上的滞后与中国会计准则中要求更多地以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来处理问题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2、缺少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的作用是指导会计法规的制定、实施,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纲领。而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指导。由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根据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基础,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3、会计准则的侧重上有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侧重点是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计量为优先考虑,其确定的基础是由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构成的。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鉴于此,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造成相关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关系在体制或制度方面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会计系统隶属于公司体系内部,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防范舞弊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法人股东持股比例高,使得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报告却没有相应的处罚;政府会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等等。

  5、我国会计界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较小。我国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为我们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空间。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冯淑萍也作为亚洲的代表被选人准则咨询委员会。2001年1月1日,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运转,以往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按形成的理事会的政治化决策过程被专家决策程序所代替。也就是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将大打折扣。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不能采取被动的态度,而应争取主动,在国际协调中取得发言权。

  三、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对策

  为了中国经济的更快更平稳的发展,为了保证中国会计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协调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会计准则是国家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整个法规体系而存在。它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各方利益向背,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共同存在和发展。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包括:

  ①会计准则与证券交易法的协调;

  ②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协调;

  ③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2、加快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而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构建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考虑我国国情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以前没有在会计准则之外再另外制定“概念框架”作为行动指南,若直接制定一项与会计准则分离的、理论性的概念框架,则很难被大众普遍接受和理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在制定财务概念框架的过程可以分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的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内容。对我国实务中尚未出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其准则的制定,在考虑我国经济环境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可采用国际上多数国家所应用的比较先进科学的方法,也将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同时,理论界应当对此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使我国会计准则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在继续准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的同时,应当强化会计监管,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确保会计准则制定发布后得到有效执行。建议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依靠非正常交易及关联方交易等操纵利润;要鼓励和支持信息评估、分析、传输、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提高投资者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公开披露信息对市场的作用。

  5、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如何在新的体制下体现发展中国家的条件和利益,是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形成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我们应通过咨询委员会这一渠道,了解、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降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具体而言,我国应介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积极开拓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应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向双向主动的会计协调方向发展,既有选择的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又要将我国会计准则介绍出去,在欧美主导的国际会计标准体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这个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2

  财务会计准则由出现到发展,到最终的成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从最初的西方财务会计准则制定,到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成就,本文就财务会计准则在美国的发展得出对于各个国家在制定准则时的启示,再次研究了财务会计准则的性质,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会计准则时一种技术手段,另一种是经济后果观,从整体的财务会计准则概述上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

  一、财务会计准则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带来的启示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至今为止已经有将近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首先,在1938年~1959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成立,说明会计原则、程序和会计名词,研究的公报比较侧重与会计实务。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时期的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并没有一定的系统研究和理论的支持,它所发布的一些公报也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并不成熟;而且当时的委员会权威性还不够,并没有像现在有一定的权威性,再者,当时的委员会所发布的公报还存在过分的多样化;其次,在1959年~1973年,美国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成立,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发布意见书说明会计原则及程序,从而增加它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同样,当时的会计原则委员会也有一定的缺陷:它忽视了会计理论研究,一味的强调会计实务,缺乏理论框架,因此,会计原则委员会也无法适应经济环境和外部压力。最后,从1973年至今,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FASB,它的主要内容相对于前两者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也适合现在的会计发展要求,它的主要工作是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准则进行解释,并且发布技术公报。相比前两者来说,它也存在缺陷:即现在FASB发布的准则过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发布的准则对日常活动所出现的新的业务的适应性比较差。

  对于美国来说,美国会计准则所解决的重大问题则是:在理论方面,它解决了会计的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在准则的自身方面解决了它制定准则的方式、内容含量、政治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于美国会计自身以及其他国家,包括我国的会计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在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会计准则反映一定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会计准则受到各种利益相关方的高度关注,而且,会计准则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

  二、会计准则的性质

  (一)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

  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认为会计准则本身必须是有序、系统的,而且要内在一致,应该与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相吻合,并不受个人的左右,在立场上通常是无偏见的。对于这种认识,学者们所具备的思想特点通常表现为首先认为会计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其次,对不同的概念进行界定,演绎或者归纳具体的内容,最后认为存在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既然认为财务会计是一种技术,就要达到完善,但是现实是不可能的,各国的会计组织不一致,是有一定的差异。再者,按这种观点,在准则的研究中主要解决的是财务。

  (二)经济后果观

  持经济后果观的学者们所持有的立场是,认为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准则本身是一种约束或者规范,背后隐藏经济利益,经济后果观的表现是会计信息影响了各利益相关方,其结果是一部分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受损,他们所体现出的思想特征是按这种立场认为,单纯追求完善的准则是不现实的,恰当的思路应该是寻求一种经济后果最公平合理的会计准则。对于这种观点的评价,一般认为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最完善的准则并不代表最公允的后果,因此,准则制定应当是就事论事,而并不能一概而论。对此,他们所作出的提议则是,在制定准则的同时,它还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回避一套完善的概念框架。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会计准则类似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基本概念以及财务报表,我国的会计基本原则类似于美国F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制定开始是在建国以后,在建国以后—1992年,我国并没有会计准则,那个时期对会计进行规范的只是国家统一发布的会计制度,1992年~2006年,在这一时期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2006年我国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废止国家的统一制度,在2006年以后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自定,不断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我国财务会计准则所具备的特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主要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适应了会计发展的大趋势,现阶段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不断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并且由原来的计量属性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使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适应现实的发展,关注日常经营活动的交易实质,体现出报表的公允真实。

  具体来说,我国财务会计准则接受了国际上都比较认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同时还在财务会计目标上明确了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决策有用观点,体现了一定的投资人的重要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一定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也有了一定的扩展,进一步来说对会计工作的权衡观也有提高。其次,在报表体系的构建上面也确立了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报表体系;最后,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方面借鉴引入了西方国家的做法,并且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会计要素的范围上有了极大的丰富,其中,我们国家的改进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国的会计要素接受了西方国家的十要素观点,另一个则是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以未来经济利益定义要素的方法。最后来说,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上,形成了会计计量属性多种并存,但是以公允价值为核心逐渐转向价值的计量。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3

  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体现在6 个方面:

  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这两个方面,新基本准则出现了较大变化。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据悉,财政部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是对原来基本准则中有关基本原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准则将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两种方法。根据调查,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不能提供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相一致的会计信息。存货先进先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变革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企业应计提的减值损失准备如果高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补提损失准备;如果低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冲回已提的损失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当调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不得转回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流动资产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问题由其他的准则来规范。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xx 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否则20xx 年执行新会计准则后,这些隐藏利润将再也没有机会浮出水面。从上市公司实际计提的减值准备来看,一些公司的减值准备甚至超过了当期净利润。这些公司若在20xx年报中转回部分减值准备,其利润将大受影响。

  4、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变革

  《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实质条件,提高了该准则适用的精确性。在会计处理上,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因此,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会因此获得较高的收益水平,值得投资者关注。

  5、 所得税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准则没有按照原《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直接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2 所得税》的相关精神,引入了计税基础的.概念,实行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所得税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资产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成为财务会计研究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的逻辑合理性受到重视,不允许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任何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根据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算,除直接在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6、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1)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利润操纵。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而实质上并非是双方都认可的价值,尽管公允价值是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但是人为操纵因素过多地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因此,相当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合并重组一夜暴富,甩掉了亏损帽子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2)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使上市公司利用母公司或子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新会计准则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 立足中国的实际, 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较好地处理了会计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颁布和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历史,必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和审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财务报告决策地位和会计审计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意义重大。我们要应用好新会计准则,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敢于面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新会计标准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使我国的企业通过执行新会计准则在优胜劣汰的变革中随机应变,最终成为适应国际大环境的赢家。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4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后, 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愈发频繁, 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特征愈发明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会计信息对于经济贸易活动, 尤其是跨国范围贸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依靠会计准则实现, 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差异, 如不能掌握这种差异, 就会导致贸易成本增加等问题。笔者从会计准则定义入手, 就我国与国际的会计准则差异进行了探讨,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国内,差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国际性贸易行为愈发频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想要科学、客观地对贸易风险做出评价评价, 就需要更加全面、真实、有效地掌握对方的财务信息, 故而提高了对于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我国会计准则整体发展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 但并没有全盘接受国际准则相关规定。因此, 加强我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差异的分析及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准则基本内涵概述

  会计准则是一种包含会计理论、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从狭义的角度分析, 会计准则是指在对会计概念正确理解基础上, 正确开展会计工作及处理各项会计事项的规范标准, 具体包括资产进行、权益计量、确认费用以及财务状况报告等内容。

  从会计准则发展的角度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时间较早, 我国会计建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会计准则建设发展过程中, 借鉴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内容, 同时也存在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规定内容。

  二、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 制定机构差异分析

  制定机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存在的会计环境差异, 导致其性质出现差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 会计准则具有两种制定机构, 一类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制定机构, 另一类则是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具有世界级的权威性。IASC于2001年完成重组, 改名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IASB, 该组织主要负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二) 制定程序差异分析

  制定程序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准则差异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属所有成员提交相关参考材料至委员会, 对材料进行讨论并确定专题, 随后转交至筹划指导委员会;

  二、筹划指导委员会在相关人员协助下, 对材料进行研究, 并就专题内容提出论点提纲;

  三、筹划委员会在理事会建议评价基础上, 制定准则初稿;

  四、理事会对初稿进行审查, 并交付于委员会所有成员评论;

  五、由筹划指导委员会筹备一份会计准则修订草案交由理事会投票表决, 获得三分之二及以上支持后, 作为征求意见稿在全球范围内公布, 并邀请相应的'利益主体参与讨论;

  六、通常情况下, 会设定六个月的意见征求期, 意见征求其结束后, 各方评论意见统一移交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

  七、由筹划指导委员会提供一份会计准则修改稿并上交至理事会;

  八、准则正式签发必须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的支持, 之后会被翻译和发表。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征求社会上的建议和意见, 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透明度;

  二、由财政部会计司草拟会计准则;

  三、草拟阶段, 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意见征求稿、草案以及送审稿;

  四、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发布四个阶段;

  五、如需对已经发布实施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且修订程度重大, 具体修订程序与如上程序相同;六, 会计准则生效时间与财政部发布时间相同。

  (三) 公允价值运用差异

  就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更加侧重于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会计准则则选用了排斥的方法对待公允价值计价。从计量属性分析, 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其运用程度及范围, 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程度。

  三、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 分析探讨了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邱晓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 2014 (11)

  [2]朱娜.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02)

  [3]张宁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16)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5

  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过程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过程可追溯到1996年9月。在经过了近24年的运作之后,IASC感到,要进一步发挥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必须使各国会计准则“发散”的状况得到“收敛”,必须提高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透明度和可比性。为此,IASC于1997年批准设立了“策略规划工作组”(Strat?egyWorkingParty,SWP),负责考察在完成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达成的“核心准则项目”之后IASC应该具有的结构及策略。1998年12月,SWP发表了一份改组IASC的设想草稿,1999年4月至10月,又召集了各种会议对报告草稿提出的建议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终报告,题为《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未来规划的建议》。IASC于1999年12月通过决议采纳SWP的建议,并根据建议任命了一个提名委员会来推选首批受托人。2000年3月,IASC执行委员会批准了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章程;5月,IASC全体团体会员又一致通过了IASC的重组方案和新的章程,同时提名委员会宣布了首批受托人名单。

  新章程中反映和采纳了SWP的改组建议。新章程包括ABC三个部分。A部分阐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称、目标、成员以及基金会的设置。B部分规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内部结构以及行政部门的具体安排和工作职能。C部分是从1992年10月的章程中选取的,其中的条款在B部分实施后将停止发挥作用。章程还规定了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包括:在财务会计及报告方面具有权威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分析能力;具备沟通技巧;具有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了解财务报告环境;具有合作精神;诚实、客观以及遵守规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使命以及公众的利益承担义务。

  2000年6月,受托人基金会推举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大卫?特威迪为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主席。2000年7月到12月,受托人基金会为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确定而广邀提名,最后将被提名者缩小到45人。受托人基金会在伦敦、纽约和东京对被提名者进行面试后最终确定了14名首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新准则制定委员会于2001年4月1日走马上任,这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二、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结构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章程规定了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结构。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常设解释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

  2000年12月,IASC执行委员会在确定新的组织结构时,将原来负责准则制定的IASC执行委员会(Board)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的独立的法律实体,负责任命准则制定委员会、常设解释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的成员,监督这些机构的工作,并为其筹集资金。常设解释委员会是从原结构中继承过来的,指导委员会是为一些重要准则制定项目提供建议而由有关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要向基金会和准则制定委员会提供各种咨询意见。

  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接收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和解释书,若不发布正式文件修改或终止,这些准则和解释书仍将有效,会议还商讨了IASB的工作议程和一些其他问题。2001年5月,IASB会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有正式联系的.国家的准则制

  定机构的主席,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以及美国。_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试图与这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确定统一的发展目标。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原因和特点

  1、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成为重要推动力

  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促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经济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扩大,金融市场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资本市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许多国家的企业对资本的需求由原来主要由国内资本市场得到满足转向了主要依靠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

  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长期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国际会计准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证券上市的企业分属不同的国家,遵循不同的会计准则,因而提供的财务报告各不相同。为此,国际会计职业界力图协调各国的会计准则,以期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国际上协调财务报告要求的活动较早出现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美国有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公司进入该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和融资。到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按美国的会计准则重新编制它们的财务报表。这样的公司不断增加,美国会计准则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到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筹资的公司也同样遇到按该囯监管机构要求重新编报财务报表的问题。重新编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所以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感到了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由此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IASC及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为了能使国际会计准则得到国际金融证券界的认可和采用,它的制定机构的改组不可避免地提上了日程。

  2、国际支持达到新阶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由一些国家的职业会计团体建立的,成立时除了得到这些会计团体的支持外,并不被国际社会所重视。但经过20年的努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逐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组织的认可,它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也渐渐获得了“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地位。

  1993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提出应当为跨境融资和证券上市的企业规定一套合理完整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若能修订其国际会计准则,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方法,增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确定一套核心准则,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将在全球证券市场上认可和推荐国际会计准则。1995年7月,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公开宣布了它的这一政策,同时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建立核心准则问题达成协议。

  至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本完成了根据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提出的要求修订和建立核心准则的工作。核心准则为会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础,包含了一般经营活动的所有重要领域。核心准则的实施将提髙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1998年,七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要求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对国际会计核心准则及时进行评审。他们承诺,将尽力保证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各类民间机构中遵循国际公认的最佳实务原则、准则和规范。并呼吁参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所有国家都承诺遵循这些国际公认的规范和准则。

  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6月制定了一项战略,建议在欧盟范围内消除证券交易中的障碍,其中之一就是要建立一套会计准则,以增强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创造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欧盟委员会认为应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要求2000年底以前所有欧盟上市公司都应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2005年以后这项要求则将成为强制性的。成员国也可以将该项要求扩大到非上市公司。

  由此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得到的支持逐步增强,在20世纪末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必须进行改组,以回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3、提高准则质量的压力驱动

  IASC在其发展的前20年中,主要致力于让世界认可或承认它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为此它的准则在规定计量和披露要求时,往往给出多种选择,包罗各种不同的会计实务,以使其适用面宽广一些,能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和支持。这种发展策略带有普及推广和争取支持的成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被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认为不是质量最髙的会计准则。

  既然IASC制定的不是最髙质量的会计准则,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国际组织来制定最髙质量的会计准则,满足国际社会对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求。这对现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威胁。SWP在其报告《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未来规划的建议》中指出了这一点:“IASC现在应该进行结构调整,以使其能够满足对一套高质量全球性会计准则的需求。如果IASC不能进行这种调整,那么为回应市场的要求和压力,其他地区性或国际性组织就会应运而生来填补这一空缺,成为全球性或地区性准则制定者。”可见,IASC不改组将有可能影响到它的生存,建立髙质量会计准则的要求驱使IASC不得不进行改组。

  4、财务信息提供者的促进作用

  公司在决定其证券在国外市场上市时,必须考虑市场对信息的要求。当有证券发行时,投资者不会投资于那些他们无法确定其质量的证券。各公司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稀缺财务资源进行竞争,只有满足了投资者及分析者的信息

  期望的公司才能够实现其筹资的目标。而在财务报告领域’各国间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各国资本市场对这种不同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两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相互认可对方国家公司的财务报告。这是对公司最为方便的方法,欧洲证券交易所之间采用这样的方法。

  (2)附加信息。上市公司使用其所在国的报表,但是在P注中提供附加信息。

  (3)使用可以选择的处理方法。上市公司在本国会计规则中选择与国外证券市场要求一致的规则来编报财务报表。

  (4)采用不同的准则。如果以本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年度报告不能通过上述几种方法获得上市国的认可,那么就必须按照上市国的会计准则重新编制财务报表。在这些方法中,完全不用改变的情况只有在采用了被国际上公认的准则时才能实现。许多进人国际资本市场的公司都有编制两套财务报告的经历。因此,从财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看,希望能有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来改变它们编制两套财务报告的状况。

  四、对策思考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改组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准则制定机构与会计职业界“脱钩”、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不再自动成为IASC的会员;IASC巳注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选取以专业技术和知识水平为首要条件、以技术能力和财会知识等方面的8项条件为标准,国家的代表性因素不再重要;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决定将其制定的准则更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maticm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IFRS),等等。

  面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领域的这种新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的委员主要来自经济发达国家的问题。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制定者的水平必须是世界一流的。国际会计准则正在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的游戏规则之一,应该承认,这种游戏规则制定的理论和实务在经济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水平,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国际会计准则达到高质量和高标准。因此,通过改组,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质量水平确实得到了提高,我们就应当支持和认可。当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国际会计准则质量再髙也不可能全盘搬人中国。对于已制定和将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尽可能吸收、引进并使其为我所用的态度。

  其次,我们应有一个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划。此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在短期内避免了多套国际会计准则的出现,新准则制定委员会若能按预期的那样制定出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则有可能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资本市场所接受,相对统一、“收敛”和公认的国际会计准则有可能逐步达到。如果这种趋势的估计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为此应有一定的规划,在对现有或即将制定的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进行深人研究的基础上,使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设与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结合起来,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水平的提高,逐步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去。

  再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注重吸纳财务报告编制者、使用者和审计者等方面的代表进人准则制定委员会,为保证各方利益的协调提供了基础。这对我们是有参考意义的。我国证券投资界已呼吁采纳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他们是从财务报告编制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反映着这些群体的意见。若不能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志集中起来,我国会计环境中多重报告要求和规则的“发散”状况就可能会出现或扩大。在如何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方面我们需要有统一的对策,而这种统一对策的形成是各相关利益集团相互协调的结果。

  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设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改革,继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实施后,《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一批具体会计准则又先后出台。在会计改革中通过实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策略,我国会计规则和会计实务与国际惯例的差异已大大缩小。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改组及其今后的动向值得我们关注,需要我们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和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脉搏和步伐,使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发展相适应。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6

  [摘要]本文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了概要性阐述,重点论述了公允价值理论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及其在我国会计体系中运用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重新修订后的新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在境内上市公司中实施。这标志着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正式诞生。在基本准则中,除规定了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外,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多达18项,涉及面十分广泛。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分析

  1.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运用。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从原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上述规定可能产生以下影响:原先上市公司拥有的物业都被计入了固定资产,因此,物业的升值与否,并没有体现在报表中。近些年物业升值迅速,如果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地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正式奠定了重估资产净值的方法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地位,这必将引导市场对该项方法进一步的认可。

  2.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早在1998年6月财政部发布(1999年1月1日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就引入过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债务重组收益作为利润反映。但由于当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发展及监督等所存在的问题,公允价值的使用非但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公允性,反倒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借口,于是,在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中不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再次产生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此次新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时规定: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同时规定,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如果上市公司的债务人能够得到债权人的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可以将豁免的债务算为当期受益,在利润表中加以反映。新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债权人损失和债务人利益的判断标准,理论上更为严谨。

  3.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运用。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期末以历史成本与市价(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市价低于历史成本时,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趋近公允价值,此时进行非货币性交易,在公允价值计量法下,不会产生交易收益;而当市价高于历史成本时不做账面处理,即非货币性资产升值时,进行非货币性交易可以产生大量收益,所以此时企业仍可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来人为调节利润。按照新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收益。虽然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不会立刻改变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水平,但优质资产的注入的确会提高上市公司价值的重估,甚至可能令上市公司的成长出现拐点。所以,新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来计量换入资产的价值,既能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也能使上市公司的业绩有较大提升。

  4.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方面的运用影响分析。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在短期投资方面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采用市价法。因此,这种新做法会使上市公司的短期投资的部分利润浮出水面,使得公司业绩有所提升。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会计准则一般不把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该类资产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这就意味着,按照新会计准则,那么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未来出售,应体现在当期业绩之中,而按照修订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也就是单位净资产会出现大幅增加。

  四、公允价值理论运用的意义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一是标志着会计理论由收益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经济学关于资产和收益的概念在会计理论上表现为“资产负债表观”和“全面收益观”。这与现行的“收益表观”和“当期收益观”是对应的。在这个基础上,有经济学家认为,会计有责任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而价值的计量可以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实现。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还标志着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石本仁赖红宁: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J].暨南学报,2001(7)

  [3]路晓燕:公允价值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3)

  [4]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7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通过协调会计准则参与各方利责关系来保证会计准则执行效率。借鉴高璐(2002年)对英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本文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探讨。

  1、会计准则制定环节

  作为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有力保障,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首先,会计准则应当基于国家现实的经济情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制定。其次,会计准则的具体性也会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会计准则的具体性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减小会计准则对象操纵会计利润的空间。准则在制定过程中所选择的范围越大,准则选择权越有可能被滥用、导致偏离执行准则实质精神的几率越高(高利芳,2009 年)。另外,会计准则一经制定后的稳定性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威慑力从而影响执行效果。

  2、会计报告编制环节

  会计报告的编制环节是会计准则执行的首要环节,会计准则执行的程度直接取决于会计报告的编制。具体来说,公司的管理层态度、公司治理结构、公司业绩等会影响会计准则执行。首先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接受程度就会影响会计报告的编制。若管理层对会计准则认可并支持,便会推动会计准则的执行。若管理层对会计准则是抵触的,那往往会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消极影响。另外管理层作为经济人,同时受利益与伦理的约束。当违规成本远大于收益时,管理层自然执行准则。但当违规成本小于违规收益时,管理层可能会倾向于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以误导投资者来获得收益。同时若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受伦理观念支配自身行为,便会仍选择遵守准则而不会冒险违规。股权高度集中时,当股东的控制权愈大,在产生侵占少数股东权益的动机时,便能操控会计信息及会计政策从而影响会计报告编制。

  对于部分由于国家股股东缺位而造成的制造虚假会计事项的公司,而所有者监管方面又监督不足,导致真正具备会计决策权资质的的管理部门及公司,会出于自身利益操纵会计政策的导向,对会计报告编制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等董事会的特征会影响董事会的监督效率,进而影响公司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发挥都对会计准则执行具有监督促进的作用。公司业绩也会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影响。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退市,因此由于业绩持续不佳而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往往无暇顾及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而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短时间内提升业绩上面。业绩好的公司对业绩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其执行准则的意愿度会更高,准则的执行情况可能会更好(高利芳、曲晓辉,2010 年)。

  3、会计报告的审计环节

  注册会计师往往整合考虑会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出具审计报告,而审计报告的结果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从而能影响公司的会计行为。会计报告审计对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即对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有着直接的积极作用。而内部控制审计则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了解程度,扩大内部控制测试范围以及程度有利于增强查错防弊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4、会计报告的监管环节

  我国会计报告的监管部门包括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等。与会计报告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公司治理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以明确的法律条文确定了违反会计准则所带来的法律后果。通过监督检查和处罚措施增加公司不遵从会计准则的违规成本,从而约束企业的会计行为。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8

  【摘要】一个国家会计准则首要是依据本国的经济、政治经济、文化、教学等环境要素等特色,为了满意本国经济的开展而树立的,而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无穷区别已日益变成国际资本市场合理流动和国际资本有用装备的妨碍,因而,有必要对各国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和谐。

  【要害字】会计准则;国际化和谐;国际交易

  一、会计准则的效果

  (1)会计准则的散布和施行使不一样行业的公司在处理各种详细会计计算业务时有了共同的,可比的计算规范,使全社会所有公司都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进行会计计算,然后规范了公司的会计计算做法,进而进步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拟定会计准则,规范公司会计计算做法的意图之一,即是维护那些不能对公司的会计材料进行直接操控的出资人和债仅人的利益,让他们能及时获得公司实在牢靠的会计报表,以便行使他们自个的权力。

  (3)会计准则供给了公司会计计算的根本原则和规范,在审计报告中有必要清晰公司所提交的会计报告是否遵从了会计准则。

  二、会计国际化的寓意

  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开展,客观上请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业务上,经过彼此交流、彼此和谐,然后到达选用国际规范和共同通行做法的做法。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指在没有先入为主的条件下,各国之间进行的会计准则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在对等、独立、自愿条件下进行,没有任何一方以高高在上的姿势推行某种规范的状况,和谐各方面经过交流、商洽、和谐,采纳抛弃(抛弃自个已有的规范)、改善(改善已有的实务)、承受(承受它方的主张)、退让(在某一商洽上退让)、进步(进步自个的规范)、重建(和谐各方设立新的规范)等方法,来到达各国会计规范的和谐。

  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一种多主体、多方向的和谐,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和谐是单主体、单方向的和谐,它是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向国际推行国际会计准则的作业。并且,从规模来看,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包含了国际会计准则和谐的内容,因而,后者归于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从其规模来看,有一国与另一国之间的会计准则和谐,有地区性的会计准则和谐以及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和谐。从和谐情绪看,又依据经济开展需要自学采纳和谐做法的自动和谐,也有在外界压力下不得不采纳和谐做法的被迫和谐。综上所述,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指和谐主体在必定的规模或许结构内,构建一个交流、平衡机制,采纳自动或被迫方法,消除与各国会计准则的区别,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到共同的进程。

  三、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意义

  1.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开展国际出资。第二次国际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竞赛日趋激烈。公司要想在竞赛中求得生计和开展,就有必要改善运营办理,加快技术进步,使商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合理而节省地使用资本,这一切都需要很多的资金。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需要很多的外来出资。在资本流动进程中,一方是资金需要者,一方是出资者,两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财政状况。特别是对出资者来说,假如可以很快地把握资金需要者实在牢靠的、详细的和理解无误的财政信息,那么他就会敏捷作出判别和决议计划。反之,假如缺少这种必要的财政信息,他就无法作出准确的决议计划。要使公司供给的财政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可信性,就有必要和谐各国的会计准则。一样,资金需要者也需要了解出资者的财政状况。

  2.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办理和促进跨国公司的开展。这些年跨国公司的开展反常敏捷,不只发达国家安排跨国公司,开展中国家也开端安排跨国公司,有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广泛全国际。这么,假如身处国际各国的子公司的财政报表都是以根本一样的会计准则为根底编制的,那就不只会简化财政作业,进步作业效率,并且会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运营状况的对比、剖析和查核评估。

  3.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推进国际交易。在国际经济国际化的今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国际经济以外。在这种状况下,国际间的交易越来越开展,越来越扩展。在国际交易交往中,购销两边都需要使用发表的财政信息来了解对方的财政状况。假如购销两边都依据根本一样的会计准则来编制财政报表,发表财政信息,那就有利于两边的了解和交流,有利于作出判别和决议计划。所以说,会计准则的和谐对开展国际交易具有很大的推进效果。

  4.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能使公司会计部分节省开支,下降编制财政报表的本钱。在各国会计准则存在不一样的状况下,公司会计部分通常需要编制很多套不一样的财政报表,以满意不一样国家会计信息的需要。这么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政的无穷浪费。假如各国对会计报告与发表的请求不存在过多过大的不一样,就能大大下降会计方面的开支。一起,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对下降审计方面的开支也具有一样的效果。

  四、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

  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和谐涉及到与会计准则相关的各个方面,从会计准则和谐作业的根本内容来看,其一般包括利益的和谐、方针的和谐、做法的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

  1.各国之间的利益不一样,是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根本动因。满意利益需要,或尊敬他方的利益需要,保证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中,和谐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较好完成,这是和谐成功与否的要害。从参与和谐的各国来看,它必然要思考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给本国带来的利害得失,而对这种利害得失的思考通常会放在一个更大的规模和更长时刻来思考,即所谓视野放宽,眼光放远,将眼前的得失与久远的利害作对比,然后思考对和谐结果的承受程度。在利益和谐的进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清楚地和谐各方的利益地点,以及如安在各方之间寻求利益的共同点或结合点。只在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和谐各方发生相关性。找到共同的利益,就有协作的根底,寻得互补互利的方针,和谐才有条件。经过利益相关的和谐,各方的尽力,才能保证各方的需要和利益都能经过会计准则的和谐得到满意。

  2.方针的和谐。会计准则国际和谐是一种有意图的国际性活动,其终究或最高方针是树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进步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方针实际上即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共同性;其次才是进步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经过和谐,在各国较好地完成其经济方针和经济利益的根底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必定的规模或边界内趋于共同以树立一个可对比的结构。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和谐问题上获得一致,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根底和保证。

  3.做法的和谐。所谓做法,是指各国对会计准则国际和谐所采纳的情绪和举动。一个国家对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情绪活跃仍是消沉,首要要看和谐能否给该国带来利益。对做法的和谐,要经过深入细致的交流作业,把各国潜在的和谐志愿调集起来,使之投入到和谐的举动中来,经过和谐进程,亦可使各国之间不利于协作的抵触做法或情绪得到化解。

  在上述要素的和谐傍边,利益和谐是最根本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能否顺利进行,要害在于各国的利益在和谐中不受危害,或许在某些方面遭到危害而另一些方面得到补偿,或许短期利益遭到危害而久远利益得到保证。而方针是详细,方针和谐会使利益和谐明朗化、详细化。做法和谐是利益和谐、方针和谐的终究落脚点,只要利益有保证,才会转化为和谐的举动。

  参考文献

  [1]张琪.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和谐化.常识与立异.2009(7)

  [2]李新宇.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现状剖析. 公司家天地下.2008(8)

  [3]吴克平.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剖析. 财会通讯.2009(36)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9

  【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推广,融资租赁已经成为当前各个企业实现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经济业务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这过程中开展会计核算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本文围绕着新会计准则,就融资租赁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融资租赁会计处理工作中的承租人会计处理措施以及出租人的会计处理措施两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企业提供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措施参考,保证其在新会计准则下实现融资租赁水平的优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融资租赁;会计处理

  在新会计准则当中,其已明确的就企业的融资租赁处理工作进行了规定。融资租赁主要是指当企业开展租赁活动时,当其本身就企业中和资产所有权存在关联的风险与报酬租赁进行了转移。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过程中,会计处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对于保证融资租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会计处理工作当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处理人员应当积极从多方面制定会计处理措施,切实提高会计处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性。

  一、融资处理的基本性质分析

  融资租赁活动的开展需要承租人与出租人共同承担,在探讨融资租赁的性质时,应当分别从承租人与出租人两种角度进行性质思考。首先,从承租人角度分析,融资租赁其实是另一种类型的债券型融资活动,在该活动进行中所形成的是相关企业的负债,并不是企业的权益,与传统的长期性债权融资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其主要表现在融资租赁活动的本金与利息主要是按照租金的方式进行支付。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下,企业有必要按照法定义务,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向相关的企业投资人支付相应的利息与本金,且该义务的执行期为租赁的整个期间。所以,在讨论融资租赁时,可忽略支付利息及本金的方式,其主要是指在融资租赁的时间段中,企业占用了一定需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偿还的负债额。由出租人角度来进行融资租赁性质思考,其主要是作为债权性的投资活动开展的,而相应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取形式和传统的债券购买以及贷款发放形式存在着差异,而且都是以租金的形式进行定期收取的。但是其与其他债券投资方式一致的地方在于当合同限定的租赁时间到期时,出租人能够按照合同的具体规定来收取全部的租金和相关收益。并且在合同完成之后,相关的出租人就失去了对相关融资企业的资产要求权。

  二、融资处理中的会计处理工作探讨

  (一)承租人方面的会计处理工作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活动的过程中,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应的会计处理工作。首先,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时,就应当就相应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进行确认,其主要是指承租人收到租赁资产时,就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进行计算,并以较低的资产额记作融资租赁活动中的入账价值,而这里的入账价值表示为企业融资额。同时,承租人明确资产增加的同时还应当明确相应的负债,并以最低租赁付款额展开相应的计量,计量结果即为还本付息的总价值额。而具体的会计处理方式表现为,固定资产等于融资额与初始直接费用的总和。而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则表现为还款总额减去融资额的结果。另外,在计算长期应付额时应当将其与还款总额划等。其次,在会计处理工作中还应当将租赁期内的融资费用进行平摊。其主要是指在会计处理工作的最末阶段,会计人员应当将整体的融资费用在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中展开平摊,并且在进行费用平摊计算时,会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实际利率法来进行计算。但是在应用该方式进行计算时,还应当就当前货币的时间价值条件进行考虑。另外,会计人员在就融资租赁各个阶段中应当分摊的实际融资费用进行计算时,其计算方式为整体的融资金额和实际利率的乘积。而整体的融资金额的计算方式则应当采取租赁资产净值减去初始费用的形式。而租赁还款的方式主要是以租金支付的方式来进行,所以,还应当严格按照复利计算的方式进行计算,要保证融资租赁时间到达时,所有的费用分摊完成。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在租赁期满时注重对相关费用的确认。当融资租赁的付款额仅含有租金时,就不会产生相应的付款账户余额。但是当最近租赁付款额除了租金以外,还包含租赁资产选择权购买实际价款时,而相应的付款账户余额即购买价款。另外,当最近租赁付款额中涵盖担保余额,并且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实际的担保余额。那么将会产生相应的担保费用,且担保费用仅是融资额偿还金额,不属于实际的融资费用。

  (二)出租人方面的会计处理工作

  根据新会计准则中的明确规定,出租人应当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当日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和初始直接费用相加来作为相应的入账价值,并就相应的担保余值进行计算。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当把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与未担保余值相加,之后将其和现值大小进行对比,而两者之差即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其次,在租赁时期内,出租人还应当就投资收益进行,并将未实现的投资收益平均分摊到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当中,而出租人在进行实际的融资收入计算时应选择实际利率法作为计算方式。而融资租赁从根本上来说是出租人的投资项目,所以实际利率主要为融资租赁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出租人应当采用投资额等于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这一公式进行融资收益计算,而所计算的内含报酬率应当是融资租赁过程中的折现率。另外,出租人在进行分配收益计算时,应当采用投资金额与实际利率相乘的公式进行计算。在投资额偿还阶段,出租人的投资金额会随着偿还开展的过程出现逐渐降低的情况,其所应当分得的收益也会逐渐降低。此外,融资租赁期满时的会计处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当最低租赁收款额仅为租金时,出租人在租赁期满阶段所得到的收回额仅为在公允价值担保下的旧资产,但这却不是具体的收益。而当其中涵盖担保余值时,当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低于担保余值时,则将会产生相应的担保费用,而此担保费用也不能被看作融资收益。另外,当其中含有相应的租赁资产选择权的购买价款,出租人在进行租赁内的含利率计算时可将相应的购买价款当作现金流入量,应在计算后将其合理地分配到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当中。但是在租赁期满之后,出租人仅能收回投资成本,在该阶段难以确定整个项目中的收益大小。

  三、结束语

  会计处理工作是企业融资租赁开展中的重点环节,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加强会计处理工作优化是企业会计人员当前开展会计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首先,会计人员应当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中的融资租赁内容的研究,明确融资租赁工作的根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从承租人与出租人两个角度展开具体的会计处理措施的研究与制定。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在实际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不断实现融资租赁中的会计处理水平优化。

  参考文献

  [1]邵翠丽.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新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6:28-29.

  [2]陈明坤.新准则下承租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诠释与思考[J].企业经济,2013,11:159-161.

  [3]岳玉书.浅谈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4:49-5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0

  【摘要】 本文通过对保险会计准则出台的依据、特点及新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机制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在自己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关键词】 保险会计准则;出台依据;保险风险;再保险

  一、新保险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依据及特点

  (一)新保险会计准则出台的依据

  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经历了从统一到分离、又由分离到统一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4个发展阶段。这4个发展阶段要么没有充分流露出保险行业的特点,要么制度规范存在差异化,不系统或过于繁杂。同时由于这4个发展阶段与国际会计准则有着较大的差异,阻挡或局限了国内保险会计制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使保险企业得以标准化、规范化经营及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要求,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关于“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机制《企业会计准则——原保险合同》”,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及部分国有企业实施,并计划在最近几年内,在所有大中型集团企业内实行,从而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这是我国保险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新保险会计准则的特点

  1、 更接近国际惯例。新保险会计准则构建了诸多现代化理念,同时也规范了传统保险合同的认定、计量工具、准备金测试、相关信息的划分和保险合同的独立审核等。与传统的保险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保险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特点: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审核目标是保险合同而并不是保险公司(因为签订保险合同的并不一定代表是保险企业)与金融综合经营策略相融;新保险会计准则对责任准备金的测试标准符合可行性原则;新保险会计准则对保险企业损余物质和代为追缴赔偿款的审核要求可以控制保险行业对效益的评估能力,从而降低其经济效益,规范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新保险会计准则对保险行业投资利润的确认可以完善保险行业的效益报表,由分散式到集中式,在一定意义上可消除目前单纯以“保险费、档次论英雄”的评价模式;新保险会计准则规定再保险业务单独审核,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清晰性原则;新保险会计准则增加了保险行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促进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强效性。

  2、准则突出复杂性。与其他会计准则相比,保险企业新会计准则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源于现代保险行业的复杂性和会计准则本身的严密与复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涉及大量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技术术语。其次是现代保险业务,尤其是新保险工具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准则、会计计量属性、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要素等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最后是保险会计准则涉及的一些问题尚在讨论中,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由于我国各界对保险会计准则这一新兴事物的认识尚需要提高,且保险会计准则的文字表述还存在比较浓的西方风味,这进一步增加了准则的复杂性。

  二、新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界定“保险风险”

  “保险合同是保险机构与被保险人之间约定保险权利义务的内在联系,并担当着被保险人保险义务。首先借鉴国际惯例,强化了“保险风险机制”,作为审核和判断保险合同的基础依据;其次“保险风险”还可作为分解混合保险合同(混合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合同,使保险人既承担保险风险又承担其他风险。比如:理财性的产品,大家很熟悉,既有保险风险,又有投资风险)的依据。但是新保险会计准则没有表露出“保险风险”的内涵,而“保险风险”是保险合同的重点,“保险风险”没有明确限定,保险合同也难以做出一个明确的限定。新保险会计准则也没有对“特大保险风险”进行限定,这将使得混合保险合同的分解难以操作。新保险会计准则对混合保险合同的认定依据是:倘若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能够得到划分并能够做到单独计量,则可以进行分解;若保险风险与非保险风险不能做到单独划分或单独计量,则不能从事划分,从而把全部保险合同的保费都划分为收入。

  (二)违背了会计原则

  保单取得成本是指保险企业在签订业务或继续续约的'过程中产生的与保险合同有密切联系的费用,其包括的内容有手续费用、劳务报酬、体检费等一系列相关费用,保单取得成本源于保险费用中的附加费。新保险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保险人在获取保险合同成本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劳务报酬应当在产生时计算到当期损益中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如某一件商品可以提供销售空间,在其他各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效益总额与销售业绩之间呈现正的增长关系,即销售业绩提高,企业效益也随之增加。从会计信息的可操作性来分析,会计监督核算的最终成果也要结合上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真实有效的反映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保险业务取得成本费用化,会计审查核算的最终结果将呈现出“悖论”现象,即公司业务量快速增加,其经济效益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大幅降低,而一旦销售业绩增长出现平稳或大幅下降时,经济效益反而呈现增加现象。可见,保险业务取得成本费用化首先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其次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三)未严格确定“再保险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新保险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再保险业务承担独立核算机制,但是却没有确切界定“再保险风险”机制,这样有可能致使会计再保险的泛滥使用。再保险人需要承担担保风险、时间风险和投资风险,经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协商约定在协议中规定一种风险或几种风险转变的再保险就是财务再保险。原保险人可通过这种再保险的模式只将现有的再保险风险转变给再保险人,因此财务再保险是有限风险再保险的一种。现有风险再保险可以降低分保费用,也使再保险人自身所担负的风险最小化,最重要的是其可以降低因为自然灾害发生、赔偿支付过多造成公司财务亏损,缓解市场需求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财务再保险在如今的再保险管理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直接投保人和再保险人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正是因为财务再保险管理机制具有与一般再保险无法比拟的优点,而得到了保险行业的信赖,但是也由此存在很多滥用的情况,最根本的就是没有转变风险或者转变的风险不够充分,从而成为其他金融投资的工具,致使保险公司账面出现虚增效益。财务再保险可以实现“报表粉饰”的现状,所以由财务再保险引发的争端也日趋增多。例如:“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破产原因之一便在于其收购的子公司利用有限再保险机制实施非法活动,最终给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带来灭顶之灾”。我国《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没有对在保险业务作任何规定,《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也没有对有限风险再保险的会计处理作特别限定,《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也未对“再保险风险”进行明确标注。

  三、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对策及措施

  (一)明确界定“保险风险”管理制度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保证

  世界保险筹委会对保险风险定义为“保险合同持有人转移至合同发出人的除财务风险以外的风险”。世界保险筹委会还将保险合同所面临的保险风险分为三类:发生风险就是保险意外实际产生数量与预计数量不相同的可能性;程度风险就是保险意外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相同的可能性;发展风险就是在保险合同期间最后时期,保险人义务金额的改变。因指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利率指数及信用指数,或者类似现状的转变而引起的不确定因素称为价格风险。只发生价格风险而不存在保险风险的合约不属于保险合同,而是界定为衍生金融工具。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保险风险进行明确的限定;作为更准确无误地体现我国居民接受保障的程度,在认定保险合同时应提高“重大保险风险”的限定,并对重大保险风险进行适当的量化,以将混合保险合同中的商品价格、汇率、嵌入衍生工具等非保险风险实施分拆,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二)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内在条件

  当前,我国从*法的角度对新保险会计准则进行规范的主要是《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且不说这些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实行,另外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合理高效地反映出新保险会计准则的特殊性,所持有的新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还不够;其次,缺乏一定的准确性与弹性,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外界环境的转变对不适合的地方做出修改。

  (三)改进保险风险管理机制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动力源泉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涉及现有风险再保险的重大事故,但由于现有风险再保险被泛滥利用的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国政府有必要改进保险风险管理制度,以防患重大事故的发生。新保险会计准则应该准确表明有限风险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准确表明“有限再保险风险”,并对“再保险风险”进行系统、细致的量化分析。对转变风险比较小的有限风险再保险,可在《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制度中明确标注,将其按利率、金融工具进行妥当处理,或将保险风险与利率、金融工具等融资手段进行拆分,分别按保险业务和存款或利率、金融工具进行处理,从根本上防治保险企业滥用风险管理工具。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时期,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也需要一个系统的、合理高效的会计准则。再制定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会计的一般操作流程,又要考虑保险公司的特定身份;既要系统、充分地理解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道路,使之具有可行性、针对性,同时又要思考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状况,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新保险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堪称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丁少群. 我国保险企业保费收入确认与计量方法改革探讨[J]. 金融会计,2006.

  [2] 邵毅平,任坐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3] 彭玉龙,叶建芳. 保险合同会计的国际进展与启示[J]. 保险研究,2005.

  [4]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 金融工具会计与保险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5.

  [5] 庹国柱,朱俊生.论当前保险发展与风险防范——从“保险泡沫论”说起[J].保险研究,2004.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过去,各国会计准则尚未完全统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世界各国均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达成共识。为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需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逐渐表现出国际趋同化特点。本文重点针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作论述,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遇到的障碍进行分析,探讨解决对策,以供业内同行参考借鉴。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演变历程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定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之间通过合作与沟通,协调与磨合,最终达成共识,使各国会计准则均向某一标准靠拢,朝着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背景作为商业语言的一种,会计准则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护商业活动中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产生,一方面是为更好地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区域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影响。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公司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取份额,相继争取在多个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上市,进行证券交易。而财务报告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在会计准则的约束下,资本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均需遵守相关规定。也就是说,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在国际贸易中,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媒介,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决定贸易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则更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尽快扫清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方面的障碍。

  3、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国际贸易与跨国资本流动大量涌现,只有深入了解各类会计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做出更为合理的评价。在此背景下,会计的国际比较逐渐形成,借助会计的国际比较,人们往往能够更为准确地判断何为优秀的会计管理,如何区分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如此一来,各国会计准则通过磨合与协调,不断促进趋同化发展。事实上,会计国际协调可以视为一种手段,借助这种方法,人们往往能够更好地辨别与控制会计实务的差异。协调与磨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国在会计准则方面达成高度统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的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经济全球化、各国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协调以及国际强势集团的影响下,不断磨合与协调的一个过程。市场的国际化,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与生俱来的国际特征,国际上市与发行证券范围的日益拓展,更是为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相关因素

  1、缺乏良好的经济环境结合现阶段情况来看,虽然我国设立了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体系,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体系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均有待提升。金融、财税以及社会保障等宏观管理体制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环境均处在建设与发展的状态中。由于缺乏健全、良好的经济环境,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化势必会受到阻碍。同时,我国市场竞争缺乏规范化的机制加以约束,利润操控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信息根本无法真实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些均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推进造成了不利影响。

  2、会计人员综合水平不高不得不承认,我国整体上严重匮乏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人才,多数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综合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这部分会计人员在处理企业日常财务业务方面得心应手,不过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的贸易活动时,其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经验显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而且,会计准则与相关制度变化较快,会计人员很难与时俱进地了解、掌握各种新资讯与新知识,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有效建议

  1、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联系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沟通是很有必要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越频繁,表达意识越强,则意味着我国将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机会。鉴于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积极主动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中,通过不同渠道,学会创造各种机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有效交流,获取更多发言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能够为我国利益多做考量。另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与体会国际准则的发展趋势,以便在执行方面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避免发生冲突或落后的情况。

  2、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会计准则执行缓解的监管力度,确保跨级准则的深入落实至关重要。无论是企业内部监督还是政府部门监督,均应以透彻领悟会计准则的深刻内涵为前提,根据准则要求,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按照要求披露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全面提高会计信息公布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会计准则俨然已实现了国际趋同。这意味着,在往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将会有大量内容会同国际准则的更改与调整发生变化。有鉴于此,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督力度,以促进企业全面落实会计准则,迎合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巩固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3、坚持维护国家及企业的合法权益在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同时,务必要坚决维护国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我国在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工作,争取更多发言权的同时,还应在会计准则的落实过程中,积极寻找国际准则与我国基本国情、企业运营的显示情况有所冲突的地方,探索其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磨合、消除冲突的契机。此外,还应对我国现阶段执行的经济体制、市场体系、规章制度、各类政策等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考量,并通过反复的权衡,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改进策略。企业应充分借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机会,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今后有关该课题的研究仍需继续跟进,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2

  摘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是公司运作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将针对新会计准则下,如何灵活开展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一些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成本核算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

  互联网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方式。受益于网络技术,目前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呈现出信息化和统一化的特点。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一方面它在生产材料、企业运作上,依托于互联网,另一方面作为互联网企业,对待信息传递及时、灵活是它的特色,所以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上,信息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成为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之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发展受地域限制的因素越来越小,很多企业都形成了跨地区的集团经营模式。针对这类企业,会计在核算企业成本时,也朝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在集团内部分级核算,最后汇总于集团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

  二、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成本核算的改变

  (一)生产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行前,在生产成本核算工作方面,一直实行的是吸收成本法,计入生产成本核算部分的主要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比如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成本核算,原本计入产品成本的支出,现在归于当期损益,而原来归于当期损益的费用则归属为产品成本。

  (二)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在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上,也有了一些调整。比如当生产原材料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不足成本时,应当做好计提存货跌价的准备,计算好资产损益情况,并入到当期损益中。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材料存货,同时还需要做好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另外,直接材料的成本核算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像存贷款等资本费用的利息核算方面的调整。

  (三)直接人工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计算中,人工成本的核算工作改变较大。在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时,按照新会计准则,只要是企业为公司职员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薪酬和福利,都属于职员的薪酬范围,并把其纳入到服务带来的经济利益中来。即职工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劳动报酬,除了解除劳动关系所获得的补偿外,其他都要计入到公司的相关会计工作中,改变了之前的劳动支出费用太过随意的会计核算行为。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开展会计成本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会计人员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实行新会计准则,是为适应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而作出的改革和完善。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也给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挑战。新会计准则,相对之前的会计准则,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这也给企业成本会计人员带来不小的难题,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效率,需要强化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通过学习明确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能够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

  (二)增强企业成本效益观念,发挥成本会计核算职能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更重视企业的成本效益的核算工作,所以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也必须树立起企业成本效益意识,注重发挥企业成本会计职能。在新会计准则实行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的对成本的评价标准都是以企业成本工作绩效为依据,由于成本效益的复杂性,不能仅考虑某一段时间内劳动所带来的损耗成本,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效益,可以从产品本身成长指标出发,反映出其中的成本效益。比如,为了加强企业工作成本效益的考核,要重视评价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企业会计人员在核算公司成本时,要明确产品投入越少越好,产出投入越多越有利,产品的投入实际增长最好要低于产出的实际增长,要不断提高产出,降低投入。

  (三)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掌握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不仅有利于优化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也让我国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制度更加接近国际普遍实行的会计准则,为企业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所产生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便利。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创新性企业不断涌现的形势,加强各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规则的掌握,更能促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比如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新会计准则包含的一些变化,对生产型企业有不小的影响,所以在运用新会计准则时,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相关的培训工作,例如组织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外地培训学习或者请专业培训人员展开培训等方式。另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因为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利益,所以要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掌握,完善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控制好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四)借助财务软件工具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的工作也带来了诸多便利,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借助专业的财务软件来进行公司财务核算,大大增加了财务工作的便利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增加了工作的准确度,减少了人为错误。在新会计准则中,很多的细节都可以通过使用财务软件来体现,这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帮助,所以企业要提高对专业财务专业的使用,借助其提供的明确的数据信息来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

  (五)增加会计工作的控制机制

  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财务运作的整体进行核算,不仅仅是数据的统计,也有利于企业成产、经营体系的完善。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重要方式,利用企业的会计核算控制职能,很多企业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方向,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新的调整和安排,企业根据这些新的会计准则,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成本,给企业的整体运作提供了财务保障,有利于企业增加盈利。

  四、总结

  做好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新会计准则下,做好企业的成本会计计算工作,需要在了解新制度的基础之上,从多个方面展开思考和探索,像借助财务软件、建立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等。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也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完善。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3

  摘 要:企业融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的需要,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运用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理财活动。会计是企业获得资金转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融资决策产生了一些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融资 影响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如果预测到企业的现金流出量大于现金流入量,而银行存款又不能完全弥补这个差额时,企业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筹集资金。会计以货币计量企业活动并把他们记录在账户里。因此,账户提供给企业一个系统的方法追踪企业活动。它是对企业交易的回顾,揭示了交易的发生、发生的时间、金额、涉及的权利义务。正确的企业决策依赖于准确及时的经济业务活动信息。会计是获得这些信息的主要渠道。会计可以提供完整的企业经营活动记录,这对决策者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决策者才可以对这些活动有一个完全和公允的评价。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跨国上市、跨国投资和跨国融资的现象日益增多,我国经济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要使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必须走国际趋同之路。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实现了国际趋同,获得了IASB、欧盟等组织的`认可。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全世界更大范围内得以接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全球经济中的可比性,降低了财务信息报告和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的成本。这两个方面的进步和成果,会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降低国内外投融资成本、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增强跨国经营管理水平。上述这些,既降低了财务融资的成本,又拓宽了企业投融资的渠道和市场。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1 、新企业会计准则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

  企业资本结构趋于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比较低,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委托代理链条过长,股票发行制度不完善,产权改革不到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多数国有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导致其资本结构不合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将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价,加之资本市场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多个领域改革的同步深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将趋于合理,与“新优序融资理论”、信号模型、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等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偏离得以逐步纠正。

  2 、公允价值的引入——企业资产负债率偏离实际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离实际。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进,也是基于我国国情,减少公允价值被滥用的现实选择。尽管如此,由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冲突,在物价总体趋涨的情况下,如果资产反映公允价值,对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说,在其他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其账面资产价值增加,账面现实的负债率及其代表的负债风险会下降,但实际却未必如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目标资本结构,因此企业在考察资本结构时,应充分关注资产、负债的计量方法,排除宏观经济的影响,遵循谨慎性原则,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计量方法的变化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1 、旧准则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

  旧准则对于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债券作为长期负债,在“应付债券”科目核算。基本做法是: 可转换债券在未转换前,会计核算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按期计提利息,并摊销溢价和折价; 债券到期时,如果没有转股,与普通债券偿还本息的会计核算一致; 债券到期时,如果转股,按债券账面价值结转,不确认损益。

  2 、新准则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算规定主要在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四个基本准则中进行了规范。其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可转换债券所包含的赋予投资者未来以特定价格(转股比率)将债券转换为股票的选择权。

  3、新旧变化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处理方法,更符合可转换债券的经济实质。可转换债券既保障了投资者获得本息的能力,同时又赋予他们在企业股票市价上涨时以低于市场价格将债券转换为股票的选择权。因此,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而价格却高于市场上类似但不具有可转换权的债券。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债券处理的重大变化,主要优点有:一是于将可转换债券的权益成分和负债成分进行了拆分,使得在债券的持有期,可以准确评价企业的融资能力。二是尽管可转换债券所包含的负债可能永远都不需要以现金偿付,但投资人可以从报表中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正确评估企业资产负债情况。

  由于准则规定的变化,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要清晰地看到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将不再是减少利润的工具,投资人也不会被可转换债券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同时也要分析出可转换公司债券对每股收益指标的影响。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发行可转换在债券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利弊权衡,从而找到最佳的融资渠道和方法。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4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概念、主体与对象的基础上,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新特点,与此同时,重点强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由2006年被提出,至今为止,已经在企业中执行了较长时间,是我国企业会计领域整体水平进步的主要体现。在该准则下,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的计量属性等都较以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企业本身的财务管理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企业财务管理

  (一)企业财务管理概念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财务往来以及资金收入与支出,均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见,企业财务管理即对企业的财务以及经营行为进行管理的一项工作。改革开放使得市场经济逐渐代替计划经济体制,成了我国的主要经济类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长必须以大量资金为基础,以综合实力为依靠来实现,因此,对资金以及财务的管理便开始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企业财务管理主体与对象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以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为主。前者指的是能够独立经营的,能够直接对企业资金进行结算的单位,后者指的则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够对为企业资金结算提供帮助的财务管理人员。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往来的资金。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体需要通过凭借相应准则,对对象进行管理,以为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提供保证。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是会计领域进步与改革的主要标志。相对于以往会计准则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传统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利润表较为重视,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状态,即以利润的增长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依据。新会计准则在衡量了当前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基础上,转变了上述管理理念,提高了对资产负债表的重视力度。其次,新会计准则的核算方式逐渐向着国际化的方向靠拢,使得会计的计量属性得到了有效体现,相对于以往而言,得到了开拓性的进展,表明了我国会计核算整体水平的`进步。最后,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损失以及成本核算等同样做出了新的规定,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原有的核算方法,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做出一定的改革,才能与当前的会计准则相适应。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经营决策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对管理目标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同样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在过去,企业通常以利润最大化等作为主要管理目标,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价值成了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这必定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细节产生影响。以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科研费用一项为例,该部分费用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在科研方面所发挥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企业价值这一管理目标的代表。在新准则下,企业为提升自身价值,必定会更加重视科研方面的投入,在社会对科学技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上述管理目标的转变,能够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是企业长远进步的主要途径。

  (二)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对企业价值的重视这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整体上看,依然以非上市公司为主,以企业价值为准,实现对一个企业的衡量,是提高衡量结果合理性的主要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价值的衡量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财务报表以及职工薪资等,便属于其主要体现。准则要求企业必须将上述信息真实准确的披露,而上述信息的披露往往关系着企业的融资等问题,因此,企业为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必定会转变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发挥更大价值,据此使信息披露更加能够体现企业的实力,这对于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增强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决策同样会产生影响,以融资为例,新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企业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按权益法核算变为了按成本法核算。上述核算方法的转变,会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的数据方面。例如:如子公司获利,在上述核算方式下,母公司报表的利润便会相应减少。母公司的经营决策需要以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为依据来制定,因此一旦报表中发生了数据变更,其经营决策的制定过程也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四、结论综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为我国各大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管理理念以及经营决策的制定等方面,为充分利用新会计准则的优势,减轻其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的财务管理主体,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此适应财务管理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傅荣,贾兴飞,晏超.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J].会计研究,2014,06:31-39+96.

  [2]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3-7+95.

  [3]田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18-19.

  [4]陈宏健.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J].现代商业,2009,18:250-25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5

  摘要: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要求可知,企业所得税核算应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方法。本文将从资产和负债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开展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并阐述所得税会计相关原理。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所得税;账务处理;递延所得税;方式分析

  一、递延所得税内容分析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要求,企业开展经济活动获得经营成果后需要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缴纳所得税,并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递延所得税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当企业在会计上认定的所得税缴纳金额与税务机关认定的所得税缴纳金额不一致时,并且这种不一致将会在后期获得税务机关认同,那么这种暂时性的情况就是递延所得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可知,企业在核算企业所得税时应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方法,同时应该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对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比较和分析。企业需要了解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明确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并根据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理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明确掌握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降低应交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简要而言,递延所得税就是会计认定的应缴纳税额与税务当局认定的应缴纳税额之间的不一致,其中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就是递延所得税金额。

  二、当前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方式

  (一)当前会计准则要求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根据当前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需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结算,而不能再使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来处理所得税。应付税款法就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在当期确认为当期所得费用,在当期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与本期应交所得税相等,会计期间的不同将只影响企业的所得税金额。而纳税影响会计方法与应付税款方法不同,纳税影响会计法被称为是利润表债务法,比较重视实践差异,强调收入和费用的重要性,根据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利税法的时间差异来确认递延所得税债务和资产。而当下会计准则要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把由于时间性差异导致的纳税金额影响保留到相反期间注销,同时企业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进行确认,从而明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二)所得税科目设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文件内容可知,企业需要在资产项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一科目,同时,在负债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在一级科目“所得税”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二级科目“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以便处理所得税暂时性的`差异,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三)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操作

  在实务操作中,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确认递延所得税,只有当预计未来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企业开展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工作,首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企业的计税基础。企业确定计税基础是开展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操作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企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缴纳税额时和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从应税经济效益中抵扣的金额部分。相应的,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企业根据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从负债的账面价值中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可予以抵扣的金额。其次,企业要根据实际要求明确暂时性差异,充分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并根据暂时性差异的性质将其归为时间性的差异性和非时间性的差异。在一些交易过程中,由于该类经济活动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而不能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但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该类经济业务满足其要求,并且能够确定计税基础,这样就构成了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举个例子,企业在开展产品宣传或者营销过程中产生了广告费用和业务宣传费用支出,按照一般的会计准则要求可知,该类费用如果不超过当期销售收入的15%部分,将准予扣除,如果超过销售收入的15%的部分将在后期的纳税年度中进行扣除,而且这类费用将被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资产项目中。但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企业应该确定其计税基础,两者的差异将被视为暂时性差异,同样可以在后期中予以抵扣,可以结转成为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及税款抵减,这类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其并不是由于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而形成的。再者,如果企业开展的经济活动不属于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并不会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对企业的应缴纳所得税额不产生影响时,该项经济交易活动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金额和计税基础是不同的,此时将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此时将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的计税基础不同,这将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是由于其他规定并处于多方面的考虑,将不会将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比如合并产生的商誉。

  参考文献:

  [1]杨荣军.关于新所得税准则对企业所得税核算影响的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11).

  [2]马德芳.所得税会计的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J].市场论坛,2007(10).

  [3]王宗江,张宝清.财务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建筑中渗透性手法研究论文04-14

有关会计准则的论文(通用11篇)09-22

建筑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土建论文03-28

中国茶文化论文07-20

研究生论文提纲模板10-25

研究生论文的开题报告11-02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06-08

研究生如何发表论文09-23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