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会计信息失真与对策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与对策论文【1】
[摘要]一直以来,会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这也是管理层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
普遍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给使用者提供了虚假情况的同时也给决策者带来了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再加上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会计信息失真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害。
所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显得迫在眉捷,刻不容缓。
[关键词]会计信息 信息失真 原因及对策
会计的作用主要是向会计主体外部提供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的会计信息。
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近几年中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及纳税,还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1。虚假记载。
是指在披露信息时,记载了不存的重大事实或者相反的故意将一些重大事实作不实记载。
这种行为违背了《证券法》、《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披露准则规定,也可能将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
2。重大遗漏。
重大遗漏是指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予以记载。
根据主观状态可分为过失遗漏和故意遗漏,按照客观状态可分为部分遗漏和完全遗漏。
3。误导性陈述。
是指在投资人或者是负责人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予以误导,从而使投资人行为发生错误判断。
一般误导性陈述的类型主要有语义多解型、语言难解型、半真半假型等。
一般是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过媒体加以误导的。
4。不正当披露。
不正当披露一般有两种,一是不及时披露,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公开披露信息。
二是不合适披露 是指未以法定方式公开披露信息。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投资环境,从而影响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般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主要考虑的便是投资利润。
那么投资者是怎么在这么大的投资市场中选择投资的呢?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无疑使他们最为关心的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给他们提供虚假的会计资料,势必误导他们,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2。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对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会计人员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难让管理者真正认识到企业的经营和盈利状况,从而很难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严重中甚至会误导管理者做出完全错误的决策,从而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3。宏观决策的失误。
会计信息使用者除本企业管理人员外,财政、税务、银行、物价部门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作为制定和调整税收、财政、金融、物价政策的依据,也就无法满足国民经济汇总管理的需要。
4。会计信息失真也会导致税收和其他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促使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有很多,总的来说还是为了一己私欲,捞取好处,将原本应归国家或企业的资产窃为已有。
甚至一些企业为了能减少税收,故意制造虚假信息,压低资产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5。会计信息失真也一定程度地助长腐坏现象和不正之风。
诸如贪x挪用、行x受x、腐化堕落、权钱交易等,大多数通过做假账,将一些不符和法规的支出合法化。
三、 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大多数只是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开始从业了,比较缺少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也不可避免出现错误,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会计法规等又进行了完善可是相对于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言,仍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之处。
导致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难有具体界定标准,也造成了企业经济交易的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利益的驱使。
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未能按照事实依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甚至于国家带来经济损失。
4。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太完善。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弱化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在一些企业中董事会、经理会、监事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具有的作用。
内部人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公司所有者的权益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
往往为了实现管理层特定的目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就成了牺牲品。
四、信息失真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并加强法制约束。
完善《会计法》等相关法规,并且国家有关部门要对违反会计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2。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利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来督促会计人员,让他们真正做到遵纪守法、真实公正。
并且要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来实现会计的自律。
3。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国家要大力加强的行政干预,并且对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执业情况时常进行监督检查,注重提高中介机构人员素质,对于一些违法法规的会计工作人员做好相应的惩处。
4。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其次做到规范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对新老三会权责进行明确划分,同时还可以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从而加强内部监督机制。
五、结语
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必须运用法律、经济、文化等手段综合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会计制度并且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同时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温兴琦。系统论视角下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陈晓。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之道[J]。会计师,2005;6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对策【2】
[提要]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历来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广泛关注,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领域的一大顽疾。
国家财政部对此问题先后出台了《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严加惩治》、《改进和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对治理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形式的透视,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原因,从而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应对措施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现象
会计信息是关于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会计主体的主要途径,是各种各样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行动时所必需的。
会计信息失真指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也就是指会计信息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有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玩数字游戏,“变通”处理经济业务,有的甚至串通注册会计师做假审计报告。
表现形式不同是因为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主要目的有:
1、出于少交税款的目的。
多列费用,少计收入做成实盈虚亏,甚至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来实现偷税逃税。
2、出于政绩或自身利益目的。
少列费用或早计收入,虚列或高估资产以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来粉饰经营业绩,以达到提升官职或取得目标奖励。
3、出于筹资的目的。
低估负债,高估资产;做假报表或假审计报告来骗取贷款和投资。
4、出具假凭证,办理假手续报废资产,“变通”处理经济业务以转移国家资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分为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会计信息失真。
1、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及物价指数变动、币值变动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是难以克服和无法避免的。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会计制度缺乏统一性。
我国过去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那么不同行业的会计信息就没有可比性。
(2)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会计准则只能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就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
(3)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人员素质部分偏低。
企业在财务人事管理上还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结果使素质差的下不去,素质高的上不来。
在当今会计领域,部分业务的账务处理是财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职业判断的,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判断结果的正确与否。
这些由于会计人员能力不及而无意识的失误通常也被称为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
2、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关人员由于利益驱使而人为制造的会计信息失真。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为了确保国家宏观利益的实现,采取了相应的的一系列激励方法,包括职位晋升、目标奖励等。
也就是说,只要在经济活动中取得成绩(利润、产值),就有可能被提升,从而个人收入就可以提高。
于是“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财务造假”出现了。
一些企业负责人为追求个人和企业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指使和纵容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而目前企业会计人员的收入和任免仍是由企业负责人决定的,如不按其意图办事,往往被调离会计岗位或遭到不公正待遇。
正所谓“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
会计人员常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难以依法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随意处置权的情况下,会计信息难免失真。
(2)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造假的源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实行了多种经营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单位的业绩与生产经营者个人的收入挂钩,以求得最大限度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与经营者的业绩、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经济效益必然通过数据表现出来。
会计数据越“漂亮”,就越能证明经营者的业绩,其收入相当可观,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受经营者主观意志左右的不真实的会计数据,只关注当期收益,不关心长期效益,助长了一些人的短期行为;为逃避税收,而将收入做小,成本费用做大等;为向上级摆功邀好,拉高企业形象,需将利润做大,亏损做小,资产做大,负债做小等;为挥霍公款方便,变通使用资金方便,设立“小金库”等等。
由于利益驱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更加严重。
(3)法制建设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虽然国家也陆续颁布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初步克服了无法可依的状况,但由于“造假犯法”的法制环境尚未完全建立,对企业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处分微乎其微。
如,在《会计法》中有几处提到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除非上市公司业务中造假影响巨大情况下才执行,许多企业小范围的造假常常不了了之。
同时,由于法制的不健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良风气也在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
比如,企业负责人用于请客送礼,或其他超过会计核算范围的开支,无法按正常情况入账,只好采用变通的手段,让业务从形式上合法来做假账处理,从而造成信息失真。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应对措施
当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要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作。
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综合治理,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提高单位领导人的法律意识。
单位领导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指导思想不端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单位领导人学习会计法规,使单位领导人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指导思想,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
2、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人员要真正成为约束企业的执法官,就必须把会计人员的地位和身份做一些调整和改变,这就需要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就是通过稳定会计负责人的地位,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受干扰地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维护正常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一是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二是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三是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4、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内部控制,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
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可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也能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
内部控制手段包括职责划分、授权批准、实物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审计等。
5、加强外部监督,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首先,要加强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其次,应扩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面;再次,应强化税收监督,使税收监督与财务监督结合起来;最后,应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使之与政府、财政、银行、税务等经济监督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6、加强执法检查,加大处罚力度。
目前违法违纪事件之所以屡查屡犯,缘于监督和制裁措施不力。
对此,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强化监督。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
【会计信息失真与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的论文10-10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论文10-06
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论文09-26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与应对策略论文10-09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对策10-08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10-01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10-01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