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子有多长的教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桌子有多长的教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桌子有多长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桌子有多长的教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引入:我们的教室里有讲台、有课桌,那么,我们的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呢?同学们该怎样量呢?
2、测量活动: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
(3)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厘米:(课件展示)
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让学生先估计1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让他们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如数3到数4是1厘米,数6到数7也是1厘米等等。
2、说一说:(课件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先估计,再量一量。
3、量一量:(课件展示)如何进行测量。
测量的步骤: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四、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课件展示)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桌子有多长的教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14页桌子有多长。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作准备。在测量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每个学生都见过学生尺,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比如说,可以用尺子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孩子知道尺子是用来测量的。但多数孩子不认识厘米,把尺子上的厘米说成是米,这说明孩子们对厘米的经验很薄弱。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刚才老师接到了机灵狗打来的电话,他说他们动物学校也想购买一批和我们一样的桌椅,可他们不知道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他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测量一下,你们愿意吗?
(二)探究新知
1、组织估量:
师:谁能先来估计一下你的课桌有多长?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
生:自由说。
2、引导用物测量:
师:小朋友们估计出这么多的结果,那么课桌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一下。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再共同量一量。
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4柞、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引导统一长度单位:
师:刚才大家都汇报了自己的方法,你们看这些结果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量得的数会不一样呢?
师:对,都是同样的桌子,为什么量得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
师: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该怎么办呢?
生讨论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桌子有多长的教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在测量中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并能准确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准备
刻度尺
不同长度的铅笔或物品若干
多媒体课件(可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情境引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量一量。”
2. 认识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
向学生介绍刻度尺,并让他们观察刻度尺上的数字、刻度线和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可以通过在刻度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并让学生用手指比划和记忆。
3. 测量活动
估测:让学生先用手或眼睛估测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实际测量:让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估测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4. 认识几厘米的长度
在刻度尺上指出2厘米、5厘米等长度,并让学生用手指比划和记忆。
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物品,其长度大约是几厘米。
5. 测量练习
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例如:
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再用刻度尺测量并记录下来。
在刻度尺上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6.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厘米的实际意义。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测量家里的物品长度等。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是否充分理解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如何帮助他们解决?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桌子有多长的教学教案 4
课程主题:
桌子有多长?——学习测量与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使用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米),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卷尺)进行准确测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记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卷尺若干
记录表(每位学生一张)
不同大小的桌子(或长方形物品代替)
彩色笔或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们想要为森林学校制作新桌椅,但需要先知道现有桌子尺寸的故事,引出测量桌子长度的必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怎样知道桌子的长度吗?引出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概念。
二、新知讲授(10分钟)
介绍长度单位:展示厘米、分米、米的图示,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1米=10分米=100厘米)。
演示测量方法:教师使用卷尺示范如何正确测量桌子的长度,强调起点、终点和读数方法。
三、实践活动(20分钟)
分组测量: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张桌子和卷尺,要求学生合作测量桌子的长度。
记录数据:学生在记录表上填写测量结果,包括使用的单位、测量的桌子编号和具体长度。
交流分享:各组派代表分享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桌子的长度差异,讨论可能的原因。
四、深化理解(10分钟)
单位换算:选取一两个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尝试将其从厘米转换为分米或米,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误差讨论:讨论测量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如卷尺的精确度、测量时的手法等,强调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重要性。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选择家中的一件物品,使用卷尺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第二天课堂上分享。
教学反思: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测量技能。
【桌子有多长的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桌子有多长的教学教案(精选8篇)12-28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教案03-22
一夜有多长杂文随笔03-22
桌子的作文01-07
擦桌子作文11-24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教案12-06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区别吗05-05
我的桌子作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