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人是什么》教案

时间:2022-10-07 21:22:0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是什么》教案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是什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是什么》教案2篇

《人是什么》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深入思考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挑剔伉俪慰藉暮霭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风雨不蚀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教后记:

  1、划分层次应该利用好课文前面框题里的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明白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

  2、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可以结合课后第一大题的解决同时进行。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这是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3、第二部分

  抓住文章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句子。如“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清楚三部分的层次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作者倾向于哪个阶段?

  作者倾向于“把握现实”。

  那么,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把握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对往事的回忆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憧憬未来对把握现实的意义:给人希望、信心、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段,明确作者的最终观点:只有珍惜、牢牢的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呼吁人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3、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人是什么》教案2

  教学目的:

  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把握现在的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

  理解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课时计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

  二、解题

  赵鑫珊,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

  四、学生质疑思辨。

  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解题指导

  一、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

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

回 答

评 论


爱因斯坦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


生命是短暂的。

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

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


生无所息。

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二、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三、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

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古人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追忆往事]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人是什么》教案】相关文章:

《爱是什么》教案10-12

职场人复试最重要的是什么?10-26

《幸福是什么》教学教案01-25

《我是什么》教学教案02-06

《分别是什么》教案03-29

爱是什么优秀教案10-12

我是什么优秀教案10-12

大海是什么颜色教案10-11

我是什么教学教案10-09

《我是什么》课程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