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毕业论文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时间:2022-10-26 10:10:15 护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关节功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疾病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可以避免残疾发生或减轻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而目前髋关节疾患所致功能障碍亦越来越多影响生活质量,相关学者认为[1],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是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自2014年开始本科将早期康复护理理念运用到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在本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双髋置换3例。其中男69例,女17例,年龄49~78岁;高中及以上57例,初中及以下29例。将2014年在本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双髋置换2例。患者中男63例,女15例,年龄46~75岁;高中及以上53例,初中及以下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与早期康复护理,并进行术前评定。

  1.2.1术前评定

  观察患者步态姿势是否异常、助行器的使用、确定步态类型、检查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及影响因素、测定下肢的长度及肌力、检查脊柱的活动性和影像学检查。

  1.2.2术前康复教育

  早期指导患者术后及出院后避免髋关节脱位的注意事项、转移指导,使用步行器进行步行,演示术后第1天将要进行的练习。教育患者术后及出院注意事项。①避免腿交叉或内收并腿、盘腿动作。②坐位时避免坐低、软的椅子并保持膝部略低于髋部,使用垫高座位的坐位,避免膝部靠胸。③立位弯腰时手不能过膝,避免膝部靠胸。患足不能内旋。④采取仰卧位睡觉,避免患侧卧位。⑤当由坐位站起、坐下和穿脱衣服时避免由髋部弯腰。⑥上楼时健侧腿先迈步,下楼时术腿先迈步,转身以健腿为轴。

  1.2.3术前康复训练

  ①体位训练。向患者说明防止术后假体脱位的正确体位。可平卧或半卧位,但屈髋<45°,不侧卧,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位。②肌力训练。从术前即开始,并一直持续到术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后。告知患者重建关节虽然有自稳定设计,但是其稳定性仍然主要依靠关节周围肌肉来维持,以维持肌力的平衡。③关节牵引。告知患者术前关节牵引优越于术后牵引。④体能训练。指导患者卧位和半卧位时健肢屈膝支撑床面,手拉吊环臀部离床等运动。

  1.2.4术后护理

  1.2.4.1常规护理

  ①术后平卧位,双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双下肢之间安放梯形枕或枕头,持续3个月,避免侧卧位3个月。②术后48h内不间断主动收缩双侧股四头肌,做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加强患者卧床时静脉回流,避免发生深静脉血栓。③术后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多饮水。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d。

  1.2.4.2并发症预防

  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7~10d;尽早物理预防,如足底泵等;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无与手术切口无关的下肢及小腿疼痛,全大腿肿胀等。②预防感染。注意体温、伤口的变化。注意有无牙疼、牙龈炎,有无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及脚气感染等。③预防脱位。术后要根据术中的情况进行功能锻炼,及时与医生沟通。术后保持平卧位,双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勿侧卧内收髋关节,避免盘腿动作、避免坐矮椅子等。④避免外伤。积极有计划进行关节、肌肉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稳定性,术后2~3d床上训练卧位到坐位转移,术后7d扶双拐站立,练习扶双拐或步行器行走。骨水泥型100%负重,非骨水泥型20%负重,混合型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酌情负重[2]。

  1.3术后康复护理

  1.3.1早期

  目的是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肌肉力量,增加关节活动度,防止髋关节脱位及假体松动。①术后当天相对制动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之间垫枕外同时在患肢外侧放一枕头防止髋外旋,并开始深呼吸练习,运用咳嗽技巧。②术后早期注意保护髋关节的结构愈合,尽早开展非手术肢体和上肢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和抗阻练习,手术侧关节进行无痛状态下的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③为预防脱位和半脱位,告知患者避免手术髋的全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和术后危险动作,根据手术入路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后外侧入路患者应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和内旋;前外侧入路患者应避免髋关节过度伸展、内收和外旋)[3]。

  1.3.2中期

  ①根据具体术式制定手术侧髋关节需要及需保护的时间,一般至少6周,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且没有进行转子截骨者,练习和承重的进展速度可略快;对于非骨水泥固定者,限制承重的时间相应要长一些(一般术后1周后,20%负重,术后6周后逐渐增加到100%负重)。②运动训练。a.为预防髋关节挛缩,在术后4~6周,开始适度的牵伸髋关节练习,以髋关节屈曲、外展和外旋3个方向为主,但应限制其他方向的牵伸练习。b.允许承重后,应促进臀中肌臀大肌募集(手术侧下肢站立时进行轻阻力抗阻外展健侧下肢,有助于臀中肌募集;通过逐渐增加台阶、椅子的高度进行上下楼、坐位至站位活动,有助于刺激臀大肌活动)。c.为降低假体的异常应力,矫正不良步态。在具有相当肌力和平衡能力后,若无步行限制,充分使用辅具进行有质量的步态训练。d.注意事项。在进行练习时应注意强调体位和运动模式。练习应为渐进过程,并在一定的保护范围内进行,早期避免髋关节屈曲>90°,内收超过中度范围。在牵伸练习时应避免暴力。

  1.3.3后期

  继续在安全有效的原则下强化手术侧髋关节的活动练习。指导患者采取轻负荷、高重复的渐进性抗阻练习。重点针对与步态密切相关的髋关节伸肌和外展肌的力量训练。

  1.4观察指标

  术后2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下肢关节活动度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4],无疼痛、上下楼梯自如、生活自理为优良。并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小结

  重视护理人员掌握有关康复锻炼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护理人员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早期康复的职责意识,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应用髋关节置换手术可以及时、有效的缓解疼痛,重建髋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5]。康复锻炼从术前开始,与患者积极沟通,早期康复教育,教会患者使用术后辅助器具,步态训练及床上活动注意事项。避免术后手术侧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活动,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正确咳嗽方式,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教会患者踝关节伸屈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训练过程中强调在无痛条件下尽早开始肌力训练,尤其髋周肌力训练,股四头肌及臀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强调术后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训练以主动训练为主。术后早期康复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髋关节功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回归家庭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相关文章: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诊PTCA+支架术后患者的影响10-05

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论文10-08

个性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10-08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效果观察10-05

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护理研究论文10-09

关于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论文10-07

护理指导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体会10-26

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管理论文范文10-06

阶段式康复护理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