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论文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的影响其生活质量,亦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科病房80例中风偏瘫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2~27天;缺血性中风60例,出血性中风20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随机分成早期康复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常规护理和治疗两组均予常规护理及抗凝(缺血性中风)或止血(出血性中风)、改善脑供血、保护脑功能及针灸等治疗。
1.3康复护理方法
1.3.1心理康复护理了解和评估
患者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法,使其更好地投入康复护理中。
1.3.2偏瘫肢体康复护理
第一阶段为床边训练:①良肢位设计:仰卧时将患侧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患侧肩关节下垫一个小枕,患侧臀部垫一大枕使骨盆向后倾,大腿外侧腘窝处分别摆放支持物如枕头、砂袋、毛巾卷,使髋关节伸展并呈中立位,膝关节轻度屈曲,侧卧位时上肢尽量向前伸,并且置于枕上,下肢应取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上。②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康复护士先缓慢地进行2~3次被动运动,并告知患者活动部位、方向和收缩的肌肉,使其体会运动的感觉,在逐渐减少辅助量的前提下进行辅助运动,并教会其利用健侧肢体辅助患肢运动,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③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利用起立床或可调节的病床,从倾斜45°、训练5min开始,每日增加起立倾斜角度10~15°,维持时间5~15min,两项交替增长。其目标是维持坐位30min,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第二阶段为床上动作训练: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主要是利用健手带动患手向天花板方向作上举动作。②双手交叉摆动训练:主要是患手在健手辅助下,练习肩胛带的内收、外展运动。③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患侧下肢抬起,尽量抬高,然后缓慢放回床面,以提高健侧下肢的肌力,防止双侧下肢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萎缩。④翻身训练: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侧卧位。⑤上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控制训练。⑥搭桥训练:双腿搭桥,单腿搭桥。⑦坐位平衡训练。(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从坐位到立位训练。其训练目标是协调患者向患侧转移体重,使患者掌握平衡身体功能,预防患者利用健侧代偿丧失的患侧功能和对患侧的忽略,控制痉挛、原始反应和异常功能运动模式,易化正常运动模式。第三阶段为步行准备训练:目标是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应,提高骨盆控制能力,掌握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掌握双下肢站立相和迈步相的分解动作。其包括立位平衡训练、平衡杠内重心转移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立位下肢分离运动易化训练等。第四阶段为步行训练:包括平衡杠内平衡训练、拄拐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训练等。
1.4观察方法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用FMA指数评价肢体运动功能。
1.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MA指数(肢体运动功能)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早期康复护理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
3.讨论
众所周知,中风偏瘫患者都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功能状态和程度。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为其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1],因此中风偏瘫患者除了临床医生给予的常规治疗,其护理工作也不能落后,必须尽早进行康复护理。
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减少痉挛模式及肢体关节后遗的废用性异常体位的出现,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功能改善,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尽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抓住时机,尽早介入康复护理,不但对患者恢复有益,对提高整体护理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4):3332
【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中风患者便秘的治疗及综合护理论文10-09
中风患者的饮食护理10-27
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护理研究论文10-09
普外科护理管理对患者的影响观察论文10-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教育影响论文10-09
健康教育护理对盆腔炎患者的影响论文10-10
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情绪影响的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