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师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教学教案1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近距离、有目的地观察和描述蜗牛,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
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 了解蜗牛是通过腹足进行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心,关注周围其它生命的情感。 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蜗牛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以及操作蜗牛在水中的反应实验等活动来了解蜗牛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信息的整理和理解。
【教学准备】:
每组两只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片等食物,记录表、老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了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呀?大家来猜一猜,“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它是什么?
生:蜗牛(齐声回答)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板书,并且打开课件)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师:大家有没有见过蜗牛?
生:有
师:大家来说一说你们对于蜗牛的了解,以及你们想研究的问题。
生:我知道蜗牛口中有两千多颗牙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电视,电视上说的。
师:×××同学真棒,课外知识面可真广呀!大家有没有想研究的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么生宝宝的?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样拉便便的?
师:大家原来有这么多问题想研究呀,今天我们主要研究这么几个问题:
1、蜗牛身体上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2、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3、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用铅笔碰它,它会怎样?
4、蜗牛是怎样排泄的,你能找到地方吗?
三、合作探究、落实目标合作讨论如下问题,老师划分任务:
1、蜗牛身体上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1、2合作组)
2、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3、4合作组)
3、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用铅笔碰它,它会怎样?(5、6合作组)
4、蜗牛是怎样排泄的,你能找到地方吗?(7、8合作组) 老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蜗牛要轻轻的拿,要轻轻的碰触,要爱护小动物。
2、要积极参与实验
3、实验完后,举手示意,上交实验器材后洗手,注意卫生。 (老师分发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片等实验器材) 注意:
1、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为10分钟。
2、老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并用一定的时间到各小组的桌旁观察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讨
论,通过积极鼓励,促使他们都参与到研究活动中。
3、老师在来回巡视中不要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只需引导他们观察。
四、交流展示、体验成功
同学上台展示,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说明。 可以询问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答案是怎么来的?蜗牛爬过之后也有粘液,它有什么作用呢?
五、抽测达标、拓展延伸你们知道吗?
蜗牛有22000种,他们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滋补品,但并非所有的蜗牛都能食用,因为有微毒。能食用的是褐云玛瑙蜗牛、高达环口蜗牛、海南坚蜗牛、皱疤坚蜗牛、白玉蜗牛。(ppt展示图片)你们还想知道关于蜗牛的知识吗?下课后查阅资料吧!板书设计壳--------------保护自己 蜗牛 腹--------------腹足蠕动 口--------进食头触角-------探路
《蜗牛的教学反思》
蜗牛这堂课是以实物观察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如何让同学们一直拥有极大的积极性,这边是我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在导入部分,我采取了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众所周知,猜谜语、脑经急转弯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这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的部分,让大家来聊一聊,你们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对蜗牛有哪些了解呢?你们想在这堂课上研究什么呢?大家都兴奋异常,想法都千奇百怪、异彩丰呈。你不要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想法,因为那可能都是无穷的想像力。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能每一个问题都研究到,所以老师总结发言,挑出最有价值、最能符合本堂课内容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这一步便起到收的效果。研究和观察开始后,老师只是引导和鼓励,最关键的还是让他们自己自由的讨论。
在展示环节,老师也非常重视趣味性:蜗牛是怎样运动的?你能模仿一下吗?上台的同学通过自己夸张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在拓展部分,老师采用的是幻灯片的形式介绍蜗牛的种类,鲜艳的颜色,清晰的图片,各种形状各异的蜗牛。给孩子们带来的震撼是难以想象的,很快新课便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结束了。
科学课如果能寓教于乐,培养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那么这边是一堂成功的课。
教师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读懂课文,从中受到启发,要大胆想象,进行创造思维。知道遇事一定要开动脑筋。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动脑想象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勇于求知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引读一至三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画风》,知道小艺、丹丹和李卫在洁白的纸上画了……(结合课件中的图片)
二、读懂课文,指导朗读。
1、小艺、丹丹和李卫是怎样画风的?请你找出描写他们怎样画风的句子读一读。
2、谁来把你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课件演示相机指导读。
3、小艺、丹丹和李卫为什么能把看不见、摸不到的“风”画出来?
4、多有趣的画呀!多聪明的孩子呀!谁愿意和你的好朋友把他们的对话读一读?
5、你会画风吗?我们来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得有新意。
谁来说说你画的风?(让多个学生说,可以按老师给的句式说,也可以自己说。)
我画了(),风把()吹()了。
三、拓展
1、用五彩的画笔能把风画出来,你能用其他形式把风带到教室里来吗?
2、我们还能说风,谁能说说带“风”的词语?比一比,谁说得多。
3、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风,你们想知道是怎样的吗?出示描写风的句子,让学生说说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怎样的风?
四、小结。
五、作业。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喜爱表演的你: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喜爱阅读的你:找一些写风的文章,读一读。
喜爱游戏的你: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草地上放飞你的快乐。
喜爱散步的你:到操场上、山上,沐浴在春风里,感受大自然的抚爱。
喜爱观察的你: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
教师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师教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说明: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通过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设计特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知识迁移
1、师:让我们轻松走入课堂,回顾刚刚学过的两篇课文。请同学看复习题(点击)
〔《鸟的天堂》是____的名篇,看出作者____次游览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____给人____的感觉,第二次看到____,是一种____的氛围〕
2、师生背诵相关段落。
3、师:作者以细腻的描写和动静结合的写法让我们游赏鸟的天堂,让我们看看峻青的《第一场雪》有什么特点?(点击)
〔《第一场雪》的特点是____和____,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
4、师:让我们一起重温雪后的美景吧。齐诵相关段落。
5、师:真好,簌簌的雪声,晶莹的银条,写出作者对雪的喜爱。瑞雪兆丰年寓情于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跃然纸上。我们游览了鸟的天堂,又经历了第一场雪,这节课我们游赏索溪峪,看看作者曹敬庄又是怎样给我们介绍索溪峪的`美景的?(板书课题)
6、野字为什么加引号?什么意思?在文中寻找答案。
[复习回顾,一方面可以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另一方面回顾写法、进行知识迁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1、读准字音,扫清障碍,出示:荡涤老叟不拘一格绵亘蜿蜒等词。
2、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3、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
4、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5、师:在文中哪些找到答案的画一画、读一读。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总起句)再看一看,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总分总结构)
[通过检查预习,初读理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领悟作者的布局谋篇的写法特点,初步体会索溪峪的野]
(三)、交流体会、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作者的思路被你们摸透了,文章的结构被你们理清了,那么通过预习、你们也一定对索溪峪的野有自己的体会,现在就请你把你的读书体会和不懂的问题与你的伙伴交流探讨。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交流预习收获,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收获,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体会索溪峪的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师教学教案5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
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二、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相关讨论题,注意激发学生的争论热情,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法”字在文中出现了28次之多,词性和词义随文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作为实词中的难点处理。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情况;疏通难句。
教学过程
一、讲评《梦溪笔谈》作业,强调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题(作品介绍)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二段。
2、教师补充讲解:从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的说明,我们可知,《吕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吕不韦集合其门客集体编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学说的论著汇编。全书由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组成,共26卷,约20万字。当时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吕氏春秋》作为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举例说理,设喻为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语言简练,富于形象,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学习课文时应细加品味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通假字
“脟”通“脔”释义:切成块状的肉。
“益”通“溢”释义:涨水。
“有”通“又”释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亏”通“诡”释义:差异,不适应。
“契”通“锲”释义:刻。
2、指名口述三则故事。(故事内容见课文3、5、6段)要求讲述之后,口译作者议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讲述,教师补正。)
四、词句讲解:
1、第1、2段中,“法”出现15次之多,其义项有:A动词,取法,沿用;B名词,法令、制度;C动词,照旧沿用。
将两节中15个“法”字标上序号,答案由学生选择,教师明确:
A⑴⑿ B⑵⑷⑺⑻⑼⑾⒀⒁⒂ C⑶⑸⑹⑽
2、教师讲解“所以”等词句
“所以”是由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以”后面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看作介词宾语,那么,其结构就是“代词‘所’+介宾词组(短语)”,介词“以”可以表示原因、凭借、目的、方式等内容。译为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的原因(缘故、根据、凭借、方法等)”;“用来……的”等等。
“虽……犹若……”为转折复句,意为“即使……也还是……”。
“……者……也”判断句式。
五、请三名同学口译1、2、4段,师生共同补正。
六、讨论“预习思考题”④,引起学生对本文“中心论点”的争辩。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
在学生充分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谈自己的观点: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同学们谈了各自的观点,摆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不强求统一,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设喻、举例,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这一论点。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七、集体朗读1─4段。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
2、思考:全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结合“思考和练习”一、二考虑。
3、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检查上一课作业;赏析写作特色;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订正“思考和练习”三、四。
二、讨论课文的论证结构。
1、提问:请大家先画出文中表明“论点”的语句,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可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本文提出的“论点”共三个:论点一,“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为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摆出了两点理由: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年代久远,“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几经增删,已非古“法”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其二,“先王之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论点二,应“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对此,作者的理由雄辩有力:“先王之所以为法”为什么呢?是“人也”。“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因而“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接着,作者列举了“审堂下之阴”、“见瓶水之冰”、“尝一脟肉”这三件生活常事为喻,说明“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今人之法,应该“法其所以为法”。也就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人着想的;当今制订法令制度的人,应效法先王的做法,从当今人出发,为当今人着想。不必法古,而应“察今”。接着,作者在前面正面论述的基础上,又从反面讲述了“荆人袭宋”(“循表夜涉”)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办任何事情,特别是制订国家法令制度,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论点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作者先从反面说明死守成法不变则悖,而“悖乱不可以持国”,点出“适时的法制”的重要,由此引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点,作者以“良医”“良剑”“良马”为喻,说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而改变;又以“刻舟求剑”为例,讽喻不顾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之人;最后以“引婴投江”为证,嘲讽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可笑。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以上三个论点的分析,也可分而论之。)
关于论证方法:由上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提问:从以上讨论分析中,断定哪一个论点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呢?
学生讨论,两种意见各执一端。
教师概括:我个人看法,还是“论点三”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不同的意见允许存在)。“论点三”是在“论点一、二”论述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这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写作特色赏析:
1、指名学生朗读“预习提示”第三段。
2、提问: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四、教师总结:
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五、集体朗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有节奏,有感情。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补充练习
(1)填空:
①《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的意思是(明察),“今”是指(当今的实际情况)。
②阐述先王之法不可法的原因,课文中的原句是:
A(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B(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③全文论述的主旨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列举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三个故事,还运用了(良医)、(良剑)、(良马)等三个比喻。
④《吕氏春秋》亦称《吕览》,该书成于(秦统一天下之前或战国末)。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
(2)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和意义,并简述活用的理由。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答案:前一个“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名词“法”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并带宾语“先王之法”,故活用为动词。)
②为其不可得而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连词“而”的后面一般不能连接名词,而是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故活用为动词。)
③犹若不可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名词“法”受助动词“可”的修饰,故活用为动词。)
④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因为后面带了宾语“以近知远”,不起修饰作用,故活用为动词。)
⑤使人先表澭水。
(“表”,名词用如动词,设立标志。名词“表”带省略了介词“于”的补语“澭水”,并作“人”的谓语,故活用为动词。)
⑥军惊而坏都舍。
(“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坏,崩塌。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这里“坏”后面带了宾语“都舍”,使宾语“都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故活用为动词。)
(3)预习《训俭示康》
教师教学教案6
一、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感知5以内的数量。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对数学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兔子头饰。
2.动物图卡,包括小鸡、猴子、小猫、小狗、兔子。
3.食物图卡,包括虫子、香蕉、鱼、骨头、萝卜。
4.幼儿操作材料、橡皮泥。
三、活动过程
1.教师与带兔子头饰的教师对话:
兔子:哎!
教师:小兔子,你不高兴吗?
兔子:不是,只是有点烦恼。我的朋友来我家,我要准备食物来招待它们,可我不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
教师:都有谁来呢?
兔子:一位小鸡朋友,两位猴子朋友,三位小猫朋友,四位小狗朋友,四位小兔朋友。
2.教师在白板上贴上一只小鸡、两只猴子、三只小猫、四只小狗、四只小兔子图片。向幼儿提问(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教师带领幼儿在动物图卡下贴上相应的食物图卡。并引导幼儿点数小鸡和虫子、猴子和香蕉、小猫和鱼、小狗和骨头、兔子和萝卜的数量,说出动物和食物的.数量是一样的)。
教师:小鸡爱吃什么?有几只小鸡?我们一起来数:1。一只小鸡要准备几条虫子?一只小鸡,准备一条虫子。
教师:猴子爱吃什么?有几只猴子?我们一起来数:1、2。两只猴子要准备几个香蕉?1、2两个香蕉。两只猴子,准备两个香蕉。(小猫、小狗、兔子以此类推。)
3.教师继续和兔子进行对话:
兔子:哎!
教师:小兔子,问题不是解决了吗?
兔子:小朋友好像忘了给我准备食物!
4.请幼儿再数数兔子的数量,然后说出现在需要多少个胡萝卜,才足够给5只兔子吃?
5.小动物们都吃饱了,小兔子请它们玩橡皮泥,教师出示幼儿操作材料,说明操作方法。
教师:给每个小动物发一块橡皮泥。一只小鸡,在它下面的格子里放几块橡皮泥?两只猴子,在它下面的格子里放几块橡皮泥?(小猫、小狗、兔子以此类推。)
6.幼儿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7.小动物们在小兔子家玩的很高兴,现在把橡皮泥送回去,小动物们要回家了。
小二班杨玉
教师教学教案7
一、课题:《泥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泥塑浮雕的基本知识。并学会用泥塑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捏泥的基本技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
泥塑的制作方法,泥塑浮雕手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难点
表达意图的准确性与独创性,泥塑浮雕手法的'多样性。
五、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 泥塑雕塑工具、挂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民间小泥人,引起大家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这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知
(1)作品欣赏:
讨论《老渔翁》泥塑浮雕的特点,所用的技法。
(2)基本技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动手)
1)手捏法。
2)泥条法。
3)泥板法。
4)挖空法。
5)借助它物法。
(3)制作过程:运用合作的方式制作
1)准备材料
2)组织骨架:
思考:扎骨架都有哪些材料、做法。
大型、小型雕塑分别用什么材料扎骨架。
3)捏出各个部位,在粘结起来。然后细部雕塑
4)修整、上色,完成作品。
(三)艺术创作,巩固提高
制作一个泥塑作品。
要求:作品新颖、独特、制作手法多样。
注意:生动、合理、速度、纪律
(四)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展示部分学生优秀作品,学生之间利用超市购买法进行点评。
2.布置下节课所带学习用品。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更多教案内容,大家可以下载本文档后按住ctrl 点击:福建教师考试13个学科教案汇总 。如果需要其他备考资料,也可以直接点击: 福建教师考试备考 进入查看。
教师教学教案8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童话故事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特有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比本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童话讲述了一只梅花鹿和一只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通过摘果子比赛,他们懂得了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本单元的主题是合作,让学生懂得学习中、生活中的有些事情靠自己努力,或者靠自己的现有的本领是不能做,也做不好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依据新课标精神,本文教学拟运用自主识字、语境识字、情感朗读、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读童话,比赛悟童味;怀童心,合作享童趣。通过情境创设,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孩子在朗读中熟悉文本,在朗读中感悟内涵,在朗读中享受文学的魅力,在朗读中体验童话人物的情感世界,让情感得以升华!引领孩子全身心地浸润在童话故事里,得情、得意、得理、得言。猜读评演入文境,情理自得享童真。
教学目标:
1.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领”、“象”等8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了”的两种不同读音。
2.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得意扬扬”、“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尝试运用。
3. 借助图画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模演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练字本、新华字典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感受四川
课件出示四川人文景观、川剧变脸视频等音像资料,学生欣赏感受四川文化特色,由川剧变脸了解表演者独特的技能。小朋友,你有什么特长?请生交流谈话。
二、导入新课,走进童话
今天咱们一起来读童话故事《比本领》,板书课题,教写“领”字,生读课题,引发期待。三、整体感知,体悟童心
1. 自读识字:注意哦,文中有许多生字,你会读吗?注意读准音。(生读文时,师简笔画梅花鹿、金丝猴。)
2. 信息反馈:梅花鹿与金丝猴要考考大家(手指板书简笔画),读了课文,认识了哪些生字?生汇报交流,小结识字方法。
3. 游戏“小猴帮你摘果子”:生认读果子上的词语。重点指导多音字“了”及词语“他们俩”的读音。
四、品读学文,享受童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情景引入:(出示课件森林图)瞧,梅花鹿在森林里跑来跑去;金丝猴在树上跳来跳去。本领真大,夸夸他!生回答。
师指导读句子:他们俩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
2. 梅花鹿与金丝猴比本领,大象伯伯来当裁判。课件出示“象”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师强调重要笔画。
大象伯伯出了个巧妙的考题(引读)—— 大象伯伯说:“我来考考你们俩。河对岸有棵果树,树上结满了果子。你们谁先摘到果子就算谁的本领大。”
3.指导读句子:
梅花鹿想:“我跑得快,我一定能先摘到果子。”
金丝猴想:“我会爬树,我一定能先摘到果子。”
从这儿我们知道了,梅的本领是——跑得快,金丝猴的本领是——会爬树。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语:摘果子比赛马上开始了(出示课件),梅花鹿和金丝猴使劲儿向前跑去,它们俩是怎么表现的?自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可以学着默读。
1. 场景感知:课件展示树高河宽,引导学生感受要想摘到果子不容易。
2. 生自主交流:现在,大家来交流一下他们俩在比赛中的表现吧?生交流汇报,师课件逐句出示描写梅花鹿表现的句子。
梅花鹿飞快地向前跑去,轻轻一跳,就过了小河。他一口气跑到果树下,得意扬扬地想:“还是我的本领大。”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梅花鹿的本领大?(飞快、轻轻、一口气。)她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句子中找个词来形容。(展示词卡:得意扬扬)。
指导读句子:“还是我的本领大。”(读中感悟“得意扬扬”的意思。)
3. 它摘到果子了吗?引读——可是果树太高,他跳了又跳,怎么也摘不到果子,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现在还“得意扬扬”吗?又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她的心情呢?现在它垂头丧气,出示词卡,生读。指导学生看图体会,生做垂头丧气样,带着动作感受读读这句话。
4. 对比朗读:
对比感受前后两个不同的梅花鹿:
梅花鹿得意扬扬地想:“还是我的本领大。”
梅花鹿垂头丧气地想:“ 。”
这两个词不仅是成语而且意思正好相反,它们是一对——反义词。在我们说话写话时,恰当地用上这样的成语,会让我们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再读读,记到心里。
对比读词:“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5. 别垂头丧气了,我们来看看金丝猴吧!他怎么样?——课件出示句子:(引读)
这时,金丝猴还在河这边,他过不了河,正急得团团转呢。
急得团团转是什么样?师指导看图理解:从图中哪里看出它很着急?脸红,挠头,抓耳挠腮。请生做动作读句子,切身体验金丝猴的着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这一切被大象伯伯看在眼里,大象伯伯说:(教师扮大象对梅花鹿和金丝猴说) ——“你们想想办法,就能摘到果子。”
2. 听了大象伯伯的话,他们一下子明白了。①他们一下了明白了什么?合作,为什么要合作?(课件出示)生交流讨论,师小结:梅花鹿虽然“跑得快”,但是“不会爬树”;金丝猴虽然“会爬树”,但是“过不了河”。——跑得快,会爬树是它们的`长处,但它们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
3. 它们怎样摘到果子?用笔勾出摘果子的句子。生汇报,师出示句子:梅花鹿驮起金丝猴,过了小河。金丝猴很快就爬上树摘到了果子。生读句子。指导看图理解“驮起”。
生汇报读句子,师课件出示句子,生读句子师随机把相应动词标红。(驮、过、爬、摘。)
4. 它们各自都有本领,在这个比赛中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本领,一起合作才能成功。他们一下子明白了——梅花鹿驮起金丝猴,过了小河。金丝猴很快就爬上树摘到了果子。
5. 最后——引读:他们一起把果子送给大象伯伯。大象伯伯问:“你们谁的本领大呀?”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指导看图,它们怎么笑的?你做一做笑的样子,生自由笑。如果你就是故事里的梅花鹿或金丝猴,你会笑着对大象伯伯说什么?
梅花鹿笑着说:“大象伯伯, 。”
金丝猴笑着说:“大象伯伯, 。”
五、合作游戏,体现童味
1. 合作游戏,巩固识字。
2. 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比本领
梅花鹿 金丝猴
跑得快 会爬树
合 作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重点指导“考”、“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朗读。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请生认读。
2.“反应快”游戏:出示生字卡片,请生快速认读,比比谁的反应最快。
3. 请生轮读课文。
二、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1. 小组练习,分角色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2. 生戴上头饰,班级汇报表演。引导学生模仿故事中梅花鹿和金丝猴的神态动作,表演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评选出最佳演员。
3. 交流:如果让你和你的同桌合作做一件事,你们会合作做什么/同桌合作讨论。
生交流,师总结,课件出示格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4、实践:梅花鹿和金丝猴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本领,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合作,最后摘到了果子。我们也来一次合作的尝试吧!游戏“合作闯关”。
三、巩固识字:
1. 课件逐个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生开火车认读。
2. 换语境识字:课件出示包含本课生字的儿歌,生读。
3. 找出儿歌中本课要求学写的生字,生字呈现在田字格里。生认真看,仔细想:你觉得还有哪个字最难写?它的哪一笔最容易写错?你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重点指导:“考”“急”。
4. 生选择自己觉得难写的生字写一写。
5. 作业展示,师生评价。
教师教学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 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 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 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 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 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 制作圆柱
三、练习
1、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教师教学教案10
语文数学学科:
教师还是把教案书写和备课割裂开来,形成备课和教案两张皮现象。所以,在教案形成的过程中,教案就成了应付检查的工具,不仅给老师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负担和工作负担。存在以下问题:
1.成绩单没有及时记录。
五次平时成绩都要以十分制的形式进行折算,期中一次为期中考试成绩,大多数老师记载的成绩不真实,随意性强。另外两次平时成绩更是不真实得离谱,是无效的,对学生过程性评价不够客观准确。
2.教学教法设计意图不深刻。
好多老师为完成教案右侧的意图一栏内容,不是认真揣摩教学教法的设计意图,随意性强,更没有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的目的。更有甚者,根本不是教学教法的设计意图,胡乱写一通。
3.不重视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思路,更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和主体,是帮助学生上课加深教学内容的印象,更是帮助学生提炼教材,提高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但有一部分教师板书设计随意,还有的.老师只写标题,内容空无一个字。这样的板书设计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那么板书设计,都该写些什么?无非体现主要内容,体现学习方法,体现教学思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才是板书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4.反思没有针对性。
好多老师在反思这一环节中不知道该反思一些什么,有的反思这节课学生会没会,有的反思某一知识点学生掌握得怎么样,其实反思应该反思教师某一环节的设计所带来的效率高与低,什么愿意,该怎么样解决等。不是寻找学生的原因,而是寻找自己的原因。
5.课时数标识不正确。
每周课表上有几节语文课,这一周就应该写几节教案,包括练习、测试、习作指导等,这些都要有教案。课时数标识就应该是1——1、1——2等形式,一直排到本周的总课时数。
教师教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整篇文章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了解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累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组词,集体纠正误读。
(2)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
(3)全班交流质疑,引导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用“课文先写了__________再写了__________然后写了____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_______”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师适当点拨。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口头介绍你喜爱的`一中恐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大约两亿年前地球曾经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它们就是──(学生答恐龙,师板题)。恐龙时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龙种类(学生回答:很多)形态呢也是(学生答:千奇百怪)(板书: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
二、了解恐龙的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1、课件出示:课文到底写了哪几种恐龙呢?默读课文,圈出恐龙的名称,划出描写恐龙特点的句子。读完以后可以和同座交流一下。(学生默读、勾画、交流)
2、汇报交流:
(1)依次出示五种恐龙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指名读描写自己喜欢的恐龙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恐龙的特点。
(1) 出示要求: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的特点。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中的句子;②当小解说员; ③以第一人称自我介绍; ④召开记者招待会。
(2)学生读文练说。
(3)指名上台演、说,师生配合并适当评价。
4、了解几种说明方法:
(1)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引出并简介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学生读文,勾画文中采用打比方的句子。
(3)指名读句子,并说一说“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集体评议。
(4)出示原角龙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
(5)师简单介绍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出示相关语句。
三、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1)引导学生观看小恐龙出生的图片,并轻声读第六自然段,了解恐龙的出生。
(2)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恐龙自由自在地生活。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恐龙家族的悲惨结局。
(4)引导质疑,课件出示:两亿年前,恐龙的足迹遍及整个世界,为什么在六千五百万年前突然地消失了呢?
(5)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讨论交流。
(6)小结:
四、总结延伸
1、总结本课内容,师相机板书。
2、如果现在有技术可以使恐龙复活,你愿意吗?为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指名说一说。)(机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恐龙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
2、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恐龙,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板书:
种类 多
21 恐龙 形态 千奇百怪
食物 植物、肉
出生 卵生
教师教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
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所以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词“乃” “即” “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所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所
1、处所。
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
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意动用法: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动,使……小。 客观)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意动,认为……小。主观)
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
集体诵读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再请这五位同学串起来翻译。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师道之不传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
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其可怪也欤
重点拓展: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 《史记·鸿门宴》)
B、否定句中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韩愈 《师说》)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
集体诵读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孔子师郯子 术业有专攻
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集体诵读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层次:赠李蟠(写作原因)
集体诵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提问。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词,需要大家课后去巩固。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议论文带表作。无论在论说和语言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法,需要我们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课后作业: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2、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中心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先全班背诵,再请三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二和三四自然段)
二、推进新课
韩愈的《师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说服力。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也已经知道,《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到论证到结论,环环紧扣,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韩愈是怎样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的。
(1)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从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并以此作为全文的基本论题。
(2) 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明确:该段一开始就掀起一道波澜,本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2、本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砭时弊,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作者用三层笔墨,一层深一层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文章如剥笋,一层接一层越剥越深,越说越透。
(3) 分析第三段
明确:这是从正面论证,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用孔子的言和行来进行事例论证。
(4) 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论点。点明了写本文的原因。
(5) 小结论说文的写作方法(本文的借鉴之处)
说理不仅要从正面说,也要从反面说;说理文总要靠对比;运用整齐和对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
(6)韩愈的《师说》锋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论有证,篇幅短小而精悍,实为上乘之作。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语言上的润色。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8)补充阅读
学记三则①(其一) 《礼记》
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注释:
①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②〔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嘉,美好。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来要求自己。
⑦〔自强〕自己不倦地钻研。
⑧〔教学相长(zhǎng)〕教和学互相促进。指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长,增长。
(9)小结全文:
韩愈的《师说》立论鲜明,中心明确,全文以“学必有师”为中心论点。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阐明中心。思路开阔,思想深刻,富有气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作为现代人,我们依然可从中获取新知与感悟。
板书设计
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无长无少
师道之不传 于其子——于其身其智反不能及道之所存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师之所存
圣人无常师 孔子言和行
赠李蟠
(9)课后作业及补充资料
(10)教学反思
《师说》这一篇古文备课良久。在实习指导老师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本人也试着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将时间留给学生,努力展开多重对话,有意识地培养高一学生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与习惯。
本次教学也突出了几个语言知识点,着重引导学生如何积累。在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以及“所以”“所”等点上,教师花费了较多时间。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针对古文的背诵,教师从结构分析着手,进行了指导。学生对此反应良好。
当然由于自身初为人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优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注解,从而有效地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如何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顾及到其他学生;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如何使自己的发音足够的响亮
教师教学教案13
精选教师教学教案: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的:
通过人类起源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地球上的生物五彩缤纷、种类繁多。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呢?生命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二、介绍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传说和神创论的有关内容。(讲女娲造人传说和补创论的故事)
引出问题,女娲、上帝是谁创造的呢?若不接受传说和“神创论”,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哪里来的?
三、大多数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看法。
尽管假说很多,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来。
放原始地球状况投影片。
师:大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地球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天空中电闪雷鸣,形成原始大气层,水蒸气升入高空冷却变成雨水降落,地球上水越来越多,形成地球上原始海洋。师: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是化学进化的结果。在原始地球上,无机物能通过化学变化形成小分子有机物。
小分子有机物随着雨水,最后汇聚在原始海洋中。在原始海洋中小分子有机物经过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自然合成了较大分子的有机物出蛋白质、核酸。原始海洋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经过浓缩和相互作用,凝聚成具有原始界膜的 独立体系 。 独立体系 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化学进化,最终形成原始生命。
从无生命的有机物进化到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再进化到大分子有机物再进化到原始生命,即生命的诞生,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所以,我们说生命是通过化学进化诞生的。这过程虽然只是科学家的猜测,但通过实验证明这个猜测有可能是对的。
另外,科学家认为原始地球产生于 46 亿年前,原始海洋形成于 38 亿年前,而原始生命发生在 35 年前。
四、学生谈学习收获。
2、我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活动准备:
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最近,同学们以《我从哪里来》为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二)展示资料,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1、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 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
3、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4、 总结过渡: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以《我从哪里来》为题调查的过程中,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不过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游戏,(出示课件)“我做5分钟的妈妈”。
(三)游戏体验 感受母亲的辛苦
1. 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作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2.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伸手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弯腰穿鞋系鞋带)
3. 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
4. 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
5. 学生说心声
(四)总结 升华情感
同学们,我们要感激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同时我们更要珍爱我们的生命,就
让我们把你最真挚的话语写在卡片上,在爸爸妈妈生日那天送给你的父母,作为礼物吧!
3、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主动了解世界上的各种生命,从而感受到生命为世界带来的生机、活力,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可曾想象,世界如果没有了生命,会是什么样?(同学们尽情想象后回答。)
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虽然回答各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地球将变得非常的死寂与可怕。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据科学家研究,在地球上生存着3000万~5000万生命,人类只是这众多生命中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生命,认识生命。
二、探究生命
1、为了解多彩的生命,让我们先从熟悉的校园环境开始。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校园内,都有哪些生命吗?(同学回答)
成立合作探究小组:专门对我们校园里的生命进行了收集整理。20分钟后,展示大家观察记录的资料。
教师小结:看来,咱们校园里的生命还真不少。要是走进广袤的大自然,那生命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2、播放《动物世界》,感受生命之精彩。
然后请同学们展开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关爱其他的生命,与他们和谐相处呢?请举例说明(正反例均可)。
从同学们举的例子来看,各种生命之间息息相关,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生态系统,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随意毁灭某种生命,就会使这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受到破坏,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因此,生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我们一定要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
3、学生讲故事,体会生命需要关爱。
同学们,你能给大家讲一个人类与其他生命相互关爱的故事吗?
(学生讲故事。)
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老师也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
(播放一位教师救助猛禽小红隼的录像。)
同学们,同样是救助,动物救人与人救助动物有什么不同?(同学回答。) 动物救人是一种本能,而人救助动物是人在认识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只有认识到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必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才能做到这一点。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我们有责任关爱生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了解了生命的丰富性,又认识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悦纳生命,珍爱生命。
4、生命的独特性
教学目标 :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是具有智慧与思维的生命,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的热爱与珍惜丰富多样的生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热爱各种生命,思考和设计自己独特的生命之路。
教学准备:
1、学生4人为一组,采集植物的相同叶子标本;收集本组同学的大拇指的指纹。
2、了解自己和相互了解同学的个性、品质、习惯、兴趣爱好、特长优点等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指纹产品广泛运用的可靠性、可行性和可信性。提出问题:同学们家里有没有用指纹锁?这里学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老师就要问:难道你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吗?二是没有,老师就要问:如果你家装了这种锁你担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担心。老师进而追问:难道指纹真有这么神奇吗?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这一主题。
二、观察与探究
1、首先让学生分4人一组收集指纹,运用各种手段观察探究指纹的情况;要学生用准备的印泥、白纸收集;并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形形色色的指纹。然后让学生来说说各组观察到的情况:指纹的大小、形状;螺纹的形状、螺纹的疏密、螺纹的弯曲度等等方面的差异。
最后让学生在深入探究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就观察与分析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总结出:“世界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小结:各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差异,每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有自己的独特性;动物有动物的独特性;微生物有其独特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异常精彩。
2、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哪些独特之处?人类独特的本领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讨论发言)
3、 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那么,人与人之间有没有差异呢?游戏“克隆老师的粉笔字”
老师在黑板上随便写一个字,然后请学生上来模仿老师的这个字。通过克隆,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所写的字都具有自己的风格,尽管极力去模仿他人,但依然带有自己的特性。
字如其人,人如其面,各不相同,那么除了字写的不一样外,人与人之间还有哪些不同?(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等内在方面也具有很多的不同。)
3、体验与成长:
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品质,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之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就像大家从出生到现在,每个人走过的道路是不同的,对不对?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今后与众不同的成长道路?请根据你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成长环境等等为自己设计一棵未来的生命之树。教师给每个同学发一张红色空白卡片,让学生把内容写在上面。
三、教师送上真诚的祝福:祝愿所有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开拓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5、让生命之花绽放
教学目标:
1、懂得生命的珍贵,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救生(自救、求救、救人)方法,知道常用的一些应急电话。
2、学会判断紧急情况的能力;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
3、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永不放弃生的希望,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1、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存在给哪些人带来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可让同学们在课前采访一些相关人士。如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也可说说哪些人为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同时说一件你给他人、社会带来益处的事或他人给你帮助的事。通过多种角度的回顾,帮助学生做个有心人,学会感受幸福,认识到每个人(包括自己)都在为幸福的生活增色。
2、延伸生命的价值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榜样或身边的人身上学习他们怎样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最后通过思考写出自己的生命箴言,与同学交流,解释其含义,感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
交流课前各自收集的—位名人、一位平凡者如何生活、工作的,思考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杜.感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生命存在就值得肯定与尊重,若能尽自己所能努力为他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这样的生命更有价值,更值得敬重。
教师讲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的故事。
3、保护自己的生命。
师:在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和伤害,学会保护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练习:
1.[填一填] 急救电话是( ) 报警电话是( ) 火警电话是( ) 。
2.[选一选] 如果你单身在家,遇到陌生人来敲门,你的正确做法是(ABD)
A.不开门 B.打电话给父母 C.有礼貌地请他进门 D.告诉他父母马上就开门
教师教学教案14
活动班级:
小五班
执教教师:
活动领域:社会
活动内容:穿鞋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区分鞋子的反正,学习穿鞋的技能。
2、学会独立的穿鞋。
3、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图片,地垫一人一个。
活动重点
幼儿能学会独立穿鞋。
活动难点
掌握穿脱鞋子的正确方法,并能边说儿歌边穿鞋。
活动过程
1、多媒体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张照片,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照片上的小朋友再干什么。(依次出示四张穿鞋的照片)
(2)提问:照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分别是幼儿自己穿鞋,老师帮忙穿鞋,幼儿之间互相帮忙穿鞋。)
2、幼儿示范自己的穿鞋方法。
教师:你们会自己穿鞋吗?你是怎样穿鞋的?(分别请2—3名幼儿到前面来试一试自己穿鞋。)
(请幼儿说说示范的幼儿穿的方法有什么问题,是否穿正确了。)
3、老师示范正确的穿鞋方法。
(1)教师:老师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可教会大家穿鞋,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怎么穿鞋的。(边示范边说儿歌)
儿歌: 鞋宝宝,摆放好。
小粘扣,头向外。
小脑袋,靠一起。
打开粘扣,拉一拉。
小脚丫,钻进去。
后边提,前边拽。
小粘扣,粘粘好。
小眼睛瞧一瞧,我的小鞋穿好了。
(2)提问:刚才老师穿鞋的时候,先干什么了?什么头向外?什么靠一起?先干什么小脚丫才能钻进去?哪里提哪里拽?最后小粘扣要怎么样?
4、请幼儿学穿鞋(不要求必须会说儿歌)。
教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这个方法穿鞋。
(若效果不好,可以多穿两遍,视情况而定。)
5、请个别幼儿示范正确的穿鞋方法。
穿好后,请幼儿互相找出存在的问题。
6、穿鞋比赛。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学会了自己穿鞋,我们现在来进行穿鞋比赛,看谁穿的又快又好。
7、情感教育。
教师:刚才我们的小手和鞋宝宝玩了一会,鞋上的细菌都跑到我们的小手上了,老师请小朋友们去洗一洗自己的小手。
8、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在老师没有示范正确的穿鞋方法之前,97%的幼儿都能用自己的方法穿鞋并能分清鞋的反正,交了方法之后,全部的幼儿都能根据儿歌分清鞋的反正并会穿,活动目标达到。在穿鞋比赛中,个别幼儿因为好胜心过强,未能遵守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复重申游戏规则,来帮助幼儿加强“遵守规则”的概念。
教师教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第二课时内容(教材113页)。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知识有规律地排列事物,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学具袋、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引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吗?
2、出示手机号码前8个数字,剩余3个数字需要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才能获得。
3、提出数学问题:
①用数字1和8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②你们猜猜哪个两位数是老师手机号码前两个数字?
③给出学生手机号码中间5个数字后,再给学生3个数字3、7、9,并告诉学生手机号码后三个数是这3个数组成的所有数当中从小到大第四个数字。提问:数字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4、学生猜测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事物的排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学习要求:
①拿出数字卡片,2人一组合作。
②一个同学负责摆数字卡片,另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字。
③在摆的过程中思考要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学生合作交流摆数字,教师巡视。
3、小组板书展示本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4、全班观察交流讨论,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摆法及原因。
5、师生一起总结得论:
①用3个不同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三位数。
②可以用先确定个位或者十位或者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排列组成三位数,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也可以按照数字的大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来排列,也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6、提出问题:用数字7、0、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学生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说出结果。
7、学生汇报结果。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在有0的情况下,3个不同的三位数只组成4个不同的.三位数,因为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
(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体会数的排列顺序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问题。
1、拍一拍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寺庙,3个徒弟想要拍照留念。提出问题:他们可以拍多少张不同位置的照片?请3个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一个同
学扮演唐僧给三个徒弟摆站的位置,其他同学是摄影师负责拍照拍照。
2、猜一猜
唐僧也要和徒弟拍照留念,他们能拍出多少张位置不同的照片?(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2、老师小结。
(让学生主动体验学习,从中获得快乐,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不重复
不遗漏
百十个位位位9 7 39 3 7 7 9 3 7 3 9 3 9 7 3 7 9
3×2=6(个)
【教师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教案11-09
教师教学教案【荐】01-19
教师教学教案【推荐】01-19
教师教学教案【热门】01-19
教师教学教案【热】01-19
【荐】教师教学教案01-19
教师教学教案【精】01-22
【热】教师教学教案01-22
【精】教师教学教案01-22