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毕业论文

内科护理论文

时间:2024-06-23 15:16:37 护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内科护理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内科护理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内科护理论文

内科护理论文1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有5个特点:(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指导教师一体化;(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践课教材一体化;(3)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一体化;(4)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型”转变,“教学做”一体化;(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讲授、板书”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教学做合一”源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他将“教学做”视为一体,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一理论对现代职业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德国采用“FH”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拿大实施CBE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英国推行NVQ(职业资格证书)训练模式理论—实践教学。从国内外一些实际经验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调整教学大纲和学时。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准备教学资料和实验用品,如模拟病房等。以“心衰病人的护理”为例,将学时从2学时调整到6学时,分3次课完成教学。教师根据病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然后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学实施步骤: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视频观看与临床病例讨论相结合,评估病人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教师示范相关技能操作,将简易标准化病人与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结合,学生操作,教师点评,教师再示范,学生再操作,教师再点评。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将内科护理技术分为若干个模块,包括呼吸内科护理技能、心血管内科护理技能、消化内科护理技能等。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为例,实施步骤如下:选择典型病例,分解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任务,学生总结理论知识,上课前抽2名学生测试,教师总结。

  4讨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在相关职业教育目标指导下实施,教学方式不强求统一,因为每个院校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尚未摆脱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2)“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课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验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3)教学软件资源不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4)缺乏与专业技能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和实训条件。

  改进对策:

  (1)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2)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3)建立先进的评价机制;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再实践,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只能凭想象去理解、记忆,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操作时无从下手。而“教学做一体化”可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工作为主要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目标更加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其次,要根据教学大纲挑选出适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章节,重新调整课时,加大实践课比例;再次,教师开课前要精心准备和设计;最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应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强师生互动。只有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项目任务的完成相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目的,实现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受到学生一致好评。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快速适应临床工作,把所学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到实践中,并且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既有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又会动手操作。因此,是否拥有复合型人才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

内科护理论文2

  护理管理工作的成功和失败直接关系护理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长期以来不规律的饮食与作息习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频发。而消化疾病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部分消化系统疾病也只有借助及时医治与科学的护理方可康复。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绝大多数患病突然,医护人员工作量较大且过于零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群众的维权意识不断得到加强,群众对医疗工作者的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针对患者的特殊性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医护管理手段就显得更加重要。相关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理念在消化内科的护理管理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医疗护理的工作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并能够帮助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完善自身发展。

  1.医院护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意义

  医疗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核心,是对人进行管理。“以人为本”理念是指将人作为日常医护管理工作的核心,人是一切医疗护理工作的出发点,“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使医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体现,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相关护理管理理论也得到发展。将人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进行突出,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的处理,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建立环境基础,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实现组织的发展。

  2.消化内科护理管理强化护理人员“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根据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经验发现,该类型护理工作的内容较为复杂,其护理内容除饮食护理之外还包括心理护理。医护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适合患者的食谱,对此类患者提供的食物应当以清淡为主,便于患者病情的恢复;与此同时,医护工作人员还要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将整个治疗过程与方法详细介绍给患者,使患者对治疗抱有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恢复,一切护理工作应当将患者作为核心,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注意谈话语气,通过与患者进行聊天,播放轻音乐来使患者情绪趋于平静;并且,医护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想法,尊重患者与其家属的建议与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3“以人为本”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要求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以人为核心,切实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满足他人等前提条件之后,在充分调动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达到管理人员的最终目的,最后实现管理人员及被管理人员的相互提高,消化科护士长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①科学使用人力资源,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作为医护管理工作的基层管理人员,护士长应当对其负责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性格特点、特长等情况准确掌握,明确每个护士的优缺点,为每一个护士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准确发挥其特长,并按照个人特长与不足进行工作安排,将每一个人安排到与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较大程度上发挥个人特长,不断增强个人责任感,加强个人组织能力的培养。以本科室的实际工作为例,将消化科所有护士随机分成2个护理小组,分别为换班护士小组和责任班护士小组,其中换班护士小组包括7名护士,而责任班护士包括5名护士,每一护理小组包括组长1名,组长应当对本小组的医疗护理管理工作负责,组长的选择标准应当是工作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临危不乱、应变能力强的护士,并且对工作有着极强的责任心。为保证相关工作的落实,小组组长应当执行轮换制度,周期为2个月,使每一个护士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②灵活使用激励手段,为加强医护工作人员在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积极性,不仅要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提高,还应当不断更新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护理理念,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基于越来越高的要求,医护人员都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如果在曰常护理工作中只有批评而缺少鼓励,那么医疗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受到极大打击,进而影响患者的恢复,因此,使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极为必要。首先,通过使用一定的物质激励,从而使医护管理工作朝着预期方向发展。主要的激励手段包括绩效工资、奖金等,例如,通过开展评比活动,对在日常医护管理工作中表现较好,得到病人表扬的护士进行奖励,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也使患者对科室的医护服务工作更加满意;其次是将科室之间的评比与不同科室之间的医疗护理工作水平挂钩,在提高医护人员集体荣誉感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奖励,从而激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希望能够继续学习、深造的护士进行鼓励,加强该群体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升职机会。在医疗护理管理工作中,应当尽量减少对护士的批评与惩罚,多寻找护士的优点,使用个人特长,且进行及时的支持和表扬,挖掘护士的工作潜能。

  ③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优势在于使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目标相一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护士长在制定相关工作目标时,应当征求不同方面的意见,充分考虑护士的意见,鼓励全体人员参加,发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人所应当承担的角色与任务,提高护士的集体荣誉感与工作责任感,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④改善工作环境,对于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的医疗护理工作人员来说,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降低护士的精神压力。第一,护士长要以实现榜样作用,提高个人影响力,在工作过程中尽量做到为他人考虑,在对护士提出工作要求之前,就应当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第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与人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护士长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尽量解决困难,建设和谐的科室,只有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下才能形成良好的心情,工作效率才能够得到提高。第三,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树立学习榜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科室的工作环境更加和谐。

  ⑤真诚关心护士,提高护士队伍的稳定性,消化内科对护士的学历、专业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逐渐增加的工作压力使护士的工作热情逐渐消失,护士所提出的绝大多数要求也无法得到满足,由于护士群体中女性居多,女性的敏感容易使其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对于护士这一群体应当给与更多的关心,对护士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当尽可能的给与满足,对她们在工作、与生活过程汇中遇到的困难给与及时帮助,使她们无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室工作之中。科室护理工作的安排应当基于护士长对护士实际情况的了解,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通过人性化的安排不仅能够使护士产生极高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还能够使科室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4.小结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消化内科的医疗护理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能够提高护士在日常科室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将对护士的关心落到实处。在各种不同激励制度的使用下,护士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得到了加强,间接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护士不仅是护理工作的执行人员,还使他们参与到护理管理工作中来,加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使护理队伍的建设朝着健康、团结、和谐的方向发展,进而使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内科护理论文3

  一、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到我市二院就诊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在20一68岁,并以随机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有家人陪同。120例患者均通过胃镜检查,并且确诊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通过对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因食管静脉曲张巧例,因胃溃疡30例,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犯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3例。首先,我们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我们得出,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显效患者显效35例,有效5例,无效20例,采用内科综合护理方法显效4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l.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综合护理措施

  l.2.1做好密切的临床观察

  密切的临床观察是做好内科护理的前提,也是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首先,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生命特征。包括观察患者的血压情况、脉搏跳动情况、呼吸是否通畅、体温是否升高等,一旦患者的这些生命指数由变化,要及时地采取应急措施。比如患者体温持续偏低,很有可能是失血性休克,患者体温在38℃以上则有可能是出血后诱发了感染。其次,要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出血量,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一个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呕血、吐血,如果不对患者的出血量进行密切观察,很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观察患者的呕血情况,患者的便血,查看其便血是否有腥臭,并以此来判断患者的出血部位。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呕吐咖啡色液体或鲜血,那么可以判定患者的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如果患者大便呈黑色且有便血,那么可判定患者的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如果患者反复呕血,且黑便次数增多,护理人员要勤加观察,这有可能是患者消化道继续出血的征兆。

  l.2.2做好临床紧急护理

  要想加快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恢复速度,保证患者的安全,必须要做好临床紧急护理处理。首先,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临床不适症状的观察,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护理人员要及时叮嘱或帮助患者进行调整,比如可以让患者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呕吐时患者呼吸不畅,或吸人血液发生窒息。其次,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保证卧床休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患者在休息时会出现姿势不对的情况,护理人员要及时地引导患者进行调整,要让患者保持平卧位休息,以保证充足的脑部供血,同时,要让患者稍微抬高下肢。再次,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止血护理和补充血容量护理。一般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护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进行插管之前,要认真检查囊管是否存在漏气问题,要认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神志不清状况,避免患者出现意外症状。在插管之后要保证胃气囊压力和食管气囊压力维持在标准值之内。当然,在插管完成之后,护理人员还要持续观察患者的情况,观察患者引流液的数量与颜色是否有异常。

  l.2.3做好患者饮食、不适症状的基础护

  理除了做好临床紧急护理之外,还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基础护理注意事项繁多,需要护理人员认真仔细。比如要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当患者出现呕血症状时,一定要禁止患者饮食,并持续观察患者在随后的24h内有没有继续呕血,只有在患者停止呕血时,才可以让其饮食少量流质食物。很多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就开始大吃大喝,这对于恢复是极为不利的,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进行定量饮食,让患者保持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严谨患者食用一些刺激性的食物,要让患者忌烟酒。除了饮食护理之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护理和清洁护理,患者呕血后口腔中会充斥着血腥味,要及时地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避免患者因为血腥味太浓出现呕吐情况。

  l.3效果判定

  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进行对比,采用自拟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共包括满意、一般及不满三个选项;护理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等。

  l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才对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检验,患者满意度对比采用秩和检验,以尸<0.05为统计学意义标准。

  二、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合作率为92.0%,对照组患者的合作率为67%,统计分析才为5.34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沪<0.05)。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其中观察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0%,对照组总满意率为760%,两组对比差异较大沪<0.05),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诱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较多,且上消化道出血呈现出发病较急的特点,患者在临床上容易出现呕血、吐血、便血,上腹疼痛症状,患者在出血的同时还有可能诱发其他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细致观察,并认真记录患者的临床反应,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护理人员还要提高自身护理水平,做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紧急护理工作,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急救护理。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很多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对自己的病情认识不清,他们认为出血就意味着病情加重,认为自己已经患了不治之症,因此,往往会出现焦虑、精神不佳症状,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会让患者的病情加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及时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要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认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些临床症状和恢复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发现有严重心理负担的患者要及时地进行引导,让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一些有利于自身康复的常识,争取早日康复。总的来说,内科护理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内科护理论文4

  摘要:[目的]了解大专护生学习《内科护理学》课程的真实感受,探索影响护生“学习体验”的因素,为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20xx级护理专业各班学习委员、班长、副班长及其他学生代表学习《内科护理学》课程的真实感受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提炼。[结果]影响护生学习体验的因素主要涉及教室布局、桌椅的舒适度、班级人数、课堂时间、学习氛围;《内科护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生交流和互动;实践教学状况。[结论]面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挑战,全面优化护生体验为中心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护理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考核方式。应改善影响护生学习体验的外部因素;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教学手段,丰富护生的视听体验;加强师生互动,丰富护生情感体验;以实训、见习为载体,丰富护生的职业体验。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学习体验;教学改革

  体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察、考察。体验或者说用户体验也被视为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的核心,被列为应用创新“三验”(体验、试验、检验)之首。体验使人超越认识和理性的范畴,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的领域,体验中强调亲身参与,是生命对直接经验的直接感受和经历。陈梅[1]指出,以往过分强调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注重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而忽视个体情感体验、领悟、想象等心理过程。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背诵、模仿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学生。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商业正经历着被“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改造或取代的巨大冲击,教育被认为是下一个很有可能被互联网颠覆的领域。而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的兴起,使传统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课堂已不是必要的学习空间。正如商业社会,在服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良好的体验至关重要。教师为学生营造的学习体验过程是一种知识转移过程,即知识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大专护生学习《内科护理学》课程的真实感受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提炼,探索影响护生“学习体验”的因素,以期为护理教师在面对互联网挑战时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视角,推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内科护理学》课程改革,可为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访谈对象

  访谈对象为20xx级护理专业各班学习委员、班长、副班长及其他学生代表,共18名,受访护生均为我校20xx级护理系统招专科生(由国家统一高考、招生入学,三年制专科),目前已完成在校全部课程的学习,将于20xx年5月进入临床实习。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中的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提纲由我校临床护理系从事《内科护理学》教学的6位专职教师(均具有中职以上职称)反复讨论并拟定。根据受访者的回答逐步深入,缩小范围,每个受访者访谈时间为30min~60min。全部访谈均在临床护理办公室进行。访谈前先告知受访者访谈内容只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并承诺所有访谈内容采取保密原则,让受访者解除思想顾虑,再按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进行讨论。访谈对象以自愿参加为原则,访谈对象知情同意进行良好,使访谈质量得到了保障。

  1.2.2资料分析法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为指导,采用深度访谈法对研究对象收集资料,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同步进行。研究样本量的决定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本研究对18名受访护生进行深入访谈,对愿意录音的受访者录音,访谈后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并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记录下来,对受访者突然出现的内心感受,也及时记录下来。按照N1~N18依次给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进行编码、归类,提炼出主题。

  2结果

  2.1主题1:影响学习体验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教室布局、桌椅的舒适度、班级人数、课堂时间、学习氛围等18名护生均认为教室虽然宽敞明亮,但面积偏大,班上人数太多,而多媒体屏幕又设置在黑板的左侧,教师就经常只站在左侧,老师关注最多的是坐在教室左侧前排的护生,而坐在教室右侧,尤其又在后排的护生基本被忽视。护生2:“我们班上课是爱学习的同学坐在教室前排,不爱学习的同学坐在后面玩手机。”6名护生提出,每次课都是2节课一起排课,每堂课50min而椅子很硬,坐久了就感觉特别疲劳。即使想认真听课,也免不了要开小差。

  2.2主题2:《内科护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情况,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生交流和互动等18名护生均认为《内科护理学》课程涉及人体各系统的常见病,内容包罗万象,和原来学的各门基础医学课程都有关联,学习起来感觉内容复杂、很难学。护生3:“老师基本都使用PPT课件上课,课件内容很多,翻页很快,好像老师只负责把内容讲解完,我们只需负责听,2节课听下来,内容很多,但不知道学了什么。”护生7:“老师用PPT上课,讲的内容很多,但老师忙着讲解和切换页面,把我们忽视掉了,我不喜欢用PPT上课,宁可老师像原来一样,一边讲解一边用粉笔板书。”护生17:“虽然现在教学都使用多媒体,屏幕很大,但是教师的课件主要是文字,虽然配有一些图片,但主要还是听老师讲解,在视听上的体验和看电影还是相差太大了,听课时间长了就想打瞌睡。”

  2.3主题3:《内科护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状况18名护生均对《内科护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很感兴趣,但认为实训内容开设太少,又没有临床见习。在基本没有接触过临床的情况下学习内科护理感觉很抽象,难以理解。希望能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病人,接触临床。护生4:“很喜欢上内科护理的实训课,不会像上理论课时那么枯燥。在实验室操作时才有自己是一名护士的感觉。”有10名护生提到:很想到病房看一下真实病人的状况,很想了解临床护士是怎么工作的。

  3讨论

  3.1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课程学情分析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核心课程,是其他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是联系基础医学、护理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桥梁课程。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以课堂教学为主,多数高职高专都采用多媒体教室大班授课,并开设相应的内科护理操作实训课,部分学校会安排护生到临床见习。目前,各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课程设置的实践课时比例普遍偏低,一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内科护理操作如胸腔穿刺术的护理、腹腔穿刺术的护理等,在临床上并非由护士独立完成,而是医护合作完成的,因此开设此类实训课不仅难度大,而且护生也会认为这些操作并非由护士独立完成,思想上也不重视;二是由于教学医院条件限制和临床带教师资的缺乏,护生临床见习机会较少,有些甚至完全没有机会。《内科护理学》这门学科旨在教会护生用基础医学知识解释临床现象;用基础医学和护理知识解决临床实践中的护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要培养护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胜任力,学习时需要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由于护生在学习临床护理课程时,缺乏临床实践经历,对临床护理没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课堂通过讲授的方式授课难度很大。护生则普遍感觉这门课程内容包罗万象、复杂、抽象,学习难度大,导致护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护生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很常见。尤其近10年,高职高专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护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又多采用多媒体大班授课。但实际情况并不是护生都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这和廖文香[2]的研究结果一致。虽然,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投入,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自古中国就有“寒窗苦读”的说法,导致护理教师潜意识里都认为学习必然是很艰苦的事情,从而真正从学生体验的角度去改善教学条件和进行教学改革仍然做得不够。护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服务提供过程,即教师和护生投入时间、精力、资金等资源,最终产出学生内化的`知识。面对MOOC的挑战,护理教师应关注护生的学习体验,通过优化和丰富护生在课堂的体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升学习效果,把护生留在课堂。因此,以全面优化护生体验为中心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2改善影响护生学习体验的外部因素

  小班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家的普遍共识。世界著名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中,都把人数小于20人的班级数量占总班级数量的比例,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3]。《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核心课程,大班教学必然会影响护生的课堂体验及学习效果。鉴于目前高职高专的实际师生比例偏低的现状,控制每班人数≤60人,比较切实可行。学校也应从教室的空间大小、照明效果、桌椅的摆放及舒适度等各方面细节去优化护生的体验。教学场地也可不固定在多媒体教室,护理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护理实训中心的示教室、模拟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是医院等。创新教室布局,如“细胞式”教室,6人~8人为一个“细胞”进行座位布局,可将固定桌椅换成可移动桌椅或可旋转桌椅,以方便护生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开展,也可以培养护生的团队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人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0min。因此,可适当缩短每堂课时间,每堂课以40min左右为宜。

  3.3探索以优化护生学习体验为中心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3.3.1转变教育理念

  《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应从转变教育理念开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传递-接受”的护理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护生体验为中心”,以护生自主学习为主。护理老师应从以“知识灌输”为主,转变为致力于教会护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以培养具备临床胜任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只有教育理念转变了,护生才会改变原来主要依赖教师的学习方式。护理教师在教学中才会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方法,自觉重视护生的学习体验及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变化。

  3.3.2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考试对教学起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引领作用,通过改革《内科护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来引导课程改革。传统的《内科护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这必然导致任课教师以知识的灌输和讲解为己任。《内科护理学》课程的考核改革应从以考核护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为主,转变为包括:理论考试,题型以案例分析为主;临床护理实践考核,应占总成绩的30%左右;护生参与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强调护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胜任力。

  3.3.3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教学手段,丰富护生的视听体验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习等。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通过临床案例创设问题情景,让护生体验积极探索的欲望。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MOOC冲击,护理老师应深入研究MOOC的优势和缺陷,探索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利用MOOC中使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如动画、微视频等丰富护生的视听体验,增加课程对护生的吸引力。

  3.3.4加强师生互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MOOC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在线互动开放。但“慕课”只提供、传递知识、信息,真实的大学校园氛围,教师对护生的口传心授,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慕课”解决不了的[4]。因此,护理教师应以各种护生活动为载体,丰富护生的生活体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护理教师应重视言传身教,课堂上要注意和护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课外则可以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等促进师生间、护生间的交流互动,让护生感受到无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老师和同学时时刻刻都在身边,能够随时获得老师的关注和指导,也有助于护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3.3.5以实训、见习为载体,丰富护生的职业体验

  建设仿真临床的实训场所;利用社会上招募的人员培训为标准化病人,让护生在进行操作训练时更有临床真实感;在实践教学中护理老师可以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正面和负面体验;临床护理操练室使用多边形护理操作台,便于护生在进行操作训练时讨论和互相学习;加大对虚拟仿真训练室建设的投入,通过虚拟仿真的临床护理实训可以训练护生的临床护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并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胜任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护生进一步的临床护理技能训练也可以依托教学医院来完成,这也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最为欠缺的。

  参考文献:

  [1]陈梅.初中物理课堂丰富学生体验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导学,20xx(7):5-6.

  [2]廖文香.关注学生学习优化生物课堂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xx(2):119.

  [3]何国平,杨云帆,陈嘉.“慕课”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xx,49(9):1095-1099.

  [4]彭德倩.“慕课”来了挑战传统大学教育学校间围墙将被消融[N].解放日报,20xx-07-09.

内科护理论文5

  神经内科患者在临床实践中相对于其他科室患者的病情,具有发病时间快、年龄较大以及病情较为严重等特点。针对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以此有效的提升神经内科的护理效果。这对于临床护理工作和工作认真要求更加深入。为此,本文以我院接治的120例神经内科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探索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xx年11月~20xx年11月间接治的120例神经内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在45~75岁,平均年龄为(63±3.2)岁;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43~72岁,平均年龄为(61±3.5)岁;120例患者均经临床MRI或CT扫描确诊,且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病症,其中23例患者为脑梗死、27例患者伴随有头晕,晕厥患者为35例,脑出血患者为15例,眩晕综合征患者2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60例,在年龄、性别、病症等神经内科基础资料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通过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是科学服药指导、心理疏导这些流程。同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再加精细化护理。具体设计人员、护理工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精细化管理首先针对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护理技能、资质等进行管理,根据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其分为基础护士、责任护士、责任护士长以及责任护理组长四个级别。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分工不同,其中基础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临床基础护理工作,责任护士需要能够认真和科学的执行医生的治疗方案,配合医生开展治疗,数量操作各种医学仪器和知悉护理操作技能,并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况等进行密切的观察记录。责任护理组长则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生理情况等予以评估,同时督导护士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护士长需要综合协调各护理人员工作分配,是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推动者。护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则是建立在科学护理、人性化护理的基础上,在尽可能保障患者休息等基础上,开展生命体征的监测,如血压、呼吸等,同时将不同护理操作细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时间表和责任护理人员,予以执行,在护理进程中给予患者健康宣教工作、科学饮食指导,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赢取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康复水平。与此同时,需要关注神经内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跌倒、自杀、坠床等,尽可能的避免护理风险的出现,同时通过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评估予以预防能力和意识。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取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精细化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详细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护理工作效果等予以评价,同时记录患者临床并发症和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使用(x±s)表示,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护理的效果观察,观察组服务态度满意度为88.3%、操作技术服务满意度为91.7%,总体满意度达到93.3%;相比于对照组68.3%的服务态度满意度、76.7%的操作技术满意度以及75%的总体满意度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详见下表1.并且,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或意外事件,明显优于对照组8.3%的并发症发病率和6.7%的意外事件发生率而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通过我院的临床观察发现,神经内科患者有其自身的病理特征,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这就需要临床护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能够针对神经内科患者提供有针对性风险护理,针对护理工作及人员进行详尽的护理,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或者患者与家属的广泛满意,在实践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昭君,岳仕鸿,钱涵,等.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9):54-56.

  [2]吴惠玲,唐娅.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xx(6):251-252.

  [3]刘昭君,岳仕鸿,钱涵.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30(9):54-56.

  [4]徐春丽.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xx(18):190-191.

内科护理论文6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模式,对于护理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呼吸内科多为老年患者,具有病情重且变化较快的特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较大。本文主要针对呼吸内科病房的护理中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从患者、护理人员、药物、环境等方面入手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呼吸内科;风险因素;分析;风险管理

  肺结核、肺气肿、肺炎、支气管扩张等都是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护理风险管理是通过一定的风险分析和防范管理措施,避免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减少由于护理不当导致的患者损伤情况。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护理风险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呼吸内科病房中采用风险管理的护理方式进行研究,具体论述如下。

  1风险因素的分析

  ①患者本身的因素:呼吸内科患者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疾病病情较为严重且变化较快、心理上的压力较大等因素,导致护理的风险增加。

  ②护理人员的因素: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操作复杂,年轻的护理工作者较多,在专业技能方面稍欠缺,且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在进行抢救工作时由于操作不够熟练导致患者发生危险。

  ③药物方面的因素:护理人员由于不认真导致的.输液或者发放药物错误、药物与患者的饮食发生冲突、对药物有过敏反应等失误,增加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④环境方面的因素:走廊、病房存在的危险物品或安全设施的障碍都会增加危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⑤管理制度的因素:呼吸内科的患者多、护理人员不够、各项制度不够完善且落实力度不足,都会增加危险事件的发生[1]。

  2护理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医院应该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技能、法律知识、沟通技能的培训,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依从性得到提高,促使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的训练,增加护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预知和处理能力,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耐心、有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避免发生风险事件[2]。适当组织一些急救、紧急风险处理、器材使用的现场考核,同时可设立一些奖励制度增加积极性。

  2.2增强患者的意识

  不同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在治疗中与医护人员的配合度都不相同,且呼吸科患者多为年龄较大者,相对来说护理难度较其他科室大一些,患者的行动安全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应该特别注意对年龄稍大的患者实施特殊的管理措施,要求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的一切活动,可减少外出以降低交叉感染发生概率[3]。

  2.3改善护理工作环境

  医院是各种病菌集中的地点,会增加抵抗力较差的人的致病概率,因此医院的消毒和灭菌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规范进行工作环境的治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

  2.4加强用药监督

  患者用药是护理管理中的重点,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用药的名称、剂量、次数,用药中出现的过敏反应,人为的不认真造成的失误等情况,并进行观察和分析。加强整个用药过程的监督,减少风险事件发生。

  2.5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

  对于风险较大的手术需要患者家属填写知情同意书,对坠床、跌倒等意外风险可分级进行病情的评定。对其家属进行宣传教育,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和各种注意事项,为患者和家属发放呼吸内科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手册,增加其对疾病的了解[4]。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患者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改善。

  2.6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医院可以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一套包括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应急预案在内的完整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风险小组可以对护理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仪器的使用情况和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根据已发生和潜在的危险问题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加强查房、消毒、考核、药物管理、仪器检查和维修等级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仪器操作、输液、管道护理、急救等各项流程的规范,对传染病、糖尿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应该在交班时交代清楚。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的重要证据就是护理文书的详细记录,所以工作时要求护理人员应该详细记录整个治疗过程的原始数据,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格式的规范[5]。

  3讨论

  呼吸内科医护人员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为患者创造了一个更好的治疗环境,增强了护理人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护理工作者自身的基本素质,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护患关系得到明显缓和,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7-68.

  [2]张淑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89-2191.

  [3]刘岚云.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6):1514-1516.

  [4]李光华,秦立玲.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6):111.

  [5]史习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7):356-357.

内科护理论文7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ntitis,IE)是指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等,经血流直接侵犯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的大动脉内膜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感染性心内膜炎按临床病程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类。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增加,人工瓣膜置换术、植入器械术以及各种血管内检查操作增加,IE呈显着增长趋势。从病理报告来看,我国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居最前列。本病死亡率高、预后差。如何对IE患者开展全面而有效地护理,成为了目前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我科对住院治疗的9例IE患者实施优质化整体护理,从多方面对患者进行了针对性地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xx年1月一20xx年2月共收治IE患者9例,均符合改良的Duke诊断标准;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3.8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3例,瓣膜移植术后3例。9例患者内科住院天数平均为24.7d,其中6例经胸超声检查可见瓣膜赘生物,2例可见瓣周脓肿;6例血培养阳性,其中5例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链球菌。9例患者中,1例因脾大重度贫血转往综合性医院治疗,1例转往外院手术治疗,其余7例经内科治疗好转后转至我院心外科接受换瓣手术治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IE患者反复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同时伴有发作憋气等不适症状,造成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往往存在焦虑、恐惧,对治疗缺乏信心。护理人员要主动、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治疗有初步了解,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家属做好沟通,尽可能多让家属了解IE合并心衰的治疗过程,鼓励家属参与病人的心理护理,为病人提供家庭支持系统,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心。

  2.2抗生素的使用及管理

  2.2.1抗生素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参考用药指南,遵循药物半衰期,严格规范给药时间,抗生素现用现配,责任护士每班认真交接,输液标签注明给药时间,保证患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IE的治疗中,多数病例需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两种抗生素不能同时输注,中间需有效冲管。由于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易致二重感染,应注意观察有无腹泻等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及时汇报医生。本组患者中1例因出现肝功能异常加用保肝药物,继续抗生素治疗。

  2.2.2静脉的使用及管理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根据输液量选择合适的静脉,如患者同时持续输入其它抗心衰及营养支持药物,则应再建一条静脉通路,以保证抗生素能按时间输入。选用输液泵给药,以保证药物在规定时间内匀速持续输入,同时避免单纯重力输液因肢体改变造成液体不滴、液速改变。责任护士按护理级别每小时巡视病房,确保输液泵运行顺利,及时排除输液故障,检查输液管路是否畅通,交接班时观察输液量、余液量是否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输液过程中要观察穿刺处皮肤情况,严防渗漏,确保药液顺利输注。本组患者中1例因合并心衰双上肢水肿采用深静脉穿刺,其余8例均采用外周留置针,治疗过程中未发生静脉炎及渗液情况,未出现用药不良事件,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3一般护理

  2.3.1体温过高的护理IE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40.5°C。我们首先要做好体温监测,每4h测量体温并记录,同时做好医护患三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感到被关心、重视。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一般采用温水擦浴,注意患者的舒适,保证被服及衣裤干燥平整。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超过38.5C给予安痛定肌注,观察用药效果并做好记录。

  2.3.2抽取血培养的时机血培养阳性是诊断IE的主要标准,采血时机的选择和采血量的多少对血培养的阳性率有很大影响。对怀疑IE的患者,应在患者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并且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使用过或未使用过抗生素的血培养瓶,如采血针为头皮针式,在穿刺成功后应先采集需氧瓶再采集厌氧瓶,如使用20mL注射器则反之。采血量每瓶10mL。本组患者中6例血培养阳性,为诊断提供了依据。

  2.3.3基础护理及营养支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尽量安排单间病室,考虑患者情感需要允许一名家属陪伴。责任护士首先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上的照顾,同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中随时保证患者卧位舒适,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静脉补充白蛋白,请营养科医师会诊制订食谱,营养食堂配送一曰三餐,保证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4.1心衰的护理心力衰竭是IE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组患者依据NYHA分级:心功能F级3例,心功能I级6例,2例患者入院时双下肢水肿。治疗期间均给予鼻导管吸氧,2?3L/min,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在保证患者营养摄取的同时限制摄入过多水分,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强心、利尿药物治疗并观察用药效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无憋喘等不适主诉,下肢水肿消退。

  2.4.2其他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IE患者并发症大部分由赘生物脱落所致,常见的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栓塞等。20%?40%IE患者可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等;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约为30%。如患者诉头痛、腰痛、肢体活动障碍或出现意识障碍、尿量减少应高度警惕是否有栓子脱落,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赘生物脱落所致的并发症。

  3小结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IE呈显着增长趋势,并且致病菌已由链球菌居多转变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在对IE患者的护理中,临床护士需要做好抗生素的应用管理,掌握血培养的抽取时机、注意事项等以协助诊断,协助医师为患者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心功能;同时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帮助其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顺利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争取时机、打好基础。

内科护理论文8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xx年6月-20xx年6月收治内科患者856例,其中男599例,女257例,年龄21~70岁,平均52.6岁。患者病症主要为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心脑血管及风湿免疫疾病等。本科现有床位65张,其中重症床位5张,病床的利用率可达到98.57%。本科室目前共有护理人员31名,均为女性,年龄为20~42岁,平均年龄为31.4岁。其中,助理护士4名,护士15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6名;学历分布为:大专21名,本科10名。

  1.2方法

  1.2.1规范护理服务过程,做到人性化、主动性、细致体贴

  在患者入院的时候,要注重“六个一”原则的遵守,帮助患者做好第一餐的定制工作,做好第一次的详细记录,以通俗简明的语言介绍一次住院环境,提供服务需求卡一张,为患者递一杯热水,对患者致以一声亲切的问候。对晨晚间的护理措施要严格执行,做好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为患者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住院环境。认真落实等级护理服务措施。

  1.2.2认真开展健康教育

  因为内科病房病种比较繁杂,所以就对护理人员的疾病认识要求较高。护理人员要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患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1.2.3推行奖励制度

  把临床护理及基础护理的项目都纳入到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来。推行由组长、护士长等级考核制,将患者满意度、病情观察情况、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基础护理实施等都纳入到考核中来,并对考核结果做好及时反馈,将考核结果同工资挂钩,分析本科室的问题及相关不安全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1.2.4转变护理理念

  充分发挥护士的潜能,推行APN模式排班制度,并实施责任护士包干制及临床工作制等护理模式,保证护理工作的患者中心模式,对护理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深化护理制度的理解和学习,保证护理过程规范化和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将优质护理开展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满意度、患者的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医生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患者的`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健康知识普及率有明显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由于内科有老年患者比较多、慢性患者比较多等特点,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他们对基础护理剂生活护理的需求比较高。通过实施责任包干制,开展优质护理,能够强化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水平,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行要按照患者的特点、及需要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所以是整体化的护理系统。优质护理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促进护理人员整体思维的培养,帮助护理人员以患者为家人,作为朋友,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化和安全感,提高医院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完善开展优化护理,深化护理观念,可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激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使护理人员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开展护理工作,体现护理人员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总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但能促进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水平,还能提高院方的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

内科护理论文9

  〔关键词〕内科;护理沟通;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医院就医是民众检查疾病,康复病情的集中场所。内部护理满意度关系着民众的就医质量与医院的信誉形象。然而,当前护理沟通不善现象屡见不鲜。只有究其原因并予以合理解决,才能更好的维护病患的合法利益。

  1、内科护理沟通中的问题

  1.1护理差错事件

  是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对护理工作的不负责任,或者是因粗心大意而造成一系列的差错问题,影响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给患者的精神以及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因此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内科患者的疾病诊断尤其重要,一旦发生差错事件,将影响到患者的后续康复工作。

  1.2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的发生是指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导致患者出现身体损伤的事件,比如过敏休克事件。另外患者在临床中的意外跌伤事件,或者不小心的烫伤也属于意外事件。

  1.3护理纠纷

  主要是指在内科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的争执纠纷。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与病患之间可能会出现各种矛盾,而导致系列纠纷。比如在护理期间,有的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态度不负责,或者是在内科护理操作中,发生了严重的操作失误事件,这些都会引起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争执纠纷。

  1.4护理环境护理环境是影响病患及时回复健康的重要因素。病患以及家属不遵循医院规则、地理环境位置、以及医院的管理体系的不健全,致使内部护理环境不尽完善。这也是引起护理投诉的'一个因素。

  2、基于内科护理沟通事件的解决措施

  2.1识别与判断护理问题

  一旦发生关于护理问题的投诉事件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的识别与判断投诉事件。找出投诉人员与被投诉人员以及问题的根本所在,了解事实真相。在此过程中,切忌将投诉事件置之不理。这样不仅会加剧医患双方之间的纠纷矛盾,同时,也有损于医院的信誉形象。

  2.2及时排除护理风险

  在护理投诉事件中,很大原因在于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失误事件。在此情况下,在了解投诉事件后,要及时地排除护理风险。

  2.2.1使用药物、医学操作稳定病情在医学护理中,各种意外式风险问题可能随时发生。因此,医护人员在发现患者的病症风险时,首先应该使用药物或是各种医学操作稳定患者的病症,减少因意外风险而造成的各种不良后果。比如,在内科护理中,尤其是女性患者,在就医中对自己的病症有时难以直接与护理人员沟通,造成护理不便。针对这些情况,医护人员应该尽心护理,努力达成病患的要求,使其焦虑感在心理程度上减弱。

  2.2.2对患者情绪的护理医护人员要不定期地专门地分析患者的目前的病情状况。并根据住院患者的现行情况,分人员进行专职的护理工作。对于住院患者来说,情绪本身就不够稳定,再加上病情的影响,势必会在治疗期间发生较大的波动。因此,保持情绪的稳定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住院患者的情绪波动,会严重降低睡眠质量。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多注重患者的情绪变化,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变化,不断改变相应的护理措施,或者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助治疗,这些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在饮食上,应该配备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并且时刻注意周围环境的卫生整洁,去除不良污染源。

  2.3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与交流

  在护理问题发生后,容易产生家属的投诉事件。其中主要源自于对病患的担忧程度。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关于对病患护理的一些需求。在护理管理中的操作中,医护人员要向家属传递关于患者的药物护理,饮食护理以及运动护理的知识。以使家属减轻对患者病情的忧患意识,促进恢复。疾病的康复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谨慎的过程,需要医患双方长期的、具体的、共同的努力。所以,也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方提供相关疾病方面的书籍,或是一些教育处方,以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对病情有所了解,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帮助。

  2.4检验护理质量与满意度调查

  护理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患者服务,更好地促进患者疾病的迅速恢复。因此,在护理工作结束后,护士长要对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验收。诸如对患者的情绪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护理等多方面因素的考察,并进行相应的评分制度。同时,在患者出院之后,也要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咨询、病友交流会、专题讲座、赠送有关材料等方式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以便使其更好地改善服务工作。对患者后续的跟踪指导,病情检查,评估与管理,使患者在出院后仍能继续不断接受健康教育,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命质量。

  3、小结

  由于内科患者的情况比较特殊,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出现一些致命性的问题。而医护人员的自身专业水平又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所以,我国各大医院都应该提高护理管理意识,加强对内科患者的护理管理,从小事做起,从细处着手,以维护患者的利益为宗旨,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治疗与护理,保障患者的身体康复与健康。

  参考文献

  1、内科老年住院病人体位性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沈月秀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xx-04-3043

  2、内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创建黄丽红;何细飞;护理学杂志20xx-11-0543

内科护理论文10

  肾内科的病人往往病情较重,并发症多。做好安全隐的及时解除,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开展优质护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尤其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更显示护理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对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促进患者的安全有较大的临床意义。现将我科几年来对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作一概述。

  1护理安全隐患问题分析

  l.1安全设施不完备

  肾脏内科病人多有水肿、消瘦、营养失调等问题,如病区没有完善的安全设备,摔伤、跌倒、坠床多种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1.2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工作繁忙、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存在诸多的不安全因素,因而发生护理差错事故的机会就多。对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患者住院过程中不重视护理安全隐患问题的分析。

  1.3目前护理人员的配置无法满足病人应享受的权利护士在医疗活动工作中负担着患者的保护者、依赖者和倾听者的角色,同时又承担着大量的护理工作任务;下班回家后又扮演着妻子、母亲、女儿的角色。护士少,护理工作任务量大,服务不到位,病人不满意,护士都在超负荷的工作还导致护理纠纷增加,长此以往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这也是构成医院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要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使她们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

  2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

  2.1坠床、摔伤、跌倒的护理

  由于患者营养失调,感觉运动障碍,如肢体功能障碍、步态不稳、视力模糊、意识模糊及躁动所致。入院时做好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自理能力、活动耐力及既往史的评估。根据病情及评估结果指导患者采取适宜的.活动。保持病室及床单元安全、整洁、室内光线充足、柔和,无危险物品。生活物品摆放有序,易于患者取用。嘱患者穿防滑鞋,湿性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动,离床活动时有人陪护,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对于危重患者、意识不清、烦躁不安以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应有家属24小时陪护,必要时使用床栏和约束带。若病情需要使用约束带时,填写《约束带使用告知书》。挣得病人家属的同意后方可使用。使用约束带时应注意肢体处于功能位,每两小时放松一次,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血液循环。

  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护士及家属应根据其自理活动情况及日常生活习惯,关心、督促和帮助其进行日常生活和个人卫生料理,如洗脸、刷牙、更衣、修剪指甲等。

  在进行行走训练时,应注意防止跌倒造成骨折或其他更严重的损伤。在进行日常生活料理时,应给与患者充足的时间,切记催促,不要让患者擅自离开安全的环境,以防不测。

  功能锻炼时有人陪护且强度要适宜,患者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征候,不要过度活动导致体力不支而发生意外。

  病房夜间开启地灯,病区夜间光线柔和,病区要使用安全警示标示(如在卫生间、洗漱间及楼梯间)病人下床时要先坐在床边休息后再下床活动,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教育。

  若已经发生跌倒、摔伤、坠床等护理不良事件时,应积极采取急救措施救治患者,并按我院的《不良事件上报流程》进行上报并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积极总结经验,采取防范措施,吸取教训。

  2.2各种管路滑脱的防范护理

  肾内科的患者因病情变化及病情需要,身体上会安插多种导管。对有管路的病人,我们要告知患者放置管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使其养成主动保护意识,并给与怡当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指导,指导患者保护好管路。所有管路均需标示明确并妥善固定(使用各种固定装置),每班测量管路的长度并严格交接班,对躁动患者取得家属同意后给与适当的约束和使用镇静剂,以防止管路的意外脱落,以免再次插管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若已经发生管路滑脱的不良事件时,配合医生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将管路滑脱造成的伤害减小。并按我院的《不良事件上报流程》进行上报并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2.3并发症的护理

  肾内科的病人由于长时间卧床,营养失调,活动受限等易导致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2.3.1压疮护理对策

  预防压疮关键在于消除诱发因素,护理工作中应做到六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不要过度清洁,损害油脂分泌;用温水及中性清洁剂;皮肤干燥者涂抹润肤露;易潮湿的皮肤可使用保护膜及保护粉;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机械性的损伤,避免拖、拉、推等现象。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每曰应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和肌肉张力,促进肢体和皮肤的血液循环及增加营养,减少压疮的发生。经常检查按摩受压部位,蘸少许红花酒精用手掌大小鱼际紧贴皮肤,压力均匀地按向心方向环形按摩,由轻到重,每次按摩3到5分钟,已压红的软组织或已发生的压疮,只能用上述方法在周围按摩。定期为患者温水擦浴,全背按摩。

  减压护理:保护骨隆突处和受压局部,使之处于空隙位,对易于发生压疮的患者应卧气垫床,并在骨隆突处和受压局部垫气垫圏、海绵圏或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等。患者取半卧位时,注意防止身体下滑,可在患者大腿下垫软垫。在高危人群(危急重症、长期卧床等患者)可能受压的部位预防性的使用溃疡贴等给与减压保护,等自然脱落时再给与更换,一般为7-10天。

  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及积极治疗原发病:对易发生压疮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患者,应考虑进行鼻饲或静脉补充。

  健康教育:护士与家属一起对发生压疮的可能性作出评估,家属要了解皮肤护理及压疮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和护理知识。让患者和家属边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自我护理。入院时做好压疮风险评估表(Braden评分i压疮风险评估10-12分为高危,应每周评估一次39分为极高危,每3天评估一次。随时发生病情变化重新评估。

  2.3.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患者下肢抬高,早期被动活动患者下肢;使用弹力绷带或者穿弹力祙,促进静脉回流;避免在患侧下肢输液,引起静脉血栓;遵医嘱应用抗凝药,降低血液粘稠度。

  3讨论

  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内涵和基础,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护理,才能促使病人好转或康复,护理质量才能得到根本的体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加强护患的沟通,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规范医疗护理行为,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完整的医疗风险管理机制。关爱生命健康,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内科护理论文11

  1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8份,回收16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0%。168例患者对内科护理工作满意137例(81.5%),不满意31例(18.5%)。对护理工作不满意患者的原因展开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缺少有效沟通技巧10例(犯.3%),护理技术不足5例(16.1%),服务态度不良5例(16.1%),偶有护理差错4例(1.29%),医疗费用高4例(12.9%)及患者与家属自身因素3例(9.7%)。

  2讨论

  2.1提升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在社区内科护理中,部分护理人员存在护理技能不足、服务态度不良等问题,有些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应有的责任心;因此,应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予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护理人员基本的业务能力与理论知识加强培训,大力宣传“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重视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定时开展沟通技能培训,促使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护理人员应主动进行自我约束与自我剖析,做到换位思考,充分为患者考虑。

  2.2加强护患沟通

  现阶段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在治疗过程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常有强烈的求真欲望。因其缺少医疗护理相关知识,若治疗结果未达到患者的预期效果,患者及家属易怀疑护理人员或对其进行指责,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在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治疗目的、可取得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使患者及其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公开收费标准本次调查显示,医疗费用问题是患者对社区内科护理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其入院时首先说明大概费用,使患者及家属对收费标准有明确的概念,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时为其提供详细的治疗费用明细表。新仪器、新药品与新技术的使用可发挥更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会给患者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易导致其心态失衡,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详细说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若治疗中需要使用贵重药物,应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有疑问时给予明确、耐心的解释。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区内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树立“以人为本”护理理念,重视护理沟通工作,充分掌握沟通技巧,促使护患关系得到改善、护理质量显著提升,从而提高患者对社区内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内科护理论文12

  一、开发隐性知识的必要性

  1.1隐性知识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无论是教师资源还是教材资源,都必须与学生资源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学生资源中学生隐性知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经验、思维模式、成长经历、生活文化背景等等。以上这些是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成因,而差异产生的结果要么是冲突,要么是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共享差异,不仅要相互学习显性的优点,更要看到彼此隐形的优势,在差异中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

  1.2中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教学的特点

  《内科护理》作为一门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它既融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又与《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等专业课知识相互渗透。因此,要想很好的掌握这门知识,不仅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将书本内的概念、表现、护理措施等显性知识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将护理学科的理念、思维等隐形的知识与能力传递给学生。

  二、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内科护理的教学中,隐性知识不仅包括一些操作规范性很强的护理技能;更包涵了护理认知方面内容,如护理人文、伦理知识和临床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应急应变能力、人际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隐性知识。如何将这些隐性知识转化为可视、可表达、可传递的显性知识,是我近几年的内科护理教学中积极探讨的问题。探索出一些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及认知能力的提高,具体如下。

  2.1教学准备

  2.1.1备课

  首先要了解学生,充分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多种通道,预设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情况,构建有效课堂。其次进行教材处理,对于陈旧的已被淘汰的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自学为主;而适当拓展临床新进展或前沿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备课知识显性化。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模型、实物等形式让学生从多渠道、多感官、多形式获得信息。最好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学设计上多安排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

  2.1.2教师

  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组织才能、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等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所包涵的隐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隐性知识的传递过程本质上就是“身教”。这种“身教”能够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所学知识的热爱。因此,老师必须严格自我要求,从专业的仪容仪表到敬业的上课态度,都要一丝不苟、以身作则,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以身示教,完成隐性知识的传递过程。

  2.2教学设计

  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教师的思维引领作用,又要体现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任教《内科护理》的老师大多来自临床一线,有着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疾病特征,我们结合临床典型案例,设计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直接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贴近生活,通过新闻报道及身边的真人真事的案例,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求知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判断,教师要进行合适、正确的引导,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给出诚恳的建议。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在无形中又提高了学生对隐性知识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

  2.3教学策略

  波兰尼曾经指出“隐性知识本身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经验、把握经验、重组经验的个能力”,如何将这些经验“明示”或“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则必须采取适合学生的、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2.3.1情境模拟教学

  隐性知识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因此,这类知识的获得最好与情境联系在一起。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临床常见疾病的学习,如《糖尿病病人的护理》、《白血病病人的护理》、《艾滋病病人的护理》等综合性强的内容,我们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学活动中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医生、护士、家属、患者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切身体验到不同角色的感受,增强对病人各种心理言行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如何减轻病人痛苦,达到最好的医护效果。这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团队交流中有效地学习隐性知识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2.3.2案例讨论教学

  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更能形成“共同的认识基础”。它促使了隐性知识在群体的共享和个体自愿积极地将隐性知识外显的行为。例如在呼吸、泌尿循环等系统疾病的护理中,多是老年病人,而传染病相关病人的护理中又有被传染的可能性,有些学生认为这些工作既脏又累,危险性高,专业理想随即动摇。我们及时对此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所从事职业的高尚与伟大之处,展开“我的理想、感恩”等讨论。通过讨论将不同的见解统一起来,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理想。

  2.3.3团队合作学习

  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常见、易操作的教学内容,如《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等,组织学生分组,到医院、社区、老年公寓、老人活动中心等地方进行调查访问,或者进行现场健康宣教,最后由同学汇报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提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知识在交流得到提高和升华,而每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缺点能够清晰的显现,更有利于隐性知识流动和分享。(本文来自于《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2.3.4合理的评价机制

  为了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评价中,我们不再“重分数、轻能力”,而是采取多层次评价机制,综合学生课前调查情况、课堂发言、讨论交流及考试成绩等结合,综合评分。更多的是利用掌声、鼓励的语言等精神鼓励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她们将自己掌握的隐性知识与大家分享,促使她们自愿地参与隐性知识的交流。因此,在内科护理的教学中要重视隐性知识的利用,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隐藏在师生头脑中难以显现出来的隐性知识充分挖掘,实现知识在师生间的交流与分享,引导学生构建高效的知识体系与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具备丰富的内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敬业奉献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以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卫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内科护理论文13

  与其他科室相比,神经内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收治的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的精神异常或运动、认知、感觉、意识障碍,导致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使相应的护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笔者根据具体的工作和相应的研究总结了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称。现总结如下。

  1安全隐患

  1.1疾病方面

  神经内科的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重是导致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多的主要原因。这些患者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感觉障碍和神经障碍,极容易出现患者跌倒、坠床、走失、烫伤、冻伤、窒息。我院神经内科不良事件以跌倒和坠床为主,

  (1)跌倒:身体平衡失调和活动机能下降导致患者跌倒。对于老人更是如此,器官衰竭、自理能力差,一旦发生跌倒,轻则跌伤,重则骨折和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跌倒主要发生在午夜如厕和晨起,有的因外物牵绊,有的因大腿抽筋,有的因身体失衡。

  (2)走失:老年痴呆、记忆低下、认知障碍导致患者走失,一旦走失就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寻找。看护措施不到位是走失的主要原因。

  (3)伤人:精神异常导致患者伤害自己或他人,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自伤主要发生于抑郁性患者和癫痫患者,前者为了隔断与世界的联系会试图自杀,后者发病时肌肉不正常收缩会咬伤舌头;伤人主要发生于躁狂型患者,患者容易发怒继而攻击他人。

  (4)感觉障碍使得患者对温度感觉不敏感,无效及时规避烫伤或冻伤。比如,冬天使用热水袋时,过热没有感知到出现烫伤;物理降温时护理不当造成冻伤。

  (5)窒息。咳嗽反射弱、吞咽能力差是导致患者窒息的主要原因。患者进食时,由于吞咽能力差会出现呛咳的现象,处理不好就会出现窒息。咳嗽反射弱会导致痰液无法排除,过度积聚后就会引发窒息。此外,在鼻饲不正确的情况下,鼻饲患者也会出现窒息。

  1.2技术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机械制造的发展,大量新设备和新技术得以普及,极大地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新设备和新技术应用的越多,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就越多。对于刚进入医疗系统的护理人员,由于护理技术不成熟,护理经验少,也会造成一些人为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汇报患者病情、不能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这些均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此外,还有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态度不端正、专业素质低既没有向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技术,也不能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使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没有得到有效的看护,影响治疗的效果,维系患者生命安全。

  2对策

  2.1确立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护理举措

  对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行病情评估,确立高危人群,然后根据具体的病情、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举措。

  (1)心理护理:对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进行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后通常出现一定的消极情绪,比如紧张、焦虑、害怕、抑郁等,甚至因此而抵触正常的治疗和护理。对此,医护人员应认识到患者心理状态的脆弱性,给予他们及时、专业的心理护理。在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要热情耐心,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使他们更加信赖我们医护人员。确保每个患者都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他们能主动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不在非安全区域内走动,避免走失或跌倒。

  (2)生活护理:对身体平衡失调的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尽量避免跌倒。主要护理对象有:精神异常患者、老年痴呆患者、意识障碍患者、高龄老年人等。

  (3)跌倒或坠床的'护理措施:行动不便,虚弱无法自我照顾,视力下降患者,需家属陪护;

  (4)饮食护理:纠正患者不良的饮食习惯。嘱患者多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确保患者营养摄入合理平衡。

  (5)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引导患者进行肌力恢复锻炼、下地行走等。康复护理应循环渐进。

  2.2注重培训,加强技术学习

  引入新设备或新技术后,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减少误操作。对于刚入医疗系统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知识和规章制度的培训,使其能按照护理流程就行护理,使其能正确评估并能及时汇报患者病情,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对于部分责任心欠缺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素养教育,使其重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全体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进行培训。

  3讨论

  在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护理工作也应不断发展,做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能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心理护理可安抚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能让患者更愿意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饮食护理能确保患者身体有足够的营养支撑。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不仅能使其具备先进的护理技术和护理理念,还能使其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工作,知道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能极大地提升护理队伍的专业性,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总的来说,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是提升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的关键,我们应在具体的护理工作加以重视。

内科护理论文14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内科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于20xx年3月至20xx年11月收治的134例内科患者, 随机分成常规组 (n=67) 和观察组 (n=67)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显著 (P<0.05) ;和干预前比较, 观察组和常规组生存质量评分均上升, 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常规组更大,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 内科患者; 生存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医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不断突破, 人们对护理也有新的认知, 有更高要求, 常规护理已经不能达到患者要求的护理标准, 由此提出人性化护理, 这种护理模式以人为本, 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护理措施, 提高护理质量, 加速患者恢复[1-2]。本研究通过对67例内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 取得理想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xx年3月至20xx年11月收治的134例内科患者, 随机分成常规组 (n=67) 和观察组 (n=67) 。常规组男37例, 女30例;年龄40~76岁, 平均年龄 (61.2±7.5) 岁;其中糖尿病21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9例、其他22例。治疗组男35例, 女32例;年龄41~78岁, 平均年龄 (62.7±7.3) 岁;其中糖尿病18例、高血压13例、冠心病11例、其他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 (1) 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 真心实意的为患者服务, 做到积极、耐心。尊重患者, 关心患者, 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制定人性化护理计划, 为患者提供高效、全面护理服务。 (2) 营造舒适治疗环境, 随时保持病房安静、干净、整洁、通风, 及调整病房适宜温度, 在实施涉及患者隐私的操作时,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热情接待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 介绍病区环境, 消除患者的紧张和陌生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前都应做好解释工作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3)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消除医患之间的陌生和距离感, 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与需求并解决, 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 (4) 开展疾病知识教育, 使患者更全面的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 关注他们态度的变化, 予家属心理疏导, 缓解长期陪同的厌倦心理。 (5) 制定饮食计划, 根据患者病情, 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餐, 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营养餐以新鲜蔬菜为主, 忌食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 (6) 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 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每日进行康复训练及适量运动, 保障身体功能正常工作。 (7) 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生存治疗, 降低患者复发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根据我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表及生存质量调查表, 由患者进行评分, 总分0~100分, 评分越高表示满意度及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生存质量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满意度采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近年来, 我国内科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发现, 在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 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

  近年来优质护理干预被逐渐应用于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 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依从性受到广大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青睐[4]。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满意度及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 表明人性化护理明显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分析原因:人性化护理是由常规护理发展衍生出来的全新护理理念, 这种护理模式本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完全适应当下医学模式, 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优质、全面的服务, 促进患者恢复身体健康。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及实施患者隐私操作时候, 保证患者个人隐私, 积极向患者介绍病区, 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和陌生感。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需求并给予解决, 消除医患之间的距离感, 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 为治疗做好基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控性,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使患者保持优良的心理状态, 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 并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5]。综上所述, 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 可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庆英.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中实施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xx, 33 (3) :667-669.

  [2]张爱英.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xx, 36 (17) :92-93.

  [3]孙均芳.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J].河北医药, 20xx, 35 (13) :20xx-2071.

  [4]李帆, 王娜妮.在内科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服务的意义及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xx, 35 (2) :235-236.

  [5]唐红梅, 刘瑞玲, 孙志霞, 等.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xx, 32 (7) :1433-1434.

内科护理论文15

  高职护理教育应以临床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临床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近年来,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开展,对临床护士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培养适应岗位能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1],高职护理教育应该随着临床岗位需求调整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以期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护理人才。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开展医护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建议。

  一、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概况

  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医生和护士在平等自主、相互尊重和信任,且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开放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决策,共同承担,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的诊疗过程[2]。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在临床一线的主要工作方法有医护联合查房,医嘱管理,复杂病例及个案讨论,规范临床路径,共同探讨健康教育内容,共享信息资料;医护共同参与专科诊疗和护理操作,综合心理干预等方式[3]。护士渴望参与治疗和决策[4],但是新入职护士往往因存在专业知识不扎实、健康教育和沟通能力欠缺、不能理解医生医嘱内容、对专科操作不熟悉等问题而受到置疑。调查显示,由于医护双方在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的差异,医护沟通能力的缺失及“医尊护卑”的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医护合作并不尽如人意。[5]因此,众多学者建议医学院校开展医护一体化教学,培养医护合作意识,增强医护专业间的理解、渗透及团队协作,有利于毕业生适应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提升病人的满意度[6,7]。

  二、高职内科护理教育现状

  (一)内科护理培养模式

  近年来,高职护理专业纷纷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难以满足临床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内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多,专科性质强而课时有限。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脱离临床实践等问题[8]。传统教学中学生仅有的见习实践因带教教师、医院或学生方面原因[9],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实习以前,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临床护理中,教学与实践脱节。调查显示,刚刚入职的护理专业实习生反映高职护理教育与临床发展存在较多不适应,认为教学过程不能体现工作过程,对临床新知识、新技术不了解,对医生的一些操作感到陌生[10]。临床专家普遍评价新入职高职护生的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停留在一般的打针、输液等基础护理操作,缺失专科护理技术,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足。结合临床岗位能力需求实施内科护理教学改革设计,对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綜合职业能力有重大的意义。

  (二)内科护理师资现状

  内科护理教师一般由护理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担任,大多毕业即入职,缺乏临床经验,且在教学中多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护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强调护理的共性知识,如休息与活动、饮食、皮肤护理等一般护理知识;而对专科护理知识如特殊用药或专科技术的护理等特殊性的点不能很好的阐述;对疾病病因、机制、检查和治疗等医学诊疗内容更是浅尝辄止,认为那是医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无需讲解。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整体把握,更是把护士置于医生的附属地位,不利于临床医护平等关系的构建和护士责任心的养成。护生入职后自然难以适应临床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临床专业教师则反之,他们对疾病诊疗知识进行深、杂、细的`阐述,对护理相关知识则一带而过,甚至要求学生自学完成,学生的专科护理知识得不到加强。

  (三)高职护生学情

  高职学生经历高考“失败”后,再接触复杂的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自信心不足。用人单位的评价是“理论知识相对于本科生显得薄弱,技能操作相对于中专生不够扎实”。这些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渴望了解更专业的医护诊疗知识,但是传统以灌输为主的授课,以基本护理知识为要点的讲授,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容易倦怠,不易获得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从而失去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强化专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把握专科疾病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感,有利于大专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开展内科护理医护一体化教学

  明确医护一体化教学目标内科护理教学目标是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结合临床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对护士的能力要求和我院在行业中的调查得出,临床对护生的职业能力除了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外,还需具备专科护理操作能力、评估病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沟通交流和与人协作的能力以及关爱病人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其中一般护理与专科护理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职业能力。因此,在高职内科护理中的教学目标应分别确立专业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专业目标是学生能阐述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专科护理要点,能全面评估病人病情,针对性实施健康;能说出疾病的病因、主要诊疗手段、一般护理要点;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特殊检查的护理配合。能力目标是形成学生观察病情、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形成医护合作意识、护患沟通的能力。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爱伤观念及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职业素养。

  (一)课程内容设置医护一体化

  1.内容突出专科特色,增加实践课比例

  内科护理要实现与临床的对接,突出内科的专科护理特点,加强实践实训课程。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内容必须精化,强调对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护理、健康指导进行重点阐述。理论内容应适当参考临床专业内科学,不要忽视疾病的病因机制、检查治疗等内容的讲解,也不要对一般护理等常规护理内容过度重复。同时,授课内容要突出专科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训练,避免基础护理操作的重复,适当拓展新知识。在授课计划中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开展诸如专科实训、视频电教课、小讲课、模拟健康教育、见习等实践课。通过课程内容调整与设计,逐步强化学生专科护理技能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并逐步融合形成护理综合职业能力。

  2.开设医护跨专业教育(IPE)课程

  随着疾病谱改变,医疗保健各专业人员合作能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医学生开展跨专业教育有利于学生培养职业认同感,并快速适应临床工作。临床专业的诊断学、内科学与护理专业的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在内容上存在交叉,为开设共同选修操作技术课程奠定基础。借助高仿真模拟人,开展专科医学生和护生共同模拟查房、案例讨论、模拟抢救配合等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和护理技术的实训合作练习,能提高医护合作意识和岗位能力。有学者认为,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早期开展跨专业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临床工作。因此,我院目前正探讨在大二护生与医学生中借助高仿真模拟人开展部分医护一体化实训操作。

  (二)课程设计医护一体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岗位胜任力的有效方法。开展理实一体化课堂,以问题或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理论课堂变单一的听为听、说、做、想一体。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医生开展教学查房、案例教学、PBL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自主探究学习。从内科疾病病人的临床表现思考其病理生理、病因机制,并引出治疗原则,进而讨论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措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最后整合知识点,根据病情模拟健康指导,形成对该疾病病人的整体护理能力;最终进入临床见习,进行真实演绎。

  四、讨论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随临床工作模式改变而相应改革,学习过程要体现工作过程。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对高职护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完善实训设备、拓展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医护一体化实训提供条件;专业教师尚需不断强化拓展医疗、护理、人文、管理、科研等知识、态度、技能,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医护跨专业教育作为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还需进一步实践和探索。此外,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以促进医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莉.对接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xx(9):76-77.

  [2]陈静,张振香,谢红.医护合作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xx,46(11):1136-1139.

  [3]杨力.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运用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xx(1):9-10.

  [4]李圣杰,徐习.医护一体化合作的研究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xx,30(12):827-830.

  [5]张新庆.论医护合作[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3(4):1-5.

  [6]舒春梅,赵庆华.三级综合医院医护合作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xx,31(19):48-52.

  [7]陈静,刘晓黎,张振香.醫疗专业和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对临床医生或和护士角色期待的认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xx(9):695-698.

  [8]刘晓黎,倪晓丽,陈静.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实习生医护合作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xx,48(8):701-703.

  [9]杨秀兰.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子.20xx(10):108.

  [10]姚洁,史永博.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全科护理,20xx(3):272-273.

【内科护理论文】相关文章:

内科护理论文03-22

内科护理学论文06-16

肿瘤内科护理论文10-09

心内科护理论文06-07

关于社区内科护理的论文10-10

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的应用论文10-09

神经内科护理对策及防范论文10-09

内科护理课程改革优秀论文10-08

急诊内科护理工作的研究论文10-08

【必备】心内科护理论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