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麻醉恢复期护理的论文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容易导致一过性脑缺血(TIA)。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常导致偏瘫、失语,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预防脑中风的标准手术方法。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共复苏16例CEA患者,均顺利安返病房,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6岁。具有不同程度脑梗死者8例,TIA者6例,高血压病史者13例,冠心病病史者7例。有4例分期行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其余均行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术中顺利并常规经颅多普勒脑血流监测。术后切口处均放置引流管球,带气管插管入PACU。在PACU观察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伤口情况、并发症等。
2麻醉恢复期的观察及护理
2.1物品准备
床边备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吸氧、吸痰装置、静脉推注泵(硝普钠泵)、气管切开包,无菌手套、1kg的沙袋等。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材性能完好处于备用状态。
2.2循环系统的监测
术后患者入PACU,立即给予多功能监护仪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尤其是监测血压,血流压力过高增加对颈动脉窦的刺激,易导致血压过高或者过低。使用静脉推注泵静注降压药,严格控制患者血压。一般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50mmHg,舒张压控制在80~90mmHg。过高的血压可容易发生脑出血、切口出血,而低血压可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尤其是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要警惕心律失常的发生。
2.3呼吸系统的监测
患者术后带气管插管入PACU,立即予呼吸机辅助呼吸,遵医嘱设定好各参数,密切观察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当患者各项监测平稳,苏醒后麻醉师给予拔除气管插管。但强调麻醉须平稳苏醒,不主张手术后过早、过快拔管。另外,吸痰拔管的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多刺激引起血压增高。拔管后一般给予低流量吸氧,维持SPO2>95%。
2.4体位护理
术后未清醒时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以防误吸。清醒后予给沙滩位,头部抬高30°左右,可在床上活动手和脚。协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按摩身体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5伤口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周围有无血肿,敷料有无渗液,引流管应妥善固定,定时挤捏,保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使用1kg沙袋给予加压。颈部常规制动24小时,嘱患者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以免增加颈部的压力而诱发出血。如出现切口局部疼痛、吞咽困难等是局部血肿发生的早期标志。
2.6抗凝护理
由于术中全身肝素化,血液持续低凝状态。入PACU后应注意观察切口、牙龈静脉穿刺、针眼处有无出血情况,有无血尿及消化道出血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处理。
2.7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2.7.1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较少发生,但一旦发生可致命。由于术后颈动脉开放,脑部灌流增加,患者可表现为弥漫性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视力下降等。因此术后要严格控制血压,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并判断头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及时发现有无癫痫的先兆症状,早期预防处理。本组患者未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表现。
2.7.2脑缺血及脑卒中。患者气管插管拔除后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语言、肌力和手术对侧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偏瘫、失语、观察同侧视力、视野,判断同侧有无视力障碍,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本组患者未出现脑缺血及脑卒中表现。
2.7.3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其常见原因是切口局部血肿、颈动脉体功能损害和手术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带麻痹。另外,空气经伤口进入纵膈和胸腔也可导致张力性气胸,引起呼吸功能不全。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变化,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尽早查清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的因素。本组患者未出现呼吸功能不全表现。CEA是通过手术的方法解除颈动脉狭窄,恢复大脑正常血流,达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目的。该手术难度大、风险性高、并发症多,故CEA术后入PACU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及护理非常重要,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桂兰 单位: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麻醉科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麻醉恢复期护理的论文】相关文章:
护理礼仪论文11-15
护理毕业论文11-03
眼科护理论文11-11
护理科研论文11-22
医院护理论文11-29
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的运用的论文10-13
护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07-03
护理论文题目大全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