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时间:2022-12-22 14:39:35 秀雯 教案 我要投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通用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

  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

  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

  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 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

  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

  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 出示话题。

  ⑵ 口头表达。

  ⑶ 出示范文。

  ⑷ 动笔练习。

  ⑸ 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六、布置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低矮 奇异

  宽敞 窄小 宽广

  昏暗 漆黑

  金华→罗甸→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 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 、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 (靠洞右边) (孔隙流出) (缓缓、源头)

  附学生的片段练习。

  “ 我”乘车穿过金华城,大约行了五公里来到了罗甸。只见一座红色的山映入眼帘。还有几分亮绿点缀着。是那么另人心醉!汽车迎着山路盘曲而上,仔细看那些红色的小东西,原来是一朵朵红色的油桐花。这些花开得太繁了,太密了,就象一团团的红园球,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些红色的绒球呢!“叽叽叽……”我朝树枝上一看,一只黄色的`小鸟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伴着溪流的溪声,它唱起了歌儿,真有节奏。

  学生:黄秦

  溪流之女滚滚地流动着,洁白、清透。她唱着婉转的歌:有时咕咚咕咚、有时叮当叮当。她很温柔,如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轻柔地扶摸着水里的石头,在她的呵护下石头静静地进入了梦想,当它们醒来时以换上了新衣。溪流之女时时变换着身姿,摇动着它的长裙。“它无时无刻不带给我们以米的感受”只听见耳边所有的事物都在赞叹。突然,一束太阳射下的金光,穿透了溪流之女的心。她的歌声更加动听了。

  学生:喻涵

  我坐船来到内洞,见内洞漆黑得没有一丝光亮。工人拿着油灯在前面引路。这时我才感觉内洞比外洞大多了。里面的钟乳石千奇百怪,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孙悟空的“定海神针”。再往里走,洞里安静得出奇。乳石的水滴下来,发出“嘀,嘀”的声音,人走在里面觉得很阴森。突然,一滴水滴在我的脸上,凉凉的,吓我一大跳。又走了一段,听见有水流声,原来是溪流的来源。这时我发现内洞太大了,人在里面只不过是一个微生物罢了。接着,我排着队出了洞。

  学生:闫墨锋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围绕中心,根据游览顺序,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3、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想一想:

  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⒉作者通过记叙有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三、学习给课文列提纲。

  ⒈基本方法:

  ⑴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⑵要选择好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确定分几段写。

  ⑶给每一段写个简短的段意或列个小标题。

  ⒉格式:

  ⑴题目。

  ⑵文章中心。

  ⑶材料安排。

  ⒊学生学着给本课列题纲。

  ⒋评讲学生列出的题纲。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学生学习情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篇5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录像机、录像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整体感知

  过渡: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不知不觉,大家看,双龙洞到了。(电脑出示双龙洞远观图片)

  当你看到这幅图画时,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问题)

  带着问题,学生自由朗读三——五段。

  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读懂了很多,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节课,作者将依次带我们游览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三、探究新知

  (一)外洞

  过渡:这高大的双龙洞,无论是外洞、空隙,还是内洞,景色都非常的奇特,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外洞。

  生读第三段。

  用一个字来概括外洞的特点。(板书:大)

  你是从哪里体会出外洞很大的,从书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联系学生所在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二)孔隙

  过渡:外洞又高又大,大得能容下一千人或八百人,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你惊叹,更让你想不到的还是那从外洞进入内洞的通道——孔隙,这才是双龙洞最为奇妙的地方。

  生读第四段。

  谈谈对孔隙的了解。

  出示重点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朗读。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分析、体会孔隙的特点。(板书:小)

  放有关“孔隙”的录像

  (三)内洞

  过渡:从孔隙出来,大约过了七八米就来到了内洞,内洞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小组内自学,电脑出示自学提示:

  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

  内洞有哪些景物?

  你如何理解“进”这个字?

  整个内洞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汇报,交流。

  做小导游员,为大家介绍内洞景象。(电脑出示图片)

  小结:这美丽的景象,这动听的泉水,都是谁给我们的(大自然),所以,要想使这美丽的景色永驻人间,我们就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板书: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四、课下作业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像双龙洞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色,还有很多。课下,从你喜欢的景点中选择一处设计一段导游词,等下次活动课上,咱们天南海北游一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

  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篇8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了解外洞、内洞的物点,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归纳文章的写作物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游双龙洞的路线。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课文,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默读课文,想想外洞和内油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3)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2.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后。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

  4.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三、教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条理很清楚。

  四、作业设计

  (一)摘抄好词佳句。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把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的游览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山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

  复习词语卡

  板书: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 美

  走进深处溪流野花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3-18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2-09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精选17篇)12-2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精选13篇)03-13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02-2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02-25

《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2-2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汇总六篇10-2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合集九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