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教学教案1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本课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诗词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思想状况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和联想、想象的运用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只要注意引导,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知识积累少,而且涉猎面窄,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上有限,在思想上,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需要教师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及其确立依据
知识目标:根据古代诗词在教学中的地位及目前写作形式的要求,现确立如下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符合我校学生能力水平的实际,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针对目前学生思想水平的现状确立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材处理
1.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根据我校学生目前学习的现状和目前写作形势的需要,现确立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限,因此把联想和想象在实际中的运用确立为难点。
2.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围绕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分析所学内容。通过教师设疑、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学生活动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3.教材的取舍、创新
本节课我没把生字、词语理解及诗词大意、主题探讨作为重点,而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自学来完成,重点放在朗读、联想和想象上,突破传统模式,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教法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引导启发法等多种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引导、点拔、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在师生交互过程中,独立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模式
①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及理解诗词的资料,充分发挥自学潜能。
②课堂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③让音乐、绘画走入语文课堂,培美学生的美感。
3.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现代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能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衡量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条件之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生机。本课从Flash动画、图片、古典音乐、MTV插入、知识结构展示到文字呈现的展示,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增大了课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具体思路:
由学生述说自已过中秋节的习俗,引出古人过中秋的方式,然后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引出苏轼的这首词,明确这首词在中秋描写月亮词中的地位,并通过音乐进一步来证实。
设计意图: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新旧知识的联系。③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诗词描写的意境中。
2.新课传授
①情感体味:
具体思路:
引导学生理解情感是诗人写诗的动力,让学生列举好的名诗佳句体现作者丰富情感的例子,过渡到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感,然后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创设情境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更好地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设计意图:
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是将学生引入意境的窗口,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能使学生直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并学会赏析领悟其深蕴。分析其背景以帮助了解诗中感情的基调,而情感又是诗人写诗的动力,抓住诗人感情的脉搏,便能更好地进行朗读。
②朗读
具体思路: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学生个别读,读后评价,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在诗词教学中占重要地位,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参与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诗词的方法。
③设疑导思:
具体思路:①读后请学生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感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并过渡到联想和想象的讲解。
②回顾以前学过的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诗歌,概括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并且通过学生间举例来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然后结合这首词指出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设计意图: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双翼,联想和想象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智力,提高写作水平,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学生相互间的提问训练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处理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能力训练
这是强化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检测课上大家合作研究成果的阶段。我设计了联想力和想象力两大类型题,有根据图形进行联想的、有美文欣赏中联想的运用、还有学生感兴趣的最新材料:根据漫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想象。这里渗透着重难点知识,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分组积分制,男女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4.总结:让学生说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5.音乐欣赏
师生随音乐共同吟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美的享受中结束此课。
教师教学教案2
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掌握33个词语。
2..初步学会据词定义,知道把词语中几个字的意思连起来想想,就能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能查出指定词语中带点的字,并据此确定其恰当的意思,再说出整个词的意思。
3.能用“兴致勃勃”写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对课文词句的理解,想象出节日的大街的繁华景象,体验节日里人们的欢乐心情。
课时:
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熟记字形,理解其在词语中的意思,能正确,规范的书写。
2.能通顺,流畅的朗读课文,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了解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学会据此定义”并在尝试中初步学会这一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入学习关注。
(1)谈话:新年刚过,大家从充满节日的气氛的社会,家庭回到学校来了,节日的欢乐一定还在同学们心目中荡漾,节日的情景一定还深深的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今天要学的课文是《节日的大街》,课文写了节日大街的什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
(2)请同学谈谈自己预习了什么。归纳学生的回答,确定预习的基本
操作方法。
(3)自学课文,重温预习内容。
2.学情交流,反馈自学成果。
(1)朗读课文,检验自己的朗读水平,按是否“正确,通顺,流畅”互为肯定或指正。
(2)根据自己的感觉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讨论“学习提示”也教给大家一个什么读书方法,充分发表自己对“学习提示”内容的理解。教师归纳这种方法叫:据词定义。
(4)交流识字,学词情况,运用“据词定义”法理解词语。
读词语,说意思。处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老花镜,随风飘动”,
训练据词定义,并把几个字的意思连起来说出词语的意思。
练习书写:
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2.两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对课文词句的理解,想象节日大街的繁荣景象,体验节日里人们欢乐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指导课文有3个自然段,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和3个自然段的互相关系,从而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节日大街的情景的;能回答课后问题,知道课文是怎样写节日大街商品很多的。
3.用“据词定义”的方法理解“兴致勃勃”,并能用来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1.回顾谈话,诱发学习动机。
(1)回顾上节课讨论的“课文主要讲什么”的内容。
(2)提示:课文主要讲什么,细读课文后来辨析。
2.积极阅读,找出学习疑难。
独立阅读全文,思考课后和自己的问题。
反馈交流:
(1)课文为什么分成3个自然段,每段各写了什么?3段之间相互有什么关系?品味课文语言文字或写法上的特色。
(2)第1自然段:课文为什么把节日的大街比喻成“河”?第二自
然段:课文是否紧紧抓住一个“街”字写的?根据“街”字找一找这段课文写了那几个方位?并用“/”把这段课文分成3段。
朗读每一部分,体会哪些情景描写使你觉得充满节日的欢乐,学会有感情的
回答课后问题2:从“百货大楼”——“街头小摊”,从“大件商品”——“小商品”。注意:句子有……有……还有……”每挡含两个内容,
与以前学的不同,与“应有尽有”是什么关系?
第3自然段:读本段课文后说说节日大街的夜晚是怎样的,把自己认为写“彩色”和写“欢乐”的句子分别读出来,读得有感情。
联系上段,把写大街“彩色”的句子都归并起来,然后统统丢掉,读剩下的课文,说出自己有什么感受?
朗读
(4)小结:今天是同学们靠自己的能力读懂了全文,老师只帮了一点小忙,这样读书,同学们的本领会一天一天大。
3.作业
教师教学教案3
前不久,我们有幸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数节公开课,我们尽情地欣赏并真切地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支老师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老师们的启示很多。
一、活与实的统一
支老师的课非常的活。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活跃、情绪的活跃、语言的活跃,甚至动作的活跃上。课堂上不时会发出阵阵笑声(笑声不仅来自学生,也来自众多的听课教师)。在这阵阵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在愉悦之中,在支老师的巧妙点拨下,不知不觉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看不出他们的学习有什么负担,而看到的是他们在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支老师经典的《第一场雪》教学中的片段为例,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鼓动性的语言引导: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以他独具特点的语言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下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儿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投入到更加努力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同学甚至超水平发挥,表现出的朗读效果令听课老师们叹服。
仔细体会,支老师在一个简单的朗读训练环节中,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让自己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昧,而且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优美意境的体会融为一体,将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切实地落实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再以《飞夺泸定桥》为例,看支老师是怎样进行词语训练的。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对刚才发言的同学)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有躺下呀?
(笑声)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有点道理了。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生: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
支老师连续运用反诘、归谬的'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活跃不可谓不活;使学生不仅体会出词语理解中的细微差别,而且通过提供的背景和例子,为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打下坚实基础不可谓不实。
在课堂上让学生活跃并不难,可往往活跃之后是乱而不实。难得的是活而有序,更难得的是活与实的统一。笔者以为支老师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此。他可以将学生的情绪调动到空前活跃的程度却并不失控。学生的活跃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内容与范围之内的活跃,不是无目的、无秩序、无方向的乱活。总会有话又说回来了的时候,总会在尽情地发散之后,又巧妙地收回到教学内容与目的上来,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中尽情地、极大程度地得到发挥。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活跃的气氛下,支老师可以从容地、不留痕迹地将一项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二、智与趣的谐和
支老师的课总会是很有趣。这种趣不是低级、搞笑的趣味,而是充满了机智的情趣。可以让人在笑声中理解与顿悟,在笑声中感受到机智的魅力。这不仅与支老师风趣、幽默的个性语言有关,更多地与支老师对教学不断地创新、在课堂上充满教学机智有关。是支老师用教学机智与创新挥洒出的充满智慧的情趣。
试举支老师讲的《晏子使楚》为例。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
(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
(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这一段对话,不可能是备课时设计好的,是一种即兴之作。但是,它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表现了师之愿;
(2)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损害,表现了师之爱;
(3)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该生写字大小不匀)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虽然该生并无此意),启示了一种心理付之行为的必然,这是师之趣;
(4)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这是师之情;
(5)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瞬间即兴发挥,表现了师之智。
听支老师的课你无法推测出他的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且经常会出现谁也始料不及的设计或场面。也就是说,每次听支老师的课都会有新意,同一篇课文支老师每一次讲都会有不同的教法,从无固定的模式,似乎无法无天。篇篇不同,次次出新,语出难料,机智叠出,诙谐幽默,笑中感悟,这恐怕就是支老师的教学充满着诱人魅力的原因了。
教师教学教案4
邱龙涛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lw/Index.html>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lw/Index.html>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
教师教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锻炼、枯萎、插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中“不确定”等含义,理解种树人隔三差五浇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所要阐释的: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不易对于我们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所要阐释的道理,并能够将这些道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关于桃花新木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展示关于桃花心木的图片
导入语:同学们,大屏幕上展示出这样一棵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勇敢地站起向大家描绘一下这棵树的外形特点。你能猜到它的名字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桃花心木
过渡语:大家对于这棵树的外形特点总结的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同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听听发生在这棵树上的故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师强调易错字:“锻、萎”。
2.学生简要概述文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刚才我们这两位同学的简要概述,大家知道种树人是如何种树的吗?他与别的种树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板书:隔三差五、不规律)
(三)研读词句,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在刚看到种树人总是隔三差五的`来浇水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我”了解到种树人如此种树的原因之后,“我”为什么会感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3.文中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师总结)。
4.请同学自由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枯萎了呢”。并请代表发言。(师总结:因为它已经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了)。
(四)有感情朗读,谈感受
过渡语,现在文中“我”的疑惑终于解开了,种树人如此种树的目的是为让树木更健康、更坚强的成长。那么,同学们,你们通过种树人种树这个故事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师引导,分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言。
预设:⑴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坎坷;⑵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教育;⑶我们要向桃花心木一样,在磨练中养成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存活的坚强品质。
(五)迁移拓展
说说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六)作业小结
写一篇有关植物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不限字数。
教师教学教案6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aoe三个单韵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四个声调符号,能正确地读出aoe的四声。
3.认识和学习使用汉语拼音四线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aoe正确发音,o和e读音的比较。
2、aoe的四声的读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说说汉语拼音的作用和重要性。
2、教说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需要它,帮助说好普通话,我们一起学好它。
二、学习单韵母aoe
1、出示挂图,指导观察、说话。
(1)看图,说图意。
(2)总结图意,教儿歌:公鸡喔喔啼,白鹅呃呃叫。小学生,上学校,见了阿姨问声早。
2、学习aoe的音和形。
(1)学习a读音。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观察口型,听准读音,体会发音方法,自行试读。
教顺口溜:嘴巴张大aaa。
点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分组读。
(2)依次分别学习o和e。方法同上。
(3)指名读aoe,顺着读一遍,再倒着读一遍。分组读,齐读。
3、小结谈话:aoe都是单韵母,单韵母一共有六个,我们今天先学三个。
4、巩固练习。
(1)出示字母卡片,学生顺着读,再打乱顺序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
5、指导书写。挂出四线格小黑板。
(1)认识四线格。
(2)教师依次范写aoe。
(3)学生在书上描红。
三、作业
1、自己认读拼音卡片。
2、练习在四线格描红本上写aoe各一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单韵母?
2、抽读aoe卡片。
二、学习aoe的四声
1、认识声调符号和各个声调名称。
2、板书声调符号,指着领读“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3、学习a的四声。
(1)出示a的四声。
(2)讲述:第一声读得高又平,二声好象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好象下山坡。
(3)个人练读a的四声。
(4)指名读a的四声,正音。
(5)分组读、齐读。
(6)出示oe的四声,仿照以上方法进行教学。
(7)出示aoe的四声,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组读、个人读,体会四声的升降。
4、看挂图,体会四声意义。
说说阿姨的“阿”是第几声,小鹅的“鹅”是第几声。
三、巩固练习
1、抽读aoe的四声卡片。
2、听老师读不同声调的三个单韵母,说出是第几声。
3、看书上的情境图和表音表形图,练背语境儿歌,帮助记忆。
4、抄写aoe,再依次加声调符号。
板书:
ɑāáǎà
oōóǒò
eēéěè
作业:
1、抄写aoe.
2、读汉语拼音第一课。
教学后记:
在本课中我采用儿歌进行教学,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语言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将拼音教学生活化,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能使学生更熟悉更容易记住拼音这套工具。
第2课iuü
一、教学目的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读iuü三个单韵母的四声,要求准确熟练地读带调韵母。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学会iuü的音、形,能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四声。
四、教学难点
i在标调时头上去点,ü在标调时头上有点。[s1]
五、教学准备
1.本课的教学挂图
2.拼音卡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aoe三个单韵母和它们的四声,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新的字母iuü。(教师在黑板上板书iuü,并用清晰、洪亮的声调读出字母的音。)
一、学习字母
(一)出示图1学习字母的音
问:图上画的什么?(借衣的音学习i)
讲:衣服的“衣”的发音与字母i相同。发音时,把嘴轻轻地张开一点,嘴唇不圆。教师范读i
学生学读i
(教师注意要多叫几位学生单独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形
问:字母i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
(学生应答出,衣服中间的一条花边和边顶上的一枚扣子,形状与i相似。)教儿歌:一竖占中格,一点在上边。
(三)指导书写
讲:i的笔顺是先在中格写小竖要占满格,然后在竖的.头上离开二线的地方写小点。(书写时要注意,圆点不要点得又大又黑否则作业显得又脏又乱。)
二、学习字母u
(一)出示图2学习字母的音。
问:图上画的什么?(借乌鸦的“乌”,学习u)讲:乌鸦的“乌”的发音与字母u相同,发音时把嘴唇收成圆形,使中间留一个小孔。
教师范读u
学生学读u
(齐读,个人读,分行读等)
(二)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形
问:字母u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
(学生应答出,图上乌鸦的窝的样子与u相似。)讲:从字形上看u有些像喝水的杯子。教儿歌:u像一个茶杯子。
(三)指导书写
讲:u的笔顺是先写“”,再写“”,要写在中格。课中休息:方法同第一课。
教师教学教案7
活动班级:
小五班
执教教师:
活动领域:社会
活动内容:穿鞋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区分鞋子的反正,学习穿鞋的技能。
2、学会独立的穿鞋。
3、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图片,地垫一人一个。
活动重点
幼儿能学会独立穿鞋。
活动难点
掌握穿脱鞋子的正确方法,并能边说儿歌边穿鞋。
活动过程
1、多媒体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张照片,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照片上的小朋友再干什么。(依次出示四张穿鞋的照片)
(2)提问:照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分别是幼儿自己穿鞋,老师帮忙穿鞋,幼儿之间互相帮忙穿鞋。)
2、幼儿示范自己的穿鞋方法。
教师:你们会自己穿鞋吗?你是怎样穿鞋的?(分别请2—3名幼儿到前面来试一试自己穿鞋。)
(请幼儿说说示范的幼儿穿的方法有什么问题,是否穿正确了。)
3、老师示范正确的穿鞋方法。
(1)教师:老师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可教会大家穿鞋,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怎么穿鞋的。(边示范边说儿歌)
儿歌: 鞋宝宝,摆放好。
小粘扣,头向外。
小脑袋,靠一起。
打开粘扣,拉一拉。
小脚丫,钻进去。
后边提,前边拽。
小粘扣,粘粘好。
小眼睛瞧一瞧,我的.小鞋穿好了。
(2)提问:刚才老师穿鞋的时候,先干什么了?什么头向外?什么靠一起?先干什么小脚丫才能钻进去?哪里提哪里拽?最后小粘扣要怎么样?
4、请幼儿学穿鞋(不要求必须会说儿歌)。
教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这个方法穿鞋。
(若效果不好,可以多穿两遍,视情况而定。)
5、请个别幼儿示范正确的穿鞋方法。
穿好后,请幼儿互相找出存在的问题。
6、穿鞋比赛。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学会了自己穿鞋,我们现在来进行穿鞋比赛,看谁穿的又快又好。
7、情感教育。
教师:刚才我们的小手和鞋宝宝玩了一会,鞋上的细菌都跑到我们的小手上了,老师请小朋友们去洗一洗自己的小手。
8、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在老师没有示范正确的穿鞋方法之前,97%的幼儿都能用自己的方法穿鞋并能分清鞋的反正,交了方法之后,全部的幼儿都能根据儿歌分清鞋的反正并会穿,活动目标达到。在穿鞋比赛中,个别幼儿因为好胜心过强,未能遵守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复重申游戏规则,来帮助幼儿加强“遵守规则”的概念。
教师教学教案8
一、活动名称:
《西瓜船》(语言、社会)
二、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5——6岁幼儿应该达到愿意与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并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的目标。结合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考虑到幼儿讲述能力不够完善,故组织《西瓜船》活动,旨在提高幼儿讲述技巧,体验自主排序、讲述活动的快乐。
三、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对图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尝试用较为连贯、完整的语言表达图片内容。
2.能合理地为图片排列顺序,并愿意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
3.愿意参与讲述活动,体验自主排序、讲述故事的快乐。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对图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尝试用较为连贯、完整的.语言表达图片内容。
难点:能合理地为图片排列顺序,并愿意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
五、活动准备:
《西瓜船》课件;每组一套图片(4张);大图片一套。
六、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切入主题。
(二)引入主题,谈话:西瓜皮可以用来做什么?谁会是这艘西瓜船的主人?
(三)播放课件,引导幼儿熟悉图片,尝试讲述图片内容。
1.观察图片一,引导幼儿讨论图片内容。
2.观察图片二,引导幼儿尝试加入表情、对话等形式丰富故事。
3.观察图片三,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图片内容。
4.观察图片四,鼓励幼儿完整表述图片内容。
(四)教师根据图片顺序,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安静倾听。
(五)幼儿自主分组,尝试自主排序、创编故事。
1.幼儿自由选择分组,与组员商讨图片排列顺序,创编故事及名字进行讲述。
2.每组派一名组员分享本组创编故事。
(六)教师重新摆放图片顺序,创编新故事,设置悬念,活动结束。
教师教学教案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育路线,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1、3.1和3.3共有学生91人。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学期教材有三个单元,分别研究三个主题,那就是
(1)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
(2)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3)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本册教材内容难度相对上学期有所增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更加紧密,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和渗透觉悟。
三、教学目标:
1、尊重法律,尊重权利,增强权利义务观念,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公民义务,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3、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增强尊重别人隐私的法律意识。
4、认识我国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提高依法维护他人和自己的经济权利的自觉性。
5、加深对依法保护智力成果的认识,努力增强依法保护智力成果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
6、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善于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作斗争,提高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的能力。
7、珍视集体的团结,能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8、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9、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10、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教学的措施: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做好自身工作,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决战课堂。
2、紧跟时代脉搏,认清教学形势,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思想性和人文性。
3、继续实行分层教学法,抓两头、促中间,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4、强化对学生认知和记忆知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法指导,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规范答题,严谨求实、勤奋竞争的学习意识和氛围。
5、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共同进步。
6、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7、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五、教学进度及教学活动安排::
第一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 共14课时
第一课: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 4课时
第二课:伴我们一生的权利 4课时
第三课: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 6课时
第二单元:热爱集体,融入社会 6课时
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 3课时
期中考试:1周(10.31-11.6)
第五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3课时
第三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4课时
第六课:感受大自然 2课时
第七课: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课时
机动:2周
期末考试复习:4周
教师教学教案10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2.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
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肖"。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 米"四个句子。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语文三年级下册“卢沟桥”教学教案》摘要: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
教师教学教案11
精选教师教学教案: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的:
通过人类起源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地球上的生物五彩缤纷、种类繁多。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呢?生命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二、介绍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传说和神创论的有关内容。(讲女娲造人传说和补创论的故事)
引出问题,女娲、上帝是谁创造的呢?若不接受传说和“神创论”,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哪里来的?
三、大多数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看法。
尽管假说很多,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来。
放原始地球状况投影片。
师:大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地球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天空中电闪雷鸣,形成原始大气层,水蒸气升入高空冷却变成雨水降落,地球上水越来越多,形成地球上原始海洋。师: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是化学进化的结果。在原始地球上,无机物能通过化学变化形成小分子有机物。
小分子有机物随着雨水,最后汇聚在原始海洋中。在原始海洋中小分子有机物经过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自然合成了较大分子的有机物出蛋白质、核酸。原始海洋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经过浓缩和相互作用,凝聚成具有原始界膜的 独立体系 。 独立体系 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化学进化,最终形成原始生命。
从无生命的有机物进化到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再进化到大分子有机物再进化到原始生命,即生命的诞生,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所以,我们说生命是通过化学进化诞生的。这过程虽然只是科学家的猜测,但通过实验证明这个猜测有可能是对的。
另外,科学家认为原始地球产生于 46 亿年前,原始海洋形成于 38 亿年前,而原始生命发生在 35 年前。
四、学生谈学习收获。
2、我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活动准备:
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最近,同学们以《我从哪里来》为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二)展示资料,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1、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 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
3、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4、 总结过渡: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以《我从哪里来》为题调查的过程中,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不过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游戏,(出示课件)“我做5分钟的妈妈”。
(三)游戏体验 感受母亲的辛苦
1. 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作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2.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伸手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弯腰穿鞋系鞋带)
3. 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
4. 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
5. 学生说心声
(四)总结 升华情感
同学们,我们要感激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同时我们更要珍爱我们的生命,就
让我们把你最真挚的话语写在卡片上,在爸爸妈妈生日那天送给你的父母,作为礼物吧!
3、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主动了解世界上的各种生命,从而感受到生命为世界带来的生机、活力,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可曾想象,世界如果没有了生命,会是什么样?(同学们尽情想象后回答。)
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虽然回答各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地球将变得非常的死寂与可怕。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据科学家研究,在地球上生存着3000万~5000万生命,人类只是这众多生命中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生命,认识生命。
二、探究生命
1、为了解多彩的生命,让我们先从熟悉的校园环境开始。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校园内,都有哪些生命吗?(同学回答)
成立合作探究小组:专门对我们校园里的生命进行了收集整理。20分钟后,展示大家观察记录的资料。
教师小结:看来,咱们校园里的生命还真不少。要是走进广袤的大自然,那生命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2、播放《动物世界》,感受生命之精彩。
然后请同学们展开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关爱其他的生命,与他们和谐相处呢?请举例说明(正反例均可)。
从同学们举的例子来看,各种生命之间息息相关,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生态系统,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随意毁灭某种生命,就会使这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受到破坏,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因此,生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我们一定要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
3、学生讲故事,体会生命需要关爱。
同学们,你能给大家讲一个人类与其他生命相互关爱的故事吗?
(学生讲故事。)
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老师也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
(播放一位教师救助猛禽小红隼的录像。)
同学们,同样是救助,动物救人与人救助动物有什么不同?(同学回答。) 动物救人是一种本能,而人救助动物是人在认识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只有认识到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必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才能做到这一点。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我们有责任关爱生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了解了生命的丰富性,又认识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悦纳生命,珍爱生命。
4、生命的独特性
教学目标 :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是具有智慧与思维的生命,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的热爱与珍惜丰富多样的生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热爱各种生命,思考和设计自己独特的生命之路。
教学准备:
1、学生4人为一组,采集植物的相同叶子标本;收集本组同学的大拇指的指纹。
2、了解自己和相互了解同学的个性、品质、习惯、兴趣爱好、特长优点等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指纹产品广泛运用的可靠性、可行性和可信性。提出问题:同学们家里有没有用指纹锁?这里学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老师就要问:难道你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吗?二是没有,老师就要问:如果你家装了这种锁你担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担心。老师进而追问:难道指纹真有这么神奇吗?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这一主题。
二、观察与探究
1、首先让学生分4人一组收集指纹,运用各种手段观察探究指纹的情况;要学生用准备的印泥、白纸收集;并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形形色色的指纹。然后让学生来说说各组观察到的情况:指纹的大小、形状;螺纹的形状、螺纹的疏密、螺纹的弯曲度等等方面的差异。
最后让学生在深入探究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就观察与分析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总结出:“世界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小结:各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差异,每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有自己的独特性;动物有动物的独特性;微生物有其独特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异常精彩。
2、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哪些独特之处?人类独特的本领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讨论发言)
3、 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那么,人与人之间有没有差异呢?游戏“克隆老师的粉笔字”
老师在黑板上随便写一个字,然后请学生上来模仿老师的这个字。通过克隆,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所写的字都具有自己的风格,尽管极力去模仿他人,但依然带有自己的特性。
字如其人,人如其面,各不相同,那么除了字写的不一样外,人与人之间还有哪些不同?(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等内在方面也具有很多的不同。)
3、体验与成长:
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品质,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之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就像大家从出生到现在,每个人走过的道路是不同的,对不对?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今后与众不同的成长道路?请根据你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成长环境等等为自己设计一棵未来的生命之树。教师给每个同学发一张红色空白卡片,让学生把内容写在上面。
三、教师送上真诚的祝福:祝愿所有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开拓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5、让生命之花绽放
教学目标:
1、懂得生命的珍贵,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救生(自救、求救、救人)方法,知道常用的一些应急电话。
2、学会判断紧急情况的能力;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
3、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永不放弃生的希望,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1、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存在给哪些人带来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可让同学们在课前采访一些相关人士。如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也可说说哪些人为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同时说一件你给他人、社会带来益处的事或他人给你帮助的事。通过多种角度的回顾,帮助学生做个有心人,学会感受幸福,认识到每个人(包括自己)都在为幸福的生活增色。
2、延伸生命的价值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榜样或身边的人身上学习他们怎样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最后通过思考写出自己的生命箴言,与同学交流,解释其含义,感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
交流课前各自收集的—位名人、一位平凡者如何生活、工作的,思考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杜.感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生命存在就值得肯定与尊重,若能尽自己所能努力为他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这样的生命更有价值,更值得敬重。
教师讲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的故事。
3、保护自己的生命。
师:在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和伤害,学会保护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练习:
1.[填一填] 急救电话是( ) 报警电话是( ) 火警电话是( ) 。
2.[选一选] 如果你单身在家,遇到陌生人来敲门,你的正确做法是(ABD)
A.不开门 B.打电话给父母 C.有礼貌地请他进门 D.告诉他父母马上就开门
教师教学教案12
一、课题:《泥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泥塑浮雕的基本知识。并学会用泥塑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捏泥的基本技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
泥塑的.制作方法,泥塑浮雕手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难点
表达意图的准确性与独创性,泥塑浮雕手法的多样性。
五、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 泥塑雕塑工具、挂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民间小泥人,引起大家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这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知
(1)作品欣赏:
讨论《老渔翁》泥塑浮雕的特点,所用的技法。
(2)基本技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动手)
1)手捏法。
2)泥条法。
3)泥板法。
4)挖空法。
5)借助它物法。
(3)制作过程:运用合作的方式制作
1)准备材料
2)组织骨架:
思考:扎骨架都有哪些材料、做法。
大型、小型雕塑分别用什么材料扎骨架。
3)捏出各个部位,在粘结起来。然后细部雕塑
4)修整、上色,完成作品。
(三)艺术创作,巩固提高
制作一个泥塑作品。
要求:作品新颖、独特、制作手法多样。
注意:生动、合理、速度、纪律
(四)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展示部分学生优秀作品,学生之间利用超市购买法进行点评。
2.布置下节课所带学习用品。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更多教案内容,大家可以下载本文档后按住ctrl 点击:福建教师考试13个学科教案汇总 。如果需要其他备考资料,也可以直接点击: 福建教师考试备考 进入查看。
教师教学教案13
第一单元 爱满人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2、欣赏歌曲《爱星满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的意义,歌颂爱心,培育爱心。
2、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3、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1、导入
1987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善良的家庭女主人,一位是身患白血病的小保姆,姑娘在女主人和邻里的关怀、帮助下战胜了病魔,他们共同述说着这一动人的故事,随即《爱的奉献》歌声响起,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所有的电视观众,歌曲中的"只要你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早已唱遍了了全国。
这一单元的名称是"爱满人间",我们必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哪怕是做一件小事能使别人得到帮助,我们也应该坚持去做,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的目的之一。
这一单元的四首歌曲都是有关爱心的,有的表现朋友之间的爱,也有表现全人类的爱,本节课我们先来学唱《歌声与微笑》。
2、学唱歌曲
(1)听一遍范唱录音。
(2)这首歌同学们早就听会了,但今天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歌曲的歌词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师生共同讨论)
第一部分实际上只有两句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第二部分是引申,描绘了"友谊花开遍地香"的情景。这首歌虽然短小,意义却真不小。
(3)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部的歌谱(因为此歌大多学生已经会唱,所以可以先学唱歌谱),随后全体学生共同学唱歌唱部分的第二声部歌谱,应特别注意"3-#5"处#5的音准。
(4)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因学生已经会唱,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声音的要求上,注意低音不要压着唱,四拍的长音要唱够时值。
(5)学唱第二乐段的歌词,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特别是最后两小节)。
(6)二声部合唱,最好是男女声各有一半唱第一声部,另一半唱第二声部。
3、欣赏歌曲
(1)初听《爱星满天》的录音。
(2)师生共同讨论歌词的含义,重点是"世界就是美丽的天空""我们就是美丽的天空,颗颗爱星像满天的星星"。
(3)复听。
(4)划分段落,并找出段落内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5)再次欣赏,鼓励学生轻声地跟着录音哼唱。
4、小结
这节课开始我们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我们要牢记这句歌词"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背唱《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最好也能背唱第二声部),请同学们在课外多加练习,同时考虑为这首歌曲创编集体舞的动作。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爱的奉献》
2、欣赏合唱《欢乐颂》
3、课堂乐器演奏《欢乐颂》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爱的奉献》并能划分乐段,感受并表现两个乐段不同的音乐情绪。
2、初步了解"乐圣"贝多芬及其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和贡献,并学习他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
3、初步熟悉《欢乐颂》的音调,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教学过程】
1、学唱歌曲
(1)介绍歌曲《爱的奉献》诞生的背景,听一遍范唱录音。
(2)先随录音、后随琴声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其中穿插朗读歌词,并注意第一段歌词中的四个排比句。
(3)先随录音、后随琴声学唱第二乐段的歌词,注意"啊"的`时值(应是6拍),教师可用指挥动作提示。还应注意该乐段上、下两句是平行结构。大多相同,只是在"美好的人间"处有所不同,要作多次对比示范,防止学生混淆。
(4)学唱尾声部分应用指挥动作提示节拍。
(5)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为歌曲划分乐段,并按教科书要求设计初两个乐段的强弱变化并提示两个乐段的情绪要求。
(6)连起来唱几遍,可分别有几位学生来领唱和指挥。
2、欣赏歌曲
(1)介绍"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是世界乐迷熟悉的音乐家。可先由学生来介绍,最后教师补充、总结。
教科书中的四幅照片简略的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及作品,可让学生仔细换看图片好阅读说明文字。
交响曲是音乐作品中结构最宏伟的,通常有三到四个乐章,我们今天欣赏的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合唱部分主题,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音乐素养的提高,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2)《欢乐颂》是贝多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集中表现,他想象的全人类拥抱起来、团结起来的场面虽然是一种理想,但在当时乃至现在仍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九交响曲》首演获得空前成功,巨大的欢呼声几乎要将大厅的屋顶掀翻,可见这首交响曲深得民心。
(3)欣赏合唱《欢乐颂》。
(4)学生学唱第一声部的歌谱。
(5)复听。
3、器乐演奏
(1)用课堂乐器演奏《欢乐颂》的主旋律。
(2)用课堂乐器演奏《欢乐颂》的第二声部旋律。
(3)二部合奏。
(4)二部合奏配上打击乐器,教师或学生指挥。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唱了《爱的奉献》,初步了解了"乐圣"贝多芬。有关贝多芬的故事还有很多,他的作品也很多,请们在课外收集一些材料和音响,举办一次"走近贝多芬"的主题欣赏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欢乐颂》
2、集体舞《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和谐地演唱二部合唱《欢乐颂》,并能背唱第一声部。
2、在分小组合作创编集体舞的过程中,发挥大多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3、在学跳集体舞的过程中秩序井然、大方活泼、热情参与。
【教学过程】
1、学唱歌曲
(1)学唱《欢乐颂》的第一声部歌谱及歌词。
(2)学唱《欢乐颂》的第二声部歌谱及歌词。
(3)二声部合唱。
(4)大部分学生演唱,小部分学生用课堂乐器作伴奏(可相互交换几次)。
(5)背唱《欢乐颂》,教师指挥,用录音带伴奏。
2、集体舞
(1)教师提出分小组创编集体舞的要求,即动作要简单易学、舒展大方、富有节奏感,也可以适当编一些双人的动作(可参考教材上的照片。每个组可以只编1-2个动作。要求人人参与,不要只靠个别骨干来创编,其他人旁观。
(2)分小组创编集体舞动作。
(3)各小组汇报表演。
(4)教师将各组最优秀的动作集中起来,加以组合或略加改编,组成集体舞的基本动作。
(5)随《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同学学习集体舞的基本动作。
(6)部分舞蹈好的学生,随音乐完整地跳集体舞的基本动作。
(7)全体学生一起跳集体舞。
3、小结
我们在自己的乐队伴奏下,演唱了《欢乐颂》,还创编了集体舞《歌声与微笑》,可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未能尽兴,我们可以在课外活动的时间内再次纵情的歌舞,集体舞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可以增进班级的团结,希望不太善于歌舞的同学也能大胆的参与,增强阳光少年的活力。
【课后反思】
教师教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2、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3、补充欣赏歌曲:翁倩玉《爱的奉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学唱及同主题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深入感受“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
2、能够以柔和、统一、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的第二部分。并通过分析、实践,处理歌曲;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3、了解《让世界充满爱》《我们同属一个世界》两部作品的`曲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重点
用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第二部分
四、教学思路
本课以“爱”为线索,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同主题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与心灵的沟通;在学唱歌曲的过程通过分析,讨论,体验,使学生意识到各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内在感情上的作用,在以后地歌唱中,对音乐要素能自己进行分析,合理地处理歌曲。
五、教材简析
1、《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部献给1986年“国际和平年”的组歌,由四部分组成,教材中选用了第二部分,其音乐为典型的aba三部曲,a部温馨抒情,b部在调性上与a 形成对比,最后四个乐句完全再现。
2、《同属一个世界》1984年,为非洲难民而作的作品,由杰克逊和里奇共同创作。 歌曲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曲调流畅,是典型的摇滚乐的演唱风格。
3、micheal jackson是20世纪这1xx年间极具代表意义的歌手。1958年8月29日,micheal jackson出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
4、[组歌]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齐唱、对唱、重唱、合唱以及朗诵等形式,常用乐队伴奏。注重充分发挥各乐章的特点,因此各段更具有独立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感受爱,发现爱——导入(情感激发)
1、 导入 :地震,海啸让我们一次次见证着生离死别,而比天灾更让人恐惧的是人祸,恐怖袭击、战争无时无刻不在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太平,于是善良的人走到一起呐喊着《让世界充满爱》
2、 出示课题:让世界充满爱
二:歌唱爱,抒发爱——《让世界充满爱》
1、欣赏flash《让世界充满爱》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2、介绍作者及相关知识
组歌: 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齐唱、对唱、重唱、合唱以及朗诵等形式,常用乐队伴奏。
3、学生跟随钢琴轻声用“lu”哼唱a段,用“la”哼唱b段 ,
要求:轻声,但积极的状态,有气息支持
教师教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整篇文章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了解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累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组词,集体纠正误读。
(2)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
(3)全班交流质疑,引导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用“课文先写了__________再写了__________然后写了____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_______”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师适当点拨。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口头介绍你喜爱的一中恐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大约两亿年前地球曾经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它们就是──(学生答恐龙,师板题)。恐龙时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龙种类(学生回答:很多)形态呢也是(学生答:千奇百怪)(板书: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
二、了解恐龙的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1、课件出示:课文到底写了哪几种恐龙呢?默读课文,圈出恐龙的名称,划出描写恐龙特点的句子。读完以后可以和同座交流一下。(学生默读、勾画、交流)
2、汇报交流:
(1)依次出示五种恐龙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指名读描写自己喜欢的恐龙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恐龙的特点。
(1) 出示要求: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的特点。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中的句子;②当小解说员; ③以第一人称自我介绍; ④召开记者招待会。
(2)学生读文练说。
(3)指名上台演、说,师生配合并适当评价。
4、了解几种说明方法:
(1)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引出并简介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学生读文,勾画文中采用打比方的句子。
(3)指名读句子,并说一说“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集体评议。
(4)出示原角龙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
(5)师简单介绍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出示相关语句。
三、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1)引导学生观看小恐龙出生的图片,并轻声读第六自然段,了解恐龙的出生。
(2)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恐龙自由自在地生活。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恐龙家族的悲惨结局。
(4)引导质疑,课件出示:两亿年前,恐龙的足迹遍及整个世界,为什么在六千五百万年前突然地消失了呢?
(5)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讨论交流。
(6)小结:
四、总结延伸
1、总结本课内容,师相机板书。
2、如果现在有技术可以使恐龙复活,你愿意吗?为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指名说一说。)(机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恐龙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
2、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恐龙,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板书:
种类 多
21 恐龙 形态 千奇百怪
食物 植物、肉
出生 卵生
【教师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教案11-09
教师教学教案【荐】01-19
教师教学教案【推荐】01-19
教师教学教案【热】01-19
【荐】教师教学教案01-19
教师教学教案【精】01-22
【热】教师教学教案01-22
【推荐】教师教学教案01-22
【精】教师教学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